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章节归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章节归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章节归纳

第一节认识浮力

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得出一种求(测)浮力的方法:称量法 :F浮=G-F拉

称重法求浮力:物体的重力为G物,则物体受到液体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减去浸在液体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F浮=G物-F。

例题一:在浴缸里洗澡时,你会发现,只要用手轻轻推缸底,整个身体很容易被撑起来;如果在床上也想这样做,就非常难,这是因为( C )

A.人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变小了

B.人在水中受到的推力变大了

C.人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D.人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下的浮力

例题二: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C )

A.F1 B.F2

C.F3 D.F4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即:F浮=F向上- F向下(压力差法)注意:物体受到浮力时,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永远大于液体对物体向下的压力。

思考:是否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一切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呢?

如:一桥墩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是25m,它是否受到水给的浮力呢?

答:不受浮力

强调:判断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关键是看物体的下表面是否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如果物体和容器底紧密相连则物体不受浮力(如桥墩、拦河坝)。即物体受到浮

力的作用,F向上一定存在, F向下可有可无。

如果一个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跟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则该物体只受到液体给它的上表面的向下的压力,它的下表面不受液体给它向上的压力,因此也就不受液体对它的浮力的作用。如河中的桥墩等。

例题三:产生浮力的原因: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上下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所受的压力不同,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F向上,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

F向下,如图所示,因为F向上___ >_____F向下,它们之差就产生了浮力,F 浮=F向上-F向下,所以浮力方向是______竖直向上______的。

如图所示,一个塑料小球堵在一个水池的出口处,水无法排出,则该小球(C)

A.仍受水的浮力

B.不受水的浮力,也不受水对它的压力

C.不受水的浮力,但受水对它的压力

D.无法判断

F 向上>F 向

易错一: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沉在水底的石块不受浮力

B.只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才受浮力

C.木块从水中浮起时受浮力

D.人在空气中不受浮力

易错点:误认为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

【多选】如图所示,A、B是自由移动的物体,C、D是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现向容器内注入一些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物体A一定受浮力作用

B.物体B一定受浮力作用

C.物体C一定受浮力作用

D.物体D一定受浮力作用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分析归纳

实验1: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实验3: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根据猜想1、2、3,得出的实验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_____液体的密度______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___体积___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___深度___无关。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关系时控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在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时控制液体密度相同。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根据称重法求浮力,即先在空气中测量物体的重力F1,然后把物体浸在液体中,再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则物体所受浮力F浮=F1-F2。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1. 阿基米德原理数学表达式:F浮=G排

2.用于计算的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ρ液gV排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

1. 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

2.F浮=ρ液gV排ρ液——液体的密度;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3.F浮=ρ液gV排——决定式表明浮力大小只和ρ液、V排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

例题一:将一个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上浮,越接近水面上浮越快,最后浮出水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露出水面前,浮力逐渐增大;露出水面后,浮力继续增大,最后保持不变B.露出水面前,浮力保持不变;露出水面后,浮力保持不变

C.露出水面前,浮力逐渐减小;露出水面后,浮力保持不变

D.露出水面前,浮力保持不变;露出水面后,浮力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解析: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G排=ρ水gV排,要确定乒乓球所受浮力的大小的变化情况,只需确定乒乓球排开水的体积的大小变化情况即可。乒乓球在露出水面前排开水的体积不变,露出水面后排开水的体积先逐渐减小后保持不变(漂浮在水面);故乒乓球在露出水面前,浮力保持不变,露出水面后,浮力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无关,分析浮力变化时,只需分析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变化即可。

1. 公式F浮=ρ液gV排中的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物体的密度ρ物;V排是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V物。

2. 由F浮=ρ液gV排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一定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在同一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成正比。

易错一: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浸没在水中,同时松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所受浮力较大的物体是(B)

A.小木块B.大石块

C.一样大D.无法确定

易错点:用阿基米德原理比较物体的浮力大小

易错二:体积相同的铁球、铝块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比较它们

受到的浮力,则(D)

A.铁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B.铝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C.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易错点:用阿基米德原理比较物体的浮力大小

专训1浮力的计算

计算浮力常用的方法:

(1)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2)称重法——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法(公式法):F浮=G排、F浮=ρ液gV排、F浮=ρ气gV排。

(4)平衡法:找出物体所受的平衡力,列出关系式,代入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再计算求解。

例题一: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30 N,物体受到水施加的浮力为80 N,则物体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多少牛?

