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与机率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与机率
第二章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与机率

第二章孟德爾碗豆雜交實驗與第一、第二遺傳定律—基因與機率

生物特徵的遺傳是人類文明極早就觀察到的一種生命現象。不論在東方或在西方的人類文明中,早就注意到生物的某些特徵是可以在不同的世代間傳遞的, 比如說眼睛的大小,鼻子的高低等等。也就是因為人類觀察到這種現象, 所以我們中國人的老祖宗說了: 『龍生龍, 鳳生鳳, 老鼠的兒子天生會打洞』這句話。西方的人類文明中也早就有利用這種的遺傳現象進行生物育種的工作的記載,更傳說十九世紀這種人工育種工作在歐洲的流行還差一點就毀滅了一個大師的誕生,事情是發生在達爾文寫物種原始的時候,當時英國的上層社會流行賽鴿的育種,所以當達爾文以賽鴿育種為例來說明在一生物族群中會有各種外表型的差異存在與生物外觀特徵可由人為的選擇而在數代間就會發生明顯變異的事實時,就被書商的編輯要求不如寫一本育種的書就好了,因為市場大應該會比較好賣。如果此事成真,可以想見的是將對我們的人類文明會是一個多大的損失。但是,就算我們人類的老祖宗們早就發現了生物特徵遺傳的現象並能加以應用,老祖宗們卻只知道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連達爾文在1859年提出演化論(物種源始)時,也僅知到在生物族群中是確有生物特徵的變異存在的,且這些特徵的差異是為生物演化的過程中天擇的選擇基礎,但卻不知為何會有這些變異,以及這些變異是如何在生物世代間傳遞表現的了。在這麼混沌的時期,生物學家雖不能解釋生物特徵如何會在父母、子女之間傳遞,但他們也觀察到子女的特徵似乎是父母特徵的混合的現象,比如眼睛像爸爸,鼻子像媽媽,而臉形呢?則又像爸來又像媽。這種事實的觀察使得那個時代的生物學家提出了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就是混合理論(Blending theory)。他們認為生物的特徵是可以遺傳的,但在親子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台灣流行的木瓜牛奶,木瓜與牛奶是由果汁機打碎後混成一氣的,所以子女是又像爸來有像媽。混合遺傳特徵的觀念在生物學生物特徵遺傳的觀察中曾長期的被視為真理, 並用來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事實。事實上,此混合理論一直到二十世

紀的初期才真正的被遺傳學家們所否定。遺傳學家是如何做到的呢?這就必須提到一位奧地利的修士孟德爾了,他利用了一種完全不同於往日生物學觀察的方法進行了一種全新的人工育種、雜交與數學的分析過程後,才在這團迷霧中找到了方向,但他在1865-66年發表的研究卻直到二十世紀的初期才被新的一個世紀的遺傳學家們重新發現並給予他應得的重視與尊崇。由孟德爾的實驗,遺傳學家才了解到以往的觀察錯誤在哪,生物的遺傳特徵在不同的世代間傳遞時所遵守的法則,並了解在此法則下如何預測某種生物特徵或多種生物特徵在下一世代出現的機率。這種創新形式的研究法是生物學對生物特徵遺傳現象系統研究的開始。凡利用此種方法進行遺傳特徵傳遞法則的研究,現在都將其歸於Transmission Genetics的研究範疇。事實上,在二十世紀的上半個世紀,遺傳學家利用這種研究方法進行了很多的遺傳研究,並由此種研究法又建立了更多的新的研究技術用以觀察生物的遺傳現象與其決定性基因的性質。在那個年代,生物(各種生物都有,較有名的生物如果蠅、玉米)的雜交實驗,不同遺傳特徵的子代數目的統計分析,染色體形態與數目的觀察,人類家譜的分析等的工作一直是遺傳研究的主軸,直到二十世紀的五零年代之後,由於生物化學的進展,使得生物學家了解生物的遺傳密碼是保留在細胞內的核酸上的,並且發展出對其直接進行化學分析的研究法後,遺傳學的研究才漸漸邁入開啟分子層面研究的新頁,上一章中所介紹的內容都是拜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的研究而得到的。處在現代以分子為遺傳研究對象的時代來看,孟德爾的遺傳研究法已經不再屬於這快速變遷的時代,而與分子遺傳學對稱的被稱為古典遺傳學。雖然被稱為古典但孟德爾遺傳仍是遺傳學的入門之鑰,孟德爾被尊為遺傳學之父。

第一節孟德爾碗豆雜交實驗與遺傳第一與第二定律

孟德爾雜交實驗不同於當時的生物實驗與他成功的原因

孟德爾在1856年開始他的碗豆雜交實驗,那時他已經是修道院中的

修士,他在修道院的田園中進行了八年的碗豆雜交的實驗,在他從事實驗期間,他保留了完整的雜交實驗的定量紀錄並於1866年將其結果發表在The Proceeding of the Bruenn Society of Natural History期刊上。這些報告並沒有引起當時生物學界的重視,直到他死後十六年,1900年才被Hugh de Vries、Carl Correns與Erich von Tshermak三位學者所發現。其實孟德爾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在那個時代從事植物雜交實驗以觀察遺傳現象的生物學家,但卻為唯一的一個能從植物的雜交實驗中發現生物特徵遺傳的定律的科學家,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他利用了那個時代的生物學家仍不會使用的數學分析法來處理他的實驗結果。他所以會用數學的分析法來分析他的雜交實驗的結果得歸功於他在維也納大學所受的養成教育,維也納大學的教師們教會了他視我們存在的地球為一個有秩序並受自然法則所控制的世界,重要的是,這些自然法則都可以用簡單的數學關係來加以描述。所以在孟德爾的觀念中,能將一自然界的現象用數學式來加以表示說明是科學家所能獲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在這種觀念下,孟德爾以上述的觀念來檢視他實驗的結果,約簡其數字的關係,成功的找到了生物的遺傳秘密。這種定量的研究是那個時代的生物學家最為缺乏的訓練,卻是孟德爾得以成功的關鍵。在二十世紀初期也有一些生物學家進行相似的實驗得到相似的結論,但是期間相差了35年的光陰。

孟德爾除了用定量的數學觀念來進行實驗結果的檢視是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外,另外一項使其成功的觀察到遺傳秘密的原因為,他使用了碗豆作為實驗的生物材料。碗豆是一種雌雄同體的植物,他的花會將雌蕊與雄蕊完全包裹,所以碗豆為一種自花授粉(self- fertilization)的植物。因為其為一自花授粉的植物,所以是一種純系的品種(pure breed)。以遺傳學的術語來說就是,碗豆這種雙套(diploid)的植物體內每一個成對的基因都是同基因型的(homozygous)。所以在這種個體中,其基因的組成是單純而不變的,當然除了突變發生之外。所以當孟德爾以碗豆當成其實驗材料

時,因花的結構,可以以人為的操作完成雜交的授粉

(cross-fertilization)工作,而不需擔心非計畫性授粉的發生;又因為其為純系的植物,外表型(phenotype)就可以當成其基因型(genotype)來看。當然這些事情在孟德爾做實驗的時代都不知道,而是後代的生物學家利用孟德爾的實驗與結論從事更多的實驗,對生物的遺傳的情形瞭解更為透徹之後,才發現孟德爾雖然不幸的被科學界埋沒了這麼長的時間,但他仍是受幸運之神眷顧的。

孟德爾還有另外一個成功的要件,他選擇每一次雜交實驗只以一種外表型作為他實驗結果觀察的重點。這種只以一種遺傳特徵作為雜交標的的實驗稱為單一性狀的雜交實驗(monohybrid cross)。等他把一種外表型的結果給弄清楚了之後,他才對兩兩

外表型的遺傳方式進行研究。兩種遺傳特徵同時進行的雜交實驗稱為兩種性狀的雜交實驗(dihybrid cross)。這種作法與以往的遺傳觀察不同,以前是全部的遺傳外表特徵都混在一起的觀察法,眼睛像爸爸,鼻子像媽媽,臉型呢?也就是因為上述的這些原因,孟德爾成功的觀察到了其他生物學家沒有觀察到的事實,至少比生物學的主流發展早了三十五年。

