管理学中西方对比

管理学中西方对比
管理学中西方对比

《中西方管理思想对比研究》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管理思想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也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社会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思考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对管理的具体问题与具体环节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记录下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遗产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管理思想史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活动的历史,同人类本身的存在一样长远。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以捕捉别的动物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活动。然而,对于管理活动的自觉、管理经验的总结、管理思想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后才形成了。

一.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辩正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管理思想史不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学习管理思想史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

管理思想是人们对客观的管理实践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系统总结和概括。科学的管理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而人类不同时代对于自身的认识,则标志着那一时代管理活动的着重点。

二.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就是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管理思想与国外传统及现代的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应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以及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进行观照。同时,还应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此外,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应致力于管理思想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工作,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现代化,使中国管理思想逐步走向世界。可以这样说,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是我们划分一定管理时代的依据。而人是复杂多变的,从现实来看,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历史地看,是文化的产物,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所造成的。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迥然不同的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

三.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侧重于对国家、政府、社会和人的管理,并且大多数的管理思想是由并没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思想家们提出的,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晚清的思想家戴震、龚自珍、魏源等。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等方面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也包含着许多至今闪耀着关辉的管理思想。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都相继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社会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企业管理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他们都没有走否定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实行全盘西化的道路。而是吸收中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与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他们成功地把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家庭观引进了企业,把企业大家庭作为企业组织的理想目标,把对君和父的忠诚心用于建立企业中上下级关系的楷模,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塑造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与西方企业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色。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点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异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的管理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本观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它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足的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方面比较匮乏。

四.西方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中管理者强劲霸道,凭个人的胆识能力对各种管理进行随意的干预。作为西方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希腊,有外向型的民族心理,标新立异是希腊文化的一个特征,它一方面表现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形成了求知的科学方法。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过多种形式的试验,城邦形式的复杂的奴隶制民主管理制度,提供了自由讨论的实践经验,称之为协商式管理的价值。十分重功利,商业的发达和人员的频繁往来,他们重利益,讲功效,追求现实的成功。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很早就提出了用统一的标准化进行管理的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经济管理中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原理,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主义型的管理。

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

然而,西方管理思想的这些优点也伴随着诸多弊端:各种“管理科学”都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但这种过分重视理性的传统却造成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心理情感的结果。对管理中的某一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的逻辑分析,总结出某一管理方面的规律,但却往往把这局部的规律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好走极端的弊病。例如,“科学管理理论”是极端的唯

理性论,而“行为科学理论”,却走上另一极端唯人性论;“管理科学学派”迷信“组织中心”和“技术中心”,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走到把人机器化的极端。现代西方的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这种复杂化带来了新的矛盾,管理技术的复杂化造成了片面追求管理的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

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中西管理思想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展起来的,从管理历史的实践检验的结果来看,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而且优劣共生、利弊相通。这就是所谓“文化悸论”的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造和重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多学习学习中西方的管理理念,分析对比,吸取精华,进而总结出一些经验来。

