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使用;

3、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一些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二、实验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通过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装有纳米级针尖的弹性微悬臂(图1)来检测样品表面形貌。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针尖和样品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同距离密切相关的针尖-样品相互作用会引起微悬臂的形变,通过形变量就可以了解样品-针尖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取样品表面形貌的三维信息。结构如图2,核心部件有四个:为反馈光路提供电源的激光系统(laser)、进行力-距离反馈的微悬臂系统(cantilever)、执行光栅扫描和z 轴定位的压电扫描器(x,y,z Piezo-scanner)、接受光反馈信号的光电探测器(detector),之外还有反馈电子线路(current circle)、粗略定位系统、防震仿噪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与数据处理软件、样品探测环境控制系统(湿控、温控、气体环境控制等)、检测激光-悬臂-样品相对位置的显微及CCD摄像系统等。

Figure 1. SEM images of the

silicon cantilever of the AFM

Figure 2. The structure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如图3所示,二极管激光器(Laser Diode)发出的激光束经过光学系统聚焦在微悬臂(Cantilever)背面,并从微悬臂背面反射到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斑位置检测器(Detector)。在样品扫描时,由于样品表面的原子与微悬臂探针尖端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微悬臂将随样品表面形貌而弯曲起伏,反射光束也将随之偏移,因而,通过光电二极管检测光斑位置的变化,就能获得被测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Figure 3. Scheme of the work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ip detected by laser

Figure 4. The force-distance distribution

depicting work modes of AFM

当探针与样品间距离不同时,探针所受的力也是不同的。根据力-距离的关系,可以将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分为三大类型:接触模式(contact mode),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和轻敲(tapping mode)模式。图4给出了AFM在不同操作模式下针尖和样品相互作用力曲线中的工作区间和力的属性。

接触模式时,如图4中1-2段,针尖在扫面样品时始终同样品“接触”。所产生的图像比较稳定,且分辨率较高,针尖-样品之间的距离小于零点几个纳米,针尖样品之间的作用力为排斥力。如果在测量过程中,保持样品针尖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变,不断调整针尖-样品之间距离,这种测量模式称为恒力模式,如果样品表面比较平滑,保持针尖-样品之间距离恒定的测量模式为恒高模式,此时针尖-样品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表面的高低。当被测物体的弹性模量较低,同基底间的吸附接触也很弱,针尖-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容易使样品发生变形,降低图片质量。

非接触模式则和接触模式相对,针尖在样品上方振动,但是始终不与样品表面接触,对样品没有破坏作用,针尖和样品距离在几到几十纳米的吸引力区域,如图4中3-4段,针尖检测的是范德华吸引力和静电力等长程力,比接触式小几个数量级,其力梯度为正,随着针尖-样品距离减小而增大。由于针尖-样品之间距离较大,分辨率较接触式低,不适合在液体中成像,在生物样品的研究中也不常见。

轻敲模式是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的扫描方式,扫描时,用一个小压电陶瓷元件驱动微悬臂振动,在悬臂梁共振频率附近以更大的振幅(>20nm)驱动悬臂梁,使得针尖与样品间断的接触。当针尖没有接触到表面时,微悬臂以一定的大振幅振动,当针尖接近表面直至轻轻接触表面时,振幅将减小;而当针尖反向

远离时,振幅又恢复到原值。反馈系统通过检测该振幅来不断调整针尖-样品距离进而控制微悬臂的振幅,使得作用在样品上的力保持恒定。由于针尖和样品接触,分辨率几乎与接触模式一样好,又因为接触非常短暂,剪切力引起的样品破坏几乎完全消失,特别适合于分析柔软、粘性和脆性的样品,并适合在液体中成像。

随着原子力显微镜的广泛应用,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人们不仅仅能够观察到其表面形貌特征,获取准确的数值形式的表面高低起伏状态,对表面整体形象的分析得到样品表面的粗糙度(roughness)、颗粒度(granularity)、平均梯度(step height)、孔结构和孔径分布等参数,获得样品的压弹性、粘弹性、硬度等物理属性。根据针尖与样品材料的不同及针尖-样品距离的不同,针尖-样品作用力可以是原子间斥力、范德华吸引力、弹性力、粘附力、磁力和静电力以及针尖在扫描时产生德摩擦力。不仅观察样品表面形貌,还可以分析与作用力相应德表面性质,如磁力显微镜、电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等。摩擦力显微镜(LFM)是在原子力显微镜(AFM)表面形貌成像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之一。材料表面中的不同组分很难在形貌图像中区分开来,而且污染物也有可能覆盖样品的真实表面。LFM恰好可以研究那些形貌上相对较难区分、而又具有相对不同摩擦特性的多组分材料表面。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本实验用仪器为岛津公司生产的SPM-9001型原子力显微镜及其配套系统。

实验样品:聚(R-3-羟基丁酸酯)(PHB)的熔融结晶薄膜、聚(L-乳酸)或聚(D-乳酸)的结晶薄膜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开机:按下AFM主机上的Power键,Power指示灯亮,稍

等片刻Power指示灯下的Ready指示灯亮。同时打开计算机,

启动桌面软件SPM,等待电脑与AFM主机连接成功。

2、调激光:在软件界面“Setting”目录下启动“Panel Setting”

项,出现“Signal Display Panel”面板,确认“Laser on”项选中

(启动激光束),同时选中“Vertical”选项;检查各参数初始值

是否正确。调整激光位置,使反射光强为4-6格。

3、放样品:往内侧抬起针架,放置样品。完毕后,目测确定针

尖高于样品面,否则通过“Release”来提升针尖高度,然后还

原针架位置。

4、调零点和扫描力:选中“Signal Display Panel”面板上“Vertical”

选项,调节指示值为0;选中面板上“Horizontal”选项,调节

指示值为0;之后再回到“Vertical”选项,确认其指示值仍为0。

选中“Signal Display Panel”面板上RMS项;“Setting”中的“Lever

tune”选项,Auto Tune出现稳定的脉冲后,点击“OK”项关

闭该面板;调节“Condition”面板上的“Operation”使仪器上

数字显示值在-0.03至-0.06之间。

5、进针扫描:点击“Fast approach”选项,快速趋近,之后点

击“Slow approach”选项,慢速趋近,完毕后,仪器自动启动扫描。

6、调节扫描参数:通过Phase Condition,Operation,Rate,

Size,Z-range等参数来调节扫描测量;获得需要的图像,保存。

7、关机:点击“Release”项,提升针尖, 然后退出软件,取出

样品,卸下针尖,整理好仪器,按下“Power”键关闭主机,关闭电脑和主电源,登记。

五、实验数据记录

记录实验的高度图,相位图,针尖工作频率,弹性常数及扫描参数。

六、预习与思考

1、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结晶态结构时,在观察尺度上与光

学显微镜有何差别?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三者的分辨率有何不同,原因?

