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第一章: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重庆市位于东径105o11"—110o11",北纬28o10"—32o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重庆市地理位置图

1997年3月建立直辖市后,重庆市所属区、县(市)为40个。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合川市、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万州区、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涪陵区、南川市、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黔江区、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

重庆市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内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经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

重庆市三维地貌图

各构造体系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态。其特征:

(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全市最低点在巫山县碚石村鱼溪口,海拨73.1m;最高点为巫溪、巫山和湖北神农三县交界的阴条岭,海拨2797m,相对高差2723.9m。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在海拨1500m 以上;西部地势低,大多为党委书记拨300—400m的丘陵。

(2)地貌造型各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全市地貌类型分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平坝等8大类,其中山地(中山和低山)面积62413.2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

(3)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莹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中山同地;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

(4)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水和地表喀斯特形态发育较好。在北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奇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浅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重庆市数字高程模型图

从重庆市三维地貌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可获取重庆市地势变化的定量特征。因此按照高程分级进行定量统计,获得重庆市地势高程分级面积及其比例。

重庆市地势高程分级统计

高程分级面积比例

(m)(km2)%

<2001634.42 1.98

200~40022265.1027.02

400~60016813.4720.40

600~80012800.6415.53

800~10009883.4911.99

1000~12006627.478.04

1200~14004729.02 5.74

1400~16003214.32 3.90

1600~18001935.86 2.35

1800~20001249.60 1.52

2000~2200692.680.84

>2200556.920.68

总计82403100

以海拔高程分布而论,大多海拔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800m以内,其中海拔在400m以下的面积为23899.52km2,占幅圆面积的29.00%;400-800m的面积为29614.11 km2,占35.93%;800-1200m的面积为16510.96 km2,占20.03%;海拔在1200m以上的面积为12378.04 km2,仅占幅圆总面积的15.04%。

重庆市地势高程分级面积占幅圆总面积的比例

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经坡度分析生成坡度信息层,然后按研究需要进行坡度分级,并通过多边形融合功能合并相同坡度的区域,最后与行政区划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重庆市土地面积坡度分级图,并统计各级坡度的面积及其比例。

重庆市土地坡度分级图

重庆市土地面积坡度分级统计

坡度面积比例(度)(km2)% <536900.0944.78

5~1511932.6314.48

15~2

17293.8120.99 5

25~3

10479.7712.72 5

>355796.697.03

总计82402.99100

从土地坡度组成(图5-6和表5-2)来看,适宜农业耕作的平地与缓坡地(坡度<150)的面积为48832.72 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9.26%;可以部分用于农业生产的中坡地(15~250)的面积为17293.81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99%;而不适宜农业生产的陡坡地(>250)的面积为16276.76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75%,其中有7.03%的土地坡度在350以上,主要分布在长江的南岸以及渝东北的中低山区。

第三章: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

农业生产绝大部分是在露天进行,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其中气候和土壤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而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土壤中水热状况、微生物的活动和繁衍,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农作物的产量是作物、气候、土壤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现代科学技术观点看,大气的存在及其所形成的气候环境条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它主要指广义的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农、林、牧、渔业等)和气候能源,以及工业、旅游业等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能量源泉。光、热、水等资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效率和潜力。进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分析各地的农业气候资源特点,作好农业规划与布局,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上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益,对发展资源节约型持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析

1.1 日照时数

各月和全年的日照时数是重要的农业气候特征位。日照长度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联系,除影响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外,还通过植物的光周期效应,控制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重庆市全年日照时数在876.1~1621.4小时之间(表1)。从全年日照时数的季节分配来看,夏季的日照时数最多,在376.6~590.0小时之间,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36.7~47.1%;春季次之,变化在197.7~372.1小时之间,占全年

的21.8~28.2%;秋季再次之,在190.1~413.1%之间,占全年的19.7~27.2%;冬季最少,在56.2~237.2%,占全年的5.5~14.7%。从日照时数的月分配来看(图1),8月是日照最高峰值区,月日照时数在151.0~232.6小时之间; 1月是日照最低峰值区,月日照时数在16.4~75.8小时之间。

表1 重庆市不同地区日照时数变化情况(1990~1999年)

图1 日照时数月分布图(34个台站的平均数)

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图2),34个观测台站中,全年总日照时数在800~1000小时的台站数为6个,占总观测站数的17.65%,1000~1200小时的台站数为16个,占总数的47.06%,1200~1400小时的观测台站数为9个,占总数的26.47%,1400~1600小时的台站数为2个,占总数的5.88%,1600~1800小的台站数为1个,占总数的2.94%。

图2 年日照总数的频数分析

在建立重庆市各气象观测台数据库的基础之上,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和插值分析,得到重庆市年日照总时数的空间分布图(图3)。重庆光照

