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民族社会学

族群认同与价值文化

——从族群认同与价值文化看族群意识变化

①摘要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性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的整合进程冲击着由传统国界筑成的坚固壁垒,使国际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对话、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汇的复杂格局。“寻求普遍伦理”、“价值普遍主义”、“价值一元主义”、“价值多元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等自然就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概念与话题。而现在出现了这种呼声引起了社会各层面的强烈思考:是否摒弃传统的原有的族群观念,是否进行“价值多元化”,同时社会中所出现的“族群认同偏离现象”也引起人们深思。

②关键词:族群意识族群认同哈韩现象价值保守主义

①正文

族群与族群意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族群就是我们及我们生活所在生活环境相似人群的总和,族群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一个族群一起生活,通过不断地交往而形成的,族群是族群意识产生的基础和保证,族群意识是一个族群的内在表现于外在的体现。纵观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族群意识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都是要经过时间的积淀,通过不断的交往而形成。族群意识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它可以表现在生活中,交往中,但是它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必须对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有必要的族群认同,我们对于这个国家有极大认同感

族群并不仅仅是以一个民族为单位,一个国家生活下的人群通过深刻的交往与联系,彼此之间形成了共同的认同、生活、情感,也可以形成共同的族群意识。我们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来经过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与交往,组建形成了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归属感,我们拥有共同的族群意识,这是我们这个族群能够长久不息的原因。这种族群意识,首先表现在经过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以来不断积淀的民族认同范围的不断变大,其次还在于生活在国家体系下的族群认同感,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建立在中国绝大部分时期生活在一个相对隔绝的环境中,在近代以来,中国的族群意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受到西方不同的族群意识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族群意识收到了严重的冲击。

西方各国与中国群体意识的比较

作为处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范畴内的两个群体,自然在群体意识方面的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精神意识上西方人的意识是,先是个体的,然后才是群体的;所以西方人是独立的,个人勇于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中国人的意识是,先是群体的,然后才是个体的,所以中国人在注重群体的荣誉感。

西方的文化,意识是首先是个体的,然后才是群体的;首先,他们代表的是自我,有能力来承担,也有勇气来承担自己所做的一切在为自我做完自己的事情之后,我有能力,也有权利和义务为我的群体做些事情。西方的群体是一群个性的人的集合,为了维持我自己的个体存在,也要维持这个群体的存在,维持这个群体的利益。群体中出现一些不耻的事情,我们要去批判,要去解决;但我还是要维持这个群体的利益,表现出的是个性的张扬。

而中国人,意识里,首先是群体。大家是集体里的一部分,有事情,要集体来处理,不需要我来出头,所以中国人不喜欢出头,不喜欢承担责任,做事起来很含蓄,谦虚。但是当中国集体遭受巨大变故时,能够一起面对。在我们中国人的字典里,存在着本分的意识,以维护国家利益为重,人们之间的交往总是讲究客套与礼仪,但是正是因此含蓄,注重集体,在创造与责任方面存在极大不足。

在当代中国,传统的族群意识在社会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中国的全方位开放,收到了外来思潮的影响,社会中许多人的族群认同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呈现“价值的多元化”“价值普遍主义”,而这些新“思潮”给人群带来新的观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争议,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些新的思潮有的是在原有的意识基础之上的思想,而有些则是完全西方化,对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区别对待。

族群认同多元化与族群认同偏离偏离现象

在一个以自由、民主为根本特征的社会里,如何理解与对待多元文化的现象以及作为多元文化之载体的不同的拥有自我认同性的族群?是坚持“宽容”原则,容忍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容忍不同族群的相互竞争,期待族群内部的成员有权在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承袭与弘扬、改造与变革、批判与扬弃等方面作出自主性的抉择?还是更进一步:不仅仅是宽容,而且还要明确认可各种不同的族群的存在价值,并且将多元化、多样性本身作为值得倡导的价值加以推进?这是我国在新“思潮”影响下我们对这些思潮的一些看法,从根本上说,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范围内,传统的族群认同在我国仍然占着统治地位,绝大部分中国人对于我国的文化、民族、地域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持肯定态度,并且把中华文化当为我国的主文化。但是在