2、使用接触模式与非接触模式、敲击式扫描时,扫描结果有何不同;

不同形状的针尖(锥形、金字塔形)对相同的样品扫描时会有什么不同?

3、如何判断针尖是否受污染,扫描图像为假象?

七、实验后思考题

1、实验中原子力显微镜尺度,扫描时高度图、相位图各反应什

么样的信息?

2、如何利用AFM来测量确定聚合物单晶各个不同生长面的分

子链排列是否相同?

3、对右图例样品讨论使用接触模式与非接触模式、敲击式扫描时的

成像形貌对比图,和使用不同曲率半径的针尖时的形貌对比图。

4、原子力显微镜的优点和缺点。

八、[补充介绍] 原子力显微镜在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一些应用

1、聚合物相分离的观察

AFM自10多年前被引入以来,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其独特的分辨率产生表面拓扑图,从而获得高分子表面结构形貌的精细信息,至今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进一步了解了探针尖端与样品表面的相互作用力及控制它们的方式后,AFM 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应用不再局限于高分辨率的表面图像。对非均相高分子体系(如嵌段共聚物和高分子共混)进行表面研究时,由于各组分的机械性能不同,提高探针——样品力可得到这些材料的组分图。图5为PS/PMMA共混超薄膜相分离过程的AFM图像。另外,在研究表层类似橡胶的高分子材料时,AFM可以穿透这一层,并观测到不同深度的高分子排列。这表明AFM不再仅仅是一个表面技术。

Figure 5. AFM images of 67.1 nm PS/PMMA blend films sh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urface morphology upon different annealing time: (a)0 min, (b)

20 min, (c) 35 min, (d) 85 min, (e) 435 min, (f) 53 h, (g) 158 h, and (h)

1088 h. Images scanned in situ at 156 8C are (b–e), and images scanned at room temperature are (a, f, g, and h).

X. Li et al. /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30 (2004) 115–124 117

2、聚合物结晶的观察

原子力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可以直接对高分子结晶形貌和结晶过程进行观察,因为其分辨率非常高,而且其共振模式可通过原位成像为整个动力学过程提供实时观测,为高分子结晶理论及晶体统统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图6为PHB-co-6%-HHx

片晶的实时生长过程。

Figure 6. Real-time AFM phase images showing lamellar. The mark “E” indicates edge-on lamella and “F” indicates flat-on lamella. The arrows indicate screw dislocations contributing to backward growth.

3、水胶乳成膜过程研究

聚合物水胶乳目前已广泛应用,其成膜过程的机理主要可分为三步,即水份挥发、颗粒形变和高分子链扩散。有关颗粒形变过程的理论模型很多,其实验研究手段主要有电镜(EM)、小角中子散射(SAN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FM)和原子力显微

镜(AFM)等。Glick 等人用氩离子激光加热AFM 样品基底,基底温度可达225℃,这一方法被用于原位观察聚苯乙烯(PS) 胶粒的受热成膜过程,如图7。

Figure 7. AFM image of four PS spheres taken at (a) 0 min.(b) 20 min. (c) 40 min. (d) 60 min.

4、单链高分子的研究

单链高分子形态是当前高分子凝聚态的热点之一,AFM则提供了一种观察单链高分子结构的方法。Kumaki等人将PS/PMMA 嵌段共聚物的苯溶液在LB膜槽内分散,而后在极低的表面压下将单个分子沉积在新鲜云母表面。用AFM观察到嵌段共聚物中的PS收缩成颗粒状,如图8。PMMA则在PS周围凝聚为圆片状单分子层,吸附在云母表面。

Figure 8. (a) AFM image of a PS-b-PMMA monolayer deposited on mica, (b)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of a possible molecular conformation.

应用AFM 研究单链导电高分子的导电性是AFM应用的最新进展之一。它首先要求AFM的基底和针尖都必须为导体,因而需要对原子力显微镜的针尖镀金并采用了金质基底。让高分子极稀溶液在AFM针尖下流过,设置针尖与基底之间距离稍大于单

链导电高分子颗粒直径,在其间施加一定电势,当导电高分子颗粒随溶液流到针尖与基底之间时,体系由于电荷的诱导作用会产生一个微小的电流,其过程见图9。这种诱导作用也可使导电高分子颗粒变形,并最终吸附在基底和针尖之间。此时可以通过改变加电时间或电流方向来考察单链导电高分子的电性能。

Fig. 9. The testing process of conductivity for a single macromolecule

还可以利用AFM测定分子量及其分布。由于高分子许多物理性能取决于其分子链的尺寸,所以准确表征分子量分布是很重要的。对于分子量较低、结构较简单的高分子来说,可以直接用传统方法进行表征。但是在研究具有结构复杂、不同化学组成、或表面有活泼基团的大分子时,就遇到许多困难。Sabah

Al-Maawali等人利用AFM单分子力技术测得了接枝于Si表面上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高分子多分散性。

Figure 10. Stages of tip-polymer interraction

他们认为AFM椭圆形探尖与固体表面上的高分子接枝链相互作用过程如图10:a)椭圆形探尖接近高分子链;b、c)探尖接触到一定程度后分开,高分子链由于粘力的作用粘在探尖上;

d、e)探尖离开高分子链并没有立刻脱开,而是随着探尖的渐去到达极限状态f),g)状态完全脱开。根据探尖所测力与离开距

离作图,得到单个高分子伸直链的长度L

i 及分子量M

i

,从而推

算出Mn、Mw和多分散指数。

5、分子取向的研究

AFM是一种对有机薄膜特定区域加工或改性的很有前途的工具。它已经应用于高分子表面的压陷(indentation)及刮擦改性(scratching modification)如PC、PMMA、环氧树脂、聚酰亚胺、聚氧化苯撑和聚乙炔。这些研究为显示装置中液晶分子的排列带来了纳米平板印刷和拓印技术。K. Kimura等应用AFM接触模式下的取向控制技术,在刚刚低于聚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熔点温度下,对其薄膜用AFM悬臂端扫描的方法,成功改性了其分子链方向。在70-100℃下用AFM 悬臂尖端扫描样品薄膜表面,得到沿扫描方向排列的晶体;在更高一些的温度(135℃)条件下,又成功的将分子链排列到扫描方向,如图11。

Figure 11. Schematic illustrations (top view) of molecular chains : (a) before the modication scan, (b) during the modicationscan, and (c) after th e modication and decreasing the film temperature down to 30℃

