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碳族元素基础知识点

一、知识网络

1.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

2.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二、基础知识 1.碳族元素

①特征: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容易失去电子,又不容易得到电子,易形成共价键。

CO 2

CaCO 3

C 2CO

有机物

NH 4HCO 3

CH 4

H 2CO 3

Na 2CO 3 NaHCO 3

不完全燃烧

O 2(不足) O 2 (

不足

)

①O 2

②CuO 炽 热的碳

NH 3·H 2O

O 2 (

燃)

H 2O

CaO Mg (点燃) NaOH

H 2O

NaOH

H +

C a (O H )2 ①高温②H +

Ca 2+

CO 2 、H 2O

C a (

O H )2

CO 2 (水)

①OH ―

②加热

SiO 3

CO 2,H 2O NaOH

H 2SiO 3

2

CaSiO 3

H 4SiO 4

O 2 (自燃) Cl 2 (Na 2CO 3 (

)

①CaO(△)

②CaCO 3 (△)

Ca 2+

-H 2O

碳族元素形成的单质在同周期中硬度最大,熔沸点最高(如金刚石、晶体硅)。 几种同素异形体:碳:金刚石、石墨、C 60、C70等;硅:晶体硅,无定形硅

2.碳 在常温下碳很稳定,只在高温下能发生反应,通常表现为还原性。 ① 燃烧反应

② 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Cu CO CuO C CO CO C 22;

222+↑?→?+??

→?+?

高温

O H CO O H C 22+??→?+高温(CO 、H 2的混合气体叫水煤气); ↑+??→?+2CO Si SiO 2C 2电炉

③ 与氧化性酸反应: C+2H 2S O4(浓)?→??

C O2↑+2SO 2↑+2H 2O ;

C+4HN O3(浓)?→?

?

CO 2↑+4N O2↑+2H 2O 3.C O:不溶于水,有毒(CO 和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无法和O2结合,而使细胞缺氧引起中

毒),但由于C O无色无味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C O+C uO ?→?

?

C O2+Cu,CO+H 2O(g)CO 2+H 2O

4.CO2:直线型(O=C=O)非极性分子,无色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可倾倒,易液化。固态C

O2俗称干冰,能升华,常用于人工降雨。

实验室制法:CaCO 3+2HC l=CaC l2+CO 2↑+H 2O 。

5.碳酸盐

①溶解性:Ca(HC O3)2>CaC O3;N a2CO 3>N aHCO 3。

②热稳定性:Na 2CO 3>C aCO 3;碱金属正盐>碱金属酸式盐: Na 2CO 3>NaHCO 3。 ③相互转化:碳酸正盐碳酸酸式盐(除杂用)

6.硅

① 硅在地壳中只有化合态,没有游离态。其含量在地壳中居第二,仅次于氧,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成分。

② 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是半导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熔点。

③ 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只能与氟气、氢氟酸及强碱溶液反应: Si+2F 2→Si F4、 Si+4HF →SiF 4+2H2↑、S i+2N aOH+H 2O→N a2SiO 3+2H 2↑;

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氯气等少数非金属单质化合:Si +O 2?→?

?

S iO2。 7.SiO 2 ①SiO 2为原子晶体,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硬度、熔点都很高。

②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能跟酸(氢氟酸除外)发生反应。由于它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所以能跟碱性氧化物或强碱反应 SiO 2+Ca O??→

?高温

CaSi O3 SiO 2+2NaOH →Na 2SiO 3+H 2O(碱溶液不能在使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③ 二氧化硅是一种特殊的酸性氧化物

a.酸性氧化物大都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酸,但二氧化硅却不能直接跟水化合,它的对应水化

物(硅酸)只能用相应的可溶性硅酸盐跟盐酸作用制得

b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跟酸作用,但二氧化硅却能跟氢氟酸起反应:

SiO 2+4HF →SiF 4+2H 2O(氢氟酸不能盛放在玻璃容器中)。 ④光导纤维 ⑤石英、水晶 8.硅酸和硅胶

① 硅酸:硅酸酸性比碳酸还弱,由下列反应可证明:Na 2SiO 3+CO 2+H2O →H 2SiO 3↓+Na 2CO 3

③ 硅胶:烘干的硅胶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而且吸水后还能烘干重复使用,

所以在实验室中常把硅胶作为作为干燥剂。

10.硅酸盐

① 硅酸盐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复杂,组成可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 例如:硅酸钠Na 2S iO3(Na2O·S iO2);镁橄榄石Mg 2Si O4(2MgO·SiO 2);高岭石A

l 2(Si 2O 5)(OH)4(A12O 3·2SiO 2·2H2O)

③人造硅酸盐:主要有玻璃、水泥、各种陶瓷、砖瓦、耐火砖、水玻璃以及某些分子筛等。 ④ 硅酸钠,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一种矿物胶,可作粘合剂,防腐剂。 11.水泥、玻璃、陶瓷

①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3CaO ·S iO2)、硅酸二钙(2CaO ·SiO 2)和铝酸三钙(3C aO·Al2O3),水泥具有水硬性,水泥、沙子和碎石的混合物叫混凝土。

②制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主要反应是:S iO 2+Na 2CO 3??→

?高温

Na 2SiO 3+C O2↑、SiO 2+CaC O3??→

?高温

Ca Si O3+CO 2↑,玻璃是无固定熔点的混合物。加入氧化钴后的玻璃呈蓝色,加入氧化亚铜后的玻璃呈红色,普通玻璃一般呈淡绿色,这是因为原料中混有二价铁的缘故。