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新“思潮”文化,这些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地方能够给我国传统的意识文化方面注入新的活力,在近代历史上,一些新思潮曾经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新时代的曙光: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少数人享有尊严与荣耀,他们本身也无需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大多数被压迫者由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则又不可能要求得到认可,而这些新思潮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自由与平等。

在现代的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传统族群认识受到了极大冲击,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民联系越来越紧密,彼此的联系与交流加强,对于本族群的认同在加强的同时,通过接触也对其它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进而对文化所在国也产生认同,这并不是族群认同的一个错乱行为,而是在全球化一个大环境下的一个表现。在新的时代,新的背景产生的情况下对其他族群文化产生的认同是一个历史趋势,在我国传统的族群大环境下,外来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给我国原有的族群文化与生活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淘汰了一些原有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在一方面对我国原有的族群文化加入新的积极因素,最后同化为我国族群文化的一部分,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可以看到的,我国的族群文化是在吸收许多其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另一方面我们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保持一定得警觉性,外来文化可能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甚至我国的原有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我们不反对对外来文化保持接纳的态度,但是我们必须区分主次,外来文化只是我们完善主文化的手段。如今,在社会中,存在那么一些人,对来自日韩的文化非常崇尚,在穿着、行为、兴趣上受到日韩文化的极大影响,我们俗称这些人为“哈韩、哈日”人群,在这些人群中更甚者甚至摒弃自己的国家而极度认同其他国家,在行为与语言上严重偏离我们这个生活的族群,我们可以称这些现象为“族群认同偏离偏离现象”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偏离我们该有的族群认同,背离完了我们该有的族群意识,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偏离现象尽管到目前为止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人群数量在不断增多,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一些危害,我们必须加以防治。在全球化环境中,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去接纳外来文化,完善自己的族群文化,但是我们必须存在对自己族群的族群认同感和应有的价值文化,而不能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只有这样我们的族群才能不断的延续,越发的有活力。

②结束语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尽管世界性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的整合进程冲击着由传统国界筑成的坚固壁垒,各种文化交织相互融合,但是我们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国家保持认同,我们首先是一个中国人,我们

必须保证自己的行为符合我们所在族群的基本价值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能够在文化的交融中找出我们前进的道路,不断的完善族群文化,让我们的族群能够走的更远。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db2746125.html, 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组织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 1、组织社会学 2、大学边界的形成与功能: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3、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与管理研究 4、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以吉林省B学校为例 5、如何做中国组织社会学研究——2007年“组织社会学工作坊”综述 6、论组织社会学之建构性张力及其消解 7、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8、组织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课程实施策略 9、组织社会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2009年(第六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综述 10、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1、组织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去行政化考量 12、转型中国的组织现象研究——国内组织社会学研究新进展 13、欧盟性质界定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4、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5、大学更名的组织社会学透视 16、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7、转型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组织社会学考察 18、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与建设——组织社会学的视角 19、从社会层面对农村宗族组织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db2746125.html, 20、大学组织变革的要素分析——组织社会学视角 二、组织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1、社会组织的基本矛盾和组织社会学的内在逻辑 2、我国改制企业职工权益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组织社会学的思考 3、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组织社会学现状 4、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5、《组织社会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6、民营养老机构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7、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 8、"投名状"的组织社会学意涵 9、医学社会学概论第十九讲医院的组织社会学 10、第十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会议议程 11、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高校班级建设质量研究 12、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浅谈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13、大学内设机构膨胀的组织社会学分析 14、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会组织目标研究 15、高校和谐工作的组织社会学研究 16、从全职雇员到临时高管--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17、“组织社会学”为什么忘了“社会”? 18、法国社会学家克鲁吉耶介绍组织社会学 19、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非政府组织——以组织社会学为分析视角 20、组织社会学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

社会学论文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乡风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中国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处于“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差距依然很大,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成为乡风不文明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部分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也很少有回来建设家乡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基础知识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1答案

