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软实力研究状况及分析

国内软实力研究状况及分析
国内软实力研究状况及分析

国内软实力研究状况及分析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以来,文化软实力一词在文化领域和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政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借鉴西方软实力理论和中国文化力理论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对文化软实力也积极开展研究,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解读和分析文章以及研究性著作不断涌现,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2004年5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皋艳在导师张步仁的指导下,以《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软权力建设》为题目完成了学位论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检索工具,匹配“精确”选项,以“文化软实力”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对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的研究论文进行初级检索,共命中183篇。这些论文的篇数按年度分布的状况表明,国内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论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文化软实力成为在文化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此主要回顾中国学界关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成果,对相关情况作一简要梳理分析和总结。

一、目前研究的基本特点

1.多重视角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2000年以来关于文化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呈现多视角的特点。

①从软实力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如软实力与国家的强大;论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软实力三要素;论软实力与中国外交;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困境及对策等①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方面进行研究,如“软实力”的含义及对我国的启示;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等①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进行研究,如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中国软实力资源及其局限等①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进行研究,如尊重文化多元、坚持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加强共同理想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全球汉语热: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路径;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此外,还有从中外文化软实力建设对比、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等角度进行研究。

2.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问题就是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问题,就是当代中国文化对内如何凝聚人心,对外如何树立形象问题。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牵扯到多个学科和专业,也涉及到文化力、国家硬实力等概念和问题。从目前的文献研究资料看,一方面,研究的范围已经涉及到了哲学、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以及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和专业,多个学科的学者都将软实力理论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正是在这些多学科和专业的联合攻关、相互启发和相互印证的交叉综合研究中,使得目前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不乏理论创新。

3.从对西方语境中软实力概念的解读到构建中国语境中的软实力概念。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由来是与西方软实力理论和中国文化力理论紧密相关的。中国一直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之前,我国学者是从“力”的角度认识文化的作用的,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冷战结束以后,软实力理论成为美国学界的主流话语。软实力(或译为软力量、软权力、软国力)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在软实力理论中,约瑟夫?奈视文化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他指出:国家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哲学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2]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肯定了文化是一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学者们对奈提出的概念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学科的差异,也有研究角度的不同,还有一些善意的提醒。如: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认为,将“SOFTPOWER”译成“软权力”或“软权势”更合适。这样能比较更贴切地反映奈分析美国霸权衰落及其权力重构时的原意。在我国“软力量”概念非常广泛,如,认为“不仅有国家的‘软力量’,包括一个城市或是一个企业,也有‘软力量’的问题。[3]庞中英认为,“现在有很多人对奈的‘软力量’的概念没有理解透,看法有点片面,好象认为‘软力量’只有文化。其实在西方人看来,软力量的核心包括:和平、民主、人权,这些基本价值;还有意识形态、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3]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鹏程认为我们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上使用文化“软力量”这个概念的,所以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这个问题上,应从中国文化的意义上强调“文化自觉”。由此可引申出文化“软力量”有三层内涵:文化吸引力、文化亲和力和文化规制力。在研究西方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中,中国学界结合软实力问题、结合中国的社会背景对中国话语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问题作出了理论探讨。就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与内涵来说,国内学界还没有形成定论,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下去。在继续研究西方文化软实力相关理论的同时,必须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国际关系与民族文化的实际来探讨文化软实力,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就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

更为细致的解析。

4.研究的不平衡性和局限性。从目前掌握的文献看,研究的不平衡性和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研究的成果多为学术论文,研究专著较少,高水平的研究著作更少;二是研究多集中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和措施,中国文化软实力评估等方面;三是实用性的研究多集中在从软实力的角度谈部门、行业、地区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十分牵强,缺乏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推理。对一些基础性的、理论性的关键问题涉及较少,如:马列经典作家对文化的认识问题;中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问题;文化软实力的提出时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还是文化以外事物发展的要求问题;西方语境中文化软实力概念和中国语境中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差异性问题;文化软实力的特点问题等等。二、目前研究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观点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化软实力概念与内涵,文化软实力提出的背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

