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章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章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1章装配式建筑的历史与现状

西南交大许鹏

1.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

1.1.1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几千年来,人们建造房屋都是采用传统购手工方式进行的,把各种建筑材料、半成品在施工现成通过各工种的分工协作建造起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劳动强度大、工期长、耗工多。所队传统建筑必然受到劳动力、施工机具、建筑材料、施工场地以及季节、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装配式建筑指的是构件在加工厂或施工现场顶制,通过机械吊装和一定的连接手民把零散的预制构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而建造起来的房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施工速度比劳动强度低,耗工少。

1.1.2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有:

①工业化生产。因为预制构件采用的是在工厂统一生产,而工厂生产有利于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的应用。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工人生产劳动条件,并且工厂生产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产品出厂品质,保证构件的高品质。并且生产出的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好,表面光滑,可以在不进行粉刷抹面等装饰的情况下,作为清水混凝土构件直接使用。有Basler的调查显示,预制混凝土的强度变异系数远远小于现浇混凝土的强度变异系数。工厂生产的混凝土在包括强度、密实性等各方面性能上都要优于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并且在工厂生产的环境下,模具的使用可以更加精细复杂多样,复杂多样的模具可以使预制构件的造型更加丰富多样。

②施工方便。因为预制构件在工厂已经采用了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完成了,在现场仅仅只需要做预制构件安装连接,而预制楼梯等构件不需要支撑,叠合板、叠合梁等构件的模板使用量少,因此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大大减少现场的支模以及混凝土浇筑,使施工更为方便快速。在工厂生产可以减小季节和天气对工程施工的影响,并且在工厂良好的劳动条件下,可以预先做好混凝土构件的建筑装饰面或者直接使用清水混凝土,这样可以省去了建筑工程的装修过程。

③施工修建进度快,对四周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小。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采用的是工厂制造,现场组装的模式建造,减少了大量的现场施工工序,尤其遇到在施工工期十分紧张时的闹市区施工,如百货公司,过街天桥等工程,它们施工文明要求高,要尽量不影响周围人们的工作生活,这时预制混凝土结构就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要求,达到的效果也十分令人满意。在洪都拉斯的一个工业园区里修建一座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悬索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项工程采用了预制混凝土结构进行建造,仅仅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将整座桥组合安装完成了,而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能够保证开通两个逆向车道正常运行,完全没有造成周围交通的堵塞瘫痪。

④预制混凝土的工厂化生产由于模具的精度更高,使得构件的尺寸精准、外观美观平整光滑。并且能将一次性将保温隔热措施、水电管道布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联合起来,可以使其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此特点被应用于以预制外墙墙板为代表的一些便于安装的结构构件。

⑤预制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期短,投资回收快。预制混凝土结构在现场主要是组装连接,减少了支模、拆模、钢筋绑扎等一系列繁复工序,节约了时间,使现场的施工速度明显加快,从而缩短了建造工程的还贷时间,使资金的回收周期缩短,整体成本投入减少,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缺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整体性较差。预制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本身的构件拼装特点,决定了其连接节点设计和施工质量非常重要,它们在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区,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高,如果要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则必须加强节点连接和保证施工质量。

②设计难度较大。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在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范指导结构设计师进行设计,并且长期以来,现浇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占据主要地位,结构工程师大多啥都只熟悉应用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特点和构造则比较陌生;而施工现场的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往往也缺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经验。并且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预制混凝土技术产生了一个断代,使得掌握这项技术的机构和人才也产生了断代,且随着抗震要求的不断提高,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难度也更大了。因此设计与

施工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造成预制混凝土结构推广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运输安装问题。由于预制混凝土结构建造方式的特殊性,其预制构件是在预制工厂制作,然后现场安装,在这个过程中预制构件的转移需要大型运输工具和安装设备,其会无形地增大运输安装成本,因此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在选择构件预制厂上应考虑其与施工现场的距离,尽量不选较远的预制工厂,以避免长距离运输。

④初期建厂投资大,经济优势不明显。要使用预制混凝土结构,由于需要先建设预制构件厂,厂房建设和专业生产设备的初期投资都很大,并且还会在运输工具以及安装设备上有所投资;再者预制混凝土结构从设计、生产和安装的全过程都需要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些都无形的增加了预制混凝土结构应用推广的难度。Ariditi对美国的预制混凝土行业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约一半的承包商不愿意采用预制混凝土,他们普遍认为采用预制混凝土不能起到降低工程造价的作用。这也是预制混凝土结构推广难的一个原因。

1.1.3建筑工业化的内涵

顾名思义,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称之为“建筑工业化”。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始于上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务院在1956年5月作出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随后即迅速建立起建筑生产工厂化和机械化的初步基础,对完成当时的国家建设任务起了显著的作用。1978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提出,发展建筑工业化要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以及墙体材料改革为重点。但之后中国的建筑工业化一直又徘徊着停滞不前,一度以“建筑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等提法代替了建筑工业化的提法。

1.2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体系

我国从50年代开始发展装配式建筑,在70年代达到装配式建筑发展繁荣时期,而80年代中期以后装配式建筑逐渐被大众所淡忘,工程师也只在极少量的高层建筑中采用了叠合梁、板结构。期间,我国在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装配式建筑酌类型也日益增多。并在大型砌块装配式住宅、装配式大板、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框架轻板、工业厂房等装配建筑方面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情况的装配式建筑形式。现将我国装配式建筑按发展体系呈现如下:

1.2.1大型砌块装配式住宅

我国最早于1957年在北京进行了装配式大型砌块试验住宅建设,该住宅采用纵墙承重方案。在工厂中生产大型砖砌块,预应力多孔楼板,钢筋混凝土波浪型大瓦及轻质隔墙等预制构件,在现场进行装配,该住宅在施工中创造了8天盖好一栋四层住宅的速度记录。通过该试验住宅的建设,使工程师及施工技术人员深刻体会到工业化施工的优越性:砌块和构件制造不受季节影响,不仅缩短了工期,也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现场机械运输、吊装,大大节省了工人的劳动量。建筑外观及墙体连接处理分别见图1-1,图1-2。

图1-1 建筑外观图1-2 墙体连接处理1959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和住宅建筑研究所提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革新实例“非蒸压矽酸盐大型砌块装配式住宅”,建造了装配式试验住宅,该实验性住宅中采用了新材料“非蒸压矽酸盐大型砌块”。楼梯采用预应力空心板楼梯。建筑物由2488个构件组成,其总重2400T,基础、墙身、勒脚、窗顶

砌块共15003m,建筑施工如图1-3,图1-4所示。

图1-3 住宅施工图1-4 住宅施工

1.2.2装配式大板住宅

装配式大板建筑也叫装配式壁板建筑,其外墙板及楼板及屋面板均按间分块,节点处理多采用预留钢筋,属于全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除基础外,其内外墙板、楼板、楼梯及其它结构组成部分均为预制构件一般由构件加工厂生产构件,施工现场吊装组接而建成。大板建筑是工业化建筑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类型,早期的墙板采用苏联式的带肋墙板,后期墙板有空心大板、陶粒混凝土墙板及矿渣墙板等。

1959年,在学习了苏联大型壁板住宅的设计经验后,我国对壁板建筑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北京市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一项大型壁板试验住宅。该试验住宅,共5层,分4个单元,建筑面积3471平方米,建筑户型参照表1-1。

表1-1 装配式大型壁板住宅户型参数

该次试验住宅主要承重的横向壁板,采用苏联工程师使用的钢筋混凝土薄壁板,板厚50mm,薄板四周有肋,上肋支撑楼板,边肋构成柱,因此一块壁板起到梁、柱与隔墙的综合作用。其中隔断墙及外墙均采用轻质混凝土的非承重壁墙,使房屋总重量比同等的混合结构减轻50%。这种壁板的缺点体现在来那个方面:(1)隔音较差,因此分户采用双层壁板;(2)保温性欠佳,因此在壁板的外面加上一块保温壁板。

1964年前后新型装配式壁板住宅在全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续北京之后,上海、沈阳、南京昆明、四川等地亦相继试建振动砖墙板和利用各种工业废料为结构材料的大型板居住建筑。仅北京市,在1964年前先后完成了27万平方米振动砖璧板的居住建筑。1965年,北京市提出不用或少用粘土砖。此后,在积极进行利用工业废料的研究基础上,至1972年又完成了11.5万平方米的烟灰矿渣混凝土壁板的居住建筑。为了满足装配式大板建筑的工程设计及推广,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及云南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等编制了JGJ78-1《规程》,1991年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又对JGJ78《规程》进行了改进,出版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 1-91)。图1-5为北京天坛小区正在施工的烟灰矿渣混凝土壁板住宅,图1-6为建于70年代中期的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大板宿舍楼。

图1-5 正在建造的北京天坛小区

图1-6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大板宿舍楼

通过对大型墙板居住建筑使用效果调查以及技术经济效果分析, 认为大板建筑是比较成功的, 其主要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有效面积增加。大板建筑墙厚比一般砖混结构减薄,因而建筑物有效面积增大5%到7%左右。

(2)建筑物自重减轻。孔洞率达50%左右的混凝土空心墙板自重比相应的砖墙减轻一半, 从而减轻地基负荷,有利于采用浅基础,同时也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

(3)有利于长年均衡地施工。大板建筑主要是在预制工厂内生产构件,施工观场吊装组装,这样气候和季节对施工时的影响不大,能保证全年均衡施工。

此外,由于现场湿作业的大大减久手工操作程度的大大降低,也使现场管理有很大简化。大板建筑的出现,使建筑工地向文明施工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4)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大板建筑每平方米的工时消耗与砖混结构相比,有较大的节约。大板建筑每平方米用工约为2工日,比砖混结构提高30%,因此相同面积的房屋采用大板建筑,工期可以缩短1/3以上。

(5)保护土地资源。大板建筑部分或全部取消采用粘土砖,充分利用了煤灰、矿渲等工业废料。据统计建造10万平方米的大板建筑可节省粘土砖2000

万块,节约农田20亩。

当然装配式大板建筑并非尽善尽美,它也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其装配化程度高,必须有足够的加工场地和起重设备才能施工,因而推广受到限制。