分布是东北部高,西南部少。东北部的巫山、巫溪、奉节等地为日照相对高值区,年日照时数在1500小时以上,彭水等地为日照相对低值区,年日照时数不足900小时。整体的分布趋势是从东北向西北部方向延伸,年日照时数逐渐减少,而在大足、沙坪坝、彭水等地形成相对低值区(图3)。

图3 全年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图(单位:小时)

1.2 年平均温度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当热量条件适宜时,作物才能正常生育取得较高的产量。若热量不足或过多,作物生育均会受到抑制甚至造成灾害。年平均气温是全年热量状况的一项基本指标。重庆市年

平均气温在13.8~18.7℃之间(表2)。从各季节的平均温度来看,春季平均气温在13.6~18.5℃之间,夏季平均气温在23.3~27.6℃之间,秋季平均气温在14.4~19.3℃之间,冬季气温在4.0~9.4℃之间。而从旬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中可以看出(图4),重庆市旬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8月上旬,为28.5℃,最低值则出现在1月中旬,为6.2℃,5~9月各旬的平均温度均在20℃以上,而7~8月各旬的平均温度则均在25℃以上,1~2的旬平均气温均低于10℃。

从各地年平均气温的频数分析结果(图5)可以看出,重庆市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7~19℃之间。其中年平均气温在17~18℃之间的观测台站数为14个,占总观测台站数的41.18%,18~19℃的观测台站数为12个,占总数的35.29%。

年平均气温的空间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图6),在长江河谷地区,尤其是在河流的交汇区,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如嘉陵江与长江、乌江与长江、云阳县的小江与长江、巫山县的大宁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的年平均气温均较高。将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图叠加之后则可以看出,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年平均气温降低,从而在城口和酉阳出现了年平均气温的低值区。

表2 重庆市不同季节平均温度(℃)变化情况(1990~1999)

图4 重庆市旬平均气温变化曲线(34个台站的平均值)

图5 重庆市年平均气温(℃)的频数分析

图6 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图(单位:℃)

1.3 积温

一个地区生长季内积温多少,可为确定作物种类与布局、种植制度与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重庆市各地≧10℃积温在4225~6365℃之间。大部分地区的≧10℃积温在5500~6365℃之间(图7),占总观测台站数的76.47%。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图8),≧10℃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即在低海拔和长江河谷地区的积温相对较高。

图7 ≧10℃积温的频数分析

图8 ≧10℃积温的空间分布图

1.4 降水

重庆市各地区降水量在940~1375mm之间。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来看(表3),各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量在218.5~374.8mm 之间,占年降水量的21.4~30.6%;夏季降水量在407.6~632.7mm之间,占年降水量的40.2~53.0%;秋季降水量在204.4~319.3mm之间,占年降水量的18.9~26.2%;冬季降水量在41.0~107.9mm之间,占年降水量的3.9~7.8%。另外,整个暖季(5~9月)的降水量在630.0~899.7mm之间,占全年降水量的65.0~71.6%。而降水量的月变化则是在1月份最低,平均为56.3mm,6月份最高,平均为524.7mm(图9)。

表3重庆市不同季节降水量(mm)变化情况(1990~1999)

站名春季夏季秋季冬季5~9月全年

城口293.6 506.4 253.2 63.3 762.4 1116.5

开县345.4 489.8 319.3 63.1 813.1 1217.6

云阳296.6 470.6 233.7 41.0 742.5 1041.9

巫溪273.2 445.0 260.3 48.3 713.0 1026.8

奉节299.5 480.5 245.4 55.2 736.9 1080.6

巫山258.4 437.8 225.0 55.7 668.9 976.9

潼南243.9 417.7 220.8 57.7 630.0 940.1

垫江350.5 525.0 281.9 74.3 831.3 1231.7

梁平324.1 549.4 284.3 64.4 856.3 1222.2

万县317.0 515.6 264.6 55.4 816.7 1152.6

忠县304.5 594.7 282.4 55.6 861.1 1237.2

石柱300.6 471.9 232.0 54.4 719.8 1058.9

大足239.0 482.0 206.3 56.5 686.6 983.8

荣昌218.5 540.7 204.4 57.2 730.8 1020.8

永川243.3 501.9 215.8 55.8 715.8 1016.8

万盛338.4 576.9 272.0 92.7 873.8 1280.0

铜梁257.8 478.6 238.3 62.5 719.1 1037.2

北碚303.0 527.6 266.7 66.8 800.3 1164.1

合川299.7 476.3 252.3 71.5 732.2 1099.8

渝北328.2 541.4 264.0 77.2 816.9 1210.8

壁山275.5 480.8 245.8 59.4 735.1 1061.5

沙坪坝278.5 499.4 280.9 80.8 755.2 1139.6

江津268.2 472.3 229.7 62.0 709.3 1032.2

巴南317.8 463.1 252.1 69.9 739.4 1102.9

南川310.7 522.6 251.7 75.7 795.8 1160.7

长寿352.8 504.9 279.4 75.7 810.5 1212.8

涪陵323.6 524.2 258.9 71.3 793.8 1178.0

丰都297.9 447.6 252.8 61.3 701.4 1059.6

武隆310.3 407.6 235.4 60.2 659.0 1013.5

黔江319.7 542.1 250.2 79.7 798.5 1191.7

彭水335.3 522.7 266.4 78.3 805.5 1202.7

綦江269.4 488.3 215.2 58.8 732.3 1031.7

酉阳365.2 597.2 266.2 89.5 898.4 1318.1

秀山374.8 632.7 259.3 107.9 899.7 1374.7

图9 重庆市月降水量变化曲线(34个台站的平均值)