6、聚合物的物理性能的研究

AFM还在测定聚合物薄膜的杨式模量、粘弹性、摩擦性能、玻璃化转变等方面有着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的应用

1.引言 随着人类科研的不断发展, 纳米尺度上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特殊的现象等越来越受到关注, 所以各种研究方法和仪器手段也应运而生。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简称AFM)利用其微悬臂上尖细探针与样品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从而达到检测的目的。其具有原子级的分辨率[1]。由于原子力显微镜既可以观察导体,也可以观察非导体,从而弥补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不能观察非导体的不足。 图1 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在材料科学上的应用 摘要 本文介绍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探测原理等方面,从原子力显微镜对于材料表面形貌分析,粉体材料分析,纳米材料分析等方面,综述了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在材料科学学方面的应用,并展望原子力显微镜在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工作模式特点表面形貌 Abstract Thisarticle provide information of 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about the development,the principle,from AFM on analyzing surface of material ,dusty material and nanometer size material. And look into the future of AFM Key word AFM working model characteristic surface

2.仪器工作原理 AFM通常由氮化硼作为一个灵敏的弹性微悬臂,在其尖端有一个用来在样品表面上扫描的很尖细的探针。假设有两个原子,一个是在微悬臂的探针尖端,另一个是在样品的表面,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当原子和原子很接近时,彼此的电子云排斥力作用会大于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的吸引作用,其合力表现为排斥作用。反之,若两原子分开到一定距离时,其电子云的排斥作用小于彼此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的吸引力作用,故其合力表现为吸引作用。原子力显微镜就是利用微小探针与待测原子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力的微妙变化,来显现表面原子的形貌。[2] 在原子力显微镜中,根据利用原子间的排斥力或吸引力方式的不同,发展出了两种工作模式: (1)利用原子之间的排斥力的变化而产生样品表面轮廓,从而发展了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Contact AFM),其探针与样品表面的距离约为零点几个纳米。 ( 2 )利用原子之间的吸引力的变化而产生 样品表面轮廓,从而发展了非接触式原子 力显微镜(Non-Contact AFM)其探针与样 品表面的距离约为几到几十纳米。 图2 原子与原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使用一个灵活的 微悬臂来感应针尖与样品之间的交互作用 力,该作用力随样品表面形态而变化,它 会使微悬臂随之摆动。将一束激光照射在 微悬臂的末端,当微悬臂摆动时,会使反 射激光的位置改变而造成偏移量,用激光 检测器记录此偏移量,同时将此信号传递 给反馈系统,以利于系统做适当的调整, 从而将样品表面特征以影像的方式显现出 来[3]。(如图 3) 。 图3 原子力显微镜的探测原理示意图 3.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 3.1力检测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使用微小悬臂来检测原 子之间力的变化量。微悬臂通常由一个 100到500μm长和大约500nm到5μm厚 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微悬臂顶端有一 个尖锐针尖,用来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 互作用力。 图4 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 3.2位置检测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

6-5 原子力显微镜 【实验简介】 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时要检测针尖和样品之间隧道电流的变化,因此它只能用于导体和半导体的研究。而在研究非导电材料时必须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导电膜。导电膜的存在往往掩盖了样品表面结构的细节。为了弥补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这一不足,1986年宾尼希等发明了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y)。原子力显微镜不仅可以在原子水平测量各种表面形貌,而且可用于表面弹性、塑性、硬度、摩擦力等性质的研究。 【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2.学习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操作和调试过程,并以之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 【实验原理】 1.原子力显微镜 与STM不同,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的是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力。将微小针尖放在悬臂的一端,当针尖与样品间距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针尖与样品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等),使悬臂发生弯曲形变。如图使样品与针尖之间作扫描运动,测量悬臂的形变位移,即可得到 图6-5-1 原子力显微镜示意图 样品表面的形貌信息。 由于微悬臂的位移很小,对它的测量是一个关键技术。最早发明者宾尼希等人利用隧道电流对间距的敏感性来测量悬臂的位移,但由于隧道效应对悬臂的功函数(由于污染等原因)变化同样敏感,所以稳定性较差。现在大多数均采用光学方法或电容检测法。本实验采用光

图6-5-2 原子力显微镜光路图 束偏转检测方法,如图2所示。激光束经微悬臂背面反射、再经平面反射镜至四相限接受器,当微悬臂弯曲时激光束在接受器上的位置将发生移动,由四象限接受器检测出悬臂弯曲位移,便可得到样品的表面形貌。 2.轻敲模式成象技术 常规的接触模式扫描由于针尖对样品的作用力较大,会在软样品表面形成划痕,或使样品变形,对粉体颗粒样品,会使样品移动,或将样品碎片吸附在针尖上,分辨率较差,而理想的非接触模式由于工作程短,又是难于有效实施的。 轻敲扫描模式的特点是在扫描过程中由压电驱动器将微悬臂激发到共振振荡状态,针尖随着悬臂的振荡,极其短暂地与样品表面进行接触,同时由于针尖与样品的接触时间非常短,因此剪切力引起的对样品的破坏几乎完全消失,可以清晰观测完好的表面结构而不受表面高度起伏的影响。AFM轻敲扫描模式,特别适用于检测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粘附性较强的样品。并对针尖损耗相对最少。 【实验装置】(见扫描隧道显微镜)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扫描光栅样品 注意:所有插件栏的操作都应当是鼠标单击 1.1 放针尖。把针尖架插入探头; 1.2 放样品(用镊子操作,注意不要让镊子碰到样品表面)。 1.3打开电脑。开启控制箱电源。打开软件,切换到在线工作模式(此时仪器会自动识别当前针尖类型,软硬件自动切换到相应工作模式,头部液晶屏也会立即显示出当前工作模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是以扫描隧道显微镜基本原理发展起来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无疑为纳米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原子力显微镜为代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是利用一种小探针在样品表面上扫描,从而提供高放大倍率观察的一系列显微镜的总称。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能提供各种类型样品的表面状态信息。与常规显微镜比较,原子力显微镜的优点是在大气条件下,以高倍率观察样品表面,可用于几乎所有样品(对表面光洁度有一定要求),而不需要进行其他制样处理,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形貌图象。并可对扫描所得的三维形貌图象进行粗糙度计算、厚度、步宽、方框图或颗粒度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可以检测很多样品,提供表面研究和生产控制或流程发展的数据,这些都是常规扫描型表面粗糙度仪及电子显微镜所不能提供的。 一、基本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是利用检测样品表面与细微的探针尖端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测出表面的形貌。 探针尖端在小的轫性的悬臂上,当探针接触到样品表面时,产生的相互作用,以悬臂偏转形式检测。样品表面与探针之间的距离小于3-4nm,以及在它们之间检测到的作用力,小于10-8N。激光二极管的光线聚焦在悬臂的背面上。当悬臂在力的作用下弯曲时,反射光产生偏转,使用位敏光电检测器偏转角。然后通过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图象。 完整的悬臂探针,置放于在受压电扫描器控制的样品表面,在三个方向上以精度水平0.1nm或更小的步宽进行扫描。一般,当在样品表面详细扫绘(XY轴)时,悬臂的位移反馈控制的Z轴作用下保存固定不变。以对扫描反应是反馈的Z轴值被输入计算机处理,得出样品表面的观察图象(3D图象)。 二、原子力显微镜的特点 1.高分辨力能力远远超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光学粗糙度仪。样品表面的三维数据满足了研究、生产、质量检验越来越微观化的要求。 2.非破坏性,探针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力为10-8N以下,远比以往触针式粗糙度仪压力小,因此不会损伤样品,也不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束损伤问题。另外扫描电子显微镜要求对不导电的样品进行镀膜处理,而原子力显微镜则不需要。 3.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表面观察、尺寸测定、表面粗糙测定、颗粒度解析、突起与凹坑的统计处理、成膜条件评价、保护层的尺寸台阶测定、层间绝缘膜的平整度评价、VCD涂层评价、定向薄膜的摩擦处理过程的评价、缺陷分析等。 4.软件处理功能强,其三维图象显示其大小、视角、显示色、光泽可以自由设定。并可选用网络、等高线、线条显示。图象处理的宏管理,断面的形状与粗糙度解析,形貌解析等多种功能。 三、应用实例 1.应用于纸张质量检验。2.应用于陶瓷膜表面形貌分析。3.评定材料纳米尺度表面形貌特征 1

