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

大理国
大理国

大理国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937年-1254年)是位于中国云南周边地区由白蛮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权。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后人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为大理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著名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就曾经对大理国做了唯美的猜测和遐想。大理国于937年由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国号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1]。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在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原大理国王段氏被任为大理世袭总管。

理国灭亡后,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辖境包括现今大理、洱源、巍山、祥云、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腾冲等地。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大理路改为大理府(云南内地共设有助个府),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大理、祥云、宾川、洱源、云龙等县。这当中,作为洱海周围的大理县也数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县,1913年改名大理县,羊苴咩城也就改称大理城。

段氏建国

段思平先祖为武威郡人,始祖段俭魏,佐南大理国王宫诏大蒙国蒙氏为清平官,为东汉武威太守段颎的第十七世孙,六传至段思平。思平为幕览(小府副将),后因战功,成为通海节度使。南诏尊圣二年(929年),杨干贞夺赵善政之位,建大义宁,改元兴圣。其弟弟杨诏指段思平有帝王之相,在疑惧下,杨干贞急欲追杀段思平。

在被杨干贞追杀期间,段思平曾到秀山神祠占卜得到启示,藏匿在自己舅父的部族中。会善政臣守高方和段思平关系密切,派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和军师董迦罗前来加以保护。

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

段思平向东方的黑爨三十七蛮部借兵,会于石城,以董迦罗为军师,讨伐杨干贞,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

当时杨诏等陈兵据桥,段军不能通过。当晚段思平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感到大惑不解,其军师董迦罗指段思平的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因而军心大振。是日,段军找到一名浣纱妇女,指引段军适合大军渡河的地点,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国名大理。”

段思平大军按照浣纱妇女的指引,渡河成功,杨诏兵败自杀,杨干贞知道兵败消息后弃城而逃,为段思平军所擒,大义宁灭亡。大明七年(937年),段思平即位,建号大理,建元文德,仍都大理。

两系相争

神武四年(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即位,改元文经。文经二年(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联合相国董迦罗发动政变,逼段思英退位出家,并自立为帝,改元至治。

从此大理皇位的继承由段思平一系转到了段思良一系。直到天明元年(1044年),国人废掉日益荒淫的段素兴,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才回到段思平一系。

高氏掌权

大理国第四位皇帝段思聪在位期间,高氏取代董氏,逐渐掌握政权。天明保安元年(1044年),相国岳侯高智升发动政变用力段思廉为帝,以拥戴之功,权倾朝野。正德五年(1063年),杨允贤叛乱,段思廉请高智升出兵,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据了整个鄯阐府辖境,段思廉只好晋封高智升为鄯阐侯,赐给王室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王室实力更加削弱,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势。广安四年(1080年),权臣杨义贞弑杀段廉义,自立为帝。高智升命其子清平官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帝。因为高氏平乱有功,高智升被封为布燮(即宰相),高升泰为鄯阐侯。自此大理段氏沦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国。

上治元年(1094年),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中国。天授元年(1096年),由于云南诸部反对,高升泰在临终嘱咐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但在后大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仍占有重要地位,直到后大理国灭国。

大理亡国

由于孝义皇帝段祥兴在位期间,正值蒙古大举南侵之时,此战争造成大理国大败,而当时派出的大将高禾也因此而战死。虽说当时蒙古军后因窝阔台死亡而暂时退兵,但道隆十三年(1251年)段祥兴驾崩时传位给他的儿子段兴智,隔年蒙古再次攻打大理,最终不仅相国高泰祥战败被杀,段兴智逃至鄯阐,蒙古大将兀良哈台攻下鄯阐,并生擒段兴智,灭了大理国,蒙哥为表示自己的仁慈而封段兴智为世袭总管。

疆域版图

大理国定大理国疆域(西南绿色区域)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

大理国历史概述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后晋天福二年(937 ),通海节度段思平自立为王,国号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思平传12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寿辉传位给正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升泰废正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中国。升泰去世后,其子遵遗嘱还王位与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复立,史家称之为后理国。后理国时期,高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实权。

大理政区与南诏相当,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大理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农业生产已和四川资中、荣县相差无几。畜牧业颇为发达,每年有数千匹马贩到广西。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内地先进的科学文化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起了促进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都有贸易往来。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汉字写白语,读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园内的石幢,是大理时石雕的仅存硕果。此外,壁画和木刻艺术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佛教在南诏时传入云南,至大理时盛行。儒家的教条与佛教的道义几乎融而为一。儒生无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师僧也都诵读儒书,有所谓“释儒”(又称“儒释”),而且任用师僧为官。师僧也通过科举考试取得政治地位。大理300余年间,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继续进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大理国主段氏降,被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大理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大理(938-1253)

大理建国于937年,1094年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改国号为后理。

前理(938-1094)

太祖神圣文武帝(段思平)文德(7)戊戌938

神武(1)甲辰944

文经帝(~思英)文经(1)乙巳945

文成帝(~思良)至治(6)丙午946

广兹帝(~思聪)明德(2)壬子952

广德(14)甲寅954

顺(圣)德(1)戊辰968

应道帝(~素顺)明政(17)己巳969

昭明帝(~素英)广明(11)丙戌986

明治(8)丁酉997

明统(1)乙巳1005

明圣(1)乙巳1005

明德(1)乙巳1005

明应(5)乙巳1005

宣肃帝(~素廉)明启(13)庚戌1010

圣德帝(~素真)正治(15)丁卯1027

天明帝(~素兴)圣明(1)壬午1042

天明(2)壬午1042

兴宗孝德帝(~思廉)保安(8)乙酉1045

正安(4)癸巳1053

正德- 1057

保德- 1074

明侯(2)- 1074

上德帝(~廉义)上德(1)丙辰1076

广安(4)丁巳1077

上明帝(段寿辉)上明(1)辛酉1081

保定帝(~正明)保立壬戌1082

建安- -

天佑(3)- 1091

大中(1095-1096)

富有圣德表正帝(高升泰)(大中国主)上治(1)乙亥1095 后理(1096-1253)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天授(1)丙子1096

开明(6)丁丑1097

天政(2)癸未1103

文安(3)乙酉1105

宪宗宣仁帝(~正严,本名誉,又名和誉)日新(2)戊子1108 文治(12)庚寅1110

永嘉(7)壬寅1122

保天(8)己酉1129

广应(10)丁巳1137

景宗正康帝(~正兴,又名易长)永贞(1)壬辰1148

大宝(7)己巳1149

龙兴(17)丙子1155

盛明(1)辛卯1171

建德(1)辛卯1171

宣宗功极帝(~智兴)利贞(4)壬辰1172

盛德(5)丙申1176

嘉会(4)辛丑1181

元亨(13)乙巳1185

安定(3)戊午1198

英宗亨天帝(~智廉)安定(1)庚申1200 凤历辛酉1201

元寿- -

神宗(~智祥)天开(21)乙丑1205

天辅(1)丙戌1226

仁寿(3)丙戌1226

孝义帝(~祥兴)道隆(22)乙亥1239

天定贤王(~兴智)道隆(1)辛亥1251 天定(3)壬子1252

(注:此年表与流行年表稍有不同)

