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实验探究题选.docx

中考科学实验探究题选.docx
中考科学实验探究题选.docx

实验探究题

1、已知Fe (OH) 2是白色絮状沉淀,并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Fe (OH) 3红褐色

沉淀。图为Fe (OH) 2制备实验的改进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到生成的

Fe (OH) 2白色絮状沉淀。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A

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A 试管中反应开始时,打开止水夹,B 试管中看到的现象 是 O

(3) 若要在该装置屮得到Fe (OH) 2白色絮状沉淀,并在一定时间内放置被氧

化成Fe(OH )3红褐色沉淀,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写出该装置中生成的Fe (OH) 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82SO 和NaCl 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磁该粉耒阳成分,

老师进行了实验后确 定了该白色粉末成分,他将自已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记录如下:

【老卿提示:在AgNOs 、Ba(N03)2. BaCL 三种溶液中选择两种作为A 、B 试剂】

有四位同学分析了老师的实验记录,对A 、B 试剂作岀了如下四种判断:

小红同学认为:A 为AgNOs 溶液,B 为Ba(N03)2溶液 小王同学认为:A 为Ba(N03)2溶液,B 为血池溶液

小明同学认为:A 为BaCL 溶液,B 为AgNO3溶液 小张同学认为:A 为AgNCh 溶液,13为BaCL 溶液 (1)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判断是正确的? ________________ ;

(2) 该同学认为这包白色粉末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 。

3、PTC 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陶瓷发热材料,PTC 有一个根据需要设定的温度,低 于这

个温度时,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高于这个温度时,电阻值则随温度的 升高而

增大,我们把这个设定的温度叫“居里点温度",用PTC 材料制成的电热器具 有发

热、控温双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

(1)家用固体电热灭蚊器就使用PTC 陶瓷电热元件,上图为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由图可知,该PTC 材料的居里点温度为 _______ °C 。 (2) 某同学利用PTC 电阻设计了一个“过热自动报警电路S 将PTC 电阻安装在需要

探测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正常时,指示灯亮; 当环境温度超过PTC 电阻的

居里点温度时,由于电阻变化,导致电 磁铁磁性减弱,使警铃响。请帮他将图

所示的电路连接完整。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査阅资料得知,宇宙飞船中可用超氧化钾(KO?)作为氧气再生剂。超氧化钾是一种固 体,它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4K02 + 2CO2二二2K 2CO 3 + 302为了验证这个反应能够产生氧气,

该小组同学以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C02来与K0?反应制取02,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明显现象 PTC

电阻

hR/Q

警铃

A

⑴C处应从A、B两种装置中选择___________ 作C02发生装置。

(2)D装置的作用是: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除去@中可能混有的C0?, F 中可盛放过量 溶液。

(3) 有同学提出,上述实验能生成氧气可能与CO,中混有的水蒸气有关。若要检验干燥的C0?能否与超氧化 钾反应生成氧气,你对上述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 。

5、右图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植食昆虫和食虫鸟3个种群连续7年的

种群密度(数量)变化情况,依图回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A 代表林木,则B 代表 , C 代表

o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图中前5年的3条相关曲线看,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状态。

(3 )在第六七年里各种群密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是: _______________ o 可能的原因是: 6、甲图是测

量种子萌发时锥形瓶中气体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放的种子事先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 消毒剂中清洗过

(不影响种子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 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利用标尺量出 右侧管内的液而高度变化,实验结果见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测定种子萌发时吸收 的

速率。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子为什么要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3.5小时?4小时内标

尺读数没增加最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设计对照实验,因此实验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实验 ________________ o

(5)由于外界温度、压强的改变导致气体体积改变,在对照实验中气体体积增大,在2小时时刻度变化0.2

个单位,那么同等条件下萌发的种子此时实际呼吸速率是 ___________ 单位/小时。

7、某同学为配制50°C 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并进行相关的试验。

⑴经过计算,要称一定质量的硝酸钾固体和一定体积的水,其操作如图①②所示。

错误的操作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②将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______________ (选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它们的增减顺序情况

4.0

日寸「可 。请设置此实验的对照

左侧 3?

