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201*年2月7日至2月20日,涪陵调查队在涪陵XX区和26个乡镇街道对84名外出务工农民开展农民工市民化情况专项调查。84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6.2%;48.8%的年龄在41-50岁之间;59.5%的文化程度为初中;85.7%的婚姻状况为已婚;86.9%拥有1-2个子女;57.0%的子女未在城镇上学,94.0%未举家迁移。二、农民工就业和居住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一)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接受调查的8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有42人自2011年以来主要在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务工,有51.2%的农民工在务工地就业时间累计达到了两年至三年,65.1%的农民工连续稳定就业时间超过了一年。如百胜镇紫竹村的农民工张某自2000年以来长期在浙江省XX市务工,刚开始每年春节还回家住上一段时间,近几年来连春节也没有回家乡,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长期外出务工农民工。(二)外出农民工居住条件有待改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对自己在外居住条件满意度不高,其中65.4%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满意度为“一般”。47.0%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43.4%农民工租房住。如曾经在北京务工的农民工王某,务工期间长期住在每晚十元的地下室通铺旅社,居住条件较差,只能说在北京有个住处,但是环境实在差强人意。(三)工作收入情况满意度总体较高。调查结果显示29.8%的农民工表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另有51.8%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感觉“一般”,84个调查对象中只有15人对自己的工作感觉“不满意”。从行业、收入情况来看,64.6%的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行业为建筑业,6成以上调查对象三年年均务工收入水平在3万元以下,其中1万元以下占8.3%,年均收入1-2万元的占27.4%,年均收入2-3万元的占25%。84人中有16人表示年均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上,其中1人承认自己的年均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如农民工彭某,进城后在一家办公用品销售公司店面做销售员,月工资1000余元,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自身对工作总体感觉还可以,除满足基本生活开支外还有一定结余。三、

城镇落户意愿情况(一)外出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主观意愿并不是很强烈。84名调查对象中有39人明确表示目前没有在城镇落户的意愿,占47.0%,只有34.5%的农民工明确表示有意在城镇落户。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民工之所以不愿落户城镇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不愿放弃土地、放弃农民身份。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空前,农民工感受到“三农问题”的被重视程度相当大,对后期国家扶持更是怀有更多的期望,所以不愿放弃土地、放弃农民的身份。二是高房价下的城镇生活成本较大。由于目前房价高涨,以涪陵为例,城区新建商品房价格普遍在6000元/平方以上,一些镇区房价也达到3000以上,即便镇上购置一套房含装修至少需要30 万元,对于普通农民工而言是笔不小的开支,相反在老家拆房建房的成本要低得多。三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工有后顾之忧。据调查当前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并不多,担忧随着年龄增大无法务工,生活无保障而不愿落户城镇。据XX区110户农民工监测资料显示,110户监测户中有118名农民工,2013年底分别只有4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他大部人只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而此次专项调查中,无意落户城镇的调查对象中有31.4%的理由是“担心就业困难、不稳定”。四是老人养老及环境等因素。调查中也有调查对象表示目前家中有老年人健在,无法去城镇安家落户,也有人认为农村环境优美,食品安全,城里有钱人都去农村买房,自己有房有地何必去城镇。(二)年轻人进城落户意愿强烈。调查结果显示,在愿意落户的人中,75.9%的年龄在31-50岁之间,有50%的子女在城镇上学。当前长期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落户城镇的意愿普遍高于中老年务工群体。这部分人之所以有意落户城镇主要基于以下因素:一是有相对稳定、较高的收入,后顾之忧相对较小。由于年轻力壮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在外收入稳定,有落户城镇的经济基础。二是考虑子女教育。调查中很大部分人有意落户城镇完全是出于对城镇较好的教育水平考虑。南沱镇治平村杨某为了儿子能在城区上学,在涪陵实险小学附近买了套二居室的二手房。(三)有意落户城镇的大部分人员希望在

家乡就近落户。在希望落户城镇的农民工中,36.8%希望落户于地级城市,34.2%希望落户于县城或建制镇,66.7%希望落户的城镇与目前长期务工的城镇不一致,说明外出农民工还是愿意选择生活在家乡附近的城区或镇区。如农民工郎某自中专毕业后就长期在重庆、贵州等地务工,在外辗转务工多年,但丝毫没有想生活在务工所在地的想法,近期还是想回到涪陵城区买房,为以后定居做准备。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一)落户政策宣传不足,农民工了解不够。各级政府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政策方面宣传不足,导致绝大部分对城镇落户政策一片茫然,没听说过或者不了解具体情况。如农民工郎某虽然自身很想在城镇中安定下来,但是却从来没听说过相关落户政策,更不用说了解具体办理措施。本次调查中89.9%的农民工表示不了解中央近期出台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的政策,对于希望在城镇落户的,85.3%的农民工也不知道该城镇目前是否有落户限制,如果有落户限制,87.1%的农民工也不了解城镇落户的条件是什么。(二)落户城镇同时不放弃农村耕地及房屋,双栖生活形成资产空置、资源浪费。据调查,目前已在城镇购房的相当部分农民工并没有放弃农村的耕地、宅基地,一般耕地由父母或他人代耕,房屋则空置。新妙镇弋阳村冉某两兄弟均在新妙镇买了房也装修好,平常均空置,农村老家房屋由其母亲及两小孩居住,据其介绍他老家院子共8户人家目前有6户都在新妙或涪陵买了房,但老家房屋都完整保留着。又如荔枝街道平安村4社,目前全社57户中有13户已在城镇买房居住,农村房舍空置;另有举家外出务工8户人家农村房舍也空着,相当于全社36.8%的房屋常年无人居住。(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据调查,当前农民工总体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无完善的医保、养老保险等作支撑,又要面对高昂的房价、高等教育费用及医疗费用,所以部分人即或有一定存款也不敢轻言买房。而对于无力在城镇买房的农民工而言,子女教育又面临着一大问题,随着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城市,加之流动性大,使得子女入学问题变得非常麻烦。如农民工秦某,在货船上打工已多年,但仍然无力在城区买房,只