1.关于文化软实力概念与内涵的认识。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内在包含着“力”“、实力”“、软实力”“、文化力”“、文化软实力”五个递进的关系。(1)西方学者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及其关注点。软实力(SoftPo wer),又译为软权力、软力量等,这一概念提出于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全球战略问题研究专家约瑟夫?奈在《软实力》(SoftPower)一文中,首次将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认为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基础,也是硬实力的动力。“软实力”是用以指称相对于国家、民族、边界、领土等“硬权力”而言的文化、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国民凝聚力和国际机制等,也就是指意图通过吸引力、感召力、同化力来影响、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从而获得理想结果的能力[4]。1999年,约瑟夫?奈又在《软实力的挑战》(TheChallengeofSoftPower)一文中对软实力作出较为完整、系统的定义。2004年,约瑟夫?奈的新著《软实力―――――国际政治中的制胜之道》(Soft Pow-

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则对软实力给予更为简明的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这一概念得到学界广泛的认同。从1999到2006年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定义也做了几次修改。(2)中国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及其关注点。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看法,如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教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道义主导赢得朋友、影响他人的一种能力,他说“: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总之定义非常多,上述观点也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而全面科学论述文化软实力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 2.关于文化软实力提出的背景的认识。

(1)软实力理论既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是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产物。软实力理论是在相互依存理论前提下对国际关系核心理论“权力论”所做的补充和发展。“权力论”虽然没有把国家实力明确地划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但已经部分涉及到软实力问题。美国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认为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等“无形权力”也决定着国家的实力。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克莱因提出所谓的“克莱因公式”:国家力量一「(人口+领土)+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意图+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其中“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属于一种软实力因素。20世纪70年代,相互依存理论进入发展兴盛时期。约瑟夫?奈等深人研究了作为“现代国际体系根本特征”的相互依存问题,提出在国际社会不同角色之间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中,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导致一国对外依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从而影响国家间权力的分配。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实力中“无形权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而成为软实力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2)全球化导致冷战后国际关系的主体和实际内容发生深刻变化,使软实力理论应运而生。全球化导致民族国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角色发生变化。虽然国家间关系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但是民族国家所承担的核心功能出现了调整。除国际组织等超国家主体外,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政党、媒体甚至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国家与非国家主体、超国家主体结成紧密的多

元关系,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的手段也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价值观念、文化、宗教等意识形态找到了跨越国界、相互渗透的新的工具和载体。上述变化使文化、价值观、信息、多边机制以及网络媒体等因素日益重要,直接导致软实力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也使软实力理论应运而生。冷战结束后,美国维护和强化其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需要为软实力理论的传播提供了土壤。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被认为是西方阵营长期“和平演变”和渗透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通过软实力的运用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美国在文化价值观、发展模式、民主政治以及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的影响力极大地得到加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争相提升软实力,尤其是欧美大国充分利用各自在软实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争取在未来国际格局的塑造中占据主动。

