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第一节英汉家庭称谓和社交称谓的语用对比

称谓是人们在相识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家庭称谓是指在家庭范围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语;社会称谓是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它对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英汉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称谓进行交际的。

1. 英汉家庭称谓差异

在用英汉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称谓的词语常常在交际双方理解称谓意义方面造成很大的难度,。汉语中的很多称呼语表达了较具体的关系,而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对应词。因而影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英汉家庭称谓对照表:

从上述英汉对照表可以看出,汉语当中家庭称谓远比英语家庭称谓详尽繁杂得多。就拿汉语中的堂、表亲属关系来讲。从以上对照表可以看到,汉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而英语却只有一个词“cousin”统称之。实际上,以上只是部分亲属关系,还有很多的亲属关系,比如,“姨奶奶”、“嫂子”、“弟妹”、“小舅子”、“外甥”等更细繁的方式来区别亲属关系,给英汉言语交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是英汉家庭称谓的差异之一。

英汉家庭称谓的第二个差异是: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加以区别。比如有大哥、二哥;大姐、二姐等的区别。英语当中则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同辈男性通用同一称呼:“brother”,同辈女性都称呼为:“sister”。汉语称比父亲年长者为“伯伯”,称比父亲年轻的为“叔叔”,但英语中一律用“uncle”这个词。

2. 英汉社会称谓差异

社会称谓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同一社会群体中,任何言语交际都无不面临相互间约定俗成地、适当地称呼问题,而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得到建立和维护。但是,在跨文化的英汉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称谓已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而受到重视。

我们先来看看在英语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在称谓上的变化:

在英语社会里,人们初次见面或刚开始相识的时候,常常使用“Sir”、“Madame”、“Mr. Smith”、“Mrs. Smith”、“Dr. John”等,但一般不用“comrade”或“master”。当交际双方比较熟悉后就去掉名,而直呼其姓,如:“Peter”、“John”等。这点与汉语情况略有差别:汉语是直呼其名;英语却直呼其姓,如某人姓名是:Jacob Mey,初次见面或在正式场合介绍此人时称他为:Mr. Jacob Mey。当双方熟悉后,称呼就用作:Mey。有些中国人在英语国家时被称作“Zhang”或“Chen”,便误认为对方不懂礼貌。实际上,这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已经很熟悉。

在汉语中,当人们初次见面或刚开始相识的时候,通常称呼“同志”、“师傅”、或称呼经人介绍的职务,比如,“王主任”、“张所长”、“江先生”、“王女士”、“蔡小姐”等。当人们熟悉后会互称对方“老李”、“小赵”等。如果双方关系非常熟悉后可去掉姓,而直呼其名,甚至称呼他们的绰号、外号、小名等。而且,在汉语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已经把家庭亲属称呼扩大到社会交往中,比如,根据年龄的大小称呼“大哥”、“大姐”、“小妹”、“大叔”、“大爷”、“大妈”、“大娘”等等。

汉语社会称谓在社会交往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很多变化。请看下面的汉语社会称谓变化情况表。

英汉语社会称谓对照表

从以上对照表可以看出,英语社会称谓中没有像汉语社会称谓那样的详细繁杂。汉语称谓之所以这么复杂是因为礼教中“长者为尊”的观点密切相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是“长幼有序”。如此,人们的权利、义务、职别也随之各异。然而,英语社会较重视个人意志、个人自由、个人价值以及个人独创精神。英语社会中没有像汉语社会那样复杂的等级观念、名分观念,人际关系也就比较简单。

3. 英汉称谓运用原则

了解了英汉之间家庭称谓和社会称谓的差异之后,我们应该逐步在英语学习中以及在英汉言语交际中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进行交往,努力掌握跨文化的交际原则。

称呼问题是我们进行交际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两个人如果一开始就无法解决相互间适当的称呼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很难建立和维持,因而,言语交际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在每一次的交际中,双方都希望这种言语交流顺利进行。如果我们解决好称谓问题也就意味着成功的交际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英汉交际中称谓的差异,但是,为了进一步提

高跨文化的交际技巧,我们应当掌握英汉交际中称谓的运用规律。3.1 英汉称谓差别社会文化不同,英汉交际中的称谓肯定会有区别。了解到英语当中不像汉语那样强调“长者为尊”的观念。所以我们不应当照搬汉语的称谓运用规律。在汉语中,家庭称谓可以转用在社会称谓中,对陌生的男人称“大伯”、“叔叔”等,对陌生的女性称“阿姨”、“大娘”、“奶奶”等。这些称谓一旦套到英语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所以,类似“Grandma”、“PLA Uncle”、“Aunt Nurse”会让英语国家人感到莫名其妙。

3.2 英汉对“老”字的不同看法在汉语中,“老”字是见多识广、足智多谋的同义词,是一个让人尊敬的字,因此熟悉的、比说话人年长的人可以被称作“老…”。而英语国家人不仅不愿别人说自己老,反而讨厌这个字。在英汉交际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的说法。

3.3 英汉职业称谓差异汉语中,有很多表示职业的词可用作称谓,如“汪老师”、“黄工(程师)”、“赵处(长)”、“田会计”、“王木匠”等,但是这些称谓在英语中不能用作称呼语。常用语称谓的有:Professor(教授)、Doctor(大夫、博士)、Captain(船长、陆军上尉、空军或海军上校)等。至于Engineer(工程师), Teacher(教师)、Accountant(会计)等词语却不能用作称呼语,否则就会出现交际失误。