北理工《社会学》在线作业-000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在社会学的功能中,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是( )。 A.规范性功能 B.描述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预测性功能 正确答案:B 2.()是指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A.统计 B.社会指标 C.假设检验 D.变量 正确答案:B 3.()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A 4.()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A.马克思 B.斯宾塞 C.韦伯 D.孔德 正确答案:D 5.()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A.主文化 B.亚文化 C.反文化 D.文化 正确答案:B

6.()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 A.抽样 B.总体 C.变量 D.概念 正确答案:D 7.互联网技术带动了()的出现,它发展是对传统日常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和重构的过程。 A.论坛 B.微博 C.网络虚拟社区 D.博客 正确答案:C 8.不属于社区构成要素的是()。 A.人口 B.区位 C.经济 D.政治 正确答案:D 9.()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他以那些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对其成员承担多种责任并对其进行全面管理的企事业组织。 A.单位组织 B.政府 C.企业 D.非政府组织 正确答案:A 10.()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A.文化 B.文明 C.社会规范 D.制度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毕业论文选题】140个优秀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140个优秀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各位同学请注意!!!看这里,最新的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新鲜出炉,这里包含了140个优秀人口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同学参考学习。请各位同学相互传阅!谢谢! 1.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2. 北京市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4. 我国人口数据获取的困境与出路 5. 西盟县佤族贫困人口现状调查及致贫原因分析--以力所乡王雅村为例 6.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留守人口幸福感提升策略探究 8. 北京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人口统计学视角 9. 人口安全视野下农业女性化问题研究 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流动人口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11. 人口转变背景下风险家庭表现形式. 成因及公共政策再建构 12. 职业分层视野下的城镇人口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研究 13. 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 14. 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原生家庭的维系与裂变 15. 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以武汉市清真拉面馆从业人员为例 16.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健康与经济性收入来源比较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17. 兰州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 18. 城市新移民中的“老啃族”现象探析 19. 流动老年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对策研究 20. 新型异质空间:居住空间中的性交换--基于北京某流动人口公寓的个案研究 21. 单靠人口数量就能博得的吉尼斯纪录,不要也罢 22. 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 1

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面向法律社会学专业学生提供162条精选法律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能够学习参考。 1. 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制度现行做法 2. 完善未成年被告人人格调查制度的司法对策--以广州市的审判实践为样本 3.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解与完善--兼论《刑事诉讼法》第275条 4. 我国少年司法之人格甄别制度引入 5. 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调查的理念确立和机制构建 6. 少年司法分立论 7. “打人命”:农村青年妇女自杀特殊干预的一般意义 8. 校园虐童行为模式与预防对策研究 9. 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 10. 自由的女性与女性的自由--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法学的主张及其影响 11. 中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研究综述 12. “封存”还是“消灭”?--评新刑诉法犯罪记录封存条款 13. “罪错未成年人新闻报道的权益保护与法律规制”研讨沙龙综述 14.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办案机制创新研究--以玄武区检察院“协作式”办案制度为视角 15. 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 16. 社区服刑人员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17. 我国少年司法的困境与出路 18.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 19. 赦免制度:“宽恕”在国家心理中的体现 20. 司法社工职业的独特性 21. 论强制辩护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适用--以《刑事诉讼法》第267条为中心 22. 我国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立法研究综述 23. 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性法学思考 24. 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 25. 试论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培养 26. 从性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性法学研究的未来课题 27. 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28.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 29. 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儿童参与”--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新思考 30. 少年司法程序中品格证据适用的冲突与重构 31. 儿童虐待的心理危害 32. 未成年人轻罪案件非刑罚化处理之构想--以刑事和解为视角 33. 未成年人犯罪特别程序之定位 34.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中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用与分析 35. 论我国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之完善 36. 宽严相济语境下未成年人累犯制度释疑及完善 37. 可能性与空间考量:精神障碍者的司法社工介入 38.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男性自杀问题研究 39. 论大学生犯罪是否从宽处罚及其完善 40. 新时期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判与对策