扌示

a 救

z --- OJR 87654321 0 5

O

⑵一木块漂浮于50C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③),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 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 排)随时间(t )发生了如图④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方 式是 (选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选填“增多”或“减少”)。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化学综合实验探究题

1.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靖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理由是;(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2.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而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化学研究小组的同学对某种塑料袋的组成进行分析研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图18所示的实验装置,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完全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有关数据、推算元素含量。 (1)实验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写出改正方法.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装置E中的现象是,装置F的作用是 (4)若装置C的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质量为5.9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装置D增重7.2g,则该塑料试样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g;假设塑料的组成为C x H y,则装置C的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化学计量数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且可以是分数) (5)若装置中没有连接装置B,将使该塑料试样中氢元素的质量测算结果(填“偏小”、“ 偏大”或“无影响” ) (6)若此塑料为聚氯乙烯则生成物中会有_____检验此物质应在____和____之间加______ 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活动中展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氧化铁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四)

教科版三年级下期末科学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四) 学校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题(一) 1、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不同动物的一生的相同点是()。(多选题) A.无论寿命长短,都会死亡 B.动物都会通过繁殖的方法让自己的种类得以延续 C.动物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一生长发育一繁殖一死亡”四个阶段 2、从表中信息也可以看出,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不同的是()。(多选题) A.出生方式不同,有胎生和卵生之分 B.生长发育过程不同,有的会变态,有的不会变态 C.寿命的长短不同 3、从图表中判断,人的一生特征与_____更相似。 4、生命是有周期的。 (1)你想对动物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题(二)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的柱状图。 1、从柱状图中,我们可以知道该地区一天中铅笔影子最长的时间大约是_____;铅笔影子最短的时间大约是______。 2、说一说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是怎么变化的?

实验探究题(三) A B C 1、物体在A、B、C三个斜面上的运动速度按由快到慢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A>B>C ②C>B>A ③B>A>C 2、增加斜面的坡度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加小木块 B.减少小木块 C.往里推动小木块 3、立方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的可能是() ①A ②B ③C 4、小球在A、B、C三个斜面上的运动方式() ①始终不变②A是不动,B和C是滑动③A是不动,B是滑动,C是滚动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探究题(四) 根据提示,写出方向。 (1)一个人面向东,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2)一个人面向南,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3)一个人面向西,他的右面是______,背面是______,左面是______。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 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 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 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 后记录撞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 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 (2)从实验A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36. A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 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C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当时的室温大约为C,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实验过程。 A B C D (3)B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 ?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⑤ 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 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 实验实验处理方法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蝠 的百分比(%) | A 不做任何处理| 1000 71 B 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 70 C 蒙住蝙蝠的双耳1000 35 ___ 分钟。 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

浙教版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1)

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1) 一、探究题(共20题) 1、(2014·台州)小明发现:每天晚上7点至9点左右,小区处于用电高峰期时,家中的电灯相对暗些;而到了晚上11点以后,过了用电高峰期,电灯又会变得亮一些。这是为什么呢?爸爸这样提示他:“不同时段,电路中使用的用电器数量不同,其总电阻也不同。可以把某一时段小区内正在使用的所有家用电器看做一个整体,用一个小灯泡来模拟。通过比较小灯泡两端电压(相当于家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的变化,你就能知道原因了。”于是,小明根据如图电路进行了探究。 【进行实验】 第1步: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后发现小灯泡突然熄灭,电压表指针指在3伏处。 第2步:查明故障并分别换上两个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后继续实验,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第3步:计算小灯泡的电功率和电阻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数据分析】每次实验,电压表的读数都小于电源电压,说明实验中导线等其他元件也有电阻,会“分走”一部分电压。 【反思解释】 (1)实验中小灯泡突然熄灭,可能是发生了________(选填“短路”或“开路”)。 (2)过了用电高峰期,家中的电灯功率变大,亮度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 。 (3)在输电线路中,为了减少电能的损耗,应尽量选择________ 的导线。 A .长而细 B .长而粗 C .短而粗 D .短而细 2、(2013·金华)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 2CO 3与稀H 2SO 4反应产生CO 2 , 通过CO 2 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1)【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 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装置中,仪器A 的名称________。

