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粮国税

皇粮国税
皇粮国税

农业经济史课程作业

《皇粮国税》观后感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属学院

专业

班级

《皇粮国税》观后感

皇粮国税是和国家相伴而生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可以从它的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中

解读,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承担税赋的轻重是朝代兴衰的晴雨表,纵观历朝历代,从始于夏商周三代井田制的“公田之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履亩而税”又经历了四次变迁:一是始于隋代的“租庸调制”,二是安史之乱后的“两税法”,三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的“一条鞭法”,四是清代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这些几乎是以轻徭役薄赋而兴,以横征暴敛而亡,最终到耕者有其田,减租调息,这一系列的政策,展现了税费改革的光辉成果,揭示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从现实的切入,回溯几千年农业税的历史进程,讲史的同时不忘今昔对比,在历史与现实的映衬中阐明取消农业税的重大意义。

“皇粮国税”是中国民间对农业税流传已久的一种习惯称呼。作为古老的税种,农业税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中,皇粮国税的历史就越有4000多年,而这部将4000多年的皇粮国税的历史浓缩在这八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里的《皇粮国税》系统地阐述了皇粮国税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曾说:“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税收。”恩格斯也说过:“为了维护这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而这种费用,就是税收。

《皇粮国税》的重头戏被放在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的发展,而“农业税”这一新名词,也是解放后才出现的,它取代了从古至今沿用的“田赋”。农业税一直是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发展工业迫在眉睫,我们急需为工业化发展积累原始资金,而当时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来自农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可能像其他国家那般利用战争或殖民地的手段进行原始积累,只有当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农业税才会终结,而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则会晋升到“工业反哺农业”。这一演变,无一不揭示着国家的发展。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延续数千年的农业税终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现实研究:中国具备了农业税取消的条件和能力。

有能力取消农业税,是因为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从城到乡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国家财政有能力,有实力承担取消农业税这个成本。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税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中国财政不再构成重大影响。同时,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它体现了现代民族政治的基本要求,也为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农业税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曾经发挥历史性作用,广大农民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取消农业税是中国农民的福音,已不言而明,然而也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这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因此,取消农业税,不仅是每年减少农民每人五六十元钱的税负,而主要是社会公平的启动和政治文明的体现。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手段,国家的财政收入中赋税就占据财政收入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九以上。由此可见,税收的征收与免除关系着财政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也不断得到改革完善,全面免除农业税的强大自信是因为有其他税类的支撑,包括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行为税类、资源税类以及特定目的税类,而各种税类下又包括各种明细税类,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财产和行为,利用资源和为达到各种目的征收税费,就形成了我们国家免除农业税的强大底气。“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一国家信条我们都曾学过,那么,虽然我国的财政的三分之二用于民生,但是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仍然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政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国家应该在不断地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让老百姓更多的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也感受到税收于民的意义。

近年来,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进行研究。如今,“三农”问题的解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让中国彻底告别“皇粮国税”,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城乡差别,改

善农村贫困面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