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难治性肺炎30例的治疗体会

儿童难治性肺炎30例的治疗体会
儿童难治性肺炎30例的治疗体会

儿童难治性肺炎30例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6-02-25T09:07:18.807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艳周勤

[导读]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给予个体化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痊愈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 400800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30例儿童难治性肺炎患者,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详细检查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实施个体化治疗,评估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27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患者遗留有胸膜肥厚,1例患者治疗无效转入上级医院,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针对儿童难治肺炎患者,医护人员首先需要明确患儿的发病原因,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痊愈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儿童难治性肺炎;治疗方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9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and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neumonia in children.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January 2015, a total of 30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pneumonia in children were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the medical personnel to give patients after checking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pati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ssessment of therapeutic effect. Results: 30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27 patients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2 patients had the pleura hypertrophy legacy, 1 case of patient treatment is invalid to the superior hospital,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6.67%.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pneumonia in children, children with medical personnel need to first clear the hair cause of diseas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o give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shortening time of patients recovered and is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clinical.

Key words: refractory pneumonia in children; Treatment;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肺炎在临床上属于一种严重的病症,特别是儿童发育不成熟,机体免疫能力较低,增加了治疗难度[1]。儿童难治性肺炎的治疗难度更大,医护人员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给予患儿充分检查后再进行治疗。本次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儿童难治性肺炎患者,作为探讨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的方法及疗效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儿童难治性肺炎患者,男性患者有17例,女性患者有13例,患者年龄为1-12岁,平均年龄(6.4±5.2)岁。在30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有咳嗽症状,16例患者有发热症状,10例患者有喘息症状,8例患者有紫绀症状。其中,有3例患儿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1例患儿并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4例患儿并发有贫血症状,12例患儿并发营养不良症状。

1.2 治疗方法

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的病原学检查报告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用药种类和剂量。针对药物过敏的患儿,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用量进行调整,同时对患者实施肺部微波、雾化吸痰等物理治疗措施;针对呼吸困难的患儿,医护人员需要给予高压氧治疗;针对具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借助酒精进行降温,缓解病情;针对肺部功能障碍或者心力衰竭的患儿,医护人员需要借助纤支镜进行肺泡灌洗,纠正患者营养不良、酸碱平衡紊乱等症状。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刻给予患者阿奇霉素、红霉素治疗,如果效果不佳,那么适量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对并发症进行预防,患者如果出现并发症,医护人员要立刻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效果判断标准

痊愈:患者治疗后,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均消失,经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病灶全部吸收,肺部啰音消失;有效:患者体温降低,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病灶明显吸收,肺部啰音减少;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均未发生变化。其中,痊愈、有效患者所占比例即为治疗总有效率。

2 结果

30例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27例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痊愈出院,2例患者治疗后体内有胸膜肥厚遗留,1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其中,20例患者治疗3天内,已经痊愈,27例患者在一个星期内,病情基本稳定,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给予紧急治疗后,2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治疗无效,转入上级医院治疗,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具体可以参见表1。

3 讨论

不同于其他病症,儿童难治性肺炎的发病因素较多,只要能够引发患儿呼吸道疾病、体热等发生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肺炎[2]。加之儿童的机体免疫力较低,病情会迅速扩散,如果患儿没有及时得到相应的治疗,那么普通肺炎很有可能转变为儿童难治性肺炎。

医护人员在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的时候,首先需要对患儿的发病机制进行区分,全面分析病原体来源,明确难治原因,借助多种诊断方法给予患儿准确的诊断,如果有必要还需要对患儿进行重复检查,根据发病根源给予患儿对症治疗。医护人员如果没有明确诱发儿童难治性肺炎的发病因素,就给予治疗措施,不但不能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而且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加速了病情恶化[3]。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有3例患儿没有完全治愈,主要是因为患儿具有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所以医护人员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营养补给,增强患儿的免疫力。