③制造陶瓷的主要原料是黏土,黏土的主要成分:Al 2O3·2SiO 2·2H 2O 。 12.无机非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包含除传统陶瓷外的各种性能优异的精细陶瓷:耐高温的二氧化锆(Z rO 2)陶瓷、高熔点的氮化硅(Si 3N 4)和碳化硅(SiC )陶瓷;透明的氧化铝、砷化镓(G aAs)、硫化锌(Z nS )、硒化锌(Z nSe )、氟化镁(Mg F2)、氟化钙(C aF 2)等氧化物或非氧化物陶瓷;生物陶瓷;超细微粉体粒子制造的纳米陶瓷等。

氮族元素

1.氮和磷

[氮族元素] 包括氮(7N)、磷、(15P)、砷(33A s)、锑(51Sb )、铋(83Bi)五种元素. [氮气]

(1) 氮气的分子结构:氮分子(N 2)的电子式为

,结构式为N≡N .由于N 2分子中的

N ≡N 键很牢固,所以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2) 氮气的化学性质:① N 2与H 2化合生成NH3 N 2 +3H 2

2NH 3

②N2与O2化合生成NO:N2 +O22NO

(3)氮气的用途:

①合成氨,制硝酸;

②代替稀有气体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以防止金属被空气氧化;

③在灯泡中填充氮气以防止钨丝被氧化或挥发;

④保存粮食、水果等食品,以防止腐烂;

⑤医学上用液氮作冷冻剂,以便在冷冻麻醉下进行手术;

⑥利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使某些超导材料获得超导性能.

氮的氧化物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

物理性质为无色、不溶于水、有毒的气体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

气体,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①极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2NO +O2=2NO2

②NO中的氮为+2价,处于中间

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与H2O反应:

3NO2 + H2O=2HNO3+ NO

(工业制HNO3原理.在此反应中,

NO2同时作氧化剂和还原剂)

[光化学烟雾]空气中的NO、NO2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油产品和煤燃烧的产物、汽车尾气以及制硝酸工厂的废气.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单质磷的化学性质:

①与O2反应:4P+5O22P2O5

②磷在C12中燃烧: 2P+3C12(不足量) 2PCl32P+5Cl2(足量)2PCl5

[磷的同素异形体——白磷与红磷] 白磷红磷

2.铵盐

[氨]

(1)氨的物理性质:

①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

②氨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或常温下加压,气态氨转化为无色的液态氨,同时放出大量热.液

态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

③氨气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因此,氨气可进

行喷泉实验);

④氨对人的眼、鼻、喉等粘膜有刺激作用.若不慎接触过多的氨而出现病症,要及时吸入

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冲洗眼睛.

(2)氨分子的结构:NH3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锥形,

N 原子位于锥顶,三个H原子位于锥底,键角107°18′,是极性分子. (3) 氨的化学性质:

① 跟水反应.氨气溶于水时(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大部分的NH 3分子与H2O 分子结合成NH 3·H2O(叫一水合氨).N H3·H 2O 为弱电解质,只能部分电离成NH 4+

和OH -

: NH 3 + H2O

NH 3·H2O

NH 4+

+ OH -

a.氨水的性质:氨水具有弱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为浅红色,使红色石蕊试液变为蓝色N H

3·H 2O不稳定,故加热氨水时有氨气逸出:NH 4

+ OH

NH 3↑+ H 2O

b.氨水的组成:氨水是混合物(液氨是纯净物),其中含有3种分子(N H3、NH 3·H 2O 、

H2O)和3种离子(NH 4+

和O H-、极少量的H +).

c.氨水的保存方法:氨水对许多金属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氨水.通常把氨水

盛装在玻璃容器、橡皮袋、陶瓷坛或内涂沥青的铁桶里.

② 跟氯化氢气体的反应:NH3 + HCl = NH 4C1

说明 a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与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NH 4C 1晶体小颗粒. b.氨气与挥发性酸(浓盐酸、浓硝酸等)相遇,因反应生成微小的铵盐晶体而冒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方法之—.

c .氨气与不挥发性酸(如H 2SO 4、H 3PO 4等)反应时,无白烟生成. ③ 跟氧气反应: 4NH 3 + 5O 2 4N O + 6H 2O

(4) 氨气的用途:

①是氮肥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纯碱的原料;

②是有机合成工业如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的常用原料; ③用作冰机中的致冷剂. [铵盐]

① 受热分解.固态铵盐受热都易分解.根据组成铵盐的酸根阴离子对应的酸的性质的不同, a.组成铵盐的酸根阴离子对应的酸是非氧化性的挥发性酸时,则加热时酸与氨气同时挥发, 冷却时又重新化合生成铵盐。例如:NH4Cl(固) NH 3↑+ HCl ↑ NH 3 + HCl

=NH4Cl 又如:(NH 4)2CO 3

2NH 3↑+ H 2O + CO2↑ NH 4HCO 3

NH 3↑+ H 2O + CO 2

b .组成铵盐的酸根阴离子对应的酸是难挥发性酸,加热时则只有氨气逸出,酸或酸式盐仍残留在容器中.如:(N H4)2SO 4NH 4HSO 4 + NH 3↑ (NH 4)3PO 4

H 3PO 4 + 3NH 3

② 跟碱反应——铵盐的通性.

固态铵盐+强碱(NaOH 、KOH )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试纸变蓝色.

(2) 氮肥的存放和施用.铵盐可用作氮肥.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因此在贮存时应密封包装

并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施用氮肥时应埋在土下并及时灌水,以保证肥效.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固态铵盐[如NH4Cl、(NH4)2SO4等]与消石灰混合共热:

2NH4Cl+Ca(OH)2CaCl2 + 2NH3↑+ 2H2O

??气体型装置(与制O2相同).

(2)发生装置类型:固体+固体?→

(3)干燥方法:常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作干燥剂.不能用浓H2SO4、P2O5等酸性干燥剂和CaCl2干燥氨气,因为CaCl2能与氨气发生反应生成CaCl2·8NH

3.

(4)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气法,并在收集氨气的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而造成制得的氨气不纯.

