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导学案2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导学案2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导学案2

《长征组歌两首》(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

地)导学案2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案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

一、学习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

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黔()毡()草毯()扎()

2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四.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五、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泽东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读了本文后,你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六、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若时间不够可视为课后作业)

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律长征》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⒈ 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⒉ 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

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总课时:

一、情境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二、授新课

⒈读《过雪山草地》,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⒉问:怎样克服的?靠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⒊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比较阅读

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泽东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

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第一首:⑴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⑵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⑴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⑵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⑴以七言为主。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⑵三言句为辅。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

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四.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⒈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评出等地

六.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教学后记: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望海潮》。 [预习自测] 结合《绿色通道》中本课的《基础知识归纳》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字音、字形 参差参天沙堤提防 天堑珠玑罗绮叠巘嬉笑 箫鼓坐骑骑兵骤雨凝噎 暮ǎi 和ǎi 夜xiāo 云xiāo 甘lín 〖参考答案:1.cēn cān dīdīqiàn jīqǐyǎn xīxiāo qíqízhòu yē霭蔼宵霖〗 2、词的知识: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句有(),字有()”(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又称(“”)、“乐府”、“诗余”、(“”)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或(),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和长调三种。 〖参考答案:唐诗定格定数定声曲子词长短句片阕小令中调〗 3、《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参考答案:杭州西湖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豪放〗 4、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3)多情自古伤离别,,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20

1 2 10.2.2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由角得平行线判定的三种方法。 2、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难点: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自学指导】 一、由角判定线平行: 如图①所示,为我们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简图, 1、探 究:由三角尺前后的移动位置知,∠1和∠2是同位角,且相等,则画出两条平行线。 归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 ,那么这两条直线 。 简单地说:同位角 ,两直线 。 如图,∠1=130°,∠2=50°,能推出a ∥b 吗? 2 、探究 如图,若∠2=∠3,能推出a ∥b 吗? 归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 ,那么这两条直 线 。 简单地说:内错角 ,两直线 。 如图,∠1= ∠2 ,且∠1=∠3, 能推出AB ∥CD 吗? a b

1 2 4 3 32 4112 3 、探究3 若∠1+∠2=180°,能得出 a // b 吗? 归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 ,那么这两条直线 。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 ,两直线 。 如图:∠B= ∠D=45°,∠C=135°,问图中有哪些直线平行? 【知识运用】 1、如图,添加哪些条件能判定直线a //b ? 2、(1)从∠1=∠2,可以推出 // , 理由是 (2)从∠2=∠ ,可以推出c // d , 理由是 (3)如果∠1=75°,∠4=105°, 可以推出 // 理由是 3、如图,已知BE 平分∠ABD,DE 平分∠BDC ,并且∠ 1+∠2=90°,那么CD 与AB 平行吗?为什么? A B E D A C B a b

《长征组歌》两首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解渴.( ) 雪皑皑.( ) 千锤百liàn( ) 泥zhān( ) 2.《长征组歌》在演出的时候,每到一个地方在唱歌的時候,在《长征组歌》前面再起一个名字,比如说在上海演出就叫做《难忘的旋律〈长征组歌〉!》在北京演出叫做《红色经典〈长征组歌〉!》到哈尔滨去演出叫做《世纪回想〈长征组歌〉!》,如果到革命老区去演出叫做什么呢?你能否出谋划策? 3.关于长征,人们有很多评价,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评价文字,从这些评价文字中你也许会对长征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请结合你已学知识谈几点认识。 (1)毛泽东在他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2)《中国历史》则说: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字;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3)也有人说:长征是中国人民坚强的革命意志的体现。 4. 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说说它告诉了我们哪些重要的信息?(写出四条)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混声合唱),(2)突破封锁线(二部合唱与轮唱),(3)遵义会议放光辉(女声二重唱、女声伴唱与混声合唱),(4)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与合唱),(5)飞渡大渡河(混声合唱),(6)过雪山草地(男高音领唱与合唱),(7)到吴起镇(齐唱与二部合唱),(8)祝捷(领唱与合唱),9)报喜(领唱与合唱),(10)大会师(混声合唱)。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音乐艺术片。