有文献资料显示[4],医护人员的失误也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其中医护人员的失误操作具体包括以下方面:①对少见病原体感染了解甚少;②搜集的临床资料不全面;③临床分析能力较低,不能借助检查结果给予对症治疗。所以医院必须要安排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肺炎支原体(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1]。据文献报道,MP全球感染率达9.6%~66.7%不等,已被认为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第三位病原体[2,3],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学者发现,2007年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发生率已是1999年的10倍,而且近几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病例也有逐年增加的倾向[4]。现就RMP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1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尽管RMPP目前尚无确切定义,但临床基本达成以下共识: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正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左右,患儿病情仍未见好转);②患儿合并肺外多系统并发症,病情重(除严重肺部病变外还伴肺外多系统损害);③病程较长(一般可>3~4周),甚至迁延不愈,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重症支原体肺炎。日本学者最近提出了RMPP的定义为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或以上,患儿仍表现发热,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继续加重[4]。 2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RMPP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患儿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本身的发病机制尤其与免疫学因素的参与、混合感染以及发生误诊误治等有关。 2.1耐药机制的参与 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仍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以及地红霉素、泰利霉素等。然而,近年来已分离到大环内酯类对MP的耐药株[5,6],提示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经出现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靶位改变这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或甲基化所致。核糖体是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其组成部分50S大亚基的23S rRNA结构域V区和Ⅱ区上与抗生素直接结合的碱基点发生突变,导致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从而阻止了抗生素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而引起耐药。目前已经明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甲基化基因erm编码甲基化酶可催化红霉素与细菌结合位点2058位腺嘌呤发生甲基化或二甲基化,从而影响二者之间的结合而导致耐药[7,8]。理论上讲,只含有一个rRNA操纵子的MP耐药性可通过点突变获得,但MP 可否与呼吸道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通过转座子或质粒获得erm编码基因而引起耐药尚未完全明确。并且由于MP混合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故结合位点的甲基化是目前研究耐药机制的主要热点所在。 2.1.2主动外排目前已经明确,mef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但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仍敏感,属于M表型耐药;而msr基因编码针对14、15元环大环内酯类及链阳霉素耐药,对16元环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霉素仍敏感,属MS表型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为基因编码一种特殊的细菌膜蛋白,该膜蛋白通过耗能过程将药物排出体外从而阻止药物作用于靶位点,以此降低药物的抑菌作用。 2.1.3药物灭活研究表明,细菌可产生针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钝化酶,破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7,8],但对于MP是否存在此现象尚未有此方面的研究报道。 总之,针对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对临床抗MP治疗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混合感染时MP耐药机制的变化更值得深入探讨。 2.2免疫应答反应异常 MP感染后机体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关于MPP 患儿免疫功能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RMPP患儿较之病情轻及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MPP患儿外周血的CD4+T细胞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明显降低,CD8+T细胞明显增高而致CD4+T/CD8+T比值明显下降,CD3+/HLA-DR+、CD3+/CD25+表达也下降。由于T细胞活化下降导致B细胞增殖分化不能,继而引起T细胞辅助的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障碍;并且还发现参与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因子也较病情轻、且无肺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发生明显紊乱,表现为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sIL-2R明显增加且恢复缓慢,而血清IL-5、IL-6、IL-8、IL-12、IFN-γ水平却明显增高,血清NO和TNF-α含量也明显增加[9]。上述这些因素均直接或间接导致患儿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造成肺内炎症进一步加重,临床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快速出现肺部大面积受累,导致通气/换气障碍、呼吸衰竭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如不及时治疗则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2.3MP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在MP感染的同时混合有细菌、病毒的感染并不少见。目前发现,MP主要是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混合感染。另外当MP感染时亦可直接影响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患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一些条件致病菌亦会乘虚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现状和进展 曹兰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儿科(上海200001) ·继续医学教育·

吸入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 平安医院老年科 2012 概述: 吸入性肺炎系吸入食物、胃内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和碳氢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表现 病史:常有吸入诱因史,多于1-3小时后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与诱发因素相关;如:神志不清情况下,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但1-2小时后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迅速出现发绀和低血压,常咳出浆液性泡沫痰,可带血。 由食管气管瘘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每于进食后有痉挛性咳嗽、气急。 两肺可闻及湿罗音,可伴有哮鸣音,有时可有局限性肺实变体征;严重者可发生ARDS. 辅助检查 1、.胸部X片:两肺散在不规则片状影,边缘模糊。肺内病变分布与吸入时的体位有关,常见于中下肺野,右肺多见。 2、血常规: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分类增加;重度感染时反有下降。。 治疗:

一般性措施: 1.防止食物或胃内容物吸入:如手术麻醉前应充分让胃排空;昏迷患者取头低或/及侧卧位,尽早安置胃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并加强护理。 2.迅速弄清并去除病因。 3.通畅气道,纠正缺氧。 4.纠正血容量不足。 5.试用糖皮质激素;有人认为在吸入12小时内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3-4天,有利于肺炎吸收。 抗感染治疗 应该区别化学刺激性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吸入性肺炎。前者一般说来应用抗菌药物并无必要;而恰当地应用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吸入性肺炎的重要环节。 抗菌药物的选用 G+球菌:青霉素640-1000万U/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林可霉素0.5g/次,3-4次/日;或0.6g /次,2-3次/日,肌注。或克林霉素0.6-1.8g/日,静点。(静点是每小时输注速度不应超过1.2g)合并厌氧菌者:加用甲硝唑0.2g,2次/日,静点。或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和头孢西丁静点。新一代喹诺酮类对此类细菌高度敏感。 1. G-菌:哌拉西林或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并可加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铜绿假单胞菌:常用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或第四代头孢菌素;或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其中60例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5 d,影像学与临床仍表现恶化,将其归入RMPP组,其余90例归入MPP组。比较两组患儿实验室数据、胸部影像学表现、纤维支气管表现。结果两组患儿单核细胞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MPP组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指标显著高于MP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MPP组患儿支气管镜下有黏液分泌物阻塞,部分患儿出现坏死物阻塞、黏膜糜烂。患儿肺部有大片高密度实变影,伴有胸腔积液。MPP组患儿镜下可见部分水肿、黏膜粗糙、黏膜分泌物,无通气不良或阻塞表现,无坏死物阻塞与黏膜糜烂。胸片表现斑片状、云絮状阴影或大片密度增高影。结论RMPP 疾病发生与过强的黏液高分泌、混合感染、高凝状态、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 多年来,RMPP的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RMPP 的方案,总结RMPP的特点,本研究收集了1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观察了这些患儿炎性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儿科治疗的150例MPP 患儿,有60例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5 d,但影像学与临床表现仍恶化,设为RMPP组,余下90例患儿组成MPP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患儿的肺部影像学特点、临床特点、疗效、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实验室检查包括CRP、LDH、CD系列指标、凝血功能(Fib、D-二聚体)、急性期血常规、血清铁蛋白(SF)、血清Galectin-7、免疫球蛋白等。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实验室检验 2. 1. 1 外周血白细胞两组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单核细胞绝对值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MPP组,淋巴

