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言语理解与表达实词、虚词及成语积累知识讲解

最新言语理解与表达实词、虚词及成语积累知识讲解
最新言语理解与表达实词、虚词及成语积累知识讲解

1.“非议”指批评,责难。“异议”指不同的意见。“疑义”指可疑之点;难以断定的含义。“疑虑”指迷惑,不理解,怀疑,不相信;“忧虑”指忧愁思虑,忧愁担心。

2.“消受”多表示否定意义。“预订”指预先订购、订阅等,搭配的词语多涉及财款交易。“预约”指事先约定。

3.“惊艳”和“夺目”仅仅只能强调事物的色彩或者形式比较引人注意。

4.“折射”,比喻把事物的表象或实质间接反映出来。“反射”,表示一种生理现象或物理现象。“表现”、“展现”侧重于直接反映。“凸显”指突出、显著,多指凸显问题、矛盾等;“体现”指具体表现出来;“呈现”指显现、展示出;

5.“雄伟”,表示雄壮而伟大,或用来形容人魁梧、魁伟。“雄厚”表示人力、物力等充足。

6.“链接”指在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

7.“观感”,表示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所见”,只表示所看见的,未经人脑加工。

8.“蹂躏”,表示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克制”,表示抑制,多用于情感。“抑制”常用于生物学、医学之类的领域,以及抽象的感情、情绪等方面,有压抑、控制的意思。

9.“征用”,指国家依法将个人或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使用。“占用”表示占有并使用。“泯灭”意为灭绝、消失。

10.“发明”,多用于指具体的事物;创立,多用于抽象的概念。

11.“醉心”指对某一事物强烈爱好而一心专注,具有褒义色彩。“混迹”指隐蔽本来面目混杂在各种场合。“着眼”指(从某方面)观察、考虑,重点强调的是看或考虑。“游走”强调在某一区域来回行走。

12.“显露”意为现出,指原来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展示”指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反应”仅是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24.“汇合”是指汇集在一起,并不强调合在一起之后的状态;“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汇集在一起之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主要强调汇集在一起之后的状态。“兼容”指同时容纳几个方面。

14.“转化”侧重强调转变、改变,“演变”则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蜕变”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转变”是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激变”指急剧变化。“嬗变”即演变。“善变”一般形容人。

15.“蓝图”是指设计、构思、规划非常远大宏伟的计划;“蓝本”是指编修书籍或绘画时所根据的底本;“模范”本指制造器物时所用的模型,引申为值得人学习或取法的榜样。“模板”是指铸造时放模型和砂箱用的底板。

16.“分辩”指为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而说明事实真相;辩白。

“分辨”指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进行区分、辨别。

17.比较质问和拷问,后者有追究、追问之意。

18.“洗礼”比喻斗争中的磨练和考验;“历练”表示经历并受到锻炼;“冲击”指痛苦的打击;“磨砺”指经受锻炼。

19.“普遍”侧重指有规律性的大范围,语义程度较重;“广泛”侧重表达范围广,语义程度较轻。

20.“意味”有两层含义,一指含蓄的意思,二指情趣情调。“意旨”指意图,多指应该遵守。

21.“暗藏”隐蔽或隐藏。“隐藏”躲避、躲藏;掩盖、掩饰;隐晦,不直露。“沾染”因接触而受到影响,多指受不良影响。“污染”沾染上肮脏的东西,指废气、废水和废料等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22.“庇护”偏重于袒护、掩护,其对象主要是政治避难者。“重建”,重新建设或建立,语义程度较重。

22.“惯例”是指通常方法、习惯做法、常规办法、一贯的做法。“习惯”①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②指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如习惯于做艰苦工作。

23.“改革”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变革”是指对事物本质的改变(多指抛弃原有的,建立新生的)。“改良”指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

25.“占领”指以武力占有对方控制的土地;泛指用其他方式占据某种领域或某些事物。“占据”指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用强力取得并保持,也指心灵上某件事的占据。

26.“颁布”指政府机关或人民团体将其研拟的法令规章、行政措施和所属成员的权利义务有关的诸事宜,依法公布周知;“公布”指公开宣布等。

27.“试图”指尝试,开始去做,而“努力”强调尽力去做,强调程度。“维持”意为使继续存在,通常形容一件弱小,衰弱的事情。

28.“爱慕”的对象一般为人,与“东西”不搭配。

29.“减弱”指气势、力量的变弱,如“暴风雨减弱”“兴趣减弱”;“削减”指从原定的数目中减去,常与“经费”“产量”等搭配;“延宕”指拖延,如“延宕时日”,不能说“延宕趋势”。

