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朗读理解诗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感情。

3、对某些经典句子,能够在语言、意境方面做一点探究,感悟其中的情趣、理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作者的感情。

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代文学,我们就会想到唐诗,提起唐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大诗人,而有一位叫王湾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并不算有名,但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却使他名垂青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五言律诗。

二、探究学习:

1、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多媒体出示朗读节奏。

2、二读,整体感知。

听录音,明确诗歌中描绘的景物以及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三读,答疑解惑,理解诗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明确:

1、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2、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研习诗歌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

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

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大雁给他传递家书。

四、赏析妙词佳句:

赏析诗歌从何入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画面: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时,江上已呈现春意;(翻译)

②哲理 : 即写景又点明时令,蕴含着一种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③修辞: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将海日和江春拟人化,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对偶句式工整有节奏,富有情趣。

五、课外拓展:

学生自己交流有关思乡的诗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六、作业:

请将这首诗改写成一段话。

课标分析

知识目标:

一、朗读理解全诗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感情。

二、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能够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乡愁,记住乡愁,记住自己的家乡亲人。

教材分析

《次北固山下》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八课《古代诗歌五首》。

在唐诗作者中,王湾不算是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次北固山下》却使他名垂青史。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怀。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船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成。诗人一路行来,舟次北固山下,恰逢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江面开阔,风正浪平,一帆正悬。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绘“江春”,举手望归雁,不觉乡愁盈怀,托“远飞的大雁”传家书给亲人,以慰漂泊羁旅之念,写景、抒情、说理融入一体,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要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为六年级学生知识累积少,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家乡的感情还不够深,对思乡、乡愁的认识基本还没用形成,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的也非常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让他们对传统文化、家乡、乡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测评练习

次北固山下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怎样去欣赏古代诗歌,欣赏诗歌应从是哪些方面入手,哲理、修辞、文意等方面;同时对一首诗歌的欣赏还要注意诗眼,抓住了诗眼就能很好的欣赏诗歌了;当堂同学们都能背诵下来,较好的理解了作者所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反思:

讲完《次北固山下》后,需要反思的东西不少,感受也很多。

诗歌教学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引导学生或吟或诵,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凝练、深邃、隽永、典雅的古代诗歌殿堂,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架起通向诗歌意境的桥梁:捕捉景物——粗知大意——体会意境——领悟情感,激发阅读和赏析的兴趣。对诗意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将诗歌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素养,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诗、悟诗、赏诗,让诗浸润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积淀,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古诗文言简义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一个深邃的哲理,让人遐想,引人深思。古诗文的教学艺术,往往就体现在能否选择那些“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浮现画面,重构意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了对“平”“阔”“正”“悬”“生”“入”等关键字眼解读诗歌。

不管是诗歌教学,还是其他文本教学,务必做到“以学为主”。反思这节课,我在备课时,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过于具体、详尽、留给学生的空间不多,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的时间。同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课堂情境,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小组讨论活

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一个度。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

诵读欣赏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的那一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次北固山》,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代诗人。 二、诵读明义: (1)、学生自由诵读(2)、听老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3)、作诵读指导并齐读(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 三、老师检测 次:旅途中停宿;客路:指的是人们来往走的路,在这里是指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的是长江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春潮已升,故谓“江春入旧年”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住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首联:作者乘船,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领联:春潮涨平,江面与两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开阔,风平浪静,大江直流,一帆独悬。 颈联:当殘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水已呈露春意。 尾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请它们捎去我对洛阳家人的亲切问候。 四、导学互动: 下面我们观景和品情两个方面对这处加以分析 观景: 1、在这首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答:青山,绿水,…… 2、在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有哪些?答:前三句。 3、这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水墨山水画,我们试着来为这此画起上一个名字。

答:青山绿水图;大江行船图;海日初升图 品情:这首诗中集中抒情的诗句是:最后一句。 1、用一个或都多个词,概括每一联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答:首:旅途的艰辛;漂泊;浓浓的乡愁(神驰故里) 颔;对山河的赞美 颈:对流年如水,岁月暗换的感悟,思归盼归的乡情。 2、首联中的客路和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3、正和悬两个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开阔,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脍炙人口,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试作赏析。 答: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显得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错,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既是美景,也含哲理,同时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表现了时光匆匆,使人顿生思乡之情。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答:写出了春节将至和欲归而人未达的特定条件下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五、导学归纳: 从全诗来看,此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试分析表现在哪里? 残夜,旧年写出了人的不团圆,用归雁作比较写出了思乡之情。 六、导学训练: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者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安石《泊船瓜洲》