民族社会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族群意识:是族群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认同、确认自身身份及划分族群“边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随着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2、族群分层:根据一定的标准,将族群成员划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其主要研究族群中所有成员在族群地位中的分化和流动。 3、族群领袖:当群体之间为争取各种利益相互抗争时,每个族群都会涌现出一些领袖人物,他们力争使自己被本族群和社会其他群体接受和认同为本族利益的代表者。 4、天下格局:中国的中原王朝在处理与周边领国的关系时所采取的经略是建立一种以中原王朝为核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稳定、和睦相处的政治地理格局。 二、简答题、论述、填空、判断等 1、西方族群社会学研究的4个主要方面 答:(一)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族群关系演变的宏观理论(二)族群分层及其演变的宏观分析(三)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围观分析(四)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族群关系专题或个案的实证研究 2、族群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①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研究而不是族群历史的考证,主要关注社会中某个族群集团的现状以及它与别的族群集团间的互动关系。②研究对象侧重的是族群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各族群集团自身。③研究中注意个人与集团两个层面的结合。④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⑤社会学研究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地描述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力图解释族群关系方面种种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分析影响和制约族群关系的各类因素。⑥主义汲取、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⑦注重实证研究。⑧结合国家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⑨结合区域发展进行研究。⑩关注该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国内族群关系的发展趋势。 3、如何进行人们的族群认同及其演变的微观分析 答:①从各种文献中分析中国历代对“族类”群体划分的定义、思想和应用②调查社会中人们“民族”概念和族群认同意识的形成与演变③对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形成时期第二阶段:危机时期第三阶段:重建时期(课本P50、51) 5、没过族群关系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答:第一阶段:“盎格鲁----撒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第三阶段:“文化多元主义” 6、自1988年春季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民族社会学”课程,90年代“民族社会学”被列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招生的专业方向之一。就“民族社会学”这门课程而言,称其为“族群关系的社会学研究”或“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更为合适。 7、族群社会学关于族群、族群关系的理论 答:中国历史传统上处理族群关系的理论和方法;欧美各国关于族群关系的理论;苏联的民族和民族关系理论(课本P8、9) 8、梁启超是把我国各族群最早称之为“民族”的学者:“国族”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孙中山先生1924年的《民族主义第一讲》,他把英文中的“nation”表述为“国族”,称“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称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就是中华民族的“国族主义”。 9、英国社会学家史密斯认为“nation”(民族)是除了性别、空间和阶级之外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一类群体和身份认同。

社会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书

社会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书/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地图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作文园地 求职简历 党团工会 演讲致辞 领导讲话 总结报告 文秘知识 合同X本 法律文书 节日庆典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个人简历 入团申请 入党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文书写作求职简历毕业设计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社会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书 一、前言没进大学之前,我以为上大学就意味着解放,没有家长的束缚,没有老师的逼迫,没有学习的压力,但是不久我发现自己错了。高中的努力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但重点大学的文凭仅仅是进入人才招聘市场最基本的条件而已,就像高档写字楼门口写的“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内”一样。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毕业,再加上往年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我们学校在“211”、“985”工程之内,也许同样是重点大学的学生,但企业不一定会选择我,因为我的户口。现实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它可能会不公,它可能会残酷;但我相信,能力是最重要的,无论我走到哪,我也不会害怕,都可以从新再来,因为我有能力。不是任何你想得倒的东西就会是你的,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那么宠惯自己。能力也是一样的,它的形成必须要有经验,要能忍受,要与人交流,要知道思考和分析,要能把握住自己。刚进大学,我经历很多打击,没有能入选院学生会,没有成为班干部……外表、说话、做事好像什么都不如别人。所以我下定决心好好做自己,用心去把握每一个机会,让自己学会成长,使自己拥有能力。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这些,怎么才能找到一个需要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仍然有些迷茫。直到这学期上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后,我才开始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工作方向、人生规划有一些感觉,我才会认真地寻找我的价值与我可以和应该做的事情,我才懂得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来得到更多的机会。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看到自己深处危机中,如果还不觉醒、还不给人生增加价值,那未来就将布满荆棘,人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其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了解到了一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用心投入的人,他们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和前途的美好是因为他们用脑子思考、用双手实干积累出来的,而不是运气与无目的的忙碌;也让我相信社会存在着一种向上流动的机制,只要我付出,就一定能有所收获。第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明白了社会与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比如有基础知识(专