(2)大板建筑的造价均比砖混结构高20%一30%。这是由于一次性投资大,摊销费用多,同时构件生产数量还较少,故生产能力未充分发挥,而且一种构件要经过加工厂生产、运输、吊装几个环节管理费用略有增加。

(3)大板建筑构件尺寸、形状一旦定型,不易改变,因而大板建筑的外观就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较突出。

1.2.3大模板住宅

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实现建筑工业他的过程中,国外还普遍采用了工具式模板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

的承重部份采用大模板施工方场而一些非承重构件则仍采取预制的方法。这种预制与现浇体系的优点是所需生产基地一次投资比全预制装配少、适应性强、节省运输费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缩短工期,实现大面积流水施工,可以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70年代以来,我国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也试点建造了装配与预制相结合的建筑。其中大模板建筑发展较,仅以就北京、天津、沈阳等一些大城市的统计,到70年末已累计建造了几十万平方米的大模板住宅。图1-7为北京一大模板住宅。为了推进大模板住宅的建设,1984年国家出版了《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20-84)。

图1-7 北京复兴门外南礼士路口住宅

大模板建筑主要是采用工具式模板在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内横墙及内纵墙。外墙则可以采用预制大板或手工砌筑,同时楼梯、阳台均采用预制,墙板连接时多设暗式圈梁。外墙采取预制大板的做法被称为“内浇外挂”,外墙采取手工砌筑砖墙的做法被称为“内浇外砌”。大铁板建筑的工具式模板主要采用钢板、角钢创作。一般—组模板的周转次数为500次左右。由于大模板建筑是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体系,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工具式模板的成本较高,必须多次周转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同时型号不宜过多,否则会给施工带来不便。为了满足施工要求,在设计时

必须对开间、进深、层高等主要建筑参数进行限制。

(2)由于大模板建筑的外踏板只是围护结机困而在设计时可以只从保温、隔热和隔声方面去考底并优先采用轻质材料。

(3)大模板建筑在选用和制造构件上应注意简化施工工序、减少装修湿作业量。

外墙板要使壁板外的饰面一次成活,成果用特制底模浇筑的“反打”外墙

板。楼板可采用预的陶粒混凝土的实心大楼板,地面一次成活。

1.2.4叠合框架住宅

国内髙层建筑首次采用混凝土叠合式装配整体结构的是建于1958年北京民族饭店(图1-8)和北京民航局办公大楼(图1-9),这些高层建筑的特点是预制抗震墙与承重构件的连接占了一定的比重,因面自有其特殊的节点处理型式,梁柱接头采用暗牛腿式,柱与柱钢筋接头采用熔杯接合,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接头,但用钢量较大。

70年代,我国建设了一批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节点处理方式有了较大改进,其中典型的代表有北京建国门外交公寓(16层,设防烈度7度,图1-10),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图书馆(5层,图1-11)等,1975年浙江省标准设计站出版了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小梁与现绕板叠合的屋面图集(浙Gl03.103-l)。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大城市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这些髙层建筑的楼屋面,由于抗震的需要,大部分采用了现浇结构,但也有相当多一部分采用装配整体叠合板结构。据不完全统计从1975年到1995年国内全部或部分采用叠合结构的近30个工程,有多层公共建筑,也有高层建筑。自80年代起,叠合结构就已开始应用于高层建筑楼盖结构之中,如北京国际大厦(33层,髙101m)、西苑饭店(29层,髙96m)、昆仑饭店(30层,髙99m)、武汉金源世界中心(28层,高97.5m)、武汉友谊大厦(33层,高105m)等共20多栋。我国一些小城市,在民用建筑中,由于抗渗和运输安装的需耍而采用了装配整体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楼屋面,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而且改善了屋面的防水,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仅汕头市饶平县就采用了这种结构达40万平米。此外,四川成都市和广西南宁市也大量地采用了预应力薄板和预应力空心板与现浇混凝土叠合的装配整体楼屋面。

图1-8 北京民族饭店

图1-9 北京民航总局大楼平面布置及立面图

图1-10 北京建国门外交公寓

图1-11 西南交大峨眉校区图书馆

1.2.5装配式框架轻板结构

框架轻板住宅建筑是我国70年代中期开始试建的一种新的建筑体系。它把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考虑, 以框架承重, 使墙体摆脱了承重要求, 只起保温、隔热、隔声、防雨等围护作用。这就为选用各种轻型墙体材料和利用工业废料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自从70年代提出研究框架轻板住宅建筑体系以来, 在北京、沈阳、天津、苏州、南宁、石家庄、上海哈尔滨等地都陆续试建了框架轻板试验建筑, 抗震设防烈度在7度或8度,建筑面积从几百到几千平方米, 层数从2层到14层不等。

对于柱构件可采用实心或空心预制柱,梁可采用空心叠合梁或实心叠合梁,楼板可采用预应力空心楼板或预应力密肋楼板,哈尔滨及沈阳框架轻板试验住宅如图1-12,1-13所示。

通过各地框架轻板试点建筑的实践, 得到框架轻板住宅的一些特点,其优缺点如表1-2所示。

表1-2 框架轻板住宅的一些特点

图1-12 哈尔滨框架轻板住宅 图1-13 沈阳框架轻板住宅

1.2.6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结构

1956年,南斯拉夫材料试验研究院在院长伯兰柯·热热立(Brak0 Zezely)教授的指导下,创立了“IMS ”体系,其中“I ”指“研究院”(1nstitute),“M ”指“材料”(Materials),“S ”指“塞尔维亚”(serbla)。“IMS ”体系,即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体系,只有两种基本构件柱和楼板。体系的基本原理是用后张