孟德爾碗豆雜交實驗

1.單一性狀的雜交實驗

孟德爾利用人工授粉的方式將碗豆一共七種不同的性狀(見下圖)進行單一的雜交實驗。他先將具某種特徵(比如說是開白花的碗豆)的植株的雄蕊用剪刀除去,再用水彩筆將具另一相對遺傳特徵植株的花粉傳至去雄蕊的白花的柱頭上(與白花做雜交實驗的植株為開紫花的植株),由於白花中的雄蕊已經除去,所以開白花的植株接受開紫花的植株的花粉,完成授粉。經人工操作的植株在遺傳雜交實驗中被稱為父本或母本或是親代( parental generation ),一般用P來代表。由母本所結的種子長出來的植株為第一子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的植株,一般用F1來代表。以F1為父母本再進行雜交實驗所得的子代則稱為第二子代( second filial generation),以F2

表之。孟德爾觀察的七種碗豆特徵分別為:白花與紫花(white and purple flowers),高植株與矮植株(tall and dwarf stem),黃色種皮與綠色種皮(yellow and green seeds),皺種皮與光滑種皮(wrinkled and round seeds),飽滿豆莢與乾癟豆莢(smooth and constricted pods),綠豆莢與黃豆莢(green and yellow pods),花開於莖頂或開於莖間(terminal and axial flowers)。孟德爾就分別的對這七種相對的遺傳特徵進行單一遺傳特徵的雜交實驗,他實驗的原始結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孟德爾碗豆單一性狀雜交實驗結果

孟德爾從他的一種特徵的雜交實驗中發現,在第一子代中,兩兩相對的外表型只有其中的一種會出現,而且七種不同的特徵無一例外。當他把第一子代當成父、母本讓他們自花授粉,再分析他們子代的外表特徵時,他發現了兩件事,一是在第一子代中消失的外表型又出現了,第二是在這兩兩相對的七種特徵中,每一種特徵的兩種外表型間都出現一近於3:1的個體數目比的關係。這些實驗結果有什麼意義呢?這簡單的比值又代表什麼?孟德爾又用什麼簡單的數學觀念來解釋這個生命現象呢?

孟德爾為了解釋他所觀察到的結果,他先做了幾個基本的假設。這幾個基本假設不論是在當時或是這個世紀的初期都為生物遺傳的全新觀念,但以現在對生物的瞭解,這些已經是生物學的普通常識了。這些假設如下:

第一、他認為生物的每一個遺傳特徵是由生物體內的一成對因子(這個因子即為現在所稱的遺傳基因)所決定的,在生物體內的這對因子可以為同型的,這種具同型基因的個體被稱為同基因型的(homozygous)個體;或為不同型的,具不同型的個體則稱為異基因型(heterozygous)個體。

第二、這些遺傳的因子在遺傳的過程中始終為一個獨立並保持不變的

遺傳單位,由親代傳至子代(這個觀念與前面介紹過的生物遺傳上的blending theory所說的遺傳原則是完全相反的,在blending theory 中遺傳的因子在由父本傳至子代時是重新分解再混成一氣的,而不會始終是一獨立並保持不變的遺傳單位)。

第三、他由實驗的結果發現,雜交後的第一子代只有一種外表型會出現,所以他說碗豆中兩兩相對的外表型的決定因子之間,有一個對表型具操縱與決定的力量,他稱之為顯性(dominant)因子,另一個決定不同表型的因子則相對於顯性因子被稱為隱性(recessive)因子。

分離律(Law of segregation)的提出

在這基本的假設之下,孟德爾為了解釋他所觀察到的3:1的關係,他提出了他的第一個定律,也是遺傳學上的第一定律,分離律(Law of segregation)。分離律是他為了能說明上述比值所提出的,我們先來瞭解分離律後再來瞭解在孟德爾的時代,分離律所代表的意義。分離律是說,在一生物中,決定生物一遺傳特徵的成對基因在由父本傳至子代時會分開,分開的基因會各自進入一個配子(gamete)中,在授粉時,由父、母本所來的配子結合,而會有基因的重新的組合發生。孟德爾如何利用此定律解釋3:1比值的實驗結果呢?以紫花與白花的雜交為例,由表一中的結果可以看出,紫花對白花為顯性,一般在植物學遺傳學家的表示法中,顯性的基因以大寫英文字母來表示,隱性的基因則以小寫的英文字母來表示。所以可以以PP來表示開紫花的碗豆的基因型,其中的兩個P是表示決定碗豆花色的成對基因所以寫兩個字母,又因為為純系品種故為兩個相同的大P;以相同的原則則可以以pp來表示開白花碗豆的基因型,因為為純系品種,故為兩個小p表其基因型。當以開紫花的碗豆與開白花碗豆進行雜交實驗時,就可以用下面的表示法來表示整個雜交的過程,其中的x 表示雜交。

P PP(100%) x pp(100%)

F1 Pp(100%)

F2 PP(25%) Pp(50%) pp(25%)

表型都為紫花表型為白花

在此雜交過程中,父本中的紫花的碗豆因為其為PP的基因型故其所產生的配子100%都為擁有P基因的配子,開白花的父本碗豆則因其基因型為pp故其產生的配子100%是擁有p基因的配子,當這P的配子與p的配子相遇結合時,子代的基因型就是100%為Pp,又因為P對p為顯性,故第一子代的表現型為紫花。當第一子代形成配子時,因其基因型為Pp,故當此成對的因子依分離律的原則相互分離各自進入配子時,其所產生的配子中就會有50%的機會是為擁有P 的基因,而另外的50%的配子則只擁有p的基因。當F1自花授粉時,擁有P的配子就有50%的機會會遇到另一個擁有P的配子,另外有50%的機會會遇到擁有p的配子。擁有p的配子就與擁有P的配子一樣有50%的機會會遇到一個擁有P的配子,另外有50%的機會會遇到擁有p的配子。所以在F2中,將有25%機會其基因型會是PP,50%的機會基因型是Pp,另有25%的機會為pp。由於紫花為顯性,所以擁有PP與Pp的個體都擁有紫花的表現型,總共為75%的出現機會。擁有基因型pp的個體則為白花的表現型,其出現的機率為25%。由這個計算,開紫花與開白花的植株在第二子代中數目的比值就為3:1。這種計算出來的數值比與孟德爾雜交實驗的結果一致,所以咯,孟德爾所提出的假設與第一定律必為真。第二子代的表現型雖然只有兩種,開紫花的與開白花的,但是由上述的假說與分離律的計算下可以知道,在第二子代中的基因型卻應有三種,分別為PP、Pp、與pp,其間的比值以出現的機率來算應為1:2:1。但是因為PP與Pp 的表現型皆為紫花,由實驗雜交子代的外表型的觀察並不能證明真的有如理論推導的各有25%(PP)與50%(Pp)的出現機率,所以孟

德爾設計了一個測試雜交(test cross)的實驗來印證他的推論。依據孟德爾的假說與分離律,我們可以預知在開紫花的F2子代中,有兩種基因型分別為PP與Pp,如何證明真的有這兩種基因型存在,並且其間的數目比真為1:2呢?。他的作法是將開紫花的植株與開白花的植株雜交,因為紫花對白花為顯性,所以當P遇到p時,p對外表型的影響可以不於以考慮,因為外表型只由顯性基因決定,也就是因為外表型只由顯性基因決定,所以外表型如何即表示來自測試植株配紫的基因型為何。所以如果要分析的植株只知其表型為開紫花,而其基因型未知,可以將其與開白花的植株雜交,其雜交子代如為50%為紫花,50%為白花,則原測的開紫花的植株其基因型應為Pp,因為只有當其基因組合為Pp時,其配子50%為P,50%為p;如果其雜交後子代的結果為100%的開紫花碗豆個體,則表示原測試雜交的開紫花的植株應為PP的基因型,因為只有當其基因型為PP時,其所產生的配子100%為擁有P的基因型。

P PP x pp Pp x pp

F1 100% Pp50% Pp50%pp

全為開紫花的子代子代中有50%為開子花的

另50%為開白花的

孟德爾就用這種測試雜交證明在第一子代的開紫花碗豆都為異基因型的個體,即Pp的個體;第二子代中開紫花的碗豆中一共有兩種基因型,分別為PP,Pp與其間的數目比為1:2的關係,這與上述的理論推導值完全一致。