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图10),大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300mm 之间。其中,有13个台站的年降水量在1000~1100mm之间,为总数的38.2%,而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的台站数为16个,占总数的47.06%。

图10 年降水量的频数分析

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图11),年降水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东部和西部都存在有明显的低值区,年降水量不足1000mm,如东部的巫县和西部的潼南、大足等地。北部和东南部则存在有二个高值区,北部的渝北、长寿、垫江、忠县、梁平、开县一线,年均降水量在

1200~1300mm之间;东南部的秀山、酉阳等地,年均降水量则在

1300~1400mm之间,为最高值区。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概述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念 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 (一)海岸地貌 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 2、沙质海岸 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 (二)冰川地貌 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 (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 (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 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 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 1、概述 (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 (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 (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2、我国荒漠的分布:(属温带荒漠) 我国的沙漠和戈壁面积有12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乌鞘岭和贺兰山以西的大陆腹地。新疆是荒漠分布最广的省区。 3、主要景观类型 (1)风积地貌主要由风力沉积作用而形成 a沙丘 b沙垄:是指沿一个方向延伸的沙质高地,包括纵向沙垄(与风向一致)和横向沙垄(与风向垂直)。 (2)风蚀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 a岩石单体造型:风蚀蘑菇、人头石等 b群体造型: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在巨厚的湖相沉积层上发育的陡壁的小丘和风蚀沟槽、洼地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主要分布于新疆罗布泊的雅丹地区。 4、沙漠戈壁旅游资源的利用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貌景观,以其独特性和神秘性吸引着旅游者,成为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所处自然环境较差,这种旅游还不被广大游客所接纳。 (1)目前利用方式:主要建立各种沙漠公园、沙漠植物园和沙漠旅游专线

环境自动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_运维管理操作手册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模块 操 作 手 册 省环境保护局监测信息处 省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 2011年7月

目录 1.前言 (1) 1.1目的 (1) 1.2围 (1) 1.3运行环境 (1) 1.4如使用本手册 (2) 2.概述 (2) 3.操作手册 (2) 3.1系统登录 (2) 3.2在线监控 (4) 3.2.1首页 (4) 3.2.2实时信息 (5) 3.3运维管理 (8) 3.3.1 运维单管理 (8) 3.3.2日常运维 (13) 3.3.3比对数据 (19) 3.3.4汇总查询 (21) 3.3.5消息转发 (24)

1.前言 1.1目的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全省污染源在线监控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操作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数据整合交换,为环境执法人员及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与管理平台,提高了操作人员及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为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服务程序、应用功能、具体操作法及相关问题解答,为使用人员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1.2围 本手册的编写对象:《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等。 1.3运行环境 本系统运行环境要求如下 系统使用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操作系统 浏览器版本:IE7.0、IE8.0 系统安装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server2003操作系统(含:.netframework2.0,IIS6.0)数据库:oracle10g 发布平台:tomcat5.5

1.4如使用本手册 1)按顺序阅读每一章。 2)根据目录中的索引词条选择性阅读。 3)建议您完整阅读本手册,以便整体把握与操作。 2.概述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原在线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版本,解决了之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系统缺陷,操作不便及人工耗时等问题,并针对新的用户需求进行研发,如:环境质量和数据统计的信息化处理,有效性数据审核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加强了省、市、县(区)三级部门的信息联动,为管理者的有效考核与管理提供了支撑。 3.操作手册 3.1系统登录 (1)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的网址,启动系统时,显示登录页面如图3.1.1。

管理信息系统 (3)

管理信息系统 一、填空题(20’) 选择题(20’) 判断题(20’) 1、信息、数据、两者关系P12 (1)什么是信息? 信息:指已被转化为对人有意义和有用的数据。 (2)什么是数据? 数据:是指尚未被整理成被人们理解和使用的形式之前的表示,是指发生于组织或组织所处环境中的原始事实和符号串。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是对人有用、能够影响人们行为的数据) 判断: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信息是对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T)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T) 信息是任何一个系统的组织性、复杂性程度的度量,是有序化程度的标志。(T) 数据是人们记录下来的、可以识别的、反映客观事物状态特征的符号。(T) 2、文化、外联网、内联网、互联网、万维网P15 (1)什么是文化? ①信息系统文化:从系统的技术、管理和组织维度来理解信息系统。 ②企业文化:即企业假设、价值观和做事方式的基本合集。 (2)什么是外联网? 企业内联网延伸到组织外部授权用户的专用网络称为外联网。公司利用外联网可以来协调与其他公司的业务活动,如采购、设计协作及其他跨组织的业务工作。 (3)什么内联网? 把公司内部不同的系统和网络连接起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称为内联网。 (4)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范围的“网中网”,通过采用统一的标准把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网络和全世界超过230个国家的近23亿用户连接起来。互联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统一”技术平台,基于这个平台可创建新产品、新服务、新战略和商业模式。 (5)什么是万维网?