法将楼板和柱子连接起来,

在板挂之间形成预应力摩擦节点,楼板的垂宜荷裁依靠四角摩擦力传给柱子,水平荷裁则主要依靠剪力墙传到基础。“IMS ”体系最早是在1957年用于建设新贝尔格莱德,以后成为南斯拉夫最普遍采用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之一,据统计,在1965—1982年期间已成60000套住宅,还有许多办公楼、学校、医院、百货商店、旅馆、车库及轻工业建筑。据1982年报道,在南斯拉夫,该体系为l5个建筑公司所采用,并且每年用该体系建造大约7000套房间,占公用部门建造住宅的11%,占全国建造住宅的44%。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1962一1982年期间,在南斯拉夫的斑亚,卢卡地区建造了大约7000套住宅,由于这些建筑物经受了1969年和1981年袭击该地区的灾难性地震,IMS 体系因而得到人们充分的信认。

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强烈地震以后,南斯拉夫向我国赠送了这种抗震性能

很好的IMS体系技术资料。1977年1月,我国建研院收到了IMS体系英文资料,《CIMS—A PREFABRICATED PRESTRESSED CONCRETE SKELETON STRUCTUREB》,我国的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的研究与开发开始启动。原国家建委、建工总局和国家科委相继下达科研任务,在北京、成都、唐山、重庆、渡口、石家庄、广州、沈阳、天津、常州及兰州等地推广应用这一体系约25万平米,其中建筑高度最高的是成都珠峰宾馆(图1-14),15层,高56.7m;建筑层数最多的是北京中建一局四公司住宅楼,18层,高50.5m;矩形建筑柱网最大的是北京密云商场,117mx117m;六角形建筑柱网最大的是常州纺校展厅,对角跨度20m;单层楼板面积最大的是首都体育馆速滑馆地下室顶单层面积达14530平米(图1-15)。该体系的研究成果分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建设部“八五”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1994年,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了《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技术规程》CECS52:1993,2010年,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建建筑科学研究院对老版《规程》进行了修订,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了CECS52:2010。

图1-14 成都珠峰宾馆图1-15北京首都体育馆

1.3我国装配式建筑的现状

1.3.1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建筑修建方式由于其本身速度慢、工期长、成本高等许多缺点,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建筑工业化将成为未来住宅发展的大方向。

由于建造成本的过高,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普通人对住房的需求。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将大大降低住宅的建造成本,而且能够较大地提高建筑的修建速度,因此可以让更多国民较快地住上便宜舒适的住宅。一方面,采用住宅产业化方式修建房屋,可以大量地节省劳动力和缩短工期,一层楼的修建时间由原本的7天减少到现在5天,工期缩短近1/3,高峰期需要的劳动工人数目由240人左右减少到70人左右;另一方面,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建筑的预制率提高了,可以使施工现场模板的用量以及现场脚手架的用量减少,节约钢材和混凝土的使用,水电、耗能耗材等各方面资源也有相应的节约。再者,我国建筑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的增加,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建筑农民工的平均日工资分别是:23.24元、25.1元、28.23元、32.45元、37.7元、41.78元,总共增长了79.8%。据统计数据可知,采用住宅产业化的方式修建房屋,可以使工程项目的综合造价节省大约15%以上。

有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城市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将近占用于其他建设土地的30%,在住宅建设中消耗的水资源占总消耗水资源的32%,住宅建设的钢材消耗量占全国钢材消耗量的20%、水泥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7.6%,1平米的房屋的建成,将会释放约0.8吨的CO2,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住宅的建设,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与碳的高排放为基础的。在当今“节能减碳”的大环境下,降低住宅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逐渐迈向绿色建筑,是建筑业必须取得的创新和突破。而通过住宅产业化是有可能打破这些现存的资源浪费和高碳排放现状的,将向节能减排的目标更近一步。

综上所述,我国的住宅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既要求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保证,同时又要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所需要的资源,实现住宅建设多快好省的全面发展。因此建筑工业化是目前我国的必然之路。

根据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国家住建部陆续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方案。目前,全国已有1个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2个产业化基地园区,8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45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这些都足以看出从国家层面上对建筑工业化的重视。

1.3.2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方面,我国在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高校和

企业为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研究与推广做出了贡献,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均进行了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相关构造研究。在万科集团、远大住工集团等企业的大力推动下,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目前主要的应用的还是一些非结构构件,如预制外挂墙板、预制楼梯及预制阳台等;对于承重构件的应用(如梁、柱等)还是非常少。尽管叠合技术及其构造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在民用建筑工程上仍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应用。我国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仍然远远小于现浇结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在我国发展存在间断期,使得掌握这项技术的人才也产生了断代,且随着抗震要求的不断提高,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难度也更大了。

(2)我国到目前为止也只出台了一部相关的国家规范,其设计分析方法并不完整,新的构造措施和施工工艺也不能形成一个系统,不足以支撑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大多数工程计师没有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相关设计方法指导。

(3)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研究应用的较少,也很少有完整的施工图,国内仅有华阳国际等少量的几个设计院能够做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设计技术人员缺少,使之难以推广。

(4)尽管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对其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不如现浇结构上,这给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1.3.3部分装配式建筑相关规范、标准及图集

表1-3 国家级、部级装配式结构相关规程、规范及图集(含已废止)

表1-4 装配式结构相关地方标准、规范及图集

参考文献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技术教研组.装配式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社,1983.

