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_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

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_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
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_中国利用外资的三大认识误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为国内的资金和技术弥补不足。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当初引进外资时以市场换技术,分享人口红利和成本领先战略的设想反而成为了误区,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种种弊端。为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走出这些误区,采取新的策略更好地实现技术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的目标。?关键词:低技术陷阱,人口红利,成本领先,经济转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外资企业为中国带来了技术、资金,激活了国内要素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引进外资的美好设想反而成为人们认识的误区。为了更好的利用外资促进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市场换技术、分享人口红利和成本领先战略这三大误区。一、市场换技术改革开放之初,以市场换技术,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资获得技术的确是一条捷径。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以市场换技术已成为利用外资的一大误区。主要源于三个方面:首先,陷入低技术陷阱。日本经济学家斋藤优提出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生产收益随技术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第一阶段,技术持有人通过产品贸易获得技术的唯一受益权收益;第二阶段,技术持有人通过技术的内部使用,如跨国公司,FDI等形式进一步获得利益;第三阶段,持有者所在国不能从技术中受益,将获转手收益。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认识正是基于第二阶段。在依靠外资的技术转移获得新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将产生技术依赖,从而使本国技术研发的主动性大为削弱。在合资企业中,由于采用外方产品的技术,中方只有生产许可权而没有产品设计确认权,中国研发人员不能对此技术进行改进,于是RD活动被锁定在某个特定层次,产生技术锁定。技术创新的能力被压抑,国内技术供给不足,导致更严重的技术依赖。另外,当外资从中国撤走,技术也随之带走,剩下的企业将出现技术空心化,为保持企业正常生产,中国将不得不从外方购买技术专利,从而陷入发达国家技术周期的第三阶段。这就形成了低技术陷阱。其次,本土企业被边缘化。以市场换技术,各地政府必然出台种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这无疑对本地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状态,被外资优惠政策所边缘化。本地企业品牌的缺失也是本地企业被边缘化的标志之一。以苏州模式和东莞模式为代表的中国产业集群尽管创造了诸多神话,但企业品牌的缺失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号称只长骨头不长肉的苏州模式和三来一补的东莞模式的成功源于贴牌生产和加工,两头在外的外资利用方式使本地企业长期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缺失成了该地企业持续发展的软肋。第三,交换条件日益苛刻。近期,以凯雷收购徐工,法SEB收购苏伯尔和德蒂森克虏伯收购天润曲轴为代表的外资收购中国骨干企业的风潮引起了业内的争论。暂且不论其中政府的角色,收购事件本身反映了在以市场换技术的过程中,中国引进外资时的交换成本的提高。外资企业本轮收购的都是业绩良好的骨干企业,至少证明了其对华投资战略从资源谋取转为市场谋取,由分享市场转为控制市场,提高了投资的条件。据有关人士估计,中国继续依赖外资的代价将可能是出让骨干企业的管理控制权。另外,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为主的趋势意味着,中国如果继续依赖外资的技术,恐怕要与外资分享利润丰厚的服务业市场。二、分享人口红利有人认为,中国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是有效利用本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国际贸易中资源禀赋原理的充分应用,是中国在国际经济中分享到的人口红利。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中国保持多年的高经济增长率,廉价劳动力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在分红背后付出的代价。一方面,国际分工低端,获利少。国际分工合作的收益分配由各国投入的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决定。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采用加工贸易和末端组合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投入的是全球相对不稀缺的劳动力要素,中国因此不得不守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获得由要素稀缺程度决定的较少的要素受益,这就是中国所分享到的人口红利。红利的绝对数也许很大,但是如果用中国参与的要素的数量去平均,将会发现平均收益甚微。而且,外资投资于中国,正是看中了中国农村有似

