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四单元 第12课 长江三日 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漩涡.(wō)隽.秀(jùn) 婀娜.(nuó)峭.壁(qiào)

B.秭.归(zǐ)朝.晖(cháo) 眺.望(tiào) 苍鹰.(yīnɡ)

C.轮廓.(kuò) 翡.翠(fěi)夔.州(kuí) 绛.紫(jiànɡ)

D.瑰.丽(ɡuī)澎湃.(pài) 缤纷.(fēn)朦.胧(ménɡ)

解析:选B。B项,“朝”应读zhā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刚从远处看到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修婀娜。

B.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C.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相寺,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解析:选B。A项,“俊修”应为“隽秀”;C项,“漂缈”应为“缥缈”;D项,“相寺”应为“相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

君子的差距,然后________,产生对________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目不识丁择善而从高山仰止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择善而从高山景行盛名难副

C.不学无术见贤思齐高山仰止盛名难副

D.目不识丁见贤思齐高山景行名不副实

解析:选D。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此处的语境是形容人“不识字”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所以应该用成语“目不识丁”。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意见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此处的语境是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后,看到德行高、才学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所以应该用成语“见贤思齐”。高山仰止:比喻道德崇高,令人仰望。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此处的语境是产生对“崇高的德行”的向往,所以应该用成语“高山景行”。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盛名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此处的语境是指“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所以应该用成语“名不副实”。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解析:选C。A项,搭配不当,“目标”和“做到”不搭配;B项,偷换主语,“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与前一分句的主语不一致;D项,递进关系错误,偷换主语。原文中,“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应该放在“不但”之前。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

B.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

C.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

D.“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

解析:选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据前文可知,此处是在说“修身”,所以“修身”作主语;根据后文“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此句应该是说“修身”是他原来规划的起点,所以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白层古渡

欧阳黔森

白层街上的房屋已经破败不堪了,曾经代表一级政府的房子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该搬走的都走了,只有脚下的石板光溜溜的,延伸着一条曾经热闹的小街。走在这石板上,面对这些泛着青光,闪烁着千年光晕的石头,我真的不知该说点什么。我也曾扭头试图对别人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把涌上喉咙的话硬生生咽了下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就像这石块一样。面对着这些,我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甚至与这儿无关的话。是的,这原本是不该有话的时候。

北盘江大峡谷曾名列《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峡谷”之一。在这样的峡谷里,美丽是不用找的。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这里的美,拥有一种固体的、凝滞的状态,伸手可及。这里的美除了让人愉悦的景色,还有它历经千年的历史沉淀。

这里是白层,当地人叫它白层渡口,白层以外的人叫它白层古渡。一个“渡”字,还不能体现它的重要。一个普通的地方或河流,会因为人的需要成为渡口,也会因为人的原因被轻易废弃。一个渡口被冠以“古渡”之名,说明它的存在曾在数十代人的生活中长时间地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白层古渡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在古夜郎国时就是交通要道,肩负着古夜郎与外界的迎来送往之重托。在清代,白层成为贵州乃至整个云贵腹地进出广西到广东的重要通商口岸。内陆的桐油等山货从这里运往两广,两广的盐巴等海货从这里运往川、滇、黔等边区,盛极一时的白层渡口被誉为“黔桂锁钥”。

走近白层,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古拱桥,拱桥下面是碧蓝剔透的丝湾河。河水过了拱桥,一下子就宽阔了,白花花的水不再湍急,在缓流中变幻成了处子般的碧蓝。这碧蓝在不远的五十米处与北盘江汇合。北盘江的水是污浊的,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北盘江从千万年以来的碧蓝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上游修建了火电厂。火电厂用河

水洗煤,这江便不再清澈,什么时候江水会再显碧蓝呢?除非煤尽了,火电厂消失了。

北盘江上游的火电厂还没有消失,下游的广西境内又要构筑堤坝修建大型水电站。这个大型水电站将导致白层古渡永远地消失。

北盘江畔的白层人还算幸运,至少比其他地方晚了那么一点被开发。白层人的迁移绝无挽回的可能。这里善良的人总是往好处想,他们渴望这次的迁移印证一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而白层古渡那几十棵枝叶参天的婆娑古榕,那几百年来与一代又一代白层人生死相惜的大树,因为根伸于两岸的土地太久、太深,而无法迁移了。他们将成为新水库的献祭、牺牲,而且不需要任何的仪式。对于这些千百年来历经风雨的大树来说,任何的仪式都是苍白的、无力的,甚至是一种侮辱。这些绿意盎然的大树,在我徜徉的最后一刻,仍然绿意盎然,仍然继续释放着浓酽的、让人神清气爽的氧气,让我在这种无奈中,徒劳地忧伤。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或许,它们早就参透了生命的起承转合,它们对一切早就坦然待之,比起我们人类中间修养最高的圣人还要坦然、自然、从容。