万维网是基于互联网的一项服务业务,使用公认的存储、检索、格式化,以及以网页方式显示互联网信息的标准。网页包含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并和其他网页链接。 3、信息系统定义、包含部分、软件硬件系统作用、维度、维度内容及作用P12 (1)信息系统的定义 从技术角度定义为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部件组成的,收集(或检索)处理、存储和发布组织中的信息的系统,用以支持组织制定决策和管理控制。除了决策支持、协调和控制外,信息系统还可以协助管理者和员工分析问题、进行复杂对象的可视化和创造新的产品。 (2)系统包含的部分 包含组织内或组织所处环境中的重要人员、地点和事情的信息。 (3)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作用 计算机软件:在信息系统中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一系列精细复杂的、预先编写的指令。 计算机硬件:在信息系统中输入、处理和输出的物理设备,包括各种尺寸和外形的计算机(包括移动手持终端),各类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以及连接计算机的通信设备。 (4)信息系统的维度有哪些? 组织、管理、信息技术。 (5)每个维度的内容和作用。 组织维度:包括人员、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作用:组织是有结构的,由不同层次和专业任务组成,体现了清晰的劳动分工部门。通过其管理层级和业务流程来协调工作。 管理维度:领导层、战略及管理行为 作用:分析理解组织所面临的各种情境、做出决策并制定行动方案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应该创造新产品和服务,再造组织。 信息技术维度: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和通信技术 作用:帮助管理者设计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对组织的再定位和再设计方面,信息技术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导读: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环境保 护部起草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见本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 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和文件精神,环境保护部起草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见本版)、《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为充分了解各方面意见,进一步做好起草工作,现将《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向环境保护部提出意见和建议。征集意见截止时间为2016年12月6日。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徐建李义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直门内南小街115号 邮政编码:10003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加强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已关闭搬迁以及拟变更土地利用方式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污染地块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活动的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放射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定义】?本办法所称污染地块,是指因生产、经营、使用、贮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者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或者其他有害废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土壤及地下水中污染物含量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存在人体健康或者生态环境风险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疑似污染地块,是指土壤及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尚未被确定为污染地块的建设用地。 本办法所称土地利用方式变更,是指将污染地块开发建设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公园、城市绿地、游乐场等公共设施用地。 第四条【管理职责】?环境保护部对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第五条【标准规范】?环境保护部制定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等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 开展污染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报告等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效果负责。 第六条【责任承担】?按照“污染者担责”原则,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无法认定的,由土地使用权人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 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者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 土地使用权已经收回、责任主体灭失或者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依照前三款规定承担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统称地块责任人。 第七条【技术单位】?从事地块环境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或者治理与修复的技术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土地信息系统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土地信息: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空间信息查询:是按一定的要求对土地信息系统所描述的空间实体及其空间信息进行访问,从众多的空间实体中挑选出满足用户要求的空间实体及其相应的属性。 叠加分析:就是将具有相同坐标系统的多个空间要素对象的数据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数据层面,该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特征。 缓冲区查询:不对原有图形进行切割,只是根据用户需要给定一个点缓冲、线缓冲或面缓冲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缓冲区的多边形,再根据多边形检索的原理,检索出该缓冲区多边形内的空间地物。 土地信息的构成: ①地理空间信息——土地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首先是描述地块的地理空间位置、形状及其面积大小的信息。 ②自然属性信息——它是反映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区域内地块的自然属性状况,包括地形、岩石、基础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属性的特点。 ③社会经济属性信息——这是反映某地理空间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包括交通运输能力、公共设施状况、人口总数、人口密度、商业与服务业网点的分布、工农业产值、国民经济总产值、人文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及其特点等。 ④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指国家已出台的土地管理政策、机构设置、管理的方法及实施的技术规程、规范、土地法律与法规和每宗地的权利状况等。 答案二:(1)土地本身所客观反映的信息:土地空间定位信息(位置、大小、形状);土地质量信息(陆地、水域、土壤、岩石、沙滩、海洋);自然资源信息(植被、矿石、地形、地貌、水源);环境信息(阳光、温度、降水、风力、大气压) (2)土地关系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空间、地面、地下的各处建筑物信息、工、农、林、牧、渔等各种产业的土地利用及人口、文化、交通等等);社会法律信息(行政管辖、权属、有关政令、文书、契约、法规及转让交易)LIS的特征: (1)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土地空间信息的能力; (2)以土地研究和土地决策为目的, 以模型方法为手段, 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 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土地信息; (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土地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土地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 LIS在土地管理中的服务领域: 1. 地籍管理:对土地确权、登记造册、发放使 用证书 2. 土地定级估价:评定土地级别及基准地价 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 测、制图、统计、分析与管理 4. 耕地保护:对农用土地进行分类, 划分基本 农田保护区5.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部署6. 建设用地管理: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征收、划拨和出让实施统一管理 7. 土地监察:调解土地纠纷, 监察土地政策的 执行情况 8. 土地整理:对土地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集 约度 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 (1)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2)数据处理(数据格式化、数据转换及数据概化)(3)数据的存储和组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 (4)查询、统计、计算 (5)空间分析 (6)显示 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与土地信息技术更加融合;(2)时空LIS;(3)LIS应用模型; (4)Internet与LIS的结合;(5)LIS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的结合; (6)更多地服务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7)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高度集成化(8)网络化要成为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一种发展趋势(9)土地信息面向人民大众。 1

