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生活-第一次作业答案.

货币政策的工具中的“三大法宝”指的是那三宝

?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公开市场业

务的优缺点有哪些?近几年我国存款准备金比率变化情况如何?2011 年到目前为止,

准备金提高了几次,现在是多少?请结合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化分析我国近几年的经

济状况。

答:1.货币政策的工具中的“三大法宝”指的是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再贴现

率、公开市场业务

2,优点是防止信贷过度扩张而引起的金融风险,缺点应该从存款准备金率来分析

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有紧缩信贷,抑制投资,加大融资成本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这是

优点,而在经济萧条时则是缺点,相反,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有放大信贷,鼓励投资,减

少融资成本的趋势,在经济过热时是缺点,而在经济萧条时则是优点。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最强有力的武器,对经济的冲击非常大,因

此较少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

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

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

具有较强的弹性;

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

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

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

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②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

无法发挥作用的。

中国的经济整体平稳上升

3.

5.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

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

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

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 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

为40%,农村存款为25%。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

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

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

平衡,中

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

10%。这是自

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

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 2 个百分点。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

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

膨胀。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

13%。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

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

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到了1998年,为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硬着陆”, 同时进一步完善存款准

备金制度,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增强金融机构资金

自求平衡能力,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

民银行决定,从1998年3月21 日起对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实施改革。

改革的结果之一是调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为

8%;1999年前后,国

内又出现了经济发展疲软及通货紧缩的现象,因此99年央行又进一步将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从8%调整至6%。

98和99年的两次下调的主要目的都在于放宽商业银行的资金用途

,增加银行的

贷款投放,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两次准备金率下调直接使金融

机构的可用资金得以增加,当时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紧张的状况得以缓解;而企业也因

为银行信贷增加得以实现资金周转的渠道。通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货币

乘数上升,货币供应量实现了一定的增长,1998 年广义货币(M2 增长了15.34%,而

1999 年M2 也增长了14.7%,实现了预定的调控目标。尽管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

率,银行可用资金大大增加,但是M2 的增长率却是在减小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就是发生了银行“惜贷”的现象。因为当时我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需求

较少;加上当时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较多,为保证贷款质量,许多银行不愿进行贷款投

放。而且由于我国准备金账户是指付利息的,因此,在准备金率下调以后,许多银行仍

然将资金以超额准备的形式储存在央行。由于银行大面积“惜贷”的出现,也导致存

款准备金率下调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效果。

四、2003年至2008年管理人民币汇率上升,稳定货币供应量,提高存款准备金

2003 年以来,在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下,国外投机性资金大量涌入国内。截至2004

年12 月,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了6099 亿美元,而2003年 1 月的数据为3044.6 亿

美元。其中有大量的国际游资就是在“赌”人民币升值,或是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股

票和房地产市场行情的上涨。由于中国施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质上汇率是

浮而不动。所以外汇的持续流入就意味着基础货币要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应

量以及贷款规模的增长。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不断增长,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很容易

引起资本市场的过热或是泡沫经济。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央行进行紧缩性

的货币政策调整。

2003年以来,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资金的大量涌入现象出现。因此,央

行必须进行外汇公开市场业务,以国债及央行票据冲销由于外汇储备增

加的基础货

币投入,以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与此同时,央行持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回收

货币,稳定货币供应量,避免流动性过剩。

2003 年9 月的准备金率调整,冻结了约1500 亿的超额准备。通过货币乘数效应

最终影响的市场资金规模在6500~7000 亿元之间。2004 年4月0.5%的存款准备金

率的提高,也一次性冻结了1100亿元的资金。但同时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也十

分强劲,达到 1.82 万亿元,其中央行票据发行达到 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