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XXXXXXX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作业

XXXXXXXX学院思政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

调查报告

题目: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系:XXXXXXXX

年级、专业:XXXXXXXX

班级:X

调查人:XXXXXXXXXXXXX

指导老师:XXXXXXX

XXX 年XX 月XXX日一.调查基本情况描述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互联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无疑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我们对本校的大二至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从调查的数据当中得到一些启示,为网络时代如何改善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是:我校学生

2、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时间:

组成人员:

3、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对上网与大学生成才、大学生网民教育和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等问题阐明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主要观点如下:

大多数大学生网民都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对网络这把双刃剑,他们认为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其之长为我所用。有的同学写道:网络世界虽然虚幻但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络行为虽不规范但也是现实行为的反映;网络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网上有灿烂的阳光也有阴暗的角落,只要人们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网络许多人认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不应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些概念,更应该接受新事物和新信息,而网络就是新事物的代表。网络来了,挡也挡不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应该通过网络及时地使自己跟上时代。所以,不能很好掌握或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学生就不是一个合格大学生。

许多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网络资源利用方面的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主页,学习相关的流行软件等,以提高上网技能。大学生对目前多数高校网站的现状很不满意,认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且管理较乱。他们认为,高校网站应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中树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建设好高校网站,首先要针对大学生群体,注重对国内外重大科技、新闻时事和社会焦点、热点的报道;其次要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在网站中设立学习和答疑专栏,介绍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有老师在网上高层次地分析和阐述学术问题或发表学术论文;及时发布各类诸如学习、考研等信息,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注册用户进行即时查询和与老师或他人交流;再次,设立心理咨询栏目,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疑难问题。第四,高校网站要有不同观点,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利用网络沟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言的机会,可以向校长直接反映心声。最后,加强对留言板和BBS的管理。毕竟校园是一方净土,高校网络应不同于大众BBS,应提倡校园网络文明的发展。总之,高校网站应该建设成为一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学校与学校沟通的一条畅通的桥梁,网络在去掉神秘的面纱以后才会现出迷人的光彩!据统计数字显示,曾上过通宵的男女比例约为3:2。在调查样本中,曾经上过通宵与未曾上过的同学比例也不尽一致,女生这一比例大致为1:1,男生为2:1。很明显,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上通宵。此外,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对通宵所抱支持态度的人仅为30.05%,约为前项中曾经有过通宵经历比例的1/2。其巨大的数字差距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与研究。上述情形的出现据统计分析主要出于以下几种原因:1.个人兴趣诸如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视频等聊天娱乐内容使然。2.个人学习及工作需要上网搜集大量的资料,即上网“充电”。3.金钱方面的考虑。许多校外网吧提供的通宵服务,仅需要6-8元的费用便可享受9-10小时的上网服务。4.对所学课程的不感兴趣,上课时感觉枯燥无味。5.个人心情因素的催生作用。许多人在心情抑郁或焦躁时,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心理代偿,采取上网的行为模式,藉此发泄心中的压抑。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把网络当成派遣对象,无节制的上网,使一些同学主体性逐渐丧失,个人理性的弱化,有可能沦为工具客体的危险。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超我”面目出现;在虚拟空间里,人们更多地以“本我”体现。从调查中我们看到44.73%同学对网络过度依赖,“诈骗”“境内外敌对分子的反动宣传”同样受到了部分同学的关注。究其原因,“互联网上信息十分繁杂,各种敌对势力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借助网络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新闻跟帖等多种方式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热点和敏感话题,蓄意制造谣言,并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和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进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⒀同时由于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甚者,还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大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之间形成一定的差距,也使不少大学生在走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现状的不满。其次,

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社会风气不满意,在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有较高评价的同时,对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和存在的问题表现出了较强的忧虑和不满倾向。尤其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国家的反腐败斗争予以极大的关注。再次,面对就业政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尚未产生根本的转变。大多数同学感到好的工作越来越难找,大学生的高期望值与现实工作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不少大学生工作前后普遍有一种失落感,为了平衡这种失落感,很多人投向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统计数据来看