1保定市地形地貌主要特征(概述)

保定市地形地貌主要特征 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为山区、平原和洼淀三大类。以黄海高程100m等高线划分,山区面积约11056km2,约占总面积的50%;平原约8624 km2,约占总面积的39%;洼淀区约2432 km2,约占总面积的11%。 山区按高程的地貌划分为中山区、低山区及丘陵区三类。西部为中山区,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m以上。北起涞水县宋各庄、易县紫荆关、涞源县走马驿,南到阜平县岔河以西。包括涞源县全部,涞水、易县、满城、顺平、唐县、阜平的西部深山区。中山区山体切割强烈,山势高峻,河谷深切。支脉发育,并有小型盆地和断裂谷地。涞源盆地、阜平盆地、东团堡盆地、走马驿盆地位于该区。中山区东南部是低山区和丘陵区,呈条带形。北起涞水,南至阜平,包括涞水、易县、徐水、满城、顺平、唐县、曲阳、阜平的大部。低山区坡缓谷宽,陆地发育,有黄土覆盖。海拔一般在500m-1000m之间。丘陵区海拔一般在100m-500m 之间,地形低缓起伏,向东逐渐坡展为平原,并有孤山园丘突出。西部山区:阜平与易县一带分布有太古代的片麻岩。涞水至唐县西部分布着元古代震旦砂质灰岩、古生代寒武、奥陶系灰岩、页岩。二迭系砂页岩零星分布于涞水县累子煤矿至曲阳县灵山等构造盆地中:中生代岩脉活动形成的流纹岩、安山岩、辉绿岩零星分布于西部山区各地;河谷两侧及山间盆地分布着新生代第三系地层的砾岩。 平原区由大小不等的冲积扇构成,其地形宛如半碟状。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东部白洋淀倾斜。按其成因分为山前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洼淀区三部分。京广铁路两侧为山前冲积平原。主要由拒马河、易水、漕河、龙泉河、唐河、沙河出口后冲积物而成。水力切割、冲沟发育。地面坡降为千分之1-4。冲积平原系河流冲积扇前部相连接而成。河流交叉处多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洼地。上部主要是近代河流冲积层,下部为倾状冲积层。地势平坦,海拔10m-30m之间,地面坡度小于千分之一。雄县、高阳、清苑大部、容城、徐水、定兴、高碑店、博野、

环境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封面) (晋煤集团科技开发计划申报项目) 本项目承担者(科、队)签章:本报告撰写人: 电话:电话:单位技术负责人(签章): 二○○年月日 晋煤集团科技开发计划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纲 项目名称:晋煤集团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申报单位:晋煤集团环保处、晋煤集团通信分公司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起止年限: 20 年月至20 年月 一、项目提出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 加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国内外就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要求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在环境信息归口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信息规范化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环境信息化体系。国家级、省级以及重点城市的市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已完成,而对于区县级、国有企业级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尚未有统一的规划,缺少相应的应用软件。 目前,晋煤集团环保处关于环境信息管理工作涉及10对生产矿井、4家化工企业,6家多经板块子分公司。环境信息数据包括5类数据:1.矿井、化工企业、子分公司按照固定数据模板上报的数据;2.当地环保部门出具的一些报告;3.下矿检查记录;4.环保处辖内污染源的监测数据;5.国家级、省级、市级环保部门下发的法律法规文件及管理办法。目前,管理这些数据的方式主要依靠人工整理word文档、excel表格、纸质报表方式。 随着近年来环保要求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信息数据要求更加全面化