2.兩種性狀的雜交實驗

孟德爾在瞭解了一種遺傳特徵的遺傳法則之後,接著他又提出了新的問題,他的新問題就是:如果是兩種不同的遺傳特徵在世代間傳遞,則這兩種遺傳特徵是會相互干擾呢或是各自獨立各行其是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孟德爾設計了新的實驗。在新的實驗中,他將上述的七種不同的遺傳特徵兩兩配對進行新的雜交過程,觀察F1、F2

子代的外表型,由外表型的數值結果來尋找新的通則,並希望由此瞭解更多有關遺傳特徵在世代間傳遞的規律。現在就來看一看他如何設計這個新的雜交實驗。

他將擁有黃色種皮與光滑種皮(基因型為RRYY)的純系碗豆與擁有綠色種皮與皺種皮(基因型為rryy)的純系碗豆進行雜交實驗,這種同時對兩種不同的遺傳特徵進行遺傳實驗的雜交過程被稱為兩種遺傳特徵的雜交(dihybrid cross)。整個的實驗過程可以用外表型表示如下:

P 黃色種皮與光滑種皮x 綠色種皮與皺種皮

F1 全為黃色種皮與光滑種皮

F2 黃色與光滑種皮,黃色與皺種皮,綠色與光滑種皮和

綠色種皮與皺種皮四種

觀察F1子代的外表型全都為擁有黃色光滑皮的種子的碗豆。由表一我們可以知道黃色對綠色為顯性,光滑種皮對皺種皮為顯性,所以第一子代的所有個體都為顯性的外表型,非常合理。孟德爾讓F1進行自花授粉,則第二子代的外表型就不單純了,第二子代的外表型一共有四種,黃色光滑皮種子的、綠色光滑皮種子的、黃色皺種皮種子的與綠色皺種皮的。在第二子代中,碗豆個體的外表型出現了與F1完全不同的結果,除了有當成父、母本的黃色光滑皮的與綠色皺皮的外表型外,還出現了新的排列組合,這個新的組合就是黃色皺皮的與綠色光滑種皮的外表型。在這個實驗的結果分析中孟德爾當然沒有忘記他的特長,他將這四種的外表型的碗豆加以計數並求算他們之間的比值,他得到的數字是:315個擁有黃色光滑皮的碗豆,101個擁有黃色皺種皮的碗豆,108個擁有綠色光滑皮的碗豆,32個擁有綠色皺種皮的碗豆。他在這些數值中找到的最簡約的比值是

9:3:3:1。他也將其他的遺傳特徵兩兩的配對進行上述相同的實驗,他都找到了第一子代中都是顯性的外表型的結果,並在第二子代中發現除父本母本的外表型外還有新的基因組合發生,並由此產生四種不同

的外表型,而且這四種外表型的數值間都有如上述的比值關係存在。孟德爾如何解釋這個實驗結果,他又找到了什麼新的遺傳定律呢?獨立分配律的提出

孟德爾為了解釋上述的實驗結果他提出了他的第二定律,也是遺傳學上的第二定律,獨立分配律。獨立分配律是說,當不同的遺傳特徵的決定性因子(即現在我們所謂的不同種的基因)進入配子時,是獨立而不互相干擾的。就因為其為獨立而不互相干擾,所以每一個遺傳因子進入配子時就如同在單一性狀雜交實驗中一般,是完全由機率來決定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上述的雜交過程我們可以以單一性狀一般,利用基因型的代表符號與在配子間不同的基因形式出現的機率(百分率)來代表上述的兩遺傳特徵的雜交實驗如下:

P RRYY x rryy

配子的基因型100% RY100% ry

F1 100% RrYy

配子的基因型25% RY25% Ry25% rY25% ry F2 R-Y-: R-yy: rrY- : rryy (數目比) 9 : 3 : 3 : 1

在第二子代中R-Y-的個體出現機率可以用下列的計算得到,其計算的方法為:

25% RY x 25% RY +2 x 25% RY x 25% Ry + 2 x 25% RY x 25% rY + 2 x 25% RY x 25% ry + 2 x 25% rY x 25% Ry = 56.25% R-Y-用相同的方法可計算R-yy出現的機率:

25% Ry x 25% Ry + 2 x 25% Ry x 25% ry = 18.75% R-yy

rrY-個體出現的機率的計算與R-yy的計算一模一樣,出現的機率為:18.75%,最後rryy的出現機率為:

25% ry x 25% ry=6.25%

由上述的計算可以得到R-Y- : R-yy : rrY- : rryy為9 : 3 : 3 : 1

(56.25% : 18.75% :18.75% : 6.25%)的結果。

雖然用純機率的計算可以很簡單的算出各種基因型和外表型出現機率與數目,但是從上述的計算也會發現,純機率的計算也不簡單,所以後來有一位學者Punnett提出了一種圖示的方塊來加以計算,這種方塊圖示就以Punnett命名為Punnett square(下圖方塊棋盤處)。

用孟德爾提出的遺傳第二定律與數學的機率觀念很容易得到第二子代不同外表型的數值間有9:3:3:1的關係。也就由於理論值與實驗值一致,所以咯,遺傳第二定律為真。如果要測試上述的過程是否是正確的,可以對F1與F2的個體進行測試雜交以觀察其基因形式(如果你要進行此種雜交,請問上例中的F1與F2的個體應與何種基因型的碗豆進行雜交,預期的結果會為何?)。當第二定律被確定之後,就可以利用第二定律與機率的觀念同時進行更多種不同遺傳特徵在同一次的遺傳過程中遺傳模式的研究,比如說同時看三種基因的遺傳,以三種基因都為異基因型的個體為例,他的配子基因的組成就會有2 x 2 x 2 = 8種,四種基因的話就會有16種,現在我們知道人類一共有3至4萬個基因,如果一個體的這3至4萬個基因都為異基因型的話,那麼,這個個體所生成的配子其基因型就會有2的3至4萬次方,這會是一個多麼大的數目,還好人類的3至4萬個基因是分佈在23個染色體上,在形成配子時這23個染色體是以染色

體為移動的單位而不是以單一的基因為移動的單位,所以在一個人體形成配子時的組合只有2的23次方(如果聯鎖的基因發生互換的話,這個數值就會變大了)。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來自父本的配子要與來自母本的配子結合,以機率的眼光來看,在人類的生殖過程中,就會有2 23 x 223的基因重新組合的可能發生,頗為驚人吧。這種用機率的概念所進行的計算可以顯出,遺傳的結果是逢機的結果,而不是一種人為可以控制的過程。所以當一生物族群的數目增加時,甚至是最不容易發生的基因組合都有出現的可能,尤其是人類的族群在二十世紀的末期已經突破60億的人口,各種的遺傳特徵組合的個體也都紛紛出籠,再加上生物醫學的進步,得先天遺傳疾病的孩子也越來越多,我們應視其為整個人類社會的責任而不是一個家庭或是個人的宿命。

在這個世紀初孟德爾的工作被重新的發現之後,二十世紀的遺傳學家依據他的實驗方法與所提出的兩個遺傳定律確立了古典遺傳學的基本研究方法。這種研究方法就是利用純系的生物做為父、母本進行雜交,用定量的方法記錄與分析其子代的外表型,並用測試雜交的進行確認個體的基因型。在這個世紀前數十年間,遺傳學家成功的利用這種研究方法進行了無數的雜交實驗,實驗的生物物種從植物到動物,因為所有以有性生殖為生命延續方式的生物物種都可以用上述的方法進行遺傳特徵在世代間遺傳模式的分析。但在做這種實驗時也有一些限制,比如說,父、母本必須為純系的,至少在我們感興趣的基因上必須是同基因型的。為了符合這種要求,遺傳學家往往必須先用育種的方法製造出同基因型的生物。這種作法對一些生物是可行的,但對某些生物這就很難了,比如說人類就不可能用這種方法進行育種的工作得到純系。這種實驗方法除了要求純系才能進行雜交分析外,另一個要求就是雜交後所產生的子代數目一定要夠大到可以進行定量的分析並以生物統計的眼光來說具有意義才行。這點對人類而言也是做不到的,所以人類遺傳特性在古典遺傳學的研究中與其他生物遺傳的分析所用的方法差異很大,這部份會在下一章中加以說明。