1、大学生上网平均时长(每天)大多为1~3小时,占46.7%,3~6小时也比较多,

占26.7%,说明大学生现在的上网时间还比较正常;

2、大学生上网的场所一般都在宿舍,但也有去网吧的,大学生在大学购置电脑的居多;

3、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学习,娱乐,聊天,游戏的比较多;

4、大学生进行网购的比例比较大;

5、网购的理由一般是大部分是方便快捷,价格便宜;

6、可能限于大学生手头的钱不是特别多,所以网购的金额一般限制在100以下;

7、数据显示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的大学生还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大学生购置电脑还是

很有必要的,可以辅助学习;

8、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资源主要有图书馆电子资源,课件学习展示和网络文学,网络课

程,也有少数用于网络学校的;

9、大学生现在对网络还不是特别的依赖,但还是有20%的大学生对网络非常依赖,

其他的大多是为了娱乐,轻松和学习;

10、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经常利用网络玩游戏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只有不到15%

的大学生没有利用网络玩游戏,说明游戏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很大一部分;

11、关于为什么爱玩游戏这个问题,大部分大学生的选项是消磨时间;

12、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很多人几乎每天都要利用网络使用社区sns服务,只

有不到7%的人不使用社区sns服务;

13、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时只有不到8.5%的人不注意文明用语;

14、关于网络不良道德行为的看法,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相关机构有必要整治,只有

1.7%的同学认为是不关己;

15、大部分同学认为网络的利与弊的关系是因人而异的,其次就是认为网络利大于弊;

16、调查中发现81.7%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很有必要推出“网络文明工程”“防沉迷游戏”

等一系列网上健康文明的措施;

17、关于对网络文化的看法,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出包容的态度,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

种新兴文化,其存在有着合理性,但其中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大部分受访者认

为应该进一步完善关于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净化网络的力度,让网络的使

用者有一个更好的上网环境。

三、结尾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大学生上网的现状,寻找影响大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不正

当的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正确看待上网,促进大学生学习。

调查结论与建议:我们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描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在校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与利用情况总体上是好的,同时亦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学生网络的首选因素是寻求娱乐,而对涉及自身学习、生活诸如教育、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关注度不是太高。建议学校强化学科建设意识,加大大学生思想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关注导向。

第二、部分同学在网络过程中过度依赖网络,导致自身出现生理与心理出现问题。因此扶持专家上网开展网上咨询业务,养成健康、适度的网络习惯与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应该予以提倡。

第三、大学生通宵网络的现象较为严重,应从制度层面上采取诸如宿舍查夜制度、通宵登记制度等措施加强对大学生通宵网络的规范化管理。

第四、大学生对于不健康网站的态度、行为倾向以及国家打击黄色网站的态度三方面从数据角度来看,比较理性(当然不能排除部分同学可以隐瞒真实情况的虚假做法)。但是不应否认,性本能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人作为一个完整复杂的任务系统,它的组成部分是有机的,如果这个系统的一个重要部件—性受到压抑,势必导致整个系统的紊乱失调乃至涣散。⒁因此学校应合理设置课程安排,积极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团结大部分,争取少数人”,减少登陆不健康网站学生的数量;同时应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一体的校园主网站,掌握校园网舆论,引导“网上舆论”,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站”创建活动,努力开拓“绿色网络空间”,积极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第五、对于学习与网络的关系处理,绝大多数同学有较好的自制力,能够把握住适度原则。只有极少数同学因网络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大为下降。

第六、绝大多数同学对于网络危害有着较为清醒地认识。但是在现实中大学生受骗的情况仍不在少数,因此在校园里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应大力提倡。

第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感较好,但仍有改进的余地,学校应藉此提倡网络文明,大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四、教师评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