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掌握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面观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AFM基本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探针装在一弹性微悬臂的一端,微悬臂的另一端固定,当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探针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排斥力会使得微悬臂轻微变形,这样,微悬臂的轻微变形就可以作为探针和样品间排斥力的直接量度。一束激光经微悬臂的背面反射到光电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微悬臂的微小变形,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检测样品与探针之间的原子排斥力来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和其他表面结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如图一显示。 1)力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所要检测的力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使用微悬臂来检测原子之间力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微悬臂顶端有一个尖锐针尖,用来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 (2)位置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当针尖与样品之间有了作用之后,会使得悬臂摆动,所以当激光照射在微悬臂的末端时,其反射光的位置也会因为悬臂摆动而有所改变,这就造成偏移量的产生。在整个系统中是依靠激光光斑位置检测器将偏移量记录下并转换成电的信号,以供SPM控制器作信号处理。聚焦到微悬臂上面的激光反射到激光位置检测器,通过对落在检测器四个象限的光强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由于表面形貌引起的微悬臂形变量大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不同信息。 (3)反馈系统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将信号经由激光检测器取入之后,在反馈系统中会将此信号当作反馈信号,作为内部的调整信号,并驱使通常由压电陶瓷制作的扫描器做适当的移动,以保持样品与针尖保持一定的作用力。 2.AFM 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接触模式( contact mode) 、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 和共振模式或轻敲模式(Tapping Mode) 。(1)接触模式: 从概念上来理解,接触模式是AFM最直接的成像模式。AFM 在整个扫描成像过程之中,探针针尖始终与样品表面保持亲密的接触,而相互

AFM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及应用实验报告

原子力显微技术观测薄膜形貌 姓名:吴涵颖学号:5404312065 班级:工业工程122 一、实验目的: Ⅰ、学习和了解AFM的结构和原理。 Ⅱ、掌握AFM的操作和调试过程,并以之来观察薄膜表面的形貌。 Ⅲ、学习用计算机软件来处理原始数据图像。 二、实验原理简析: 1. AFM基本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探针装在一弹性微悬臂的一端,微悬臂的另一端固定,当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时,探针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排斥力会使得微悬臂轻微变形,这样,微悬臂的轻微变形就可以作为探针和样品间排斥力的直接量度。一束激光经微悬臂的背面反射到光电检测器,可以精确测量微悬臂的微小变形,这样就实现了通过检测样品与探针之间的原子排斥力来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和其他表面结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如图一显示。 (1)力检测部分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所要检测的力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使用微悬臂来检测原子之间力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微悬臂顶端有一个尖锐针尖,用来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 (2)位置检测部分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当针尖与样品之间有了作用之后,会使得悬臂摆动,所以当激光照射在微悬臂的末端时,其反射光的位置也会因为悬臂摆动而有所改变,这就造成偏移量的产生。在整个系统中是依靠激光光斑位置检测器将偏移量记录下并转换成电的信号,以供SPM控制器作信号处理。聚焦到微悬臂上面的激光反射到激光位置检测器,通过对落在检测器四个象限的光强

