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评定与治疗

骨折康复评定与治疗
骨折康复评定与治疗

?骨折的定义:是指骨或软骨的完整性破坏和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骨骺发生分离也属骨折

?骨折处理的最终目标:良好的愈合并保持或恢复身体正常的机能状态

?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临床表现:

?骨折处疼痛、肿胀、出血、功能障碍;

?全身可有发热或休克

?体征:骨折部位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的类型、是否涉及附近关节、以及是否伴有关节脱位的情况,有助于指导骨折的复位、判断骨折处的固定情况和骨折端的愈合情况?

?骨折的愈合过程:

?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恢复期):约需2~3周或更长的时间。临床特点是骨折部位疼痛、肢体肿胀、骨折断端部不稳定。

?第二阶段(骨痂形成期):约需3~4周。临床特点: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段渐稳定。

?第三阶段(骨痂成熟期):伤后约5~6周.表现为肌肉力量已恢复、骨折部位已有足够的骨痂、骨折断端已相

老年人常见四肢骨折的防治及康复

老年人常见四肢骨折的防治及康复 佛山市中医院骨八科郑宝林主治中医师 一、认识骨折 1、骨折: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 ?⑴早期X光片显示骨折——骨折诊断明确; ?⑵早期X光片未显示骨折——骨折待排除。 2、骨折的病因: ?⑴主因:外部暴力及肌肉收缩力; ?⑵诱因:①全身及局部疾病:脆骨症、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病理性骨折);②积劳性劳损:如长途行走致第2、3跖骨骨折;胫骨或腓骨下1/3骨折(疲劳性骨折)。3、骨折的自我发现 ?⑴功能障碍:上肢骨折:不敢提东西;下肢骨折:不能站立或行走。 ?⑵轴冲痛:在远离受伤部位叩击:伤处疼痛,则骨折可能性极大。 4、骨折的治疗原则 ?⑴复位: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接骨(闭合复位;切开复位)。 ?⑵固定: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内固定;外固定)。 ?⑶功能锻炼: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尽快恢复肌肉、关节囊的收缩活动(有益运动; 有害运动) 二、老年人常见四肢骨折 1、肩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 ⑴解剖特点:肩关节组成部分;活动范围大;关节不稳;肩袖。 ⑵治疗(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 ?①复位固定: ?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疗效好; ?切开复位内固定—宜慎用。 ?②药物治疗: ?早期:活血祛瘀(骨八方); ?中后期:接筋续骨、舒筋通络(四物汤、骨六方)。 ?③康复锻炼:早期;中期;后期 ⑶预后: ?①后遗不同程度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②后遗肩关节周围炎。 2、腕部骨折:桡骨下端骨折 ?⑴解剖特点:骨性腱沟;伸屈肌腱;腕管; ?⑵治疗(治疗不当严重影响腕关节伸屈、前臂旋转活动) ?①复位: ?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疗效好; ?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支架外固定)—骨折不稳定时采用,宜慎用。 ?②药物治疗: ?早期:活血祛瘀(骨八方); ?中后期:接筋续骨、舒筋通络(四物汤、骨六方)。

骨折的家庭康复治疗

骨折的家庭康复治疗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突然的意外事故,使外部力量作用于骨骼,使骨质的正常结构发生破坏,称为外伤性骨折。骨折后,使骨骼的支撑、固定、保护软组织的作用丧失或部分丧失,进而影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本章不包括因某些疾病所造成的病理性骨折。 一、骨折的临床表现 外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外伤(暴力)。又可分为直接、传达、牵拉和积累四种外伤作用力。枪弹伤、弹片伤、挤压伤、撞击伤等原因为直接外伤;当人跌倒时伸手触地引起的手腕、上肢各部位的骨折及摔倒所致的股骨胫骨折,就是一种传达外伤性骨折;急剧而不协调的肌肉收缩或韧带的突然紧张所引起的髌骨、尺骨鹰嘴、胫骨结节、肱骨大结节、第五跖骨基底及韧带附着点的撕脱骨折等,属牵拉外伤性骨折;长途行走,连续跑步,偶尔可引起第二跖骨颈或腓骨下端骨折,操纵机器连续震动过久引起的尺骨下端骨折,不习惯的持续过度负重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是由于多次或长期积累性外伤所造成(亦称疲劳性骨折)。 根据外伤史、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及X线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二、骨折的家庭康复 骨折后必须要在医院,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整复、固定和治疗。在医院进行处理或基本康复后,根据医生的医嘱,大部分时间要在家庭中疗养、康复、巩固疗效,直至彻底痊愈。 (一)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 1.接送病人 动作要轻,注意患肢始终保持功能位(据医生嘱咐)。由于患肢失去控制能力,要防止因肢体重力而造成骨折断端再移位。例如,上肢骨折采取悬吊式掌心向内固定,腰椎骨折平躺在硬板床上等。 2.抬高患肢