有租房,去年孩子上小学花了1万元托关系才进了租住房屋附近的城区实验小学。也有已在城区买房的农民工对于自己后期能否在城镇安得稳也表现出极大担忧。如农民工易某,虽然自己已经在城市中买房居住,但是由于没钱没技术,自己只能在建筑工地从事繁重的体力活,他就表示自己已年近五十,体力已经日趋不足,只参加了到60岁每月能领80元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将来能否在城市长期居住仍是一个未知数。五、关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几点建议(一)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为农民工提供好服务保障。农民工进城要让他们进得来,安得稳,逐步能致富,而目前城乡居民差距仍然较大,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至少每月几百元,而农村仅有几十元,农民工进城60岁后单凭几十元养老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所以无论是就业服务、子女教育还是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都要按照体现公平对待城乡居民的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并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使农民工在城镇也能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二)制定相应优惠政策,鼓励进城农民工放弃农村资源,避免农村空心化。鼓励转户进城农民工放弃耕地、宅基地,节约耕地资源,减少浪费,同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给予放弃农村资源的进城农民工在购房、就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相应补助。如可让放弃农村耕地和宅基地的农民工来置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完全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其义无反顾地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三)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农民工就业能力是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收入增长和转变为市民的基础,要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推动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同时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市场导向、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新型产业工人。(四)做好正向宣传引导,破除城乡居民隔阂,加快融合相处。各级政府要做好正面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工在城镇自在地生活工作,也积极引导城镇居民同等看待农民工,杜绝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社会交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

的重要环节,要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打破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界限,加强他们之间交流与互动、相互信任,建设新型、和谐的城市文化。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资源,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消除城市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心理,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第二代农民工,目前年龄在20岁- 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对农业不太熟悉,同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社会。他们遭遇着方方面面的瓶颈:户籍、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上一代农民工有了巨大差异。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五大特点受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素质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将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也必然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1、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扛麻袋进城”的老一代农民工的时代渐渐成为过去,“拉皮箱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半接受了初中、高中、中专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有相当的文化知识。调查显示,年龄在30周岁以下占68.2%;文化程度中,高中技职校占62.7%,高中、技职校文化程度渐成在务工人员的主流,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从技能情况分析,技工占19.35%;熟练占34.26%;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有占25.52%。可以看出,受过培训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调查对象接近80%,说明掌握技能是稳定就业的基础。根据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XX市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 .1%;21岁-30岁占36.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XX市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他们打工目的不仅仅满足于生活的改善,而是要有所发展,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发展和机会把握。因此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索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更为强烈。

2、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第一代农民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与父辈大相径庭。他们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绝大多数人在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听广播、使用手机、网络等非常现代化的通讯方式,还会经常光顾网吧、迪厅、酒吧、溜冰场、听音乐等新潮的娱乐场所,染头发、穿时髦服装等紧跟时尚。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具活力,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

3、就业范围更加广泛,自主创业意识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第一代农民工把“进城挣票子、回村盖房子娶娘子”作为进城打工的最终目标,学本事、长见识、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地位,开始成为他们中很多人的新观念、新追求。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第一代农民工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而是将目光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来到城市打工,不仅谋饭碗谋生存,而且谋事业谋发展;他们不仅被用人单位选择,也主动自我选择。同时,第二代农民工就业途径在逐步转变,就业也显得更为主动,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第一代农民

工就业渠道主要是通过老乡或亲朋好友介绍之类的传统社会网络,而求职的途径更为多样,并能够借助于中介力量自己主动寻找工作,即使是用工单位招工,新生代农民工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以自己应聘的方式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工作。调查中,多数人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近八成人希望以后“自己创业、做生意”;有13%的人表示希望“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成为公司的骨干”,很少一部分人选择看情况而定。调查结果表明,经过社会上的磨炼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更理性,对自己的将来有了更明确的定位,寻找乃至转换工作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他们个人的努力。4、期盼有同城待遇渴盼能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相比,更渴望成为城市一员,对城市的依恋更为强烈,更加渴望融入城市。新一代农民工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他们的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尽管他们仍被社会归类于“农民工”,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内心抗拒这个称呼:有人称呼自己为“新产业工人”或“新市民”,有人在竭力推广“新工人”这个称号以取代农民工的群体标签,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就是“白领”。调查中发现:“ 不做乡下人,成为城里人”这一点得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集体认同,有人说:“上一代农民工打工主要就是为了赚钱回家,我们则盼望在城市安家落户;上一代是与本村人攀比,我们这一代与城里人比。”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性变化以及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等因素决定着他们不可能像父辈一样返乡务农,第一,大多数人往往直接从学校进入外出务工行列,对于现代产业规律的熟悉程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将务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不是农业收入的补充,他们不仅注重现实的待遇,更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没有返乡务农的意愿,更没有务农的技能;第二,他们本身追求融入城市,更愿意成为现代文明城市中的一员,享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不仅要挣城里的钱,更要在城里体面生活,这样的念头已然成为他们坚固的价值观。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引下,不做城市的“过客”而要努力融入城市的潜意识便格外强烈。