大理总管(1257-1387)

天定贤王(段兴智)(3)1257

段实(又名信苴日)(21)1261

段忠(1)1283

段庆(又名阿庆)(22)1284

段正(9)1307

段隆(13)1317

段俊(1)1331

段义(1)1332

段光(11)1333

段功(20)1345

段宝(15)1365

段明(1)1381

段世(5)1382

大理相国(1096——1253)

高国主(高泰明)(20)1096

高泰运(3)1116

中国公(~明顺)1119

高顺贞

中国公(~量成)(9)1141

高贞寿1150

中国布燮(~寿昌)

高观音隆兴政

明国公(~贞明)(2)1174

高观音妙1176

高观音政

高阿育

高逾城隆

高泰祥(16)1237

大理历史大理年表

公元前109年(汉元封二年)汉对昆明进行大规模战争,滇王降,设益州郡,后数年设叶榆县,属益州郡

公元169年(永平十二年)分益州西部设永昌郡,吐榆属永昌郡

公元225年(蜀汉建新三年)诸葛亮平南中,分益州、越崔、永昌各一郡设云南郡,叶榆属云南郡

公元271年(晋秦始七年)叶榆属宁州云南郡宋(南朝)叶榆属东阳郡

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叶榆西洱河大首领杨栋附显,东洱河大首领杨钦前往唐朝,授官秩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南诏王细妈罗即位

公元635年(唐永微四年)南诏王遣子罗盛入朝,赐以锦袍

公元707年(唐景龙元年)唐九微在叶榆叶海地区击破吐蕃,立铜柱纪功。

公元737年(唐开元二十五年)皮罗阁连年兼并各部,取太和、袭大厘,至是年尽有洱海河蛮故地。同年,皮罗阁筑太和城及龙首、龙尾二关。

公元738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皮罗阁赂唐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许之。唐封皮罗阁越国公,云南王,赐名蒙归义。皮逻阁徙治太和城

公元750年(诏玄宗天宝九年)阁逻凤起兵攻姚州,杀太守张虔陀

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促通率军计伐南诏,战于西河河地区,唐军死六万。阁逻凤北附吐蕃,吐蕃封阁逻凤“赞普钟”,赐金印。

公元754年(唐率宗天宝十三年)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征南诏,全军覆没,元帅沉江。阁逻凤收唐军尸骸,筑“京观”,刻石称“天宝占亡士座之墓。(即万人冢)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阁逻凤筑羊苴咩城。南诏立“德化碑”于太和城

公元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南诏、吐蕃攻西川、唐遣神策都将李晟等破之。引师还。南诏王阁逻凤卒,子凤迦异先死,孙异牟寻嗣,以郑回为清平官。

公元787年(唐代宗贞元二年)异牟寻正田制、订租税。

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四年)异牟寻迁居羊苴咩城。

公元793年(唐德宗贞元九年)异牟寻遣使三路至成都,表示愿“世为唐臣”,韦皋遣崔佐进入南诏。

公元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崔佐时与异牟寻盟于点苍山神祠。十月,唐派袁滋为“册南诏史”,赐印。袁滋归著《云南记》。南诏与韦皋破吐蕃,南诏陷剑川、攻神川、袭破铁桥等十六城,俘其五王,向唐献捷。并献吐蕃所赐金印及南诏地图、方物。

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异牟寻遣子弟入朝,就学于成都。

公元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南诏筑三阳城。

公元808年(宪宗元和三年)异牟寻卒,子寻阁劝嗣,改赐元和章印

公元809年9宪宗元和四年)寻阁劝卒,子劝龙盛嗣

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劝利卒,北丰佑立,唐遣韦审规前往册立,同行者韦齐休归著《云南行记》。

公元827年(唐文宗大和元年)筑喜洲土城。

公元829年(唐文宗大和五年)李德佑为西川节度使,向南诏索俘虏,归还五千三百余人。公元835年-842年(唐文宗和九年至武宗会昌二年)南诏修建崇圣寺并主塔。

公元841年(武宗会昌元年)丰佑遣军将晟君修水利,“筑横渠道,自磨用江至鹤拓,灌东皋及城阳田,与龙去江合流入于河、谓之锦浪江,又渚点苍山玉局峰顶之南为池,谓之高河,又名冯河。更导山泉共汇流为川,灌田数万顷”。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南诏设学校,“益州人张永襄,本国人赵永,立为教官”。

公元842年(唐宣宗大中十年)丰佑建善阐五华楼,以会西南十六国君长

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丰佑卒,子世隆嗣。唐王朝以名近庙讳,不册封,南诏与唐断绝。

公元863年(唐懿宗咸通四年)唐攻安南,南诏大将段酋迁战死,南诏攻安南,经略使蔡袭死,其属僚樊绰浮水逃脱,归著《蛮书》。

公元872年(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南诏世隆立铁柱于弥渡,称“天尊柱”。

公元877年(唐禧过乾符四年)世隆卒,子隆舜嗣,请与唐和亲。

公元879年(唐清宗乾符六年)唐遣云虔使南诏,至善阐见隆舜,归著《云南录》。

公元886年(唐蓓宗光启二年)地震,5.5级。

公元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郑买嗣灭蒙氏、号“大长和国”。南诏亡。

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郑文求婚南汉,妻以增城公主。

公元928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隆旦,立赵善政,号“大天兴”。公元929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号“大义宁”。

公元936年(后普天福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讨杨干贞,干贞走死。

公元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即位,号大理国,都羊直咋城。

公元971年(宋太祖太平兴国七年)宋在大渡河造大船,“以济西南蛮之朝贡者”。

公元994年(宋太祖淳化五年)宋封大理段氏“检校太保、归德大将军、依归忠顺王”

公元995年(宋至道元年)辛恰显使云南,著《至道云南录》。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杨佐到大理买马,归著《云南买马记》。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廉义被臣杨义贞所杀,杨义贞篡位四个月,段氏臣高智升讨之。立廉义从子寿辉。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正明避位为增,善闽侯高升泰篡位,号“大中”。

公元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高升泰卒,其子高泰明遵父遗言还政段氏,立正明弟正淳,至此,大理或称“后理国”。

公元1111年(宋徽宗政和元年)地震5.5级。

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三十七部再次起义。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正兴避位为僧,于智兴嗣。

公元1202年(宋宁宗嘉泰二年)大理使人入宋求大藏经,得一千四百六十五部,置五华楼。公元1244年(宋理宗淳柏四年)蒙古军初攻大理,段氏臣高禾战死于九河。

公元1252年(宋理宗十二年)忽必烈率军经甘肃、四川以革囊渡金沙江向大理进军。

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蒙古军攻入大理,段兴智东逃善阐,高太样被斩。

公元1255年(元宪宗五年)蒙古军平定云南全境,赦段兴智,封“摩河罗峻”。仍管原八府。

公元1265年(元世祖至元二年)舍利威为首各族人民大起义。段实率兵参与镇压,大破起义军于安宁。

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张立道为大理等地巡行劝农使,修水利、教民茶桑。

公元1282年(元世祖十九年)段实卒,弟段忠授大理等处宣慰使兼管军民万户府。

公元1301年(元成宗大德五年)段忠卒、子段庆嗣,元授庆都元帅,赐虎符三道,后封为宣武将军,妻以公主。

公元1321年(元宪宗治至元年)“洱河东雨铁,民舍山石皆穿,人物植之多毙……,”