二十世紀的前半個世紀的遺傳學家成功的利用孟德爾的實驗方法,不僅確認了遺傳學上的兩個最基本的定律,並且與細胞內的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的行為兩相結合提出細胞的遺傳訊息是位於細胞染色體上的學說(下圖),進而促進了生化學上對遺傳物質的研究而獲致第一章所介紹的內容;

並且由這兩個基本定律出發,發現了更多有關生物遺傳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幾項包括:基因的多型性(multiple allelism),一生物個體中雖然一個基因最多只會有兩種不同的基因的形式(如Pp的個體中即是)但在一生物族群中,同一個基因就有可能有好幾種不同的形式,決定同一性狀的不同外表型,比如人的族群中血型的決定性基因就有I A、I B、i(O)三種不同的形式,但在一人體內決定血型的基因最多只有兩種因子的組合,不是I A I A、I B I B、i i 的同基因型或者就是I A I B、I A i 、I B i的異基因型。這種決定同一性狀的基因因具有不同的形式,所以決定同一性狀時會有不同的表現型,這些同一基因的不同

形式則稱為對偶基因(allele);致死基因的存在及其如何影響子代不同表現型的比值;一個基因決定數個獨立或看起來無關的外表型的基因的多顯性(Pleiotropy)和一個外表型如何受一個以上的基因的影響,以致數個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中的上位基因(epistatic gene)的存在;一外表型受多基因的影響與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的定量遺傳學(Quantitative Genetics)研究;性連遺傳(sex linked genes)(性聯遺傳是1914年Calvin Bridges在Morgan實驗室的工作,由於Morgan利用果蠅為實驗材料進行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獲得非常豐碩的成果,對遺傳學的貢獻卓越,故Morgan被遺傳學家尊稱為遺傳學亞父,性聯遺傳的工作也屬於其工作中的一部份,在這個實驗中,Bridges還設計了一種新的雜交過程,這個雜交過程的名稱為反交reciprocal cross,在此種雜交過程中,實驗者進行兩次的雜交實驗,在這兩次實驗中實驗者將父本與母本的性狀互換,以Bridges 的實驗為例,他將紅眼的雄果蠅與白眼的雌果蠅進行第一次雜交,再將具白眼的雄果蠅與具紅眼的雌果蠅進行反交,利用這兩次的雜交以證明果蠅的眼睛的顏色的決定性基因與性別決定性基因是位於同一染色體上)與基因的聯鎖(linkage);性聯遺傳(sex-linked inheritance)不完全顯性(incomplete dominant);共顯性(codominant);不完全穿透性(incomplete penetrance);性別影響遺傳(sex influenced inheritance);性別限制遺傳(sex-limited inheritance)等等不同的孟德爾遺傳的延伸。上述的各種初看起來完全背離孟德爾遺傳原則的遺傳現象,操作上只有在遺傳的基本定律被確定之後才有可能從雜交實驗的結果中瞭解其成因。依據現在的知識,絕大部份生物的遺傳特徵是屬於這些遺傳範疇的,孟德爾非常幸運的在碗豆中找到七種不屬於上述遺傳現象的遺傳特徵,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孟德爾的七種遺傳特徵有一些是聯鎖在一起的,但因為其間的距離大於50%重組的機率,所以在雜交的過程中看起來像是獨立的基因,這也是孟德爾幸運的地方,否則他就找不到遺傳的基本定律了。也就因為絕大部份生物的遺傳特徵的決定是屬於這些遺傳現象

的範疇,難怪上一個世紀的生物學家們會是Blending theory的信徒了。

在古典與分子遺傳學的研究中發現,有一些的遺傳是完全不遵守孟德爾兩個遺傳定律的,為什麼會如此呢?由上一章的介紹可以知道,在真核細胞中有兩種具獨立遺傳系統的胞器(organelle)—葉綠體與粒腺體。這兩種胞器因為只會存在於母親所產生的卵子細胞的細胞質中,而雄性生物的精子由於奇特化的結果只擁有極少的細胞質,所以,位於胞器上的基因是母傳子的一代一代的傳遞的,只要沒有基因的突變發生,母系的基因型為何,子代的基因型一定與母系相同,與父本無關。此種行是的遺傳被稱為母系遺傳,故不遵守上述的遺傳法則。也就是因為母系遺傳只與母親有關,所以近代的遺傳學家分析人類的粒腺體基因體的序列,試圖由其中的變異來尋找現代人類的起源。,現代人—智人的祖先是來自於非洲的一個小部落,而智人的祖先由非洲往世界各地遷移至今也只不過數千個世代而已,他們的發現驚人吧!

第二節家譜分析

雖然人類有各種的先天限制使人類無法進行如其他生物般的人為雜交實驗,以分析各種遺傳特徵在世代間的傳遞模式,但是人類遺傳學家們想出了另外一種分析法—家譜分析法,人類遺傳學就利用這種特別的分析法來追蹤人類各種遺傳特徵在不同世代間的傳遞規則。人類遺傳學家以擁有他們感興趣的遺傳特徵的家族做為他們研究的對像,利用家譜的表現法來記錄此種遺傳特徵在不同世代間的出現情形,由此觀察此種令科學家感興趣的生物特徵是不是遺傳性的生物特徵,如果是遺傳性的生物特徵,則再由家譜的分析中找出此種生物特徵在不同世代間的傳遞模式。這種研究法非常聰明,因為她利用人類已有的家庭架構來代替雜交實驗的進行,並由家譜中所記錄世代數目的增加來彌補人類家庭子代數目不足的缺憾。

下圖就是一個典型的家譜分析所用的家譜記錄圖:

在其中○表示女性,□表示男性,●、■表示此擁有令遺傳學家感興趣的遺傳特徵的個體,I、II、III表不同的世代,I 為祖父母的一代,II 為父母的一代,III為此家譜中的孫兒女的一代;橫線表示的意義有二,當其連接一男性與一女性時表示此兩個體為夫婦,另一種橫線是連接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如在第III代中的1、2、3、4的個體,他們都為由第II代1、2個體所生的子女。

在完成家譜的製作後,就可以進行此種特徵是否為遺傳性的分析工作。以上面的家譜為例,可以看出此特徵為一種由外祖父遺傳給外孫的一種遺傳特徵;由於第二代的女性都沒有表現此特徵,但在第三代中又出現,故第二代的2與4的個體應為此特徵的決定性基因的攜帶者;又由於基因的攜帶者並沒有表現此遺傳特徵,所以此遺傳特徵應為一隱性的遺傳特徵;再由於只有男性具有此種特徵,所以此家譜所記錄的遺傳特徵應為X染色體連鎖的遺傳特徵。綜合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結論為:此性狀為X染色體連鎖的隱性人類遺傳性狀。如果以基因型來表示,則家譜成員的個別基因型如下:

X表正常的X染色體

Y表Y染色體

X’表帶有此隱性基因的X

染色體

利用這種家譜分析的工作,人類遺傳學家們建立了人類遺傳學的基礎,並且發現人類的遺傳現象就如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物種一般是完全遵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可以用機率的概念來預估子代的基因型與其外表型出現機率的。這種分析也是家庭遺傳諮商的基礎。下圖是另一個有關Huntington Disease家譜的分析:

由這個分析中可以看出,Huntington Disease是一種顯性的遺傳疾病,並且與性別無關。下列還有一些家譜分析,你能指出其遺傳的特性嗎?