乳酸脱氢酶对于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乳酸脱氢酶对于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02T09:35:07.500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作者:赵俊 [导读] 靖江市中医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引起儿童和青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通常情况下支原体肺炎是预后较好的自限性疾病。赵俊靖江市中医院江苏靖江214500 【摘要】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对于评估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共64例,难治组有15例患者,对照组有49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进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评价乳酸脱氢酶与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难治性肺炎组患儿的血清LDH、ALT、AST、IL-18水平、肺炎严重度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所有难治组患儿的状况均显著得到改善,LDH 的水平也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IL-18和LDH 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643,P=0.0324).结论血清LDH 水平对于评估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是一个有效的预测指标. 【关键词】乳酸脱氢酶;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5 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12-01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引起儿童和青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通常情况下支原体肺炎是预后较好的自限性疾病,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虽然予以适当的抗生素治疗,病情有时却会进一步加重发展成难治性的、重症肺炎甚至危及生命[1].而难治性或重症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与过度免疫反应相关,支原体可以通过toll样受体刺激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或是一些趋化因子,例如白介素-18、IL-8,这些都可以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肺炎的形成[2].相关糖皮质激素可以下调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因此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临床糖皮质激素经常被用来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因此,早期评价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并及时启动激素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IL-18与肺炎支原体的严重程度密切,但由于费用昂贵,未能在临床上普及应用,寻找简便、经济的生物指标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了乳酸脱氢酶在评估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5年4月入住我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共6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依据:(1)患者有发热、呼吸道症状;(2)胸片或胸部CT示肺炎表现;(3)经血清特异性支原体IgM 检测滴度≥1:80或肺炎支原体DNA保守区域链的PCR和肺炎支原体抗体(高于正常值的4倍)的检测结果;(4)痰培养、血培养等排出其它病原体感染.其中15例患者诊断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符合以下标准:临床上均表现为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7天或更长时间后发热期延长、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表现加重,表现为高热仍持续不退,咳嗽、胸痛等症状无好转,胸部X线片或胸部CT示病灶范围变大或实变加重,K-B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患儿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确诊为大环内酯类耐药性肺炎.另外49例作为对照组,本实验经过本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 1.2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时、激素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三个时间点检测外周血的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总蛋白、乳酸脱氢酶(LDH)、谷丙氨酸转移酶(ALT)、谷草氨酸转移酶(AST)和各种炎症因子.血清IL-6、IL-10和TNF-α使用相应的ELISA 试剂盒(美国,SIGMA).治疗上其中10个难治性肺炎支原体患儿经静脉予以甲强龙1mg/kg/d,连续应用5-8天,剩下的5个患儿经静脉予以甲强龙冲击疗法按照30mg/kg/d连续治疗3天.肺炎严重程度的评分依据日本颁发的关于儿童呼吸道感染指南中提出的依据体格检查、胸片和实验室数据确定的评分法.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的评估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LDH 对对启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机的预测采用ROC曲线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难治组的肺炎严重程度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难治性或严重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的肺损伤被认为主要与全身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3].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4].因此一些免疫抑制治疗,例如全身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已经被证实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疗效.相关实验研也证实了与单独使用克拉霉素或地塞米松相比,克拉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可以降低肺损伤病理评分细胞因子水平.Luo等报道指出了阿奇霉素联合氢化泼尼龙(治疗组)对于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优于单独使用阿奇霉素(对照组).因此早期评估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尽早启动有效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评价患者使用的临床疗效成为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IL-18被认为与肺炎支原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为在感染的急性期它的水平是明显增高的,它可以诱导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但是临床中IL-18很少被测定,因此寻找新的、简便经济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临床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_王臻

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识别 王臻 李雅春 陈璐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内科,上海 201600)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识别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指标,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1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RMPP 患儿 32例,普通型MPP 患儿110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RMPP 患儿发病年龄及学龄期儿童所占比例均高于普通型MPP 患儿(P <0.05);有93.8%的RMPP 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使用激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MPP 患儿(7.3%,P <0.001)。RMPP 患儿胸片示以肺实变为主的大叶性肺炎表现为主,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MPP 患儿(P <0.001),且胸腔积液发生率亦明显高于普通型MPP 患儿(P <0.001)。RMPP 组患儿C 反应蛋白(CRP)>40 mg/L、血沉(ESR)>30 mm/h 联合乳酸脱氢酶(LDH)>300 IU/L 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普通型MPP 患儿(P <0.05)。结论 RMPP 患儿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的大叶性肺炎、有胸腔积液肺内并发症、CRP 升高及ESR 联合LDH 同时增高对儿童RMPP 的早期识别有一定临床意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17(11):1189-1192] [关键词]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识别;儿童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n children WANG Zhen, LI Ya-Chun, CHEN Lu.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1600, China (Li Y-C, Email: yachunli@https://www.360docs.net/doc/db2352897.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for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42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 between January 2014 and June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Among the 142 children, there were 32 cases of RMPP and 110 cases of non-refractory MPP. The clinical da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RMPP and non-refractory MPP groups.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school-age children in the RMPP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non-refractory MPP group (P <0.05). The mean onset age in the RMPP group was older than the non-refractory MPP group (P <0.05). Steroid was used in 93.8% of RMPP children compared with 7.3% of non-refractory MPP children (P <0.001). Consolidation of lung on chest X-Ray was shown in 87.5% of RMPP children compared with 42.7% of non-refractory MPP children (P <0.001). The incidence of pleural effusion in the RMPP group was higher than in the non-refractory MPP group (P <0.001). The RMPP group had higher percentages of individuals with CRP>40 mg/L and ESR>30 mm/h+LDH>300 IU/L than the non-refractory MPP group (P <0.05). Conclusions RMPP is common in school-age children. Consolidation of lung on chest X-Ray, pleural effusion and increased levels of CRP and ESR+LDH may be helpful to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RMPP in children. [Chin J Contemp Pediatr, 2015, 17(11): 1189-1192] Key words: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Identification; Child 论著·临床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9;[接受日期]2015-09-25 [作者简介]王臻,女,硕士,主治医师。[通信作者]李雅春,女,主任医师。 doi: 10.7499/j.issn.1008-8830.2015.11.008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类型之一。在流行期,有10%~4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引起[1]。一些欧洲国家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发现, MPP 每3~4年会有一次流行爆发[2-3],且MPP 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4-5]。尽管MPP 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例在经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可有