5.2.2平行线的判定(2)教学设计

5.2.2平行线的判定(2)教学设计 数学 人教版 中 七年级主备人 5.2.2平行线的判定(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发现另两个判定方法。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设计说明:通过做题复习前两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探究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做铺垫。) 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 (1)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2)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3.如图(2) (1) 如果∠1=∠B ,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D ,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A D 如图(2) A B C D E F 1 2 3 4 如图(1)

八年级数学上册 7_3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3节平行线的判定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定理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证明。 【学习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知识回顾 1、平行线:在内,不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三线八角: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在第三条直线的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处在两条直线,并且位于第三条直线的两个角,称为同旁内角;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处在两条直线,并且位于第三条直线的两个角,称为内错角。 二、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3节平行线的判定(P172-P173)。 2、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那么这 两条直线。简单说 成:。 如图,如果∠1=∠2,那么a∥b。 推理格式:∵ ∴(公理)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的条件是:;结论是:。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b. 归纳小结:定理: 6、例2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 ∠1=∠2. 求证:a∥b. 归纳小结: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简单说成:。 【我的疑惑】 模块二合作探究 探究1: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D.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探究2: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2=°(垂直的定义) ∴= (等量代换) ∴∥() 归纳小结: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称:。 归纳小结: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称:。 模块三小结评价 一、知识: 1、平行线判定公理:。 2、判定定理:①;②。 3、推论:①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 二、方法: 模块四形成提升 1、如图,已知:DE⊥AO于点E,BO⊥AO于点O,∠CFB=∠EDO,证明:CF∥DO .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卷) 主备人:黄孝平备课组长审核人备课时间: 2014年4月29日 班次学号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吟诵诗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背诵整首词。 【学习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整首词。 【学习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 诵读法品读品味鉴赏法 预习导学: 1、看优化方案中“相关知识”,填空。 (1)词的起源:兴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有多种词调或词牌,各种词调规定了各种调的文字声韵的固定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2、看优化方案中“走近作者”,填空。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3、初读全词,把握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参差 ..(cēn)(cī)堤.沙(dī)天堑.(qiàn ) 罗绮.(qǐ)重.(chóng )湖叠巘.(yǎn ) 羌.管(qiāng ) 钓叟.(sǒu) 千骑.(j ì)箫.鼓(xiāo ) (2)、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东南形胜:参差: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千骑拥高牙:

5.2.2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宁夏石嘴山市第八中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无答案)

a C B 石嘴山市第八中学数学“导、学、练、评、批”学案式教学模式 年级:七年级下 课型:新授课 备课人:马少军 七年级备课组 时间:3月9日 学生姓名 家长签字: 5.2.2平行线的判定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位置关系,能说出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2.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提高作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点:经历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探究过程. 学习难点:用几何语言描述有关平行线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引入定义 1.教师通过实物展台投影作业本的横格,请学生观察横格线是否相交?然后总结平行线的定义。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平行线的认识: 平行线是同一 的两条直线。在定义中注意三个方面① ② ③ 特别注意:直线a 与b 是平行线,记作“ ”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或 。 三、作图探究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a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点B,点C. (1)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条 (2)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 3.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平行公理: (2)画平行线的步骤一 ,二 ,三 ,四 ,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直线不相交则平行 B.两直线不平行则相交 C.若两条线段平行,则它们不相交 D.若两条线段不相交,则它们平行 2、过A 点分别画直线a 和直线b 的平行线。 四、精讲精练 例1:如图所示,在∠AOB 的内部有一点P,已知∠AOB=60° (1)过点P 作PC∥OA,PD∥OB; (2)量出∠CPD 的度数,说出它与∠AOB 的关系。