3.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对此,,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从国内方面来看,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包括:第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民族精神,强化国家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第二,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以文化创意、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有效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第三,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保障。第四,提高一国的国际地位。一国软国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别的国家如何认识它。当人们认为它是代表正义、代表进步潮流、代表先进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对别的国家就有吸引力了,它自然就有了国际动员能力。在国际上对一个国家的认识如何,也是能否有效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动员能力的基础。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国际社会肯定时,其国际地位与动员能力就会上升。第五,在国际上能消除国外的抵抗意志,使对方认同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政策目标,达到不战而胜。衡量一国“软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一国的国民文化水平、自身权威公认度、文化底蕴等是否处于强势。软硬力量相辅相成地发展,两者相互联系并且相互辅助转化:硬力量的强大,将有助于扩大“软力量”的影响并促进“软力量”作用的发挥。“软力量”的影响和作用将有助于硬力量的实现,或者给硬力量营造其发挥作用的氛围。第六,能提升一国的综合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是综合性的,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乘积。综合国力不是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和,两者都是综合国力的因数,其中任何一个为零的时候,综合国力就等于零。我国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社会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正问题。如果不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我国要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增强国际动员能力都将是困难的。第七,它的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的历史沧桑而血脉不断,这足已说明它具有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世界,其影响力是世界性的。另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可谓根深叶茂、多彩多姿,这不但丰富了我国文化资源,也突出了我国文化特色。这一切都使中国文化产生了恒久魅力。从国际方面来看,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价值包括:第一,这是实现我国和平崛起的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仅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与国际亲和力。第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扩大影响,展现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宣传教育功能)和产业属性(消费娱乐功能),文化及其产品内在地蕴含了生产主体的思想观念,其输出和消费的过程,无疑也是最直接的传播、辐射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制度文化的过程。[6]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利用各种国际交往的场合,积极加强民族文化的介绍和传播工作,宣传、展现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 4.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衡量一国“软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一国的国民文化水平、自身权威公认度、文化底蕴等是否强势。中国在“软力量”上具有先天优势。在世界历史上,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是唯一用同一种文字记载历史且持续长达五千年之久的文明。虽然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在西方文明的扩张进程中,中华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国际重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表明,中华文明依然是一种比较强势的文明。重视国家“软力量”的发展,是中国在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特征之一,是中国在对过去接近30年的发展经验总结的结果。一个国家的”软力量”应该包括它自己的特色,但更主要的是应该顺应世界潮流。所以,中国“软力量”的核心还是要与世界同步,把世界普世的理念、价值观作为它的基础,然后辅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成分。从“软力量”本身来看,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弱点是作用间接而缓慢,其优点是能消除对方的抵抗意志,使对方认同自己的基本价值和政策目标,达到不战而胜。衡量一国“软力量”的强弱,取决于一国的国民文化水平、自身权威公认度、文化底蕴等是否强势。我国还是在“软力量”的发展和运用上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国民对“软力量”的作用认识不足,对“软力量”的侵入和对国家的影响警惕不够,过分关注娱乐消遣类信息,并不加识别地一味叫好,直接或间接

扩大了国外“软力量”对我国的影响力。二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容乐观,还有待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我国“软力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利用以发挥其所具有的潜在影响作用。四是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宣传能力方面制约了“软力量”发展。五是民族的和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力量,可以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的东西,其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六是在文学和艺术创作方面,还没有可影响世界的大师级作品出现。七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包括一些学说、理论、制度和模式过分膜拜,“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自卑自轻思想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软力量”建设,甚至增大我国被国外软力量征服的可能性。八是媒体对国内问题的平衡性报道过少,要么叫好要么指责。一些媒体大话、空话和套话过多,硬性报道指标过多,严重影响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对民众的影响力。凡此种种不足,造成了我国现在在国际舆论中的处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垄断地位没有改变,对我国“西化”和“分化”的立场以及“妖魔化”的报道手段没有改变,虽然我国在西方的声音有所增强,但影响力仍十分有限。

5.关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认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7]王利涛等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构想:一是在思想层面上促进文化身份建构;二是在制度层面上推动体制创新发展;三是在器物层面上培育文化产业精品。[8]罗建波认为,及时确立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基础;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应有的外在展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9]关于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与探讨是国内学者讨论最多的问题。虽然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但是综合起来,主要还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继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巨大作用,全面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第二,以“文化强国”为目标,从战略高度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第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四、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近代革命文化,普遍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第五,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构建公益文化大国形象;第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第七,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第八,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虽然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还跟不上国内文化建设的实践,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界定不明确,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学界投入很大的热情进行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在应用研究和战略对策方面。同时,一些学者也指出了当前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翟泰丰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涉及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而又崭新的课题,学术争论纷呈。专家学者应共同加强涉及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学术界定的研究,即: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范畴界定、文化软实力的实力范畴界定、在硬软实力内在关系中文化软实力地位的界定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点的界定。[10]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以来,“文化软实力”概念出现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各种文章之中,但直到现在,这个叫响全球的概念,仅仅是一个满天飞的口号,并没有获得任何实质的内涵、外延或构成、功能定位。他们指出“,时至现在,也没有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专门探讨的文章或著作,因而,‘文化软实力’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11]应当承认,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等多学科概念,每一学科的研究都有其合理性,但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迫切要求学术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凝聚力。目前的研究虽然大多涉及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但都只是从对应关系而不是从具体的辩证关系来进行的研究。一般来说,辩证关系不是矛盾双方简单的二项式,而是以一定的中介为桥梁建构起来的三要素的整合。离开了中介的制约作用的二项式,只能是抽象的公式。实践证明,中介的制约作用,使辩证关系具有具体的历史性。