_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__问题详解

1、探究实验题: (1)是获取科学知识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A、调查 B、分类 C、实验探究 D、观察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发现生活现象:夏天馒头或面包保存不当很容易长霉菌,在冬天或在冰箱里的馒头或面包比较不容易长霉菌。 ①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吗? 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对照实验:一组是温暖潮湿,另一对照组是潮湿 ④实验结论:。 2、请你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原因。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置实验:先在甲乙两块萎蔫的萝卜中间挖洞,然后,往甲洞倒入蒸馏水,往乙洞倒入20%的食盐水,经过30分钟后测得甲洞的蒸馏水减少,乙洞的食盐水增多了。设计的变量的值是 和。 (4)得出结论:。 3、将饱满、活力旺盛的玉米种子随机分成甲、乙两组,两组种子所处温度、空气条件相同,甲组种在肥沃、潮湿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潮湿的土壤中,你认为两组种子是否会同时萌发 __________。而若将空瘪或煮熟玉米粒种在上述两种环境中,你认为会不会萌发__________。该探究实验表明:种子萌发所需的自身条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外界条件是适量(一定的)________,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4、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 (1)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_______个。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___ ____ ,乙组_____ __。 ②实验材料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预期: 甲组植株________ _ ,乙组植株________ _。

中考科学实验探究题科学(经典汇总情况)

杭州各区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 30.(8分)铁粉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现 有m 1g生锈的铁粉样品,某兴趣小组同学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测定该样品中氧 化铁的质量分数(CO气体极难溶于水,铁 锈按氧化铁处理)。 (1)装置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2)某同学欲通过乙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乙中的最佳试剂是。(选填序号)。 ①水②稀盐酸③氢氧化钠浓溶液④澄清石灰水 (3)上述实验过程中,CO气体除作为反应物外,还能起到的作用是:实验开始时,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停止加热后,防止甲中生成物被氧化,防止乙中的溶液倒吸入甲中等。请你再写出一点CO气体在上述实验中起到的作用。 (4)完全反应后,该同学称得铁粉的质量为m2g,同时测得装置乙增重m3g,则铁粉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31.(8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 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证明某些反应确实发生而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的实验方案。 (1)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甲小组的同学设计的下列四种方案,你认为不可行的是。(选填字母编号)。 (2)为证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中和反应,乙小组同学和丙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两个不同的实验方案。 ①乙小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所用的试剂有NaOH溶液、 H 2SO4溶液、CuSO4溶液。乙小组同学选择的试剂A的名称 是(并用“少量”、“足量”等指明试 剂的用量);CuSO4溶液与NaOH溶液的化学方程式 为。

②丙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H2SO4溶液,并不 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H2SO4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请简述该实验方案中强调“测得pH小于7”的理由 是。 33.(10分)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烧杯内各培养一株植物,烧杯中是全营养液。调节天平两边平衡,此时游码的位置恰好与支点正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全营养液中添加了很多营养物质,下列物质中,所含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种类最多的是。(选填字母编号) A.硝酸钠B.磷酸氢二钙C.硝酸钾D.硫酸镁 (选 (4)某同学移动游码将上述倾斜了的天平重新调节平衡,因横梁标尺上的读数无法看清,该同学测出了游码移动的距离为s,若游码的质量为m,天平的臂长为L,则光照后天平两边的质量差为。 30.(8分)泡菜,佐餐的小菜,烹饪的调料。自制泡菜,原料随意挑,卫生有保障,原料配比随意。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即保存时间稍长,味道变酸,刺激肠胃。那么酸味何来,可有解法? 【原料准备】新鲜的红辣椒、大蒜头、生姜、大白菜。 【制作过程】将原料与适量的食盐、白糖等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盖上坛盖,再向荷口装水至一半高度,这一过程叫腌制。 【提出问题】腌好的泡菜时间一长,味道就逐渐变酸。这酸味哪来?怎么控制? 【建立猜想】科学探究小组的同学经过分析判断, 认为该酸味物质可能是碳酸。理由为 坛内蔬菜是以C和H元素为主的化合 物,与久放菜窖的白菜一样,在密封 的有限空间里CO2浓度大。生物学知 识告诉我们,通过盐、糖腌制的蔬菜 细胞会失水。因此,坛内会出现少量 的液体(主要成分是H2O)。 【评价检测】 (1)坛顶荷口内装水至一半高度的目的是。 (2)请设计证明在做泡菜过程中,坛内CO2浓度大的实验(用 图示或文字表达均可):。 (3)通过探究,你觉得可以如何控制酸味。 (4)有酸味的物质不一定属酸性物质。要测定物质酸性的 强弱,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正确的 测定方法是,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五年级下科学实验探究题