[2].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博士学文.2007

[3]. 龚建文,李伟龙.低碳经济与中国住宅产业化之路[J].江西社会学.2011,12:44-48

[4].陆昌贤.装配式大型砖砌块试验住宅[J].建筑学报.1958.9(28):6-8

[5].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市住宅建筑研究所.非蒸压矽酸盐大型砌块装配式住——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革新实例[J].1960.3:2-4

[6].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装配式大型壁板试验住宅[J].1959.11:34-36

[7].曹成磊.预制装配式大板建筑概况.铁道标准设计通讯[J].1979.06:42-48

[8].大模板多层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20-84[S].

[9]. 朱伯龙等.装配整体式密肋楼扳的理论及试验研究.同济大学科学技术情报站,1961

[10]. 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装配整体式结构高15层的民用航空局办公大楼设计.建筑设计[J],1960 (3)

[11].周晓芬等.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叠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建筑结构[J],1997(10)

[12]. 国家建委建研院建筑设计研究所三室.国内框架轻板住宅建筑发展概况.建筑技术[J].1978.Z3:1-5

[13]. 杨化雄.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的设计与施工[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1-2

[14].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技术规程. CECS52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15]. 整体预应力装配式板柱建筑技术规程. CECS52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16].Arditi, David, Uluc Ergin and Suat Gunhan.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Precast concrete systems. Jouma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2000,6(3):79-86

[17].竹隰生,任宏,郭敬.我国建筑业人工成本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建筑经济.

2007,12:15-18

[18].胡庆昌.民族饭店高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的设计[J].土木工程学报.1959.9(20)

[19].吴仕岩.民航总局办公大楼加固施工结构可靠度鉴定研究[J].铁道技术研究.1910.08(20)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 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 1)北美(美国、加拿大) 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及普及化难点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及现状,阐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及优势,结合国内农村房屋存在的问题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未来在农村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及应用难度。提出了未来预制装配式建筑普及方向。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农村房屋改进方向;建筑工厂化。正文: 0.引言 长久以来,我国建筑业主要采用的是现场施工的方法,即从搭脚手架、支模板、绑钢筋、及浇注混凝土,大部分工作都是在现场完成人工完成。这造成了巨大的劳动强度及巨大的施工风险,此外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大量的固体建筑垃圾以及噪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及市民的生活质量,现场施工带来的工程质量与精度不高也亟待解决。 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将组成建筑的部分构件或全部的构件在工厂内加工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预制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拼装就位而建成的建筑形式[1] 1.国内外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及现状 上世纪50年代,二战使欧洲遭受到严重的创伤,建筑尤其是住宅急需大量的重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欧洲采取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建造了大批的房屋,并因此建成了标准的、完整的的住宅体系,并延续至今。同样在上世纪70年代能

源危机期间美国开始推行配件工厂化机械式的生产。美国的城市发展部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并且沿用至今。美国城市的建筑结构基本上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其预制与预应力混凝土协会编制的《PCI设计手册》中就包括了与装配式结构相关的部分。该手册不仅仅是在美国,更是在整个国际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2-3] 久远的发展历史下产业化住宅的比例在瑞典占80%,英国、美国、日本都在70%以上。[4]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装配式建筑起步时间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出现装配化建筑的概念,期望可以发展出集高质高效高速及低成本为一体的建筑形式。80年代,已有不少工程中采用预制屋面梁、吊车梁、预制屋面板、空心楼板等构件,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虽然预制构件得到不少应用,建成的建筑质量普遍不太高,并存在构件跨度小、承载力低、整体性延性差等的缺点。楼屋面板由于密封胶的质量问题及防水措施不完善,使用两三年后就开始出现了渗水漏水现象,保温隔热隔声的效果也不好,使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90年代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加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5]而到了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工成本又大幅度上升,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展,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被提及,并有了快速发展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2016年3月份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加 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016]6号)提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 的比例达到30%。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l 号),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 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 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建筑。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突然停滞并 很快走向消亡,PC技术沉寂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重新在我国兴起,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和值得期待的事件。时隔30年的断 档期,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员都非常匮乏,短期之内无法从根 本上解决人员、技术、管理、工程经验等软件方面的问题。 从市场占有率来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