吸入性肺炎的诊断与治疗+院长

吸入性肺炎诊治再认识 于2013年3月1日实施的卫生部行业标准WS382-2012《肺炎诊断》中将肺炎强制按发病的环境与场所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主要基于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有利于指导经验治疗。而吸入性肺炎实属非感染性理化因素造成,只有发生了细菌性肺部感染才可以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因此希望大家不再单独使用吸入性肺炎这一含糊概念。 为规范吸入性细菌性肺炎诊断与治疗,根据2005年《中华医学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3年《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第13版《实用内科学》、2010版《实用重症医学》制定我院的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诊治方案。 一、吸入性肺炎的定义 要想论述吸入性肺炎这个题目,就要明确二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吸入,所谓吸入指口咽部或胃内容物经过声门进入下呼吸道。第二个概念是肺炎。根据吸入的内容成分不同,肺炎的含义不同,不笼统的称为吸入性肺炎,而是称为吸入性化学性肺炎和吸入性细菌性肺炎。吸入性化学性肺炎是指吸入无菌性胃内容物后所导致的肺化学性损害,而吸入性细菌性肺炎是指吸入口咽部定植菌导致的肺部炎性改变。两者在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所不同。由于吸入性化学性肺炎早期属非感染的,无需抗感染治疗,因此我们只对吸入性细菌性肺炎进行论述。 二、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诊断 1、临床诊断:吸入发生后胸部影像学检测发现新出现或进展性肺部浸润性病变,同时合并2个以上临床感染症状:(1)发热≥38℃;(2)新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痰;(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罗音;(4)外周血白细胞≥10×109/ L 或≤4×109/ L,伴或不伴核左移。同时排除某些与肺炎临床表现相近的疾病如肺结核、肺水肿、非感染性肺间质病、肺不张、肺肿瘤、肺梗死等。 2、病原学诊断:临床通常应用气管内吸引、肺泡灌洗、保护性毛刷采集下呼吸标本,并进行细菌定量培养;3种标本分别采用105、104、103CFU/ml为阈值。超过阈值浓度生长的细菌判断为病原菌,低于阈值浓度的为定植或污染菌。 三、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高龄、弱智、帕金森病、脑中风后遗症、吞咽困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鼻饲、卧床、机械通气、药物影响(如麻醉药、镇静药)等。 四、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综合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化痰及痰液引流:应用盐酸氨溴索等药物稀释痰液;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定时吸痰,;痰液淤积或有明确吸引者可用支气管镜吸引。 3、营养支持: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或者营养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不能肠内营养者可以肠外营养。 4、低氧血症:对此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动态监测血气分析,最好使氧分压保持在60mmHg以上。 5、对症治疗与护理:体温>38℃给予退热(药物或者物理降温),补充液体,止咳、平喘。定时翻身叩背和口腔护理。 五、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抗生素治疗 1、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建议:吸入性细菌性肺炎一旦诊断,就应根据发病场所(社区、护理院或医院)和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待痰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调整。一旦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全网发布:xx-06-23 20:23 发表者:张伟 (访问人次:16100) 一般治疗 (1)呼吸道隔离: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之久,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2)护理:应注重休息、护理与饮食。必要时可服小量退热药,及服用中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温在18~20℃,相对湿度在60%为宜,供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及足够的液体。保持口腔卫生及呼吸道通畅,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体位,促进分泌物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消除黏稠分泌物。 (3)氧疗: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方法与一般肺炎相同。

