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 页—47页。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背景陈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 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一节随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案例描述】教学过程:一、

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 米,宽大约是3 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宁1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宁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

板书:比)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

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十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

1。(板书:4宁仁4: 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宁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么呢?(1十4=1: 4)师:同学们用刚才调查方法,说说教室各种事物还能得到什么数据。你还能把它们用比的形式说一说吗?

生1:我班男同学人数是32 人,女同学人数是23 人。男生与女生的比是32 比

21 。生2:教室里的窗户扇数是48 扇,门的扇数是2 扇。教室窗户扇数与门扇数的比是48比2。生3:教室的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6米。教室长与宽的比是9 比6。学生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数据。(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2、再次回忆生活素材,学习新课。师:同学们再仔细观察教室里面还有哪些劳动工具,你平常留意过它们的价格与把数有什么关系吗。我们请两位同学去数一数扫帚的把数,也请全班同学想想每把扫帚要多少钱。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什么出什么问题?生:教室里有23 把扫帚,从街上买回来要46 元钱。生:扫帚总钱数与扫帚把数的比是46比23。(板书:46:23)师:同学们真是聪明,请比较黑板上的最后一组比与前面的几组比在数量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生:前面的比是同一种数量相比较,最后一组比是不同的数量相比较。生:这些相比的数都是只有两个数。师:相同的数量可以进行比较,不同的数量也可以进行比较。相比的数最少要有两个。师:同学们还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数的比是不同的数相比,请同学们多多举例说明。生:车辆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等等数据的比都是不同数量的比。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是这些数的比是怎么得出来的。谁能说说什么是比?生;这些比都是从两个数相除引出来的,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比的定义)师:比是由除法变成的,由于除法的除数不能为零,比的哪一项不能为零呢?请同学们讨论。

3、练习: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⑴比的前项是0,后项是1。()⑵比的前项是1,后项是0。()

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0。()

学习比的写法:师:你们学会了比的意义,那么比是怎样写的呢?我们来学习比的写法。请学生自学课本上比的写法。请学生上黑板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是由两个数相除得到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去求比值呢?生;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这就是求比值的方法。师:我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个比。比有时也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如:9:6也可以写成(),但仍读作:9比6。在

这里它不是一个数,是一个比。

师:从这道题你能发现比值的取值范围吗?

生:比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小数,但更多形式是分数。4、练习①说出下

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8:24 8 :4

(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师:比除了可以写成这种形式外,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1:4=),请同学们读一读。特别注意分数形式的比。

[ 评析]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能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探究,在分析比较中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同时,教师加强了引导,学生则采用了讨论法、读书自学法来进行探究学习。多种机会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规则发展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①比与除法的联系:师:请同学仔细观察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同桌讨论。并填写下表: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

分数

②比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同桌讨论。生自学课本,并完成上表。师: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三者并不一样,比是表示两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代表一个数的。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比的意义后,为了区别数学中的“比”和体育比赛中的“比”的不同,我运用学生活动中常使用的小游戏“锤子、剪子、布”,虽然游戏时间很短,但取得

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下面请大家来做一个游戏,“锤子、剪子、布”好吗?要求是两人一组,赛四局,然后汇报比分情况。

(学生情绪高涨,一分钟后陆续汇报。)

生1:(很高兴)四局比赛我赢了, 4 比0 。

生2:我和同伴打平局2 比2。

生3:我和同桌的比赛结果是2 比3。

师板书:4:02:32:20:43:1

生:老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里为什么是0 呢?生:比赛中的比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生:这个2:2 可以化简比吗?