公元1322年(元宪宗治至二年)“洱河东雨铁,庐舍岩石皆打穿”。

公元1329年(明宗天历元年)段隆以老退居,子段俊嗣,授云南平章,段平章之名始此。公元1363年(明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红巾军明玉珍部攻克昆明,梁王奔楚雄。大理总管段功镇压红巾军。梁王以阿盖公主妻之。

公元1366年(明顺帝至正二十六年)统治集团内讧,梁王杀段功,子段宝嗣。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梁王七次攻大理,不克,奏段宝为云南左丞。段宝道其叔段真上表明王朝求归附。

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段氏拒绝明王朝招抚,明军攻克大理,俘段世段明及其二子送京,云南悉平。明置云南布政司,大理府、太和县,设流官。段氏统治终结。

公元1492年(明宏治五年)点苍山五月大水,“绿玉溪水高数十丈,至一塔寺分两股入西门,没房舍,死者二百余人”。

公元1501年(明宏治十四年)“六月朔,大雷雨,点苍山白石溪水涨,漂没居民570人,溺死300余人”。

公元1514年(明武宗正德九年)6.5级地震,“崇圣寺大塔裂二尺许,旬日复合”

“大理府城中室庐倾仆无算”。

公元1515年(明武宗正德十年)地震、6级。

公元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大旱、禾尽槁。

公元1674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李自成起义军余部“大西军”攻克昆明,在云南建立政权,大理拥附。清军攻大理,人民反抗激烈,清占大理后田赋倍于邻属。

公元1693年(清康煦三十二年)五月,苍山大雨雪。

公元1824年(清道光四年)八月廿一日大雨如注,纸房等23村灾民740 户,淹倒民房154间,死男4人。

公元1856年(清咸丰五年)以杜文秀为首的、以回族为主的滇西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攻占大理,建立起义军政权,杜文秀被推拜为“总统兵马大元帅”。

公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起义军统一滇西。

公元1867年-公元1869年(清同治六年至八年)起义军东征昆明;起义军东征失败,主力损失惨重。

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清军攻克大理,杜文秀遇害,滇西反清人民大起义被镇压。

两宋时期的大理

两宋时期的大理 大理政权的兴亡 唐天复二年(902),南诏政权崩溃之后,白族中的贵族分子郑买嗣、赵善政、杨干贞、段思平先后起而进行政权的争夺,郑买嗣继南诏之后建立了长和国(902—928)。赵善政推翻郑氏政权,建立天兴国(928—929)。杨干贞取代赵善政,建立义宁国(929—937),及至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乃夺得政权而建立了大理。 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后,对南诏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都进行了调整。首先是肯定新兴的白族封建主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扶持。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为岳侯,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巨桥(今云南普宁)地方为其世袭领地;封董伽罗为宰相,亦除承认其家族在洱海地区原有的领地之外,更赐与成纪(今永胜)为其世袭领地;其余洱海地区的白族封建主如杨氏家族的封建庄园,也都得到扩大。对于洱海地区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农民,则是在承认他们原来使用的土地前提下,减轻税粮负担,宽免徭役三年②。对于“凡有罪无子孙者”的奴隶,则一律“赦免”,即加以释放。对于被统治的部族和部落,则解除他们南诏时期的集体奴隶地位,免除奴隶性质的徭役①。大理政权终于稳固下来。 大理和南诏一样,仍然是一个多民族集合体国家。这个多民族集合体国家,以白族中的封建主为主要统治者。在政权组织方面,则是以段氏封建国王为首,布燮(宰相)等大臣作辅佐来进行统治。白族封建诸侯们各有领地,以作为封建统治的主要基础。地方行政单位,划分为府和郡①,分派白族中的封建主们作为各府、郡的长吏来进行管理。府和郡是在南诏统治时期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建立起来的。各府、郡分管的区域内都仍然存在许多不同民族的部族和部落。这些不同民族的部族和部落,都保持着自己内部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不变,由本民族的贵族分子管理自己内部的事务,接受府、郡长吏的统治。 宋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白族封建主高升泰夺取政权,称“大中国”。两年之后,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被迫把政权重新归还段氏,以段正淳为国王,此后或称大理国为“后理国”。大理国后期,段氏国王失去了实际上的控制权力,以高氏家族为首的白族封建领主们,则在白族的主要聚居区进行封建割据统治;其他被统治民族中的贵族分子,则为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而相互兼并纷争,造成分裂局面。蒙古蒙哥汗三年(宋宝祐元年,1253),一支蒙古兵南下,打破了大理国境内各民族贵族分子对立纷争的局面,十二月十二日(1254 年 1 月 2 日),蒙古军到达大理首府大理(今属云南)城下,蒙古军入大理城,大理国亡。 ②张维:《陇右金石录》卷3。 ①《南诏源流纪要》。 ①《南诏野史》。 大理的民族 大理国的主体民族是白族(“白人”、“白蛮”、“僰蛮”),白族主要聚居在今澜沧江中、上游以东,今红河以北的城镇和平坝地区。在这里,除了主要城镇中和城镇附近的平坝地区有白族人口之外,其余的小城堡和广大的村落中,则为许多其他不同民族的氏族、部落人口所聚居、杂居和散居。主要城镇中的白族封建主们,是通过封建的政治、经济组织与大理国王联系起来。并以白族中的封建政治、经济组织为主要依靠力量,把所统辖的府或郡内的其他民族的氏族、部落统治起来。而在被统治的各民族内部,却又分别保持着一套与白族不同的政治、经济结构。白族封建主们对于这些被统治民族中的氏族和部落,是任其内部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保留着,然后通过它们内部的贵族分子来进行贡纳的征收。 被统治的各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南诏统治时期相比较,大的范围基本上未曾发生变动。在今澜沧江中、上游以东,今红河以北地带的山区、半山区和少部分平坝区,主要是“乌蛮”(彝族)系统的村落和氏族;今金沙江上游两岸是么些(纳西)的分布区域;今澜沧江和今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理沙溪古镇,欢迎阅读!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唐宋时期,沙溪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佛教对南诏、大理国影响很深,使南诏、大理国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之一,境内沙登菁、石钟山沿线留下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国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这地,是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 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文化沙溪古镇的兴教寺文化 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