5、轻农弃农意识严重,耐受力底成为劣势。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是80后、90后,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成长环境得天独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经受挫折较少,温饱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这也造就了他们心智不太成熟,虽然很多人在法律意义上已是成年人,但他们阅历较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思想起伏较大。因此,在应聘时会明确提出种种待遇要求,工作中频频跳槽的情形也屡见不鲜,“敬业精神差”是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目前面临的社会问题新一代农民工是“新人”,是中国转型期涌现出的又一个引人注目的全新的社会群体。他们一方面想永久地离开农村,不愿返回农村生活定居,另一方面他们在城市没有“家”的感觉,找不到融入城市的钥匙。城市对他们构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生存状况有所好转,目前形势依然严峻。第一,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像父辈们一样,从事风餐露宿、室外作业、条件艰苦的建筑、采矿等职业,继而追求轻松而待遇较好的职业。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年限较长,人力资本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比父辈们具有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工作待遇也得到了提高。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好,告别了父辈的“工棚“生活,居住环境以单位宿舍和都市村庄为主。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相比之下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工资水平仍低于城镇人口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居住条件的改善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市民化”遥不可及,游离于城乡边缘。对大多数第一代民工而言,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初中或高中毕业就远离乡土,多数不懂种地,因而对土地没有依恋;相反,“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镇里,在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浸染下,他们很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扎根,而不是像父辈一样在城里挣钱回家盖楼过日子。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总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们真正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3、社会保障亟待加强,配套措施仍需完善。入城务工人员在经济上、政治上所受到的待遇,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相比可谓“二等工人”。他们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城市规定限制他们进入某些行业就业。这些现象,不仅明显违反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等一系列权利;而且背离了现代社会通行的文明准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平等规则,伤害了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尊严,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妨碍城市发展的正常化进程。同时维权艰难、没有社保仍是农民工面临的“硬伤”。只有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这些弱势群体在面临讨薪、加班、医疗等困境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心理健康状态不佳,科学引导至关重要。农民工不仅是一个收入低下、生活贫困的群体,而且是一个面临强烈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的群体。不少农民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失落、压抑和缺乏归属感等负面心理问题,并形成“贫困-歧视-报复-贫困”的恶性循环。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中一些人更加趋于激进,诉求的简单化、暴力化和突发性将会更加突出,有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在各种压力下,缓解农民工压力、减少其心理疾病发病率,关注他们在城市化改革中的心理承受和宣泄方式,提供相应的心理诉求渠道,已经是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三、对新生代农民工出路的建议和父辈

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户籍制度的约束,使很多年轻人难以在城市扎根,对土地没有感情、在城市又不被接纳,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只有给予农村流动人群以基本的市民待遇,让他们分享城市改革、发展和繁荣之成果,一个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的理想,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1、从加快户籍改革制度步伐使其更快融入城市。虽然被冠以“农民”两个字,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不少甚至根本就不是在农村出生,更不是在农村长大,他们对城镇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迫切想融入城镇,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退回农村,却做不了合格的农民。实质上是户籍这堵墙,羁绊着他们融入城市,阻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户籍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瓶颈。所以,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民生难题,应先从户籍制度着手,赋予他们“新市民”的身份。首先,从户籍制度着手,可以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快地融入城市。当前的户籍制度,使得这种“融入”显得异常艰辛,与其让他们在城市的事实存在却与城市格格不入,不如让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城市。其次,从户籍制度着手,可以防止城市出现新的“二元结构”。当这些卑微的年轻人经常性地感觉到自己沦为了城市的“边缘人”,当他们的内心被压抑太久的愤懑所支配,谁都不能保证这个群体不会成为城市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再者,从户籍制度着手,可以减少农民工“退保”等社会问题。目前,户籍既是市民身份的一种标志,也是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一种凭证。因为没有城市户口,这个虽然多数时间生活在城里却没有城里“名分”的群体很少能享受城市社保、医保等福利待遇,由此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

2、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使其共享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首先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其次是要解决住房、子女教育问题,最后是要解决社会保障和公平地享有公共服务问题。这些均依赖政府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如通过提供公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由农民身份向产业工人转换问题。通过提供日益平等的社会保障服务,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尤其是养老保险跨地区接续政策,打通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的经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老病死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就业景气指标体系,监测就业景气尤其是农民工就业与产业的匹配程度,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异地转移就业和降低就业风险问题。建议政府切实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关爱这些农民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譬如提供大量的廉租房、为农民工解决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为其子女提供和城市居民子女一样平等的教育机会,与城里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经过若干年不懈努力,有可能逐渐缩小乃至于最终消除贫富和地位差距,也不至于把贫困转移到第三代。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农民工融入、扎根城市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真正的“社区公民”,分享他们亲手创造的经济发展成果。