骨折后,由于局部肿胀和固定的限制,可影响患肢的血液循环。家中疗养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使患肢保持相对高位,以利于血液回流。 3.调整布带 固定初期(4天内),由于复位的继发性损伤及固定的压力,血液回流受阻,肿胀可能有加重趋势,可每天将缠绕的布带放松一点。4天后肿胀逐渐消退,固定夹板或石膏内压力日渐下降,布带会变松,应每日紧缩一点。两周后肿胀消退到相对稳定程度,布带松紧调整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4.适度活动 掌握尽早活动的原则。骨折的初期,要注意断端两侧关节的适度活动。治疗中期,视骨折愈合的进度,可逐渐加大周围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幅度及强度,以减少关节的强直和防止肌肉萎缩的机会,但要强调活动以不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为准则。治疗后期,断端愈合较牢固,可加大活动量,有意负重,刺激骨折愈合进度,加速损伤处骨与软组织的修复过程,为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复创造条件。5.定期复查 有特殊情况,如意外再伤、疼痛加剧、表皮溃烂、肢端循环不良等,要及时到医院复查。一般情况下,2周后复查一次,用X线观察骨折断端的对位是否有变化,45天以后可复查骨痂已开始形成的情况。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确定复查日期。如行夹板、石膏外固定或钢板、髓内针内固定,要遵照医嘱复查或确定解除固定的时间。 (二)功能康复锻炼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骨折部位及患肢的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所以,从骨折的整复治疗开始到彻底痊愈的全部过程,就应该注意患肢的功能锻炼,这是骨折后在医院或在家庭中康复的重点。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式。 1、功能锻炼的步骤 (1)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恢复期),骨折后1~2周。 其特点是: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端不稳定,活动受限。 练功的目的: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血液回流,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粘连,强直。 练功的形式:肌肉收缩锻炼。

骨折的康复治疗可分为骨折愈合期和骨折恢复期两个阶段

骨折的康复治疗可分为骨折愈合期和骨折恢复期两个阶段。 一、骨折愈合期早期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增强全身抵抗力,防止全身并发症发生。 1.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主动运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伤肢近端和远端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运动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予助力。 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与手掌指关节屈伸运动;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运动,老年患者更应防止肩关节粘连和僵硬发生。骨折固定部位进行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端挤压而有利于骨折愈合。 关节面骨折常遗留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为减轻障碍程度,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每日短时取下外固定装置,在保护下进行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维持固定。这样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利用相应关节面的研磨塑形并减 少关节内的粘连。 随着骨科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关节面骨折后康复方法也有了发展。术后立即做持续被动运动 (CPM)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康复治疗。 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必须卧床的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应每日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情况,防止褥疮、呼吸系统疾患等并发症。2.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为了有效抬高肢体,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 于心脏平面。 3.其他物理因子治疗:温热疗法、超短波疗法或低频频电或超声波治疗:可减少瘫痕巧粘连。磁疗可使成骨再生区代谢过程加强。温热疗法:传导热疗(如蜡疗、中药敷)、辐射热 疗(如红外线、光浴)均可应用。 对软组织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适合用低频磁场治疗,而深部骨折适用于超短波治疗。此法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板内固定时禁用。 二、骨折恢复期主要是消除残存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 重新训练肌肉的协调性和灵巧性,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a.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运动轴万向的主动运动,轻柔牵伸挛缩、粘连的组织。运动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幅度逐渐增大。每个动作重复多遍,每日数次。b.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刚去除外固定的患者可先采用主动助力运动,以后随着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助力。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者可使用被动运动,如手法被动运动和关节持续被动牵引等,但被动运动方向和范围应符合解剖及生理功能。动作应平稳、缓和、有节奏,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及肌肉痉挛为宜。辅以一些其他物理因子的治疗,如局部紫外线照射,可促进钙质沉积与镇痛,红外线、蜡疗可作为手法治疗前的辅助治疗,可促迸血液循环柔软纤维瘫痕组织。音频电、超声波疗法可软化瘫痕、松解粘连。 关节松动术:对僵硬的关节,可配合热疗进行手法松动。 2.恢复肌力: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以肌肉的适度疲劳为度。开始可采用水疗、按摩、低频脉冲电刺激、被动运动等,然后以主动运动为主,亦可进行助力运动,再进行抗阻练习。 关节活动应以等长收缩练习为主,以免加重关节损伤性反应。