2、《长征组歌》两首

2、《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教学过程: 一. 字词检测: 音:黔皑皑毡炊chuī 毯tǎn 侵qīn 似sì 水似银似乎重chóng 重飞渡 shì 似的zhòng 重兵 扎zhā 扎营盘乘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 zā 包扎shèng 千乘之国 行háng 行情,欺行霸市奇qí奇怪 xíng 行囊,行云流水jī 奇数 解jiè 解送 jiě 解嘲 xiè 跑马卖解 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

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 皑皑皑袭袭击 铠铠甲垄垄断 锤千锤百炼钢钢铁 捶捶胸顿足刚刚强 义:皑皑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高于天——于,比。

八年级数学上册 7.4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7.4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新 版)北师大版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了解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联系,初步感受互逆的思维过程。 3、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学习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学习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ABCDE 【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判定有哪些? 2、如图所示,△ABC中,∠A=46,∠B=74,∠ADE=60,求证:BC∥ED。 【自主学习】 如图所示,l1∥l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你能说明理由吗? 【探究学习】 1、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为:两直线平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____________________。几何语言:∵l1∥l2 ∴∠1=∠5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例题分析:已知:如图7-11,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求证:b∥c由上面例题,你发现了什么?写下你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对于上面结论,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巩固练习】 11、下列图形中,由,能得到的是() BABA1BA1ABCD21DCDC22CD2 D、 C、 B、 A、2、已知:如图,AD∥BC,∠ABD=∠D,求证:BD平分 ∠ABC。ABCD 3、如图,AB∥CD,AD∥BC。求证:∠A=∠C,∠B=∠D。 【布置作业】

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学案 2.4《柳永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望海潮》 【知识链接】 词是诗歌的一种。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故名“长短句”,又都合乐歌唱,又叫“曲子词”,还有诗余、乐府等别称。 词按风格大致可分为两派,一为婉约,二为豪放。明张蜒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本课两首词均属婉约派作品。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都市繁华,熟悉偎红倚翠生活,颇多描绘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对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也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以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是宋词的第一位变革者。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社会人生。除了男女恋情,还有都市生活的某些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艺术形式上,柳永采用民间曲调入词,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解题 1.《望海潮》:《望海潮》词调,首见于柳永集中。词咏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调名当是以钱塘作为观潮胜地取意。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载:“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金主亮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艺术感染力甚强。 2.《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难漫志》卷五《雨霖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

长征组歌两首练习卷及答案

长征组歌两首练习卷及答案 篇一:第02课时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 第02课时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 【学习目标】 1.感受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和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语言,了解歌词的特点。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课前预习】 学唱《长征组歌》,摘录两首课外歌词。 【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读歌词,提炼中心。 ①结合注释朗读诗歌,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黔境()皑皑()千锤百炼()泥毡() ②歌词为了凸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自由朗读两首歌词,找出这首歌词的中心句,并说说你的理由。③归纳提炼判断歌词中心句的方法。 (自主学习——同位讨论——展示交流) 活动二再读歌词,感受精神。

①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两首歌词中是如何描写红军面临的困境?红军战士又是如何战胜的?②从两首歌词中,你能感受到“长征精神”是什么?如今的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 (自主朗读、勾画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全 班交流) 活动三三读歌词,读出异同。 ①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 共同特点?②欣赏《<长征组歌>两首》视频,感受歌词 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情感。 (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展示)【检测反馈】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势,或使对方离开原来防守的地方,以便袭击。() (2)大军开到城下,也比喻形势十分危急。() (3)打铁炼钢,除去杂质。比喻经过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 (4)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5)一同尝甜的,也一同吃苦的。比喻同欢乐,共患难。() 2.就歌词内容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一乐章除了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外,还表现了_____ ___,赞扬了_____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学网首页 > 语文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为探究利用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平行做好准备,由平行公理推论自然引入新课。)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 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如果a∥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长征组歌》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教学过程: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 侵qīn似sì水似银似乎重chóng重飞渡shì似的zhòng重兵扎zh ā扎营盘乘chéng乘机,乘人之危zā包扎shèng千乘之国行háng 行情,欺行霸市奇qí奇怪xíng行囊,行云流水jī奇数解jiè解送jiě解嘲xiè跑马卖解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皑皑皑袭袭击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炊——烧火煮熟食物。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高于天——于,比。二.创作背景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