乎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的无弹性使得外资可以尽可能的压低劳动力价格,中国所获甚微的人口红利反而真正让外方投资者受益。另一方面,国内要素利用的困境。除劳动力以外,中国外资利用中土地价格也被低估。地方政府在土地批租上对外资的让利,由于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政策优惠的低价,土地价值无形中大大流失。中国资源瓶颈问题也日益严重,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等随着引进外资的力度的加大亦成为诸多外向型发展地区无法挽回的代价。三资企业在中国获得的利益不能构成社会的财富积累,也不增加中国居民的福利,只有其中的中资才起到积极的作用。中资与外资在所有三资企业的金额中比例为6:10,因此所有三资企业的盈利中,只有37.5%为中资收益。随着利用外资方式由合资向外资独资的转变,中资的份额将进一步缩减,最后将形成被挤出的中资守着所剩无几的资源而望洋兴叹的局面。另外,外资企业以其优厚的待遇和条件挖走了中国企业的优秀人才,以及随着外资一起到达中国的研发机构也加剧了外资企业与国有、私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增加了国内企业的人才压力。三、成本领先战略中国长期满足于国际分工低端的地位,是鉴于中国生意经中薄利多销的观念。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中,总成本领先是企业三大基本竞争战略之一。企业积极地建立起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赢得总成本最低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份额或其他优势,可能要有很高的购买先进设备的前期投资,激进的定价和承受初始份额。在引进外资和对外贸易中,中国企业总体上遵循成本领先战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的竞争优势来获得利益。但是这种战略不具有可持续性。 1、领先地位难以长期保持。中国成本领先战略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劳动力的低成本。中国尽管有农村剩余人口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但是长期的低报酬将难以为继。原因在于:首先,农民的权利意识已经有所提高,对于进城工作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开始回应。其次,国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使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预期提高,从而增加了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同时,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并不是中国所专有。由于目前中国劳动工资提高的压力越来越大,外国的很多加工贸易已开始向其他国家发展,如向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将更难以维持此竞争战略。 2、容易造成产业同构现象。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四大产业集群,苏州、温州、晋江和温州的企业中都存在产业同构的问题。外资引进后,一旦某地出现新的产业和产品,由于企业只要引进外资就能拥有相同的技术,成本低,其他投资者将纷纷效仿,进行重复建设和复制,造成区域内或区域间产业结构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上呈现出某种共同倾向。产业同构造成的企业间独立生产,使得外向型加工区域内企业缺乏产业的上下关联关系,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将削弱各自的竞争力;简单重复的模仿,使企业生产的规模受到局限,难以获得规模效益。 3、遭遇反倾销和技术专利。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为竞争优势,但是发达国家通过反倾销和专利的手段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压缩了中国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的生存空间。中国已成为国际歧视性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中国产品以低价取胜的地位难以保持。包括在西班牙发生的温州出口鞋被烧事件也反映出低价策略的步履维艰。在外资企业中,中国不掌握核心技术,而只是加工工厂。尽管中国出口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薄利多销,但交给跨国企业的技术专利费使中国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四、策略建议丹尼罗德瑞克在《让开放发挥作用》一书中指出:开放本身并不是一种可以依赖的,能促进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开放是各国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实现本国经济增长的平台。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必须走出利用外资的认识误区,加快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的发展模式。 1、重视外资质量,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由于中国投资市场发育尚未成熟,在一定时期内,中国依然要积极地引进外资,但必须更加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不能盲目的追求引资的数量。因此要适时地调整政策,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企业,着力引进跨国公司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的投资项目,引导外资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

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服务。外资政策应从大力引资向积极选资转变,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克服外资政绩观,把握引进外资的自主选择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投资鼓励政策应逐步从按照所有制性质划分转为按照产业划分,解除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鼓励向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投资;产业政策应从以发挥比较优势为主改为尽快转变比较优势,促使生成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型转变。 2、增加迂回生产过程,促进技术的生成。国家技术水平的高低在于企业,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国际分工使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迂回化生产过程游离到国外,技术创新缺少了生产中的实践基础和载体。因此必须加强我国企业的整合度,延长生产线在国内的长度,在迂回生产的过程中促进技术的生成。把简单重复的小企业进行纵向整合,形成以几个大企业为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其他企业为之配套的关联产业群,延长了本地企业的迂回生产长度,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形成相互关联的企业后,原本各自独立的资源可以实现通用,尤其是人才资源和研发资源,从而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高。除了技术创新的需要外,产业之间的整合,提高了规模经济性从而提高了外资投资的进入门槛,增加了外资投资的机会成本,防止了那些只看重中国投资政策优惠条件和丰富资源而造成的过度投资,减少了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产业整合也提高了本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和降低了风险。 3、利用国内市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如果以人口比例来衡量市场大小,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应该是世界市场最主要的部分,尽管这种算法不一定科学,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早已被世界各国所承认。当几乎所有国家的生产者都把目标瞄准中国市场时,中国企业却忽视了身边的巨大资源,以为参与国际竞争就只意味着要出口,只有引进来和走出去才是参与国际市场的表现。中国企业要转变这样的世界市场观念,事实上,赢得中国市场的才是全球最大的卖主。对于国内市场的熟悉是本国企业参与中国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中国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营销方式等都是外国企业难以一时掌握的市场信息。中国企业产品生产瞄准国内市场,使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国际市场的竞争态势,从而国内价格成为国际市场的基准价格,中国产品在出口时以低价获利的压力将减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力也将大大提高。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DOC)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 (2015届) 题目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会计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5年5月