3、以教育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搞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与改革户籍制度、让他们融入城市、安居乐业是相辅相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正规教育、社会资本的支持以及“干中学‘提升其就业能力,把来自单位的培训作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的主渠道,把“干中学”作为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能力的前提。在职教育培训要突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充分考虑培训对象在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的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其文化、技能水平,使之适应企业和城市发展需要。同时,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素质提升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偏小,容易出现价值体系的混乱和选择的偏差,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压力大,身份认同的困惑进一步加深,要着力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关注其心理健康,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和谐推进。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主要特征是:基本保障,广泛覆盖,多个层次,逐步统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国家强制建立的基本保障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逐步覆盖全体公民;在基本保障之外,国家积极推动其他保障形式的发展,力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改革与发展,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政策已经制定并陆续颁布和实施,覆盖了大多数城镇职工和离退休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密不可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独立于企业之外,将过去传统体制下的“企业保障”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使企业从社会保障事务中脱离出来,由社会机构为个人提供保障服务和管理。随着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企业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劳动力配置机制逐步形成,进一步推动我国各类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企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情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其中,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最相关的是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除此之外,还有保障性、互助性、长期性的住房储金,即住房公积金,在企业界往往与社会保险合称“五险一金”。根据对1883家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92.5%、基本医疗保险78.9%、失业保险75.5%、工伤保险65.8%、生育保险36.5%、住房公积金49.5%。另外,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为16.6%,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为22.1%。

(一)养老保险1984年,中国各地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其中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

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7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各类企业的职工,城镇所有企业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义务。目前,企业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0%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

调查显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占92.5%,高于其他各项社会保险的参险率。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参险率低于东部企业2.7个百分点。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参险率明显偏低,只有86.2%和85.7%;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96.6%,三资企业为96.8%,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94.7%。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上市公司参险率高于非上市公司,其中非上市公司的参险率低于92.5%的总体水平1.7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角度,规模大的企业参险率一般较高,而规模小的企业参险率低于总体水平,如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企业参险率为87.4%,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参险率为86.4%,分别低于总体水平5.1和6.1个百分点。

基本养老保险之外,企业很少参加补充养老保险。调查显示,只有16.6%的企业参加补充养老保险,其中,东部企业高于西部企业,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险率为32.9%,高于其他所有类型企业,高于总体水平16.3个百分点。

(二)医疗保险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原则上实行地市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所有企业、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履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义务。目前,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2%。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

调查显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占78.9%,除低于基本养老保险,高于其他各项社会保险的参险率。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参险率低于东部企业7.7个百分点。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参险率明显偏低,只有66.2%;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7.9%,集体企业为71.4%,三资企业为83.4%,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82.2%。从企业是否上市看,上市公司参险率高于非上市公司,其中非上市公司的参险率低于总体水平2.4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角度,规模大的企业参险率一般较高,而规模小的企业参险率低于总体水平,如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企业参险率为74.7%,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参险率为73.3%,分别低于总体水平4.2和5.6个百分点。

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企业参加补充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22.1%,但高于补充养老保险16.6%的参险率,其中,东部企业略高于西部企业,大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险率为34.4%,高于其他所有类型企业,高于总体水平12.3个百分点。

(三)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失业保险覆盖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

职工,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缴纳失业保险费。单位的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1%。1996年,劳动部公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开始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工伤保险费由企业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缴费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企业浮动费率。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事故风险和职业危害程度确定不同的行业费率;在行业费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上一年实际的工伤事故风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情况确定每个企业当年的具体费率。1994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劳动部制定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将生育保险模式由用人单位管理逐步转变为实行社会统筹。生育保险费由企业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调查显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企业分别为75.5%、65.8%和36.5%,低于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险率,但高于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参险率。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各项保险参险率都低于东部地区,失业保险低2.0个百分点,工伤保险低21.5个百分点,生育保险低8.7个百分点。从企业性质看,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参险率明显偏低,其中,私营企业各险种参险率分别为:失业保险62.4%,工伤保险59.4%,生育保险27.3%;比总体水平分别低13.1、6.4和9.2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各险种参险率分别为:失业保险50.0%,工伤保险53.6%,生育保险21.4%;比总体水平分别低25.5、12.2和15.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角度,规模大的企业参险率一般较高,而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企业参险率都低于总体水平。

(四)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1994年,财政部、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1999年,

国务院颁布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2年,国务院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又做了进一步修订。住房公积金由职工个人缴存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属于职工个人所有,专门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

调查显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企业占49.5%。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低于东部地区5.2个百分点。从企业性质看,缴存住房公积金的私营企业比例明显偏低,只有19.4%;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1.7%,集体企业为50.0%,三资企业为43.0%,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50.5%。从企业规模角度,规模大的企业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一般较多,而规模小的企业一般低于总体水平,如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企业为42.1%,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参险率为36.7%,分别低于总体水平7.4和12.8个百分点。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doc

关于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范文(一)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工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已占从业人员半数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响应国家号召,关心“三农问题”,同时为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把大学生的热情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展示当代大学生大良好精神风貌。经过精心准备,在本暑期(7月15日-21日)在**市机加工地针对农民工工资问题通过走访、展板宣传和调研问卷的形式展开调研活动。 通过现场走访和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问题大部分方面得到较为理想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文。

1、每个月的工资在何水平?(800元以下)10%在、(800-1500元)85%、(1500-3000元)5%, 2、每个月的消费多少?(300元以下)40%、(300-500元)40%、(500-800元)20%、(800元)以上0%, 3、工作时间,(8小时)22%、(10小时)23%、(12小时)10%、(13小时)45%, 4、有无劳动保险?(有)30%、(无)70%, 5、有没有被拖欠过工资?(有)60%、(无)40%, 6、年龄?(15-19岁)5%、(20-29岁)10%、(30-39岁)10%、(40-49岁)25%、(50岁以上)50%, 7、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50%、(无)50%, 8法定假日是否有休息?(有)45%、(无)55%, 9、是否有加班?(有)10%、(无)90%, 10、对现在生活状况的看法,(很好)0%、(一般)50%、(差)5%、(很差)45%。 结果显示大部分工资在800元到1500元之间,这相对过去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仍有部分工资在800元以下,在这个物价上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这800元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更何况大部分农民工担负着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800元又能否满足一个家庭的需要?

