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的佛教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3277225.html,

论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散文中的佛教思想

作者:侯威徐永扬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4期

【摘要】以笔会佛不念佛可以说是苏轼的佛学修养。苏轼的众多作品有很多是在参透佛学义理之后完成的,这些作品中所渗透出的较浓的佛禅趣味并不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的宗教思想,而是从侧面反映出佛学对于作者思想情感的改变。尤其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其深悟佛学要意,解脱身心以达到过物我两忘的佛学境界。本文试从苏轼谪居黄州后期所写的诗词中探索其佛教思想,研究佛经禅典怎样影响着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的。

【关键词】苏轼佛教赤壁赋后赤壁赋境界

一、苏轼谪居黄州的历史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因何正因等人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弹劾苏轼,苏轼遂在湖州被捕,此后的狱中三个月,苏轼饱受身心折磨。后来在太皇太后及王安石等众多老臣的求情下,神宗皇帝判决苏轼「责授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也就是变相的将苏轼流放至黄州。这场变故使得苏轼的思想改变了很多。

自「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处于感情的低谷,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极大的创伤,闭门深居的苏轼此时唯有读佛经来排遣内心的苦闷消遣时日,每日吃斋念佛,焚香默坐以追求「求一洗一」,洗去的是精神的污垢,求的是大乘佛教主张的「涅槃」,即世间万物都是「空」。苏轼这时追求的是消除对尘世功名利禄的妄想,达到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境界。

二、从《赤壁赋》中看苏轼「空」的思想境界

自苏轼闭门读佛后,其思想观念和佛教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后创作的散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苏轼摆脱了来自死亡的威胁,进入了以死生为虚幻的境界,自此其高旷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达观已经形成,完成了禅悟后向自我内心的回归,这点从他所作的《赤壁赋》中洒脱的文字可以读出。

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茍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世间的阴晴圆

缺,都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人生也是如此,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只不过是「一瞬」而已,那就没必要去羡慕清风明月江水了。这是一种宠辱不惊、无忧无惧的大悟,诗人苏轼已经到了忧乐两忘、万事皆空的至高境界。佛教的缘起说中说:「缘是生起事物的条件,起是生存的意思。」也就是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条件的,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要求看待事物以一切皆空为准则。所谓的荣华富贵滔天权势都没有永恒的价值,都是过眼云烟,放下执着才能真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