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

1 概述 1.1 骨折的定义 骨折(Fracture)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 连续性发生中断。 1.2 骨折的分类 1.2.1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 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1.2.2 根据导致骨折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1.2.3 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 稳定性骨折。 1.2.4 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骨折(裂纹 骨折、青枝骨折)和完全骨折(横骨折、斜骨折、 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 骨折、骨骺分离)。 1.3 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是通过血肿诱导,纤维血管性肉 芽组织机化,软、硬骨痂形成乃至重建,以恢复骨 的连续性及结构。 一般将骨折的愈合分为四期,即肉芽修复期、 原始骨痂期、成熟骨板期和塑型期。其愈合过程, 各期之间是相互交织演变的。 1.4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三 大原则,也是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骨折的整复(复位)在临床上分为解剖复位和 功能复位,其复位方法分为手法复位(闭合复位) 和切开复位两种。 骨折的固定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常用的外固 定方法主要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 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 Functional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Fractures in Extremities 引和外固定器等。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 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和加 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处予以固定之。 功能训练是骨折后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应鼓 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 或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 1.5 康复目的 康复目的是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创伤及长期 固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促进骨折愈合和 功能恢复。 2 康复评定 2.1 骨折的诊断 2.1.1 症状: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 部肿胀、瘀斑、畸形(成角、旋转、重迭等),肢 体活动障碍。 2.1.2 体征:局部压痛和叩击痛,异常活动及骨擦 音。若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往往出现运动功能障 碍或感觉功能障碍。 2.1.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 度及骨折类型的常规检查。 2.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方可拆除外固定,进 行功能训练,逐渐恢复患肢功能。判断骨折临床愈 合的标准是:(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 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己模糊不清;(4)拆除外固 定后,在上肢若能向前平举l kg重物持续达1分 钟;在下肢若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 并多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临床愈杜宝琮,男,教授、主任 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 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物 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名誉 主任委员、国际物理与 康复医学会国家学会会 员、中国超声医学与工 程学会理事。 杜宝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110001) DU Bao-cong

浅谈骨折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的开始时间应尽可能的早。一般是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 而具体的骨折复位固定是指: ①石膏固定已经干了; ②牵引已经安装好; ③已经施行了内固定术; ④病情稳定者。 凡是未固定的肢体和关节都要每天定时、定量的进行主动充分的活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康复医疗介入的原则: ①康复功能训练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始终。 ②功能训练内容应因人,因骨折治疗过程不同而不同. 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也由弱到强。 ④活动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度。 ⑤活动应以恢复肢体有生具来的生理功能为中心。如上肢应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应围绕恢复负重行走能力进行训练。 ⑥注意功能训练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 ⑦进入骨折恢复期要针对有障碍的关节进行运动,不能用邻近的关节替代。要首先恢复关节运动的范围、幅度及关节活动时的顺利程度,达到关节活动无障碍。 ⑧要进一步恢复关节运动的质量和准确性。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为辅. ⑨期间如有理疗配合,应在理疗后进行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如何做? 一般分为三期进行: (1) 功能锻炼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肿胀和稳定骨折。功能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基础上,患肢肌肉做有节律的静力收缩和放松。既我们常说的用力绷紧和放松,来预防肌肉的萎缩或粘连。 (2) 功能锻炼的中期: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伤肢肿胀逐渐消失,疼痛缓解,骨折断端出现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稳定。此期除继续进行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医护人员和健肢的帮助指导下,逐渐恢复骨折的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功能活动和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同时,应配合理疗方法达到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3)功能锻炼的后期:也就是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多数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功能萎缩等功能障碍。因此,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加强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正常力量,注意全身功能训练的协调性以及步态训练。同时结合训练目的和病情变化配合理疗方法。

骨折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治疗一般分两期进行: 1、第—期,即愈合期。此期以运动疗法为主。方法和步骤如下: 伤肢远、近端天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力向主动运动; 在固定启骨折端复位基本稳定。无明显疼痛时,即可开始节奏的肌肉等庆练习; 当骨折累从关节面时、于固定2-3周后,即可取取下外固定物,做受累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固定;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起床活动。此外处可进行理疗,常用光疗、电疗、透热疗法、超声波等治疗。 2、第二期,即恢复期,自外固定物去除开始。康复的主要目的为争取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最充分和最迅速地恢复,并要求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常用方法:(1)运动疗法:关节活动,主、被动活动相结合,配合牵引等打法,使关节功能下n恢复。助肌力练习,通过按摩,被动及主动活动使肌力逐渐恢复。同时肌力练习应与关节活动结合起来。作业疗法:当关节活动及肌力有所恢复时。应尽早进行实用技能练习16R穿衣、吃饭、上下楼梯等。 (2)物理疗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局部IhL循环、松解粘连、软化原痕。常用方法有:蜡 疗、小药熏进等温热什法,光疗法;医疗法;超声波等。(责任编辑:叉叉)?骨折的定义:是指骨或软骨的完整性破坏和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骨骺发生分离也属骨折 ?骨折处理的最终目标:良好的愈合并保持或恢复身体正常的机能状态 ?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临床表现: ?骨折处疼痛、肿胀、出血、功能障碍; ?全身可有发热或休克 ?体征:骨折部位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 ?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的类型、是否涉及附近关节、以及是否伴有关节脱位的情况,有助于指导骨折的复位、判断骨折处的固定情况和骨折端的愈合情况? ?骨折的愈合过程: ?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恢复期):约需2~3周或更长的时间。临床特点是骨折部位疼痛、肢体肿胀、骨折断端部不稳定。 ?第二阶段(骨痂形成期):约需3~4周。临床特点: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段渐稳定。