民族社会学-民族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民族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既与一般社会学有共通之处,也有自己的传统特色。正是依托这些特色方法,民族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民族事象和民族发展,同时又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和运行。 第一节民族社会学方法论 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体系;二是学科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规则,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例如,民族社会学中关于民族和民族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关于民族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等,对于研究者来说,都需要参考和借鉴。 二、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与糅合,因为它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其独立性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具体化和专门化,即其关注的焦点是民族与社会,这既不是孤立的民族事象,也非孤立的社会,更不是两者的合成,而是民族与社会对立统一的关系。民族社会学的独特性突出地体现在其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之上,概括起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学的立场认识民族,又从民族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民族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关注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

社会学结课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领域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像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以及近年来一直困扰在人们心头的地沟油,人食用后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像此类事件多的难以计数,被发现的也许只是一小部分,到底还有多少有害食品被我们在食用着呢?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好好的进行反思,食品安全恶化到如此程度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滑坡,还是庞大利益的驱使,还有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还是国家的立法还待完善等等等等。 下面我们就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第一人们道德素质滑坡 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发生的除了食品领域的问题外,,看看其他方面有关道德滑坡的事件。 事件一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 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 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 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有关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 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学生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季节,论文题目的选择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难点一直,在这里小编围绕教育社会学专业整理了一部分优秀的教育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进行参考学习。学术堂在您论文写作过程中祝您一臂之力。 1.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2. 高等院校量化分析类课程主客一体化教学评价研究 3. 关于《现代礼仪》课堂教学的思考 4.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成效差异的实证研究 5. 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6.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7.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8.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9. “互联网+教学”模式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 大数据背景下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统计学教学探讨 11.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行动研究导向的框架构建 12.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3. 论中职礼仪课程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14. 大数据时代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15.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6. 未成年罪犯再社会化教育的内涵及存在问题 17. 日本青年的道德教育研究 18.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高职统计学微课程教学理念研究 21. 浅谈《商务礼仪》教学方法改革--以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为例 22. 基于MOOC技术的《统计学》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 23.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4. 改革统计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5. 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课程教学中资讯视频的应用 26. 彝族婚姻习俗的教育人类学分析 27. 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28. 微课形式的礼仪教学改革 29. “探究式-团队联合-行动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30. 高职《统计学基础》教材案例化的几点思考 31.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2. 影视文本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探究 33.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4.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统计学》教学满意度实证研究 35. 参与式教学“六步法”在高校“服务礼仪”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6.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7.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8. 基于PBL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9. 基于交互式教学的礼仪课程设计 40. 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为例 41.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

犯罪社会学

谈在犯罪社会学中青少年犯罪 姓名:吴俊之班级:社会工作1341 学号:1320804109 正文 论文关键词:犯罪社会学青少年 概要: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

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对这个下限存有不同意见。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犯罪研究。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笔者对此予以赞同。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任何一个国家既然以现代化为自己的社会目标,不管其社会个性如何,恐怕均不能幸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除了前述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与青少年自身

经典《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doc

《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 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 的生活共同体。 2 社会学: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 社会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4 本能: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5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7 6 合作:是不同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7 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型,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8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二、简答: 1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答:(1)需要是人的本性。 (2)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3)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3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答:首先,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第二,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的态度,更容易使双方走到一起。 第三,双方距离的远近。较近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的交往。 第四,交往频率。偶尔的交往不能建立起固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只有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4、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

民族社会学导论论文

民族社会学导论 首先我强调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保证。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我们建立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而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则为建立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内在的必然要求。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主要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与民族交流障碍的关键。随着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如今的经济腾飞过程中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和谐的民族关系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要想缩小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方面的基本国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国情,而且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中体现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真实作用。(一)物质文明范畴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较比西部地区发达,从而可使东部地区较为优越的资源带到西部,从而满足西部地区资源的