人是有两条腿的,别说挪动一下,就是狂奔飞跑也是可以的。但是那些与白层人一起生存了上千年的古榕树是无法挪动的。白层古渡有三十二棵这样的千年古树,其中有一大半将被水淹没。当年中央红军在这里与敌军作战,强渡过江,打跑了湘军的一个团。据老人说,轰隆隆的枪炮满天飞舞,却未曾伤到树木一分一毫。红军留下的标语都是刻在石壁上的,也没有伤到古树的一点皮毛。至今,那些标语在大树旁的石壁上依稀可见。大炼钢时期,砍伐了不计其数的森林冶炼那一大堆黑不溜秋的铁块,谁也未敢动这些千年大树。不想这些大树时至今日将被淹死。

还有两个月,白层古渡只能是在水下了。对于白层古渡,我只能做这些了。再无话可言。

说到这里,忘了补一句也是再无可言的事。在白层古渡淹没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乌江岸上存在了上千年的古纤夫道也将被大坝截流淹没。

真的,再无可言。

(节选自《白层古渡》,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碧蓝一头扎进去,便不见了半点的晶莹剔透”写出了人们下水游戏都找不到清澈的北盘江水。

B.由白层古渡被淹到古纤夫道被淹没,作者情感步步推进,表达了作者对大坝截流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批判与谴责。

C.文章最后三段写了作者从“无话可说”到“再无可言”的过程,与文章开头“也只剩下一些断垣残壁”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为完整。

D.白层古渡见证过的历史有:古夜郎国时与外界的交往,清朝时云贵与两广地区的通商,革命时期中央红军与湘军作战,大炼钢时期砍伐森林冶炼钢铁。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A项,理解错误;B项,“批判与谴责”错误,“应是无奈与悲愤”之情;C项,照应内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几乎不能开口讲话”相照应。

7.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人在其中,前面是美,左右是美,回头还是美。

(2)它们俯视浊流滚滚的北盘江,用自己的沉默,来表达对一种无可挽回的沉没的痛悼。

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表现手法和效果。(1)结合“美”分析,应该是排比或者反复,强化了作者对北盘江大峡谷的美丽的赞叹。(2)由“它们俯视”“自己的沉默”等可知,是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古榕树的无奈与忧伤。

答案:(1)排比(或反复)。句式整齐,语意层进,强化了作者对北盘江大峡谷的美丽的赞叹。(2)拟人。将古榕树人格化,借助古榕树的沉默与痛悼,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古榕树的无奈与忧伤。

8.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答:

解析: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要通过整体阅读文本联系到当时的写作背景,同时准确分析归纳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千年白层古渡的即将消失是由于在开发水电的过程中,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以此为代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要处理好开发建设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关系。千年白层古渡的即将消失是由于在开发水电的过程中,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以此为代价,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应本着保护生态与开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协调,保护好古文物、

古村落等人类文明。

三、语用创新

9.课堂辩论时,要求围绕论题“容貌对人的影响”发言,阅读示例,按要求各仿写一句话。要求:恰当使用比喻,语言生动贴切。

示例:正方:好容貌就像一块磁石,能让你更有吸引力,带来更多机会。

仿写:

反方:好容貌只是一副好牌,好牌只表明有取胜的机会,却不一定能赢得成功。

仿写:

答案:正方:好容貌就像一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能为你消除行走的阻隔,带你去想去的地方。

反方:好容貌只是一张精致的名片,人的才华和品德才是货真价实的信用卡。

10.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

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

解析:统观全段,“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当为中心句,段首应为一句引导句,以便引出话题,因此引导语必须涉及“音乐作品”和“深度”两个词语。

答案: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作品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

日出(节选)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

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作过精彩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一轮朝日。……

……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深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飞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

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茫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出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样直往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出去,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就被它照亮了。一眨眼间,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激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

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们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这一次看到日出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赏评】《日出》与《长江三日》一样充分地体现了刘白羽散文境界雄浑宏阔的特点,是作者以新的审美观“对新的美的探索的结果”,与某些描写日出、歌颂自然、礼赞生命的作品不同,它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作者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并出神入化地将“光彩夺目的黎明”与“新中国瑰丽的景象”相比拟,以一幅气势磅礴、雄奇壮阔的日出图,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表达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志,反映了刘白羽散文对意境创造的追求及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