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读诗,可以抓诗眼,也可以单刀直入,抑或闲庭信步。这首诗的教学属于后一种,教学很险。对于此诗,学生一开始起步非常地艰难。除了从最后两句感受到诗人的乡愁外,课堂似乎停滞不前。学生很难从轻松的笔墨里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我给了他们时间,当一个学生点开孤独的时候,似乎一下子大家的思路都被打开了。于是字里行间,他们的眼睛亮亮的。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王湾诗歌的魅力,也发现这群孩子的可爱。课堂上,激动时,我的眼眶甚至有了泪水。这里感谢张丽那天的质疑与探讨,如果没有她的问题,也许这首诗的路程很难开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阐释吧。 生读诗 师:你觉得诗人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他在思念家乡,内心是伤感的。 师:从哪里看出的呢? 生:“乡书”是家信,他在请求大雁给他送信,所以是思乡了。 师:她干嘛不求飞鸽,要求大雁呢? 生:大雁在古代代表一种相思,飞鸽有点现代感,和古

诗很不和谐。 师:是的,古代有“雁足传书”,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典雅之美,你的感觉很对。他凭什么就认为这是一只归雁呢?“归”字里有什么深藏的东西? 生:因为诗人太想家了,他看到雁,就情不自禁地认为这是一只归雁。 师:好一个“情不自禁”,想家的深情让他不由自主地认为这是“归雁”了。在最后两句还有哪一个词可以体现“我”的思家情浓呢? 生:“何处”,因为他在海上,四顾茫茫,都不知道家在何方。越不知道就离家越远,离家越远就越思念家乡。 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诗句的意思吗? 生:四顾茫茫,我的家乡,你在哪里啊?我的家书该送往何方?归去的大雁啊,请你把我这封信送到洛阳边上我的家吧。 师:一字字,一行行,看似无理,字字情深!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两句。(生读。) 师:可是,老师有一个朋友说,这首诗最后两句很明显传递了思念家乡,可是前面六句话的景物描写非常明朗,它和《天净沙.秋思》里的“断肠人,在天涯”比起,王湾的思念之情显然要淡得多,他的思乡只不过是淡淡的乡愁而已。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观点的呢?请大家静静读诗,结合注释,

次北固山下教案(I)

《次北固山下》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缘每砝馐谴撼背跎钡木跋蟆?b r&g t;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师九团中学王志琼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 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 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我必须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参与了,获得了亲身体验,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才能真正领会古诗学习的乐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 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我校“少教多学”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以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诗情——背诵体悟——拓展达理”四个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题:《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作者的感情。 2、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大胆质疑…… 3、情感目标:激情投入朗读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红笔勾画重点知识。(可参读教辅材料) 2、认真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3、完成时间30分钟。 Ⅰ.预习见疑(根据学科特点,自行设计) 1、文学常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体裁上属于,内容上属于之作。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 2、背景解读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来往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3、注释: 次客路残夜 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4、自主翻译 Ⅱ.质询研讨(把本课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设置为探究一、二或任务一、二)探究一:1、在预习见疑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二:古诗的炼字艺术。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找出来并品味妙处。 “正”字能否换为“顺”字,请说明理由。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生”和“入”好在什么地方,并阐释这句蕴含的哲理。 3、主题:诗人通过对长江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对的深切思念之情。 Ⅲ.巩固深化 1、小结知识网络: 2、本课内容检测:

《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萦绕于心的乡愁 ——《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的课堂实录 情境导入: 师:我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诗歌,看完后告诉我们你的感受。(课件展示视频余光中的《乡愁》)(欣赏完后)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生2:表达了作者心里那种感受。 师:什么感受? 生2思乡、思家人。 生3:作者思念朋友、思念家人。 师:你们都说到了老师的心坎里了。咱们可以从这首诗中提炼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学生齐说):乡愁。是啊,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两首“思乡的诗”,题目是: 生:齐说,《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师:看大屏幕,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板书:吟读、美读、背读、说读)生:齐念:1.吟读,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2.美读,了解诗歌大意;3.背读,积累丰富词汇量4.说读,让神思飞扬。 师:今天的任务很明确,那什么是吟读呢?就是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要模仿古人,仿佛时空交错,你现在已经是一个远行的游子了。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时间,请同学来吟读。开始吧! 女生1:吟读《次北固山下》 男生1:吟读《天净沙秋思》 师:咱们先不点评。老师再请出两位“大诗人”读,认真听,并试着划分停顿节奏。(播放诗歌朗读的视频)欣赏完了,咱们来点评一下刚刚四位诗人的吟读吧!谁来点评呢? 生1:我觉得徐福林语速读得太快。 师:那这首诗歌适合用什么样的语速来读呢?