30.“孕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萌发”比喻事物发生。

31.“力推”表示强力推荐,是一种主观上人对人的帮助;“囊助”也表示人对人的主观上的帮助。

32.“萌动”比喻事情刚起头。“涌动”比喻人或事物像水一样冒出流动。“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调整”重新调配或安排,适合于新的情况。

33.“广博”指宽广博大,通常形容学识、胸怀等;也泛指广大。“渊博”是指精深而广博,形容知识广且深,博学多才。“安抚”指安息、抚慰发怒或焦虑的人。“抚慰”是指抚恤、安慰,是帮助别人从错误、忧虑中醒悟过来。“安慰”是指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安抚或鼓励。

34.“栖息”多用于鸟类,用于人时有“寄居、隐居”之意。

35.“盛传”,广泛传播,强调传播的范围之广。“风传”,指辗转流传,也指传闻,道听途说。

36.“飘荡”,在空中飘摆、漂浮或飞升;“飘扬”,因风搅动而摆动。

37.“追溯”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返回”回;回到(原来的地方)。“重回”重新回到。“回溯”上溯,向上推导。

38.功力:①功效;②功夫和力量,多指在技艺或学术上的造诣。风骨: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39.“降格”指降低规格、等级或身份等。“显明”指光明高尚、贤明;表明、清楚地显示出来;鲜明、明亮等意思。“天然”是指生来就有的;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自然”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

40.“接轨”的引申意思是把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连接起来,强调的是抽象的结合。“对接”指将各部分端部的对接部接合固定起来,强调的是具体事物的结合,不能搭配“标准”。

41.“怯弱”指胆小软弱,“羸弱”指瘦而弱,“孱弱”指(身体)瘦弱无力;懦弱无能;(力量)薄弱;衰弱,“凋敝”意为衰败、残缺破烂和破败,“疏离”表示情感上远离,“萧瑟”表达的是一种凄凉。

42.“指导”侧重指示、教导、指点;“引领”侧重引导,专指事物的导引群体或独立的个体,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多用于人类社会;常用搭配有“引领潮流”“引领革命”。“焦点”引申为人们对重大事件、国家政策、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等的关注集中点。“亮点”比喻有吸引力的人或事物。

43.“汇聚”和“积聚”都有聚集的意思,但是“积”侧重通过时间来累积;“汇”侧重通过多方面来汇总。“庞大”侧重于规模,“磅礴”侧重于气势。

44.“俗套”指世俗的习惯和礼节或陈旧的格调、格式,一般作为名词出现。

45.“侧目”指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注目”指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炫目”形容(光彩)耀眼。“瞩目”有注目的意思,但多用于形容影响的范围很广,人人都很关注。

46.“发掘”指把人们不容易发现的事物揭露或揭示出来。“挖掘”指深入开发,探求。“开发”指对新资源、新领域的开拓和利用。“开辟”指打开道路,开拓、扩展。

47.“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到达。“神往”心理向往,仰慕。“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迷失”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48.“欣慰”是指看到好的事物。“背弃”指违背和抛弃。“舍弃”指抛弃和割舍。

49.“过渡”是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缓冲”是指使冲突缓和。“威慑”指使对方感到恐惧。“震撼”通常指心灵层面的震动,通常指一些好的事情。

50.“幽静”指一个地方十分安静。“清幽”常用来形容(风景)秀丽而幽静。“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

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侧重于感情上的变化。“感触”是指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感情。

51.“庄严”指庄重,严肃。“尊严”指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经常与“民族”和“法律”搭配。“权威”指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威望”指声誉和名望,多与“人”搭配。

52.“深切”指深刻而切实;“急切”指迫切;“殷切”指深厚而急切;“恳切”形容诚恳而殷切。

53.“评价”通常是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的结论;“批判”通常主语是人,不能是“事实”;“批评”有评论、评判的意思,是指责、批判、责备的近义词。“无垠”多用于形容天空、草原、大海、沙漠没有边际,有时也用于描述人的心境。

