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材分析

测量教材分析
测量教材分析

《测量》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1千米各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和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在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分米和千米。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测量、想象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

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科书重视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例如,在毫米的引人中,教科书通过让学生测量一支比6厘米长3小格的铅笔,帮助学生体会仅用厘米不能准确测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测量单位“毫米”。再如,在体会10米的长度时,教科书安排了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1个小朋友走多少步是10米、测量教室的长度三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体会10米的实际长度。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时,学生难以通过测量或实践活动进行亲身体验,对此教科书借助学生可以感受到的100米跑道,想象10个100米跑道的长就是1千米。这既为学生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做铺垫,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结合估测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估测活动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了解估测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教科书将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例如,在分米的认识中,教科书安排引导学生讨论手的一柞长大约是1分米的估测活动。再如,在千米的认识中,安排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等估测活动。

课时安排建议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2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1.认识1千米、1分米、1毫米,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2.知道所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能估测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时分秒教材分析

《时、分、秒》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借助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可以用时、分、秒描述一些生活现象,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白己的生活经验与操作活动,认识时、分、秒,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能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利用拨、数、画图等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上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认识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体验时间的长短,知道1分=60秒;了解“作息时间表”,体会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实际意义 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被感知,因此,学生体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科书注重结合活动帮助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例如,通过拨钟面表针的活动,体会时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1分能做什么”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1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情,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懂得珍惜时间。 2.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时、分、秒的学习过程中,教科书关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在认识钟面时,教科书安排了拨一拨的活动,让学生借助操作和观察体会时、分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教科书展示了学生不同形式的示意图;在判断经过时间时,教科书也引导学生利用画一画的方式解决问题。总之,对于时、分、、秒的学习,教科书注重观察、操作、画图等多种方式的融合,避免单一的死记硬背现象。 课时安排建议 内容建议课时数 奥运开幕(认识分) 1 1分有多长(认识秒) 3 淘气的作息时间(经过时间)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4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要点。 1.能准确认读钟面上的时刻,并能说出钟面上从一个时刻走到另一个时刻经过的时间。 说明:评价时,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和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关注学生对时间的体验,了解学生对时、分、秒的理解情况。求“经过时间”,要适当控制难度,一般是借助钟面进行数或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难度控制在分针指的时间是

小学语文_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搭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搭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努力体现如下的理念: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性质;使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年段特点定准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达成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选择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课文承载的人文目标自然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当中;关照散文文体特点,从语言中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十一个字,会正确书写八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谴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悟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品味文字,引导学生有具体到抽象,从外在美到心灵美。 2、通过想象把学生带入文本描写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角色换位体验中深入文本,增进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乡间搭石这一平凡事物,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真情并从中感受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过度 出示等级学习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完成了等级学习单中的前三项任务,认识、书写了生字;朗读了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节课我们进行四五等级的学习,通过品读课文,领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板块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1. 抓住协调有序体会走搭石的美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5页,谁来读读课后小话筒的提示:课文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一找能看到见的具体的“美”,把它划出来。 师:好,大家停下来,谁来读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协调有序 师:前面的走多快,后面的跟—— 生:多快。 师:前面的迈出右脚,后面的就跟出—— 生:右脚。

用手来测量教案

第3课用手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问题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2.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

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 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 (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 1.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中考第一复习专题:固体密度的测量和误差分析(无答案)