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

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16例骨折病人经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开始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结果11例下肢骨折病人拆除外固定时有轻度关节僵直、水肿,经温泉泡浴结合锻炼理疗后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范围;1例漂浮膝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治疗后,下床负重锻炼时膝关节僵直,经锻炼理疗2周后好转;其他病人均正常愈合,无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健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骨折病人经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恢复,减少病残。 【关键词】骨折病人;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为了探讨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我们对2007~2008年在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附属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116例骨折病人进行了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等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男78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 2.05∶1;年龄2~89岁,平均年龄37.4岁。股骨干骨折36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25例,内外踝骨折23例,肱骨骨折18例,漂浮膝(又称连枷膝,是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骼端骨折而导致整个膝关节漂浮不稳[1])骨折1例,均有外伤史。根据病情,分3个阶段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 1.2.1第一阶段骨折早期,血肿炎症机化期,约在伤后1~2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其要点为:①抬高患肢制动,以利于消除肿胀。②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病人可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使上肢肌肉舒缩。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指导患者每日多次锻炼,每次约15 min左右。③身体其他关节每日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另外此期因创伤刺激,机体应激反应,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在骨折的这一阶段应走出“多喝骨头汤骨折长得快”的误区,因为此期骨的愈合并不需要钙、磷质的参与,而是需要有机质的参与。骨头汤主要补充磷、钙质,此期食用油腻的骨头汤,不但会伤胃口,而且大量钙、磷会使骨内的无机成分增高,钙、磷代谢失调,使骨质内有机骨胶原生成受阻,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所以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营养全面的软食为主。对下肢骨折不能下床的病人,还应指导其进行床上排便练习,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的发生。 1.2.2第二阶段骨折中期,原始骨痂形成期,约在伤后3~10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除继续锻炼患肢肌肉舒缩外,要逐渐加大锻炼强度,恢复肌肉

各部位骨折后的康复理疗方案

各部位骨折后的康复理疗方案 第一节骨折康复的物理疗法概述 所谓理疗即“物理疗法”的简称,它是利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预防和治疗人体其些疾病。理疗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的科技又不断赋予它许多新的内容,使它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理疗尤其对骨伤科病人有其独到的疗效,能起到其它方法(如药物与手术)所起不到的作用。 目前骨折康复主要包括 电疗法、光疗法、超声疗法、冷疗和热疗、磁疗法、水疗法六大物理理疗方法。 骨折物理治疗发展简介 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关于理疗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上的角(拔火罐)、药熨(温热)、导引(呼吸体操),按跷(按摩)、攻达(针灸)等就是最早应用的理疗方法。古埃及、罗马、希腊等国家也有应用日光浴、矿泉浴、海水浴来治疗疾病的记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电、光、磁、声、热等物理因子广泛应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构成现代理疗学科。 骨折理疗具体详情 目前骨伤理疗主要包括:电疗法、光疗法、超声疗法、冷疗和热疗、磁疗法、水疗法。它们共同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电能、光能、磁能、热能、机械能等作用于皮肤、粘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增强组织代谢,改善人体内环境,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促使身体患病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由于骨科病人损伤较广泛。因此组织修复缓慢,治疗周期长,容易遗留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关节僵硬等症状。使肢体出现功能障碍。用理疗辅助冶疗有着很好的疗效,它可以促进骨伤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及早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因此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物理疗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骨折早期物理疗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淤血,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粘连,中晚期应用物理治疗的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 高频电疗:骨折早期应用微热量高频电疗,可促进肿胀消退,缓解或消除疼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常规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常规 四肢骨折后的康复 【康复评定】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肌力测定、肢体围径测量等。 【康复措施】 (一)第一阶段:骨折经复位、固定或牵引后3天左右开始行康复治疗。 1、主动运动:限于伤肢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以助力。消除水肿最有效且花费最少的方法即是主动运动,另外还可预防关节挛缩、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2、肢体抬高: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 3、在骨折复位基本稳定、肌肉组织基本愈合时,进行固定部位的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断端靠近,以利于骨愈合。 4、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