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由于表面形貌引起的微悬臂形变量大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不同信息。 (3)反馈系统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将信号经由激光检测器取入之后,在反馈系统中会将此信号当作反馈信号,作为内部的调整信号,并驱使通常由压电陶瓷制作的扫描器做适当的移动,以保持样品与针尖保持一定的作用力。 2.AFM 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接触模式( contact mode) 、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 和共振模式或轻敲模式(Tapping Mode) 。 (1)接触模式: 从概念上来理解,接触模式是AFM最直接的成像模式。AFM 在整个扫描成像过程之中,探针针尖始终与样品表面保持亲密的接触,而相互作用力是排斥力。扫描时,悬臂施加在针尖上的力有可能破坏试样的表面结构,因此力的大小范围在10 - 10~10 - 6 N。若样品表面柔嫩而不能承受这样的力,便不宜选用接触模式对样品表面进行成像。 (2)非接触模式 非接触模式探测试样表面时悬臂在距离试样表面上方5~10 nm 的距离处振荡。这时,样品与针尖之间的相互作用由范德华力控制,通常为10 - 12 N ,样品不会被破坏,而且针尖也不会被污染,特别适合于研究柔嫩物体的表面。这种操作模式的不利之处在于要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这种模式十分困难。因为样品表面不可避免地会积聚薄薄的一层水,它会在样品与针尖之间搭起一小小的毛细桥,将针尖与表面吸在一起,从而增加尖端对表面的压力。 (3)敲击模式 在敲击模式中,一种恒定的驱使力使探针悬臂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当针尖刚接触样品时,悬臂振幅会减少到某一数值。在扫描过程中,反馈回路维持悬臂振幅在这一数值恒定,亦即作用在样品上的力恒定,通过记录压电陶瓷管的移动得到样品表面形貌图。对于接触模式,由于探针和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引起微悬臂发生形变,也就是说微悬臂的形变作为样品和针尖相互作用力的直接度量。同上述轻敲式,反馈系统保持针尖—样品作用力恒定从而得到表面形貌图。 原子力显微镜是用微小探针“摸索”样品表面来获得信息,所以测得的图像是样品最表面的形貌,而没有深度信息。扫描过程中,探针在选定区域沿着样品表面逐行扫描。 实验扫描的是光栅,纳米铜微粒以及纳米微粒,选用的是轻敲式。 敲击模式优点:敲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样品对针尖的粘滞现象,因为针尖与样品表面接触时,利用其振幅来克服针尖"样品间的粘附力。并且由于敲击模式作用力是垂直的,表面材料受横向摩擦力和剪切力的影响都比较小,减小扫描过程中针尖对样品的损坏。所以对于较软以及粘性较大的样品,应选用敲击模式。 三、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准备: ①样品制备 1)薄膜样品制备 把之前实验制备得的铜微粒纳米材料分散到溶剂中,比较稀的状态下,然后涂于解离后的云母片上,自然晾干。 2)纳米微粒制备 把纳米微粒材料分散到溶剂中,比较稀的状态下,然后涂于解离后的云母片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及其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摘要从原子力显微镜的发展、特点、操作模式以及联用技术等方面对原子力显微镜技术作了简要的介绍, 从细胞固定方法、细胞成像、力检测以及细胞操纵等方面综述了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应用, 并对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操作模式联用技术细胞生物学 最近几十年来, 纳米尺度上物质的结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特殊的现象等越来越受到关注, 各种研究方法和仪器手段也应运而生, 原子力显微镜(AFM)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是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家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初[1,2], 具有原子级分辨率的表面形貌测试仪—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IBM苏黎世实验室问世. 由于其可在多种环境下工作, 且制样简单, 因此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 随着STM在表面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它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样品必须导电等逐渐暴露出来. 在1986年, 基于样品-针尖相互作用力的高分辨原子力显微镜(AFM)诞生[3], 它能获得纳米尺度上物质表面形貌并实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检测, 因此很快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无论是生物小分子还是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细胞方面都有研究报道. 本文拟对原子力显微术及其在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1 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原子力显微镜通过控制并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高分辨成像[1,4]. 首先控制微悬臂顶端的微小针尖, 使其与待测样品表面有某种形式的力接触, 然后通过压电陶瓷三维扫描器驱动针尖或样品作相对扫描, 作用在样品与针尖之间的各种作用力会使微悬臂发生形变, 这些形变可通过光学或电学的方法检测, 最后转化成图像输出(如图1). AFM具有以下特点: (1) 待测样品无需导电; (2) 可得到高分辨物体表面的三维形貌; (3) 可以在多种环境(如真空、大气、溶液、低温等)下工作, 特别是在溶液环境下生物样品可保持其自然状态, 从而避免制样过程中所造成的样品变形或变性; (4) 可以进行连续动态分析. 它能在接近生理状态的条件下观察样品, 因此许多研究者通过对生物样品的连续成像, 以了解某些生命活动的动态过程.

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表面观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1)力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所要检测的力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使用微悬臂来检测原子之间力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微悬臂通常由一个一般100~500μm长和大约500nm~5μm厚的硅片或氮化硅片制成。微悬臂顶端有一个尖锐针尖,用来检测样品-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 (2)位置检测部分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当针尖与样品之间有了作用之后,会使得悬臂摆动,所以当激光照射在微悬臂的末端时,其反射光的位置也会因为悬臂摆动而有所改变,这就造成偏移量的产生。在整个系统中是依靠激光光斑位置检测器将偏移量记录下并转换成电的信号,以供SPM控制器作信号处理。聚焦到微悬臂上面的激光反射到激光位置检测器,通过对落在检测器四个象限的光强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由于表面形貌引起的微悬臂形变量大小,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不同信息。 (3)反馈系统 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将信号经由激光检测器取入之后,在反馈系统中会将此信号当作反馈信号,作为内部的调整信号,并驱使通常由压电陶瓷制作的扫描器做适当的移动,以保持样品与针尖保持一定的作用力。 原子力显微镜便是结合以上三个部分来将样品的表面特性呈现出来的:在原子力显微镜系统中,使用微小悬臂来感测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作用力会使微悬臂摆动,再利用激光将光照射在悬臂的末端,当摆动形成时,会使反射光的位置改变而造成偏移量,此时激光检测器会记录此偏移量,也会把此时的信号给反馈系统,以利于系统做适当的调整,最后再将样品的表面特性以影像的方式给呈现出来。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

高技术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An Ato mic Force Micro sco p e and I ts A pp lication 刘延辉王弘孙大亮王民姚伟峰杨雪娜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 在当今的科学技术中,如何观察、测量、分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的物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众多的科学领域里,人们希望实时地看到具体的真实变化过程,而不仅仅是根据前后的现象和关系来推理,这就需要高分辨率的显微镜。适应这种需要,许多用于表面结构分析的现代仪器问世,如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离子显微镜(FIM)、俄歇电子能谱仪(AES)、光电子能谱(ESCA)等,但是大多数技术都无法真正地直接观测物体的微观世界。在这之后,原子力显微镜出现了。 一、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982年,G erd Binnin g和H einrich R ohrer在I BM 公司苏黎世实验室共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 g tunnelin g m icrosco p e,ST M),这是扫描探针显微镜这一大家族的第一个成员,其发明人Binnin g和R ohrer因此获得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是:当探针与样品表面间距小到纳米级时,经典力学认为探针与样品在这时是不导电的,但按照近代量子力学的观点,由于探针尖端的原子和样品表面的原子有波动性,两者的波函数相互叠加,故在它们间会有电流,该电流称隧道电流。ST M就是通过检测隧道电流来反映样品表面形貌和结构的。ST M要求样品表面能够导电,从而使得ST M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对于非导电的物质则要求样品覆盖一层导电薄膜,但导电薄膜的粒度和均匀性难以保证,且导电薄膜掩盖了物质表面的细节。 为了克服ST M的不足处,Binnin g、Quate和G er2 ber决定用微悬臂作为力信号的传播媒介,把微悬臂放在样品和ST M的针尖之间,于1986年推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tom ic force m icrosco p e,AFM)。AFM 是通过探针与被测样品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来获得物质表面形貌的信息。因此,AFM除导电样品外,还能够观测非导电样品的表面结构,且不需要用导电薄膜覆盖,其应用领域更为广阔。它得到的是对应于样品表面总电子密度的形貌,可以补充ST M对样品观测得到的信息,且分辨率亦可达原子级水平,其横向分辨率可达2nm,纵向分辨率可达0.01nm。 AFM原理图 AFM的核心部件是力的传感器件,包括微悬臂(C antilever)和固定于其一端的针尖。 根据物理学原理,施加到C antilever末端力的表达式为:F=KΔZ。式中,ΔZ表示针尖相对于试样间的距离,K为C antilever的弹性系数。 力的变化均可以通过C antilever检测。根据力的检测方法,AFM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检测探针的位移;另一类是检测探针的角度变化。由于后者在Z 方向上的位移是通过驱动探针来自动跟踪样品表面形状,因此受到样品的重量及形状大小的限制比前者小。 微悬臂和针尖是决定AFM灵敏度的核心。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样品表面与针尖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的变化,得到更真实的样品表面形貌,提高AFM的灵敏度,微悬臂的设计通常要求满足下述条件:(1)较低的力学弹性系数,使很小的力就可以产生可观测的位移;(2)较高的力学共振频率;(3)高的横向刚性, 针尖与样品表面的摩擦不会使它发生 9 科技导报3/2003