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云南沙溪古镇的交通信息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沙溪,都必须先坐班车到古镇的县城——剑川县城。出了剑川客运站,在大门外右手边,就能看到很多绿色微型面包车在排队等候去沙溪古镇。沙溪古镇内没有客运站,只有绿色微型面包车往返于沙溪古镇和剑川县城之间,车程约45分钟,车费13元。 门票信息:古镇免费开放。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哲学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主要哲学思想及其特点 大理白族文化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吸收包括滇、爨、中原、荆楚、巴蜀、吐蕃和印度等各种文化,并在大理境内各部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逐步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白族,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南诏大理白族文化。遗留至今的《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是这一时期白族哲学思想的典型代表。一、《南诏德化碑》、《兴宝寺德化铭》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南诏德化碑》立于南诏赞普钟(阁逻凤)10年,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全碑共刻有5000余字。它由南诏数十名主要文武官员所共立,因而得到国王阁逻凤的赞同和认可。《兴宝寺德化铭》是大理国王段智兴元亨二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由杨才照所撰刻。 1.1宇宙本体论《南诏德化碑》开始就说说:“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既列,树元首而定八方。”这是说,天地最初由清浊二气所成,万物由阴阳演化而生,所有的山川河岳,都是按照高低大小、远近纵横、错落有致地排列。《兴宝寺德化铭》开篇说:“盖闻率性之谓道,妙物之谓神。混成天地之先,独化陶均之上。体至虚之宅,无毒无门,运不隅之方,何固何执。”其中,“率性”、“妙物”、“混成”、“独化”、“陶均”等都带有明显的当时汉文化印记。接着,《兴宝寺德化铭》又对本体之“道”的形态及运动进行了说明:“未尝不出入五物,谁恻至变之端;同流六虚,旁行大衍之数。知太始者,由之揆务;作成物者,宗之至能。形象分而变化斯章,动静常而刚柔乃断。”“道”由于贯穿于金木水火土五物,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它运动变化的极至,由于它的运动变化和易卦的六爻相符合,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大衍之数进行预测推演。1.2天命观思想《南诏德化碑》说:“王,姓蒙,字阁逻凤,……应灵杰秀,含章挺生”,这是说南诏王阁逻凤不仅禀承了先天灵气,而且具有很深的道德修养和学术造诣,是西南的俊杰。又说:“(阁逻凤)日角标奇,龙文表贵。”阁逻凤左额隆起,身有龙纹,一派帝王贵相。这里把阁逻凤描述为具有帝王之相,一方面是为蒙氏取得统治地位寻求理论依据,试图用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大理的传说,你又听过多少?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理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 大理神话传说篇1:观音的神话 大理神话中有关观音的最多,其中以制服罗刹一事为人民喜闻乐道,至今不衰,因为它反映了正必胜邪的信念。这个神话讲的是:远古的大理坝子,是一片汪洋,罗刹统治着这块土地。观音为了使山头上的人民有耕种之地,向罗刹借一块只有白狗跳三跳、袈裟披一被的丁点之地,罗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立了契约,刻在赤文岛上。 谁知袈裟被一技,从苍山脚坡退诲水十多里;白狗跳三跳,从上关跳到下关,把罗刹的地盘全占了。 罗刹懊悔不及,想要逃跑,观音用手一指,上阳溪旁边忽然出现了一座琼楼玉宇,罗刹刚一进去,从山上滚下两块巨石,就把罗刹永远关在里面了。从此,大理人民便有了耕犁之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另外,一些观音的传说如《负石阻兵》,《于黄鳝变真龙》,《平定海东》等,都寄托着白族人民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激发人民去思考、去斗争、去追求。

大理神话传说篇2:九隆神话 出于古哀牢国,即今哀牢山一带,这篇神话说: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水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 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 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子孙繁衍,散居溪谷。 九隆死后,世世相继,分置小王。 到了唐代初期细奴逻的父亲自哀牢避难到蒙舍川,耕于巍山之麓,当地白国王将女儿嫁给细奴逻并让位于他,这便是流传民间的开国神话。 大理神话传说篇3:三月街的传说 三月街有一些奇妙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消灭了他。 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便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人们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传说:洱海边有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妻子是龙王的三公主。 有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别皎洁。三公主抬头望月,想起

大理国皇帝世系

1,太祖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年号文德、神武,公元937 年至公元944 年在位。公元937 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 2 ,文经皇帝段思英,年号文经,公元944 年至公元945 年在位。 皇叔段思胄争位,被废帝为僧,法号宏修大师。 3 ,太宗慈武皇帝(文武皇帝)段思胄(良),年号至治,公元945 年 至公元951 年在位。 4 ,广慈皇帝段思聪,年号明德、广德、顺德,公元951 年至公 元968 年在位。 5 ,应道皇帝段素顺,年号明正,公元969 年至公元985 年在位。 6,昭明皇帝段素英,年号广明、明治、明统、明圣、明德、明应,公元986 年至公元1009 年在位。 7,宣肃皇帝段素廉,年号明启、乾兴,公元1010 年至公元1022 年在位。 8 ,秉义皇帝段素隆,年号明通,公元1022 年至公元1026 年在 位。 9 ,圣德皇帝段素真,年号正治,公元1026 年至公元1041 年在 位。 10 ,天明皇帝(炀皇帝)段素兴,年号圣明、天明,公元1041 年至 公元1044 年在位。因荒淫背废,立太子曾孙段智思之子段思廉为帝。 11 ,兴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年号保安、正安、正德、保德、明侯, 公元1044 年至公元1074 年在位。

12 ,上德皇帝段廉义,年号上德、广安,公元1075 年至公元1080 年在位。段思平传12 世至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杀廉义自立为广安皇帝,年号德安。4 个月之后,善阐(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义贞,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王。 13 ,上明皇帝段寿辉,年号上明,公元1080 年至公元1081 年在位。段寿辉在宋神宗庚申元豊三年(1080 年)即位,该年因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段寿辉认为天变,遂禅位于思廉之孙段正明。 14 ,保定皇帝段正明,年号保立、建安、天佑,公元1081 年至公元1094 年在位。段正明是北宋年间云南大理国皇帝,祖父为大理兴宗段思廉。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年)时,高智升与高升泰父子逼迫上明帝段寿辉退位出家,接著便拥立段正明继位。十三年以后的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一直以来都在专权的高升泰废段正明,自立为王。 15 ,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年号天授、开明、天政、文安,公元1096 年至公元1108 年在位。段正淳(生卒年不详),南诏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是段正明之弟。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称富有圣表正德皇帝,年号上治,高升泰于三年后(1096 年)病卒,临死前要其子高泰明将政权还给段氏,于是段正淳便被拱上皇位。由于段氏政权中断过,故从段正淳起的大理国称为后大理国。段正淳虽然是后大理国的皇帝,接受高氏归还的政权,然而高氏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势力,宰相皆出自高氏之门,最后在1108 年时让位给其子段和誉,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的内容,具体内容: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理沙溪古镇,欢迎阅读!沙溪古镇的历...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理沙溪古镇,欢迎阅读! 沙溪古镇的历史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唐宋时期,沙溪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佛教对南诏、大理国影响很深,使南诏、大理国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之一,境内沙登菁、石钟山沿线留下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说明。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国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这地,是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文化