短缺。同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去帮助他们。 自己的认知:通过自己的劳动,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解决民族地区目前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供一份帮助,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为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文明建设范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坚持是前提,完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坚持和充分发挥其优越性。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这既包括制度本身的完善问题,也包括制度实践的成效问题。 自己的体会: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的改善,我国民族之间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使我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才能更加的团结,让世界各国对我国刮目相看。 (三)精神文明范畴 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要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教育我国各族人民和后代,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把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自己的感受:通过教育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并且最好通过各种互动的节目来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把不同的民族装进自己的心中,与自己的血液融合

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 2、孔德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3、孔德与斯宾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对比探析 4、试论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对美国功能主义的意义 5、试评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理论 6、马克斯.韦伯宗社会行动理论探析 7、马克斯.韦伯宗合理性思想探析 8、论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9、论涂尔干社会社会团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10、试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 11、试论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 12、试论现代人口社会学研究的新特点 14、费孝通中国社会结构思想探析 15、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网络犯罪 16、试论信息时代人际交往的新特点 17、试论市场交易规则对于我国现阶段人际关系的影响 18、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问题的特点研究 19、试论我国当代女性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20、试论我国宗教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1、试论我国当代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新发展 22、我国当代社会区理论研究探析 23、我对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几点思考 24、关于社会道德对于社会稳定作用的几点思考 25、关于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了几点思考 2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的悬殊问题 27、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8、我国现阶段农村干群关系 29、我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的新特点 30、某某市现阶段人口流动的新特点 31、关于某某地网吧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实例分析 32、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 33、对于某某地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的调查及思考 34、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35、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 36、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37、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 38、某某地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 39、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 40、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 41、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 42、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 43、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 名词解释 ] 0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02)社 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03)城 市 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丌断增加,城市规模丌断扩大的过程;一般来说,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 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 04)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斱式等斱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冴。 05)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劢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理论派别,主要研究人们 相互作用发生的斱式、机制和规待。 06)社会实在论: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超越个人,幵对个人有强制性。 07)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迚而排斥和否定其他 民族文化的现象。 08)继续社会化:是指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 的过程。 09) “镜中我” :人们都是通过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在社会互劢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 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 10)社会分层:是指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11)文化丛: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逡辑迚行整吅的产物。
[ 简述社会化的实斲机构(戒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 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 举例简述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冲突 ] 在社会现实中,一个人同时承担多种角色,而丏其中的两种戒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徃发生矛盾、难以协调, 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现实生活中角色冲突是经常发生的,如:职业女性难以关爱 年幼的儿女,一个干部在秉公办亊和朋友求情中左右为难,男人因妻子不母亲的冲突被夹在中间等等。角色冲突反 应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多样化、复杂化的现实。
[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 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3)满足人的多斱面的需要。 4)有劣于维护社会秩序。 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 5)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抑制个人发展。 6)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不社会发展的要求丌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 试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的含义、类型及其功能 ] 含 义: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戒收养关系组吅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通常情冴下,又体现
为一种经济的团体。 类 型: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和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夫妻家庭:只有夫妻两人单过,子女戒老人缺损戒因为某种原因丌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主干(直系)家庭:三代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的一代上面的那一带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的家 庭。 联合家庭:同一代中有两对夫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隔代家庭:祖孙两代共同生活,但中间一代因为某种原因缺损戒丌在的家庭。

社会学理论对犯罪学的影响(小论文)