专题:固体密度的测量及误差分析 一、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原理:ρ=m/V 步骤: a.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 b.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排液法测量(量筒法和烧杯排水法) d.得出固体密度ρ=m/V 误差分析: a.先测固体的体积,再测质量,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量筒法测吸水固体的体积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量筒法应使用不吸水的细线,如果使用的吸水能力强的细线,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量筒法应使用细绳或者细铁丝,如果使用粗绳(手指)等,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烧杯法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如果固体有磨损,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量筒和水测小石块体积时,先在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水。“适量”的标准是 A.看上去不多也不少 B.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会溢出 C.水面约在量筒中间 D.能淹没石块,且石块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超过量程 2.小丽同学在“测量鸡蛋的密度”实验中,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天平放在________桌面上,在天平托盘中分别放入不吸水的纸,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指针静止后的情形如图(甲)所示。要使横梁平衡,应将横梁上的平横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直至天平平衡。接着将鸡放在天平的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直到天平重新复平衡,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被测鸡蛋的质量为________g。 (2)因可供选择的量筒口径较小,鸡蛋无法放入,小丽自制了一个溢水杯,采用如图(丙)所示的方法测量鸡蛋的体积,其具体做法是:先在溢水杯中加水,直到水面恰好与溢水口相平,把量筒放在水溢水口下方,将鸡蛋慢慢放入水杯中,鸡蛋最终沉入水底,量筒收集完从溢水杯溢出的水后,示数如图(丙)所示。他所使用量筒的分度值为________cm3 ,在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时,视线与液面________(选填”相平”或“不相平”),鸡蛋的体积为________cm3。 (3)被测鸡蛋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4)若小丽用上述方法先测出鸡量的体积V,再取出溢水杯中的鸡蛋,放在天平的左盘,称出它的质量为 m,然后利用ρ= 计算出鸡蛋的密度。用种方法测得鸡蛋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3. 小亮同学帮妈妈做饭时,发现茄子飘在水面上。他想:“茄子的密度是多大呢?”他用天平和量筒测定茄子的密度,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 (1)将天平放在________上,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________处,当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 (2)切取一小块茄子,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它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用细铁丝将茄子块压入量筒的水中,并使其浸没,测出水和茄子块的总体积V2.茄子块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 (3)因为茄子具有吸水性,用上述方法测出的茄子块体积________,茄子块的密度________。(均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明测量南京雨花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________桌面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端调,使横梁平衡。 (2)如图乙所示,雨花石的质量为________g。

教材分析__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小学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模型。认识、了解并掌握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纵向作用是让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它的横向作用是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教材在第一学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渗透,后面在学习正反比例时,还要利用这个模型。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材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三者的数量关系,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三者的联系。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的基础。 2、不同教材版本对比 青岛版教材呈现了一个物流配送的情景图,通过送货这个具体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掌握速度的意义,并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北师大版教材的情境图突显了对时间、路程与速度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探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左边是线段图,右边是计算过程,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人教版教材安排了一个情境:比一比两辆车谁跑得快一些?理解速度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数量,进而归纳出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与时间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从未见过,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特别需要感悟速度与路程、时间密切相关。如果速度单位表示法掌握了,学生也就真正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3)突破重难点的关键:速度。通过对“速度”这个概念的不断深入探索,体会每个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将速度的算法与速度的单位紧密联系,从而强化“路程、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_教案教学设计

《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本文是关于《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捧读《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学情分析】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城市的孩子几乎无人知晓什么是搭石,读悟、探究的兴趣应该更浓厚。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强化了“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教学本课,应注意继续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促动。同时,四年级学生已会运用查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本课,应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

王双玲《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三课 《用手来测量》教学设计 德惠和平中心小学王双玲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3课《用手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的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学过程 一、聚焦:测量使比较更准确 1、问题引入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我们的课桌的高度,谁能告诉老师该怎么办?(找两名同学说一说) 生1:用尺子量。 生2: 除了用尺子量,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思考,师相应指出)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就连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呢。那么,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可以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又是怎样用他来测量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用手来测量”。(板题) 2、认识手指名称。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像老师一样,跟着老师说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3、聚焦主题 用课件介绍“拃”。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用“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沿用至今。那什么是“拃”呢?通常情况下,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 跟老师说两遍“大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就是‘一拃’”。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篇一:大学物理实验1误差分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学期: - 学年第一学期任课教师: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实验1 误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测量数据的误差分析及其处理。 二、实验内容 1.推导出满足测量要求的表达式,即 0? (?)的表达式; 0= (( * )/ (2*θ)) 2.选择初速度A,从[10,80]的角度范围内选定十个不同的发射角,测量对应的射程, 记入下表中: 3.根据上表计算出字母A 对应的发射初速,注意数据结果的误差表示。 将上表数据保存为A. ,利用以下程序计算A对应的发射初速度,结果为100.1 a =9.8 _ =0 =[] _ = ("A.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0 4.选择速度B、C、D、重复上述实验。 B C 6.实验小结 (1) 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将B表中的数据保存为B. ,利用以下程序对B组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结果为 -2.84217094304 -13 a =9.8 _ =0 1=0 =[] _ = ("B. "," ") _ = _ . ad ()[:-1] = _ [:]. ('\ ') _ = _ . ad ()[:-1] = _ [:]. ('\ ') a (0,10): .a d( a . ( a ( [ ])* / a . (2.0* a ( [ ])* a . /180.0))) _ += [ ] 0= _ /10.0 a (0,10): 1+= [ ]- 0 1/10.0 1 (2) 举例说明“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的概念。 1. 精密度 计量精密度指相同条件测量进行反复测量测值间致(符合)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精密度所 反映测值随机误差精密度高定确度(见)高说测值随机误差定其系统误差亦。 2. 正确度 计量正确度系指测量测值与其真值接近程度测量误差角度说正确度所反映测值系统误差 正确度高定精密度高说测值系统误差定其随机误差亦。 3. 精确度 计量精确度亦称准确度指测量测值间致程度及与其真值接近程度即精密度确度综合概念 测量误差角度说精确度(准确度)测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综合反映。 比如说系统误差就是秤有问题,称一斤的东西少2两。这个一直恒定的存在,谁来都是 这样的。这就是系统的误差。随机的误差就是在使用秤的方法。 篇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综合与实践《上学时间》教材分析