(5) 验满方法;①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色,则说明氨气已充满集气

瓶;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集气瓶口,有白烟产生,说明氨气已充满集气瓶.

注意①制氨气所用的铵盐不能用NH4NO3、NH4HCO3、(NH4)2CO3等代替,因为NH4NO 3在加热时易发生爆炸,而NH4HCO3、(NH4)2CO3极易分解产生CO2气体使制得的

NH3不纯.

②消石灰不能用NaOH、KOH等强碱代替,因为NaOH、KOH具有吸湿性,易潮

解结块,不利于生成的氨气逸出,而且NaOH、KOH对玻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③NH3极易溶于水,制取和收集的容器必须干燥.

④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将生石灰或烧碱加入浓氨水中并加热.有关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 + NH3·H2O Ca(OH)2+NH3↑加烧碱的作用是增大溶液中的OH-浓度,促使NH3·H2O转化为NH3,这种制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实验室制Cl2、HCl气体的装置相同.

难点3.硝酸

[硝酸]

(1) 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沸点为8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打开盛浓硝酸的试

剂瓶盖,有白雾产生.(与盐酸相同)质量分数为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做发烟硝酸(2)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HNO3见光或受热分解,HNO3越浓,越易分解.硝酸分解出NO2溶于其中而使硝酸呈黄色.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NO32H2O + 4NO2↑+O2↑强氧化性:稀HNO3、浓HNO3,都具有极强的氧化性.HNO3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金属+ HNO3(浓)→硝酸盐+ NO2↑+H2O

金属+HNO3(稀)→硝酸盐+ NO↑+ H2O

3Cu+ 8HNO3(稀) = 3Cu(NO3)2+ 2NO↑+ 4H2O

该反应较缓慢,反应后溶液显蓝色,反应产生的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无色的NO 被空气氧化为红棕色的NO2)。实验室通常用此反应制取NO气体.

Cu +4HNO3(浓)=Cu(NO3)2+2NO2↑+2H2O

该反应较剧烈,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此外,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的浓度渐渐变稀,反应产生的气体是NO2、NO等的混合气体.

b.常温下,浓HNO3能将金属Fe、A1钝化,使Fe、A1的表面氧化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膜.因此,可用铁或铝制容器盛放浓硝酸

c.浓HNO3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叫王水.王水溶解金属的能力更强,能溶解金属Pt、Au.

d.能把许多非金属单质(如C、S、P等)氧化成最高价含氧酸或最高价非金属氧化物.例如:

C+4HNO3(浓)= CO2↑+4NO2↑+2H2O

e.能氧化某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H2S、SO2、Na2SO3、HI、HBr、Fe2+等.应注意的是,NO3-无氧化性,而当NO3-在酸性溶液中时,则具有强氧化性.

氧族元素知识归纳

一、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

?

二1.与氧气有关的反应

(1)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方程式

①与绝大多数金属单质作用

4Na+O2=2Na2O??②与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作用?

③与非还原性化合物作用

2NO+O2=2NO2

4FeS2+11O22Fe2O2+8SO2?④与有机物作用

⑤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变质的物质? a.氢硫酸或可溶性硫化物:2H2S+O2=2S↓+2H2O?b.亚硫酸及其可溶性盐2H2SO3+O2=2H2SO4,2Na2SO4+O2=2Na2SO4? c.亚铁盐、氢氧化亚铁4Fe(OH)2+O2+2H2O=4Fe(OH)3?d.苯酚? e.氢碘酸及其可溶性碘化物4HI+O2=2H2O+2I2

⑥吸氧腐蚀(如:铁生锈)

负极:2Fe—4e—=2Fe2+正极:O2+4e—+2H2O=4OH—Fe2++2OH—=Fe(OH)24Fe(OH)2+O2+2H2O=4Fe(OH)32Fe(OH)3=Fe2O3+3H2O

(2)生成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

物质名称臭氧氧气

物理性质通常状态气态气态

气味有刺激性臭味无味

熔点/℃约—251约—218

沸点/℃约—112 约—183

颜色

气态呈浅蓝色,液态呈深蓝色,固态

呈紫黑色

气态无色,液态呈浅蓝色,固态仍呈浅蓝色

2.143 1.429

494 30.8

主要化学性质氧化性极强,可氧化Ag、Hg等氧化性强,但难氧化Ag、Hg等

主要用途漂白、消毒;地球上生物的天然保

护伞;刺激中枢神经,加速血液循环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自然存在90%存在于距地面15km—50km的

大气平流层中

主要存在于空气中,空气中O2占的体积分数约为

20%

相互转化

3.硫元素的化学反应?(1)硫单质的反应?④S+Hg=

HgS?⑥S+2Ag=Ag2S ⑦3S+6KOH=2K2S+K2SO3+3H2O

⑩S+6HNO3(浓)=H2SO4+6NO2↑+2H2O

(2)H2S的反应?①H2S H2+S↓②

③H2S+X2=2HX+S↓(X2是指卤素单质,即Cl2,Br2,I2)?④H2S+Pb(Ac)2=PbS↓

+2HAc?⑤H2S+CuSO4=CuS↓+H2SO4

?⑦FeS+2HCl=FeCl2+H2S↑(H2S的实验室制法)

(3)SO2的反应

①SO2+2H2S=3S↓+2H2O ②

③SO2+Na2O=Na2SO3④SO2+Na2O2=Na2SO4⑤SO2+2NaOH=Na2SO3+H2O?

⑥Na2SO3+SO2+H2O=2NaHSO3⑦2NaHCO3+SO2=Na2SO3+2CO2+H2O

⑧Na2CO3+SO2=Na2SO3+CO2⑨?

⑩SO2+X2+2H2O=H2SO4+2HX Na2SO3+X2+H2O=Na2SO4+2HX(X2=Cl2,Br2,I2)?2FeCl3+SO2+2H2O=2FeCl2+2HCl+H2SO4SO2+NH3·H2O=NH4HSO3?

