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名著导读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名著导读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名著导读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名著导读设计【文本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小说最主要的价值是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典型性格。人,可能经历很多次战争,但与寂寞作战是最锻炼人的,鲁滨逊凭借勇敢与智慧独立生活,最后成为一个传说、传奇。小说以主人公精彩离奇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战胜自己的怯弱与悲观。

【教学目标】

⒈了解作家常识及本部作品的创作背景

⒉理清小说的故事线索,在熟悉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逊“智救’星期五’”“智救落难船长”“烧制陶器”等等。

⒊初步运用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法,评点“鲁滨逊”这一形象。

⒋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

【教学过程】

一、简介笛福生平

有人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下面

我们一起作个简要的了解。

丹尼尔.笛福(1660-1731)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又几次被捕,都是因为言论关系。在快年届六十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已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已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文学加工,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为自已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罗克萨娜》等好几部小说。

二、品析小说选段“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贷方金额’方面”,即“荒岛余生”。

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再次研读选文。

1用一句话归纳本节内容。

2本文描写鲁滨逊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3说说被困荒岛之初,主人公在“生存”与“毁灭”的抉择面前处于怎样一种心境?他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4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也许就没有了鲁滨逊这样的神话了。那么,鲁滨逊能够活下去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一句什么样的结论。

三、选文延伸

鲁滨逊是一个铮铮硬汉,对他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那么,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双手,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力气,使荒岛的生活一天天好转?欲知详情,请大家去阅读小说原著《鲁滨逊漂流记》。

四、作业

名著欣赏记录卡

学生姓名班级

阅读时间记录时间

1、读物名称字数

作者读物类别:□中国□外国

2、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是:

3、这部名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优美句段是:

4、欣赏这部名著,我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

五、交流:说一说,你认为最精彩的片断或语句。

六、评一评: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一)鲁滨逊形象。提示: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及相关故事情节来说。

(二)“星期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小结

本部小说最主要的价值是塑造了鲁滨逊这个典型性格。人,可能经历很多次战争,但与寂寞作战是最锻炼人的,鲁滨逊凭借勇敢与智慧独立生活,最后成为一个传说、传奇。作者在叙述时处处采用朴质和严肃的态度,别具慧心地向读者表达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至今还没有失去,而且永不会失去它的光彩的原因。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人教 版七年级下册) 宝安实验学校李雪静 一、教学目标 1、“祥子买车”的心酸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祥子买车”的心酸故事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人称互换法、表演法、探究法 五、教学课例 名著导读课型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名著 (1)播放《骆驼祥子》的片尾曲《四季风》,请大家留意画面和歌词,从中传递出了哪些信息这部电视剧,是由哪部作品改编而来的读了的同学,能跟大家说一说,这本书的影响力吗 (2)欣赏二,了解作家及作品的影响:

老舍,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骆驼祥子》是其代表作。 俗语云:“点铁成金”,有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唯有《骆驼祥子》才当得起。--司马长风(1976) 据不完全统计,《骆驼祥子》有31个版本,光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再版了14次,还曾被翻译成十几种外文。 设计意图:片尾曲的播放,学生一下子就能从画面和歌词中,找到关键信息点,比如老北京、车夫、贫穷等,自然而然地引入名著《骆驼祥子》。欣赏二,更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老舍先生及其《骆驼祥子》影响力之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批注了解祥子(买车)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完整版)《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 2.伴鲁滨逊度过晨昏的是一只鹦鹉 、及一只狗、一只 。 3.鲁滨逊生活的孤岛叫 。 4.《鲁滨逊漂流记》结尾告诉我们,鲁滨逊一生中最可怕的一次遇险是 。 5.《鲁滨逊漂流记》小说的主人公是鲁宾逊把被救的土人取名为“ ”, 后来,这一土人成为他的忠实的仆人和朋友。 6.《鲁滨逊漂流记》第一部分写鲁滨逊离家三次航海经历,第二部分写鲁滨逊在一座 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多年孤独的时光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后的事 情,你认为全书的精华是第 部分。 7.《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用了第 人称的角度来描写的。 8.鲁滨逊在孤岛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 (填农作物) 。 9.在荒岛上,鲁滨逊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__________,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它们捉住饲养起来。 10.通过这本书中鲁滨逊的一些经历,我们知道风向决定了 。 二、选择题。 1.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 )(国籍)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 A 、美国 B 、英国 C 、西班牙 D 、巴西 2.在第( )次出海经商时,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只有鲁滨逊幸存,漂流到孤岛上。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3.鲁滨逊用望远镜看见了多少个野人在会餐? ( ) A 、19 B 、29 C 、30 D 、20 4.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 )年,高度浓缩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类进步的历 程,他成了一位独自创造文明的英雄。 A 、28 B 、10 C 、8 D 、21 5.作者在《鲁滨逊漂流记》小说中主要通过( )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A 、动作描写 B 、心理描写 C 、语言描写 D 、外貌描写 6.《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 )。 A 、塞缪尔 B 、菲尔丁 C 、笛福 D 、斯威夫特 7.鲁滨逊在岛上捉到一只( ),给它起名叫波儿。 A 、鹦鹉 B 、海蜇 C 、海龟 D 、老鹰 8.在孤岛上( )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A 、《金刚经》 B 、《易经》 C 、《诗经》 D 、《圣经》 9.鲁滨逊是什么时候漂到孤岛上的?( ) A 、1687年7月11日 B 、1659年9月1日 C 、1659年9月30日 D 、1660年1月1日 10.船触礁以后鲁滨逊上船搜寻有用的东西,下列哪一项不是他发现的?( ) A.手枪 B.指南针 C.英镑 D.面粉 三、判断题。 1.鲁滨逊从第一次出海离开英国约28年。 ( ) 2.鲁滨逊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 ( ) 3.“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这是鲁滨逊说的一句话。 ( ) 4.鲁滨逊在葡萄牙买了一块庄园,曾在那儿过了四年安稳的庄园主生活。( ) 5.在荒岛上,鲁滨逊刚开始主要的食物是鱼鳖,由于担心弹药用完,他就把他们捉住 饲养起来。 ( ) 6.鲁滨逊用近2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 ( ) 7.《鲁滨逊漂流记》中人物不多,除了鲁滨逊以外只有星期五还有些性格,其他人物不过是陪衬。 ( ) 8.鲁滨逊在一个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凹口,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凹口,每一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凹口。就这样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日月了。 ( ) 9.鲁滨逊在第一次遇到风浪时,他想如果他能幸存,他将像一个真正的回头浪子,回到他父亲的身边去。 ( ) 10.鲁滨逊用近一年的时间造了一只独木船,还挖了一条六尺的运河,把船运到了半里外的小河里。 ( ) 四、连线题。 鲁滨逊先后出海四次,请将每次的遭遇连线。 第一次 去非洲经商 第二次 他们遇到了土耳其海盗,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 第三次 贩卖黑奴,遭遇飓风,船在南美洲一个岛屿附近突然触礁,遭灭顶之灾。 第四次 目的地是伦敦,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交流课教学设计

信念就是力量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交流课 活动目标: 1、了解《鲁滨逊漂流记》故事内容,感悟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及作品意蕴,从而使心灵受到感染和浸润。 2、通过活动,引导孩子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走向深层阅读的期待。 3、继续学习、巩固课外阅读的方法。 活动重点: 引导孩子交流阅读收获,分享阅读体验,学习、巩固课外阅读的方法。 活动过程: 课前谈话: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自从我们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来,大家都阅读了许多好书,与许多书中的人物近距离地进行了对话。下面,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关键词猜一猜人物的名字: (游戏) 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丞相(曹操) 封神榜四不像愿者上钩(姜子 牙) 调皮蛋跳跳糖超级市长(马小 跳) 航海荒岛二十八年(鲁滨 逊)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读完的举手?读了超过一遍的举手?你是利用什么 时间阅读这本书的? 今天的读书会咱们就来聊聊这本书。 一、走近书本,了解作品 这段时间,曹老师和大家都沉浸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快乐中。把你的书举起来,相互看看,也让听课的老师看看。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从版本不同、设计不同来回答,说明这本书的经典)这部小说一经问世立即风靡全球、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小说从初版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文字。据说,除了《圣经》之外,《鲁滨逊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部不朽的名著。 、交流读书方法