沙溪古镇的兴教寺文化 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云南沙溪古镇的交通信息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沙溪,都必须先坐班车到古镇的县城——剑川县城。出了剑川客运站,在大门外右手边,就能看到很多绿色微型面包车在排队等候去沙溪古镇。沙溪古镇内没有客运站,只有绿色微型面包车往返于沙溪古镇和剑川县城之间,车程约45分钟,车费13元。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广西金融研究 2007.增刊《广西金融研究》2007年增刊2007年增刊 (总416期)广西金融研究JournalofGuangxiFinancialResearch2007GeneralNo.416 漫谈大理国和大理国钱币 高庆民 (柳州钱币学会,广西柳州545001) 自从发现大理国钱币之后,由于无史料,几乎无人研究。笔者过去曾简单地谈到大理国钱币,近几年来经多次琢磨,对它们有了些新的看法,不吐不快,附记于此。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笔者陆续从云南收集到一些奇特的钱币。首先得到的是“弘治通宝”,其钱文书法和品相(自然性)均很差,钱体为粗砂铸造,粗糙而凹凸不平,十分明显。当初笔者把它列入明代弘治年间的铸币,但是它又与明代钱币的风格不同,最后只好归入明代云南的私铸币。接着又得到“太平通宝”,其特点与上述的“弘治通宝”完全相同,只有宋代有“太平通宝”,同理笔者又把它归入宋代云南民间的私铸币。后来经仔细观 察分析,又发现问题了,明代弘治年间 (公元1488-1505年)和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均处于鼎盛时期,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间不可能存在私铸钱币的现象,故它们不应当是明代或宋代的货币,笔者又试图把它们列入安南(今越南)仿造中国年号钱币,或定为安南私铸币,但它们仍无安南钱币的风格,为此笔者心中一直不安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止,笔者先后又收集到了“大周通宝”、“太官通宝”、“水官通宝”、 “太定通宝”和一枚铸有奇怪符号的钱币 (注:即“文信千宝”),共计五种铜钱,均从云南昆明古玩市场购得。经与云南泉友交谈后得知,这类风格相同的铜钱仅发现八种,即上文提到的七种再加“火官通宝”,笔者只差“火官通宝”。这八种钱除了“弘治通宝”较多和“大周通宝”罕见之外,其余均少见,钱径相同约为19毫米,孔径约为5毫米,厚约为2毫米,属小平钱,均用粗沙翻铸而成,钱文古朴,钱体粗犷。它们当初出现在云南昆明古玩市场时,曾一度被当作现代人伪作而不受欢迎,但是笔者发现,它们均有自然包浆和颗粒锈,属生坑真品,便大力买进。精明的江浙泉商纷至云南抢购,此币价日涨。笔者多次询问云南泉友并探讨之,一无所获,由于钱商对来源之处保密,我们连出处都不知道,更不知何人铸造了。云南的一些大收藏家并不重视,认为是民间私铸,研究意义不大,甚至认为可能来自贵州或广西或西藏,随即遭到笔者和这三省的泉友所否定,后又认为来自安南。故直到1989年 11月云南省钱币学会编写 《云南历史货币》之时,仍然认为它们不是云南货币而没有收入书中,成为憾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特别是在大理钱币学会成立之后,对上述钱币不重视的现象才得到改善。经该学会会员的努力,终于发现这八种铜钱均出于大理地区,定为大理国所铸这个结论立刻得到云南和国内泉界的认同。发现大理国钱币是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于是大理国钱币成为中外泉友追求的目标,中国钱币学会的领导也亲临大理考察,僧多粥少,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收齐以上八种钱币。 由于有关大理国的史料几无,史学界争议颇大,无法确定每种币的铸造者和年代,仅是笼统地认为与宋代同时代。研究这八种钱币,就应该研究大理国,大理国何时建国?历届国王是谁?因何灭亡?没人知晓,为此笔者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二次前往大理实地考察。古大理国的城墙今犹在,古城范围在今上关与下关之间,上关在城北,下关在城南,均有城门,两关相距40多公里,其中还有一高原淡水湖,南北狭长,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因似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洱海”;紧依“洱海”的是“苍山”也是南北走向,海拔四千余米。笔者八月份去时,仍见山顶皑皑白雪,苍山溶化的雪水注入洱海,洱海与苍山之间辟有古道连接上关和下关,今通汽车,关上两关的城门,洱海苍山在内就成为世外桃源。 古大理国是白族的祖先所建,往前可追溯到南诏国,与唐朝同时代。南诏王在洱海的金梭岛上建有行宫,今尚存遗址,另在洱海之滨建有“崇圣寺”,寺庙早已毁,今仅存留三塔,其中主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分为33

大理州概况

没有来过大理的人,认识大理大都源于两个出处,一是金庸先生的小说,小说中段皇爷的“一指神功”点出了南昭古国的清远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二是六十年代的《五朵金花》随着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蝴蝶泉边来相会”,大理秀美的风光也广为人知。 其实,大理有的远不止这些。大理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的美名。远在新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居住。西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时,大理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唐宋时期,大理先后出现隶属于唐宋王朝的南昭国和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在元代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代,云南行省建立,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始由大理移至昆明。但是,大理仍然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先后设有路、府、行政专员公署等地级一级的政区机构。1956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同时,大理也是滇西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后,大理已逐步发展为滇西的商贸旅游中心城市。 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市。东西最大横距320多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70多千米,总面积29459平方千米。总人口347.11万(2006年)。汉族居多,有白、彝、回、傈僳等少数民族。为国内白族主要聚居区。 全州辖1个县级市、8个县、3个自治县:大理市、云龙县、洱源县、祥云县、宾川县、永平县、鹤庆县、弥渡县、剑川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州人民政府驻大理市。 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西为云岭山脉,东接滇中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3.7%,坝区面积占16.3%。点苍山位于州境中部,点苍山以西为高山峡谷区,点苍山以东、祥云以西为中山陡坡地形。北部剑川县与丽江市兰坪县交界处的雪斑山是州内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点是云龙县怒江边的红旗坝,海拔730米。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温15℃,最热月平均气温25℃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5℃左右。年降水量848.4毫米。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