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

农民工调查报告范文 所谓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或非城镇非农村户口的劳动者(即因企事业单位或政府办公占地所产生的农转非农民工)。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处境却相当地困难,游离在城市和农村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现在,在许多城市,为了改变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心目中的形象,提出尊重农民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从地位上把农民工与市民同等起来。但是,长期以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值得重视和探讨。笔者就目前农民工情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富余的劳动力,自**年以来,大量农民拥入城市,在不同行业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但工资却最低,同时分布在建筑业,工厂,一些服务业当中,从此,农民工遍布了大江南北。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农村,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打工的。 二、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状况 1、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入极困难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2、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据我们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硕士学位论文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姓名:于乾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杨文健 20070301 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狭义是指城市农民工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 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广义是指农民工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必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边缘化现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较低和各种观念制约,以及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体制藩篱的阻碍,未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依然步履维艰。针对农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应对策。对策要求必须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积极促进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实现其政治、社会地位的提升;必须加强就业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平等的就业体制,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实现农民工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必须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落实农民工的市民待遇,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之下;必须落实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深化义务教育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必须推进城市化发展,拓展农民工市民化的居留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必须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市民化观念,优化农民工市民化舆论环境。文章最后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力图通过这一典型的实证,来证明前述解决对策在突破农民工市民化困境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对策 Abstract Peasants engineering citizcns,in a narrow Sell∞,means the process for them to get the same and equal social rights and identities as urban citizens.In a broad sense, it mea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ntity,status,value,rights and producing and lifestyles to the urban citizens in an all-round way,which helps to realize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m urban civilization.Peasant workers engineering urban citizens will help to benefit the income of peasants,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improve the peasants in an all-round way,solve the present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调查报告 学校名称:中央电视广播大学 年级:09级秋季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0914001461605 调查者:乔菲 完成日期:2011年12月10日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问卷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1)、调查目的和意义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这一方面是城乡差异影响下思维观念的差异造成的,目前中国的农民人口估计约为9亿左右,其中两亿多,也就是其中四分之一为农民工,我们对这其中的一部分进城农民工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习情况、就业情况等,希望我们这次的调查能加深对农民工的学习需求情况的了解。 由于农民工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打工,有的在工厂、有的在建筑工地。在调查访问卷中发现,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不高,但对目前现状不满意,很想改变又累又脏工资低的工作,对学习技术提高自己的水平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

(2)、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0--2010年11月15日 调查方式:个人调查 经调查,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而这部分的农民工学历普遍较低大部分是初中、高职学历,而就职以后也是最底层的职位。而外出务工是农民工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提高农民工知识水平,增加他们的劳动机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收入,有助于提高整个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 (一)、农民工就业情况 农民工大多是通过劳动市场找到工作单位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工作的。 从事的职业主要有建筑工人、工厂临时工、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人员、城市环卫工人等。而且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工作条件比较差、工作强度大,有些甚至工作环境极为恶劣,是城市居民所不愿从事的工作。没有休息日、工作超时、没有加班补贴更是家常便饭,比比皆是。 对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合同情况的调查发现,由于政府部门加大了建筑行业、加工制造业等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企业的监督管理,现在签订劳动合同、临时雇佣合同的比例大大提高了。但还是有不签合同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打短工、由熟人介绍工作、以及在无照经营的个体经营加工户打工的农民工身上。有的是因为不知道有订合同这回事,有的是根本不把签合同当回事,还有的则是因为老板根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之一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之 一 20__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危机进一步蔓延,对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增加,务工收入下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严峻,给我市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压力和困难,引起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为了及时了解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情况,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近日,市统计局采取全面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及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从快速增长期转入到稳定发展期,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止20__年底全市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1.6万人,占全市农村乡村从业人员比重XX.X%。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凤台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3.7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XX.X%),潘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8.7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XX.X%),毛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1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XX.X%),

大通区、谢家集区、田家庵区、八公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及所占比重分别为:2.1万人、XX.X%;1.9万人、XX.X%;1.7万人、XX.X%;0.4万人、1.3%。 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建筑业。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当前农村劳务经济的影响 据调查,截止到20__年12月底,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非正常返乡人数2.1万人,仅占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XX.X%,目前尽管从数量上来看还并未形成大批民工返乡潮,但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真正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将在春节后,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因所在单位裁员或停产、收入明显减少成为农民工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 据对全市5XXX名非正常返乡人员的问卷调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2.1万非正常返乡人员中因为收入明显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减少而返乡的占XX.X%,所在的公司(单位)因订单减少而裁员或停产返乡的占XX.X%,在外生活成本提高,继续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的占XX.X%,所在公司(单位)因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返乡的占XX.X%,认为所处的打工环境明显不适应(包括:住宿不方便、孩子上学不方便、当地人岐视民工、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兑现、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政策不配套、在当地受老板欺负等)返乡的占XX.X%,认为其它原因返乡的占XX.X%。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调查报告 ——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 摘要:农民工市民化对于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对鄂巴蜀农民工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表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认同体制性遗忘 改革开放以来,从东部沿海开始,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对工人和服务人员的极大需求与农村劳动力过剩,种地收入较低的现实催生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14533万人。同时,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为‘新生代农民工’”[1]。农民工在为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却与城市居民在身份、地位和权利上存在着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埋下了农民工反社会心理的隐患,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2],这种表述没有囊括农村的闲置劳动力(无地可耕的农民),以及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因而不能直接阐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本文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 Farmer 或Cultivator) 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Peasant) 在向市民( citizen) 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3]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2、研究方法 2.1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与钟祥市,四川三台县和重庆潼南县共计75名农民工,其中黄冈市14名,钟祥市25名,三台县28名,潼南县8名。前三地的农民工的情况,均为同学在自己家乡就近统计调查所得,潼南县的农民工全部是出生于80年代后期的新生代农民工。 2.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率为86.7%,问卷的调查数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在潼南县的同学,对5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期对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3基本情况