全国各地基本上集中在住宅工业化领域,尤其是保障性住房 这一狭小地带,前期投入较大,生产规模很小,且短期之内 还无法和传统现浇结构市场竞争。但随着国家和行业陆续出 台相关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指导,面对全国各地向建筑产 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我国各地20多个省市 陆续出台扶持相关建筑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化基地和试 点示范工程建设。相信随着技术的提高,管理水平的进步, 装配式建筑将有广阔的市场与空间。 美国装配式住宅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 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至今。除注重质量,现在 的装配式住宅更加注重美观、舒适性及个性化。在美国,大 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 为主,美国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 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用户可通过产 品目录,买到所需的产品。这些构件结构性能好,有很大通 用性,也易于机械化生产。 德国的装配式住宅主要采取叠合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构件装配式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较好。德国 是世界上建筑能耗降低幅度最快的国家,近几年更是提出发 展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从大幅度的节能到被动式建筑,德 国都采取了装配式住宅来实施,装配式住宅与节能标准相互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 程与趋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

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预制装配式建筑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预制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提高建筑施工工程的效率,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但是由于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跟不上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因此本文根据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策略。 标签: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 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利用工业化的模式进行建筑施工的新型建筑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使用模式可以通过其优良的结构特性促使建筑施工性能得到保障。预制装配式建筑不止可以降低能源消耗,而且可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增加企业资金收益,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出现的问题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等一系列工作,其中主体结构施工工程涉及到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从构配件工厂化预制开始,需要依次进行运输、吊装、固定、钢筋连接绑扎、预埋件安装、套筒灌浆、混凝土浇筑等,甚至包括后期建筑竣工维护环节。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预制构件连接、预制构件维护、平板制作安装及管线构件埋设等[1]。其中构件预埋管线连接问题会导致振捣环节混凝土进入预埋管线内部,从而为管线构件固定工作造成阻碍,以至于出现管线后期堵塞、脱离等问题;平板制作安装环节主要会出现转角板、叠合板、外墙板保温层等断裂问题。叠合板、转角板发生断裂主要是由于运输或吊装过程中挤压过度,再加上转角板、叠合板自身跨度较大,很容易导致裂缝的发生。而外墙保温层断裂主要是由于预制外墙板加工过程中保温材料的不统一及自身结构特性等原因。预制构件连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套筒连接不紧密、灌浆不足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套筒连接过程主要会出现完全的位置偏移、局部位置偏移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会对钢筋与孔洞的连接工作造成困难,从而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而灌浆力度不够主要是由于工作人员不够认真及灌浆孔内部情况难以确定等原因,导致灌浆过程出现问题。 2、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策略 2.1加大施工管理措施 预制装配式建筑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发展进程受到了抑制,建筑企业对预制装配式建筑还不够重视,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对此项技术的宣传力度,然后根据当地情况制定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实施优惠政策,并加大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开发研制,为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提供政策、技术全方位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技术 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2016年3月份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工程质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发[1016]6号)提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2016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l号),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建筑。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技术现状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突然停滞并很快走向消亡,PC技术沉寂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重新在我国兴起,这是一个令人鼓舞和值得期待的事件。时隔30年的断档期,无论是技术还是人员都非常匮乏,短期之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技术、管理、工程经验等软件方面的问题。从市场占有率来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全国各地基本上集中在住宅工业化领域,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这一狭小地带,前期投入较大,生产规模很小,且短期之内还无法和传统现浇结

构市场竞争。但随着国家和行业陆续出台相关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指导,面对全国各地向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我国各地20多个省市陆续出台扶持相关建筑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化基地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相信随着技术的提高,管理水平的进步,装配式建筑将有广阔的市场与空间。 美国装配式住宅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至今。除注重质量,现在的装配式住宅更加注重美观、舒适性及个性化。在美国,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美国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用户可通过产品目录,买到所需的产品。这些构件结构性能好,有很大通用性,也易于机械化生产。 德国的装配式住宅主要采取叠合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构件装配式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较好。德国是世界上建筑能耗降低幅度最快的国家,近几年更是提出发展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从大幅度的节能到被动式建筑,德国都采取了装配式住宅来实施,装配式住宅与节能标准相互之间充分融合。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 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 1月 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 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 30 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 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 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 低于 20%的预制率,基本上 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 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 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 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 1)北美(美国、加拿大) 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 盛行于 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

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儿园设计面临的问题,然后通过幼儿园建筑设计认识的发展、空间环境模式的发展浅谈了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展开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分析。 关键词: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分析 引言:幼儿教育是人生启蒙教育,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幼儿园建筑当中,如何使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多样的生活、学习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笔者展开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分析。 一、幼儿园设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幼儿园通常有私立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公立幼儿园的办学主体是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资产公有。由国家政府部门或其主管单位拨款,私立幼儿园的办学主体为私人或民办团体,资产私有。无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它们的建设很多都存在作为一种配合政府卖地或房地产企业卖房为目的的配套设施所建立,作为配套设施就决定了幼儿园的地位。在房价日益高涨的今天,尤其是在大中城市的或普通省会城市市区中,房价都是寸土寸金,那么地价只能用天价形容。因此,无论是从房地产开发商还是政府,都不可能为幼儿园建设提供充分的土地。从利润角度来说,用于幼儿园的建设资金与土地面积常常被压缩,这两种建设方式的主体都不是幼儿园的真正使用者,使幼儿园设计与使用相互脱节,设计师无法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的使用需求。 二、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发的转型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前,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主要是向苏联学习集体主义教育模式,例如‘直接教学’和‘分科教学’。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打破了外交僵局,国际上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高潮,这使得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沟通交流的频繁,教育领域进行了与苏联教育模式背道而驰的西方现代教育模式的研究,例如蒙台梭利教育法、瑞吉欧教育方案、高宽教育方案,这些现代化与多样化的教育理念对幼儿园的教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国当代幼儿园建筑设计的探索正是在学前教育的转型期起步的,因此对幼儿园的认识、幼儿园的空间环境模式均受到“直接教学”与“分科教学”模式的影响。 1.幼儿园建筑设计认识的发展 1979年,颁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中发〔1979〕73号),1987年,颁发的《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1987年办法《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试行)》等,这些文件的办法标志着我国将发展托幼事业提到了与民族素质密切相关的战略高度,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逐步走向有章可据、有理可依的标准化、正规化的阶段。 笔者通过上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材以及幼儿园有关条列规定展开分析研究,参考2007年付瑶出版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编号为JGJ 39-201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龚兆先主编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版和第二版;黎志涛编写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可以发现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下:其一,学前教育建筑虽从一开始就根据幼儿年龄分为