原子力显微镜在化学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 姓名:管明章 专业:材料学 学号:200804054

原子力显微镜的原理及其在化学里的应用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能在多种实验环境下高分辨地实时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提供了许多其他表面分析技术不能提供的新信息。但是STM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对于非导体材料往往采取覆盖导电膜的方法进行间接观察,而导电膜的存在往往掩盖了表面结构的细节,而且即使是导电材料,STM观察到的是对应于表面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当表面存在非单一电子态时,STM得到的是表面形貌和表面电子性质的综合结果。1986年Binnig等发明了第一台AFM[1]弥补了STM的不足。它不仅能给出样品的表面形貌,而且可得到样品表面在垂直方向的绝对高度。 1 原理[1,2] 原子力显微镜是利用检测样品表面与细微的探针尖端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测出表面的形貌。 探针尖端在小的轫性的悬臂上,当探针接触到样品表面时,产生的相互作用,以悬臂偏转形式检测。样品表面与探针之间的距离小于3-4nm,以及在它们之间检测到的作用力,小于10-8N。激光二极管的光线聚焦在悬臂的背面上。当悬臂在力的作用下弯曲时,反射光产生偏转,使用位敏光电检测器偏转角。然后通过计算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样品表面的三维图象。 完整的悬臂探针,置放于在受压电扫描器控制的样品表面,在三个方向上以精度水平0.1nm或更小的步宽进行扫描。一般,当在样品表面详细扫绘(XY轴)时,悬臂的位移反馈控制的Z轴作用下保存固定不变。以对扫描反应是反馈的Z 轴值被输入计算机处理,得出样品表面的观察图象(3D图象)。 图1 AFM的组成部分示意图 AFM的组成部分示意图见图1。 A:样品;B:AFM探针尖;C:探测器;D:微悬臂;E:调制压电陶瓷;F:氟橡胶;G: 压电晶体管;H: STM反馈;I:基架(铝)。 AFM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在弹性常数很小的悬臂上镶有非常尖锐的探针,具有低的弹性常数、高的力学共振频率、高的横向刚性、短的悬臂长度;探测悬臂能上下弯曲;监测和控制悬臂弯曲的反馈系统;机械扫描系统(主要是压电晶体管)是AFM最为关键的部件,是所得扫描信息的准确性与精确性的控制因素,它通过移动使样品相对探针作垂直方向的精密移动,以得到清晰图象;将所测数据转化图象的显示系统。一台具有标准扫描头(25μm)的AFM(如美国Burleigh公

(AFM)原子力显微镜原理介绍

原子力显微镜(AFM)原理 一、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是由IBM公司的Binnig与史丹佛大学的Quate于一九八五年所发明的,其目的是为了使非导体也可以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进行观测。 图1、原子与原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力因为彼此之间的距离 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之间的能量表示也会不同。 原子力显微镜(AFM)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最大的差别在于并非利用电子隧道效应,而是利用原子之间的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作用来呈现样品的表面特性。假设两个原子中,一个是在悬臂(cantilever)的探针尖端,另一个是在样本的表面,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会随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其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如“图1”所示,当原子与原子很接近时,彼此电子云斥力的作用大于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的吸引力作用,所以整个合力表现为斥力的作用,反之若两原子分开有一定距离时,其电子云斥力的作

用小于彼此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的吸引力作用,故整个合力表现为引力的作用。若以能量的角度来看,这种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距离与彼此之间能量的大小也可从Lennard –Jones的公式中到另一种印证。 为原子的直径为原子之间的距离 从公式中知道,当r降低到某一程度时其能量为+E,也代表了在空间中两个原子是相当接近且能量为正值,若假设r增加到某一程度时,其能量就会为-E同时也说明了空间中两个原子之间距离相当远的且能量为负值。不管从空间上去看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与其所导致的吸引力和斥力或是从当中能量的关系来看,原子力显微镜就是利用原子之间那奇妙的关系来把原子样子给呈现出来,让微观的世界不再神秘。 在原子力显微镜的系统中,是利用微小探针与待测物之间交互作用力,来呈现待测物的表面之物理特性。所以在原子力显微镜中也利用斥力与吸引力的方式发展出两种操作模式: (1)利用原子斥力的变化而产生表面轮廓为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contact AFM),探针与试片的距离约数个?。 (2)利用原子吸引力的变化而产生表面轮廓为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on-contact AFM),探针与试片的距离约数十到数百?。 二、原子力显微镜的硬件架构: 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系统中,可分成三个部分:力检测部分、位置检测部分、反馈系统。