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三.背景资料:1.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5.2.2 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

平行线的判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四种判定方法,并初步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2、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认识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公理的概括与定理的推导 难点::定理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及其书面表达。 一、抽测反馈:(我会做) 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_________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2. 根据图(1)填空. ∵∠1=∠2,∴AB//CD( ) ∵∠3=∠2,∴AB//CD( ) (1) ∵∠4+∠2=180°,∴AB//CD( ) 3. 根据图(2)填空. 当∠A+_________=180°时AD//BC ; 当∠A+_________=180°时AB//DC ; (2) 二、自主学习(我最棒) (一)平行线判定方法1: 1、观察思考:过点P 画直线CD ∥AB 的过程,三角尺起了什么作用?图中,∠1和∠2有什么关系? 2 、 判 定 方 法 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理过程: ∵∠1=∠2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方法2、3:如图(1) 1 、 判 定 方 法 2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H P 2 1 D C B A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用) 第一课时 预习案 【预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的起源与名称、词的分类、词牌与标题等)2了解《雨霖铃》、《望海潮》填词背景。3依据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的内容并声情并茂地吟诵。 【预习内容】 1、阅读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背景介绍 《望海潮》: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5.2.2《平行线的判定》导学案

平行线的判定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成功目标 1.掌握由角得平行线判定的三种方法; 2.能运用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难点) 二、成功自学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_________与___________. 2.怎样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 如图1所示,为我们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简图,

在画图的过程中什么角保持不变_______________ 归纳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单地说:同位角,两直线; 几何语言:∵∠1=∠2(已知) ∴AB∥C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右图∵∠1=∠2, ∴_______∥________()。 ∵∠2=∠3, ∴_______∥________()。 三、成功合作 1.(6分)如图,∠1=∠2=5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归纳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单地说:内错角,两直线; 几何语言:∵∠1=∠2(已知) ∴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分)如图,∠1=55°,∠2=125°,∠3等于多少度直线AB,CD 平行吗说明你的 理由. 归纳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那么这两条直线;

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两直线; 几何语言:∵∠1+∠2=180o(已知) ∴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分)如图,由下列条件可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根据. (1)∠1=∠2,可得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3,可得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C=180°,可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分)已知:如图,a⊥c,b⊥c。求证:a ∥b。 结论: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 5.2.2平行线的判定(1) 授课教师: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 郝宏文

5.2.2平行线的判定(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如何用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如果用平行线定义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你能否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说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道理? 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平行呢?说明这两个途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新授

321 G H F E D C A B A B C D E 12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让学生回忆并叙述上节用三角板和直尺过一点P 画已知直线AB 的平行线的过程,你能发现这种画法实际上是画一对什么角相等吗?(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回答,这两个角是直线AB 、CD 被EF 截得的同位角)。 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 ∵∠1=∠2 (已知)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 1.已知∠1=54°, 当 时, AB ∥CD ?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的推导 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不能从内错角之间的关系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1与∠2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角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结论: 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上面的推理过程 已知:直线AB 、CD 被EF 所截,∠1=∠2, 求证:AB ∥CD 证明:∵∠1=∠2(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A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已知:∠1=∠A=∠C,

《长征组歌》两首

《长征组歌》两首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压黔境(qián)雪皑皑(ái)泥毡(zhān) 二、形似字正音组词 三、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四、词语积累 弃甲:丢弃武器装备。甲,指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本文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萧华(1916~1985),长征中任红军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授上将军衔。在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时写下《长征组歌》。 2.作品简介 课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由10个乐章组成。《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分别是其中的第四乐章和第六乐章。另几个乐章分别是:(一)告别,(二)突破封锁线,(三)遵义会议放光辉,(五)飞越大渡河,(七)到吴起镇,(八)祝捷,(九)报喜,(十)大会师。 六、写作背景介绍 1.四渡赤水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 1935年1月19日,一渡赤水; 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 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2.雪山草地