对症处理 (1)祛痰: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但有效的祛痰药很少,除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外,可选用溴己新(必嗽平)、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等祛痰药。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频繁而剧烈的咳嗽将影响患儿的睡眠和休息,可适当给予镇静药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酌情给予小剂量可待因镇咳,但次数不宜过多。 (2)止喘: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药,如氨茶碱口服4~6mg/(kg·d)6h一次;亦可用沙丁胺醇(舒喘灵)吸入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病原治疗 概述 以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轻微且有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然而,双盲对照研究显示,抗生素治疗可以使体温下降更快,住院天数缩短,并减轻咳嗽症状。 支原体因其缺乏细胞壁,故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不敏感,而对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如大环内酯

护理查房 吸入性肺炎

护理查房——吸入性肺炎 概念: 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tis)系吸入酸性物质、动物脂肪如食物、胃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和发挥性的碳氢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因: 临床上吸入胃内容物,由于胃酸引起的肺炎较吸入碳氢化合物液体为多见,且更为重要。煤油、汽油、干洗剂、傢具上光剂等有时可误吸,多见于儿童。正常人由于喉保护性反射和吞咽的协同作用,一般食物和异物不易进入下呼吸道,即使误吸少量液体,亦可通过咳嗽排出。在神志不清时如全身麻醉、脑血管意外、癫痫发作、酒精中毒、麻醉过量或服镇静剂后,防御功能减弱或消失,异物即可吸入气管;食管病变如食管失驰缓症、食管上段癌肿、zenker 食管憩室,食管下咽不能全部入胃、反流入气管;各种原因引起的气管食管瘘,食物可经食管直接进入气管内;医源性因素如胃管刺激咽部引起呕吐;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影响喉功能,抑制正常咽部运动,可将呕吐物吸入气道。老年人反应性差更易发生。 胃容物吸入后,由于胃酸的刺激,产生急性肺部炎症反应,其严重程度与胃液中盐酸浓度、吸入量以及在肺内的分布情况有关。吸入胃酸的ph≤2.5时,吸入量25ml即能引起严重的肺组织损伤。动物实验中证实,吸入ph<1.5的液体3ml/kg体重时可致死。吸入液的分布范围越广泛,损害越严重。 临床表现: 患者常有吸入诱因史,迅速发病,多于1~3小时后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与诱发病因有关,如由于气管-食管瘘引起的,则每于进食后有痉挛性咳嗽、气急。在神志不清情况下,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但1~2小时后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迅速出现紫绀和低血压,常咳出浆液性泡沫状痰,可带血。两肺闻及湿罗音,可伴嗜鸣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示于吸入后1~2小时即能见到两肺散在不规则片状边缘模糊阴影,肺内病变分布与吸收时体位有关,常见于中下肺野,右肺为多见。发生肺水肿,则两肺出现的片状、云絮状阴影融合成大片状,从两肺门向外扩散,以两肺中内带为明显,与心源性急性肺水肿的x 线表现相似,但心脏大小和外形正常,无肺静脉高压征象。 护理评估: 1.病人一般资料 姓名:丁** 年龄:83岁 性别:男 科室:急诊内科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加重伴发热2周 入院诊断:吸入性肺炎 慢性支气管炎 糖尿病 高血压

难治性肺炎的临床处理策略

难治性肺炎的临床处理策略 如何处理“难治性肺炎” 1、下列易导致肺炎再发生的特殊病原不包括( ) D、流感嗜血杆菌 2、难治性肺炎重症患者的影像学充分吸收需要的时间大概为( ) D、10周 3、下列肺炎病原体影像学充分吸收需要的时间最短的是( ) B、支原体 4、抗生素治疗后多久,阴影稳定且临床改善者即可无需进行干预( ) D、28天 5、对于抗生素治疗超过10天的肺炎患者,肺部阴影在起病多长时间内不吸收则表示为不吸收的肺炎( ) C、12周