浙江外国语学院 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 一、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正文………………………………(01~08页) (一)摘要 (二)关键词 (三)目录 (四)正文 (五)参考文献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材料……………………(09~12页) (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09页 (二)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0页 (三)毕业设计(论文)检查指导情况记录表……………12页 (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13页

摘要 本文将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外国企业投资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概述。文章从外国企业的投资额,所投资的行业,投资国别等角度总结了近十几年来外国企业对国内投资的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趋势,再根据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求提出适当的建议。当前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正处于从高潮阶段至稳步阶段的过渡期,这对未来吸收外来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决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合理吸收和利用外资,可以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利用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在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进程的加快,各国在经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目前,外资在华投资增速减缓,步入了一个调整阶段。如何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外资,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当前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现状战略

《战略决定成败》之建立系统战略.doc

《战略决定成败》之建立系统战略- 以机会为导向强调的自然是资源整合、巧妙运作。而在“全面市场竞争”的阶段,以能力为基础的系统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一、从巧妙运作到系统管理 现在,我们将中国企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对企业的能力发展也有不同的要求。 在市场发展的最初阶段,产品普遍供不应求,这时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有一技之长,便很有可能获得成功,有时甚至只需要胆大、敢闯即可。这个阶段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要求很低,企业家只要能把稀缺的资源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在“一招鲜”的第二阶段,企业依靠的是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在短期内获得爆发性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一招鲜”基本体现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促销手段上,那时最盛行的就是“点子公司”。一个“点子”就可以让企业的经营业绩获得成倍增长。如今,随着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些企业开始在更深层次寻求“一招鲜”的竞争优势,如投入巨资建立覆盖面广泛的渠道网络,或者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显然比“广告促销”复杂得多,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积累和职业经理人的有效管理、协调。总之,市场环境的发展,使中国的企业家们从以机会为导向的“资源寻租”上升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一招鲜”

的竞争。 然而,中国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和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对企业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全面市场竞争”的第三阶段,在整体运作的某一环节一支独秀已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速战速决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凭借着“一招鲜”,在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使出致命的一击,从而确立行业霸主地位的神话正在逐渐消失。企业不仅需要不断补上短板,也需要培养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企业必须在各个方面建立相匹配的系统管理能力,在内部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全面提升,才能在马拉松式的竞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以“系统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好企业”,代表着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 我们可以借用大家熟悉的“木桶原理”来说明中国企业能力的阶段性发展。木桶的容量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的一块木板。如果企业在基本能力方面存在短板,那么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都要打折扣。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整体能力都在不断提高,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个基本能力方面竞争环境的发展,不断补上相应的短板。 另一方面,木桶的容量不仅取决于木板的长度,也同样受各木板间吻合程度的影响。如果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巨大,到处漏水,木板再长也无法达到应有的蓄水量。也就是说,企业的各种能力之间是否匹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能力之间必需做到“严丝合缝”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如果能

(新)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三大误区

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三大误区 很多中小企业在规划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容易存在如下的误区:企业自身失控,企业失控通常有两个起因:一是企业盲目追求某些武断而刻板的目标;二是企业发展战略控制体系失衡。对竞争环境的错误判断,要避免误判竞争环境,首先需要培育一种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企业文化。竞争优势的自我削弱,企业一时的强势不能成功地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难免落人下风。 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宏观层面上均衡发展与中观层面上非均衡推进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但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区域层面上,实施的却是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中部到西部,从环渤海到东北,各地都把打造城市群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是,当我们冷静而理性地考量这个被国内推崇的区域发展战略时,会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中国奇迹”,亦使“中国模式”成为广泛的共识。自1840年以来的强国之梦,已经隐约在望。 国家的兴盛,最后还是落脚在产业和企业的兴盛,而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对于未来产业发展,进行深远的布局。提出了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以实现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现实的市场特征,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发展战略,全社会亦纷争巨大。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推出京津唐城市圈之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了造大城市群热。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六省六群”的城市群格局,即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西部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规划中的有11个城市群。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为什么自从中央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战略以来,各大区域如此热衷于城市群发展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城市群拉动发展战略。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城市群拉动战略起家的。从经济增长与城市圈的逻辑关系看,在21世纪初浮出水面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动力。“珠三角”这个区域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而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这就是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产物。回顾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战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从局部试验、搞活,逐渐向大城市推进。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是从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城市群这个概念。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是两个边防小镇和边陲小渔村。即使在1984年中央提出的