每日短时取下固定物,作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固定。 5、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 6、物理疗法。 (1)电疗:电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消肿、轻疼痛、减轻粘连、防止肌肉萎缩,以及促进骨愈合。电疗包括超短波、低频脉冲磁场、微波、紫外线、中频电、氦氖激光等疗法。 (2)按摩:向心性按摩,手法应当轻柔,可缓解疼痛,消退肿胀。按摩还可牵拉纤维组织。 (3)运动假炼:主动运动或主动助力运动,而不是被动运动或抗阻运动。 (4)热疗:红外线和蜡浴,一般在第一阶段后期,肿胀消退后应用。 (二)第二阶段:骨折愈合,固定解除后。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1)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一动作重复多遍,每日练习数次。 (2)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刚去除固定的病人可先采用助力运动。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而用助力运动与主动运动难以奏效者,可使用被动运动。但运动方向与范围应符合解剖功能,动作应平稳、缓和,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及肌肉痉挛,不可使用暴力引起新的损伤与骨化性肌炎。 (3)关节功能牵引:对比较僵硬的关节,可加作关节功能牵引,即将受累关节近端适当固定,在其远端按需要的方向用适当重量进行牵引。每次牵引时间为15分钟左右,重量的大小以引起可耐受的酸痛感觉,不致产生肌肉痉挛为宜。 4、夹板、石膏托及弹性支架:关节挛缩较顽固时,可在运动与牵引的间歇期应用。 5、理疗: (1)促进钙质沉着与镇痛:紫外线局部照射。

骨折康复训练

上海华东医院骨科黄东辉 写在课前的话 骨折的康复训练对于恢复机体功能,使患者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给家庭和社会都减轻负担和痛苦。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掌握骨折的康复技术及知识,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一)骨折的定义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称为骨折。 (二)骨折的原因 1、直接暴力:骨的某处因暴力的直接作用而发生的骨折 2、间接暴力:远处的暴力能量通过传导、杠杆作用等方式将残余的能量作用于骨骼某处而发生的骨折 3、肌肉拉力:肌肉的猛烈收缩使其附着处的骨骼发生骨折 4、劳损累积:骨骼的某一点因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作用而发生的骨折 5、病理性骨折:如肿瘤性的疾病引起骨皮质的破坏,造成局部骨折 (三)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血供、力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部位的骨折愈合过程各有特点。骨折的愈合一般分为两期,一种叫做一期愈合,另外一种叫做二期愈合。 一期愈合:在完全解剖复位和绝对固定的条件下,骨折端之间发生直接愈合,也称作“一期愈合”。直接愈合的条件是骨折端的“接触”和“绝对稳定”。这有赖于准确的解剖复位和拉力螺钉或加压接骨板的绝对固定X线片上表现为没有外骨痂形成,骨折线逐渐消失。 二期愈合:在非坚强固定的情况下,骨折愈合的方式类似于间接愈合。一般需先经过纤维软骨阶段,最后才被骨完全替代,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间接愈合,也称作“二期愈合”,所谓非坚强固定包括钢丝环扎及张力带固定、髓内

钉、外固定,以及一些没能取得绝对固定的接骨板与螺钉。 (四)骨折治愈的标准 1、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反常活动:如在下肢膝关节正常屈伸活动,这属于正常活动,在小腿如果发生屈伸的活动了,就说明它是反常的一种活动,局部可以形成了假关节,或者有骨折现象,这种就叫做反常活动。 3、X摄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外部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min;下肢能不扶拐在平地上连续步行3min,且不少于30步)。 5、最后一次复位后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五)骨折治疗三部曲 1、整复:通过整复来使关节或者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或者功能复位。 2、固定: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所谓内固定和外固定的区别,就在于固定物是在皮肤以内还是皮肤以外。外固定包括石膏、夹板、牵引。牵引可以做皮牵引或骨牵引。内固定就是把固定物安装在皮肤和肌肉里面,比如对骨折进行钢板固定或者螺丝钉固定,或者髓内钉固定,这就叫内固定。外固定还有一种外固定支架,也属于外固定的范围。骨折经过整复固定以后,并不是治疗完结,还要对骨折进行康复锻炼,这样才能使骨折达到更快的康复和功能的恢复。 3、功能锻炼,康复:这是骨折整个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这三者缺一不可。 (一)骨折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 1、恢复肌肉收缩生理效应,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还可以增加骨折端的轴向应力,促进骨折愈合。 2、恢复关节运动生理效应。 3、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促进出血重吸收及肿胀消退,减少关节渗出,从而防止关节及软组织粘连,防止关节僵硬,预防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 4、改善患者情绪,增强新陈代谢及全身功能,防止并发症。 (二)骨折康复的治疗原则