54.“要点”一般用于涉及文字性材料或讲话内容等方面;“基点”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强调基础,用于金融方面时表示债券和票据利率改变量的度量单位。

55.“消减”指减退、减少,通常侧重于数量,较为具体;“消损”指逐渐减少或者有所损伤。

56.“耸立”只能形容建筑物,“矗立”一般指高楼大厦,“屹立”一般形容人,“高耸”一般形容山峰。

57.“喧嚣”指吵闹、喧哗;也指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喧哗”是形容声音大而杂乱。“阻隔”是指阻挡隔绝,一般是指有障碍物阻挡,使难以往来。“阻碍”是指阻挡住,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也指起阻碍作用的事物。

58.“迸发”指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散发”指①分散发出;②释放出某种东西。“涌流”指喷涌流淌。“涌动”一般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像水一样冒出流动。

59.“浑浊”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混浊”意为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或比喻社会环境的阴暗、肮脏。

60.“克制”指克服、制服,适用于不好的或不应有的情感、思想。“克服”指用意志和力量去战胜、制服或克制某种情况的发生。“恪守”也有“遵守”的含义,但“遵守”一般搭配规章制度。“平抑”指抑制使稳定。

61.“艳丽”多指颜色很鲜艳而美丽,也形容文辞华美。“秀丽”指清秀优雅,美丽脱俗。“绮丽”指华美艳丽,也形容辞藻华丽。“壮丽”含义为健壮美丽、宏壮美丽,多形容山川、建筑、图景、场面等;也可以指文辞宏伟瑰丽。

62.“标本”,指的是保持实物原样的动植物,也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63.“湮没”指埋没、化为乌有;“淹没”指大水漫过、盖过。“消失”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指(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64.“浪费”是指对人力、财物、时间等用得不当或没有节制。“消耗”指因使用或受损失而逐渐减少,多指精力、东西、力量等,一般不与时间搭配。“虚度”是指白白地度过。“耽误”一般指拖延时间或错过时机。“原形”指本来的状态,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始的类型或形体构型。

65.“装载”指用运输工具装人或物资,侧重体积上的容纳,只能做动词。“承载”(侧重重量上的承受)既可以作动词,指承受装载;也可以作名词,指承受支撑的物体。“徘徊”指心里有事情,犹豫不决,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表消极。“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表积极。

66.“纵贯”和“横贯”两个词往往用来修饰河流、道路、山脉、铁路等。“宏伟”与“气势”搭配,“宏大”一般与“规模”搭配,“雄伟”一般用来形容人的体貌或建筑。

67.“涉及”强调事物的关联性,“牵扯”有牵连拉扯之意。“检验”强调检查验证,“检测”强调检验测试,适用于各种范畴的质量评定。

68.“穿插”指①互相错开,交叉;②小说或戏曲中,为了增加情节曲折性和衬托主题而加上的一些次要内容。“贯彻”指完全地、饱满地将某理论、某计划付诸有效行动。一般后面直接接具体的行动和方案。“贯穿”表示穿过、连通。

69.“缩影”指可以代表同类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象征”表示用具象的东西代表抽象的本体。

70.“扶持”有帮助、支撑照料的意思,“扶植”是指扶持培养,比喻以某种手段培养人或使某种势力壮大,相比“扶持”而言,语义程度更重。

71.“归纳”有归拢使之有条理的意思,“划分”指把整体图分成若干部分。

72.“盲目”形容坚持的状态,而不是坚持的内容。

73.“牟取”指不正当的获取,贬义;“谋取”指设法取得,中性。“遏制”强调控制、约束,语义相对较轻,“遏止”强调使停止,语义程度较重,对象多是某种不良趋势或战争等某些突发重大事件。

74.“鲜明”指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如主题鲜明、对比鲜明、鲜明的特色、鲜明的立场等;“浓郁”一般指色彩、情感、气氛等,如浓郁的生活气息、春意浓郁、色调浓郁、感情浓郁。“明显”指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明确”指清晰明白而且确定不移,如目的明确、分工明确。

75.“共生”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形成的互利共惠的关系。“宿命”指一切都注定了,隐含人们无力改变,不得不接受之意。

76.“权力”指统治阶级具有的一种组织性支配力,是政治方面的概念;“权益”指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