3.4 英汉昵称差异汉语中,关系很密切的人之间常使用昵称。英语中也有昵称现象,只是其格式与汉语不尽相同。英语中主要有以下固定格式:

1) 使用名字的第一个音节。例如:Edward----Ed;Timothy----Tim;

2) 在名字的第一个音节后加上“y”。例如:Jennifer----Jenny;Andrew----Andy;

3) 使用名字的其他部分。例如:Anthony----Tony。

[讨论]

在汉语语境中,称呼那些上年纪的人为“大娘”、“大妈”、“奶奶”、“大爷”、“大伯”或“老人家”等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把这种称呼词语套用在英语国家中就会出现语用上的失误。例如:一个初到英国的留学生称呼他的房东太太为:“Grandma”。房东太太回绝了他,并宁愿这位留学生直呼她的名字。这种像“Uncle Worker”、“Aunt Nurse”、“PLA Uncle”等的称呼词语如果用在英语本族人当中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莫名其妙。因此,在英语群体中使用称呼词语一定要留意和观察英语称呼词语的运用规则,不随意把汉语称呼词语的运用规律套用在英语中,深入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对称呼词语的影响。

[文化制约原则] (Principle of Cultural Restriction)

英汉两种语言都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在称谓方面无不蕴含着浓浓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无不受到不同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非英语国家人在运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的限制。在交际中必须认真考虑到英语语言中特定的称谓表达形式,使得言语交际符合英语运用规则,不随意将汉语的称谓表达形式套用在英语交际中。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英语语言中的家庭成为和社会称谓远不如汉语的那么丰富和复杂。例如,汉语中有“伯

伯”、“叔叔”、“姑父”、“舅舅”、“姨夫”等的家庭称谓,但英语中却只有“uncle”一词来代表;在汉语的社会称谓中可以说:“王木匠”、“张会计”、“李工(程师)”,而英语的社会称谓中却没有这样的称呼。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是英语交际更加符合英语运用习惯和规律。

第二节英汉日常交际语的语用对比

英汉日常交际语,从某个侧面看,是了解英汉话语中语用功能差异的窗口。英汉语言生长在不同的文化社会里,因此,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社会环境里的人们相互问候、告别、感谢、请求以及致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日常交际语的这些语用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交际形式和内容来表达。在不同语言中,人们按照不同的语用原则进行交际。本节将通过对英汉日常交际语差异的讨论,进一步考察语用原则在英汉的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1. 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语用对比

人们每一次交际都离不开相互问候,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在言语交际中的问候在形式、内容上存在很多异同。

1.1 问候语

问候语是交际双方见面时打招呼使用的语言。各种文化中都有自身的一套问候语系统。英汉语言也有各自的表达方式来达到相互问候,从而促进人际关系。我们来比较一下英汉常用问候语的异同:

英语常用问候语用法

How do you do?(您好!)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用

Hi/Hello!(喂/你好!)熟人或朋友之见见面时用

Good morning!(早上好!)熟人上午见面时用Good afternoon!(下午好!)熟人下午见面时用Good evening!(晚上好!)熟人晚上见面时用How are you?(你好吗?)熟人或朋友之见见面时用

How are things going?(一切都好吗?)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How are you doing?(你过得好吗?)熟人或朋友分别一段时间后重逢时用

How is your wife?(你妻子好吗?)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汉语常用问候语用法

您好!长辈或上级见面时用

你好!熟人或朋友或同辈见面时用

(你)早或早上好!熟人或朋友见面时

您早!长辈或上级见面时用

(你)吃了吗?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你)去哪里?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你)干什么去?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由于问候方式、问话内容而出现一些交际失误。中国人在问候别人时常用上述话语。这些只是打招呼的方式,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句子表达的意义。从语用学的角度考虑,中国人讲这句话的语用功能是“问候”,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心。此刻,听话人可以任意给一个回答,也毫不觉得难堪。然而当“Have you eaten yet?”(吃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儿?)、“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你打算干什么?)这些话语被用于问候英语国家人时,它们的语用功能就不再是“问候”了,而是被推导出话语意义,即用来表示“建议”或“邀请”对方一起吃饭的意思。他们听到这样的话后没有看到进一步的行为,会觉得很古怪,有时会很不高兴。如果我们不注意英汉语言的问候习惯,类似的误解会经常发生。因此,认真学习和运用正确的英语问候语以及仔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问候语的差别尤为重要。

1.2 告别语

从英汉交际的问候语可以了解到英汉问候语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可能造成的交际失误。告别语也能表现出两种语言运用而产生的交际失误。请看英汉常用告别用语的异同。

英语常用告别用语:

Good bye!(再见!)

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见到你很高兴。)See you!(再见!)

So long!(再见!)

See you later(or tomorrow)(呆会儿再见!)(或明天见!)

Good night!(晚安!)

Have a nice day!(祝您一天愉快!)

汉语常用告别语:

再见!

明天见!

走好!

慢走!

不送了!

请留步!

有空再来玩。

从上述英汉常用告别语来看,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如果把汉语告别语翻译成英语并用于跨文化交际之中,比如,“Go slowly”、“Wal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