1、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阅读这本书的,谁来介绍介绍? 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相机展示) 2、老师把同学们所提到的读书方法归纳成两点: (1)看封面,读前言,了解作者简介、故事梗概、作品意义。 (2)通读全文,对书中的某一句段或故事情节有感触的,作批注;书中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随时摘抄,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希望这两则读书小贴士对大家阅读其他书籍也会有所帮助。 三、感知故事内容 1、下面我们就继续进入这本书的评说之旅。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呢?大家先相互说一说,待会儿咱们再来交流。 谁来试试?(勇敢者先行) 生介绍故事主要内容。 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 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1659年9月1日,鲁滨逊再次航海前往非洲时,由于遇到飓风,全船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被巨浪推向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上孤岛,28年的荒岛 历险,鲁滨逊九死一生,最终回到了故乡。 你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还有谁想说? 生继续介绍。(引导学生说精炼) 了不起,把二三十万字的小说归纳成短短的几句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方法一一【板书:把书读薄】。 2、知识擂台赛 刚才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故事的内容,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书中的 细节你们掌握多少呢? 出示: 1、1659年9月1日,鲁滨逊从上船到几内亚去。 2、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不知这岛的名字是什么,姑名之为吧." 3、鲁滨逊在荒岛上第一次听到别人和自己说话是在年后。 4、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了______ 的脚印,害怕得三天没出门。 5、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 __________ ” 6、鲁滨逊在岛上经常阅读的书是_______ 。 老师不得不再次竖起大拇指,太厉害了!看来同学们并不是囫囵吞枣地过一遍,而是做到了细嚼慢咽,读得很细致!这种方法就是一一【板书:把书读细】

《名著导读·家》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进而自觉地阅读名著。 情感价值与态度观让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时代;让学生懂得青春的美好,热爱青春,做自己的主人。 教学重点欣赏小说的方法;《家》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题 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家》。 家 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 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 家是风雨同舟的信念 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 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 家镌刻着秋天般的丰盈 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 家是你寂寞时最氤氲的弥漫

家是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 家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挂念 通过对比该诗的温情与巴金《家》的冷酷导入课题。 二、走近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讲真话的一面旗帜,二十世纪的良心,一个时代的伟大代表,常青的文学大树,鲁迅之后的伟大文学家。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三、故事梗概 家,可以让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却是一个明争暗斗却不见硝烟的战场。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

《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新星初级中学裴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城南旧事》 2、《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件 3、下发名著导读表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音乐导入(《送别》李叔同) 幻灯片1:《送别》 师: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的歌名是?《送别》,你知道它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选用了两首20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一首是艺术家李叔同(1880——1942)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握别》(亦称《送别》,另一首是音乐家黎锦晖(1891——1967)创作的儿童歌曲《麻雀与小孩》。 生:《城南旧事》 师:同学们学过其中的文章,还回忆得起吗? 生:《冬阳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 生:关于骆驼铃铛的解释,爸爸去世,我已经不是小孩了。 师:同学们记性真好!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们今天再来重温书中的人和事,相信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师:一看到书名《城南旧事》,谁来大胆预测一下本书将会讲述什么故事? (预设)生:《城南旧事》一书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住在老北京城南时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二、人物画廊巡游 精彩片段展读(穿插在“人物画廊巡游”部分中) 幻灯片2(一)英子 (视频1播放)英子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师:学骆驼咀嚼的小女孩便是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书中是这样写的 (师:请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预设)生:天真可爱、纯真无邪、热爱生活的英子。(教师肯定评价并随时板书) 师:我们的小英子并不缺乏关爱,除了朝夕相伴的宋妈,还有他的爸爸在始终牵挂着他: 然而,当英子长到13岁时—— 1、教师范读 师连接:然而有一天,爸爸的花却落了。下面的部分请同学们和老师来一起读吧! (播放视频2)英子在医院里探望处在弥留之际的爸爸。 2、师生互读:

经典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鲁滨逊在荒岛上第一次听到别人和自己说话是在_D_。 A十三年后 B十六年后 C十八年后 D二十五年后 2.“他的头发长而且黑,并不像羊毛似的卷着。他的前额又高又大,两眼活泼而有光.他的皮色不很黑,略带褐色……他的脸是圆圆的;胖胖的;鼻子很小,但又不像黑人那样扁……”这是对__B的描写。 A佐立 B星期五 C威尔斯 D星期五的父亲 3.《鲁宾逊漂流记》是按第_A_人称写的长篇小说。 A一 B二 C三 4.《鲁滨逊漂流记》的发行时间是_B_年? A1718 B1719 C1720 D 1721 5.鲁滨逊是__D人? A.葡萄牙 B.西班牙 C.法国 D.英国 6.船触礁以后鲁滨逊上船搜寻有用的东西,下列_B_不是他发现的? A手枪 B指南针 C英镑 D 面粉 7.他在岛上最早的伙伴是谁? ( C) A一只他收养的猪 B 一只他收养的狗 C 一只他收养的猫 D 一只他收养的鸟 8.他是怎么治好病的? (D ) A自己好的 B星期五帮她治好的 C根本就没病 D把烟叶含在嘴里,喝甘蔗酒 9.他是怎样回到英国的?(B ) A遇到好心人求救B搭一艘外国船去的回C遇到漂流的船只,自己回去了D自己制作船只回去 10.他是如何计算日期的?( A ) A用木刀在石头上刻痕 B在烂船上找到日历 C拿树枝来制作日历 D心算 11.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B ) A 星期四 B 星期五 C 星期六 D星期一 12.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 A )年 A 28年 B 29年 C 38年 D 39年 13.鲁滨逊的生日是( B ) A 九月二十号 B 九月三十号 C 九月十号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1.《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是 ( 英 )国的(丹尼尔·笛福)。 2.鲁滨孙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地是(伦敦),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鲁滨孙第二次出海是去(非洲)经商,这一次他成功了。鲁滨孙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土耳其海盗),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鲁滨孙第四次航行是去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

让阅读充实我们的假期,让阅读丰盈我们的生命 初2015级寒假作业——我读,故我在 延安市新区一中白雪 一、前言: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我心里暗暗地设想,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美国著名演员海斯有言:“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书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谈阅读:“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是啊,阅读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更能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同学们,这个假期,让我们一起去享受阅读的幸福吧,让心灵扎根于文化之壤,让脚步行走于大千世界。让我们一起用阅读蓬勃精神,用文字浇灌生命。 二、名人谈读书 在书中,不仅有绿茵,更有诗和远方。——白岩松 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高尔基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刘白羽 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三、名校学生谈读书 回眸过去的一年,竟然读完了十三套共十八本书,其中有近半都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要知道,我上小学时连矛盾文学奖都还不知道呢,漫画与科普似乎占了我原来读书的大部分比例。——人大附中赵嘉熹 我的笔尖在精神美妙音符的伴奏下,轻快地在纸上跳着舞蹈,姿态那么自然,情感那么充沛,过程那么淋漓。——人大附中景一馨 1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

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傅雷家书》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1

《傅雷家书》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品读名著内容,了解基础知识。 2.理解傅雷家书中的重点语句,并能够品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体会信中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2.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 生境地。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二、教学重点:初步把握书信内容,体会到其中的期望和情感。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探究书信中傅雷的教子之道,父簇拥的时候,傅雷还能适时地教育儿子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坚韧、顽强的精神,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五)家书之谈人生选择(合作探究) 过渡:傅聪在留学波兰一年多后,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想离开波兰转学到苏联去学习钢琴,傅聪对此是持反对意见的。面对傅聪人生中一场重要的人生选择,傅雷又是怎样引导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出示1955年4月3日的书信,学生默读。