五年级下科学实验探究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实验一:探究橡皮泥由沉变浮的秘密 实验材料:油性橡皮泥、量杯、200毫升水、记录表。 实验过程:1、把一块橡皮泥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2、把橡皮泥做成盒子的形状盒底在下放入水中观察。 实验现象:1、橡皮泥不管做成什么样的实心形状都会沉入水底。这时它排开的水量是20毫升。2、橡皮泥做成空心盒状时会浮在水面。这时它排开的水量是25毫升。 实验结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实验二、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研究一下吧! 研究的问题:下沉物体是否受水的浮力 我的猜想:下沉物体受水的浮力。 所需器材:石块1块,细绳1段,弹簧测力计1个,带刻度的烧杯1个,水。 实验过程:先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石块用细绳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上,依次将石块的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石块在水中的重力及三次排开的水量。 实验现象:石块在水中的重力依次变小,排开的水量依次增大。记录如下表:

实验究论:下沉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实验三、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我的猜想:沉入水底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所需器材:铁块1块,细绳1段,弹簧测力计1个,烧杯1个,水,记录单。 实验过程:先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铁块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铁块用细绳系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铁块全部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铁块在水中的重力。 实验现象:沉入水底的铁块所受的重力比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变小了。 实验究论:沉入水底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5、设计一个计时器或水钟:给计时器取个名称、写出所需材料和制作过程;画出草图。写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以及改进方法。 计时器名称(可自己另起名):滴水水钟 材料:透明大料瓶2个、剪子、钉子1个、纸条、彩色笔1支、水、秒表。 制作过程:(1)先将两空饮料瓶分别从上口和底儿的一侧剪开,然后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2)将2个瓶子组装起来,装入水,用秒表计时。(3)在饮料瓶壁上标出水流出1、2、3、……10分钟的刻度。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实验探究题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探究题 第一章电与磁 1.如图所示的奥斯特实验中,闭合开关,原来静止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造成小磁针偏转的原因是什么呢? 猜想一:可能是通电后导线产生的热量使空气对流引起。 猜想二:可能是通电后导线周围产生的磁场引起。 (1)小柯看到小磁针偏转,认为它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他判断的理由是。 (2)为了验证猜想一,下列方案可行的是(可多选)。 ①将整个装置放在玻璃箱中进行实验 ②将小磁针罩在烧杯中,导线置于烧杯上方并平行于小磁针进行实验 ③改变导线中的电流方向 (3)如果实验中小磁针偏转不明显,请提供一条改进的建议:。 2.如图所示,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研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电路图。 (1)增大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填“左”或“右”)移动。 (2)下表是该组同学所做实验的记录:同学们发现无铁芯组实验中没有吸引起大头针,那么通电螺线管到底有没有磁性呢?他们通过其他方法验证了这几次都是有磁性的。他们采用的方法可能是。(写出一种即可) 通电螺线管中有无铁芯无铁芯有铁芯 线圈匝数50匝50匝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流(安)0.8 1.2 1.5 0.8 1.2 1.5 吸引大头针的最多数目(枚)0 0 0 3 5 8 (3)在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时,另一组的同学提出一个新问题:“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是否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粗细)有关?”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请根据你的猜想并利用本题电路,写出你验证猜想的简要操作方案: 。3.为了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浙江省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集锦