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第33卷第3期2010年5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3 No.3 May 2010 收稿日期:2009212201 作者简介:王丽娜(19752),女,辽宁辽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与对策 王丽娜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吸引外资流入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复杂新形势,我们应该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创造更加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率。关键词:利用外资;投资环境;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10)0320029204 The N e w Situation of Utilizing Foreign C apital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WAN G Li 2na (School of Forei gn L anguages ,L 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 y ,Dalian 116029,China ) Abstract :Attracting the inflow of foreign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pening 2up policy and one way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 2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The breaking ou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made 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 2broad change significantly.Conf ronted 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we should inno 2vate the way of utilizing foreign capital ,guide the dire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create attractiv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or 2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utilizing foreign capital. K ey w ords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vestment environment ;strategic measures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黯淡的增长前景、信贷紧缩和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了严重影响。受之影响,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吸收的外资规模不断增长。外资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看,我国利用外资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1979年-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地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偏小。外资集中投向了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工业领域,教育领域也占了一定比重。 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等国公司来华投资。这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交通、通讯和原材料工业的支持力度。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这期间,在加强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支柱产业的重点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快现有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步伐。 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国外投资者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外商对我国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均呈持续增长态势,截至2007年底,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7471亿美元,连续16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 — 92—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利用外资的 现状 一、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自1991年以来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2000年全球国际投资达到最高点1.38万亿美元此后经历了三年下降。20__年开始回升20__年达到1.3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国际组织预计20__年增速有所回落但全球跨国并购已达58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预计全年总流量将达1.4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出现新特点: (一)发达国家仍是引资的主力。国际投资流量很多钱都流到了发达国家。以20__年为例发达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40%国际投资吸收美国是第一名达1700亿英国第二第三名是法国第四名是中国全部资金流量的不到40%流入发展中国家。所以说不是有钱的地方往没钱的地方流是有钱的地方往有钱的地方流。发达国家既是外资的提供者又是外资的吸收者20__年发达国家提供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总流量的80%且其中一半来自欧盟。过去人们总认为钱多的地方往钱少的地方流而实际上往往是跨国公司多的国家互相流动流出的多也吸收的多。 (二)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上升较快。近2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更多面向服务业其比重在不断上升。到21世纪初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已从50%上升到60%特别是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跨国公司和跨国转移成为服

务业跨国投资的重要形式。服务业外包市场容量不断扩大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些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可贸易产品这一行业也就成为可贸易的行业。因此这一行业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引起了跨国公司的关注。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欧、美、日美国占最大的比重是2/3承接最多的是亚洲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上世纪90年代我国接受的是制造业的外包业务特别是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大量发展都是因为接受了制造业的转移和制造业外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是服务外包承接最多的虽然是亚洲但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菲律宾等国。在未来十年我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也就是在服务业外包中能不能赢得像上世纪90年代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就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三)跨国并购是国际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投资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来实现还可通过绿地投资也就是新建一个企业但这一比重越来越低。收购、兼并的两种形式作为直接投资的形式越来越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并购投资占全球国际投资流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凡是国际流量上升的阶段就是并购比重上升的阶段凡是投资流量下降的阶段就是并购投资份额下降时期。换句话凡是国际投资流量上升就意味着跨国并购活动很活跃。现在正处在国际投资流量上升的阶段达到13000亿-14000亿美元这意味着国际跨国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并购的双方有可能实现资源共享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帮助现有企业脱困减轻失业压力;通过收购兼并原来的生产能力得到稳定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也

中国石油大学《企业战略管理》复习题(附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1、单选题 1.宏观环境分析中的经济因素分析不包括() A.社会经济结构 B.经济发展水平 C.产业政策 D.经济体制 答案:C 2.鞍山钢铁集团兼并了本溪钢铁集团,组建了新的鞍钢集团。鞍钢的这种战略是() A.同心多样化 B.横向一体化 C.纵向一体化 D.复合多样化 答案:B 3.企业为了制定经营战略而对国内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走势等进行分析,这项工作属于() 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技术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答案:B 4.下列资源哪个属于企业资源分析中的市场资源的范畴() A.人力资源 B.品牌资源 C.杠杆资源 D.信息资源 答案:C 5.SWOT分析矩阵中的T是指的() A.威胁 B.机会