77.“品味”意为鉴赏、玩味、品尝等,是动词。“品位”意为品质、档次、格调,是名词。“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指简便,简单直截。

78.“驱动”意思是“利益”构成搭配;“诱惑”意思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含消极色彩,且“驱动”比“诱惑”更加侧重“受到吸引去做某事”。

79.“郑重”指严肃、认真,侧重主观的态度,一般的搭配为“郑重宣誓”“郑重宣布”等,“考量”即考虑、思量、思考,思考不侧重于强调态度方面。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实词和虚词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中非常的频繁,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实词和虚词的区别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小学六年级必学文言文(词语篇+实词用法+一词多义)

文言文重点词语篇 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虚词的作用: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文言文虚词用法———而 一、连词. 而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汉语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

小学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小学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180个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总结

专转本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高三语文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1)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 ..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适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适”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适”同“谪”,“又 以适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

常考的文言实词+虚词 (1)

常考的文言实词 1、爱:①爱、爱护: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②爱好、喜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吝惜、舍不得:其爱必大费。(《老子》) 2、本:①草木的根或基干、根源、来源:伐木不自其本。(《晋语》) ②根本、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论学?学而》) ③本来的、原来的、本来: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④根据、掌握:本乎地者亲下。(《周易?乾卦》) ⑤自己一边的、现今的:观左右本朝之臣。(《管子?八观》) ⑥底本、版本:一人持本,一人读书。(刘向《别录》) ⑦本钱:子本均,则没为奴婢。(《柳宗元传》) ⑧奏章或书信,如:“奏本”、“修本”。 ⑨量词:若止印三二本。(《活版》) 3、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浅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③看不起、轻视: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年》) ④谦词、谦称自己:鄙臣不敢以死为戏。(《战国策?齐策》) 4、病:①生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察今》) ②毛病、弊病:砭切政病。(《新唐书?杜希全传》)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伦语?卫灵公》) ④困苦不堪: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朝:①早晨: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早发白帝城》) ②朝见: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拜见:日往朝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⑤官府的大堂:未尝识郡朝。(《后汉书?刘宠传》) ⑥朝代:两朝侍从当时贵。(张籍《赠道士宜师》) 6、乘:①驾车:良马难乘。(《墨子?亲士》)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一、虚词: (一)而 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 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顺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 个动作同时间发生) 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接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 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 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 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 例:学而不思则罔 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 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 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 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二)之 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 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2、助词: 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 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 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3、动词:到、去、往 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 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 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 (四)以 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 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200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4: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教师版) 山东济南历城区第五中学徐巍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⑴章老伯多次要求儿女履行赡养义务,可儿女们都以父亲再婚已有人为由,予以拒绝,走投无路的章老伯将儿女告上了法庭。 ⑵“时尚伊人”服装店的收银员小何在收账刷卡时误把600元打成60元,小何多次通知占了便宜的女顾客李小姐补交欠款,李小姐几次。 ⑶开发商如果能从银行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就能确保他们现阶段资金断档,从而确保房市有强劲的货币支撑。 A.扶养推脱不至 B.抚养推脱不致 C.抚养推托不至 D.扶养推托不致 答案:D[⑴扶养:指养活,可用于平辈之间。抚养:指爱护并养育,多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教养。⑵推脱:推卸责任等。推托:借故拒绝。⑶不致:不会引发某种后果。不至:不会达到某种程度] 2.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⑴针对某些高校降分录取本校教职工子弟的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坚决不这一现象发生。 ⑵近来,一些用人单位在看重求职者学历、工作年限等“硬件”的同时,愈来愈重视求职者的、德行、操守等“软件”。 ⑶今年2月以来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血案》的官司已告一段落,其主角胡戈已淡出媒体视线,回到家乡研究影视短片的创作。 A.允许品行专心 B.容许品性专心 C.容许品行潜心 D.允许品性潜心 答案:D[⑴“允许”和“容许”都表示许可。“允许”的“允”指答应、应允,含有同意、允诺的意思。既可以指被他人许可——有时需要经过上级或有关人员或单位的许可,也可指客观情况、天气、时间等条件许可。“容许”的“容”是容忍、忍让的意思,是根据物理或心理承受程度来决定的,它和地位、职权不一定有关,表达的语气比较重,有严厉色采。⑵“品行”是指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贯性的品性和行为方式,它强调的是人的有关道德的行为,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品性”则侧重于品质及性格特性,是内在的品德性情。⑶“专心”是集中注意力,“潜心”是用心专而深]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⑴拥有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并不于所有女人。 ⑵这是不必要和不可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再持续下去,对中国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⑶边城凤凰像一块磁石久久地吸引着我们,但直到今年夏天我们才有缘 去朝拜已久的圣地。 ⑷故乡的小溪永远在我的心中静静流淌,轻轻私语,我精神的抚慰。 A.钟情飙升向往给予 B.衷情飙升向往给以 C.衷情狂飙心仪给以 D.钟情狂飙心仪给予 答案:A[⑴钟情:动词,指感情专注。衷情:名词,指内心的情感。(2)狂飙:急骤的暴风,比喻猛烈的潮流或力量。飙升:指暴风般地升高。(3)心仪:指心中仰慕。向往:指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4)给以:后面只跟事物,不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电子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实词; 1、故;所以;学过的知识;原因、缘故;特 意;因此;故意 故虽有名马 温故而知新公问其故桓侯故使人问之彼竭我盈,故克之广故数言于亡。 2、间:隔开;夹杂;参与;一会儿;中间; 暗中遂与外人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何间焉?扁鹊见蔡桓 公,立有间骈死于槽枥之间又间令吴广之 次所旁丛祠中 3、绝: 极点;停止、消失;隔绝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观:观赏;景象、景观;看予观夫巴陵胜 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5、书:信;写;名册,公文一男附书至乃丹 书帛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6、见:看见;拜见;显露昨日见军贴曹刿请 见。才没不外见。 7、少:稍微;一会儿;年轻的宾客意少舒。 少时,一狼径去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8、从:随从,跟随;顺从,听从;一狼得骨 止,一狼仍从。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9 、分:分配,分配;长度单位,十分为一 寸;分内,名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0、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朝代,时代;世 上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今是何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业:事业,功业;职业先帝创业未半,而 中道崩殂。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2、达:到,达到;做官,显贵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 13、当:抵充,相抵;对着,面对;应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木兰当户织。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伐:砍伐;攻打,讨伐;讨伐卖炭翁,伐 薪烧炭南山中。齐师伐我伐无道,诛暴 秦。 15、阴:水的南面,南岸;阴暗冀之南,汉之 阴,无陇断焉朝晖夕阴。 16、极:极点,极端;尽,穷尽;到;极其,非常;此乐何极。南极潇湘。 初极狭,才通人。17、国:国家;国都;夫大国,难测也。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8、备:完备;具备,齐备;前人之述备 矣。 众妙毕备 19、将:扶,持;率领,统率;将帅, 将领;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上使外 将兵。 项燕为楚将 20、称:称赞,赞许;号称;称呼;符 合; 先帝称之曰能。 袒右,称大楚。 不以千里称也。