2010年浙江省科学中考实验探究题集锦 1.小明同学为了探究“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跟斜面倾斜程度的关 系”,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① 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钩码固定在1米 长的塑料直尺的中间,将直尺的一头固定在桌子的一端,如图甲所示;② 缓 缓抬起右端,让直尺与水平方向有一定的夹角,如图乙所示;③ 继续抬高右 端,增大直尺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图丙所示。 (1)该实验中,小明是通过 ▲ 来判断物体对斜面压力的大小; (2)分析三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2. 氢氧化铜固体受热分解能得到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为固体。某兴趣小组为确 定这种固体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假设:生成的固体产物可能是氧化亚铜(Cu 2O),也可能是 ▲ 。 资料:Cu 和Cu 2O 都是红色固体。 实验:将新制的氢氧化铜粉末放入试管中,使其在加热条件下分解(如 右图),观察到蓝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推测:该黑色粉末是氧化铜,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和 ▲ 。 验证: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若出现 ▲ , 证明上述推断是正确的。 3.小岳同学在复习气体的性质时,阅读到以下资料: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取决于反应前的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气体的装置取决于气体能否与水反应、在水中的溶解性以及该气体相对于空气的密度大小。现有甲、乙、丙三种气体的反应前的物品状态、反应条件以及有关性质如下表,有关装置如下图。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能用发生装置A 制取的气体是 ▲ (填“甲”、“乙”或“丙”); (2)收集丙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 (填字母序号); (3)实验室要制取和收集甲气体,请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 。 33. 中 央 电 视 台 曾 4。介绍段儒斌发明的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微生物催腐剂的推广使用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小明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将经过灭菌处理的落叶分成甲、乙、丙三组,按下表设计,浇上等量的

20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分类训练:实验探究题(5)教师版

202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分类训练:实验探究题(5)教师版 一、实验探究题 1.2019年春节起,常州大部分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开启了龙城环保新时代。 (1)“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标志是。 (2)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可以滅少噪声污染、火灾等,还以少SO2和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空气质量。 (3)爆竹中常含有硫、硝酸钾和木炭的混合粉末,点燃后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含硫燃料燃烧产生的SO2会形成型酸雨,酸雨的pH (填序号)。 A.小于5.6 B.等于7 C.大于7 【答案】(1)C; (2)可吸入颗粒物; (3)S+2KNO3+3C K2S+N2↑+3CO2↑;硫酸;A。 【解析】【解答】解:(1)图C标志白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2)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仅可以滅少噪声污染、火灾等,还以少S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提升空气质量。 (3)硫、硝酸钾和木炭的混合粉末,点燃后生成硫化钾(K2S)、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 K2S+N2↑+3CO2↑。 含硫燃料燃烧产生的SO2会形成硫酸型酸雨,酸雨的pH小于5.6。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酸雨是pH小于5.6的雨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如图所示为玩具小风扇里的小直流电动机。 (1)小明同学将电池接到该直流电动机两端,看到电动机转动起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______;小明将电池反向接到电动机两端,看到电动机______(选填:原方向旋转、不转动、反向旋转)。 (2)学习了电磁感应知识后,小明同学想到:“直流电动机线圈转动时也切割了磁感线,那么线圈中是否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呢?”于是小明将一个小灯泡连在直流电动机两端,用手搓动转轴,发现小灯并未发光。小红同学认为,这说明直流电动机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你是否同意小红的看法:______;若小明要继续研究,应该使用什么仪器比较妥当:______。 【答案】(1)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反向旋转;(2)不同意;灵敏电流表。【解析】解:(1)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线圈受力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所以将电池反向接到电动机两端,看到电动机反向旋转; (2)用手搓动电动机的转轴,线圈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因此在线圈中也产生感应电流,但小灯泡需要较大的电流才能工作,应该用灵敏电流表代替小灯泡。 故答案为:(1)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反向旋转;(2)不同意;灵敏电流表。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 后记录撞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 实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的目的是。 (2)从实验A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小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 36.A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 时间(分)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当时的室温大约为℃,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分钟。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A B C D (3)B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38.一天晚饭后,小强在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小强感到有 实验实验处理方法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 蝠的百分比(%) A不做任何处理 1000 71 B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 70 C蒙住蝙蝠的双耳 1000 35