?Na2SO3+H2SO4=Na2SO4+SO2↑+H2O2Na2SO3+O2=2Na2SO4(亚硫酸易被氧化而变质)?(4)浓H2SO4有关反应

(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

硫化物溶解性反应举例

Na2S、K2S、(NH4)2S 溶于水,又溶于酸

(NH4)2S+2HCl=2NH4Cl+

H2S↑

BaS、CaS、MgS、Al2S3遇水分解

Al2S3+6H2O=2Al(OH)

3↓+3H2S↑

ZnS(白)、FeS(黑) 不溶于水,但溶于酸

ZnSO4+Na2S=ZnS↓+N

a2SO4

ZnS+H2SO4=ZnSO4+H2S↑

Ag2S、HgS、CuS、PbS(HgS为红色,其他

均为黑色)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

CuSO4+H2S=CuS↓+H2SO4

2AgNO3+Na2S=Ag2S↓+2

NaNO3

5.工业制硫酸的十个“三”

(1)三原料(黄铁矿或硫、空气、水)? (2)三阶段①硫铁矿煅烧②SO2的制备和SO2的净化和氧化③SO3的吸收和H2SO4的? (3)三方程

SO3+H2O=H2SO4?(4)三条件(SO2转化为SO3需1个大气压、400℃—500℃、V2O5作催化剂)

(5)三设备

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 (6)三杂质(矿尘、砷、硒的化合物、水蒸气) (7)三净化(除尘、洗涤、干燥)

(8)三原理(热交换、逆流、增大接触面)? (9)三注意(粉碎硫铁矿、用98.3%的浓H 2S O4吸收SO 3、SO2的回收与利用)? (10)三关系(FeS 2—2H2SO 4,S—H 2SO 4,SO 2—H 2SO 4) 10.浓H 2SO 4的吸水性与脱水性有何不同

(1)浓硫酸能够强烈地吸水而形成一系列稳定的水化物,如H2SO 4·H2O 、H 2S O4·2H 2O和H

2

SO 4·4H 2O等。例如,浓H 2SO 4可以吸收空气里的水分。因而,浓H 2SO4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

燥剂。吸水性是指浓硫酸吸收直接的H 2O,这H 2O可以是游离水或晶体中的结晶水或某反应生成的水? (2)浓硫酸也能夺取纸张、木材、衣服、皮肤等有机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水的组成比),使它们炭化。但并不是都游离出碳,例如浓硫酸使甲酸(H COOH )脱水以后生成的是一氧化碳。脱水性指浓硫酸吸收非现成的H 2O,而在指把有机物中H 、O 原子按个数2∶1脱走

11.浓H2S O4能干燥的气体? (1)选择干燥剂时应掌握的原则:一是干燥剂本身应具有吸水性,二是干燥剂与被干燥气体(主要成分)之间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络合反应、化合反应

(2)浓H2SO4具有酸性,因而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NH 3)

(3)浓H2SO 4又具有强氧化性,所以不能用来干燥强还原性的气体,例如H 2S 、HI 、HBr ? (4)可用浓H2SO 4干燥的气体有H2、O2、C O2、CO 、SO 2、N 2、CH 4、C2H 4、HCl 、Cl 2等 (5)干燥用仪器为洗气瓶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包括氟(F)、氯(Cl )、溴(Br )、碘(I )、砹(At)等,它们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个电子,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ⅦA 元素。 1、氯

(1)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2),比空气重,

易液化,有剧毒。

(2)化学性质:氯气(Cl 2)是双原子分子,原子的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单质是强氧化剂。

①与金属反应

2Na + C l2 === 2NaC l(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

2Fe + 3Cl 2======2FeC l3(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棕褐色烟,溶于水成黄色溶液) Cu + Cl 2 ====C uCl 2(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棕色的烟,溶于水成蓝色或绿色溶液) 氯气能与绝大数金属都能发生反应,表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②与非金属的反应 H 2 +C l2 ===== 2HCl (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处有白雾产△

△ 点燃 光照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 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水 无机物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 的化合物脂质 有机物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盐, 糖类 有机化合物脂质 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苹果和梨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③必须用水浴加热(50—65) 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实用

1.单质硫的颜色_______,______溶于水,______ 于酒精,易溶于_______________。 2.SO2漂白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CO2(SO2)除杂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S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计实验证明SO2气体中含有C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一个体现SO2具有氧化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两个体现C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SO2通入FeCl3溶液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SO2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Cu与S加热条件下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写出两种鉴别CO2与SO2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检验SO2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水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CO2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检验Clˉ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SO42-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Cl2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SO2通入BaCl2溶液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SO2通入Ba(NO3)2溶液中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SO2通入FeCl3和BaCl2溶液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SO2和Cl21:1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体现了SO2的________性。 18. Cl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SO2使溴水褪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Na2SO3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的试剂是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的试剂是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常见离子的还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六个)。 22. SO2使碘水褪色,说明SO2具有__________________性。 23. 氢气在氯气__________燃烧,发出_________色火焰,集气瓶口有__________产生。 24.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氯气的水溶液叫_______________,Cl2___________溶于水,溶于水的Cl2约有________ 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新制氯水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为_____________,久置氯水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家用消毒液的制备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有效成分 为__________________。 28. 工业漂白粉的制备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成分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漂白粉久置在空气中失效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增强漂白粉和家用消毒液的漂白消毒作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Cl2的尾气处理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除去Cl2中的HCl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验满Cl2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易错知识点辨析

1. 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基本是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 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错误。有机酸是否难溶于水,主要看有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有机酸越难溶于水。如CH3COOH易溶于水,而高级脂肪酸难溶于水。 3. 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 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