(完整word版)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一.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古希腊城邦时代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理想国》。 二、政治思想: (1)正义论:①回答了什么是“城邦的正义”,即是: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不是为了某一个阶段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 ②认为一个完善的城邦具有这样一些美德: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③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认为只有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就实现了正义 (2)哲学家统治:①哲学王统治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②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才能保障城邦正义。③哲学家能够掌握正义本身、善本身的知识,能够按照神圣的原理描绘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个人和公民幸福。④能够看到“美善、正义。勇敢、智慧、节制等理念世界中的原型 (3)政体的演变:柏拉图根据国家制度的品德和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的人的品质把政体区分为两类五种:一是善的、正义的政体——王政或贵族政治。一是恶的、非正义的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治、民族政治和僭主政治。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他的《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学科的开山之作。其著作有:《政治学》、《尼各马克伦理学》、《雅典政治》等。 二.政治思想: (1)人与城邦: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过城邦式的生活就是人的本能,直接参与城邦事物是公民谋取幸福、实现集体之善的必要途径,也是公民权的本质。②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泛的社会团体,其目的是完成某些善业。③城邦是自然的演化 (2)法律的统治:①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法律统治的重要性。②人为政治关系必须是这样的一种关系,即臣民并非全部放弃其判断和责任。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一词具有三要素:第一,它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普遍的利益而实行的统治。第二,它是守法的统治,即统治者的实施根据普遍的法规而不是根据专断的命令。第三,法治意味着对自愿的臣民的统治。(3)政治的改良:①其核心思想是,最好的或最可能好的政体的实现虽然确实人们梦寐以求的饿,但其实现的途径却可能是在现存法律和政治理念的框架内的渐进改良,而不是宣布激进的乌托邦方案②法律应该根据政体来制定,不能叫政体来适应法律 (4)中产阶级的民主: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混合政体②混合政体的中心旋律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以及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基础。③亚里士多德认为最良好最稳定的政体是由中产阶级主导的结合贫富两种要素混合的政体(共和政体)④在当今社会,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实现社会结构的正态分布,避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实现政治社会的中道均衡认为是克服社会不稳定、防止政治动乱的基本原则。 (5)理想城邦:主张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 三、贡献:①是政治学的开创者。 ②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 ③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政治思想提供了无尽的思想宝库和灵感的源泉。 三.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异同 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可以发现,中国和西方的早期管理实践中大国的形成都是管理思想萌芽的开始,例如在秦国和古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就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等方面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具体发展的不同,中西管理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具体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也同样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墨、法、农、道之说的反映和体现。中国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农业密不可分,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畜牧业、手工业等社会分工之后,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侧重于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和法治。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经过五千年的积累与提炼,至今仍在国家和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同时,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 相比较之下,西方管理思想则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

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这主要是: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当然西方的管理思想也是有一定弊端的。 中西管理思想各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优劣共生、利弊相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造和重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当今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法国也在欧洲经济增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两国都属于共和制政体,但法国是半总统共和制,德国是议会共和制,两者的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两国政治制度从本国国情出发各有侧重,又可以互相借鉴,为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共和政体宪法政治制度选举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就法德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与国体是相适应的。 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和基本制度纷繁多样,千差万别。西方大国不是实行总统制,就是实行议会制,像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独此一家。应当看到,历史上曾出现过德国魏玛共和国半总统制,目前西方某些小国如芬兰等也实行半总统制,但这些国家的半总统制同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有所不同。总之,第五共和国政体在西方国家中确实别具一格。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对第五共和国政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断然地拒绝某些人提出建立美国式总统制和英国式议会制的主张,选择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构架都做了具体的指导。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的改革证明,法国政体能够发挥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政体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调节,应付各方的挑战,暂时克服危机,使当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较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在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和《波茨坦协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东西方集团对立的加剧,1949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联邦德国于1949年颁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其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并于1954年通过《巴黎协定》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1990年,随着冷战趋于缓和以及苏东发生剧变,两个德国在分裂了40多年后走向了统一,民主德国整个加入联邦德国,以《基本法》为统一德国的根本大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沿用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机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形式。 法国总统的职务始见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共和国,实行的是共和政体下的总统制。第三和第四共和国也设置总统,却是议会制。作为政府行政“拱顶石”的第五共和国总统,与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总统有所不同。