七上科学实验探究题选

15. 蝙蝠是一种分布很广的哺乳动 物。为了研究“蝙蝠主要是通过什么器官 来发现障碍物的,”科学家在一个大房间 内竖起金属丝制成的障碍物,然后记录撞 击或避开障碍物的蝙蝠数量,实验方法和结果见下表。 (1)设计实验A 的目的是。 (2)从实验A 和B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3)综合分析表中的数据,蝙蝠是通过来发现障碍物的。 (4)是什么生活环境促使蝙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功能?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3 小题10 空,每空2 分,共20 分) 36.A 同学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 克温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他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⑴当时的室温大约为℃,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分钟。 ⑵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 实验实验处理方法 被观察的 蝙蝠数量 避开障碍物蝙蝠 的百分比(%) A 不做任何处理1000 71 B 蒙住蝙蝠的双眼1000 70 C 蒙住蝙蝠的双耳1000 35 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3)B 同学在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步骤如下: ①在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示数 ②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③估计液体的温度 ④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几分钟。 合理的顺序是:。 37 .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排序:①交流②设计验证方案③建立假设④提出问题 ⑤检验假设⑥收集事实与证据。正确的步骤应该是:(用数字表示)。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且很疲劳、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可能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上述信息中,从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 属于,(“填序号”)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的目的是。(“填序号”) 38 .一天晚饭后,小强在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 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小强感 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和你手里的抹布的材料 是不同的。小强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以下问题: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3 )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各种规格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够的水; 4)主要步骤:先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倒入 杯中让水浸透,一段时间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 的水,再将三块布分别放入各个烧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同步练习11.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专题练习有答案共10题.

11.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题专题练习有答案共10题 一、实验题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①为了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把质量分布均匀杠杆的______ 作为支点. ②如图甲所示是已经平衡的杠杆,若在两侧的钩码下再各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 会失去平衡,那么以下做法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的是_______ (填序号). A.左侧的钩码下再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 B.右侧钩码向左移动1个格 C.左侧钩码向左移动1个格 ③小明改用弹簧测力汁做实验,如图乙所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 ____ 1N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每个钩码重0. 5N) 【答案】中点 C 大于 2.小红所在小组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①实稔前出现图甲所示情况,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______ 调(填“左”或“右,直 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加减钩码也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试卷 第I页,总8页 ②实验过程中出现图乙所示情况,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应在右边的刀点挂 ___ 个相同的钩码。图乙中杠杆水平平衡后,若在杠杆左右两边钩码下同时加一个相 同的钩码,这时杠杆将 _____ (填"保持水平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答案】右便于测量力臂 3 逆时针转动 3.美裕同学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进行以下的操作:

(1)实验前,她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右端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o (2)首先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这时杠杆重力的力臂为 (3)杠杆平衡后,美裕在如图甲所示的4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占位置挂上 _____________个钩码,使杠杠在水平位置平衡; (4)如果再在刀、占两处各加挂一个钩码,杠杆的__________ 端将会下沉。此后,美 裕又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 : (5)她改用弹簧测力计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斜向下拉,清在图中画出拉力花及该拉 力的力臂若每个钩码重IN。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测力计的示数将 _____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N.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一二章实验探究题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一、二章实验探究题训练 1.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C.用铜丝的长度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______,错误的步骤是______,还缺少的步骤F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 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2.张辉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做了如下的实验:将100克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汁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1时间(分) O 2 4 6 8 10 12 14 16 1温度(℃) 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______℃,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______分钟。 (2)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列哪个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 程……………………………………………………………………………( ) (3)摄氏度是常用的温度单位。在科学上把______的温度定为0℃,______的温度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 成l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l摄氏度。 3.教室的玻璃窗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 板的左侧(如下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上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不当操作有关?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明改进操作方法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厘米) 单层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0 80 双层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3 23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探究实验题及参考答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探究实验题 1【探究】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温度计是根据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我的方案:1、在烧瓶内灌满酒精,用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把瓶口塞紧,液面就升到玻璃管内。 2、将烧瓶放进烧杯并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热水,观察玻璃管内酒精的液面的变化高。 3、将烧瓶取出,随着瓶内酒精慢慢冷却,再观察液面的变化。 2【探究】你知道吗?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为什么容易爆裂?修马路的工人为什么隔一段要留一条缝隙? 我的猜想: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我的方案:1、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2、把锥表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观察气球发生什么变化。3、把锥形瓶取出,观察气球的变化。 3、【探究】我们在研究岩石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请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时,主要从颜色、形状、结构、滴盐酸等方面进行研究。 我的方案:1、打开岩石标本实验盒或拿出自己采集的不同种类的岩石。2、用手摸摸每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用刀片、手指甲刻划岩石,测试其硬度,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一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有小沙粒掉下来吗?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盐酸,冒泡吗? 6 、【探究】在大自然中,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除了人力改变了岩石的形状、大小,那么温度的变化是否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呢?请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温度的变化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 我的方案: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到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7、【探究】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无机盐、腐殖质等成分构成。我的方案: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出现什么现象。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尽量搅拌,然后静置。观察出现什么现象。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滴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有什么现象发生?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8、【探究】砂质土、壤土、黏质土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一样吗?请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不一样。砂质土渗水快,保水性能差;壤土渗水适中,保水性能适中;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 我的方案: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纱布扎好口,倒放在铁架台上,并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2、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渗水的情况。 9、【探究】砂质土、壤土、黏质土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相同吗?请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砂质土、壤土、黏质土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不相同的。壤土中的植物长得最好,砂质土中的植物居中,黏质土中的植物最差。 我的方案:1、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栽入三棵生长情况相同的豆苗,同时浇同样多的水。 3、一周后,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 10 、【探究】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是什么?请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植树造林是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 我的方案:1、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