和细致化。现有的数据管理方式无法满足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填报和采集的工作量大,效率较低; 2.数据分类整理的工作量大,由于是手工进行分类整理,存在较高的 误差和安全风险; 3.数据查阅不便,由于靠手工建立文件夹进行数据整理,查阅过程较 为繁琐,效率较低; 4.主要指标数据缺少系统性分析和多样化展示,如柱状对比图、曲线 趋势图等数据分析展示方式; 5.数据缺少宏观直观展示,如电子地图标注监测点等方式。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需求分析 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对环境信息的规范化管理,高效性管理提出了高要求。晋煤集团的环保工作主要由环保处牵头进行,环保处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管理数据,首先,随着对环境信息数据的要求更加全面和细致,管理数据的工作量不断加大,现有的数据管理方式显得效率低下。其次,关键数据的价值不能充分利用,缺少对现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直观展示。另外,由于缺乏电子地图展示功能,主要监测点的位置设定和监测情况无法做到有效共享。最后,环境信息数据仅靠业务人员存储于个人电脑磁盘中,数据无法保证安全性。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国内外就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对环境管理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视,要求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在环境信息归口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信息规范化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环境信息化体系。国家

《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及答案[1]

一、KN公司的产品覆盖了塑料模具制品的大部分领域,模具主要用来制作各种不同的产品如:电动车,园艺工具,和儿童玩具。由于多样性,这里有6个不同的销售部,1个生产部和一个订货部。另外有1个单独的IT服务部为所有部门提供IT服务。 公司已经在每个单独的部门建立了IT系统。每个部门有自己独立的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和记录。KN公司的IT服务部前几年在实施IT系统方面非常成功,为其他的部门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KN公司现在希望建立一个可以被各个部门应用的中心销售数据库。数据库包括货物的信息,客户和负债人分析。这就意味着每个部门的单独的数据库需要整合成一个中心数据库。 要求回答: 1、公司处于诺兰模型的哪一个阶段? 2、说明KN公司把部门单独的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中心数据库的优点有哪些? 3、说明在IT部门在把公司数据整合到一个中心数据库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一、答题要点: (1)根据诺兰模型,分析KN公司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该公司正处在从控制阶段向集成阶段的发展过程中。 (2)优点:一旦KN公司把部门单独的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中心数据库,其一,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和正确性,大大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其二,可以实现系统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反馈,利于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保证全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其三,可以有效地提供跨部门的综合性信 息,作为KN公司的管理者随时可得到全局的实时的信息,为管理者的 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由于公司的每个部门分别建立了自己的IT系统和独立的数据库,因此在集成到中心数据库时,必须解决公司统一信息化规划的问题,即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确定统一的系统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规定公司信息集成模式、接口标准和规范。之后重新理顺公司的数据流,即解决由于缺乏全局规划,各个部门的IT系统分散林立,造成公司的数据流混乱。最后建立公司的统一数据平台和集成标准。解决由于各部门运行环境、数据库系统、信息编码规则、业务流程定义等方面执行不同的标准,造成各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集成的问题。 二、某省国家税务局对前期该地区税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回顾,认为该省的信息化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拟手工操作的税收电子化初始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支撑税收管理的税收信息化拓展、控制增长阶段;第三阶段:适应新一轮征管改革的税收信息化集成、数据集中管理启动阶段。目前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缺乏全局规划,系统分散林立,各单项应用软件之间互不协调,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并不统一,投资效益与预期相比常有偏差,上下信息不对称,数据利用率低。分析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对照诺兰模型,该省税务局深刻认识到: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总体出发,充分考虑在统一标准和规范业务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数据集中管理。提出了税务信息大集中,即:数据集中、系统整合。“大集中”贯穿着业务再造、机构重组和信息化建设三大主题。“大集中”的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税务现代化的业务及管理体系,以技术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以机构重组和业务再造为中心,形成信息化时代的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进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集OA、MIS、GIS技术于一体,整合空间数据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功能,实现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证书发放等全部土地权属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构架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办公、业务流程审批的规范化、图文传递电子化、管理科学化的综合管理全网络办公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满足国土资源业务办公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审批系统》;满足日常办公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 一、功能模块 系统功能模块框图如下: 二、技术路线 1、先进的数据结构 (1)、采用先进的B/S数据结构模式,可以实现网上远程报建、审批办公机制。 (2)、系统基于Oracle 9i或SQL Server2000大型数据库平台,运行快速、安全、稳定,具有完善的数据运行、管理、备份、恢复机制。 2、工具化集成 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简捷,易于掌握。系统提供的维护管理可以完成用户系统自定义的功能,包括增加业务机构、业务人员角色的定义、权限分配、系统使用界面的设计、各种表单及打印表格报表的设计、工作流程的设置定义和修改等。全面实现自制作、自维护、自拓展,使管理工作职能和流程能随着