桡骨远端骨折及其康复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及其康复 治疗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桡骨远端骨折 一.尺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 A型关节外骨折 A1是单纯尺骨骨折,包括茎突骨折,干骺端骨折和干骺端粉碎型骨折。 A2是单纯桡骨嵌插骨折,包括无移位型,Colles型,Smith 型。 A3是桡骨粉碎型骨折。 B型累及部分关节的桡骨骨折 B1是部分桡骨关节面的纵向骨折。 B2是部分桡骨关节面骨折,累及桡骨后缘。 B3是部分桡骨关节面骨折,累及桡骨前缘骨折。 C型关节内全骨折 C1是干骺端及关节部分骨折均为单纯型。 C2是关节骨折是单纯型,干骺端骨折是粉碎型。 C3关节面骨折为粉碎型。 二.Colles骨折 Colles是指桡骨下端的骨松质骨折。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2~3厘米范围内的骨松质部位,为人体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占所有骨折的10%,以中年人或者老年妇女居多,骨质疏松往往是造成骨折的重要因素之一。骨折多为粉碎型,关节面可被破坏,儿童受到同样暴力可造成桡骨下端骨骺分离。

1.病因 多为平地跌倒,手掌撑地、腕关节处于背伸及前臂内旋位时,以致暴力集中于桡骨远端松质骨处而引起。在此种状态下,远端必然出现向背侧及桡侧的移位。此时,尺骨茎突可伴有,三角纤维软骨盘亦有可能撕裂。 2.临床表现 患者腕背伸位跌倒,手掌着地后,感腕部剧痛,不敢活动,肿胀,尤以局部肿胀明显,有时可见皮下淤血,手指处于半屈曲休息位,不敢握拳,需要健手托扶患手方能减轻些疼痛,如正中神经受压则有手指麻木等正中神经功能障碍表现,Colles的典型体征如下:

骨折非手术治疗的康复分期及训练

骨折非手术治疗的康复分期及训练 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早期1~2周肌肉等长收缩上下关节不活动 骨折中期2周~2-3月等长收缩、逐步活动上下关节 后期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锻炼 先来讨论在非手术外固定情况下治疗骨折时的康复治疗分期及其训练内容。这种情况下康复治疗的分期与骨折愈合的过程密切相关,根据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可将骨折康复分为三个时期,也即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伤后1-2 周。此期骨折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手法或牵引复位,并已实施了石膏等外固定措施,受伤局部肿胀正逐渐消退,骨折端血肿逐渐吸收。但是,肿胀和血肿吸收的过程也正是纤维瘢痕和粘连形成的过程;同时,肢体的消肿也会影响外固定的可靠性,容易导致骨折的再移位,需要及时更换外固定,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再次复位。 这一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骨折复位的前提下,通过康复治疗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预防肌肉萎缩,减少或防止粘连和纤维化的形成。具体方式主要有抬高患肢、冰敷、骨折远端的向心性按摩和主动活动。主动活动是极其重要的康复治疗措施,一般可采用被固定区域肌肉的等长收缩活动,即肌肉收缩不会引起肢体的运动,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应固定不动。肌肉收缩应有节奏地缓慢进行,可从轻度收缩开始,无痛时逐渐增加用力程度,直至最大力量收缩,每次收缩持续数秒钟,然后放松,再重复训练,每小时可训练5-10 分钟。有些病人在刚开始锻炼时,难以掌握练习动作,可以先在健侧肢体进行试练,待熟练后在健侧的帮助下对患侧进行试练。主动活动的具体动作,根据骨折部位而异,上肢骨折可做握拳、伸指和提肩举臂动作,但不能进行前臂的旋转活动,并且需同时保持腕和肘关节不动;当手部骨折被固定时,必须加强手掌和手指各关节的屈伸活动,并做两手虎口的对撑动作,以防虎口挛缩;股骨骨折只进行股四头肌的舒缩和踝关节的跖屈背伸活动,髋和膝关节保持不动;脊柱屈曲型骨折,可进行头、双肘和两足五点支撑的过伸活动。中老年人关节挛缩倾向很大,更应特别加强主动活动。 ?第二阶段伤后2 周至骨折临床愈合约至伤后2-3 个月。此期局部肿胀已经消退,疼痛消失,软组织的损伤已逐步趋于修复,骨折端日趋稳定,而外固定仍未拆除。 这一期康复目的首先是巩固第一阶段的成效,其次是减轻肌肉的进一步萎缩,并增加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训练方式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和未固定关节的伸屈活动外,还可在健肢或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步开始骨折局部上、下关节的石膏内活动,以及与骨折移位相反方向的活动,并可编制体操开始体育疗法。上肢骨折如全身情况许可,原则上不应卧床;下肢骨折必须卧床休息时,应尽量缩短卧床时间。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并实施床上保健操,以防止全身性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也可用红外线或各种透热疗法促进消肿;用断续直流电或中频电流刺激预防肌萎缩等。