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练习答案)

常见近义实词虚词辨析 1.把戏/伎俩【口语化】他一眼就识破了这骗人的______。 2.颁布/公布【搭配】《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____多年了,但对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还很不如人意。 3.爆发/暴发【暴发:有两个意思。第一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这一点不会与“爆发”混淆;第二指突然发作,多指自然具体的现象或事物突然发作,如洪水暴发。爆发:作忽然发作讲时,多指人为的大的抽象的现象或情况,如力量情绪事变等忽然发作或发生。另外,还可特指火山爆发。】近年来,成都、南京、西安、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____报业大战,令广大读者大受其益。 4.卑劣/卑鄙【程度】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_____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5.必需/必须【“必须”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燃料和原料”,“必需”多做形容词。】煤炭和石油都是现代工业所____的燃料和原料。 6.必需/必须【必须:表示事理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或用于加强命令语气。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缺少的,相当于一个形容词,一般用于修饰名词,做定语。】出发前个人______准备好生活_____品。 7.辨证/辩证/辨正【含义。辨证:辨析考证。辩证: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经专家多方____,这块石料就是有名的青田石中的鸡血石。 8.不齿/不耻【不齿:意为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图书市场上部分作品从内容、写作手法到包装、宣传都极力媚俗,为文学界乃至许多读者所_____。 9.裁决/裁定【裁决强调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裁定:斟酌决定其去取可否。】上周,学校的校务委员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最终的_____。 10.抽象/概括【抽象: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推求:指根据已知的条件或因素探索(道理、意图等)。】价值最初是在商品交换中______出来的一个经济学概念。 11.出席/列席【出席:正式代表。列席:非正式代表。】李先生_____了这次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12.锤炼/磨练【磨练: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锤炼:比喻经过刻苦钻研使艺术精湛、纯熟。】他的演唱技巧,经过长期的____,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13.窜改/篡改【“窜改“指改动,”篡改“是恶意的】请容许我大胆地_____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4.窜改/篡改【“窜改“指改动,”篡改“是恶意的】《孔子家语》这本书的内容有编者编造的话,也有编者____的孔子语录。 15.篡改/窜改【“窜改“指改动,”篡改“是恶意的】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6.大略/简略【大略:大概;大要。简略:内容简单,不详细。略含贬义。】方案没有敲定,我只能______说说方案的框架。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词性练习题及答案49665