如何认识和有效选择肺部有创检查 1、男,28岁,咳嗽半年,低热1月。既往:体健。吸烟8包年。抗生素治疗影像学持续1个月无吸收。应考虑()检查 D、EBUS-TBNA、BALF、TBLB 2、关于BALF部位选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对支气管进行全面检查放到最后 3、难治性肺炎的检查中,()是首选的有创检查方式 A、支气管镜 4、感染临界值是() A、PBS>103CFU/ml、BAL>104CFU/ml 5、下列()方式检查的适应证为外周病变/气管镜诊断不清,且缺点是并发症高

B、CT引导下肺穿刺 常见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特点及临床意义1、关于ESR的正常值,男性和女性分别是() A、0-15mm/h,0-20mm/h 2、在PCT升高的其他情况中,()不属于引起巨大应激的非感染状况 D、高烧不退 3、G实验特点中提到,不能检测() B、隐球菌和接合菌 4、下列有关BALF GM辅助诊断IPA需综合评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与界值有关:<1更可靠 5、降钙素原正常来源:甲状腺C细胞产生,释放入血前变成降钙素,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中医有妙招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改变。本病病程较长,特别是后期,咳嗽缠绵难愈,常表现为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情。 肺炎支原体感染潜伏期较长,可达2~3周。多数表现为咽炎、鼻炎、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发热、头痛、畏寒、咳嗽、全身不适、明显疲乏、食欲不振等症状。咳嗽初期为干咳,后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无痰或伴有少量黏痰,特别是夜间咳嗽较为明显,发生支原体肺炎的儿童占全部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的3 %~10 %。肺炎支原体感染还可能引起呼吸道以外其他器官的病变,如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肾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耳炎、肠炎等。支原体感染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婴幼儿也不少见。其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支原体肺炎诊断依据 1.好发于秋冬季节,一般呈散发,也可发生小流行。 2.起病缓慢,常有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厌食、乏力等。咽痛、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有时咳嗽迁延日久。少数患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症。 3.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小水泡。 4.X线所见多有肺浸润性阴影。 5.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尤其是滴度逐步增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 7.痰、咽拭子培养有肺炎支原体生长。 8.青霉素治疗无效。 祖国医学并无支原体肺炎这一病名,相当于中医文献中所述的“肺闭喘咳”、“肺风痰喘”、“火热喘急”,总归属于中医儿科“肺炎喘嗽”范畴,主要病理机制是肺气闭郁,肺失清肃,主要病理产物是“痰”。是由于外感风温或风寒,入里化热,与痰浊相搏,壅塞气道,灼伤肺络致肺气不能宣通,肃降失职而发病,故“开肺化痰,止咳平喘”为其治疗大法。 中西医结合组常规静脉点滴阿奇霉素,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前人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用肺炎1--4号方治疗支原体肺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初期邪气在表,尚未传里,临床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辨证属于风寒闭肺证。 服用肺炎1号方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36例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36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8T15:19:03.3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刘欣[导读] 在患儿支原体肺炎早期,在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等药物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市 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选取3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两组患儿均接受热毒宁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液及头孢吡肟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针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8例患儿总治疗有效率为100%,其中显效16例,有效2例;对照组18例患儿总治疗有效率为77.8%,其中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并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RP值以及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患儿支原体肺炎早期,在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等药物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针进行辅助治疗,对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儿病症痛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综合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关键词: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甲泼尼龙针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intractable pneumonia mycoplasma pneumonia. Methods:Thirty-six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1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ere treated with Rendunning injection,azithromycin injection and cefepim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childre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reatment,while giving methylprednisolone needle treatment,observation and recording of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effect.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 in 18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of which 16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and 3 cases were effectiv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7.8% in 18 cases,of which 10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4 cases were effective,4 cases were ineffective example. And observation group children after treatment CRP value and hospital stay,body temperature recovery time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given azithromycin injection and other drugs on the basis of symptomatic treatment,while given methylprednisolone needle for adjuvant therapy,to enhance the treatment effect,reduce the pain of children with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isease,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grams worth the promotion in the clinic. Key words:pediatric intractable mycoplasma pneumonia;clinical treatment;methylprednisolone needle 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来看,肺炎支原体是小儿获得性肺炎中比较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占获得性肺炎的10%左右,且近几年来上升趋势明显;基于此,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对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便成为了临床上研究的焦点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疗效,选取了我院接受治疗的肺炎支原体患儿3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采取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现将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36例。