小组合作谈论一个话题:傅雷是以怎样的方式帮助傅聪做出人生选择?2.师小结:正是傅雷在傅聪面对一场这么重要的人生选择时,能够放下父亲的身份,始终以非常客观、非常真诚的态度与儿子商量,以致傅聪在音乐道路没有走太多的弯路,傅雷在教育儿子方面可谓是循循善诱、苦心孤诣了。 (六)家书之谈感情(自主阅读) 过渡: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思想非常细腻的年轻艺术家,傅聪的内心情感也是非常丰富的。然而在他留学波兰不久,傅聪失恋了,由此陷入了一个低潮。作为父亲,傅雷又是怎样来引导他走出低潮呢?我们来读一读这封书信。 出示1954年10月2日的书信,学生自由读。 小组合作讨论一个话题:傅雷是以怎样的方式劝导傅聪走出失恋的低潮?抓住傅雷家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练习题(有答案,内容全)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题(内容全,有答案) 一、选择题 1、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是以第(A)人称写的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P1】 2、鲁滨逊当兵阵亡的哥哥是(A) A大哥 B二哥【P1】 3、1632年,鲁滨逊出生在(A)家庭 A上流社会 B中层阶层 C层社会【P1】 4、鲁滨逊弟兄三人,他排行(C) A老大 B 老二C老三【P2】 5、从小,鲁滨逊对一切没有兴趣,只想(B) A学法律B航海 C参军【P2】 6、鲁滨逊初次航海的时间,是(A) A 1951.9.1 B 1952.9.1 C 1953.9.1 【P7】 7、初次出海,鲁滨逊第(A)天不再晕船 A二 B三 C 四【P8】 8、鲁滨逊第一次出海,第(B)天到达雅茅斯锚地。 A5 B6 C7 【P8】 9、第一次出海,船遭遇风暴,船长先砍掉船的(B) A主桅B前桅 C后桅【P9】

10、初次出海,船遭遇风暴,船舱进水。鲁滨逊和船员靠(B)得救。 A小船B小艇 C木板【P10】 11、鲁滨逊初次航海,遭遇了(C)灾难 A船撞毁 B海盗C风暴【P9-10】 12、鲁滨逊初次航海失败,他选择了(C) A回家 B当兵C去伦敦【P12】 13、鲁滨逊第二次航海,不幸成为(C) A水手 B商人C奴隶【P13】 14、鲁滨逊成为海盗船长的奴隶后,利用(B)逃跑 A小艇 B小舢板 C救生衣【P14】 15、和鲁滨逊一起射杀狮子的人,是(B) A星期五B佐立 C船长【P14】 16、带鲁滨逊到巴西成为种植园主的船长是(B)人 A英国B葡萄牙 C法国【P18-20】 17、鲁滨逊在巴西呆了(B)年,再次冒险航海。 A5年B四年 C六年【P23】 18、鲁滨逊出海冒险,去非洲贩卖黑人,船在(A)附近触礁沉没。 A南美洲 B大洋洲 C北美洲【P25-29】 19、初次出海,船遭遇风暴,船舱进水,船在(B)沉没 A温特尔灯塔B雅茅斯锚地 C伦敦【P10】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课教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课 一、导读(简介) 【作者】笛福,英国著名作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阅读感受】 ①故事精彩离奇; 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 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 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 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滨逊——典型情节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 鲁滨逊的性格特征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鲁滨孙”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人物性格简洁的概括如下: 鲁滨逊: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有毅力,有耐心和爱心,乐于助人。 星期五:忠诚,善良,好奇,听从指挥,聪明、学得快。 佐立:可爱,天真,调皮,真诚的小奴隶形象. 二、主要情节概括与缩写 《鲁滨逊漂流记》情节简介 鲁滨逊在青年时代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违背父亲的劝告,逃到海外经商,被摩尔人掳去做了几年奴隶。后来,他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到非洲购买奴隶途中遇上风暴,漂流到南美附近的无人荒岛。他很快战胜了忧郁失望的心情,从沉船上搬来枪械和工具,依靠智慧和劳动猎取食物,修建住所,制造工具,种植谷类,驯养山羊,改善了环境,表现出不知疲倦、百折不挠的毅力。 他独自生活了多年以后,遇见一些土人到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他从中救出一个土人,收为自己的奴隶,取名“星期五”。他在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帮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薈湛江市第二中学麦晓敏 2016年11月5日 莆【教学目的】 蚃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 生的阅读。 螇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蚅3.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螄【教学重点】 莂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袇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肆【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蒆【教学过程】 膁一、导入(30秒)