趾骨骨折后期康复指南

趾骨骨折后期康复指南 一、伤情概况 总的来说,趾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伤。所以不需要有心理压力。 二、骨折愈合时期 骨折的愈合可分为三个阶段: 骨折早期,也称为血肿机化演进期,血肿由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取代,此期需2周完成。伤后1~2周内,患肢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再发生移位,筋骨正处于修复阶段。此期首要任务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或轻微活动。 骨折中期,也称为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的形成,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软骨内化骨的形成,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一般需4~8周,骨折基本达到临床愈合,X线片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2周后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瘀未尽去,新骨始生,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首要任务是加强去瘀生新、和营续骨能力,防止局部筋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全身的并发症。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并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 骨折后期,也称为骨痂改造塑型期,原始骨痂改造成永久骨痂,骨髓腔再通,恢复骨之原形。一般需8~12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的骨折痕迹完全消失。骨折已临床愈合,夹缚固定已解除,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期任务应尽快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和肌力,达到筋骨强劲、关节滑利。方法常取坐位、立位,以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为重点,如上肢着重各种动作的练习,下肢着重于行走负重训练。期间可同时进行热熨、熏洗等。部分患者功能恢复有困难时,或已有关节僵硬者可配合按摩推拿手法,以协助达到活血舒筋活络之目的。 三、跖骨骨折综合征 1.跗跖部肿胀、疼痛,皮下淤血:肿胀多见于足背前外侧,组被动内、外翻时疼痛显著。 2.活动受限:患者前足着地困难,只能用足跟走路,呈现跛行。 3.压痛:足内翻扭伤时,骰骨与第4、5跖骨间压痛剧烈。 四、骨折愈合观念发展 骨折的治愈经历过了三个阶段的治疗观念转化,传统的AO治疗观念重点是骨头的坚强固定,而忽略了软组织缔部的修复。经过BO到CO的观点演变,现代的骨折治疗着重骨折稳固与软组织完整之间的平衡,同时应用中药促进骨折处血液循环,加大局部血供,促进血肿机化,成骨细胞增生,加速

骨折康复

第二节骨折康复 学习要求:1.熟悉骨折的临床特征 2.掌握骨折的康复评定 3.熟悉骨折的康复治疗方法 一、概述 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在平时和战时都很常见,骨折发生后如处理不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致残率也高。 ⒈骨折临床特征:①疼痛与压痛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与压痛。②局部肿胀骨折时骨组织或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局部肿胀,有些还会出现瘀斑,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对判断骨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很有帮助。③畸形骨折移位大者可出现肢体畸形,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移位较大造成的。如两断端重叠移位可出现短缩畸形,骨折远端由于失去正常的骨连续性在重力作用和肌肉牵拉作用下,可出现旋转畸形和成角畸形。④功能障碍骨折后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肌肉失去骨应有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合并有神经损伤时,会丧失正常功能。 ⑤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在检查或移动患肢时会出现异常活动及骨折断端摩擦的骨擦音,而且畸形会更加明显,这是骨折的重要表现。⑥X线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可靠方法。 ⒉骨折临床处理原则:骨折临床处理的三大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这三者是有机结合、互相配合的过程,不能截然划分。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基础。复位后需要固定,只有固定牢靠,才能保持骨折不再移位,并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因此,固定是骨折治疗的关键。骨折治疗不仅要求愈合坚固,恢复原有解剖形态及力学性能,而且要求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所以康复治疗是患者恢复功能的保证。 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促进骨关节损伤的愈合,缩短疗程,减少粘连和避免肌肉萎缩,增进关节活动范围,促进伤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康复评定 ㈠评定内容 1.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检查:了解是否有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有无假关节、畸形愈合,有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 2.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见本书相关章节。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肢体骨折术后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临床诊断为肢体骨折,且已行手术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疼痛 (2)肿胀 (3)运动障碍 (4)感觉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常规检查。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康复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于4-15天左右,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出