关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偏远的农村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 调查成员:陈文均、龚学文、赖志强、曾武、黄业 实践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梅仙镇石塘村 实践时间:2011年08月19日至2011年08月25日

引言 为了发扬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等有关文部门关于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文件精神,同时让大学生真正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中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增加社会经验,以便以后能更好地参加工作以及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几个同学在我村里逐户开展问卷调查,对关于偏远的农村居民情况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践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使调查能够进行得比较规范,我们准备了一份专门的问卷,内容如下: 1.你家现在有几口人,能为家庭创收的劳动力有几人,如 今每年还须家中花费3000元以上支出的成员有几人? 2.现今你的家庭的年收入是多少元,每年的支出是多少? 3.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于什么行业,门路,支出的方 向是什么? 4.家中田地的是否都被用于耕作,如果不是,那么现在用 于做什么? 5.家中劳动力是否有外出的,如果有,那么主要在国内哪 些省份,大中城市工作? 6.家中是否有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成员,有几人? 二、实践调查的形式和调查实施的方案。 这次我们调查的对象是是个村庄,地处于湖南省平江县梅仙镇石塘村。该村是一个较偏远的山村,约有三千人口,交通条件较差,距最近的县城长途汽车站大约有二十五里,距离最近的火车站大约有一百里。当地村民主要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这次我们五人组以逐户访问,根据一准备好的问卷向其提问,最终获取答案的形式开展调查活动。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涵义已经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接着结合当前形势,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说明我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挑战与问题以及中央解决此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农民工问题不仅涉及其自身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说,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三农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许多学者的综合调查,个案研究,本文对农民工的概念做如下说明:一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并且拥有少量的承包土地,但主要在非农产业领域工作,家庭基本生活的来源是打工收入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二是指原籍为农村,失地后成为市民靠打工收入为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基本特征有: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打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城市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在农村拥有少量土地的经营权,但也有一些农民工已经出租甚至转让了对土地的经营权;并没有摆脱几千年的“农民”身份,而是一群具有产业工人外表的“农民”。 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工大体上包括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由于城市发展而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两个方面。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分为两方面:异地转移,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城市打工;就地转移,直接在乡镇企业工作。 市民化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它既指地域空间的转移、从事职业的转变,也强调在转移、转变过程中,行为方式、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等方面接受现代城市文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如何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经济学08-2班孙涵我国农民工问题上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即第一代农民工逐渐变老,退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悄然出现在城市舞台上,并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身上反映出许多独特的新现象、新特征、新问题,使得这一群体成为我们特别值得研究的对象,成为政府、媒体和学界近几年倍加关注的热点。 市民化问题应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思路。因此学术界对这一研究比较集中一些。其中,武汉大学刘传江教授的研究及观点颇具代表性。他在《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等文中,对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挑战与对策等作了系统的学术研究。当然,也有不少论文直接探讨了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当中的一些具体性问题,如第二代农民工的城市距离、城市适应与融合问题、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及界定。农民工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源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基于我国城乡人口转移“先从农民到农民工”,然后“再从农民工到市民”的“中国路径”,以及经典的教科书理论上的“一步转移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城乡人口转移的“中国路径”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因此,需要我们用“农民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从实践层面来看,“农民工