膁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 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 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蒇(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羃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5分钟) 膄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芁(生谈阅读方法)后出示(PPT1:) 羈名著基本的阅读方法: 蚅(一)先读序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 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初步的了。 羂(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 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莁(三)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概括大意,抄名言,作评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莈(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膃三、阅读《朝花夕拾》(5分钟) 螁师:我们也借鉴以上方法来读读《朝花夕拾》。

《昆虫记》名著导读教学设计课题

一、教学内容分析: 《昆虫记》名著导读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本篇名著导读重点介绍了《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生平及其成就。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昆虫研究,他的《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在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为一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世界经典名著。所以本篇名著导读的重点难点定为引导学生去感知美、捕捉美和发现美,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鉴赏能力,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缺少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所以通过阅读这篇名著导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科学家,再结合后面的《昆虫记》选文,学生则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法布尔那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课堂上若能调动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与文本的沟通中生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定能获得语言美及艺术美的双重享受。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品味名著导读的内容,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与语句,结合《昆虫记》选文,加深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延伸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重点 理解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 3、教学难点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任务单

《鲁滨逊漂流记》任务单 阅读任务一 阅读第一章,请为鲁滨逊制作个人简历。 愿望: 国籍:出生年份:

阅读任务二 # 1.阅读第二章,根据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细节,盘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技能。 2.观察表格,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阅读任务三