C.优势 D.劣势 答案:A 6.某电动自行车制造公司依靠生产规模扩大降低了生产支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公司在竞争中依靠的是() A.成本优势 B.技术优势 C.资源优势 D.品牌优势 答案:A 7.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 A.企业对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 B.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C.员工的知识水平 D.企业过去的战略 答案:C 8. 成本领先战略的理论来源是() A.规模效益与经验效益 B.技术效益 C.人工效益 D.市场效益 答案:A 9. 企业依赖少数几个股东的程度越高,战略选择的灵活性就()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直接关系 答案:A 10.市场细分的标准包括() A.消费品细分和工业品细分

C.心理细分 D.人口细分 答案:A 11.按照产品战略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在导入期可以采用的战略是()。 A.产品线延伸战略 B.快速掠取战略 C.扩大产品组合战略 D.谨慎实施战略 答案:B 12.下面的那个理论属于古典战略理论阶段的学派() A.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派 B.环境学派 C.核心能力学派 D.行业结构学派 答案:B 13.战略规划的三个组成要素,除了方向和目标、约束和政策,还包括() A.评价和控制 B.计划和组织 C.监督与反馈 D.计划和指标 答案:D 14.在波士顿矩阵分析中,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双低的产品属于() A.现金牛类产品 B.明星类产品 C.瘦狗类产品 D.问号类产品 答案:C 15.无变化战略从战略类型而言,属于() A.稳定型战略

中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

题目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学生姓名:刘静学号:I01014147 院(系):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老师姓名:闵树琴职称/学位:副教授导师所在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论文提交时间:二○一二年五月

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摘要 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引进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93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利用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引用外资的时间不长,经验不够丰富,出现了外资分布地区不平衡,导致东西部经济差异日益扩大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外资;利用外资;问题 目录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3) (一)引进外资总量 (3) (二)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 (4) 二、中国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5) (一)外资投向不合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失衡 (5) (二)利用外资的同时未利用好内资 (5) (三)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6) (四)生态环境成本加大 (6) (五) 引进外资质量差,技术含量低 (6) 三、应对措施 (7) (一)充分利用内资 (7) (二)要重视“本土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 (7) (三)按照新的产业指导目标, 调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8)

(四)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8) (五)实行地区政策倾斜, 吸收更多外商到中西部投资 (9) 结束语 (9) 主要参考文献 (10)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 (一)引进外资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吸收的外资规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且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萌芽试探阶段(1979年一1984年),主要特征是外资来源以港澳台为主,投资规模也偏小。第二阶段:初步投资阶段(1985年一1991年),外资来源仍以港澳台为主,但已有欧美日公司来华投资。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一2001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国内掀起了经济发展新高潮。以列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自此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仅在1992年当年便比1991年增加一倍以上,超过了100亿美元。到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美元大关。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第四阶段:稳定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以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外商对华投资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几来.中国每年新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都在三四万个左右,年均实际投资金额超过600亿美元。

2018年利用外资工作情况的汇报

关于区利用外资工作情况的汇报 一、完成全市外资指标情况 市给区下达外资指标任务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120611.52 万元,增幅10% 1-5月份完成实际到账外资46826.86万人民币,完成年计划的38.82%,增幅345.57 %,完成年计划的38.82%,总量和增幅分别列全市第4名、第4名。1-5月份我区新增合同外资项目7个,合同外资完成193980.44万元,同比增长250% 二、完成全年任务的工作措施 (一)紧抓重点外资项目,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确保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我们认真梳理了6个重点外资项目。其中:XXXXX)项目,项目总投资10亿人民币,其中外资额4.9亿元,外资已经到位3.27亿元,预计10月份进行土地招拍挂,若土地取得顺利,剩余资金11月份能到位;XXXXX项目,项目涉及用地约1000亩,总投资120亿元,利用外资约5亿元。目前规划院正在完成修订街区控规方案。若该项目今年进行部分土地招拍 挂,年底能到位部分外资;XXXXXXX? 目,规划面积。本项目用 地约1537亩,总建筑面积约250万平米。投资规模。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利用外资不少于10亿元。预计2018年8月底底前进行部分土地招拍挂,若土地取得顺利,部分外资年底前就能到位;经过预测,上述项目共完成XXXXXX^元,预计能够完 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积极推行利用外资新模式。