业务的变化而进行即时调整。 3、OA、MIS、GIS一体化 已建立的OA 、MIS具模块有开放式的程序接口,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为未来地籍管理等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完整的数据接口。图形在MIS业务办公系统中直接调用GIS系统数据库。 GIS系统采用最适用的AutoCAD Map软件平台,不需数据转换就可以直接调用CAD图形,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与地籍图形管理一体化,MIS、GIS、CAD一体化,图、文、表、管一体化。 三、功能简述 (一)、OA办公自动化系统 1、公文管理 收文管理:完成单位外来公文的登记、拟办、批阅、主办、阅办、归档、查询等处理。发文管理:完成单位内部或对外公文的起草、审批、核稿、签发、发布、存档、查询等管理。 公文管理操作界面: 2、事务管理 包括待办事宜、日程安排、电子邮件、通讯录管理、规范查询等模块。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 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庆市: 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倚山傍水,地势较平坦。 黄山市: 位于东经117°48′~118°21′,北纬30°00′~30°3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西北倾斜。境内地势高峻,山岭纵横,岗峦起伏,溪水环绕。 阜阳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东经114°52′~116°49′,北纬32°25′~34°0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最高处(亳县)海拔米,最低处(颍上)海拔米。区内地势平坦。 宿县地区: 位于安徽省的最北部,东经116°09′~118°10′, 北纬33°18′~34°39′。 滁县地区: 位于皖东江淮之间,是江淮丘陵的组成部分。境内的低山是淮阳山脉的延伸。自西南向东北构成江淮分水岭。

环保管理系统

目录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 (1)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 (3) 环境监察现场执法管理系统 (7)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11) 环境应急管理系统 (13) 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 (14) 环保移动执法系统 (17)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24) 污染源总量控制系统 (28) 环境综合数据库系统 (32) 环境信息运维管理系统 (34)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 1.系统概述 系统主要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源排污申报。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国控重点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系统等相关污染源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接收其他相关子系统的业务数据。 2.系统目标 ①使污染源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排污申报。 ②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排污申报数据的录入与维护。 ③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执法等相关污染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接收自动监控系统的业务数据向外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 3.系统业务图

4.系统主要功能

(1)实现对污染源基本信息、排污申报相关基础数据、审核污染源信息,核定相关的排污收费数据。 (2)支持数据导出备份、元数据管理、数据查询及日志管理等常规功能。 (3)实现报表管理、对基础数据库系统中各类系统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4)搭建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和分析功能,充分直观的掌握重点污染源的情况,最大限度满足环境管理需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5.系统界面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 1、系统概述 由于排污申报管理系统具有业务涉及面广、计算复杂、变化性强等特点,使得工作人员在排污费申报工作中感觉难度较大并且容易出错。通过排污申报管理系统切实可行的实施和推广,对各个环保部门的排污收费申报工作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系统升级和电子开单等业务的实施部署,排污申报管理系统将通过完备的四级监察系统,为工作人员进行排污数据申报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信息的概念、特征、度量、和数据的联系及区别。 系统的概念、特征 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信的知 识 2.信息的特征: 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这是信息的最基本属性。 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从信息产生到利用的时间间隔。 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很难全部得到 等级性,管理是分等级的。不同等级的管理者职责不同、决策不同、使用的信息也不同。 变换性,信息的变换性表现为同一信息可以按照使用者的要求用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表达、相互转换。 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3.信息的度量:信息内容消除人们的不确定程度。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 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大,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大; 消除的不确定程度小,则发出的信息量就小;如果事先就确切地知道消息的呢,那么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就等于零。 4.和数据的区别及联系: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数据经过处理和解释后才能成 为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含义,信息与载体选择性质无关,而数据的具体形式却取决于载体。数据:是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和数字,是指客观实体属性的值。 数据转化为信息的两个条件:一是要经过加工处理;二是对某种活动产生影响

5.系统的概念及特征:系统(system)指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1)系统的整体性 从系统的含义中可以看出,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 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组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简单地集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要服从整体,追求整体最优,而不 是局部最优。这就是所谓全局的观点。 (2)系统的目的性 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是为了完成一特定目标而构造的。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目的性。不能实现系统既定目标的系统没有存在的必要。 (3)系统的相关性 由于系统是由内部各个互相依存的组成部分按照某种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功能上相对独立,但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即具有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环境、子系统与子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了解构成系统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整体上和宏观上予以把握。 (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开放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的,它与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求系统具有开放性,既能做到系统自身不断地升级和优化,也能为其他系统提供接口,从而与更多的系统互连。 (5)系统的层次性 一个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些子系统划分成一些子模块,可以将一个系统逐层分解。 (6)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作用下的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7)相似性:系统的相似性是指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结构、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污染地块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环境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疑似污染地块,是指从事过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从事过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活动的用地。 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确认超过有关土壤环境标准的疑似污染地块,称为污染地块。 本办法所称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活动,是指对疑似污染地块开展的土壤环境初步调查活动,以及对污染地块开展的土壤环境详细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及其效果评估等活动。 第三条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已收回土地使用权的,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用地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用地的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活动及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不具备本条第一款情形的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放射性污染地块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环境保护部对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被调整为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派出分局的,由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所属派出分局开展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环境保护部制定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活动方面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六条环境保护部组织建立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污染地块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环境保护部的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建设和应用污染地块信息系统。 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的规定,通过污染地块信息系统,在线填报并提交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相关活动信息。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污染地块信息系统,与同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