(没等我组织学生讨论,就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2:2 只表示双方各得二分,不表示相除关系,不可以化简

生:4:0表示对方得0 分。

师:对!说得好。这是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目的是让观众看清两队得分情况

生(杨崇俊):足球比赛的计分也有几比几,但它与今天学的比的意义不同。体育比赛中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结果,而我们数学里的比是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 评析] :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小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他们感兴趣的条件下理解“比”的意义。在活动中,学生不是听众,而是参与者,他们可以获得许多不同的感受,并随时提出不同的质疑,无论是质疑还是得到的启迪都是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是小小的成功。

因此,教师精心创设探索、操作实践的情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真切体验、领悟、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让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满分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①、苹果是梨的,苹果与梨的比是():()

②、我班的男生是女生的1倍,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③、400 千克与0.2 吨的比是():()(能直接说出比吗?为什么)强调不同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比。

④开放题:选择合适的数量组成比

我校共有学生780人,教师38人,本学期中平均每个学生获得优点卡3张,五年级有学生170 人,本学期共获得优点卡560张,其中五(1)班有男生20 人,平均每人获得优点卡3.5 张。

学生回答后讲评。

[ 评析]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采用同桌讨论学习、自学的方法,让他们交流、启发,实现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正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思维的过程。最后一个开放题的设计,注意联系了我校的特色建设,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巩固新知,创新思维。

四、小结归纳,应用拓展

全课小结: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好朋友听,相互评价一下,学得怎么样?如果有什么疑惑,说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不好?

[ 评析]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

认识比评课稿

《认识比》评课稿 张丽亚 《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任小平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计,出示了2杯水和3杯大米,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水的杯数和大米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任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水和大米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1、辨一辨。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2、慎密思考。针对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常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反的问题,王老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要求学生解决甲乙两车的路程比、时间比、速度比等一系列的问题,有效扎实地巩固了比的意义。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公开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根据要求写出两个数量的比,会求比值;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题中出现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它们都表示饮料的杯数,你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生:…… 生:果汁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

生:2÷3=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 生:3÷2=2 3(板书列式) 师:我们班的孩子不简单,不仅提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2÷3这个算式,它表示的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果汁的杯数除以牛奶的杯数。其实,表示两个数相除,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形式比来表示。2÷3我们可以用2:3来表示(板书2:3),同学们注意,中间的这两个小圆点,我们把它称为比号,它写在我们的两个数中间。那牛奶杯数除以果汁杯数3÷2,我们可以用什么比来表示,大家拿出你们的本子写写。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写。 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怎么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3页,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那比的各部分名称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2 :3中,2是前项,“:”是比号,3是后项。(板书:前项、比号和后项) 师:那3:2中比的前项是?后项是? 师:看来同学们阅读的很仔细,我们一起回顾下这两个比?我们是根据那个算式说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的? 生:2÷3 师:那3÷2又可以说出那个比? 生:3:2 师:谁与谁的比 生: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 师:那老师有一个疑问,都是表示两个数的比,为什么会有2:3、3:2呢?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位置不同 生:意义不同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比的意义》教学案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Bi"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比的意义》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46页—47页。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求比值。 2、在引导学生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事物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背景陈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创设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收集、整理素材”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我这里的是

一节随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案例描述】教学过程:一、回忆生活素材,导入新课。师;生活中经常有同学说谁比谁高点,谁比谁矮点。也就是说我们要经常比较数量。师: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算一下,教室前面的黑板长、宽各大约是多少米?生:长大约是4米,宽大约是3米。师:你们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1: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生2:黑板的周长是多少? 生3:长是宽的几倍?板书:4÷1 生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板书:1÷4 师: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黑板的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板书:比)[评析]: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导入新课时,教师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教室里的各种素材引入课题,不仅是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亲切自然,而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1、整理生活素材 师:如长是宽的几倍,除了用4÷1来比较,还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4比1。(板书:4÷1=4:1)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除了用1÷4来比较,还可以说成什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容: 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1.情景引入: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11了。(课件出示:同学今年11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 生:40了。(课件出示:老师今年40岁) 师:非常感,没猜我奔50。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 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岁)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14 师: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比) 【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指着11÷4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 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比40”。 师:(指着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