八下科学实验探究及答案.doc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1. 我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进行探究。现请 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小雪:在试管中加入2印1,蒸馅水,用一?支玻璃导管插入水中吹气,结果未发现明显的现象, 但小雪去请教老师后知道它们也发生了反应,只是现象不明显。那么小雪方案中的实验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1): 小宁:在试管中加入2mL 澄清石灰水,用玻璃导管向试管中的溶液吹气,产生的现象是: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⑶。 [解释与结论] 根据他们的方案和实验,小宁的结论为:⑷。 2.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右下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 止 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 ⑴右图A 仪器的名称是,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的原因 是 O (2) 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 不超过其容积的%o 现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 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该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究其中的奥妙。 【发现问题】氮气是怎样减少的呢? 【假设一】氮气与镁条反应而减少。 [假设二]O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 2)固体。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为°镁条还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 (3) 通过以上探究,你对燃烧的有关知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点即可)。 3. 根据下列数据及实验装置图(所有夹持仪器均省略),回答下列问题: (1)在铜片上,A 和C 为白磷;B 为红磷,用酒精灯对准A 加热,最先发生燃烧的 是 ;一定不会发生燃烧的是 。(填字母) 物质 着火点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 白磷 40° C 5OO°C 红磷 240° C 41条兰匚 炳沙 (写出一 C 热水 B 、. . 铜片 (2)将一支装满氧气的试管倒扣在(1)中“一定不会燃烧”的物 质 上面,现象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 式 O 4.根据下图所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科学中考实验探究--好题难题--已整理

VIP学员个性化教案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 学科科学年级初三教材版本华师大版类型知识讲解□:考题讲解□:授课时段 学案主题化学实验 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实验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作用。 2.掌握物质的常见分离方法,了解各分离方法适用的混合物状态;学会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分液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题的解法 考点及考试要求 教学过程怎么教一、复习及导入 二、本节课重点内容 1.(5分)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做了一个兴趣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他们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玻璃管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钙,关闭K1、K3,打开K4,从 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并收集二氧化碳 ②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并用清水冲洗 ③关闭K1,从分液漏斗向玻璃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④使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充分反应 ⑤关闭K3,打开K4,从分液漏斗放入稀盐酸 ⑥打开K1,使玻璃管中的液体流入烧杯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步骤④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 (3)整个过程中注射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在步骤⑥中,甲乙两组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甲组发现烧杯中液体变浑浊;乙组发现烧杯