【综合与实践上学时间】 这是一次统计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里学习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就小组内同学每天上学所用的时间开展统计活动,了解并分析同学们上学时间的基本情况。这也是一次“长作业”,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 除了休息日,学生每天都要上学,从自己家到学校,都需要时间。他们会有这些经验:自己每天上学所需要的时间不都相同,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与行走的速度有关,也与其他原因有关;同学中各个人上学所用时间不都相同,与各人的家到学校的路程长短有关,也与交通工具、行走速度等因素有关。但是,学生都没有研究过上学时间。这次实践活动,把几乎每天都有的上学时间作为对象进行研究,体会其中有许多因素值得注意,尤其是采用数学的方式方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教材设计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汇总讨论”“回顾反思”四个栏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学习的状态 教材问学生“每天上学,你途中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和同学相比,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还是比较短?”这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他们既能接受,又一下子回答不出。因为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每天上学途中用了多少时间,更不知道同学上学所用的时间。由此产生需要——了解自己以及同学每天上学途中各用多少时间。 怎样获得自己的上学时间?每天上学用的时间会不会一样?如果不一样怎么办?……在学生疑惑不决、困难重重的时候,教材提示他们“连续记录几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再进行估计”。这就是说,要测量每天上学路上用的时间,根据各天用的时间,估计每天大约需要的时间。教学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提示,体会“连续记录几天的上学时间”的原因,引导他们进入收集数据的状态。 (二)收集数据,估计自己每天上学途中用的时间 教材为学生得到自己每天的上学时间,提供了三点帮助。一是指导方法,记录早晨上学的出发时间和到校时间,算出上学途中用的时间。二是给出记录数据的表格,方便学生及时记录,不丢失数据。三是根据连续五天(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上学时间,估计自己每天上学大约用了多少分钟。 学生已经有看钟表、识时间的能力,在本册教科书《年、月、日》单元学会了求经过时间。他们利用这些知识经验,在教材提示的引导下,应该能够得出自己每天的上学时间。 为了顺利得出自己的上学时间,教学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提醒。如,上学途中尽量不要做别的事情,不要随意耽搁;上学途中尽量保持相同的步行速度,不要时快时慢;每天离开家时看一看钟表,到学校立刻看看时间,算出的经过时间就是上学途中

(2019新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搭石》教材分析

5.《搭石》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搭石》一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走进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便会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二:教学设计流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质疑:什么是搭石?为什么要搭石?谁、在哪搭石? 二、初读课文,解疑识字: 1、自由读文,边读边想上述问题。 2、指名解疑。(选择一两个较为简单的问题) 当学生解决“搭石是什么?”时,随机请一生上台画画“搭石”示意图。 3、学习生字词。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再读感悟,体会文“美”: 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文。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2、讨论、交流后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出示文中的3段文字: (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材分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 材分析,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p90、91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归纳的过程,使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的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 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它是什么?(钟表)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我们以前学习过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你能告诉大家这个钟面上的时刻是多少?(课件出示9时钟表)生:分针指12,时针指9,就是9时。 师:你能告诉老师,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吗? 生:早上9时我在读书。(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师:那这个时刻又该怎样看?(出示7时半) 生:分针指6,时针指7和8中间,所以是7时半。师:这个时间你又在做什么?生:晚上7时半我在吃饭。 师:看同学们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挺好的。看看这幅图小 朋友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主题图)钟表上现在是什么时间呢?你们会读吗?学生尝试认读。 师:同学们对这个时刻有不同的意见,说明关于时间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的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钟面结构的回顾。 请学生观察屏幕上的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指名汇报。(时针、分针、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有12个数。) 你能告诉大家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是什么意思吗?(师