2.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不足。贾海涛认为,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研究才刚刚起步。理论界和整个社会更热衷于所谓应用研究,而对基础理论研究热情不高,有限的基础理论研究也多是重复前人或别人的观点,创新较少。事实上,如果对基本概念的内涵、本质和理论体系的特征在认识上存

在着不足和较大的分歧,不仅会造成理论体系的混乱,对于应用研究和相关决策、政策的制定也必然造成较大的消极影响。只有在搞清楚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及其资源,认清怎样建设、开发和发挥文化软实力等问题,才能搞清楚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优势和劣势)以及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关键,进而才能明白我们文化建设需要构建怎样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出一个理想而切实可行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国内学者不仅在文化软实力概念界定和主要资源及其构成要素等方面远未形成共识,文化与软实力及综合国力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清;由于文化软实力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影响了探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应用研究,系统和科学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措施尚未形成;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多从国内背景出发,国外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有益经验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很少涉及。

3.目前的研究是一种对象意识式的研究,而非自我意识式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把国家及其文化软实力只是作为外在的对象。由于抛开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载体,不讨论由谁来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那么所谓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过是一句空话。目前的研究从多种力的综合来看待国家文化软实力,但长于空间角度的分析而短于时间角度的分析。由于忽略了历时态的视角,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每一要素的动态以及整体系统的动态就未被揭示,那么要素的形成和整体的建构就会在我们研究的视野之外。

4.目前的研究虽然都从美国学者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出发,但忽略了我们研究软实力的目的。由于目的不明,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的评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也就不容易搞清楚。

5.虽然都看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及其带来的影响,虽然都在探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但由于缺乏原因的分析,举措的有效性就值得质疑。譬如,几乎所有的探索怎样发展的文章都涉及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却未见更有效的说明。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杨飞101002079 生技2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虽然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提升我国软实力,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

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浅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浅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作者:杨红涛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按照我国学者王蒙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摘要:现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日本和等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但在全球软实力的排名表中,我国还名列第八,位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之后,目前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因此,如何使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除此以外,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的很好。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例如,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大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怎样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为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宏伟目标你个人有何打算 “文化软实力”概念是“软实力”的子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它是相对区别制度、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等因素而存在的软实力形态:在“软实力”要素构成中,文化软实力是其基石,是软实力的核心,之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一.我国现阶段的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1.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 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3. “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1.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2.文化逆差现象严重。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生产大分工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差异不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这一个不能整体反映一个国家真正经济实力,文化底蕴,政治力量的代码上。国家的软实力如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指国家的经济实力,设施设备等。软实力实则是指国家的文化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软实力具体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0年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第10届亚残运会,2010年成功承办世界博览会到2011年的利比亚大撤侨,索马里海盗案,2012年的南海问题争端以及近日被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的中菲黄岩岛对峙。再到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再到世界各国人民兴起的汉语热,海外孔子学府的成立,成龙,姚明等中国巨星在国际宣传的中国形象等。简而言之,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无不显示着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正与日俱增。虽然中国的成绩受世界各国人们所肯定,但是在中国发展中,在提升国家

软实力的进程中,中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譬如(1)片面发展经济实力,忽视政治,文化的建设。近10年的中国,经济水平渐渐与世界大国接轨,但是国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不相称,国民参与政治管理仍然受到限制,所谓的民主,自由都只是浅层次的。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师资不足,设备不齐全,硬件设施明显落后等情况。文化建设投入相较与国际水平(即文化教育建设的投入必须达到国家财政支出的3%以上)仍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2)片面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为经济的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以牺牲生态环境,国民健康换取短暂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各个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部分甚至为虎作伥,成为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的庇护伞。从三聚氰胺奶粉到染色馒头,再到工业明胶毒胶囊,都无不体现着中国存在着目光短浅之嫌(3)中国文化软实力依旧不足。像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它的文化产品出口甚至已经超过了它的工业,农业产品,它在利用经济冲击世界各国经济的同时也在采用文化渗透他国文化。中国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如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的暴留,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继承,对外来文化的筛选不够谨慎,导致许多国人有崇洋媚外的思维,特别是做为中国未来新生代的年轻人,长期的精神空虚致使他们沉迷于韩剧,美国电影中,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致使中国的文化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对于官场腐败现象整治不力,人民民主自由程度不及他国,致使中国国民对自己国家不够自信反而把眼光放在国外。还有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浅析中国如何提高软实力