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报告

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报 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2017-2021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深度分析报告报告编号:643985 市场价:纸介版7800元电子版8000元纸质+电子版8200元 优惠价:¥750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在线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韩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咨询客服。 2017-2021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博研咨询与投资规划深度分析报告 已发布2018版,如需了解最新目录,请联系我司 第1章: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定义与模式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定义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 (1)技术策划 (2)方案设计 (3)初步设计 (4)施工图设计 (5)构件加工图设计 (6)预制构件设计 (7)构造节点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开发模式 (1)轻钢结构 (2)预制集装箱房屋 (3)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建筑政策规划解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 装配式建筑技术及工艺分析 装配式建筑结构分析 (1)装配式结构形式 1)预制梁 2)预制板 (2)装配式结构连接 (3)装配式结构性能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 (1)钢筋套筒的连接技术 (2)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技术 装配式建筑工艺分析 (1)与传统工艺的比较分析 (2)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规范 装配式建筑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比较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

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 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 1)北美(美国、加拿大) 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发展

装配式建筑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在欧美及日本被称作产业化住宅或工业化住宅。具有效率高、精度高、质量高、工业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高、建筑抗震性能高、节能性能高、使用面积大等优点。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30%,2017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1.39万亿,这意味着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将有至少6万亿以上的产值。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现状 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四大转变:①生产工艺由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变为以机械作业为主;②生产地点由传统的以工地现场为主转变成以工厂生产为主;③施工方式由传统的现场施工变为现场组装;④施工人员由传统的施工现场农名工为主变为产业工人、技术操作工人为主。 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仍存在一些问题:①造价相对较高。费用的增加主要在预制构件的预制和构件的安装运输;②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③专业人才短缺,预制构件的安装对运输、吊装设备的要求较高,而普通的施工队伍,缺乏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经验。 2.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情况 2016年12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17年1月住建部公布《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51231-2016)。2018年1月住建部公布《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并废止原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 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完善产业链 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需要完善产业链,把业主、设计单位、构件工厂、施工单位等所有的上下游企业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施工、后期运营与维护一体化,并在项目建造过程中不断整合各企业的优势资源,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效率,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完善技术标准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统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法律依据。 (3)提升技术水平 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式,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需提高构件制作水平,保证构件制作质量,降低构件制作成本;施工企业需加强装配式建筑施工队伍建设,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水平,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 (4)提高政策支持 政府应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对相关企业与相应的技术人才实施土地、财政、税务、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植培育相关企业的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行业带来的变化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对行业带来的变化 一栋30层的高楼,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投入12个工人最快只需要180天就可以建成。这个效率是惊人的,如果用传统建造方式,要想在180天建成30层的高楼,是根本不可能的。 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国家高层更是提出的“10年30%”的目标,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送来政策东风。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为行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建筑行业业态或将面临洗牌和重构。 建筑业旧业态具有:高增速、大规模、多机会、低利润、旧模式、恒盈利的特征,长期以来,建筑业吸纳了大量企业和人员。但是,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建筑行业内分化将变得激烈,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企业和从业人员退出。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不下5000万,队伍非常庞大。传统的建筑生产组织方式,因为其对人工劳动严重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多、科技含量低,使得建筑施工行业作业效率普遍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这种现场施工、现场砌筑、人随项目走的习惯性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而建筑业走向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工厂化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但缩短了建造周期,而且减少了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的依赖。这意味着,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今后建筑业将不再时兴“人海战术”了。 建筑业的行业工种,通常有木工、泥工、水电工、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抹灰工、腻子工、幕墙工、管道工、混凝土工等岗位。做装配式建筑后,一些墙体、楼梯、阳台等部品构件在工厂中就已经制作好,工人的现场操作就仅是定位、就位、安装及必要的小量的现场填充结构等步骤,所以木工、泥工、混凝土工等岗位需求将大大减少。同时,采用装配式工法施工后,多采用吊车等大型机械代替原来的外墙脚手架,所以架子工也将无用武之地了。吊车司机、装配工、焊接工及一些高技能岗位可能愈发具有需求量。 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一步步推广,所需的劳动力会越来越精简,5000万建筑工人中必然会有大量人员退出,届时如何解决因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作业而带来的过剩劳动力安置,将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建筑企业对装配式建筑普遍处于观望态度,试水装配式建筑的多以民营企业为主,比如万科、远大住工、杭萧钢构等。随着政府的大力号召,这几年来企业对待装配式建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纷纷跟上脚步,加大了产业化投入力度,有的公司还专门成立了科技集团,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节能的发展。 目前,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当了推行装配式建筑的主力,而大量中小建筑企业依然顾虑重重。由于目前政策鼓励不足、创新能力欠缺、技术成熟度不够等原因,要搞装配式建筑,往往投入大、成本高,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一位小型建筑企业的老总说:“建筑产业化、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3.1 美国装配式建筑 美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能源危机期间开始实施配件化施工和机械化生产。美国 城市发展部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一直沿用至今,并与后来的美国建 筑体系逐步融合。美国城市住宅结构基本上以工厂化、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 式为主,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工厂通用性,增加了施工的可操作性。总部位于 美国的预制与预应力混凝土协会 PCI 编制的《PCI 设计手册》,其中就包括了装 式结构相关的部分。该手册不仅在美国,而且整个国际上也是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 力的。从 1971 年的第一版开始,PCI 手册已经编制到了第 7 版,该版手册与 IBC 2006、ACI 318-05、ASCE 7-05等标准协调。除了 PCI 手册外,PCI 还编制 了一系列的技术文件,包括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 3.2 欧洲装配式建筑 法国 1891 年就已实施了装配式混凝土的构建,迄今已有 130 年的历史。法 国建筑工业化以混凝土体系为主,钢、木结构体系为辅,多采用框架或板柱体系, 并逐步向大跨度发展。近年来,法国建筑工业化呈现的特点是: (1) 焊接连接等干法作业流行 ; (2) 结构构件与设备、装修工程分开,减少预埋,使得生产和施工质量提高 ; (3) 主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装配 率达到 80%,脚手架用量减少 50%,节能可达到 70%。德国的装配式住宅主 要采取叠合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板、梁、柱、楼板、内隔墙板、 外挂板、阳台板等构件采用构件装配式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较好。