5. 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6. 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7. 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 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9. 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10. 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11.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来源:学科网ZXXK] 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12. 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专题一元素及其化合物 1.重要无机物的特性 (1)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是; (2)能与二氧化硅反应而能雕刻玻璃的是; (3)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非金属单质是; (4)能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氢气的是; (5)遇淀粉变蓝色的是;(6)具有磁性的是。…… 2.重要无机物的工业制法 (1)漂粉精: (2)硫酸的制法(接触法): (3)硝酸的制法(氨氧化法): (4)氯气的制备: (5)钠、镁、铝的制备: (6)工业制玻璃: (7)煅烧石灰石: (8)工业制粗硅: (9)工业制水煤气: (10)工业制纯碱(侯德榜法): 3.常见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 (1)苍白色——(2)蓝色—— (3)淡蓝色(4)黄色—— (5)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4.重要物质的用途 (1)呼吸面具和潜水艇的供氧剂; (2) 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杀菌; (3) 用于制造发酵粉; (4) 在医疗上作造影剂; (5) 用作感光材料;(6) 用于焊接钢轨、冶炼难熔金属; (7) 用于腐蚀印刷电路板。 5.物质结构方面 熟悉常见的分子或单质、化合物的结构(水、氨气、二氧化碳、金刚石、二氧化硅的结构

特点)。 (1)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有甲烷、白磷、NH+4等; (2)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为铵盐; (3)组成为1∶1型的化合物可能为H2O2、C2H2、Na2O2、C6H6等。6.物质的特有颜色 常见的有颜色的物质 7.特殊反应条件 (1)高温:铝热反应,制水煤气,制粗硅,水蒸气与Fe反应等。 (2)高温高压、催化剂 N2+3H2 (3)加热、催化剂 2KClO3 2SO2+O2 4NH3+5O2 (4)放电 3O2 N2+O2 8.三角关系

高考化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及其化合物 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 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 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 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半径、核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包含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六种元素.因为钫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中学化学不作介绍.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相似性: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其中Li原子次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总是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 递变性:Li、Na、K、Rb、Cs等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颜色:银白色金属(Cs略带金色光泽). (2)硬度:小,且随Li、Na、K、Rb、Cs,金属的硬度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所致.碱金属的硬度小,用小刀可切割. (3)碱金属的熔点低.熔点的锂为180.5℃,铯的熔点是28.4℃.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4)碱金属的密度小.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锂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的密度逐渐增大.但钾的密度小于钠的密度,出现“反常”现象.这是因为金属的密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原子质量,另一方面是原子体积,从钠到钾,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的作用,所以钾的密度反而比钠的密度小. 4.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与钠一样都是活泼的金属,其性质与钠的性质相似.但因为 碱金属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其金属活泼性有所差异,化合物的性质也有 差异. (1)与水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2R+2H2O=2ROH+H2↑(R代表碱金属原子) 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水准增大,生 成物的碱性增强. 例如:钠与冷水反应放出热量将钠熔化成小球,而钾与冷水反应时,钾球发红,氢气燃烧,并有轻微爆炸.LiOH是中强碱,CsOH是碱. (2)与非金属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的单质可与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物都是 含R+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递变性: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时,除锂和常温下缓慢氧化的钠能生成 正常的氧化物(R2O)外,其余的碱金属氧化物是复杂氧化物. 4Li+O2=2Li2O 4Na+O2 2Na+O2 Na2O2 (过氧化钠,氧元素化合价-1) K+O2 KO2 (超氧化钾) (3)与盐溶液反应 碱金属与盐的水溶液反应时,首先是碱金属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生成的碱可能再与盐反应. 特别注意:碱金属单质都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较不活泼金属.如:

必修一元素化合物知识总结

1、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钠原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写出钠和水、盐酸、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2H 2O=2NaOH+H 2 ↑2Na+2HCl=2NaCl+H 2 ↑ 2C 2H 5 OH+2Na→2C 2 H 5 ONa+H 2 ↑ 2、将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是怎样的? 钠浮在水面上,熔成一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不定向地迅速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 发生轻微的爆炸,并产生蓝色沉淀 写出相关方程式 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3、将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现象是怎样的? 钠浮在水面上,熔成一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不定向地迅速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 发生轻微的爆炸,并产生红褐色沉淀 写出相关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3NaOH+FeCl3=Fe(OH)3↓+3NaCl 4、用铝箔包住一小块金属钠,然后投入水中,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2Na+2H2O=2NaOH+H2↑ 2Al+2NaOH+6H2O=2Na[Al(OH)4] +3H2↑ 5、金属钠着火,为什么不能用水、二氧化碳灭火,用方程式解释 2Na + O2 = Na2O2 2Na2O2 +2H2O = 4NaOH + O2↑ 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6、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做供氧剂,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Na2O2 +2H2O = 4NaOH + O2↑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7、二氧化硫通过过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SO2+Na2O2=Na2SO4 8、将过氧化钠加到氯化亚铁溶液中的现象 有气泡产生,放出大量的热,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产生,然后颜色迅速变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将过氧化钠加到品红溶液中的现象 有气体产生,溶液褪色 将过氧化钠加到酚酞试液中的现象 有气体产生,溶液先变红,然后再褪色9、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钠,相关化学方程式 2Na+2H2O=2NaOH+H2↑3NaOH+AlCl3=3NaCl+Al(OH)3↓ Al(OH)3 + NaOH = Na[Al(OH)4] 10镁在空气中燃烧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2Mg+O2=2MgO 2Mg+CO2=2MgO+C 3Mg+N2=Mg3N2 (条件都是点燃,自己加上) 11蒸干氯化镁溶液得到氯化镁固体需要注意什么,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首先是蒸发浓缩,得到氯化镁晶体MgCl2·6H2O ,过滤洗涤, 然后把晶体放入硬质玻璃管中,(两端都是通的,可以耐受一定温度的玻璃仪器),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可以得到无水MgCl2氯化镁的水解MgCl2+2H2O?Mg(OH)2+2HCl 因为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加热时促进了氯化镁的水解。而生成的氯化氢易挥发,加热使氯化氢气体挥发,从而减少了生成物中HCl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进而使水解彻底。 若要得到氯化镁固体需要在氯化氢抑制镁离子水解 12、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一般有:CaCl2,MgCl2,Na2SO4等,在精制时,需要加什么试剂?加 入的顺序是什么? 除杂方法: 1.加入BaCl2,产生白色沉淀,至白色沉淀不再增加时停止,滤出沉淀BaSO4,除去杂质SO42-;Ba2+ + SO42- =BaSO4↓ 2.加入Na2CO3,产生白色沉淀,至白色沉淀不再增加时停止,滤出沉淀CaCO3,除去杂质Ca2+和过量的Ba2+; Ca2+ + CO32- =CaCO3↓Ba 2+ + CO32- = Ba CO3↓ 3.加入NaOH,产生白色沉淀,至白色沉淀不再增加时停止,滤出沉淀Mg(OH)2