过雪山:为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红军翻越了位于川西的大雪山。 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数百公里,到处是淤黑的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过膝,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陷入死水潭牺牲了。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破牛皮鞋用水煮着吃。 七、文章结构 1.四渡赤水出奇兵 诗的前5行为第一层,主要歌颂了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 诗的后12行为第二层,主要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主席。 2.过雪山草地 全诗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4行):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困难处境。 第二层(5~10行):歌颂红军战士。 第三层(11~12行):点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原因。 八、重点语句分析 1.横断山,路难行…… “路难行”,强调了横断山的通行困难,以此映衬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双脚走天下的大无畏精神。这两句在诗中出现了两次,作者借助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全诗用这句话作结,作用有三。诗的第二层主要写红军战士战无不胜,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这一切就在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末句正是对上几句内容的总结。诗题是“四渡赤水出奇兵”,诗歌末句中的“真如神”与诗题中的“奇”字相照应。细细揣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中,饱含了作者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佩和赞美之情。 3.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这几句,描绘出一幅雪山图——群山白雪皑皑,四围茫茫一片,高原寒气刺骨,行进在雪山之中的红军部队虽已断炊,却勇敢向前。作者通过描绘这样的雪山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昂扬斗志和钢铁形象。四句三字一顿,节奏整齐,再加上演唱时深沉有力而悠长的曲调,让人对红军战士过雪山之举产生无限的景仰之情。 4.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低头”,雪山“迎”接远客——红军,作者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人对红军产生了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红军以草作“毯”,以泥作“毡”,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乐观精神。这两句诗将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写得生动形象。 5.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诗中写景、写人,都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崇高形象。而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这样不怕艰苦、英勇顽强?“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即揭示了其根本原因。诗的这最后两句,把红军战士的形象表现得更为鲜明、更为感人。

5.2.2 平行线的判定(含答案)

5.2.2 平行线的判定 ◆回顾归纳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________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课堂测控 知识点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如图1所示,若∠1=60°,∠2=60°,则AB_______CD. 图1 图2 图3 2.如图2所示,若∠1=∠2,则a∥_____. 知识点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如图2所示,若∠2=∠3,则b______c. 4.如图2所示,b∥c,若∠1=______,则a∥c. 知识点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如图3所示,若∠BEF+______=180°,则AB∥CD. 6.(2008,齐齐哈尔市)如图4所示,请你写一个适当的条件_______, ?使AD∥BC.

图4 图5 图6 ◆课后测控 1.如图5所示,若∠1=30°,∠2=80°,∠3=30°,∠4=70°,若AB∥____.2.如图6所示,若∠1=110°,∠2=70°,则a_______b. 3.如图7所示AE∥BD,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2 B.∠A=∠CBD C.∠BDE+∠DEA=180° D.∠3=∠4 图7 图8 图9 4.如图8所示,能说明AB∥DE的有() ①∠1=∠D;②∠CFB+∠D=180°;③∠B=∠D;④∠BFD=∠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易错题)如图9所示,能说明AD∥BC,下列条件成立的是() A.∠2=∠3 B.∠1=∠4

平行线的判定优秀教学设计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3.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证明并掌握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理。 2、经历平行线判定定理的推导过程,了解推理、证明的方法步骤和格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利用平行线公理,简单论证平行线的两个判定定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判定公理的证明、推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难点: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 三、教学过程 1、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甲: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生乙: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丙: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公理,试一试能不能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探索新知 证明一: ①出示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证明这个定理需要先把定理转化成几何语言,谁能说一说, 怎么转化?(画出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内错角∠1=∠2,那么a//b) ③怎么证明呢?请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求证: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