這種家譜的分析除了可以應用在觀察人類基因的世代傳遞的模式與遺傳諮商的工作上外,學理上,這種分析法與統計的計算相連也可以用來建立人類的遺傳圖譜(如利用lod scores的計算來建立兩基因間的連鎖圖譜)。近年來家譜的分析更與分子遺傳研究法相銜接,因而建立了尋找人類疾病基因的標準流程。下圖就是一個利用家譜分析與分子遺傳的方法追蹤家譜中各個個體的某些基因型來源的一個例子,常聽聞的親子鑑定也都是源於此種方法。

第3章 人类基因组学

第三章人类基因组学 基因组指一个生命体的全套遗传物质。从基因组整体层次上研究各生物种群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及相互关系的科学即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世界多个国家参与合作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的重大科研项目。其基本目标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从而为阐明人类全部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解码生命奥秘奠定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体现在人类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和序列图的完成,而基因图的完成还有待大量的工作。 后基因组计划(PGP)是在HGP的人类结构基因组学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计划,将主要探讨基因组的功能,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由此派生了蛋白质组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等分支研究领域,同时也促进了比较基因组学的展开。后基因组计划研究的进展,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变革,可以预见会对医学、药学和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HGP的成就加速了基因定位研究的进展,也提高了基因克隆研究的效率。基因的定位与克隆是完成人类的基因图,进而解码每一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研究手段。 一、基本纲要 1.掌握基因组,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基因组医学, 后基因组医学的概念。 2.熟悉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历史,HGP的基本目标;了解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基因图的概念和构建各种图的方法原理。 3.了解RFLP,STR和SNP三代DNA遗传标记的特点。 4.熟悉后基因组计划(PGP)的各个研究领域即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疾病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的概念和意义。

第3章 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

第3章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 1.主要内容 1)断裂基因构成性质 2)重叠基因种类 3)C值矛盾 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区别 5)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结构 6)真核生物DNA序列的4种类型 7)基因家族、基因簇、卫星DNA、分散重复DNA 序列 8)人类基因组计划 2.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断裂基因,顺反子,C值矛盾,重叠基因,基因家族,重复序列,卫 星DNA等基本概念; 2)熟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与功能; 3)了解人类基因组的重复顺序、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1节基因的概念 第2节基因命名简介 第3节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 第4节基因及基因组的大小与C值矛盾 第5节重叠基因 第6节基因组 第7节真核生物DNA序列组织 第8节基因家族 第9节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展 第1节基因的概念 ●基因:带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片段。包括 结构基因:编码蛋白质tRNA rRNA 调控基因: ●基因研究的发展染色体分子反向生物学 ●基因位于染色体和细胞器的DNA分子上 ?基因和顺反子 ?1955,Benzer用以表述T4 具溶菌功能的区的2个亚区: rⅡA rⅡB ?现代分子生物学文献中,顺反子和基因这两个术语互相通用。 第2节基因命名简介

?表示基因3个小写斜体字母,lac ?表示基因座3个小写斜体字母+ 1个大写斜体字母。lacZ ?表示质粒 自然质粒 3 个正体字母,首字母大写 重组质粒在2个大写字母前面加小写p ?基因为斜体,蛋白质为正体 ?人类基因为大写斜体 第3节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 ?一、割裂基因的发现 ?1977,通过成熟mRNA(或cDNA)与编码基因的DNA杂交试验而发现 ?真核生物的基因是不连续的,大大改变了原来对基因结构的看法,现在知道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都是不连续基因或割裂基因(split gene)。 ?割裂基因的概念——是编码序列在DNA分子上不连续排列而被不编码的序列所隔开的基因。 ?割裂基因的构成 ?构成割裂基因的DNA序列被分为两类: ?基因中编码的序列称为外显子(exon),外显子是基因中对应于信使RNA序列的区域; ?不编码的间隔序列称为内含子(intron),内含子是从信使RNA中消失的区域。?割裂基因由一系列交替存在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构成,基因两端起始和结束于外显子,对应于其转录产物RNA的5’和3’端。如果一个基因有n个内含子,则相应地含有n+1个外显子。 ●割裂基因的性质 ?Splitting Gene 的普遍性 ?外显子和内含子各有特点 ?Splitting gene 概念的相对性 ●Splitting Gene 的普遍性 a) 真核生物(Eukaryots)中 ?绝大部分结构基因 ?tDNA, rDNA ?mtDNA, cpDNA b) 原核生物(Prokaryots)中 ?SV40 大T 抗原gene ?小t 抗原gene ?Splitting gene 并非真核生物所特有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第八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人类基因组学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分子杂交 2.Southernblotting 3.Northernblotting 4.Westernblotting 5.dotblotting 6.DNA芯片技术 7.PCR 8.功能性克隆 9.转基因技术 二、填空题 1.Sou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Northernblotting用于研究,Westernblotting用于研究。 2.PCR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和三步。 3.在PCR反应体系中,除了DNA模板外,还需加入、、和。 4.Sange法测序的基本步骤包括、、和。 5.目前克隆致病相关基因的主要策略有、、。 6.血友病第Ⅷ因子基因的首次克隆成功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而DMD致病基因的克隆所采用的克隆策略是。 三、选择题 A型题 1.经电泳分离后将RNA转移到硝酸纤维素(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2.不经电泳分离直接将样品点在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3.经电泳分离后将蛋白质转移到NC膜上的技术是 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dot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4.经电泳后将DNA转移至NC膜上的技术是A.SouthernblottingB.Northernblotting C.WesternblottingD.Easternblotting E.insituhybridization 5.PCR的特点不包括 A.时间短,只需数小时B.扩增产物量大 C.只需微量模板D.用途非常广泛 E.底物必须标记 6.用于PCR的DNA聚合酶必须 A.耐热B.耐高压C.耐酸D.耐碱E.耐低温7.PCR反应过程中,模板DNA变性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5?CC.75?CD.65?CE.55?C 8.PCR反应过程中,退火温度一般是 A.72?CB.85?CC.75?CD.65?CE.55?C 9.PCR反应过程中,引物延伸所需温度一般是A.95?CB.82?CC.72?CD.62?CE.55?C

第四章 基因与基因组学(答案)

第四章基因与基因组学(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亲代DNA分子双股链拆开,形成两条模板链 B.新合成的子链和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 C.复制后新形成的两条子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与亲代的DNA分子完全相同 D. 以ATP、UTP、CTP、GTP和TDP为合成原料 E.半不连续复制 *2.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是: and Crick and Schwann *3.下列哪个不属于基因的功能 A.携带遗传信息 B.传递遗传信息 C.决定性状 D.自我复制 E.基因突变 》 分子中核苷酸顺序的变化可构成突变,突变的机制一般不包括: A.颠换 B.内复制 C.转换 D.碱基缺失或插入 E.不等交换 5.下列哪一种结构与割(断)裂基因的组成和功能的关系最小 A.外显子 B.内含子框 D.冈崎片段 E.倒位重复顺序 *6.在一段DNA片段中发生何种变动,可引起移码突变 A.碱基的转换 B.碱基的颠换 C.不等交换 D.一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 个或3的倍数的碱基对插入或缺失 7.从转录起始点到转录终止点之间的DNA片段称为一个: A.基因 B.转录单位 C.原初转录本 D.核内异质RNA E.操纵子 8.在DNA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引物是; ~ 9.下列哪一项不是DNA自我复制所必需的条件 A.解旋酶多聚酶引物 D. ATP、GTP、CTP和TTP及能量 E.限制性内切酶 10.引起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因素是 A.羟胺 B.亚硝酸溴尿嘧啶 D.吖啶类 E.紫外线 11.引起DNA发生移码突变的因素是 A.焦宁类 B.羟胺 C.甲醛 D.亚硝酸溴尿嘧啶 12.引起DNA分子断裂而导致DNA片段重排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 13.可以引起DNA上核苷酸烷化并导致复制时错误配对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4.诱导DNA分子中核苷酸脱氨基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5.由脱氧三核苷酸串联重复扩增而引起疾病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6.在突变点后所有密码子发生移位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7.异类碱基之间发生替换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 18.染色体结构畸变属于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9.由于突变使编码密码子形成终止密码,此突变为 A.错义突变 B.无义突变 C.终止密码突变 D.移码突变 E.同义突变 *20.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基因突变为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终止密码突变 E.移码突变 21.可以通过分子构象改变而导致与不同碱基配对的化学物质为 A.羟胺 B.亚硝酸 C.烷化剂溴尿嘧啶 E.焦宁类 *22.属于转换的碱基替换为 和C 和T 和C 和T 和C ~ *23.属于颠换的碱基替换为 和T 和G 和C 和U 和U