高一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1.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游离态和化合态。 (1)钠镁铝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钠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氯化钠,镁元素的存在形式有菱镁矿,铝元素的存在形式有铝土矿。 (2)铁元素有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的陨铁和化合态的铁矿石。 2.金属单质的用途: (1)利用钠元素的特征焰色(黄色)制高压钠灯,高压钠灯的透雾力强,可以做航标灯;利用钠单质的熔点低,钠钾合金常温下呈液态,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利用钠单质制备过氧化钠,利用钠单质还原熔融态的四氯化钛制备金属钛。 (2)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用来做照明弹。 (3)利用铝的良好导电性,做导线。利用铝块和铝粉的颜色都是银白色,铝粉制成银粉(白色涂料)。 3.金属化合物的用途: (1)过氧化钠做漂白剂,过氧化钠做水下作业、坑道下作业的供氧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做食品添加剂;氯化钠做为制备单质钠和氯气的原料,氯化钠做为制备氢氧化钠、氢气、氯气的原料。 (2)氧化镁的熔点高,做耐高温的材料:耐火管、耐火坩埚、耐高温的实验仪器。 (3)明矾做净水剂。 4.金属的分类: (1)根据冶金工业标准分类:铁(铬、锰)为黑色金属,其余金属(钠镁铝等)为有色金属。 (2)根据密度分类: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是重金属:如铁、铜、铅、钡,密度小于4.5g/cm3的金属是轻金属:如钠、镁、铝。 5.氧化物的分类:二元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并且氧元素呈负二价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1)氧化物(根据氧化物中非氧元素的种类)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金属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3)非金属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点汇总

组成细胞的元素 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 2.大量元素有_等。 3.微量元素有_等。 4.构成细胞的元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其中4种元素含量最多。 鲜重状态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就是O > C > H > N ; 干重状态下,4种基本元素的含量就是C > O > N > H。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细胞中的化合物包括:________与________。 细胞中的无机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大多数以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水在细胞中以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两种形式存在,其中_____________就是细胞 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_____________占细胞中水的绝大部分,以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3.细胞中无机盐的主要功能包括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中的水 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1)当自由水/结合水比值高(即自由水含量高时),代谢强度高,抗寒、抗旱性等抗逆性差。如种子萌发时,先要吸收大量的水分,以增加自由水的含量,并加快代谢速度。 (2)当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低(即结合水含量高时),抗寒、抗旱性强,代谢强度差。如冬季,植物吸水减少时,细胞内结合水相对含量升高,由于结合水不易结冰与蒸腾,从而使植被抗寒性加强。 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存在及其功能的验证 (1)鲜种子放在阳光下暴晒,重量减轻―→自由水散失,代谢减弱。 (2)干种子用水浸泡后仍能萌发―→失去自由水的种子仍保持其生理活性。 (3)干种子放在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壁上有水珠―→失去结合水。种子浸泡后不萌发―→失去结合水的细胞丧失生理活性。 [特别提醒] 一般情况下,温度略升高,自由水含量将升高,反之则自由水含量降低。相同条件下,自由水含量高的细胞,代谢旺盛。结合水含量高的细胞代谢较弱。 环境恶化——自由水↓,结合水↑。 细胞衰老——自由水↓,结合水↑。生命活动增强——自由水↑,结合水↓。 细胞中的无机物 1、含量:无机盐在生物体中含量很少,仅占细胞鲜重的1%-1、5%。 2、存在形式: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无机盐与其她化合物结合,如Mg2+就是叶绿素的成分

高一化学《碱金属元素》知识点详解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新课指南 1.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 2.掌握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金属钠和钾以及它们的离子的操作技能. 3.通过学习碱金属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本节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本节难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材解读精华要义 相关链接 1.钠的原子结构 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分三层排布,最外层有1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表现出很强的还原性. 2.钠的典型化学反应 钠是活泼的金属单质,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够与多种物质反应.钠单质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为还原性.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从下表可以看出,锂、钠、钾、铷、铯的原子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是相同的,都是1个电子.这个电子对原子半径的大小是有影响的,一旦失去这个电子变成离子,离子半径就显著地比原子半径小了.例如,钠原子的

半径是1.86×10-10m,钠离子的半径则为0.97×10-10m. 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锂钠钾铷碱金属 项目 元素符号Li Na K Rb Cs 电子层结构 Ⅰ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Ⅱ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逐渐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知识点2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里都以化合态存在,它们的金属由人工制得.下表列出了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 小结①相似性:碱金属除铯略带金色光泽外,其余都呈银白色.碱金属都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它们的密度 都比较小(Li、Na、K的密度小于1 g/cm3,Rb、Cs的密度大于1 g/cm3),熔点较低(Li大于100℃,其余小于 100℃),铯在气温稍高的时候,就呈液态.它们的导热、导电的性能都很强.碱金属,特别是锂、钠、钾,是 金属中比较轻的. ②递变规律(从Li→Cs):密度呈增大趋势(但K