内容摘要:在“国际传播的现实逻辑”的讲座中,主讲人陈卫星深刻分析了国际传播的方式、技术,以及信息逻辑等内容,同时用较大篇幅讲述了软实力在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地位上的重要作用。笔者由此出发,从软实力的三个要来源——文化、政治、对外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在当今国际背景下如何提高软实力。关键词:软实力文化政治对外政策 浅析中国如何提高软实力 ——“国际传播的现实逻辑”讲座有感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针对国家间竞争,通过分析文化、价值观等软力量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力图构建理解国际竞争和分析国家综合实力的新的理论框架,从而超越传统的以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为主的国家综合实力分析范式。此后,软实力理论风靡全球,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①。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硬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在约瑟夫?奈看来,国家软实力是一种同化性力量,“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里所强调的是“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涉足这一理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发展,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国外某些势力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猜疑、敌视程度也随之增加,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一度蔓延,严重影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国如何以非战争的软实力的方式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成为国内各届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同时逐渐形成了国家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的共识,国家软实力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层面的重视。 2009年,约瑟夫?奈和王缉思合作撰文指出,国家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 ①转引自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②转引自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 述

国外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 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历史终结论”和 “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1[21] 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

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规范性的基础在于其价值观念,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其行为标准和思想的推广,权威性则在于软实力的重要意义。2[22]学者亚历山大·布哈斯认为单纯将权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很难去理清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认为软实力应该再分为统治权和支配权,并且重点研究软实力如何遍布整个别国社会为本国战略服务。3[23] 国外学者对于软实力产生的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别。第一种侧重教育产生软实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吸引大量国外精英,进而在各国培养本国文化的追随者,本国价值观的践行者,本国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教育在世界上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影响力,进而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持此观点的有日本学者田丈志及其专著《软实力与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美国学者托马斯·莫洛伊及其文章《通过英语语言教育凸显软实力》4[24],等。 第二种侧重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因优势的文化资源而产生的软实力。在全球具有优势的大众文化资源,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增强外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加拿大学者弗雷泽(Matthew Mraser)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电影、快餐、电视和流行音乐在美国对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25持此观点的还有约翰·耶马(John Yema)及其文章《世界的美国化》;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基恩及其论文《来自美国的致意:公共外交的战略修辞》;新加坡学者彭三林及其论文《日本的“软实力”追求:吸引与局限》,等。 第三种侧重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复习课程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

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精)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人们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再限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而更多地偏向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 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 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 ; 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 ;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 ;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 但优势相当明显。 那么,我们怎样应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最新文化软实力现状

三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不少学者都结合国内外的环境来研究,表示了相当的担忧,认为存在着许多问题。刘洪顺《关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一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时期内对本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他认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武铁传《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探析》一文也指出了文化“软实力”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文化发展不平衡与政府定位不明确,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制约文化发展,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加快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以文化产业集群化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以人才培养夯实文化产业繁荣之本。孟淑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之管见》一文则重点讨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所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民族文化流失严重,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建设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等,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再加上强权国家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战略,向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我国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侵略。我国文化的现状和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但优势相当明显。孙西辉《论加快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一文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有较全面的论述。该论文指出,一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如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风靡全球的中国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中国外交理念与政策、海外华人圈等;另一方面,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存在 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东西,国家认同和国民凝聚力的下降,国民素质的缺憾和人才的流失,国际机制建设与安排中的身份不相称。邓显超《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文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起点,既面临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和严峻的挑战。机遇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日益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的新起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直接源泉;现代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为我国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难得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战略支持和政策保障。挑战则有: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差距;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文化建设与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文化人才缺乏和文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邮编:100872)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题目: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世界上兴起了“汉语热”,人们热切的想以各种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这些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的较大的发展。国家对发展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提供适当宽松的发展环境、财政支持、有效的知识产权政策等。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逐步得到认同。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与我国文化之精髓“仁义之道”是分不开的。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封闭”的国际形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国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许多的文化产品在运行中被大量注入商业的因素,本身的优势资源流失,结果反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