第2章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第2章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通过实验测量所得大批数据是实验的主要成果,但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表和人的观察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数据总存在一些误差,所以在整理这些数据时,首先应对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客观的评定。 误差分析的目的就是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通过误差分析,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并设法消除或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和估算,在评判实验结果和设计方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章就化工原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误差基本概念与估算方法作一扼要介绍。 2.1 误差的基本概念 2.1.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1222221 均 (2-2)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n i i n i i i n n n w x w w w w x w x w x w w 11212211 (2-3)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时间,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1. 通过1分1分数的方法,准确读出某一时间。 2. 推算经过的时间 四、本单元评价要点 1、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数的方法和1分1分数的方法)。 2、1时=60分 第1课时认识时间(1) 教学内容:课本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自已的一些作息时间吗?(教师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时或用几时半表示时间,还有些同学能用8:10的形式来表示时间。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出示现在的时间钟面),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认识钟面。观察钟面,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大家交流交流,说一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搭石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21 搭石之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1 搭石之教材分析_教学实录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21 搭石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 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句子含义深刻。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对词语的理解。 汛期:指江河水位定时性的上涨时期。 绾裤:“绾”指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绾裤”就是把裤子挽起来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

密度测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密度测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戴同兰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实验学校 江苏 泰州 225321) 密度测量是各地中考的热点,特别是这部分的实验误差的有关分析,既是中考的重点,也是 中考的难点.这部分内容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细心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 辑推理能力.为了便于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掌握,笔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梳理, 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密度测量又分固体密度的测量和液体密度的测量,不管是哪种物质的密度测量,其误差分析 的基本方法都是一样的,其分析步骤都是:第一步,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导致质量还是体积不 准确;第二步,分析不准确的物理量是偏大还是偏小;第三步,由密度测量的原理V m = ρ判断密度ρ是偏大还是偏小. 下面分别从固体密度的测量和液体密度的测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固体密度的测量: 1.质量测量不准确而引起的误差 例1(2012吉林)在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所 示),小石的质量是 g ,再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测得的小石块 的密度ρ1 = g/cm 3;小丽做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 的质量,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为ρ2 ,则ρ2 ρ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析:测固体密度时应该先测质量再测体积,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可能会因固体上沾有水 而使测得的质量偏大,测得的密度也偏大. 2.体积测量不准确而引起的误差: 体积测量不准确而引起的误差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实验操作过程中测得的固体 体积偏小,还有一种是测得的固体体积偏大.下面通过有关例子分别加以说明. (1)被测固体体积偏小而导致测得的密度偏大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 年、月、日 :经过时间 说课稿

年、月、日:经过时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材所涉及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小时以内的经过时间,从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从整时起到几时几分的经过时间。至于其他一些稍复杂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暂不涉及。 例题仍然提供了有关电视节目预报的现实素材,并从中提出了两个有关节目播放时间的问题。教材利用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利用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以及相关的实际生活经验计算“六一剧场”和“金色的童年”这两个节目播放的时间,探索计算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5道题,主要通过解决一些求经过时间的简单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教材在最后安排了“你知道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通过直观演示,画线段图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轻松地掌握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节目预报表。谈话:这是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预报表,谁来当一位小小播音员,用24时计时法播报节目? 看,茄子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出示问题:“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 提问:“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开始时间 14时)什么时候结束的?(板书:结束时间 16时)求“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经过的时间?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出示课题) ㈡、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 提问:“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可能的方法: ⑴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1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⑵ 16-14=2(小时)。(提醒学生,单位要写“小时”,不能写成“时”。) 出示线段图,验证14时到16时是不是经过了2小时。