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主权:国家固有的对内高于一切和对外保持独立自主的权利,或者说是国家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2、君主主权: 霍布斯的《利维坦》:每个国家都必须存在一个绝对的最高主权,足以强制人们遵守这一为达到和平共处而订立的契约。而这个最高的、不受限制的、不可分割的主权权力,只能掌握在君主手中。 3、人民主权:卢梭认为,国家代表着"普遍利益"和"公共意志",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的主要内容就是公意,它体现了人民自由意志在国家政治中的最高地位,这种意志是不可转让、不可分割和不能代表的。 4、议会主权: 洛克认为,人民订立契约成立国家时,仍保留生命权、自由权与财产权三项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天赋权利。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与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委婉表达了人民主权思想) 5、洛克: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他主张要扞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等"自由权利",强调建立有限政府 6、主权在民:最早把主权在民原则写进宪法而确定下来的是法国,1793年宪法被认为是史无前例的、最民主的、最能体现卢梭人民主权理论的一部宪法。法国是主权在民思想的发源地。 《人权宣言》成为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这部宪法是欧州大陆最早的近代成文宪法 7、政治合法性:又叫政府合法性、政权合法性,指某个政权或政府的统治获得社会成员的服从和忠诚的问题。 8、布丹:法国大律师,近代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他发表了《国家论六卷》,系统地论述了国家主权学说 9、霍布斯:英国着名政治家,他运用近代自然法理论,论证了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而建立起国家。《利维坦》 10、卢梭:法国着名的启蒙思想家,也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他的人民主权理论对于近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主权在民原则的主要内容 主权在民原则,又称人民主权原则,它源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率先倡导的“主权在民”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国家被看作是由人民根据自由意志缔结契约的产物,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而不是君主。无论是国王还是君主,其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 12、从君主主权到人民主权理论的发展 1、霍布斯的君主主权理论 2、洛克的议会主权 3、卢梭的人民主权 13、比较洛克的议会主权理论与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14、代议制:指人民不直接行使国家的权力,而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相对之直接民主制度,代议制是间接民主制。 15、直接民主制:是指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制度。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民主制 16、间接民主制:也称代议民主制,是指人民根据主权在民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选举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议会或国会)来行使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制度。 17、《代议制政府》:是一部关于代议制的经典着作,它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各种具体问题和制度安排,在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制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有关代议制的一部经典着作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 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 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 “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 (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 ,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 。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注重下属的心向、态度,“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不同的部下,心态、个性各不相同,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管理、激励。企业中员工有个体差异,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需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中西方婚礼差异对比 英语论文

A Comparison of the Wedding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Modern Times Introduction The 21st century is domina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makes the whole world develop quite rapidly. With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are gradually spread and fused, such as the wedding culture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clear that Chinese wedding and Western wedding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many aspects: custom, ceremony procedures, styles and dress, marriage media and plac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ltures.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which will help u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words and deeds of Westerner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u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respect each other's customs so as to get the best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1.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t Wedding Cultures 1.1 Custom 1.1.1 Three Papers and Six Etiquettes According to Chinese wedding customs, the first etiquette is Three Papers and Six Etiquettes, which is as important as the engagement at Western wedding. Three Papers consists of the paper of engagement, the list paper of the presents to the bride?s and the paper of fetching the bride. They are going to be used on the day of engagement, the bridegroom?s giving the presents of marriage to the bride?s an d going and fetching the bride. Six Etiquettes includes asking for engagement, asking for the name and births of the newlyweds, showing some presents for engagement to the bride?s, giving the presents of marriage to the bride?s, choosing a good date for the wedding and going and fetching the br ide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 All these etiquettes must be completely in proper order before the