原子力显微镜 细胞 分析

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5120519012 蒋沐阳 摘要原子力显微镜是近年来生物领域的重要观测工具,它优良的观测性能和强大清晰的观测分辨率能够满足细胞生物领域不同的观测需求。本文将阐述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观测中的工作原理,以及待观测细胞需要经过怎样的固定处理。另外本文也将展现原子力显微镜在分析细胞的生命历程以及细胞、分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力的性能。 关键字原子力显微镜,细胞生物,成像分辨率,力-距离曲线 前言 几百年来,人类为了观察微小物体创造出了一代又一代显微镜,从最原始的光学显微镜,到以电子显微镜(SEM)为代表的第二代显微镜,再到以扫描隧道显微镜(TEM)为代表的新型显微技术,都显示出了各自代表时代科学家的智慧。而在1986年,作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改进产品,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出现,更是突出的显现了显微观测技术作为人类视觉感官功能的延伸与增强的重要性。[1]不同于扫描隧道显微镜只能应用于导电物体表面,原子力显微镜在非导电物质的观测上效果出色,并且具有高分辨、制样简单、操作易行的特点。它在纳米尺度上的成像分辨率极佳,横向达到0.1~0.2nm,纵向则高达 0.01nm,[2]这样的性能使得前几代显微镜望尘莫及,也极大地推动了纳米科学的发展。因为原子力显微镜在观测过程中能够保持样品的自然状态,防止其发生变形或变性,并且能够实现对生物样品的连续动态分析与成像,所以它的出现对于微观分析要求极高的生命科学领域无疑是一块大大的宝藏,发明至今,原子力显微镜已经帮助科学家们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原子力显微镜原理简介 简单地说,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是通过控制并检测样品与显微镜配备的针尖间的相互作用力来实现高分辨成像的。[2]它将扫描的针尖制作在一个对微弱力极为敏感的V字型的微悬臂上,微悬臂的另一端固定住,使得针尖趋近样品并与样品表面轻轻接触。通过压电陶瓷管的伸缩可以控制原子间的作用力恒定,微悬臂由此可以随着样品表面的起伏而震动,通过光学检测方法可以得到样品形貌的信息。 2 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表面成像手段 原子力显微镜有三种工作方式:接触式(Contact Mode),非接触式(Non-Contact Mode)和轻敲式(Tapping Mode)。[3]在接触式状态下,针尖与样品的距离始终保持在零点几纳米的斥力区域,正因为这样的距离接近接触,所以能够得到非常稳定、高分辨的图像;而在非接触式状态下,针尖与样品的距离则大大远于接触式,主要检测原子间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力等长程力,对样品无破坏作用,但是分辨率也比接触式低;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轻敲模式。在轻敲模式下,针尖与样品有一个间断的接触,微悬臂的振动可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因为针尖同样品有接触,所以得到的分辨率几乎接近于接触式,而又因为接触非常短暂,所以不大会破坏样品表面,特别适宜于分析柔软、粘性和脆性的样品,在液体中的成像表现也良好。综合上述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表面的成像往往采用轻敲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AFM)使用总结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购买浙江大学光电研究所研制的,已经使用一年多,中间出现些问题,也都解决了,现在做个总结: 1、设备 信号来源:激光 信号接收:PSD(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全称为位置传感检测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线性度好、响应快。 探针:在镀金的小矩形上,每头有一大一小的等腰三角形,探针三角形顶端,垂直于三角形平面,肉眼只能看到三角形,看不到探针,一个矩形上有四个探针可以使用。 压电陶瓷:样品在测试过程中,三维方向的运动是通过三根压电陶瓷的位移产生 信号放大、反馈、数据采集、显示 2、过程 1、把用探针的小矩形用双面胶贴好,矩形伸出的长度一般为小于或接近长边的一半,用四个控制螺钉调节激光器,使激光照在三角形的边上,直到产生衍射条纹,并且衍射条纹在PSD左侧,不能在PSD光敏面上,倾斜方向 \ ,光斑中心居中,激光照在三角形边上达到衍射条件时将产生强的反射光; 2、用双面胶把待测样品粘在样品台上,双面胶要贴平,样品要测得地方不能太靠样品台中心,因为在测试时探针接触的位置不是在样品台的中心,然后把样品台固定在三根压电陶瓷构成的支杆上,适当转动样品台,使待测样品的中心与探针的位置相对; 3、用粗调使试样向探针运动,此时为了观察可把激光关了,当接近至1~2mm 时打开激光,使用细调,观察控制面板上PSD反馈信号、Z轴反馈信号的变化、衍射光斑的变化,但衍射光斑移动时说明已进入原子力的作用范围,应缓慢调节旋钮,在光斑移动迅速的时候应适当方向调节旋钮,防止调过,在PSD信号为1.6,Z轴反馈信号-200~-300时即可进行测试。 3、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1 Z轴反馈信号不稳定