1.完成鲁滨逊荒岛生活“起始物资清单”。 2.这场病对荒岛生活的鲁滨逊来说,是一场劫难,也是一次收获,请你完善《鲁滨逊病历表》。

《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被奉为教义和神学的根本依据。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传奇、律法、诗歌论述书函等。 圣经记录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及早期的发展.也为以色列民族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它是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础,为其信徒提供了信仰的准则,同时也为基督教教会的组织和礼仪活动作出了规定。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腿译成的语言最多。出现的版本最杂,流行最广而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部书,并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联合国公认《圣经》是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本书。 这部古者经籍是希伯来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记载了古代中东乃至南欧带的民族、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情况和风土人情,其中的哲学和神学观念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为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和文化习俗带来巨大影响。 《圣经》主题思想:强调神与人立约关系;人守约则得赐福,人背约则受惩罚。 《圣经》是一部宗教主题思想非常鲜明的作品,具有犹太民族的文化个性。它通过一些典型人物传记的描写,强调了神与人立约的关系,提出人守约则得赐福,背约则受惩罚的观念。这一主题思想为《圣经》解读奠定了一个整体上的审美方向和认知导向,体现了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选材典型性和艺术性的把握。 《圣经》一直被认为是神的话语记录,其中的人物被置于神的光环笼罩之下,命运被神所主宰,人成为神的仆人。但是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圣经,《圣经》并不是如神学家所言是神的独角戏。神与人物的关系是辩证的、双向的,在人走向神、虔信神的另一面,人对命运的反抗,人主动向神的靠近,人独立的欲望,人与人的斗争,人和自我的矛盾等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阅读任务四 阅读第二章的第七节至第十一节 1.在岛上居住一段时间后,鲁滨逊开始了一一次长时间的“离家出走”——探索全岛。请根据本节以及之前的描写,简单概括岛上的基本情况或给制简单的小岛地图。 提示:标示方位与地形,标出鲁滨逊登岛地点以及为自己搭建的第一所建筑。 ~ 2.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鲁滨逊制陶的流程。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 一.文学常识 作者丹尼尔·笛福,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山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称号。《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二.内容简介 鲁滨逊从小喜欢航海,一次航行中,船遭遇风暴,在南美洲一个无名小岛触礁,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鲁滨逊只身一人漂到一座荒无人烟岛上。他在孤岛上劳作生息,开拓荒地,圈养牲畜,生产水稻和小麦。后来他搭救了一个土人,称他为“星期五”,把他收作仆人。直到第28个年头(鲁滨逊在岛上前后生活28年2个月19天)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逊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受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 三.小说结构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写鲁滨孙在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经历。 四.典型情节 (一)鲁滨逊在流落荒岛之前的几次航海经历 ①19岁时随朋友父亲的船往伦敦,途中遇风暴,后获救。 ②去非洲经商,他从那儿购买了一些廉价的货物,假珠子、玩具、刀子、剪子、玻璃器皿等到非洲经商,和当地土人交换金沙、象牙等贵重物资,获得盈利几十倍。 ③往非洲几内亚做生意,遭土耳其海盗袭击,被俘后当了两年奴隶。后来借一次出海的机会逃出,到达巴西,他在那里买下一个庄园,做了种植园主。 ④从巴西乘船去非洲购买黑奴,遇风暴,漂到荒岛。 鲁滨孙在流落孤岛之前的经历的作用:流落荒岛前的经历为他积累了一些必要的航海知识,使其在性格上逐渐成熟;另外,他在巴西做种植园主的经历和财产也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物质基础。 (二)鲁滨逊在“绝望岛”生活经历典型情节 1.流落荒岛 鲁滨逊出海冒险,船在途中遇到风暴触礁,船上水手、乘客全部遇难,唯有鲁滨孙一个人幸存下来,只身飘流到一个杳无人烟的孤岛上。他用沉船的桅杆做了木筏,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枪支弹药、工具等运到岸上,使之成为今后生活的物质基础。 2.搭盖住所 鲁滨逊在小山边搭起帐篷定居下来。用削尖的木桩在帐篷周围围上栅栏,在帐篷后的山洞凿洞居住。鲁滨逊用简单的工具制作桌、椅等家具,猎野味为食,饮溪里的水,度过了最初遇到的困难。 他认为新住所要符合四个条件:要有益于身体健康(或:地势要高),要有淡水要能避免在烈日里曝晒;要能抵御野兽的袭击(或:要安全) ;要能望见大海) (其他一些生存智慧:设法用水手的值夜衣改制了两件背心,用来抵御太阳的照射;用山羊皮制成帽子、外衣和裤子,用来抵御寒冷;把葡萄晒成葡萄干,便于保存等。) 3.计算日期 在一个方柱的四边,每天用刀刻一个斫(zhuó)痕,每七天刻一个长一倍的斫痕,每一月刻一个再长一倍的斫痕。就这样有了一个日历,可以计算日月了。 4.荒岛季节 荒岛上的天气分为两个季节:二月半至四月半(雨季),四月半至八月半(旱季),八月半至十月半(雨季)、十月半至二月半(旱季)。 5.孤独的伴侣和精神支柱 在孤岛上,最初与鲁滨逊为伴的只有一只狗、两只猫和一只鹦鹉,再没有别的生物。(鲁滨逊教会鹦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人教 版七年级下册) 宝安实验学校李雪静 一、教学目标 1 、“祥子买车”的心酸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培养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祥子买车”的心酸故事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人称互换法、表演法、探究法 五、教学课例 名著导读课型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引入名著 (1)播放《骆驼祥子》的片尾曲《四季风》,请大家留 意画面和歌词,从中传递出了哪些信息?这部电视剧,是由 哪部作品改编而来的?读了的同学,能跟大家说一说,这本 书的影响力吗? (2)欣赏二,了解作家及作品的影响: 老舍,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骆驼祥子》是其代表作。 俗语云:“点铁成金”,有所谓“化腐朽为神奇”,唯 有《骆驼祥子》才当得起。--司马长风(1976) 据不完全统计,《骆驼祥子》有31个版本,光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再版了14次,还曾被翻译成十几种外文。 设计意图:片尾曲的播放,学生一下子就能从画面和歌 词中,找到关键信息点,比如老北京、车夫、贫穷等,自然 而然地引入名著《骆驼祥子》。欣赏二,更是让学生直观地 了解,老舍先生及其《骆驼祥子》影响力之大,激发了学生 的阅读兴趣。 (二)批注了解祥子(买车) 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 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 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 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 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 块的地方。 设计意图:批注式阅读法,是我们宝安区近几年兴起, 并大力推广的阅读方法,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在平时的教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分享课