英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摘要:现在的议会脱胎于中古封建时期的等级会议(Estates-General,Etat-generaux)。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议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反映。本文从英法议会制度的起源、发展、职能等方面对英国和法国的议会制度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议会制度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 关键词:议会制度两院制职能中国人大制度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议会的前身是等级会议,由国王不定期召开,由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不同等级的代表组成。“在英国,当国王召集平民代表开会时,御前会议就改称为议事会议(a Council in Parliament),仍由国王主持。不过实际上贵族和平民是分开开会的,所以英国议会由贵族和平民组成。当法国爆发革命时,第三等级即市民代表单独开会,自称“国民议会”。国民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镇压了国王、王后、大贵族、大主教,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这就是历史上雅各宾党专政(Jacobin Dictatorship)。”【①】后来英国实行议会内阁制,而法国则实行的是一个兼有议会制性质的半议会半总统制。因此,在同是实行议会制度的英国和法国,由于其历史、文化等原因,议会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英、法议会的起源、发展 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削弱国王的权力,利用封建等级会议与封建王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等级会议逐步演变为资产阶级议会,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它是英国最高的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为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的第一部“宪法”。继位的亨利三世(1216—1272)继续与贵族对抗,但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于1256年召集了由贵族、主教、骑士、城市代表组成的等级会议,这便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雏形。随之,爱德华一世(1272—1307)统治时,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了统一阶层的联合,同时议会也逐渐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士、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会,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这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间统治阶层的联盟至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时才开始出现裂痕。 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议员要经自由选举产生,议会应定期开会讨论立法、税收等问题,从而确立了“议会至上” 的资本主义议会制原则。 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进一步明确议会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享有立法、财政、决定王位继承等重大权力,这就使两院制议会在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最终确立。 议会在英国产生后,随之传播到美国和法国。法国的两院制也是由封建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在1302 年法国召开了第一次由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组成的封建等级会议,通过此三级会议,国王加强了自己的地位,逐渐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政治上的统一。以后时断时续,等级会议的召开,完全取决于国王的意愿。在召开等级会议时,三个等级各组、院,分别召开,因而法国的封建等级会议是三院制。在1789年法国

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差别及缘由浅析

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差别及缘由浅析前一段时间,网上沸沸扬扬猛炒关于中国行政区域要重新划分,还有人说中国应该像美国一样设立50多个省州,并且还附有详细的图表,让人感觉此方案即将实施。他们所列出的理由是这样有效的实现管理,使得地区能够均衡的、平稳的发展,减小地区差距,有利于上令下达。行政区域的划分和采取何种国家管理形式不仅仅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与该国家的政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仅仅是看到中美两国地域面积大小相似,而将美国的今日发达兴盛归结于其州省的大小设置的合理,因而进一步要向美国学习,也要将中国划分为50多个省市,那观察和解决问题实在是只停留在表面层次。翻开历史,新航线的发现之前,整个东西方的交往是极其有限的,虽然,17世纪以后存在“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战争的形式出现的,双方世界中几千年所沉积的文明受到对方影响的成份是有限的。一个国家,其制度的设立和实施是与该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和各自的地域环境内所形成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政治制度是根基于以政治伦理和宗法秩序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儒教思想,其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中国的道德集权思想通过解释人的社会属性来说明人性,将人完全社会化,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说明了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是单一的,相同的,但个人的行为则因人而异,是变化的。并且孔子提出人的相同本性是“仁”,认为仁是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标准。孔子之后的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继承和发展人性善的理论,提出“仁政“的思想,进一步将一些社会行为作为人性。毛泽东关于人性的的理解开始于马克思的“人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解释。他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主要是指人的社会生产关系,而这种人的社会生产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并且正是这种阶级关系决定了人性。在当今社会,没有所谓的人类的爱和很,只有阶级的爱和恨。毛泽东因而否定了人善论的理论,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比孔孟的人性论更社会化、更狭窄的观念。相比较西方的思想家大部分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家的和法律的产生。古希腊伊壁鸠鲁属直观唯物主义,认为人和动物一样,归根结底由原子组成,人体中原子的运动及配置构成了人的自然条件并成为人性的决定因素。并且,人的自然条件是好的,所以人在肉体和精神上是快乐的。这就是说人天生趋于快乐或避开痛苦。因此,除了追求私人快乐的目的外,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的善、正义和友谊。所谓的善、正义和友谊都是和细心盘算过的个人利益一致的。国家和法律也只有在能保证尽可能多的私人快乐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霍布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管