目前外资到位快且数额大 的项目是地产和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和采用PPP莫式参与投资建设,投资方承诺按投资的20% 的比例使用外资投入。我区将积极推动地产外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以尽快完成全区外资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狠抓在谈、签约外资项 目落地。围绕外资项目支撑条件,继续跟进在谈、签约项目,帮助项目尽快落地。重点跟进XXXXXX 等外资项目,专人负责,协调市区相关部门,做好项目履约和落地推进工作,确保签约项目履约、外资到位。 (二)继续跟进在建项目、关注老企业,督促外资尽快到位。首先重点跟XXXXX等项目,派专人负责落实外资尽快到帐。其次关注部分有发展潜力的老企业,如XXXXXX X^,加强调度走访力 度,促企业资本金到位和增资扩股。 (三)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围绕优势资源和区域发展重点,确定招商重点,着重引进大项目、优质项目。突破以传统利用外资方式,将对上争取、外资并购、境外上市、 融资租赁等作为外资增长的新突破口。 (四)是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力争在土地出让前设置外资条件。在引进招商引资项目时,及时与区规划、国土等部门沟通,同时积极做好两部门的对上工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在土地出让前设置利用外资优先这一挂牌条件,确保土地出让竞买保证金、出让总价款

企业战略管理,随堂练习2018秋华工网教答案

企业战略管理,随堂练习2018秋 企业战略管理 第一章战略管理导论 1.(单选题) ()是推动中国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首要和根本性驱动因素。 A.技术进步B.经济全球化C.经营环境动态化D.中国经济转型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单选题) 受到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转型三大驱动因素的影响, 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表现出()的特点。 A.高度封闭化B.中央集权化C.高度动态化D.适度竞争化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3.(单选题) 经营环境动态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竞争优势可保持性增强B.竞争优势可保持性下降 C.竞争优势增强D.竞争优势下降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 考答案:B 问题解析: 4.(单选题) 单一行业/产品/市场企业,或者集团公司属下的子公司所采用的战 略是()。 A.公司层战略B.经营层战略C.职能层战略D.职能层策略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5.(单选题) 从企业战略功能的角度看,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属于()。 A.增长型战略B.稳定型战略C.收缩型战略D.组合型战略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6.(单选题) 选择和进入盈利水平最大或者行业信誉最高的行业,是企业获得高 于社会平均水平收益的首要战略,这是以下哪一种企业战略决策思维模式中的假设?()。 A.制度基础模式B.产业组织模式C.资源基础模式D.行业基础模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7.(单选题) 企业资源和能力上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制定的依据与获得超额利 润的基础,这是以下哪一种企业战略决策思维模式中的假设?()。 A.制度基础模式B.产业组织模式C.资源基础模式D.行业基础模式

浅析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浅析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著名跨国公司陆续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日益扩大。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现阶段我国在外资的使用现状。 标签:外资现状分析 目前,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绝大多数(400家以上)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我国是全球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不仅使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发生变动,而且也会对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其外资的引入对我国现有市场的影响,以便切实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消极影响,抓住机遇和挑战,为我国利用外资和经济增长服务。 商务部发布:今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1家,同比下降36.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2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5家,同比下降1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33亿美元,同比下降15.81%。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44.52%,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3.14%;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15.6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4.76%。 今年1~2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63.58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19.32亿美元)、新加坡(8.06亿美元)、日本(5.76亿美元)、韩国(4.23亿美元)、萨摩亚(3.35亿美元)、开曼群岛(3.34亿美元)、美国(3.23亿美元)、巴巴多斯(2.43亿美元)和台湾省(2.25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6.4%[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投资者信心大都严重受挫,其投资决策更为谨慎。而中国的外资利用情况又是如何呢?需不需在此时引进大量外资来稳住发展我国经济呢?我们先总结分析我国在2012年的外资利用的情况。 一、由于大量外资引进而忽视内资 利用外资应该是对内资的补充,不能是取代。我国目前国内投资和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居民银行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加上手持大量现金。这是一笔巨大的闲置内资,如果能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目前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现在,虽然经过降息和开征利息税来激活经济,但估计大量闲置的内资储蓄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投资数量不会很大。因为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还不完善,资本市场不是很发达,缺乏这种转化的渠道。其次,我国外汇储备也急剧增加,储存了上亿美元,这些闲置的外汇只好用来购买外国债券储存起来。目前,我国购买美国政府债券最多,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而美元现在又在不断的贬值。我们靠辛苦出口创下的外汇被这些外商利用来拿到中国投资,等于是拿中国人的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的理论分析 一、理论分析 (一)根据邓宁的生产折中理论,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有三个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域优势。 (1)所有权优势,即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产品的生产工艺、发明创造能力、专利、商标、管理技能等。 所有权优势包括两大类: ①通过出口贸易、资源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如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②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得以实现的所有权优势,这种所有权优势无法通过出口贸易、技术转化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收益,只有将其内部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产品生产加工的统一调配、对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垄断等。 跨国企业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大小直接决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 (2)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不完全市场带来的影响而把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内部化的起源,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的不完全性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结构性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对竞争的限制所引起的。这 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很高,相互依赖经济活动的共同利益不能