教科版(新)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用手来测量》教学教案

《用手来测量》教案 【教材简析】 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谁的青蛙跳得远?这个问题通过比纸带就能得到结果。跳得最远的青蛙到底跳了多远呢?这个问题用比量的方法就解决不了了。当需要用数据来表达的时候就要用到测量这个方法了。刚开始要学习使用我们的身体来测量,最方便的就是用手来测量,这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测量活动。 第一个活动要让学生认识“拃”这个用手测量时特有的单位,要强调伸出大拇指和中指进行测量,才是一拃,要与“一虎口”区分开。可以通过“量桌面长度”的活动,让学生多尝试、多体验。 第二个活动要让学生量课桌的高度。测量高度有点麻烦,用纸带来作为高度的替代物,学生就会在纸带上从起点开始一拃一拃地量,量一拃画一条线,首尾相连做标记。 第三个活动是收集数据、做班级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如果学生学会用“多一点点”的词语来表达,是非常棒的,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测量的单位和要测量的物体并不完全匹配)。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学生会通过观察数据和测量纸带思考:“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学生会发现用手作为工具进行测量,可以测出物体的长短,但是由于测量时每一拃的长度不固定,会变化,从而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准确;另外,每个人手指长度不同,每一拃的标准也不同,结果都不一样,也无法准确知道测量结果。虽然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那就是一个测量工具是有相应的测量单位的,并且这个单位要首尾相连、不断重复,这样才能得出结果。 【学生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将遇到一些困难,这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1.预测。 在本课中,“预测”这个词首次出现,学生不完全明白什么叫预测,他们会认为就是猜,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不要只做名词解释,而是要带着他们做预测。比如,先观察自己的“一拃”有多长,再观察代表桌子高度的纸带有多长,边看边比一比,做出基本的预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仔细观察和比对。

密度的测定的实验报告

《固体密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测定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密度的方法; 2. 掌握游表卡尺、螺旋测微器、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学习不确定度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表示测量结果; 4. 学习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二、实验仪器: 1. 游表卡尺:(0-150mm,0.02mm ) 2. 螺旋测微器:(0-25mm,0.01mm ) 3. 物理天平:(TW -02B 型,200g,0.02g ) 三.实验原理:内容一:测量细铜棒的密度 根据 V m = ρ (1-1) 可得 h d m 24πρ= (1-2) 只要测出圆柱体的质量m 、外径d 和高度h ,就可算出其密度。 内容二: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1、待测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0F Vg ρ=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g m m W W F )(11-=-= 可得 01 ρρm m m -= (1-3) m 是待测物体质量, m 1是待测物体在液体中的质量,本实验中液体用水,0ρ即水的密度,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见教材附录附表5(P 305)。 2、待测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 将物体拴上一个重物,加上这个重物后,物体连同重物可以全部浸没在液体中,这时进行称衡。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关系可得被测物体的密度: 02 3ρρm m m -= (1-4) 如图1-1(a ),相应的砝码质量为m2,再将物体提升到液面之上,而重物仍浸没在液体中,这时进行称衡,如图1-1(b ),相应的砝码质量为m3,m 是待测物体质量, 0ρ即水的密度同上。 图1-1 用流体静力称衡法称密度小于水的物体

年月日教材分析.doc

《年、月、日》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关于“年”“月”“日”的概念,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学习“年、月、日”这三个较长的时间单位。教材注意选取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然后利用年历和月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索、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年、月、日和平年、闰年的含义等相关知识。教材还介绍了拳头点数和记忆大月的歌诀,有助于帮助学生利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记忆月和日的有关知识。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一日(一昼夜)有了概念,并能用12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这为学习24时计时法做好了充

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24时计时法的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天24小时的周期变化,从而引入24时计时法。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并区分了时间与时刻的不同含义。最后让学生用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材编排特点 1.精心选取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 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与生活息息相关,如:生日、节日、开学日期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已经积累起对年、月、日的初步印象,某些特殊的日子更是在孩子的心中积淀了特殊的情感。因此,教材有意识地选取了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探究、发现其中的知识。例如,主题图中直接在年历上标注出一些特殊的日子,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特别日子;“做一做”中,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自己与父母的生日;选取学生一天中比较典型的学习、生活场景,配以钟表表示各场景的时刻。这些素材,都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对本单元的学习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年、月、日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过一些感受和初步的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全面的认识。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材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