比较政治学考试题和答案[1].jsp

《比较政治学》复习提纲 (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比较政治学的目标:比较政治学的目标(static)是澄清、说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政治上重要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变量就是可变的量,是指在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时应当加以解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往往会以某种相对稳定的方式保持着相互间的联系。因此根据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变量又可以分为:因变量、自变量和干预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又不能影响其他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简单地说,因变量就是研究者意图加以解释的现象或问题。 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在一组变量中,能够影响其它变量发生变化,而又不受其它变量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简单地说,自变量就是那些在理论上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因变量的那些因素。 4、一元回归分析:求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叫一元回归分析。 5、在比较研究工作中,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1、首先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之间的比较而非国家本身;2、对于比较研究者而言,要像单一国家之研究专家那样拥有至深的有关知识,不仅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取的;3、广度与深度至少是同样重要的。 6、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经典之作。他采取了哪五大步骤开展比较研究?第一步,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第二步,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第三步,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性准则对城邦国家进行分类;第四步,研究不同类型的政体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进行概括总结,解释稳定与否的原因所在。 7、就研究主题而言,比较政治学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民主与民主化;生态环境与政治;妇女与政治。 8、就理论与研究方法而言,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研究方面或领域?新制度理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比较政治经济学。 9、美国哲学家T.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使用“范式”一词来表示一种由诸多概念、假设与方法构成的框架,在此框架中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从事着他们的研究。当某一范式需要变化或转型时,就会发生一场科学革命。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0、推论,归纳推论,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11、推论,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 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说起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二)对效用的评价方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别,又导致中西方管理学体系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 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

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1、政治制度是限定人们如何取得公共权力、如何分配公共权力、如何运用公 共权力以及如何限制公共权力的一系列规则。目的是维持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秩序。 2、政治理念政治理念是由特定的政治概念组成的政治学说和政治思想,它在 哲学的高度上对政治制度的性质、特定类型和构建原则作出规定,阐明某种政治制度运行的终极价值、运行宗旨和所要形成的社会秩序状态,规定主要政治关系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整体组织结构和运行原则。 3、违宪审查违宪审查制度是重要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即由国家权力机 关对违反宪法或破坏宪法原则的法律、法令及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 定。西方国家一般由最高司法机关审查、裁决立法和行政法规是否违 宪,因此,这一制度又称为“司法审查制度”。 4、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与议会民主制度相关联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现代 宪政社会公民权利参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合法化、合宪化的唯一制度性途 径,也是平衡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 5、两官分途“两官”,是指政务官和业务官(或称事务官)。两官分途是 指两类官员在产生方式、任用条件、管理形式、职责范围和职务履行等 方面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对两类官员应当进行区别管理,两类官员不 能交换、交替任职,两类官员的职能作用也不能代替履行。 6、弹劾制弹劾一般指西方国家的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犯罪或严重失职 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一般地讲,在内阁制国家,议会进行弹劾的对象限于总统和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制国家,弹劾的对象可指 “一切高级联邦官员”,包括总统、政府部长、最高法院法官、州长 等。 7、社会自治社会自治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个人意义上 的自治;二是社群意义上的自治。从实在法上讲,前者是指法律赋予公 民个人所享有的作为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后者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 内部全体组成人员所享有的自治权利。前者的权利是通过单个具体的自 然人来实现,后者则是通过社群的集合体共同行使。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3年第1期 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 潘维 什么是“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亦称世界政治),遵循类似自然科学重复实验的规则,在世界范围内兼用纵向(时间)和横向(地域)比较的方法检验“所有的政治因果假设”。灌输有关“正义”道理的“政治哲学”和“宪法学”曾几乎囊括了政治学的全部。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地理区隔迅速消解、民智大开,学者们接触和比较不同国家的机会骤然变得丰富。自此,缺少时空条件比较的价值判断和纯粹思辨逐渐式微。追求对“行为”的“解释”而非描述,即追求“科学性”,成为学科风气。以“为什么”设问,答案必是“因果”的。使用价值中立的“行为”一词、比较其历史的时空条件,创造了政治学的“科学”导向。行为研究让政治“科学”繁荣,原先人文导向的大学“政治系”或“政府系”多改名为“政治(科)学系”(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在自然科学,若因果假设不能被重复实验所验证,就不能称为科学结论。在社会科学,因果关系主要在“行为”比较中确立,以提出“为什么”和出色的“假设”展示学术水准。其实,即便对纯思辨者,催生新知识也依靠比较。逻辑体系依赖概念定义的精准,但“同样”的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内涵可能不同。内涵不同会导致逻辑体系不同,貌似相同的知识体系在不同语言里就发生变异。 比较政治学并非“显学”,因为比较只是“方法”而非政治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随着政治“科学”的发展,政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断演化,在西方大学里逐渐形成了以下六个方向:(1)本国政治;(2)比较政治;(3)国际政治;(4)政治哲学;(5)政治科学方法;(6)行政管理。比较方法已在政治学全部六个领域里应用,几乎覆盖了政治学的全部。所以,政治学逐渐不再需要加上“比较”二字,“比较”政治趋于消亡,成为研究“外国政治”的代名词。美国的大学政治系通常有七成以上的教员从事比较政治的教研。“本国”政治于“外国”则是比较政治的一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邮编:100871) 02