实现; ②认识的不完全性,这主要是由于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信息难以获 得,或者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获取这些信息。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进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3)区位优势,它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区位优势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等。 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邓宁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区位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因此,可根据企业对上述三类优势拥有程度的不同,来解释和区别绝大多数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

(完整版)时代光华学习课程_企业战略规划考试题汇编

学习课程:企业战略规划单选题 1.我国企业对战略规划的理解存在的误区有( ) 回答:正确 1. A 认为战略是在预测未来 2. B 认为战略是决定“明天要做什么” 3. C 把战略规划看成是一项技术 4. D 以上都包括 2.麦肯锡7S战略要素模型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 回答:正确 1. A 目标 2. B 结构 3. C 员工 4. D 以上都正确 3. 控制企业成本的关键是( ) 回答:正确 1. A 勤俭节约 2. B 优化流程和组织 3. C 大规模采购 4. D 加强管理 4. 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 回答:正确 1. A 两个 2. B 三个 3. C 四个 4. D 五个 5.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有( ) 回答:正确

1. A 摸着石头过河 2. B 西部牛仔现象 3. C 有效沟通不畅 4. D 以上都是 6.我国企业应当建立的正确导向是( ) 回答:正确 1. A 以产品为导向 2. B 以价格为导向 3. C 以战略为导向 4. D 以上都不正确 7.控制协调杠杆包括( ) 回答:正确 1. A 人力资源管理 2. B 财务管理控制 3. C 营运管理 4. D 以上都是 8.中国企业最常使用的管理方式是( ) 回答:正确 1. A 战略管理 2. B 经验管理 3. C 成本管理 4. D 知识管理 9.企业战略秉承什么原则( ) 回答:正确 1. A 舍得法则 2. B 优胜劣汰原则

3. C 竞争原则 4. D 和平相处原则 10. 企业战略价值链结构的第一个层次是( ) 回答:错误 1. A 企业的基础,包括企业的形象、文化、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 B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等 3. C 技术开发,包括专利产品技术、高质量的产品生产和先进工艺等 4. D 对采购的管理,包括建立动态的采购考核体系和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基地11.企业授权的模式有( ) 回答:正确 1. A 命令式授权 2. B 层级式授权 3. C 目标式授权 4. D 以上都是 12.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属于什么管理( ) 回答:正确 1. A 发展战略规划 2. B 市场营销管理 3. C 人力资源管理 4. D 财务管理 13.与竞争战略有关的常见问题是( ) 回答:正确 1. A 企业的主要竞争者是谁,具有什么优势和弱势? 2. B 近年来企业在行业排序中的位置发生过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3. C 企业的客户群是不是在逐渐的增大?客户的忠诚度是否在不断的提高? 4. D 以上都正确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中国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式 -------对外经济合作的分析国际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各国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分配,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际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首先,2002-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年均增长速度为49.9%,2010年投资流量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同时到2010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435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994亿美元;对外合作累计营业额736亿美元,签订合同额760亿美元,累计派出劳务人员543万人。在利用外资方面,累计利用外资11416.22亿美元。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基本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一、对我国近年来对外工程承包的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额(亿美元)