国外建筑发展史

国外建筑设计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末,人类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拥有了大量奴隶劳动力,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因此开始。在这个时期,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蓬勃兴起。其中,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历经2000多年被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的渊源。 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第一批巨型建筑产生于埃及,包括宫殿、府邸、神庙和陵墓。所有建筑物都是以巨大的石块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宏大的工程规模和精细的施工质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古代埃及的建筑以金字塔为代表,反映了当时的几何、测量和起重运输机械的知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典雅端庄、匀称秀美是古希腊建筑典型的美学特征。鼓希腊建筑一反古埃及建筑宏大雄伟的风格,所产生的建筑设计艺术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古希腊建筑将朴素的形式与人体活动相适应的尺度完美地结合,并通过材料与施工以及相适应的装饰得以充分体现。其中的帕提农神庙(公元前447—438年)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瑰宝。 帕提农神庙 第1/7页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建筑的类型、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希腊。古罗马人发展了拱券和穹隆结构的技术,并开始使用天然混凝土材料,以取得高大宽广的室内空间,而从希腊引进的柱式则成为建筑上的装饰,这是古罗马建筑最大的成就。虽然罗马建筑不如希腊建筑精美,但以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形制成熟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著称。代表作有大角斗场、万神庙、卡拉卡拉浴场等等。其中面积最大的温水厅用三个十字拱覆盖,是古罗马

结构技术的代表而三层叠起连续拱券输水道则被认为是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因此,古罗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角斗场 第2/7页 万神庙 由于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遗产,同时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经验,所以拜占庭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新的建筑结构形式,这就是在教堂建筑中有4个或更多的柱墩通过拱券支撑穹隆顶的结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前景 张慧华河南建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概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我国现今土地出让费用的增加、劳动人工价格的不断上升、人们对节能环保要求意识的逐步提高,建筑行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提高核心竞争力,新的行业产业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 首先了解三个定义: (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指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在建筑工程中,简称装配式建筑;在结构工程中,简称装配式结构。 (二)预制装配率,是指装配式建筑中,符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适宜采用预制构件的部分,使用的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所占适宜部分内全部构件混凝土体积的比例。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全部构件混凝土体积。 (三)预制构件,是指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如梁、板、墙、柱、阳台、楼梯、雨棚等。 传统的住房建造技术生产效率低、施工速度慢、建设周期长、材料消耗多且工人劳动强度大,这一系列状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住宅的刚性需求。而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特点:①设计多样化,可以根据住房要求进行设计;②功能现代化,可以采用多种节能环保等新型材料;③制造工厂化,可以使得建筑构配件统一工厂化生产,一气呵成;④施工装配化,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减少材料浪费;⑤时间最优化,使施工周期明显加快。因此,面对我国越来越大的住房需求,尽快优化建筑产业模式已势在必行。 装配式建筑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其施工过程中有效减少了建筑污水、有害气体、粉尘的排放和建筑噪音的污染,降低了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各种影响,有利于提高建筑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设计、建筑的精细化,提升建筑的整体质量和节能减排水率,促进了我国建筑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上海市政府相关文件要求,采用装配式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住宅和商业、办公建筑总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15%,外环线以内地区不低于25%;在每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