中产生了大量气泡。两组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6分)甲同学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1)6H2SO4(浓)+2Fe △ Fe2(SO4)3+6 H2O +3SO2↑ (2)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SO2与二氧化碳相似,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3)点燃充满氢气的小试管,会有轻微的爆鸣声。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请帮助小明完成下表: [来源:学+科+网]A中硫 酸浓度 实验现象A中生成气 体成分 B中品 红溶液 D中品 红溶液 爆鸣实验 实验一98% __________ 不褪色无爆鸣声只有SO2 实验二45% 稍有褪色不褪色有爆鸣声SO2、H2都有 实验三25% __________ 不褪色_________ 只有H2 【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浓度达到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反思】(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先撤去了酒精灯,请你预测会发生什么后果___ _____。 3.(6分)雯雯在自学碳酸钠性质时,查到了以下资料: ①CO2+ Na2CO3+ H2O === 2NaHCO3,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CO2不溶于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②碳酸钠、碳酸氢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0℃10℃20℃30℃ Na2CO37.1 12.2 21.8 39.7 NaHCO3 6.9 8.1 9.6 11.1 【进行实验1】验证CO2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 ①配制碳酸钠溶液:取100 g 20℃的水,加入35 g碳酸钠固体,搅拌后,静置,取上层清液。 ②利用装置一进行实验,连续5分钟向新制得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

2017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 (一)探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目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实验猜想:可以省力 实验步骤: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用测力计测得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细绳穿过定滑轮吊住勾码,用测力计测得细绳上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省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二)探究动滑轮的作用 实验材料:动滑轮、细绳、勾码、测力计。 实验过程:1、固定细绳的一头,中间穿过挂了勾码的滑轮,另一头用测力计勾住,测得力为0.5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垂直测的勾码的力为1N,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实验结论: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三)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实验仪器:支架,平衡尺,勾码 实验过程: (1)某同学在调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时,发现杠杆 的右端翘起,他可以调节右端的螺母,使它向右 移动,或者调节左端的螺母,使它右移动(选填 “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2)操作时,左10厘米的地方勾上10克的钩码, 右边5厘米的地方需要勾上20克的钩码才能保持平 衡。 3实验结论: 力臂越长,需要的力越小,也就越省力。力臂越短,需要的力量就越大,越费力。 (四)实验名称: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器材准备:小车、木板、弹簧测力计、书本若干等 实验步骤: 1.提出假设: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进行猜想:斜面坡度越大越费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3.设计实验;(1)保持不变的小车的重力、斜面的粗糙程度 (2)改变的量有:斜面的坡度 4.进行实验: (1)第一次斜面下垫3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第二次斜面下垫上6本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匀速上升,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比较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五)轮轴是否省力? 实验材料:轮轴,测力计,勾码 实验过程:(1)用测力计垂直测得两个勾码的力为1N; (2)用测力计钩住轮拉动勾码,测得力为0.5N。 实验结论:轮轴能省一半的力 (六)动手制作搭建“瓜皮桥”。 制作材料:西瓜皮、刀子、纸巾、重物、 制作步骤: (1)把西瓜(或其他瓜)纵向切成两半,再横向切开。 ( 2)把瓜瓤吃掉,留下瓜皮(拱形),每块按4~5厘米宽切下。 (3)在每两个小块之间夹一片纸巾,然后摆成拱形。 (4)在“瓜皮桥”上加重物,试一试它的承受能力。 结论:经过切割、重新组装的拱形能够承受更大的力。 (七)研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 问题:把纸折成不同边的桶形,竖直放,比较它们的承受力会怎样? 猜想假设:圆筒形的承受力最强。 实验控制量 保持不变的量:纸的规格、每一个重物的大小 改变的量:纸折成的形状 实验材料:A4纸、胶棒、书本。 实验过程:(1)把不同的A4纸卷成不同的形状,有圆筒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粘住的边是一样宽的。(2)在纸筒上大同样的书本,看看哪种纸筒的承重力最强。 实验结论:圆筒状的纸承受力最强。 (八)、小亮家里有些品种极好的胡萝卜,他想大量繁殖这种胡萝卜,可是找不到好的办法。请帮他设计实验,实现他的想法。 实验名称:用植物的根繁殖后代。 实验材料:胡萝卜、小刀、盘子、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