每位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血清支原体抗体IgM 阳性率在1∶160以上;常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周之后,患儿仍高热不退,均并发多种肺外并发症;病程持续时间超过3周;炎性水平升高,C反应蛋白(CRP)超过40mg·L-1,中性粒细胞超过65%。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热毒宁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液及头孢吡肟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甲泼尼龙针和静脉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结果 3.讨论 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出现咳嗽、发热症状后,因各种因素可导致患儿痰液不能顺利排出体外,堆积在肺部或上呼吸道中,这将阻碍患儿肺部气体交换功能,还将刺激机体发生剧烈咳嗽,长时间痰液排出不畅可导致患儿肺部细菌性感染几率增大,患儿肺部感染进一步导致患儿免疫力下降,可加重病情,使病情迁延不愈。此外,本研究分析发现,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多种因素均相关,其病例特点具有症状复杂化、患儿年龄跨度大、诊断复杂、疾病与环境相关等特点。如果临床上能把握早期诊断要点及综合治疗特点,不仅可以减少小儿难治性肺炎的误诊现象,还可以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减轻患儿家属的治疗经济负担。 本次临床研究中,甲泼尼龙针联合阿奇霉素与头孢地嗪相比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地嗪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治疗,为甲泼尼龙针辅助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性提供证明。而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统计中,观察组高热、咳嗽、影像学结果,肺部阴影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激素联合抗菌治疗在症状缓解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但同时需要注意激素治疗要明确临床指征与治疗时机。如果过早使用激素治疗,可能存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还未完全发挥作用,使得激素过度应用;而如果激素应用在病程后期,已经发展为严重炎症反应,已经存在肺部损伤,会对激素治疗的有效性产生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采用甲泼尼龙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进行治疗不但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较小,CPR降低幅度较大,安全有效,能在临床上推广。参考文献: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RP的影响观察田岚113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 对血清CRP的影响观察田岚 摘要:目的:探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以及 给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 4月期间收治的36例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将其分别分 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例患儿。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支原体肺炎治疗方法, 研究组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CRP水平、症状消失 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血清CRP水平低于对照组,症状消失 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17/18),高于对照组66.67%(12/18)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 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有显著治疗效果,可降低患儿血清CRP水平。 关键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血清CRP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low-dose glucocorticoids on children's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 and the influence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CRP)on children. METHODS:Thirty-six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 who were admitted between April 2016 and April 2018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order of children. Each group had 18 childre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ycoplasma pneumonia.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a small dose of glucocorticoids. The levels of serum CRP,disappearance of symptoms,and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Serum CRP level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ime of disappearance of symptoms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94.44%(17/18),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6.67%(12/18). The efficienc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S:Low-dose glucocorticoids have a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on children with 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 and can reduce serum CRP levels in children. 【Key words】 Low-dose glucocorticoids;Mycoplasma pneumoniae in children;Clinical efficacy;Serum CRP 支原体肺炎在儿科中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儿多有发热、咳嗽、肺 啰音等临床症状,临床多以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给予治疗,但是这类抗菌药物对 于儿童难治支原体肺炎却治疗效果有限,在漫长的疗程中不断使用抗生素会使患 儿身体受到损害,因此临床多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其疗效显著、见效快,对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具有更强的疗效。本文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 4月期间收治的36例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者,试探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儿 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以及给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带来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36例儿童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患者,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将其分别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例患儿。对比两 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对照组:男性患儿9例,女性患儿9例;年龄最小3岁,最 大11岁,平均(7.02±1.22)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11日,平均(9.22±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