市民化”命题的提出是基于进城农民工现实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他把农民工市民化界定为“离农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化。” 第二,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重要性与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加速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越来越强烈、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随着第二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他们长期不能迈过“市民化”这道门槛,积累到一定时期、发展到一定程度极易成为“问题农民工”,进而引发成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如何来评价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刘传江、徐建玲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指数定义为留城意愿率(W)与留城能力指数(A)乘积的平方根。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反映农民工市民进程的测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外部制度因素、农民工群体市民化进程和农民工个体市民化进程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二级指标和具体的量化计算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测算的结果显示第一代农民工处于市民化的初步阶段或称之为低市民化进程阶,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中市民化阶段。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2010年至今,从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等沿海地区到重庆、贵阳等内陆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出人意料地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它的背后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问题,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内涵。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103个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从金融危机期间的0.85大幅度回升至0.97,接近2007至2009年时期的历史最高点。“用工荒”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普遍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环境有所改善。为了引起更多的人对农民工的重视和保护,我对惠东县当地的农民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工。 二、调查人员:*** 三、调查时间:*** 四、调查方法: 1.文献调查法:网上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 2.实地考察法:实地去观察当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环境,作文字记录和实地 拍照记录。 3.调查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发放关于农民工的调查问卷。 4.访谈调查法:采访当地农民工,村委,村民,向他们了解农民工的相关情况; 采访老师,向老师了解农民工的有关知识。 五、调查过程: 第一阶段:查阅相关书籍及网站,搜集了解农民工产生的背景,存在的问题等,记录对调查有帮助的资料。 第二阶段:确定以惠东县城里的黄甫、吉隆为主,平海、港口等作为补充展开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 第三阶段:发放调查问卷,到吉隆、黄甫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并作记录。在学校里对栾海平校长(地理科惠州市首席教师)了解有关农民工的 有关知识。 第四阶段:整理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分析研究,以报告的形式展示成果。第五阶段: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在班级里开展关于关注农民工生活、工作的主题班会。 六、调查研究分析: 1.农民工的来源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自2000年以来,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在不同的行业从事最苦的工作,但工资却是最低的。他们分布在建筑工地、工厂以及一些服务行业中,建筑工地的工人、宾馆的服务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农民工现状调查报告 一、主题简介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员,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面积的拓展者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同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面临一些基本社会问题。 二、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农民工已经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农民工学历不高,缺乏技能,所以工作辛苦劳累,每天长时间劳作,很少有休息日,常常被认为是城市中的最底层人群。 2、调查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负担不断加重、等问题,为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3、现状与问题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进军城市,农民工的问题也伴随而生。农民工的劳动力是很低廉的,多数民工认为钱是谋生的基本条件,说明目前金钱在民工生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起到的是基础作用,金钱、知识、技能是民工最缺乏并最想得到的财富。农民工收入大工为:2800/月,小工为:2400/月,技工为:2600/月,这些都反映出农民工的收入偏低。而他们每天的工作都超过十个小时。在调查的农民工中,65%为高中学历,30%为初中学历。如此低的学历决定了民工在城市中不可能从事技术性的高薪职业,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是务工的首选行业。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由于没有很高的学历,农民工的收入都很低,他们收入中有一半用于支出,其支出主要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中,食物支出与住宿费用是两项比较大的开支,合计占总支出的55%,文化娱乐支出很少。民工的居住条件比较艰苦,租房、住在集体宿舍、工作地点或临时搭建的工棚,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所以,家庭困难、经济原因是进城务工的首要原因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城市化议题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并没有产生如西方曾经碰到的农民市民化的结果。本文综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就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制约因素、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为今后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性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是200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 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以苏南为例”课题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6BSH022。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农民工”这个词表 明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也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而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农民”表明的是他 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的职业,农民工就是“农民”

这种身份与“工”这种职业的独特结合,他们的户口在农村, 但其所从事的职业已经摆脱了农业活动,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城市人。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迈出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市民化作为城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开始了反复的演进:对农民进城由限制到放松,于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群体。由于农民工从事的是职业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农业活动,而且长期居住在城市,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在所难免。 一、农民工市民化现状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离农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 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它包括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和市民化;四是农民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成为游离城市生活的边缘群体,其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化水平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

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总工会成立了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课题组。今年3月至5月,课题组先后赴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四川等省的10余个城市,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研究报告。 在本报告中,新生代农民工系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本报告所用数据资料,大部分来自国家各部委公布的统计数据,另有一部分来自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的调查数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况与基本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的延续和发展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阶段的延续、体现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总之,这个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岁-30岁的占61.6%1。据此推算,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2008年为2.25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他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2.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根据当前三项规模相对较大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一项为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59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一项为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另一项为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组织对千家已建工会企业的问卷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要求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与其所处特定年龄阶段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和问题。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更低,基本上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2。16岁、18岁的年龄,基本上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 3.近80%的人未婚。 据全国总工会研究室2009年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左右。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当时农民工中80%以上的人已婚。数据对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

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研究 王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摘要:本文引入了马克思生存人性论的研究假设,为农民工市民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的视角。在考察中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处理农民工的相关问题。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Marx to survive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research supposition,has provided a main body angle of view for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research.In inspects in the empirical base which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farmer resident process may the capital use for reference,proposed the 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system deals with peasant laborer's related issue.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 Key word:Peasant laborer Resident Policy support 作者简介:王一(1986—),女,吉林省榆树市,硕士研究生,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项目“’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21-02 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轨道,但是由此引发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并没有与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村民向市民的转化同速进行,从而出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规模庞大的新生社会阶层—— —农民工。作为农民,他们获得了进步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说他们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自主;但作为工人,他们似乎比中国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困惑。因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已经在城市劳动和生活了近三十年,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他们实际的生存状况和权利却与之相去甚远。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市民化的完成,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做支撑,只有帮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使之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愿性选择,才能够说农民工完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市民化。 一、政策支持的视角:从制度变迁到人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大多出于四种视角:其一是现代性视角,探讨农民工从传统向现代、从乡村到城市、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过程;其二是农民工社会化的视角,即农民工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来适应城市生活;其三是农民工—— —城市互动视角,认为当前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社会距离正逐步加大,导致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社会生活的不足;其四是社会网络的视角,主要探讨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如何进行社会网络的建设以支持其城市生活1。而这些视角最后不约而同地将制度变迁作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对策依据,主张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就必须进行包括农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其中尤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的观点较为突出。但是这种思路存在着没有从研究对象—— —农民工群体内部的视角去看待农民工市民化的缺陷,这直接导致了当前大量农民工研究先天带有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没有将农民工的发展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难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的具体操作方法。 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对象内部出发,用“人的发展”的视角来探讨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问题。“人的发展”视角的理念来源于马克思的生存人性论,即:物的生产是人的生产的条件。人类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人的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一方面通过物的生产解除了自然对人的强制,一方面也通过改革与社会变革废除了社会对人的强制。人的发展的视角认为人都是一种面向自然的社会化生存,人就是中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就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农民工市民化也就是农民工、政策与市民化的有机统一,结合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环境,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农民工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政策,二是处理农民工自身在市民化中的政策,三是处理农民工的生产与生活关系的政策,四是处理农民工生存的城乡地域矛盾的政策。对此,本文将在考察中外可资借鉴的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具体的论述。 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支持的中外启示 主要考察较为典型的以英国为代表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一)英国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农村人口向城市持续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穷人,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存,距离也比较长。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这一时期迁移的对象主要是商人、工匠和青年人,迁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前途和获得丰富的生活资料,迁移的距离较短。而英国劳动力流动最稳定、规模最大的时期是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前两阶段虽然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大,但到工业革命前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80%以上,而此后的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农业人口骤降到总人口的25%。从转移模式来看,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主要是以圈地运动为核心的强制性转移模式。英国城镇非农产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主要也是通过暴力的方式从本国农村强制性转移出去的2。 (二)日本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日本是一个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贫瘠、资源缺乏,但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1947年,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约为54.2%,属于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国家。此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急剧下降,1955年为40.2%,1975年为13.9%,1998年为5.2%。日本农村劳动力能够顺利转移出去,首先得益于其就业容量较大的非农产业,工业地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的扩大是其根本原因。另外,迅速发展的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产业大量吸收了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日本政府在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 和谐社会社会 121 --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_3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 版