六(上)《比的认识》集体评课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集体评课记录 组织单位:巢湖市灯塔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形式:集体评课公开课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认识》。授课教师: 陈祠霞评课时间: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下午四点评课地点:三楼会议室 召集人:王建青参加教师(签名): 一、陈祠霞说课 1.说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课后“想想做做”。 2.说学生: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装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内在需求和追求。学生感悟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3.说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 二、全体听课教师的发言记录 叶春莲发言:这节课上的很精彩。谁与谁比,她讲的准、透彻。 如果课前布置学生自学,并写出自学提纲,也许可以节省一些课 堂上的时间,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后项不能为0,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学生易懂。 王洁琼发言:陈老师在教学之前,准备得很成功。复习题对新授 作了很好的铺垫。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点好多,陈 老师处理得很到位、很巧妙。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有教学机智。 林燕发言:从备课上看,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吃透了教材。她 在组织教学时,注意资源生成。她不放过一个小的细节。如有学 生把比号说成冒号,她及时纠正了。陈老师能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 孙长华发言:陈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法,这 是值得我学习的。能用班级的学生数来讲解比的内容,可谓水到 渠成,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黄启英发言:讲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时,强调用完整的话来说,这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陈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江传涛发言:陈老师的重点是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上, 她主要是在引导、点拨。从学生的自学到后来的练习,效果都非 常好。 宋海兵发言: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自学,这是很好的。 有些内容教师不好讲,也可让学生自学。教师画图不是很严谨。 陈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是值得我学习的。这节课是成 功的。 王荣发言:陈老师一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用比表示果汁与奶牛之间的关系。然后,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个环节上,学生

比的意义公开课教案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比,会求比值。 2、理解并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与区别。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把两个量进行比较。 2、教师举例说明: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两面旗长都是15㎝,宽10㎝。 根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二、教学实施

1、揭示课题 3倍,我们又可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是宽的 2 2,我们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是长的 3 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2、练习 (1)苹果有4个,梨有5个。 苹果和梨的个数关系可以怎么说? (2)舞蹈队有女生9人,男生4人。 3、教师讲述 刚才我们比较了两个同类的量,不仅两个同类的量可以用比表示,而且不同类的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出示: 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来表示,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即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80比3。 5、观察、比较、思考、讨论。 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比表示? 比实际是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指名学生说说比的含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比2 3 ︰ 2 2比3 还可以写成 2 ︰ 3 180比3 180︰ 3 6、学生自学 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 自学P49的内容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3 15 ︰ 10 = 15 ÷ 10 = 2 ···· ····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两个数的比也可写成分数形式,如180︰3可以写180,仍读作“180比3”。 成 3 比、分数、除法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①关系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青岛版)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五年制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8~82页。 二、教材分析: 《人体的奥秘——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部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以“人体的奥秘”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速度”、“水果价格”“工作效率”三个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抽象出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教材设计的情境图,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表格每两人一份。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身体上就藏着许多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想)那我们就带着这份好奇开始我们今天的研究!首先请看大屏幕,上面展示的是成年男子赵凡的一些资料。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头长22.5厘米,臂长72厘米,腿长96厘米,身高180厘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腿长是臂长的几倍? 生:头长是身高的几分之几? 生:腿长是身高的几分之几? 生: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 师: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师课件出示,生列出算式) 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它叫做“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师:那什么是“比”呢?让我们先来看这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明确比是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评课稿 比例的意义是在前面学习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节课上孔老师通过播放歌曲《五星红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新知的学习中。 亮点: 1.利用不同场景中的国旗引入,让学生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化简比和求比值,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即这三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化简比相同,也就是长与宽的比都相等;然后介绍国旗法,让学生知晓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就是3:2,从而发现隐藏在国旗中的秘密。 2.整体教学设计紧凑,教学内容丰富。在整节课中教师不仅教学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还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区别,在知识的拓展中,还进行了知识链接,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教学知识点比较多,利于学生整体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还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另外,教师在教学比例和比的区别中,可以从意义、组成和性质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议:

1.在国旗的教育方面,通过国旗法,教师还可以有一个点睛之笔,就是正因为不同大小的国旗,它们长与宽的比都是3:2,这也正是国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学知识点多,容易导致学生疲于走马观花式的听讲,学生静心思考、反思消化明显存在不足。对于比例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处于浅层知识状态。 3.用字母表示分数形式的比例,还应让学生加强练习,巩固分数形式的比例的书写格式。 4.对于概念教学中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应注重从多个具体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进而总结概括出意义和性质。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第1课时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 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的定义: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 2、10比15写作()或()。