孟德尔遗传定律综合试题及答案

孟德尔遗传定律综合试题 出题人:晁璐 审题人:胡国联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牛的黑色对红色是显性,现有一头黑色公牛,若要判断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最好 的杂交组合是( ) A .黑色公牛×黑色母牛 B .黑色公牛×红色母牛 C .黑色公牛×杂色母牛 D .黑色公牛×白色母牛 2.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纯种枣红马杂交,生出20匹枣红马和25匹黑马,这 说明( ) A .雄性黑马也是纯合子 B .黑色为隐性性状 C .枣红色是隐性性状 D .说明不了什么 3.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2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和性状重组型 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164和166 B .169和162 C .81和83 D .42和83 4.一对雌雄蛙,若用人工方法孕育出1000只蝌蚪,从理论上推算,至少需要卵原细胞 和精原细胞的数量分别是( ) A .280 和 1 000 B .1 000 和 250 C .1 000 和 4 000 D .4 000 和 2 000 5.关于减数分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B .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C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 .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6.基因型为Dd 的植物体,产生雌配子和雄配子之间的比例应该是( ) A .l ∶1 B .3∶1 C .无一定比例,但雄多于雌 D .无一定比例,但雌多于雄 7.血友病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血友病的男孩,其双亲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XHXH 和XhY B .XhXh 和XHY C .XhXh 和XhY D .XHXh 和XhY 8.让杂合子Aa 连续自交三代,则第四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A .1/4 B .1/8 C .1/16 D .1/32 9.牵牛花的红花基因(R )对白花基因(r )显性,阔叶基因(B )对窄叶基因(b )显 性,它们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将红花窄叶纯系植株与白花阔叶纯系植株杂交,F1 植 株再与“某植株”杂交,它们的后代中:红花阔叶、红花窄叶、白花阔叶、白花窄叶的植 株数分别354、112、341、108,“某植株”的基因型为 ( ) A .RrBb B . Rrbb C . rrBb D .RRbb 10.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种子圆滑与子叶黄色 B .狗的黄毛与兔的黑毛

研究细菌基因组结构的意义

细菌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和病毒一样同属原核生物,因而细菌基因组的结构特点在许多方面与病毒的基因组特点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又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本节首先介绍细菌染色体基因组的一般结构特点,然后再具体介绍大肠杆菌染色体基因组 的结构和功能。 1细菌染色体基因组结构的一般特点 (1)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环状双链 DNA分子组成细菌的染色体相对聚集在一起,形成一 个较为致密的区域,称为类核(nucleoid)。类核无 核膜与胞浆分开,类核的中央部分由RNA和支架蛋白 组成,外围是双链闭环的DNA超螺旋。染色体DNA通 常与细胞膜相连,连接点的数量随细菌生长状况和不同的生活周期而异。在DNA链上与DNA 复制、转录有关的信号区域与细胞膜优先结合,如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的复制起点(OriC)、复制终点(TerC)等。细胞膜在这里的作用可能是对染色体起固定作用,另外,在细胞分裂时将复制后的染色体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菌中去。有关类核结构的详细情况目前尚不清楚。 (2)具有操纵子结构(有关操纵子结构详见基因表达的调控一章)其中的结构基因为多顺反子,即数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受同一个调节区的调节。数个操纵子还可以由一个共同的调节基因(regulatorygene)即调节子(regulon)所调控。 (3)在大多数情况下,结构基因在细菌染色体基因组中都是单拷贝但是编码rRNA的基因rrn往往是多拷贝的,这样可能有利于核糖体的快速组装,便于在急需蛋白质合成时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有大量核糖体生成。 (4)和病毒的基因组相似,不编码的DNA部份所占 比例比真核细胞基因组少得多。 (5)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同基因(isogene)例如,在 大肠杆菌基因组中有两个编码分支酸(chorismicacid) 变位酶的基因,两个编码乙酰乳酸(acetolactate)合成 酶的基因。 (6)和病毒基因组不同的是,在细菌基因组中编码 顺序一般不会重叠,即不会出现基因重叠现象。 (7)在DNA分子中具有各种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 起始区OriC,复制终止区TerC,转录启动区和终止区等。 这些区域往往具有特殊的顺序,并且含有反向重复顺序。

大学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第二章 1. 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更有重要意义? 答案: 分离现象反映了遗传现象的本质,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各生物中,也是孟德尔定律的基础。显隐性现象是随条件、环境而改变,它不过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分离现象更有重要意义。 2. 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 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 答案: (1) Rr 红(2) Rr rr 红黄 1∶1 (3) RR Rr rr 1 ∶2∶1 红黄 (4) RR Rr 1∶1 全部红 (5) rr 黄 3 ∶1 3. 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问它们产生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 (1)Rr×RR(2)rr×Rr(3)Rr×Rr 粉红红色 答案: 白色粉红粉红粉红 (1) RR∶Rr (2) Rr∶rr (3) RR∶Rr∶rr 红粉红粉红白红粉红白 1∶1 1∶1 1 ∶2∶1 4. 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WWDD×wwdd 答案: (2)WwDd×wwdd (3)Wwdd×wwDd(4)Wwdd×WwDd (1) WwDd (2) WwDd Wwdd wwDd wwdd 全部白盘白盘白球黄盘黄球 1 ∶1∶ 1 ∶ 1 (3) WwDd wwDd Wwdd wwdd 白盘黄盘白球黄球 1 ∶1∶ 1 ∶ 1 (4) WWDd WwDd WWdd Wwdd wwDd wwdd 1 ∶ 2 ∶ 1 ∶2∶ 1 ∶ 1 3(白盘) ∶3(白球) ∶1(黄盘)∶1(黄球) 5. 在豌豆中,蔓茎(T)对矮茎(t)是显性,绿豆荚(G)对黄豆荚(g)是显性,圆种子(R)对皱种子(r)是显性。现在有下列两种杂交组合,问它们后代的表型如何?

9 人类基因组研究

9.1人类基因组计划简介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198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发表短文《肿瘤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测序》(Science, 231: 1055-1056)。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肿瘤,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关注细胞的基因组。…… 从哪个物种着手努力?如果我们想理解人类肿瘤,那就应从人类开始。……人类肿瘤研究将因对 DNA 的详细知识而得到巨大推动。” 什么是基因组(Genome)?基因组就是一个物种中所有基因的整体组成。人类基因组有两层意义: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要揭开生命的奥秘,就需要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存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什么选择人类的基因组进行研究?因为人类是在“进化”历程上最高级的生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自身、掌握生老病死规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了解生命的起源。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还包括对五种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大肠杆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称之为人类的五种“模式生物”。 HGP的目的是解码生命、了解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种属之间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起因、认识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HGP的诞生和启动: 对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在70年代已具有一定的雏形,在80年代在许多国家已形成一定规模。 1984年在Utah州的Alta,White R and Mendelsonhn M受美国能源部(DOE)的委托主持召开了一个小型专业会议讨论测定人类整个基因组的DNA序列的意义和前景(Cook Deegan RM,1989) 1985年5月在加州Santa Cruz由美国DOE的Sinsheimer RL主持的会议上提出了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动议,形成了美国能源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草案。 1986年3月,在新墨西哥州的Santa Fe讨论了这一计划的可行性,随后DOE 宣布实施这一计划。 1986年遗传学家McKusick V提出从整个基因组的层次研究遗传的科学称为“基因组学” 1987年初,美国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为HGP下拨了启动经费约550万美元(全年1.66亿美元) 198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由Watson J出任第一任主任

第二章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练习题(附答案)

第二章基因与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一)选择题 A型题 1.原核生物染色体基因组是 A.线性双链DNA分子 B.环状双链DNA分子 C.线性单链DNA分子 D.线性单链RNA分子 E.环状单链DNA分子 2.真核生物染色体基因组是 A.线性双链DNA分子 B.环状双链DNA分子 C.线性单链DNA分子 D.线性单链RNA分子 E.环状单链DNA分子 3.有关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转录,叙述正确的是 A.产物多为多顺反子RNA B.产物多为单顺反子RNA C.不连续转录 D.对称转录 E.逆转录 4.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主要存在于 A.质粒 B.线粒体 C.类核 D.核糖体 E.高尔基体 5.下列有关原核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生物基因组DNA虽然与蛋白结合,但不形成真正的染色体结构B.结构基因中存在大量的内含子 C.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较小 D.原核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E.基因组中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6.下列有关原核生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与调控序列以操纵子的形式存在 B.在操纵子中,功能上关联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 C.在一个操纵子内,几个结构基因共用一个启动子 D.操纵元件也是结构基因 E.基因组中只存在一个复制起点 7.真核生物染色质中的非组蛋白是 A.碱性蛋白质 B.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 C.识别特异DNA序列的信息存在于蛋白上