中西方管理差异和企业实践建议

中西方管理差异和企业实践建议 西方是通过平等、契约和权利形成的个体主义,而东方是在仁、义和礼基础上形成的集体主义,在日本等国家表现尤为突出,我认为中国的传统还不是简单的集体主义,而是在团队中完成自我,从仁义礼的解释来看,礼是礼俗、制度和典范,义就是"宜",是要合理的运用礼,就是孔子说的"摄礼归义",那么如何合理的运用礼呢?答案就是孔子说的"纳礼于仁",那么什么是仁呢?仁从字形来看,是"人"和"二"组成,也就是说在我之外还有别人,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别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中国完人的标准是只求做一个四面八方和我有关系的人所希望于我的,而又是我的确能够做到的那样一个人,不能仅做想做的事,应做该做的事,当然也要考虑自身情况做能做的事。其实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无好坏之分,就像西方和日本都能取得成功一样,中国的仁义礼其实是"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产物,既是最合乎自然规律的,又是最难掌握的,就像一黑一白很清楚,但在黑白中加入一个调节而生成的灰色却是千变万化的,而恰恰就是多了这个调节,才使得"三生万物".合乎规律使得中国的传统思想充满希望,但难于掌握又使得传统必须现代化。

有种观点说中国是伪集体主义,即表面上讲集体主义,实际行的利己主义,再往深层次来分析,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就像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一样,西方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建立在个人基础上而产生的明确有形的精细化分工、职业化和制度化,其代表就是科层制。其实从西方的科学这个词就能看出,科(科目)本身就是细分的意思,西方解决差异和变化的重要办法是精细化,尽可能把所有的前提条件给界定清楚,这样结果就是唯一的,从而实现明确、简单和可操作,这样才使得大规模应用有可能得以实现,中药和西药的应用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国处理不平等的办法是效法自然,用伦理这种无形的东西来规范社会的运行,理想的状况是大家都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但这不是人们生来就可以做到的,就像西方认为人生而有罪一样,东方认为人生而有缺陷,要靠修身来完善,并把此作为一生的目标。但中国的礼从来都不是制约人的,而是引导人发现本性,顺性而为,靠人的自觉和自律,而人之所以可以自觉和自律,是由于伦理礼仪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顺天应人的,是变化中不变的部分,就像父慈子孝,不是要求父需慈和子需孝,而是父本性就是该慈的,子本性就是该孝的,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不是强加规范的结果。但虽然是顺应人共同的本性,却由于每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