3、35:21读作()。 4、自学后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15 :10 =15 ÷10 =3 2 ︱︱︱︱ ()()()() 5、在两个数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例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0.8 :4 0.3:0.5 小结: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 例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请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例3、讨论: 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②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例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在组织内说一说解决此题的依据是什么,再总结方法)

():8=2 15:()= 1 3 小结: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35比36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7是比的(),4是比的(),写成分数形式是()。 2)、比和分数相比,()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分数值。 3)、0.3= =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 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 比值是();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比值是()。 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

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王家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教研组长:张学俊科目语文年级全周次 1 日期2009、9、8 参加人李希春范风奎张学俊张瀛仙陈希朋孙玉增 中心发言人张瀛仙 教 研主要内容记录、学习内容、教研决议、建议等一、张瀛仙传达教委会议精神——全面总结、盘点收获、展 望未来 (一)本学期要求: 1、加强课堂实践的反思交流。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备课方面:要提前一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把握教材; ★上课方面:推门听课提前一天,借助团队力量完成; ★轮流课方面:实行公示制,先说课,再集体创作,最后执教。 3、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把关,重点关注毕业班,提早制订 复习计划。 二、讨论:如何增强教研的凝聚力? 1、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针对教学,参考每个单元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有效讨 论。 3、轮流课是体现凝聚力的最好表现形式,如何上好轮流 课?先说课,再集体创作,最后执教。

公园路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教研组长:杨燕娥科目数学年级六周次 2 日期2008、3、6 参加人 张丽君、杨燕娥、唐欢、李坤、蒙薇羽、彭蕾、陆红 兵、李剑 中心发言人 教研主要内容记录、学习内容、教研决议、建议等 一、全组教师到多媒体教室现场观摩——“公小第八届青年教师赛教课” 第一节:闫艳姣——《锐角和钝角》 第二节:陈国香——《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公园路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科目数学年级六周次 3 日期2008、3、13 参加人张丽君、杨燕娥、唐欢、李坤、蒙薇羽、彭蕾、陆红中心发言人杨燕娥 教研主要内容记录、学习内容、教研决议、建议等一、杨燕娥传达学校关于“对各班的学习调查情况分析”反馈(一)、教研组任务: 1、全组教师齐动员,出谋划策,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以教研组长为龙头,每天要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教材分析。 3、教研组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定出帮扶小专题,及时解决六(9)班出现的问题。 (二)、任课教师的任务 1、首抓班级教学常规的习惯训练。(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的书写) 2、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的组织,及时调控课堂的学习纪律,发挥学生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作用。 3、教师要适当的进行课堂视,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或纠正。 4、当天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当大清,教师要及时进行补缺补差,特别关注家庭作业质量。 5、课前认真备课,李老师每节课要有详案,课前给教研组长审阅。 6、李老师要主动向组内教师请教,多听组内教师的课。 7、密切农校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二、传达教导处对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一)、教研活动的要求: 1、每周二上午下班前要把本周教学的活动计划和内容上传到教师博客上,特别强调上传要有读书学习内容,内容不限。 2、教研活动要有中心发言人,组长提前两周与中心发言人沟通,确立研讨主题,每位老师都要有主人翁参与意识。 2、有浓郁的教研气氛,随时互相交流、探讨,。 3、轮流课要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轮流课的教学质量。 4、注重反思的撰写,提倡及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二、新授。 教学比的意义。 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杨利伟展示的两面

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1.情景引入: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 11 了。(课件出示:同学今年 11 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 生: 40 了。(课件出示:老师今年 40 岁) 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 50。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生 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 (岁) 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 + 14 师: 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比)【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指着11 + 40 )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 比40”。 师:(指着 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40 比 11。

2020年《比的意义》评课

《比的意义》评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 下午好!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有幸聆听了XXX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一课,给我的启发很大,感受很深。本节课老师能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体现出主体性教学的课程新理念。教学过程有条理性,教学效果显著。我个人认为XXX老师执教的《比的意义》一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情景导入,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神五”升空杨利伟向人们展示的国旗的场景入手,以这样的情景把本课的一些数据呈现,再在其后的教学中逐一地提取使用,使学生在数据的比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这种情境的使用也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源自生活,又能很好地服务于生活,进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获取知识。、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三、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结构安排紧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个层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内容较多,但老师安排适当,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在新课的教学中,采取了老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导、拨”适当,有扶有放,学生探索、讨论有序,充分体现

《比的意义》教案.