解:物体受到的水向上的压力

F向上=F浮+F向下=80 N+30 N=110 N。

例题二:【中考·天水】如图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圆柱形容器重6 N ,底面积为100 cm2 ,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有重为27 N 的金属块,现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容器内水面由20 cm 上升到30 cm(g 取10 N/kg , ρ水=1.0×103 kg/m3)。求:

(1)金属块未放入水中时(如图甲),容器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

(2)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与底部接触,如图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解:(1)最初水的深度h =20 cm =0.2 m ,容器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p =ρ水gh =1×103 kg/m3×10 N/kg ×0.2 m =2×103 Pa 。

(2)由图可知,水面升高的高度Δh =0.3 m -0.2 m =0.1 m 。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F 浮=ρ水gV 排=ρ水gS 容Δh =1×103 kg/m3×10 N/kg ×100×10-4m2×0.1 m =10 N 。测力计的示数F 示=G -F 浮=27 N -10 N =17 N 。

(3)容器中水的重G 水=ρ水V 水g =ρ水S 容hg =1×103kg/m3×100×10-4 m2×0.2 m ×10 N/kg =20 N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p = 426N+20N+10N =10010m G G F F S

S -++=?水浮容=3.6×103Pa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 (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 (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 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5、直线运动的分类 (1)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平均速度: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用v=s/t计算。 (4)相对速度:两个都在运动的物体,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时,另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速度。 ①方向相同时,相对速度v=v1-v2;②方向相反时,相对速度v=v1+ v2。 6、测量速度的方法:(1)根据v=s/t(2)借助光电计时器(3)速度仪 四、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1、实验程序: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2、探究容:小球沿斜面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八年级物理全册.认识浮力练习题(新版)沪科版

9.1《认识浮力》 一、单选题:(提示:本大题共10小题,下面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相信你一定会作出正确的选择,努力~~加油~~你是最棒的!) 1.如图所示,是游玩海底世界时,小华观察到的鱼吐出气泡上升情景.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A.浮力、压强均变小 B.浮力、压强均变大 C.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D.浮力、压强均不变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海滨游泳的人受到海水对他的浮力 B.在空中漂浮的氢气球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C.将一石块扔到水中,在其下沉过程中不受浮力 D.在水中升起的木块受到浮力 3.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下列对矿泉水瓶受到的浮力分析不正确的是() A.矿泉水瓶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B.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C.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浸没后,压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4.如下面图1所示,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A通过细线与圆柱形容器底部相连,容器中液面与A上表面齐平.从打开容器底部的抽液机匀速向外排液开始计时,细线中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2所示.木块密度ρ=0.5×103kg/m3,容器的底面积为200cm2,g=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着液体的排出,木块受到的浮力不断减小 B.容器中的液体是酒精 C.抽液机每秒钟排出液体的质量是10g

D.第30s时,木块露出液面的高度是2cm 5.把一个正方体,保持侧面竖直地浸没在液体里的不同深度处,则() A.正方体顶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 B.正方体底面所受的压力大小不变 C.正方体每个侧面所受的压力大小变 D.正方体上、下两面受的压力差不变 6.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 A.漂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浸没在水中的物体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7.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物体本身 C.盛液体的容器 D.液体 8.下列物体没有受到浮力作用的是( ) A.在水中嬉戏的小鸭 B.在蓝天飞翔的老鹰 C.深海潜游的鲸鱼 D.深入河底的桥墩 9.如图所示,用细绳将一物体系在容器底部,若物体所受浮力为10N,上表面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为4N,则物体下表面受到水向上的压力为() A.4N B.6N C.14N D.7N 10.有一长方体木块,分别以图甲和乙两种方式漂浮在水面上,若木块底部受到水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F乙,则() A.F甲>F乙 B.F甲=F乙 C.F甲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全章概述

第一节走进神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新课导入】 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物理课将学习什么内容呢?教师指着教室的门说,开门、关门是我们每天都做的事,可是大家注意了吗?当你手握住门把手开门非常容易(边讲边演示),可是,手越向里边移动,开门就越费力.如果你握住“折页”的轴,无论你用多大的劲,也无法把门打开.所以我们说,这门不是一般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我们用3节课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课堂探究】 一、自然中神奇 活动1: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请大家欣赏课本P3~4及图 11~14,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宇宙是无穷大的,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围绕太阳旋转且在自转的行星.除地球之外,还有其他行星,如: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就是后来命名为“哈雷”的彗星. (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 闪电与雷声同时发生,我们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 (3)太阳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由五颜六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绚丽多彩 的. (4)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能传播能量.所以在雪山附近禁止大声喧哗,声音产生的能量会形成雪崩.