社会学理论对犯罪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等课题。犯罪社会学所研究的犯罪问题是社会学所研究的诸多问题之一。 社会冲突理论是犯罪社会学所应用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也是社会学的理论假设之一。冲突理论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它对犯罪社会学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各种影响。冲突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冲突论看来,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总是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占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总是要强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维护其既得利益。犯罪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而在于它处于某种社会“冲突过程”之中,因而被人为地认定为犯罪者。 在此,笔者浅议社会冲突理论中的阶级冲突论、文化冲突论以及女权主义犯罪学。 1.阶级冲突论 阶级冲突论又叫“激进犯罪社会学”、“新犯罪社会学”或“批判犯罪社会学”。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反帝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等。这是一种主张纷繁驳杂的犯罪社会学新思潮,其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一些激进的社会变革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激进犯罪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才被提出。 阶级冲突论的基本理论假设是,社会冲突在本质上并不是多元化的群体冲突,而是统治阶级同那些成为刑事司法目标的穷人之间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这个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对分层社会的透视,他们认为,不管穷人是否比其他阶层成员更好地遵守法律,在分层社会中,他们都会毫无例外地受到频繁的逮捕等严厉的法律处置,他们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被认为是犯罪者,即使他们实际上并未实施犯罪。他们也不断扩张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概念界限,把那些潜在地威胁其利益的人也纳入其中。同时,下层社会对剥夺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制度,自然要产生深刻的敌意。在阶级冲突论看来,犯罪是一个“合理”的行为。犯罪人的犯罪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因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使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平等。 阶级冲突论竭力缩小解释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性,其理论核心就是把国家和法律描绘成统治阶级控制穷人行为的工具,犯罪则直接反映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是犯罪者用以适应或抵制剥削阶级社会中制度强加于下层社会的条件和手段,是挫折和生存竞争的结果。 2.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形成的犯罪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论理论。文化冲突论认为,产生犯罪的原因是文化的冲突,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和移民群体文化的产物。 塞林在其著作《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认为,社会存在着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原发性文化冲突,一般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固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尺度和行为习俗在规范意义上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强烈地作用于持有相反文化特征的行为人,如东西方民族之间的文化,处于这种文化冲突之中的人,就有可能因此而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规范意识。另一种是继发性文化冲突,继发性文化冲突也可以称之为第二次文化冲突。它的表现体现在第二代移民身上,它既可以表现为第二代移民坚持固有文化与所在国文化再次发生冲突,也可以表现为被所在国文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 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撰写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 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 次提出 “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 4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 _________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器官而做事 ,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社会需要是人们的 —社会关系 _________ 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一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 关键环节。 12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 ? 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 _ _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二、单项选择题 1 ?“社会” 一词源于( A A.中国 B 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 德国 )。 ?美国 C ?英国 D . 2. 文化是指(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 “工作安定”属于(B 丿需^<。 A.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 自尊的 4. “镜中自我”是(B )提出来的。 A.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 托马斯 5?—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 叫做(B )。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 —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民族社会学课教学大纲(正式版)

研究生“民族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云南大学马雪峰 秋季学期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马雪峰(云南大学公告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总学时:18周,2学时/周,总共36学时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二、课程要求与考试 1、本课程为研究生讨论课,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应文献,课堂上做阅读汇报并 参与讨论。 2、考试与成绩评定: (1)平时课堂讨论:30% (1)课堂阅读汇报:30% (2)期末报告:40% 三、授课方式 教学: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每一堂课之教学,均包括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两部分。 阅读: 教师所要讲授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附有相应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

成对指定材料的阅读。每位选课的同学皆须完成一份读书报告,并在课堂上做一次阅读汇报(20分钟) 讨论: 课堂讨论时,所有听课的学生会被分成几个小组,就本次内容分别进行讨论,然后由一个同学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结果、问题。然后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讨论晚近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范式,包括晚近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范式”(Minzu paradigm)、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学界的“同化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权力—冲突理论、近些年兴起的“构建论”、以及学者们对构建论的反思。本课程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将结合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进行。通过对各种研究范式和具体研究的介绍和文本阅读,本课程力图为学生勾勒一幅民族社会学有关中国研究的大概脉络,以利于其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程主要内容 一、几个关键概念:民族(Nation)、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族群(ethnic group)、族群性(ethnicity)、国家(nation, state, country)等。 二、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三、同化范式 四、权力-冲突范式 五、构建论 六、对构建论的反思 七、当代中国的人群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