从统计图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都逐年递增,但是08-09年增长较明显,二者增长率分别为21%、37%。09-10年收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分别下降为6.4%、18%。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十年来大体从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到85年前的巩固充实,再到如今的发展扩大。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 1.业务领域广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领域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主要集中在普通房建、交通运输、电力、普通房建和石油化工业等基础建设方面 2.市场范围广 目前我们国家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已经遍布全球将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一些未建交的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中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其效应分析 一、利用外资的概念 1、利用外资的概念 利用外资指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 2、利用外资的必要性 世界近代史证明,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金、技术和资源。任何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与他国互通有无,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新生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些国家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必须解决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积累本国资金的同时,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逐步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更加需要利用外资,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利用外资的作用 从社会主义国家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外资,一般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①补充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经验,培养国内科技人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③加速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建设和落后地区、部门的开发,克服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④促进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改善; ⑤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出口贸易的增长; 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国民收入。 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长足稳健的发展。从1993年起,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利用外资情况在经过前几年的告诉增长后,呈现出规模稳定、质量提高的发展态势,截至1999年12月底,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共达3078.51亿美元,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国投资者在我国投资更加有利。到2002年,跨国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进入我国,全年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我国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科技进步以及就业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下面是一组摘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简单明了的显示出我国几年来的利用外资的情况。(单位:亿美元)

浙江省利用外资现状及问题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经济学 浙江省利用外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投资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外商对华投资越来越多。自1991年起,我国连续17年位列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之首。浙江作为沿海省份,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作为经济大省,虽然在90年代时,浙江重点致力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引进外资的重要性。直到90年代末,浙江才开始重视引进外资,在2001年前发展水平并不高,不过在2001年突破20亿美元后,浙江在利用外资方面呈快速发展趋势,2005年单年利用外资已达77.2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全球500强公司已有72家在浙江省投资兴办了195家外商投资企业。到2008年,浙江的FDI利用为1007294万美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浙江的FDI业绩指数从2007年的1.718下降到1.526,下降明显,暴露出了在引用外资方面浙江的脆弱性与不足。 选题意义:对于目前浙江省利用外资的现状,寻找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浙江能否紧跟国家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脚步的关键所在。外资利用随在浙江起步较晚,在已成为浙江省发展的重点,认真解决浙江省利用外资这一问题,不仅对浙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也能促进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的利用外资,推进经济的发展。对于浙江省的各企业来说,也有利用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浙江省在中小企业发达的优势上,更加促进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保持优势,改革创新,从而促进浙江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此研究主要为了解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就外资的利用外资方面的发展状况。目前,浙江省利用外资水平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主要研究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找到合理的利用外资的方式,从而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使浙江省利用外资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1)

贵州民族报/2012年/3月/7日/第B01版 观点 中国大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三个误区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 目前,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宏观层面上均衡发展与中观层面上非均衡推进的矛盾。进入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在宏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型。但是,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中观区域层面上,实施的却是以大城市或城市群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中部到西部,从环渤海到东北,各地都把打造城市群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但是,当我们冷静而理性地考量这个被国内推崇的区域发展战略时,会发现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首先,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区域经济发展依靠的不是城市群拉动战略。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进入21世纪以来,自推出京津唐城市圈之后,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出现了造大城市群热。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六省六群”的城市群格局,即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西部也不甘落后,目前正在规划中的有11个城市群。东北地区以东北4个副省级城市为中心构筑的4大城市群也在规划中。为什么自从中央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的战略以来,各大区域如此热衷于城市群发展战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依靠的就是城市群拉动发展战略。 、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地区的发展,并不是依靠大城市群拉动战略起家的。从经济增长与城市圈的逻辑关系看,在21世纪初浮出水面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和动力。“珠三角”这个区域概念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而以政府文件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概念则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这就是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也是进入21世纪后的产物。回顾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推进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战略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空间上,从局部试验、搞活,逐渐向大城市推进。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是从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根本没有城市群这个概念。被确定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是两个边防小镇和边陲小渔村。即使在1984年中央提出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仍然没有大城市群概念。二是在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培育上,是根据制度创新、市场发育、地缘优势等因素来进行的,而不是像目前规划的大城市群战略那样,根据城市面积的大小、城市的行政级别高低来确定。三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充分依靠市场的力量。在20世纪80-90年代,东部尚未形成目前如此强势的政府,当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处在发育中的市场。 总之,在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秘诀中,没有大城市群拉动的战略。在东部浮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是原因和动力。21世纪后,东部实施的大城市群拉动战略,是在城市群已经形成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利用城市群增长极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城市群发展战略与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有根本的不同。中西部地区是期望通过政府主导建造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推动东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动力内生于市场、制度创新,那么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动力则是来自强势政府的推动。 其次,被中国推崇的美国和日本的城市群模式,同样不是这些国家实施城市群战略的结果,而是理论认定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