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总结

一、特征结构 01. 直线型分子:C2H2CO2CS2 02. 平面型分子:C6H6C2H4 03. V字型:H2O 04. 三角锥型:NH3 05. 正四面体型分子:CH4SiH4CCl4SiCl4P4 06. 10e- 微粒:O2-F-Ne Na+Mg2+Al3+CH4NH3H2O HF NH4+H3O+OH-NH2- 07. 18e- 微粒:Ar F2 C2H6 SiH4 PH3 H2O2 H2S HCl CH3OH CH3F K+Ca2+HS-S2-Cl-O22--Cl 08. 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Na2O2FeS2等。 09.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 二、特殊物性 01. 有色物质 [固体]黄色系列:S黄FeS2黄Na2O2浅黄AgBr浅黄AgI黄Au黄CuFeS2黄TNT淡黄 红色系列:Cu紫红Cu2O红Fe2O3红棕 黑色系列:C黑CuO黑CuS黑Cu2S黑FeS黑FeO黑Fe3O4黑MnO2黑Ag2O黑 紫色系列:I2紫黑KMnO4紫黑 白色腊状:白磷 [溶液]Cu2+蓝MnO4- 紫红Fe2+ 浅绿Fe3+ 棕黄Fe(SCN)3血红 氯水浅黄绿色溴水橙黄色碘水棕黄色溴的有机溶液橙红→红棕I2的有机溶液紫色→紫红 [气体]F2浅黄绿Cl2黄绿Br2 蒸气红棕I2蒸气紫色NO2红棕 02. 特殊状态 气态单质:H2 O2 Cl2 N2 F2 稀有气体 气态化合物:HX H2S SO2 NH3 NO NO2 C X H Y CO CO2 液态单质:Hg Br2 常见液态化合物:H2O 03. 特殊气味 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 SO2 HCl NH3大蒜气味:C2H2(不纯) 04. 焰色反应 Na黄K浅紫(通过蓝色钴玻璃)Cu绿Li紫红Rb紫Ca砖红Ba黄绿Rb 紫Sr洋红 三、特殊现象 01. 遇酚酞显红色或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NH3(碱性气体) 02. 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气体:NO 03. 加碱产生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必有Fe2+ 04. 加苯酚显紫色或加SCN-显血红色或加碱产生红褐色沉淀,必有Fe3+ 05. 遇BaCl2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可能是:SO42- Ag+ SO32- SiO32- 06. 遇HCl生成沉淀,可能是:Ag+ SiO32- AlO2- S2O32- 07. 遇H2SO4生成沉淀,可能是:Ba2+ Ca2+ S2O32- SiO32- AlO2- 08. 与H2S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的气体:Cl2 O2 SO2 NO2 09. 电解时阳极产生的气体一般是:Cl2 O2,阴极产生的气体是:H2 10.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是:Cl2 SO2;加热恢复原颜色的是SO2,不恢复的是Cl2 11.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物质可能有:NaClO Ca(ClO)2等次氯酸盐氯水过氧化钠过氧化氢活性碳 12. 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H2S和SO2及它们相对应的盐、活泼金属、不饱和烃、酚、醛、碱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碳族元素基础知识点 一、知识网络 1.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2.硅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二、基础知识 1.碳族元素 ①特征: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容易失去电子,又不容易得到电子,易形成共价键。 碳族元素形成的单质在同周期中硬度最大,熔沸点最高(如金刚石、晶体硅)。 C CO 2 CaCO 3 CaC 2 C 2H 2 CO 有机物 NH 4HCO 3 CH 4 H 2CO 3 Na 2CO 3 NaHCO 3 O 2 SiC 、CCl 4 不完全燃烧 O 2(不足) O 2 ( 不足 ) ①O 2 ②CuO 炽 热的碳 NH 3·H 2O O 2 ( 点 燃 ) △ H 2O CaO △ Si 、Cl 2 (△) Mg (点燃) ①O 2 (点) ②CuO (△) C 、CO Na 2O 2 NaOH H 2O NaOH H + C a (O H )2 ①高温②H + Ca 2+ CO 2 、H 2O △ C a (O H )2 CO 2 (水) ①OH ― ②加热 Na 2SiO 3 CO 2,H 2O NaOH H 2SiO 3 SiH 4 Si SiO 2 CaSiO 3 SiF 4 H 4SiO 4 SiC SiCl 4 O 2 (自燃) H 2 ①O 2(△) ②FeO (高温) F 2 HF Cl 2 (高温) H 2 (高温) C( 高温) C(高温)足量 Na 2CO 3 ( 高 温 ) NaOH( 溶液) ①CaO(△) ②CaCO 3 (△) Ca 2+ -H 2O C(适量)