汉语词性练习题 1、选出下面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词的词性正确的一组:() 明天早晨我和李光、王平同学在学校集合去爬山。 A.副,连,代,连,动 B.副,介,代,介,名 C.名,连,名,介,动 D.名,介,名,动,名 2、《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词性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名词②助词③形容词④动词⑤代词⑥代词 B.①名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代词⑥名词 C.①代词②助词③介词④动词⑤助词⑥名词 D.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3、对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画的画儿得奖了。②他的态度不对,对他要教育。 A.①动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B.①名词名词②形容词介词 C.①动词名词②动词副词 D.①动词动词②副词介词 4、“有些女人的预算里还有一面()蛋圆形的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或者一顶结()得很好看绒线的小圆帽。” 划线词语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名词形容词副词 B.量词形容词介词 C.量词形容词动词 D.代词副词动词 5、对“下”的词性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老虎正要下山,老猎人躲在石岩下,抡起虎叉,突然给了老虎一下。A. ①动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B. ①介词②方位词③量词 C. ①动词②助词③量词 D. ①介词②助词③量词 6、下面四句话中“跟”字的词性依次列出四种,正确的一项是:() ①跟着好人学好事②我跟他是同桌 ③我跟他学唱歌④那鞋的跟高得没法穿 A.①动②介③连④名 B.①介②动③动④名 C.①动②介③连④形 D.①动②连③介④名 7、选出与“红花绿叶”中的“绿”的词性相同的一项:() A.春回大地群山绿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一汪绿水慰平生 D.红了樱桃绿了笆蕉 8、选出下列带下划线词词性不同的一项:() A.电灯突然亮起来了。 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 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地响起来。 9、从下面选出词性相同的一项:() A.听战争经验希望拒绝 B.各那么鲁迅我们旅客 C.更从来单单经常渐渐 D.胖伟大激动承担应该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120 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 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 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 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安: 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

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 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 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 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 第三册:(无) 第四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 考纲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常见的)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今年的考查难度有加大的趋势。《考试大纲》对考查内容进行了细化。 命题规律 1.考查内容:①从选材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如2012年课标卷《宋史? 萧燧传》、全国卷《宋史?郭浩传》、北京卷《文宪集?李疑传》、上海卷《汉书?卜式传》、山东卷《后汉书?阴兴传》等;兼及其他文体,如湖北卷《世说新语》、天津卷《小仓山房文集》、重庆卷《战马记》、安徽卷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浙江卷《与荆南乐秀才书》等。②主要考查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内容概括分析、翻译、是必考题2012年17套卷子均考,而湖北卷断句题是这几年新出现的。考生需注 意试题的走向变化。 2.考查形式:实词理解、虚词理解、筛选信息、概括分析为选择题,句子翻 译是客观题,断句也是客观题可能就是选文中,也可能是另外文章的选段。 选择题每个3分,翻译题一般10分,断句题3分。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古文选材情况如下: 地区选材考点分布赋分 全国卷节选自《宋史?郭浩传》实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翻译19分(翻译10分) 新课标卷节选自《宋史?萧燧传》实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翻译19分(翻译10分) 北京卷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实词、虚词、翻译、理解分析12分 上海卷选自《汉书?卜式传》实词、虚词、分析、概括文意。翻译、17分 天津卷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翻译20分(翻译8分) 重庆卷《战马记》【明】罗洪先实词、筛选信息、概括分析、翻译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