院前进行末期评定。评定内容包括: 1、骨折愈合情况 2、关节活动范围的评定 3、肌力评定 4、肢体长度及围径的评定 5、感觉功能的评定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物理因子治疗 (2)运动疗法 (3)手法治疗 (4)作业治疗 (5)矫形器与其他辅助器具的装配与使用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肢体骨折术后,骨科明确诊断,且已行手术治疗。 2.病情稳定,有康复治疗需求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可根据患者近一月内的检查化验结果进行选择)。 1.必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相应部位血管彩超;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心电图检查。 2.可选项目: 肌电图检查 (七)康复方案。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 (2)物理因子治疗③运动疗法 (3)手法治疗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骨折治疗原则有四:复位、固定、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但骨折愈合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常1-3个月不等),因此还得用固定的方法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待其坚固愈合。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和愈合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并发症。用药利于消肿,并促进骨折的愈合。复位、固定是治疗的基础,功能锻炼是治疗的核心,也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治疗骨折不但要恢复骨骼的支架,更重要的是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避免骨折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发生。 康复治疗方法 骨折后的康复治疗以功能训练为主,辅以物理因子治疗。 1.物理(因子)治疗 早期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淤血,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粘连,促进骨折愈合。 高频电疗:骨折早期应用微热量高频电疗,可促进肿胀消退,缓解或消除疼痛,并可防治感染。但有金属内固定者应使用脉冲型的短波或微波治疗。 直流电离子导入:促进骨折愈合。 超声波疗法:小剂量有助于骨痂愈合,还可缓解关节粘连和挛缩。 光疗法:促进局部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有助于骨痂形成。常用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 微电流疗法:用微电流(10—20毫安直流电)进行局部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 恢复期物理因子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局部血循环,松解粘连,软化疤痕和关节局部软组织。常在功能训练前使用。 热疗:功能训练辅以热疗(辐射热、蜡疗、水疗等),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和疼痛,有利于功能训练。水中运动除水温的作用外,尚可利用浮力克服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顺利进行。 音频及超声波电疗:松解粘连,软化疤痕和局部软组织僵硬。 2.功能训练 被动活动:当肢体不能随意活动时,可进行按摩和关节的被动活动。按摩远端肢体,以助消肿和缓解肌肉痉挛,为主动活动作准备。被动活动的外力可以是机械力,也可由治疗师、家属或患者的健肢帮助进行。此种活动可改善关节活动度,但不能增强肌力,适用于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者。被动活动应从远端关节开始,要作多方向的活动。禁止冲击性或暴力性牵拉,以免导致新的损伤。被动活动应在无痛或微痛的范围内进行,若有明显的或持续的疼痛均表明有损伤,并可反射性引起肌肉痉挛,不利于功能训练。 持续被动活动(CPM),早期合理应用对关节活动度的维持与提高效果好,并能促进骨折愈合。 主动活动:活动的全过程均由患者自主完成,是功能训练的主要方式,既有增强和恢复肌力的作用,也可防治关节僵硬。主动活动应在不增加或减弱骨折端应力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因引起骨折端间的剪力、成角及扭转应力的活动均将影响骨折愈合的顺利进行,都应禁用。等长收缩既可预防肌肉萎缩及增强肌力,又

骨折术后饮食及功能康复训练

骨折后吃什么好 早期( 1—2周) :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可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骨折患者可能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这几种微量元素,有的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经测定,骨折后病人体内这种微量元素的血清浓度均明显下降。因此,设想在骨折早期适当补充,可能有利于愈合。动物肝脏、海产品、黄豆、葵花子、蘑菇中含锌较多;动物肝脏、鸡蛋、豆类、绿叶蔬菜、小麦、面包中含铁较多;麦片、芥菜、蛋黄、乳酪中含锰较多。 中期( 2- 4周) :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由清淡转为补充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可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后期( 5周以上) :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际全消炎正骨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疗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进食。每日1次, 7天为1疗程,每1疗程后间隔3—5天,共用3—4个疗程。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伤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断端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日趋稳定。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骨折治疗最终目的是使患者最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任何手术绝不可能是治疗的全部,故康复护理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组织粘连、瘢痕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我科通过护理干预,将康复训练实施于患者整个患病过程中,有计划的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院外进行康复护理以达到促进骨折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一期康复(伤后1-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此,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可以肌肉锻炼为主。在骨折早期主要目标在于保持肌肉张力和减轻局部肿胀,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早期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舒适位置,并保持其略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的回流,并作向心性按摩以利于肿胀消退[1]。进行伤肢股四头肌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每日4~5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不使患者感到腿累为原则。并结合患肢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及跖屈运动,以上运动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尤其不能做下肢的内外旋运动。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外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手术患者术后4-6小时进行关节主、被动锻炼,并轻轻按摩伤口以外的患肢肌肉,以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加速肿胀的消退。预防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上肢外展,以扩胸增进体力和心肺功能。同时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以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要活动。手术后1-2周,主要帮助患者做肌肉自主收缩和放松。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活动情况,伤口渗血情况及伤肢肿胀程度和伤肢动脉情况;对髋部骨折,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均由医护人员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