2017-第一学期 ---《比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P48-P49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 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3.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比较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和比例》复习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和比例》复习评课 稿 毛老师的这节《比和比例》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适当,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学生既理解了比例的意义和掌握了两个比组成比例的标准,又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总结能力,较好的总结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合理的选择了教学方法,整个过程有两大突出特点: 一、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了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深入浅出,因势利导,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安排,以复习总结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运用愉快教学方法,以良好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处理得较好。整节课安排有序,变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自然流畅,活而不乱。 二、教学内容方面 1.始终以复习课教学方法整理所学知识,让知识结构化 在知识处理上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教师把握住了比、比值、比例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了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

在知识的复习检查这一环节中就强调了找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这就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最佳关系”和知识的“固定点”。抓住比和比值的特点,进行对比,比较。抓住了学生的弱项,有利的进行了教学。在钻研教材时,教师注意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还注意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精心设计练习。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分层次: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这组题起点低、题型简单,通过练习增强对比意义的深刻理解,为后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第二层次是变式练习。基础知识特征没变,而练习形式多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第三层次是发展性练习。它具有启发作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探索、发现规律。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2)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小学数学六年级《生活中的比》公开课课堂教学实录

生活中的比(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能力目标: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目标: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比的意义 情境一:三鹿奶粉事件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鹿奶粉事件吗? 生:听说过。 师:在三鹿奶粉里首先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小孩子饮用了此类奶粉可能会怎样? 生:可能会结石。 师:是的,这让大家都非常担心,国家质检总局很快就对国内所有的配方奶粉进行抽样检查,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部分配方奶粉抽样检查情况如下表: (投影出示学生读表) 哪个品牌的奶粉问题最小? 师:现在,我们要比较哪个品牌的奶粉问题最大?哪个品牌的奶粉问题最小?光比较抽查批次可以吗?(不可以)光比较不合格批次可以吗?(不可以)那要比较什么? 生:该比较不合格率。

师:不合格率是什么意思? 生:也就是比较不合格批次是抽查批次的百分之几? 师:很好,也可以比较不合格批次是抽查批次的几分之几?(在表格的最后一栏出示)你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比较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待大家算好后,全班交流反馈。 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 师:比较一下计算结果的大小。 师:通过比较你能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吗? 生:应该是三鹿牌奶粉问题最大,伊利牌奶粉问题最小。 师:大家看这些都是什么算式? 生:除法。 师:是的,我们是用除法在比较抽查批次和不合格批次之间的关系,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知道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除法? 生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 生2:求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时。 生3:平均分东西的时候 师:比较一下计算结果的大小。 师:通过比较你能回答上面的问题了吗? 生:应该是三鹿牌奶粉问题最大,伊利牌奶粉问题最小。 师:大家看这些都是什么算式? 生:除法。 师:是的,我们是用除法在比较抽查批次和不合格批次之间的关系,除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知道什么情况下会用到除法? 生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 生2:求谁是谁的几分之几时。 生3:平均分东西的时候 ......情境二:比比谁的速度快?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不知道下面两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出示情境二:)(1)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人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

公开课课后评课发言稿 生活中的比评价与反思

公开课课后评课发言稿生活中的比评价与 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

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 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 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又比如在抽象出比的意义后,由于前面

人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篇一: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教材40-41页《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比分为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比值的意义和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今后学习比的其它知识和比例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领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技能目标: 1、能正确的求出比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教学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主要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从学生身边熟悉身体结构提取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用身体中的头部长和身长两个数量比较成为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出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的教学,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比的意义》一课概念不仅多而且也琐碎,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内容,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练习中感悟、讨论中明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概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多媒体出示) 1、填空。速度=( )÷( ) 单价=( )÷( ) 工作效率=( )÷( ) 2、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二、情境导入。(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的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