收稿日期:2007-06-03 作者简介:罗家云(1965-),云南新平人,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法学研究。 文章编号:CN53-1143/D (2007)05-0154-04民族法学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 罗家云 (玉溪师范学院政法系,玉溪653100) 摘要:大理国时期,是彝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彝族的社会、经济、文 化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控制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习惯法也得到了发展。这一时期彝族地区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及刑事法律方面均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惯法规则,并在其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着比官方法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理国;彝族;习惯法 中图分类号:D90-052 文献标识码:A 宋代彝族分布很广,法律关系复杂,主要有三种 情况:(1)以大理国法律为“官方法”;(2)以宋朝法律为“官方法”;(3)游离于二者之间,形成独自的部或国的“官方法”,如罗殿国、罗氏鬼国与自杞国等。其中,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又接受宋之封赐,但任其上柱国等边官,奉宋朝法律为正朔,形成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但不论是在上述哪类情形之下,与广大彝族众民息息相关的,更多地影响和规范着其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是习惯法。 一、社会组织方面的习惯法11神权与政权合一的鬼主制 鬼主制在彝族先民中何时出现尚不得考证,汉晋时已见诸史料,唐代史料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也。男则发髻,妇则散发,见人无礼节跪拜,三译四译,乃与华通。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信使鬼 巫,用相服制。”[1] 《云南志》又载:“贞元七年(791年),节度使韦皋使巂州剌史苏隗杀梦冲,因别立大 鬼主。”[2] 《新唐书》亦载:“两林地虽窄,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3] 在上述史料中,出现了三个层次的鬼主:长诸部落的都大鬼主、长一个部落的大鬼主和长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鬼主的产生方式有诸部“推”,唐朝“立”等,其鬼主制已具雏形。到了宋代,鬼主制在彝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宋史》载:“邛部川蛮,亦曰大路蛮,亦曰勿邓,居汉越巂郡会无 县地。其酋长自称‘百蛮都鬼主’。”[4] 从该史料看, 都鬼主仍为部落联盟首领。此外,《宋史》同卷还出 现了“都鬼主阿伏”、“诸族鬼主副使离袜”、“都鬼主诺驱”等。上述史料中,鬼主为当地部落行政首领,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并得到朝庭认可当无疑义。而关于鬼主的宗教职能,少有史料言及。《宋史?黎州诸蛮传》有一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这则史料已明确指出鬼主为“主祭者”,其宗教职能十分明确,但仅此一记,找不到其他佐证。 宋代鬼主制得以巩固和扩大的另一例证是“罗氏鬼国”的出现。《宋史?泸州蛮传》载:“诏复建姚州,以得盖为刺史,铸印赐之。得盖死,其子窃号‘罗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射袭其号,浸弱不能令诸族。”至此,鬼主制为神权与政权合一,分为诸部落联合、号令一方的都鬼主,统治一个部落的大鬼主和统治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三级;主要传承方式为世袭,也有推举、朝廷“立”、“自称”等方式;其主要职责是:行政方面是管领本辖区行政事务;神权方面是“主祭”———在不同场合主持祭鬼的宗教活动。 21军民合一的苴穆制 大理国时期,苴穆制主要盛行于今贵州一带的彝族当中。“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彝族贵族便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了一套封建等级制度。例如据彝文记载, 贵州彝族以苴穆为最高领主。”[5] 《大定县志》载:“苴穆立,分其诸弟为峨,授以土地,分以重器。”[6] 苴穆为了维持和巩固其统治,把辖区内的土地分为大小不等的许多部分,分别授给号称“十二宗亲”及“四十八 4 512007年9月第20卷 第5期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La w Editi on Sep te mber,2007 Vol 120 No 15

大理市概况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一、大理市综述 大理市是人理白旅白治州州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苍山国家地质公同”六顶桂冠于身。 (一)自然地理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滇西中部,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7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5%;坝区面积286.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 8%;洱海水域面积250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 .7%。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每拔最高点4097米(苍山玉局峰),最低点1340米(太邑乡坦底摩村)。 大理市属北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l4. 9℃,年日照时数2227. 5小时,年降雨量为1051.1毫米,年均元霜期228天,同时还以风高著称,故有“风城”之称。 境内的苍山洱海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是大理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属横断山脉云岭余脉,由19座南北走向的山峰组成,平均海拔3782米,全长48公里。洱海是我国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称,南北长40 5

公里,东西宽3至9公里,最大水深20 .7米,平均水深10.2米,蓄水量30亿立方米。 (二)历史沿革 大理市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大理地区就有白、彝等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息。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唐宋时期,大理相继建立过南诏、大理国两个地方政权。元、明、清时期.先后在大理设置府、路及太和县、赵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设大理县、风仪县、下关市。1958年9月,并三县(市)及漾濞县为大理市。1960年底撤销大理市,恢复大理县、下关市、漾濞县,将风仪县划归大理县。1983年9月,撤销大理县、下关市,合并组建为大理市。2004年1月,原洱源县江尾镇、双廊镇划入大理市,江尾镇更名为上关镇。 (三)民族人口 全市辖8镇l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有111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市内共有25种民族居住,白、汉、彝、回等为世居民族。2008年未,全市总人口62 .35万人,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67%。 (四)资源条件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大理州历史和现代名人 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 2011年6月2日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 大理是英雄们逐鹿中原,决一雌雄的舞台。他们在这里纵横驰骋,指点江山,演绎了一幕幕憾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大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英杰,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有威武不屈的爱国者;有叱咤风云的起义军领袖;有隐居古刹的画家诗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有的对地方文化建设,倡导社会风气,启迪后学,做了卓越的贡献;有的为家乡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直至终身;有的为民族团结、人民的解放和祖国振兴献出毕生精力;有的为抵御外辱保卫祖国洒尽最后一滴鲜血。他们从神奇美丽的大理走出,从苍山洱海走出,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永远走进了人民心中,大理因养育了这些英雄的儿女而骄傲自豪,大理也因此值得人们铭记。 【细奴罗】 又名独罗、独罗消,南诏第一代王。唐太宗贞观初年,为避哀牢王的嫉害,随其父母从哀牢山迁居蒙舍川(今巍山)躬耕。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白子国王张乐进求的禅让,建立大蒙国,自称奇嘉王,定都巄屿图山,南诏由此开国。唐高宗时,细奴罗多次遣使朝贡,与唐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皮罗阁】 南诏第四代王,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南诏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南边疆分裂动荡的局面,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阁罗凤】 南诏第五代王,执政期间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制定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统一云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国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是南诏国力鼎盛的时期。由于唐中央政权和南诏地方政权之间的矛盾,天宝战争爆发,阁罗凤依附吐蕃,接受吐蕃“赞普钟南国大诏“的封号。战后阁罗凤命人收敛唐朝阵亡将士的尸首葬在西洱河畔,名“万人冢”,在太和城立《德化碑》,表明自己不得已叛唐,希望和唐王朝和好的心愿。 【异牟寻】 南诏国第6代王,是南诏历史上最有远见最有作为的君王。继位后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旧有的风俗习惯,吸收汉文化,大力发展生产,接受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与唐朝和好。793年异牟寻派出三路使臣出使唐朝,使臣携带异牟寻的书信和四件礼物—当归、丹砂、黄金、丝棉,﹙当归表示南诏愿归顺唐王朝,黄金表示南诏归顺唐王朝的决心坚定不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_下_