生1:应该使用稍慢的语速。再来点评 生2:我觉得徐福林读得感情不是很悲伤。 师:你能读一下这首诗吗?用慢一点的语速。 生2:开始读。 师:这一次读得比较慢了。情感也发挥得比较好。怎么没有点评第一首诗的? 生3:她读的节奏很好,情感很丰富。 生4:虽然第一首诗歌读得感情丰富,但是和大屏幕中的诗人相比还差一点。师:同学们的点评都很中肯,说到节奏,来看一下老师划分的节奏和你们划分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的。(出示课件),所以说,读诗要有技巧,需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生2:读诗的时候速度要慢。 师:情感和语速,是读诗必须注意的一个因素。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给你们归纳的规律。(课件展示),也可以看导学案,自己读一读。(看完后),在技巧的指导下,我们再读,这次分男生和女生来读。先请女生读吧! 女生:齐读《次北固山下》。 男生:齐读《天净沙秋思》。 师:这一次读得比第一次读不论是情感上还是节奏的把握上都有进步了。希望大家以后学会借鉴这种方法读诗。诗歌还需要“美读”,你能拿起手中的笔,将诗歌扩展为一幅优美的画面呢? 生:能。 师:任选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进行扩写。先看老师写的:(出示课件)咱班里谁读得最好呢? 生:(齐说)张美贞。 师:读得真美啊!下面,你们先自己写,写完后小组讨论交流,选出写得最好的,并请读得最好的进行展示。 生1:我选择“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话来扩写。夕阳如流星般陨落,向山的那边滑落,当它即将落到地面时却猛地停住了,似乎产生了对大地的不舍。无论如何不舍现实总是现实,夕阳始终是逐渐深陷深陷。夕阳旁的晚霞羞红了脸,变成了赤红色,美得热烈美得惊心动魄,一个人的背影被拉得很长,黑暗中映出了一片悲伤,这人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伤心事,断尽了心肠,哭干了眼泪。

【部编初中语文7上】--次北固山下 课堂实录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师:离愁别恨,自古有之,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事淹蹇,音书滞阻,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由此乡愁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现在学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我们要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在读中去理解诗的意蕴。请同学们先读诗,扫清一下字词。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_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

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

《观沧海》课堂实录全面版

《观沧海》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次北固山下 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继续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代诗人。 2 释题。 (二)课内探究 1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你找出两个词语来体会一下。 2 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4 试总结本诗的主旨: (三)拓展延伸 1 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每首诗八句话。绝句可看作是律诗八句话的节选,每首诗四句话。二者都讲究押韵,是格律诗的典型代表。 (四)训练检测 1 作者借景物来表达飘泊他乡而心思故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点明主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无意说理却在景物与节令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哲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让我们透过小景看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大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反思

初三语文古诗文复习课堂实录

《初三语文古诗文复习》课堂实录课前设置了《清明上河图》的flash动感画面并配以古筝音乐作为讲课前的屏幕背景,即吸引了学生,又渲染了气氛。 宣布上课 师: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积淀中,诗词更是其中夺目的珍珠,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名家辈出名片浩繁,他们或赞美祖国风光,或抒发个人情感,或叙述事件人物,读之,能让我们感受到古来文化之优美,从而得到美的陶冶。一个人文学素养的高低与他掌握的古诗词的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在升学考试中,古诗词默写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今天就来探讨如何掌握古诗词。大家常用的背诵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生:念一念、写一写等。 师:老师为大家总结了背诵古诗的几种方法,第一种是,巧借歌曲唱古诗,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李煜的《虞美人》、打开连接的诗文画面和配唱。 生:静静欣赏认真感受 师: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唱的跟着唱。 生:欣赏并演唱这首歌。 师:第二种途径是一些现代曲谱与古诗联姻,咱们曾经学过用《打靶归来》的曲调,唱《渭城曲》,试想用豪壮的情感代替哀怨的感伤。请同学们试着用下列几首诗用你喜欢的曲调演唱。 生:练习唱《夜雨寄北》、《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等。师:背诵古诗的第二种方法是:制作卡片、书写张贴,展示制作的卡片,便于携带走路或课间或休息时,可以利用零星时间背古诗;展示软笔书写的古诗《使至塞上》,可以放在书桌对面等墙壁上,随时可见便于背诵;利用小黑板写古诗挂与教室。 师:背诵古诗的第三种方法是:分门别类记古诗。古诗词按照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分为:表达思乡怀人情感的、表达送别情感的、表达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哲理、寄情自然的等等。 师:请举出表达思乡怀人情感的诗句。

次北固山下__教案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次北固山下》。 方案二: 以回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一)简介律诗文学常识。 (二)简单介绍作者。 (三)多角度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后教: (一)略。 (二)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其作品存世不多,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却成为千古名句,为天下人所传颂。 (三)略。 (四)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 提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3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12年3月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次北固山下》课堂实录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钟焕斌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在新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间的关系。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习活动的帷幕: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流浪歌》刚一出世,就唱遍了长城内外,席卷了大江南北。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轻吟低唱 “同学们,当年和《流浪歌》一起走红的许多流行歌曲,都如同夜空一瞬即逝的流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可为什么《流浪歌》却能如此受人欢迎让人喜爱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我以“乡愁”为话题,顺势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了诗歌《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读中现情 首先,我结合自身处境,调动情绪,满怀激情的朗诵了课文。然后,我组织学生通过自由读、齐读等形式朗读了几遍课文。律诗十分讲究形式,律诗的朗读自然也要注重形式。在与学生讨论时,我们结合课外背诵过的《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几首律诗的特点,适时在屏幕上出示了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文字。然后,又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几个轮回下来,学生的朗读也已有几分滋味了。 赏析诗歌,领悟诗情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在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并让学生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清城区飞来峡一中:罗水梅 学习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