沪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运动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 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 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3、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 13.7S,13.9S,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第一章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及假设→制定计划及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及论证→评估→交流及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例: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不是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取被研究物自身,一旦选定就认为参照物静止,一般选地面(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长度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分米(dm)、厘米(㎝)、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单位换算:1km=103m 1m= 10 dm = 102㎝ = 103mm= 106 μm= 109nm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常见的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 使用前三看: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精确度,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磨损了要重新选择零刻度线)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 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及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①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②化曲为直:测弯曲的钢丝,可用细棉线③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误差概念:测量值及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说明: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误差只能减小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仪器②改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时间 1、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它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微秒(μs) 2、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 106μs 3、测量时间工具:秒表或机械停表 4、时间点:表示某个时刻,如:现在几点钟。时间段:表示两个时间点的差值,如:还有多久下课 四、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相同路程,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越快 ②相同时间,比路程的长短: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得越快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9.1《认识浮力》教案(1)

9.1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称重法”测量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探究,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培养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三、教学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浮力 1、引入: 活动:教师左右手各拿一个乒乓球,左手松开乒乓球下落(为什么下落?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右手掌朝上,乒乓球静止在手上(为什么没有下落?因为手掌对它有个向上的托力)再将乒乓球放在水槽中,乒乓球也没有下落(为什么呢?因为水给它一个向上的托力) 展示图片:轮船漂在海面上、树叶漂在水上、人在死海的水面上看书等(教师:其实这个水对物体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其它的液体对物体有浮力吗?(演示盐水对木块有浮力) 2、感受浮力 同学们感受过浮力吗?(学生回答) 体验活动:把空矿泉水瓶逐渐压入水中,体验感受。(学生回答。) 3、浮力的方向 教师:静止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到浮力,它还受到其它的力作用吗?能画出受力示意图吗?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是平衡力呢?(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学生上黑板画图)通过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发现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进一步观察一下浮力的方向。(教师演示)然后学生练习画出图中的浮力方向。强调:竖直向上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 都要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但有时 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 以下是###工作计划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频道。 xx年春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赵河一中刘强;一、指导思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但应该注重;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三、知识体系分析:;教科书《物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此 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本学期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第八章;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十章 xx年春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赵河一中刘强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但应该注重科学知识 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 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水平、 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所以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 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理解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 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 了更好地实行物理教育教学,特制订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八( 1 )班共有学 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八( 3 )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女生

25人;八( 3 )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 新水平和逻辑思维水平。八( 1 )班的基础相对较差,有少部分学 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心思未放在学习上,纪律性也较差,但这部分学 生思维敏捷,爱动手动脑,教师充分把握住这个特点,也能将这部分 差生规范过来,认真搞好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时有可能这部分差生的 成绩还比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注重、多多协助他们。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 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 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 把握这个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 探究活动的水平,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 起准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所以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 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三、知识体系分析: 教科书《物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 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 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 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 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 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 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但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 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水平,以便学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动与静 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 (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2、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 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 5、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单元测试题

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物理浮力单元测试卷2 (本卷中g取10n/kg)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漂浮在液面的物体才受到浮力作用 B、只有固体才受到浮力的作用 C、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D、物体在液体中只受到浮力作用 2、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A.F1 B.F2 C.F3 D.F4 3、如图所示,将一只玩具青蛙放入水中,它能漂浮 于水面;把它放入另一种液体中,它却沉入底部。 则在这两种情况下这只玩具青蛙受到的浮力大小相 比较()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B.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较大 C.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无法比较浮力大小 4、把某一实心金属球放入某种液体,它一直沉到底,这是因为() A.金属球不受浮力 B. 金属球所受的重力大于所受的浮力 C. 金属球所受的重力大 D.金属球所受浮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5、关于物体受到的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比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B.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C.没入水中的物体在水中位置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 D.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小 6、如图,在水槽中有体积相等的甲、乙两个小球。甲球漂浮 在水面,乙球悬浮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甲和F 乙,则() A.F甲>F乙 B.F甲<F乙 C.F甲=F乙 D.无法确定 7、把一木块浸没在水中,排开的水重为12N,木块受到的浮 力() A.大于12N B.小于12N C.等于12N D.等于10N 8、两个物体分别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们同时浸没同一种液体中,两弹簧测力计减小的数值相同,两物体必定有相同的( )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课堂教学计划(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为增强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规范性,深化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本学期课堂教学工作顺利实施,制定本计划: 教育教学目标 一、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初步认识能量、机械能、内能等内容。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篇一:力的平衡】 力的涵义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即:(1)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有,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力的物质性);(2)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有的;(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4)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个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5)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二力平衡 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叫作二力平衡。 1)两力平衡的条件:①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两个平衡的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的结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注意: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篇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 ①两个力合力的取值范围是|F1-F2| < FV F1+F2 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篇三: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 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个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相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篇四:重力】

沪科版初中物理知识要点复习(密度与浮力)