中国云南与印度古代交流史述略(下) 周智生 以贝币为链环的滇缅印贸易圈的形成 《新唐书》卷222上《南诏传》中明确记载:南诏“以缯帛及贝市易。贝者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政和证类本草》引《海药》记载云:“贝子,云南极多,用为钱交易。”前一条记载说明了贝币使用的单位和规制,后则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用贝币的普遍性。直到元代,贝币依然在云南通行,而且计量手段更成熟,更系统。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曾经记道:“离开大理城,西行十天便到达哈喇省(大理)的一个主要城市,居民也同样用贝作为货币。不过这种贝壳不是本地出产,而是从印度进口的。”元初李京所著的《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说大理国时期云南“交易用贝子。”元初的《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中的记载说明南诏、大理时期云南已经形成较系统的贝币使用体系,“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虽租赋亦用之。”南诏、大理时期,不仅云南使用贝币,印度、缅甸等国都普遍使用。《旧唐书?西戎传?天竺国》说天竺“以齿贝为货”,《新唐书?天竺国传》及赵汝适的《诸蕃志?天竺国条》也有同样的记载。《宋会要稿》第197册记曰:“天竺国俗无簿籍,以齿贝为货。”哈威的《缅甸史》引公元851年(唐大中五年)自波斯湾而来之旅行家苏雷曼的笔记记载:“(下 缅甸)居民市易,常用海贝以为货币”。①马可?波罗在元朝初年到缅甸南部的班加刺时所见的 是“此地习用海贝、黄金”。②不仅云南、印度、缅甸用贝为币,暹罗也是如此。黄省曾《西洋朝贡 录》卷中“暹罗”条说:“其交易以金银、以钱、以海贝。”不仅当时南诏、缅、印、逻罗等国以贝为币,而且贝的计量方法也一致。正如《混一方舆胜览?云南行省》中所记,云南用贝的计量方式是四四五进制,马欢的《瀛涯胜览》“榜葛剌国”条记载云:“国王发铸银钱名曰倘贝,殆仿自天竺国。其贝子计算之法,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云南和印度的贝币计量方法完全相同。著名货币史专家彭信威先生在论及云南长期以贝为币这一问题时,曾谨慎地说道:“古代云南也许同孟加拉湾沿岸的印度和缅甸属于同一货币体系,因而云南用贝可能不是来自 中国的古制,而是受印度等地的影响。”③夏光南先生也在《中印缅道交通史》一书中指出:“以 是言之,云南用贝,殆仿自天竺矣。其贝子计算之法,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用四四五进位之法,亦得之天竺,可知其时对于印度贸易之盛矣。”我们认为,云南省用贝为币及贝的计量方法并不单纯是习自印度的问题,而是因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与印缅等国同属于以贝为币的货币流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贝币的使用为链环的滇缅印、甚至辐射到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圈,贝币也就成为这一贸易圈内的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当时云南所以纳入这一贸易圈,一方面得益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商贸交流的加深以及云南本地长途贩运商人的出现,另一方面则与云南及缅印等周边国家社会经 3 5 南亚研究 2002年第2期 史海钩沉 ①②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8页。 《马可波罗行纪》第128章《秃落蛮州》。 哈威:《缅甸史》,姚 译注,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0页。

大理州重大事件

大理州重大事件 摘自:大理州政府网站2011年6月2日 【历史事件】 【汉习楼船】 西汉武帝时期,为“指求蜀身毒国道”,对滇池、洱海两大区域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征服。元封六年,汉武帝在洱海区域设置了叶榆、云南、邪龙、比苏等县,隶属于益州郡,这是大理地区设置郡县的开端。昆明大观楼长联将汉武帝为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人”,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历史概括为“汉习楼船”。 【诸葛南征】 三国时期,云南被称为“南中”。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南中,平定了当地民族首领大姓、夷帅的反抗势力。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诸葛亮对两汉时期云南地区的郡县设置进行了调整,设置“南中七郡”,新设云南郡于洱海区域,从而加强了对洱海区域的统治。 《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虽然诸葛亮没有亲自达到大理地区,但至今大理地区仍有不少地方被称为“诸葛营”、“诸葛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 【南诏立国】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众多的部族,因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的不平衡发展,出现了蒙舍诏、邓赕诏、蒙巂诏、施浪诏、浪穹诏、越析诏等“六诏”的分裂格局。 为了与吐蕃争夺对洱海区域的控制权,唐王朝全力支持蒙舍诏,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击灭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区域,建立起南诏政权。南诏王皮罗阁被唐王朝赐名“归义”,封为“云南王”。 南诏政权的建立,使祖国西南边疆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得以改变,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宝战争】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1年)、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王朝先后派遣鲜于仲通、李宓等率二十万大军攻打南诏。在请和无望的情况下,南诏联合吐蕃军队全力抗击唐王朝军队,在双方联军的打击下,唐军“血流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帅沉江”,全军覆没。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所作的《羽檄如流星》、《兵车行》、《新丰折臂翁》都是描写天宝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诗作。战争结束后,阁罗凤收敛唐兵尸骨,葬于下关“万人冢”,南诏《德化碑》称“收亡将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思旧”,表明南诏“世世事唐”,辩解叛唐出于不得已,并说后代子孙如能归唐,唐使来后,可指碑给他们看,以明白我的本意。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最新年文档

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 法 宋代彝族分布很广,法律关系复杂,主要有三种情况:(1) 以大理国法律为“官方法”;(2) 以宋朝法律为“官方法”;(3)游离于二者之间,形成独自的部或国的“官方法”,如罗殿国、 罗氏鬼国与自杞国等。其中,大理国等地方政权又接受宋之封赐, 但任其上柱国等边官,奉宋朝法律为正朔,形成错综复杂的法律 关系。但不论是在上述哪类情形之下,与广大彝族众民息息相关 的,更多地影响和规范着其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是习惯法。 、社会组织方面的习惯法 1、神权与政权合一的鬼主制 鬼主制在彝族先民中何时出现尚不得考证,汉晋时已见诸史 料,唐代史料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此等部落,皆东爨乌蛮 也。男则发髻,妇则散发,见人无礼节跪拜,三译四译,乃与华 通。大部落则有大鬼主,百家二百家小部落,亦有小鬼主,一切 信使鬼巫,用相服制。”《云南志》又载:“贞元七年(791 年) ,节度使韦皋使?'州刺史苏隗杀梦冲,因别立大鬼主。”《新唐书》两林地虽窄,而诸部推为长,号都大鬼主。”在上述史 料中,出现了三个层次的鬼主:长诸部落的都大鬼主、长一个部 落的大鬼主和长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鬼主的产生方式有诸部推”,唐朝“立”等,其鬼主制已具雏形。到了宋代,鬼主制 在彝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宋史》载:“邛部川蛮,亦日

大路蛮,亦日勿邓,居汉越?'郡会无县地。其酋长自称‘百蛮都鬼主'。”从该史料看,都鬼主仍为部落联盟首领。此外,史》同卷还出现了“都鬼主阿伏”、“诸族鬼主副使离袜”、“都鬼主诺驱”等。上述史料中,鬼主为当地部落行政首领,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并得到朝廷认可当无疑义。而关于鬼主的宗教职能,少有史料言及。《宋史?黎州诸蛮传》有一记:“夷俗尚鬼,谓主祭者鬼主,故其酋长号都鬼主。”这则史料已明确指出鬼主为 主祭者”,其宗教职能十分明确,但仅此一记,找不到其他佐证。 宋代鬼主制得以巩固和扩大的另一例证是“罗氏鬼国”的出现。《宋史?泸州蛮传》载:“诏复建姚州,以得盖为刺史,铸印赐之。得盖死,其子窃号‘罗氏鬼主'。鬼主死,子仆射袭其号,浸弱不能令诸族。”至此,鬼主制为神权与政权合一,分为诸部落联合、号令一方的都鬼主,统治一个部落的大鬼主和统治百家二百家的小鬼主三级;主要传承方式为世袭,也有推举、朝廷“立”、“自称”等方式;其主要职责是:行政方面是管领本辖区行政事务;神权方面是“主祭”――在不同场合主持祭鬼的宗教活动。 2、军民合一的苴穆制 大理国时期,苴穆制主要盛行于今贵州一带的彝族当中。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彝族贵族便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了一套封建等级制度。例如据彝文记载,贵州彝族以苴穆为最高领主。”