——郑柔琼 教学目标: 1. 梳理主要情节,形成思维图,提高提取、梳理信息的能力。 2. 在小组合作、探究解疑、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鲁滨逊顽强求生的可贵品质。 3. 享受阅读、分享的快乐,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梳理主要情节,形成思维图 教学过程: 一、想象写话导入 1、从想象写话开始,以“如果当我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时,我会——”开头写一段话 2、生分享写话 3、导入《鲁滨逊漂流记》 有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出海过程流落荒岛20多年,受尽煎熬,一个文明社会人,一转眼成了荒岛上唯一的一个人,最后克服重重困难重返文明社会,他就是《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 二、梳理情节,整合归纳 1、依据学情形成《鲁滨孙漂流记》情节示意图。(事情发展顺序、整合归纳)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的探险小说。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一定会对鲁滨逊的荒岛经历经历了如指掌。(提示:事件,参考目录) 遇险上岛——巴西——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小结:我们首先关注了关于小说主要情节的描述,再对其进行概括,经过梳理,形成了关于《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的阅读思维图。 2、生借助情节示意图,连起来讲述《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三、人物分享 鲁滨逊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小组合作,结合具体情节,思考能描述主角特点的词语,并在书中找到依据(写出页码,在书中勾画句子) 四、拓展升华,小诗结尾 1、总结升华 (1)卢梭:“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都应该先读读这本书。” 杨红樱:《鲁滨逊漂流记》——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2010——2011第一学期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 石景山区北辛安小学 武艳平

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节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设想: 在“导读”中,教师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开展教学活动。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名著导读内容为依托,在教师地的指导下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品味主要人物特点,体会本课主题。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游记》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识记一些与《西游记》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的积极人生观;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难点: 树立“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的积极人生观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原著,查找资料并做读书笔记,摘录与“西游”有关的俗语。 2、征集与“西游”有关的热点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序幕。听《敢问路在何方》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2、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选择题精编版

鲁滨逊漂流记阅读选择 题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谁 A.莎士比亚 B.雨果 C.笛福 D.雪莱 3.鲁滨逊用望远镜看见了多少个野人在会餐 .29 C 4.野人一共抓了几个俘虏被解救了几个,2 ,3 C.3,1 ,1 5.鲁滨逊离开那个岛时,已在岛上呆了多久(四舍五入)年年年年 6.鲁滨逊是哪个国家的人A.葡萄牙 B.西班牙 C.法国 D.英国 7.船触礁以后鲁滨逊上船搜寻有用的东西,下列哪一项不是他发现的 A.手枪 B.指南针 C.英镑 D.面粉 8.鲁滨逊上岸后的第一家是()。A.一个山洞 B.一座小木屋 C.一顶帐篷 9. 鲁滨逊在岛上最危险的是()。A.断粮 B.遇上野兽 C.落入吃生人番手里 10. 鲁滨逊()岁时重返自己的祖国。岁岁岁 11.鲁滨逊遇到海盗船后,后又()。 A.负隅(yú)顽抗举手投降 B.被俘获逃跑成功 C.顽强抵抗成功逃脱 12.鲁滨逊上岛后最想吃的是()。A.饼干 B.面包 C.面条 2、《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哪个国家的() A .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意大利 3、鲁滨逊热衷于()A.读书B.经商C.探险D.学艺 4、船行到非洲时,鲁滨逊被()俘虏。A.海盗B.土匪C.军队D.野人 5、在逃离海盗的日子中,鲁滨逊猎杀了一头()A.老虎B.狮子C.豹子D.大象 6、鲁滨逊在巴西开办了()A.商店B.农场C.制粮厂D.种植园 7、鲁滨逊第四次航行遇险后所到的荒岛他把它命名为什么岛() A.绝望岛 B.希望岛 C.黑人岛 D.海鸟岛 8、鲁滨逊在荒岛上捕猎时,发现岛上有许多什么动物() A. 野山羊 B.鸟 C.老虎 D.狼 9、鲁滨逊在荒岛上用的铲子是用什么制成的() A.铁 B.铜 C.铁树 D.合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