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秦腔音乐演奏史迹考述

我多年来对易俗社的组建和编、导、演人员发表了不
1912――1948年间)。在解放前的数
从事演奏。由于这些人只背工尺谱而不识简谱,
?
、《杨氏婢》、《庚娘传》、《昆阳战》、《琴箭飞声》等
,但对学员传授时仍然是教练念、学员听,
、“反五六”地念个不停。这
“不要翻了!
”足见老“工尺谱”

早在易俗社文武场面的主奏人员中,盲人及弱视者为数
荆永福(荆生彦胞兄)、吴雄志、胡鸿正等。
等。由于这些人熟悉戏曲程式和秦腔锣鼓经(点),

杨觉民曾得到京剧教练唐虎臣的亲传,易俗社所演半文
丰富了锤法,改造、发展了秦腔锣鼓经,使其更臻完美。
细心好学,对秦腔打击乐的发展、衍变颇有建树,
“易俗社文场面(弦乐)不行,武场面
” 1952年全国戏曲
李正敏、封至模力荐杨觉民为西北演出团的主鼓师。
谈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把易俗社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好

1921年易俗社赴汉口驻演一年零七月之久,演出了大量
师傅。说起这个薛师傅,刘毓中生前曾说过:“他
”他在武汉演奏的新编剧
琴声很有色彩,受到陕、甘、晋客商及当地观众的称赞。
1934――1935年,在封至模主持下,上海百代唱片公司
《蝴蝶杯?洞房》、《黛玉葬花》、《杨贵妃》、《少华山》、
、《柜中缘》;耿善民的《燕山恨?崇祯劝捐》、《淝
?谢安游山》、《牧羊卷》(即《放饭》,与高符中合录)、
(与高符中合录)、《汾河湾》(与高符中合录);
?修书》、《藏舟》(与杨令俗合录);雒
、《辕门头帐》;黄执中的《杨氏
;杨令俗的《关中书院》;陈雨农的《断桥》;赵杰民的
;李可易的《男绑子》;萧润华的《打柴劝弟》;
;还有马平民的《玉虎坠?打房》等。以

1934――1937年,易俗社两赴北平演出,所演大小新编
孙望明操板胡、张万荣吹笛子、

1941――1943年,易俗社两次应邀赴宁夏演出,亦为杨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时,西北演出团演出的《游
、《卖画劈门》由杨觉民司鼓、王东生(渭南秦剧团)
《打柴劝弟》司鼓卫振伯、板胡王东生、笛子张全
二股弦王兴功、二胡吴茂林、三弦姚伶。其它剧目如《大
、《一家人》、《十二把镰刀》等司鼓为田英才,板胡
。其它剧目为西北戏曲研究院

1949――1950年,田益荣、杨公愚先后到易俗社抓“三
(改人、改制、改戏)工作,之后,吸收了张宝华(板
、栗怀印(司鼓)、李敬(大提琴)、郑特望(板胡)、李
、王孟海(三弦)、王兴功(二股弦)等一批演
年市文代会期间为王文鹏伴奏的《辕门头帐》至今盛传

1956年易俗社训练

班招收学员,所招学员中除演员外还
他们不仅能演奏各种中西乐器,还能作曲、配器,
开创了秦腔音乐的新面貌,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一代崭新的音乐人才注入易俗社这个古老的戏曲剧社,
红花满枝,真可谓:艺术臻新境,

易俗社新老音乐工作者功不可磨,易俗社的艺术事业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