一、质量(符号: ) 1. 质量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 叫做物体的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3、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 符号: ,常用单位 t , g , mg 。 4、单位换算:1t= Kg 1Kg= g 1g= mg 5、知道测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及托盘天平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二、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1、天平的使用 (1)使用天平时,应将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2)归零,调平。 (3)左物右码。 (4)读数:物品质量=砝码质量+称量标尺示数值。 (5)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不能超过量程。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1)要会选择量程不同量筒,提高测量精确度。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或凸液面顶部在同一水平面。 三、物质的密度(符号: ) 1. 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符号:Kg/m 3 或 克/立方厘米,符号:g/cm 3. 3、单位换算:1 g/cm=1000Kg/m^3 4、密度的计算公式: 5. 记住水的密度: 。 6.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物质不同,密度不同;同一物质的密度还和其所处的状态有关。 四、阿基米德原理 1、浮力的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物理学称这个托力叫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 。 3、公式:排浮G F 五、物体的浮与沉 1、物体的浮沉条件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2)盐水选种 (3)潜水艇 (4)热气球

最新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教学工作总结 二○一六年十二月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1、2、3班教师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3班的物理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和物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重学科渗透,便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做到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准把握新课程标准,精心备课 平时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①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课改精神。对于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做到能运用自如。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二、认真落实教研常规,狠抓学风 八年级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物理学科。部分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学习和纪律都很不好。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理负担,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

沪科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下物理知 识点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五部分质量密度浮力复习提纲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 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 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 游码归零, 横梁平衡,左物右砝, 先大后小, 横梁平衡.具体如下: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 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 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 方法:A 、直接测量:固体的质量B 、特殊测量: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二、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这两个单位比较:g/cm 3单位大。单位换算关系:1g/cm 3=103kg/m 3 1kg/m 3=10-3g/cm 3水的密度为×103kg/m 3,读作×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m m m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特制订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是很好,纪律一般。经过初二年级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进入本学期学习,对物理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有助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教师在刚开始教学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以物理的趣味性、科学性、自然性、实用性等这些特点来促进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八级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心思未放在学习上,纪律性也较差,但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爱动手动脑,教师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也能将这部分差生规范过来,认真搞好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时有可能这部分差生的成绩还比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好初二物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逐步培养和锻炼。 三、知识体系分析: 教科书《物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 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全套】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试卷测试卷(浮力).doc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八年级物理测试卷(浮力) 班级姓名成绩 温馨提示:本试卷中g值均取10N/kg. 一、填空题。(共46分) 1.在水中搬动石头要比在岸上搬省力,这是由于__________ ___ _的缘故。 2.密度计是利用原理来测量的仪器,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液体里均静止不动,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 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选填“>”、“<”或“=”) 甲 第2题图第5题图 3.体积是0.01立方米的铜球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 _ __牛。(ρ酒精=0.8×103千克/米3) 4.一艘轮船,当它卸下1.96×104牛的货物后,船受到的浮力减小____ ___牛,船浸入水中的体积减小_____ ____米3。若这艘轮船满载时的排水量为1×104t,空载时的排水量为3500t,则它所能装载货物的最大质量为t。 5.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四个材料、体积、形状互不相同的物体,图中注明了它们的浮沉情况及其每个物体受到的重力G,在图中画出每个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 6.质量为24克的木块放入盛有某种液体的量筒中,液面从60 毫升上升到80毫升(木块漂浮),则木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 _______,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 7.一个体积为V的实心铁球,分别放入足够深的水、酒精以及水银中,已知ρ水银>ρ铁>ρ水>ρ酒精,则铁球在___________中受到的浮力最大,F浮=___ ___(用题目已知量表达);在___ ___中受到的浮力最小,此时F浮=______ ____(用题目已知量表达)。 8.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____ _ 时,物体会上浮,在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液面前浮力____ __;露出液面后继续上浮时,浮力__ ___。(后两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一圆柱形桥墩的体积是20立方米,浸入水中的体积是总体积的3/5,则桥墩受到水的浮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面对新的物理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还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学情分析 八(1)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八(2)班共有学生54人,其中女生25人;八(3)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女生25人。八(1)、八(3)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

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八(2)班的基础相对较差,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三、教材分析 1、本期教学内容共有六章,他们分别是: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具体的栏目丰富多彩,在“迷你实验室”,你可以做一些妙趣横生的物理小实验;在“实验探究”中,有需要你动手动脑的物理实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希望你畅所欲言;“信息窗”为你提供自学的阅读材料;在“请提问”、“实践活动”以及“作业”等栏目中将为你提供思考、实践、练习的空间,你可以选做一些活动或练习。 2、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的目标。在内容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降低要求,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 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 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测量操场的跑道 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 h min s ms μm 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 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 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