几种同素异形体:碳:金刚石、石墨、C 60、C 70等;硅:晶体硅,无定形硅 2.碳 在常温下碳很稳定,只在高温下能发生反应,通常表现为还原性。 ① 燃烧反应 ② 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Cu CO CuO C CO CO C 22; 222+↑?→?+?? →?+? 高温 O H CO O H C 22+??→?+高温(CO 、H 2的混合气体叫水煤气); ↑+??→?+2CO Si SiO 2C 2电炉 ③ 与氧化性酸反应: C +2H 2SO 4(浓)?→?? CO 2↑+2SO 2↑+2H 2O ; C +4HNO 3(浓)?→?? CO 2↑+4NO 2↑+2H 2O 3.CO :不溶于水,有毒(CO 和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无法和O 2结合,而使细胞缺氧引起 中毒),但由于CO 无色无味因此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CO+CuO ?→? ? CO 2+Cu ,CO+H 2O(g)CO 2+H 2O 4.CO 2:直线型(O =C =O )非极性分子,无色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可倾倒,易液化。 固态CO 2俗称干冰,能升华,常用于人工降雨。 实验室制法: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 。 5.碳酸盐 ①溶解性:Ca(HCO 3)2>CaCO 3;Na 2CO 3>NaHCO 3。 ②热稳定性:Na 2CO 3>CaCO 3;碱金属正盐>碱金属酸式盐: Na 2CO 3>NaHCO 3。 ③相互转化:碳酸正盐碳酸酸式盐(除杂用) 6.硅 ① 硅在地壳中只有化合态,没有游离态。其含量在地壳中居第二,仅次于氧,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成分。 ② 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是半导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熔点。 ③ 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只能与氟气、氢氟酸及强碱溶液反应: Si+2F 2→SiF 4、 Si+4HF →SiF 4+2H 2↑、Si+2NaOH+H 2O →Na 2SiO 3+2H 2↑; 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氯气等少数非金属单质化合:Si +O 2?→? ? SiO 2。 7.SiO 2 ①SiO 2为原子晶体,是一种坚硬难熔的固体,硬度、熔点都很高。 ② 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很稳定,不能跟酸(氢氟酸除外)发生反应。由于它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所以能跟碱性氧化物或强碱反应 SiO 2+CaO ??→ ?高温 CaSiO 3 SiO 2+2NaOH →Na 2SiO 3+H 2O(碱溶液不能在使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③ 二氧化硅是一种特殊的酸性氧化物 a .酸性氧化物大都能直接跟水化合生成酸,但二氧化硅却不能直接跟水化合,它的对应水 化物(硅酸)只能用相应的可溶性硅酸盐跟盐酸作用制得 b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跟酸作用,但二氧化硅却能跟氢氟酸起反应: SiO 2+4HF →SiF 4+2H 2O(氢氟酸不能盛放在玻璃容器中)。

高中化学必修一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一、常见物理性质: 1、颜色: A、红色世界 (1)基态:Fe2O3 (红棕色)、Fe (OH)3(红褐色)、[Fe (SCN)]2+(血红色)、Cu (紫红色)、Cu2O (砖红色)、NO2(红棕色)、P(红磷、暗红色)、Br2(深红棕色)、红色石蕊试纸、品红溶液。在空气中久置的苯酚(红色) (2)化学变化: ①紫色石蕊在酸性溶液(p H<5.0)中变红; ②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性气体(C O2、S O2、H2S、H C l)变红; ③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呈浅红色(8.2<p H<10.0)或红色(p H>10); ④甲基橙在酸性溶液(p H<3.1)中呈红色; ⑤已经被二氧化硫褪色的品红溶液在加热时会出现红色。 B、橙色世界: (1)基态:浓溴水、甲基橙试剂、B r2(C C l4)呈橙红色。 C、黄色世界: (1)基态:工业盐酸(含有Fe3+)、Au 、S(淡黄色)、Na2O2 (淡黄色)、AgBr(淡黄色)、AgI、Ag3PO4、碘水(黄色)、三硝基甲苯(黄色)、蛋白质加浓硝酸 (2)激发态:钠元素焰色呈黄色 (3)化学变化:久置的浓硝酸因溶有自身分解产生的二氧化氮而变黄 D、绿色世界 (1)基态: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Cu 2(OH)2CO3(绿色)、 CuCl2(浓溶液呈绿色)、F e S O4(浅绿色) (2)化学变化:F e(O H)2(白色)——灰绿色——F e(O H)3(红褐色)

E、青(黑)世界:F e F e O F e3O4F e S C u S A g2S M n O2石墨(灰黑) F、蓝色世界 (1)基态:C u S O4(溶液)、C u S O4·5H2O(晶体)、液氧、臭氧 (2)化学变化: ①紫色石蕊在碱性溶液(p H>8)中变蓝; ②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气体变蓝; ③无水C u S O4(白色粉末)遇水变蓝; ④H2、H2S、C H4、C2H5O H燃烧火焰呈淡蓝色,C O燃烧火焰呈蓝色; ⑤S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呈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⑥淀粉遇I2(a q)变蓝; ⑦C l2、B r2、N O2、O3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G、紫色世界 (1)基态:K M n O4(H+)、紫色石蕊、碘单质呈紫黑色; (2)激发态:钾元素的焰色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3)化学变化: ①I2升华生紫烟; ②N H4I受热生紫烟; ③紫色石蕊在(5.0<p H<8.0)溶液中呈紫色。 H、白色世界 (1)基态:Hg、铝粉、大多数块状金属、PbSO4、BaSO4、AgCl、BaCO3、Ba3(PO4)2、BaSO3、CaCO3、 Fe (O H)2(不稳定)、M g(O H)2、A l(O H)3等。 (2)化学变化:

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1.元素周期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2.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3.按照原子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5.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6.元素周期表7个横行叫周期,每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左→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7.第一(2)、二(8)、三(8)周期为短周期,其他周期为长周期 8.周期表有18个纵行.8、9、10叫第Ⅷ族,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9.碱金属元素与氧气、水的反应 4Li+O2=加热2Li2O 2Na+O2=加热Na2O2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10.碱金属元素除铯外,成银白色,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密度小(上→下↗),熔点低(上→下↘),导热、电性好 11.卤族元素由F2→I2颜色越来越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增高

12.卤族元素与氢气的反应 H2+F2=2HF H2+Cl2=光照或点燃2HCl H2+Br2=加热2HBr H2+I2≈加热2HI 13.从F2到I2氧化性逐渐减弱,与H2的反应程度越来越不剧烈JIU,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 1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相对原子质量 15.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叫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16.氕质子数1中子数0,氘质子数1中子数1,氚质子数1中子数2;它们的一氧化物分别为水、重水、超重水 §第二节 1.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远的高 2.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同一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 3.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为8 4.镁与水反应: 2Mg+2H2O=2Mg(OH)2↓+H2↑ 5.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实质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