D.不能控制基因转录及表达 E.不参与DNA分子的折叠和组装 8.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A.α-螺旋 B.核小体 C.质粒 D.?-片层 E.结构域 9.关于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转录,正确的说法是A.产物多为多顺反子RNA B.产物多为单顺反子RNA C.不连续转录 D.对称转录 E.新生链延伸方向为3'→5' 10.外显子的特点通常是 A.不编码蛋白质 B.编码蛋白质 C.只被转录但不翻译 D.不被转录也不被翻译 E.调节基因表达 11.下列有关卫星DNA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种高度重复序列 B.重复单位一般为2~10 bp C.重复频率可达106 D.能作为遗传标记 E.在人细胞基因组中占5%~6%以上 12.下列有关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结构基因大都为断裂基因 B.结构基因的转录是不连续的 C.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D.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较小 E.产物多为单顺反子RNA 13.染色体中遗传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组蛋白 B.非组蛋白 C.DNA D.RNA E.mRNA 14.真核生物染色质中的组蛋白是 A.酸性蛋白质 B.碱性蛋白质 C.一种转录因子 D.带负电荷 E.不带电荷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 3 骆建新1  郑崛村 133  马用信2 张思仲 2 (1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成都 610083 2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附属第一医院医学遗传室 成都 610041) 摘要 2003年4月14日生命科学诞生了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组 时代正式来临。着重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目标与任务、实施与进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后基因组时代的时间界定,分析展望了后基因组时代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密切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几个重要研究领域。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计划 后基因组时代收稿日期:2003210229 3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3Z Q0262056)33通讯作者,电子信箱:juecunz @https://www.360docs.net/doc/db15448346.html, 2003年4月14日,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C ollins F 博士在华盛顿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 P )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这标志“人类基因组计划”胜利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post genome era ,PGE )正式来临,在举世庆祝“DNA 双螺旋结构”提出50周年之际,生命科学诞生了一个新的里程碑。HG P 被誉为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伟大系统工程,是人类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解读和研究人类遗传物质DNA 的全球性合作计划。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的成功绘制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奠定了人类认识自我的重要基石,推动了生命与医学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在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关注的范围越来越大,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采用的技术越来越高,取得的成就将越来越多,生命科学及其相关科学将大有作为。 1 人类基因组计划 111 HGP 的提出 HG P 的提出有两个重要背景。其一,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导 致大量幸存者遭受大剂量核辐射,造成受害者DNA 结构严重破坏,基因大量突变。美国能源部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用了30多年时间研究 “核辐射对人类基因突变作用”,未取得实质的突破性进展,受害者已表现出明显的突变性状,但检测不出其基因突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1984年12月,受美国能源部和国际预防环境诱变剂和致癌剂委员会的委托,犹他大学的White R 教授在美国犹他州的阿尔塔组织召开了一个小型学术会议 [1] 。主要目的是研讨寻找有效检测人类基因突 变的新方法,分析研究核辐射对人类基因突变的作用。与会者普遍认为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测定受害者及其后代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且,首先测定出人类基因组全序列作为“参考文本”。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其二,美国于1975年投资巨额启动的“肿瘤十年计划”基本上以失败告终 [2] 。1985年,美国DOE 在加利福 尼亚州的圣克鲁兹会议上第一次对“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认真讨论,形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草案,由Delisi C 和Smith D 负责可行性论证。1986年3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菲会议上进一 步讨论了该计划的可行性;1986年3月7日,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 [3] 在Science 杂志上发表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文章,高瞻远瞩地率先向世界公开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Dulbecco 在详细讨论癌症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明了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意义,指出不能继续用“零敲碎打”的方法来了解人类的基因,应当从整体上研究和分析人类基因组及其序列,并倡导全世界有能力的科学家共同完成这一国际性 第23卷第11期 中 国 生 物 工 程 杂 志 CHI NA BI OTECH NO LOGY 2003年11月

第二章 人类基因

第二章人类基因 一、教学大纲要求 1.掌握基因、断裂基因、基因组、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等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 分子结构及其特征,基因的分类,基因组组成,基因复制,基因表达,RNA编辑及其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结构基因组学及其研究内容,后基因组计划及其研究内容; 2.熟悉基因概念的演变,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遗传密码的通用性与兼并性,基因表达的控制; 3.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取得的成就。 二、习题 (一)A型选择题 1.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中 A.螺旋化程度高,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B.螺旋化程度低,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C.螺旋化程度低,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D.旋化程度高,没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E.螺旋化程度低,很少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 2.一个正常男性核型中,具有随体的染色体是 A.端着丝粒染色体B.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C.亚中着丝粒染色体D.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除Y染色体)E.Y染色体 3.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是 A.RNA→DNA→蛋白质B.hnRNA→m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D.DNA→tRNA→蛋白质 E.DNA→rRNA→蛋白质 4.断裂基因转录的过程是 A.基因→hnRNA→剪接、加尾→mRNA B.基因→hnRNA→剪接、戴帽→mRNA C.基因→hnRNA→戴帽、加尾→mRNA D.基因→hnRNA→剪接、戴帽、加尾→mRNA E.基因→Mrna 5.遗传密码表中的遗传密码是以以下何种分子的5′→3′方向的碱基三联体表示 A.DNA B.RNA C.tRNA D.rRNA E.mRNA 6.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我国承担了哪一个染色体的序列分析工作 A.3号短臂B.4号短臂C.5号短臂D.6号短臂E.7号短臂7.人类基因组计划物理图研究所用的位标是 A.STR B.RFLP C.SNP D.STS E.EST 8.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精髓为 A.瞬时调控B.发育调控C.分化调控D.生长调控E.分裂调控9.RNA聚合酶Ⅱ主要合成哪一种RNA A.tRNA B.mRNA前体C.rRNA D.snRNA E.mRNA 10.遗传密码中的4种碱基一般是指 A.AUCG B.ATUC C.AUTG D.ATCG E.ACUG

第四章 基因与基因组学(答案)知识讲解

第四章基因与基因组 学(答案)

第四章基因与基因组学(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亲代DNA分子双股链拆开,形成两条模板链 B.新合成的子链和模板链的碱基互补配对 C.复制后新形成 的两条子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与亲代的DNA分子完全相同 D. 以ATP、UTP、CTP、GTP和TDP为合成原料 E.半不连续复制 *2.建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是: A.Mendel B.Morgan C.Hooke D.Watson and Crick E.Sthleiden and Schwann *3.下列哪个不属于基因的功能? A.携带遗传信息 B.传递遗传信息 C.决定性状 D.自我复制 E.基因突变 4.DNA分子中核苷酸顺序的变化可构成突变,突变的机制一般不包括: A.颠换 B.内复制 C.转换 D.碱基缺失或插入 E.不等交换 5.下列哪一种结构与割(断)裂基因的组成和功能的关系最小? A.外显子 B.内含子 C.TATA框 D.冈崎片段 E.倒位重复顺序 *6.在一段DNA片段中发生何种变动,可引起移码突变? A.碱基的转换 B.碱基的颠换 C.不等交换 D.一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 E.3个或3的倍数的碱基对插入或缺失 7.从转录起始点到转录终止点之间的DNA片段称为一个: A.基因 B.转录单位 C.原初转录本 D.核内异质RNA E.操纵子 8.在DNA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引物是; A.DNA B.RNA C.tRNA D.mRNA E.rRNA 9.下列哪一项不是DNA自我复制所必需的条件? A.解旋酶 B.DNA多聚酶 C.RNA引物 D. ATP、GTP、CTP和TTP及能量 E.限制性内切酶 10.引起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因素是 A.羟胺 B.亚硝酸 C.5-溴尿嘧啶 D.吖啶类 E.紫外线 11.引起DNA发生移码突变的因素是 A.焦宁类 B.羟胺 C.甲醛 D.亚硝酸 E.5-溴尿嘧啶 12.引起DNA分子断裂而导致DNA片段重排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3.可以引起DNA上核苷酸烷化并导致复制时错误配对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4.诱导DNA分子中核苷酸脱氨基的因素 A.紫外线 B.电离辐射 C.焦宁类 D.亚硝酸 E.甲醛 15.由脱氧三核苷酸串联重复扩增而引起疾病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6.在突变点后所有密码子发生移位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7.异类碱基之间发生替换的突变为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8.染色体结构畸变属于 A.移码突变 B.动态突变 C.片段突变 D.转换 E.颠换 *19.由于突变使编码密码子形成终止密码,此突变为 A.错义突变 B.无义突变 C.终止密码突变 D.移码突变 E.同义突变 *20.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基因突变为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终止密码突变 E.移码突变 21.可以通过分子构象改变而导致与不同碱基配对的化学物质为 A.羟胺 B.亚硝酸 C.烷化剂 D.5-溴尿嘧啶 E.焦宁类 *22.属于转换的碱基替换为 A.A和C B.A和T C.T和C D.G和T E.G和C *23.属于颠换的碱基替换为