大理典故

浅谈大理古城历史与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各位团友,刚才我们游览了大理古城,在这里,大理古城的有些历史还有给大家介绍一下:大理城,在南诏国的时候不叫大理城,而是叫“羊苴咩”城,“羊苴咩”,就是“羔羊之城”的意思,说明大理这个地方,气候宜人,水草丰茂,连柔弱的羔羊都能够在这里幸福的生长,所以被称为“羊苴咩”城。 南诏国到了公元902年,南诏国的权臣郑买嗣发动宫廷政变,灭南诏国建立了大长和国,公元929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发动兵变,灭大长和国,先是拥立赵善政为王建大天兴国,后又废了赵善政自立为王,建立了大义宁国。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贵族部落,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他起先改国号为“大礼”,意为效仿中原,以礼治国的意思,后来,又把“礼貌”的“礼”改为了现在这个“理”,因为经过了刚才所说的几个短暂政权的交替,当时的局面有点混乱,他要把这种混乱的局面大大的治理,调理一下,取意“大治大理”的意思。所以,大理这个名称,就从那个时候用到了现在,而大理国一直到了公元1253年,又发生了一点变化,什么变化呢,在这里要结合几个历史典故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家来到云南,在昆明应该知道有孙髯翁写的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大观楼长联,里面提到了四个历史典故,都和大理有关系,哪四个呢? 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第一个典故,汉习楼船,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

那边看到了我们中原传过去的蜀布,邛竹杖,后来了解了一下,知道了从四川经过大理前往古印度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当时被称为“蜀身毒古道”,蜀,就是四川,身毒,是古印度的称谓,经过大理的这一段,被称为博南古道。汉武帝知道了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后,打算来经营这条古道,派了使臣到这边来探寻,结果被昆明池周围的昆明族部落所阻挡(在这里有个问题要问大家一下,历史上的“昆明池”指的是哪里呢,好多人会回答,说是昆明的滇池。其实不是,大理的洱海,古称叶榆泽,昆弥川,昆明池)。回去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勃然大怒,在都城长安人工挖筑了昆明池,操练水军,要来攻打大理,当然,他的水军是用不上的,因为这里是山城,但是由于当时信息落后,听说有个昆明池,就认为是海滨城市,要用水军来攻打,这个典故就传了下来,叫“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指的是在南诏国时期,洱海周围有六个诏,(一个诏,就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意思),当时处于六诏之南的南诏,和唐王朝的关系比较好,比较亲近,在唐王朝的帮扶之下,灭了其他的五诏,建立了南诏国。话说回来,唐王朝为什么要扶持南诏灭其他五诏呢,也应该说有他的政治意图,当时唐王朝对吐蕃实行了两种政策,一方面是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搞好和亲关系,再一方面,南诏处于滇川藏三省交界之处,唐王朝和南诏关系搞好了,这里就作为一个天然屏障,把吐蕃隔在外面了,所以当时唐王朝和南诏的关系非常要好。但是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了一些年后,情况有了一点变化,有一年南诏王阁罗凤带着他的妻子到通海晋见节度使张虔陀,给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南诏大理国与大理的历史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2795 更新时间:2007-10-31 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古城里。穿过明清的代的街道,从千百年一贯制的马具店,小吃店、裁缝店,纸烛店、棺材店门口经过。在油黑发亮的板壁门口,骇然一堵老墙立在眼前,整个地挡住天光。转到有门的地方,门是个深黑的大洞。仰视上去,墙有墙垛,垛上是楼檐,檐下高悬黑漆大匾一块,上书“魁雄六诏”,所指的历史一下追溯到唐代。城楼叫拱辰楼,是明洪武年间建的,已在这儿屹立了600年。从窄而阴冷的梯巷里爬楼时,产生砖梯尽头会埋伏着一个古装弓弩手的错觉。待爬上古楼,却是杳无人迹,只有最后一抹夕辉映在“万里瞻天”的大匾上。想象王者当年怎样在此“万里瞻天”,叱咤风云。 巍山县其实是个狭小的小盆地,东西走向不过40公里,南北更是山望山。烟霭漫起,纵是配上望远镜,也雄视不了几里的。然而南诏王确实就从这样的小地方起家,统一六诏,强盛时辖区曾东至贵州和广西西部,南抵越南北部,西达缅甸边境,北迄四川大渡河。《新唐书?地理志》表述更细,称其疆界“东距爨,东南属交趾,西摩伽陀,西北与吐蕃接,南女王,西南骠,北抵益州,东北际黔巫。”以“乌蛮”和“白蛮”为主体的南诏国和大理国,用种种文的和武的方式,广纳川黔汉文化、西藏吐蕃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精华,将本土的民族文化丰富、发展到了极至,使得大唐不敢小觑“蛮王”,大宋亦对大渡河以外的“亦地”划玉斧为界,不再多有干预。 蒙在夕烟中的一片田陌和村落,是南诏王最早的都城。在民间传说中,南诏王皮逻阁一把火点燃了精心建造的松明楼,应邀祭祖赴宴的越析诏(今宾川)、施浪诏(今洱源和邓川之间)、浪穹诏(今洱源)、邓赕诏(今邓川)、蒙嵩诏(今巍山北部和漾濞)五诏诏主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传说中他们和南诏王同是一母所生的兄弟,蒙舍诏(其疆在诸诏之南,故又称南诏)得以“雄魁六诏”。当然,史书对737年南诏尽收五诏版图,完成统一洱海区域霸业的记述,使用的是另一套经过处理的语言。古人真是惜墨如金,几百年的盛衰兴亡,多少人的离合悲欢,竟都是数行字就带过了。在那些干枯的语言中你看不到鲜活的面孔,上千年前的史实只有从那些缺乏细节的残句中去拼合。 唐朝初年,在大理的苍山洱海之间,同时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其中的蒙舍诏势力遂渐强大,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逻在今巍山县建大蒙国。其后的一百年间,在唐朝中央王朝的支持下,其继承者逐步统一六诏,建立起南诏国地方政权。皮逻阁的子孙世袭为南诏王,联合滇西的“乌蛮”奴隶主、“白蛮”贵族和其他民族中少部分贵族分子,共同组成统治集团,支配整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第三代南诏王异牟寻筑羊苴咩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异牟寻正式建都羊苴咩城。羊苴咩城即今天的大理 从细奴逻算起,南诏政权持续200余年,这200年间,南诏游移在唐王朝与吐蕃之间,或与吐蕃结盟,或臣服于唐朝演绎出无数壮伟而鲜活的史剧。 南诏亡于公元902年。其后,先后又出现过长和、天兴、义宁等过渡性地方政权,此时的中原地区,群雄逐鹿,为争一顶帝冠而杀得天昏日暗,根本无暇他顾。白族贵族段思平占尽天时,守着地利,再加上顺应人心,很快建立并巩固了大理国,到公元936年,他又重新统一了原南诏疆域,仍以羊苴咩城为其都城。20年后,赵匡胤建立起北宋政权,定都东京(今开封)。赵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一个王朝,从诞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北方先后有契丹、女真人成心腹之患,西有西夏、吐蕃虎视耽耽,南面还有一个大理国,不强也不弱,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