BRUKER原子力显微镜探针 简介

布鲁克原子力显微镜探针 布鲁克AXS,是布鲁克(Bruker)股份公司(NASDAQ:BRKR)中的运营公司,拥有全球性的市场,是从事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SPMs)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s,AFMs)的技术领导者。Bruker AXS专业致力于分析仪器的研发与生产,产品应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研究、新型软件开发及应用、结构及表面解析等领域。不断创新的产品为各行各业的用户带来技术领先和技术进步,用户遍及重工业、化学、药物、半导体、太阳能、生命科学、纳米技术及学术研究等领域,并致力于促进其科技进步及加速工业发展。 布鲁克公司是全球唯一一家既能生产AFM/SPM设备又能生产探针的厂商。作为全球最大的探针用户之一,我们深刻理解每个单独的组件对于一套高性能AFM系统的价值。先进的生产工艺,专业的AFM领域背景,得天独厚的生产装备,赋予探针制造众多的优势,确保在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中提供最完整的AFM解决方案。 布鲁克AFM探针制造中心特征: ?100间无尘室 ?先进的设计、制造工序及制造工具 ?内部的探针设计团队与AFM科学家及工程师通力合作,配合紧密 ?训练有素的生产团队,制造出各种型号的探针 ?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探针性能行业领先 在实验中,用户所得到的数据取决于探针的质量及探针的重复性。布鲁克的探针具有严格的纳米加工控制,全面的质量测试,和AFM领域的专业背景。所以用户尽可放心,我们的探针不仅为您当前的应用提供所需的结果,同时也能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原子力显微镜性能及技术领导者 布鲁克的原子力显微镜(AFMs)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半导体、电化学等领域的纳米技术研究开发。布鲁克目前已开发了拥有专利的各种产品套件,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能提供无以伦比的精确度及分辨率,各种价位可供选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创新和设计优化,布鲁克的AFM系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简单易掌握的技术。 布鲁克公司的AFMs,探针,及配件具有PeakForce QNM?、ScanAsyst?和PeakForce?Tapping等专利技术,超过20种成像模式,以其卓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科研和工业界各领域,能有效地增加产能,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量化的数据结果。布鲁克公司以其独特的生产装备能为用户的特殊应用量身定做,提供完整的、高性能的解决方案。无以伦比的本地化应用及技术专员会在使用的过程中一直协助用户,从产品、探针及配件选择,到应用支持和下一代技术更新。 布鲁克公司发展简史: 1992—轻敲模式及AFM液态中成像 1994—闭环SPM —第一台用于生命科学的AFM(BioScope?) 1995—相位成像模式及抬高模式 1999—电学应用模块 2000—加快10倍成像 2001—高温聚合物成像 2002—用于力谱的原子力显微镜(PicoForce) 2003—扭转共振模式(TR-Mode?)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蛋白质研究方面的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蛋白质研究方面的应用 生物物理学系 张岚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由G.Binnig,C.Quate和C.Gerber 于1986年发明,现已成为一种观测细胞和生物大分子形态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AFM具有独特的操作方式,可在中等量级(亚微米)上研究生物系统一般形态结构;可使细胞及生物大分子在生理溶液的条件下成像。AFM对生物系统的成像分析比光学显微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其横向分辨率为2-3nm,纵向分辨率为0.5nm)1,比电子显微镜观测所需的样品处理更接近生理条件,比通常需要从大量光谱信号中间接推导结构信息的光谱学技术更直观,且不需要依赖于晶体样品,十分有利于研究天然状态下的生物样品。 一、引言 1982年G.Binnig和H.Rohrer共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使人们首次能够真正实时观察到单个原子在物体表面的排列方式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ST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理论中的隧道效应2,将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和被研究样品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样品的表面与探针针尖的距离非常近时(一般小于1nm),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势垒从一个电极流向另一电极,从而产生隧道效应。STM要求样品表面能够导电,因此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对于非导电的物质则要求样品覆盖一层导电薄膜。DNA等生物大分子几乎都为非导体或离子性导体,需要将样品用薄金属层包裹或制作样品的金属复制物来进行成像观测,因此分辨率受到限制,且制备复杂易损坏,现场操作性差,不利于实时跟踪观测研究对象。STM虽然可在石墨等载体上,直接在空气或溶液中观察某些生物大分子样品,但图象分辨率较低,且可重复性差,可能由于扫描过程中探针与样品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使样品分子发生漂移而经常落在视野之外。 为了克服STM的不足,Binnig、Quate 和Gerber利用微悬臂作为力信号的传播媒介,将其放在样品和STM的针尖之间,于1986年推出了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AFM通过探针与被测样品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力(原子力)获得物质表面形貌的信息。相对于STM,AFM 的生物大分子样品无需覆盖导电金属膜或制作金属复制物3,可以在空气或各种溶剂体系中直接观测,更接近生理环境;并且可通过控制成像操作力的大小,采用合适的成像模式不引起样品分子的漂移和损坏,图像的可重复性大大提高;现场操作性好,能够研究监测整个生化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载体的选择更加简单,范围更大,可用云母片、玻璃片及某些生物膜等。 以STM和AFM为基础2,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有激光力显微镜(LFM)、磁力显微镜(MFM)、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近光光学显微镜(SNO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等。 二、AFM的工作原理 AFM采用对微弱力极敏感的“V”字形微悬臂和针尖作为微探针4,样品固定于扫描器上,反馈控制系统通过扫描器控制样品位置,并控制样品与探针间作用力。当针尖充分逼近样品时,两者间即产生原子力,其中纵向力Fn将推动微悬臂偏转,其大小与针尖——样品间距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即与样品表面的起伏具有对应关系。采用光点偏转法可将微悬臂的偏转量放大。一束激光投射到微悬臂的顶端后被反射,反射光束被位置敏感元件(PSD)接收,PSD光敏面上光斑的偏转位移量,比微悬臂的偏转量放大了数千倍,

原子力显微镜简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2、了解原子力显微镜的使用; 3、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一些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二、实验原理 原子力显微镜通过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装有纳米级针尖的弹性微悬臂(图1)来检测样品表面形貌。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针尖和样品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同距离密切相关的针尖-样品相互作用会引起微悬臂的形变,通过形变量就可以了解样品-针尖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取样品表面形貌的三维信息。结构如图2,核心部件有四个:为反馈光路提供电源的激光系统(laser)、进行力-距离反馈的微悬臂系统(cantilever)、执行光栅扫描和z 轴定位的压电扫描器(x,y,z Piezo-scanner)、接受光反馈信号的光电探测器(detector),之外还有反馈电子线路(current circle)、粗略定位系统、防震仿噪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与数据处理软件、样品探测环境控制系统(湿控、温控、气体环境控制等)、检测激光-悬臂-样品相对位置的显微及CCD摄像系统等。 Figure 1. SEM images of the silicon cantilever of the AFM Figure 2. The structure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如图3所示,二极管激光器(Laser Diode)发出的激光束经过光学系统聚焦在微悬臂(Cantilever)背面,并从微悬臂背面反射到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斑位置检测器(Detector)。在样品扫描时,由于样品表面的原子与微悬臂探针尖端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微悬臂将随样品表面形貌而弯曲起伏,反射光束也将随之偏移,因而,通过光电二极管检测光斑位置的变化,就能获得被测样品表面形貌的信息。 Figure 3. Scheme of the work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ip detected by laser Figure 4. The force-distance distribution depicting work modes of AFM 当探针与样品间距离不同时,探针所受的力也是不同的。根据力-距离的关系,可以将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分为三大类型:接触模式(contact mode),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和轻敲(tapping mode)模式。图4给出了AFM在不同操作模式下针尖和样品相互作用力曲线中的工作区间和力的属性。

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原子力显微镜(AFM)及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单分子与纳米生物医学实验室 王冲 学号:10203828 1982年,G. Binning等人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并因此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但是,由于STM工作时监测的是针尖和样品之间隧道电流的变化,因此它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这使STM在应用上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Binning等人1986年在STM的基础上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AFM不仅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横向分辨率达到1nm,纵向分辨率达到 0.01nm),而且对工作环境、样品性质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低,因此,AFM的出现为人们更多的观察微观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1. AFM的工作原理 在AFM上有一个安装在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Cantilever)上的极细探针(Probe),当针尖非常接近样品表面时,就在针尖—样品之间产生极微弱的作用力(吸引或排斥力),引起微悬臂偏转。根据物理学原理,施加到微悬臂末端力的表达式为 F = KΔZ 式中, ΔZ表示针尖相对于试样间的距离,K为微悬臂的弹性系数。力的变化均可以通过微悬臂被检测。根据力的检测方法,AFM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检测探针的位移;另一类是检测探针的角度变化[1]。由于后者在Z方向上的位移是通过驱动探针来自动跟踪样品表面形状,因此受到样品的重量及形状大小的限制比前者小。 图1 追踪针尖运动的原理 在扫描时控制这种针尖—样品之间的作用力恒定,带针尖的微悬臂将对应于原子间作用力的等位面,在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上起伏运动,通过光电测系统(通常利用光学、电容或隧道电流方法) 对微悬臂的偏转进行扫描(图1),测得微悬臂对应于扫描各点的位置变化,将信号放大与转换从而得到样品表面原子级的三维立体形貌图像。 2. AFM的工作模式 目前AFM有三种工作模式,接触模式(Contact Mode)、轻敲模式(Tapping Mode)和非接触模式(Non-contact Mo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