2017人类基因组研究.doc

(一)阅读《人类基因组研究》,完成习题。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各自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己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体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藉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的大部分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取名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的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1.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很多基因无法解读。 B.“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 C.人类基因组草图只能描绘90%的基因组,因为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D.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只有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蛋白质尚未攻克。 2.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 C.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

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20161016 孟德尔遗传定律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别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2.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必需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①开花前人工去雄 ②开花后人工去雄 ③自花受粉前人工去雄 ④去雄后自然受粉 ⑤去雄后人工受粉 ⑥受粉后套袋隔离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①④⑤ 3.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最重要的证据是 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B.亲本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杂合子测交后代产生的性状分离比为1:1 4.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自花传粉、闭花传粉的豌豆是孟德尔杂交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假说中具有不同遗传组成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运用统计学方法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D.进行测交试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5.基因型为RrYY的生物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其基因型的比例为 A.3:1 B.1:2:1 C.1:1:1:1 D.9:3:3:1 6.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YYRR)与纯种的绿色皱粒(yyrr)豌豆杂交,F2种子为480粒,从理论上推测,F2种子中基因型与其个体数基本相符的是 A.yyrr,20粒 B.YyRR,60粒 C.YyRr,240粒 D.yyRr,30粒 7.番茄的红果(A)对黄果(a)是显性,圆果(B)对长果(b)是显性,且自由组合,现用红色长果与黄色圆果(番茄)杂交,从理论上分析,其后代的基因型不可能出现的比例是() A.1:0 B.1:2:1 C.1:1 D.1:1:1:1 8.基因型为ddEeFf和DdEeff的两种豌豆杂交,在3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件下,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两个亲本的个体占全部子代的() A.1/4 B.3/8 C.5/8 D.3/4

病毒、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

病毒、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结构特点 病毒基因组结构特点: 1.病毒基因组所含核酸类型不同 2.不同病毒基因组大小相差较大 3.病毒基因组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4.病毒基因组的编码序列大 5.基因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6.病毒基因组都是单倍体和单拷贝 7.基因重叠 8.病毒基因组功能单位或转录单位 9.病毒基因组含有不规则结构基因 (1)几个结构基因的编码区无间隔 (2)结构基因本身没有翻译起始序列 (3) mRNA没有 5’端的帽结构 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1.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是一条双链闭环的DNA分子 2.具有操纵子结构 3.原核基因组中只有1个复制起点 4.结构基因无重叠现象 5.基因序列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因此转录后不需要剪切 6.编码区在基因组中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真核基因组,但又远远小于病毒基 因组。非编码区主要是一些调控序列

7.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很少 8.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 9.细菌基因组中存在着可移动的DNA序列,包括插入序列和转座子 10.在DNA分子中具有多种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起始区、复制终止区、转 录启动区和终止区等。这些区域往往具有特殊的序列,并且含有反向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1)真核基因组远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2)真核基因具有许多复制起点,每个复制子大小不一。每一种真核生物都有一定的染色体数目,除了配子为单倍体外,体细胞一般为双倍体, 即含两份同源的基因组。 3)真核基因都出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关的调控区组成,转录产物的单顺反子,即一分子mRNA只能翻译成一种蛋白质。 4)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重复顺序。 5)真核生物基因组内非编码的顺序(NCS)占90%以上。编码序列占5%。 6)真核基因产断列基因,即编码序列被非编码序列分隔开来,基因与基因内非编码序列为间隔DNA,基因内非编码序列为内含子,被内含子隔 开的编码序列则为外显子。 7)真核生物基因组功能相关的基因构成各种基因家族,它们可串联在一起,亦可相距很远,但即使串联在一起成族的基因也是分别转录的。 8)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也存在一些可移动的遗传因素,这些DNA顺序并无明显生物学功能,似科为自己的目的而级织,故有自私DNA之称,其移 动多被RNA介导,也有被DNA介导的。

基因组学—人类基因组测序的意义

基因测序与精准医疗 生技131 李璐130303110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在能源部(DOE)的一次会议上讨论酝酿,诺贝尔奖获得者Renato Dulbecco于1986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短文中率先提出的。美国于1990年正式启动HGP,计划于15年内提供30亿美元的资助,在2005年完成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测定。欧共体、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基因组研究计划。2000年春天即获得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草图,而最终完成序列图可望在2001年实现。同时,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将极大地推动生命科学、医学、生物技术和制药工业的进步.所谓“精准医疗”,就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析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要实现普及化的精准医疗,必须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相结合。 HGP的直接始动因素是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0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和大面积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可期望通过基因组测序筛选和定位,从而在疾病发生的源头,基因层面做出治疗的方案。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鉴定,是HGP各种竞争中居于核心的部分。随着基因组序列的解读和疾病基因的发现,科学家可以依据已知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控制某种疾病的基因,并针对相应的靶位进行药物筛选,有望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目前人类主要疾病的基因药物。 其次,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也将促进个人医疗的革命性发展。基因组测序技术普及,基因芯片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另一张“身份证”,医生可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特征进行有效指导,对病人的缺陷基因进行纠偏、补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防病于未然。开启个人医疗的精准治疗时代。那时,人类的健模式将有看病治病转变为“预防”、“预测”的积极模式。 未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贡献将会体现在精准治疗这一医学领域,通过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我们将能揭示基因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老病死的分子机制,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学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大学遗传学第二章孟德尔定律

————————————————————————————————作者:————————————————————————————————日期:

第二章 1. 为什么分离现象比显、隐性现象更有重要意义? 答案: 分离现象反映了遗传现象的本质,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各生物中,也是孟德尔定律的基础。显隐性现象是随条件、环境而改变,它不过是一种生理现象,因此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分离现象更有重要意义。 2. 在番茄中,红果色(R)对黄果色(r)是显性,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 哪些表现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RR×rr(2)Rr×rr(3)Rr×Rr(4)Rr×RR(5)rr×rr 答案: (1) Rr 红(2) Rr rr 红黄 1∶1 (3) RR Rr rr 1 ∶2∶1 红黄 (4) RR Rr 1∶1 全部红 (5) rr 黄 3 ∶1 3. 下面是紫茉莉的几组杂交,基因型和表型已写明。问它们产生杂种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怎样? (1)Rr×RR(2)rr×Rr(3)Rr×Rr 粉红红色 答案: 白色粉红粉红粉红 (1) RR∶Rr (2) Rr∶rr (3) RR∶Rr∶rr 红粉红粉红白红粉红白 1∶1 1∶1 1 ∶2∶1 4. 在南瓜中,果实的白色(W)对黄色(w)是显性,果实盘状(D)对球状(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问下列杂交可以产生哪些基因型,哪些表型,它们的比例如何? (1)WWDD×wwdd 答案: (2)WwDd×wwdd (3)Wwdd×wwDd(4)Wwdd×WwDd (1) WwDd (2) WwDd Wwdd wwDd wwdd 全部白盘白盘白球黄盘黄球 1 ∶1∶ 1 ∶ 1 (3) WwDd wwDd Wwdd wwdd 白盘黄盘白球黄球 1 ∶1∶ 1 ∶ 1 (4) WWDd WwDd WWdd Wwdd wwDd wwdd 1 ∶ 2 ∶ 1 ∶2∶ 1 ∶ 1 3(白盘) ∶3(白球) ∶1(黄盘)∶1(黄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