关于农民工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我们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我们走出了书斋,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青少年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我们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二、调查内容: 时下正值酷寒的严冬季节,当大多数市民呆在暖乎乎的被窝里时,而那些民工兄弟却饱受严寒的在冰冷冷的工地上干工,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

宾馆的服务员,小区的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口都是从事建筑、美发、保洁、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到达城市打工的37%的民工中,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 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 在书上看到一篇报导,跟5个老乡租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研究余京津

Vol.9No.5 2012年5月 第9卷第5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12一、前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学界、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群体。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民工”一词正式进入了国家政策文件,获得了政策层面上的认可,“进城务工农民被称为农民合同制工人,简称‘农民工’”(参见:1991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令第87号:《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第一章第二条)目前在城市中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亿,这一批人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了了巨大贡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贡献已经有结论性的共识,同时也关注到农民工在城市受到户籍制度限制、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经济生活水平偏低等多方面问题。进入21世纪,在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0%多的大背景下,城市化与市民化进程不均衡,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凸显出现,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二、文献回顾 国内最早提出农民市民化的是黄祖辉等学者,1989年他们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一文中提到这一概念。但此后研究几乎空白,形成1989、1994、1999年3个断点,从2001年开始,文献资料才逐年增多。最近几年学界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讨论较为热烈,笔者将其归纳为身份认同、社会融合与社会排斥和整体市民化程度三个视角,并且这三个视角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自我认同影响社会融合水平,社会融合水平又是整体市民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命题本身就包含了从农民向城市市民的身份转换,因此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倾向就成为市民化程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对身份认同进行操作化时,有的学者采用的是“您现在不务农了是否还觉得自己是农民”(彭远春,2007;王春光,2001),有的学者则采用的是“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来衡量(任远、乔楠,2010,人口研究)。这两个典型问题也体现了身份认同的两个向度。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任远、邬民乐, 2006)。社会融合建立在对自我身份的正确认知之上,其融合 程度又影响市民化程度。张文宏等人指出,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应该包括四个部分: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张文宏、雷开春,2008)。面对城市化研究社会整合 层面上的不足,王春光提出“半城市化”概念(王春光,2006)。任远等人则认为现有多数研究将社会融合看作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忽略了对流动人口感知到的城市的研究(任远、乔楠, 2010)。整体市民化程度研究视角也是本文所采用的一个视 角,目前已有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因为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农民市民化,这就包含了失地农民市民化、政策性移民市民化、农民工市民化等多个群体,专门研究农民工整体市民化的也就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笔者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首先是缺少整体性视角,更多地停留在个体心理层面,未能从宏观程度把握,更不能以量化的形式把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显示出来;其次在研究中探寻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时,大多数还是分散的、孤立的因素列举,像提到人力资本就是简单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就是有没有城市居民朋友等,缺少系统性因素研究(其实象人力资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测量系统);最后,在前面两个不足基础上的实证定量研究,就会因为因变量的测量尺度太低和重要自变量的纳入不足,导致模型解释力不够。 三、主要概念和研究假设(一)主要概念 关于农民工的认识虽已有共识,却还没有一个严格确切的定义,由于在当下话语背景中对这一名词所包含的贬义色彩,更是有很多学者呼吁取消这一称呼。本文为了将农民工群体和“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等群体区分开来,将其定义为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这是一个广义的农民工概念,既包括了跨越本县外出经商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也包括在本县务工经商的农村户籍人员和保留农村户籍的大中专毕业生。 市民化是本文的核心概念,也是学者讨论的热点。参考有关学者的市民化观点,结合农民工的特殊状态,笔者提出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并融入城市,脱离农民的职业和身份,真正实现从外在资格和内在素质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结果。因为农民工市民化要经过几个阶段:职业非农化、居住城镇化、生活城市化,所以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存在差异。 (二)主要研究假设 1.人力资本假设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影响因素研究 余京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摘 要:本文以2009年九城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基于人 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两大假设,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均有促进作用,并且探讨了每项资本的具体影响因素。因此,加快建设人力资本、培育再生性社会资本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