环保管理系统

目录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监察现场执法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应急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保移动执法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污染源总量控制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综合数据库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信息运维管理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重点污染源监控基础数据库系统 1.系统概述 系统主要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源排污申报。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国控重点企业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管理系统、排污收费系统等相关污染源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同时接收其他相关子系统的业务数据。 2.系统目标 ①使污染源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排污申报。 ②完成重点污染源基本信息录入与维护,完成重点污染排污申报数据的录入与维护。 ③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现场执法等相关污染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接收自动监控系统的业务数据向外部系统提供数据共享。 3.系统业务图

管理信息系统练习题及答案(总结版)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1.信息( C ) a.是形成知识的基础b是数据的基础c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d.具有完全性 3.管理信息是( A )。a.加工后反映和控制管理活动的数据b.客观世界的实际记录c.数据处理的基础d.管理者的指令 4.信息化( A )。 A、是推动工业化的动力 B、是工业化的基础 C、代替工业化 D、向工业化发展9.数据资料中含信息量的大小,是由( C )。 a.数据资料中数据的多少来确定的b.数据资料的多少来确定的 c.消除不确定程度来确定的d.数据资料的可靠程度来确定的 10.信息( C )。a.不是商品b.是数据c.是一种资源d.是消息11.计算机输入的是( C )。 a.数据,输出的还是数据b.信息,输出的还是信息 c.数据,输出的是信息d.信息,输出的是数据 13.信息流是物质流的( C )。A定义B运动结果C表现和描述D假设14.管理信息系统科学的三要素是( C )。 a.计算机技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b.管理方法、运筹学和计算机工具c.系统的观点、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应用d.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工具15.按照不同级别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的需要,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D)三级a.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b.工厂级、车间级、工段级 c.厂级、处级、科级d.战略级、策略级、作业级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 D )。 a.网络系统b计算机系统c操作系统d.人机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环境具体指的是( C )。a.组织所处的自然环境b.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 c.组织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d.组织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 5.从管理决策问题的性质来看,在业务操作层上的决策大多属于( A )的问题。a.结构化b.半结构化c.非结构化d.以上都有 该题可以改成:决策支持系统解决的问题是(BC) 7.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我们可以了解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功能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功能子系统又可以分为业务处理、运行控制、管理控制和( D )几个主要的信息处理部分。 a.财务管理b.信息管理c.人力资源管理d.战略管理 8.( A )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决定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 a.组织规模b.管理的规范化程度c.生产过程的特征d.组织的系统性10.管理信息系统的最大难点在于( D )难以获得。 a.系统数据b.系统信息c.系统人才d.系统需求 该题可以改成:耗时最长的阶段是(系统分析) 14.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好坏主要是看它( B )。 a.硬件先进、软件齐全b.是否适合组织的目标 c.是否投资力量最省d.是否使用计算机网络 17.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是( C )。

环境信息系统重点

名词解释 信息:是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即信息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数据: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资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 环境数据:各种环境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域特征三部分。 环境信息:表征环境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的总称,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等不同形式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可视化地、全面地表征环境的这些属性特征。 环境信息系统: 以环境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环境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环境信息,并应用和传播环境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空间参考系:主要指大地参考系,是指用数学方法来定义地面实体在通用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和大小,即用地面实体到原点或坐标轴的距离、与坐标轴或起始线的夹角在投影面上的大小来表示。 大地水准面: 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地球椭球体: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建立的。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椭圆绕其短轴(地轴)形成的椭球体 地理坐标系:以经度和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系统。通过经度与纬度来确定空间实体的相对位置。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由空间大地坐标系经过地图投影变换而建立的。地理坐标是一种球面坐标。 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UTM投影:以横轴椭圆柱面割于地球椭球体的两条等高圈,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 方里网:平面直角坐标网,其方格为正方形,以km为单位。 高斯克吕格投影:是将椭圆柱面套在地球椭球的外面,并与某一子午线相切(此子午线叫中央子午线或中央经线),椭圆柱的中心轴通过地球椭球的中心,然后用等角条件将中央子午线东西两侧各一定经差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柱面上,并将此柱面展成平面,即获得高斯-克吕格投影 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依次分成若干个层次目录,并编排成一个有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级类目互不重复,互不交叉。 面分类法:是将给定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分成互不依赖、又互不相干的若干方面,每个面中又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面中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类目。 数据源:是提供某种所需要数据的器件或原始媒体。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采集,就是对数据进行必要编码和输入数据库的操作过程。 数字化:是将地图上的空间特征转化成为用数字形式表示数据的过程。 环境信息系统产品:是指由系统处理、分析,可以直接供研究、规划和决策人员使用的产品,其形式有地图、图像、统计图表以及各种格式的数字产品等。 数据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描述,是对数据库中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把信息世界数据抽象为机器世界数据。 矢量数据结构: 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 栅格数据结构 :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象元或象素,由行、列号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象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含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栅格中像元的代码用不同的灰度值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