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专业初设阶段说明书编制作业指导书

道路专业初设阶段说明书编制作业指导书
道路专业初设阶段说明书编制作业指导书

道路专业初步设计阶段说明书编制

作业指导书

编号:

编制:陆春雷版号:

审查:编制日期:2012年11月10日批准:生效日期:年月日

深圳高速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目录

一、编制目的 (1)

二、适用范围 (1)

三、工作依据 (1)

四、技术标准 (3)

五、工作流程 (4)

六、工作内容 (4)

七、工作方法 (6)

八、工作要点 (18)

九、参考资料 (19)

一、编制目的

本作业指导书是旨在规范勘察设计产品初步设计阶段道路专业的说明书编制标准作业流程,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使工作人员清楚、明确地掌握其工作要求、工作方法、成果形式、注意事项等具体内容及其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作为该项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必须遵照执行。通过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确保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和优质服务,并使客户满意。

二、适用范围

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勘察设计产品相关的部门。

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勘察设计产品初步设计阶段道路专业。

三、工作依据

1、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

2)建设部颁《公路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4)《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

5)《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

7)《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 B04—2010);

8)《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

9)《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

10)《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2)《沙漠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JTG/T D31-2008);

13)《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3-2011);

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6)《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1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18)《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 D32-2012);

19)《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JTG D80-2006);

2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2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 D81-2006);

2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23)《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2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2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2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28)《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 F41-2008);

29)《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

3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

31)《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

32)《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2007);

33)市政道路相关规范等。

2、技术指南:

1)《公路沥青马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中建标公路[2002]1号);

2)《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应用技术指南》(交公便字[2006]02号);

3)《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交公便字[2005]329号);

4)《公路冲击碾压应用技术指南》(交公便字[2005]329号);

5)《公路工程抗冻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交公便字[2006]02号);

6)《公路土钉支护技术指南》(交公便字[2006]02号);

7)《盐渍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指南》(交公便字[2006]243号)等。

3、任务依据:

《中标通知书》或《任务委托书》、《勘察设计合同》等。

4、前期工作的资料、文件:

《项目建议书》、《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各种专项评价、评估结论(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 报告及相关批复意见、咨询意见、各种会议纪要等和招投标文件。

5、相关的地方规定

项目所在省、市、自治区关于公路建设勘察设计和施工的相关规定、地方标准和技术细则等。

四、技术标准

通过《项目建议书》、《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批复意见、咨询意见、各种会议纪要和招投标文件等。可明确项目设计标准:公路等级、设计速度、路基宽度、路面结构类型及标准轴载、桥涵荷载标准及宽度、隧道净空、交叉设计标准、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等。知道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及地质、地震、环保、水保等影响和建设条件概略。

五、工作流程

1、收集编制说明所需资料和相关图纸;

1)前期工作的资料、文件等(同前面工作依据相关内容);

2)原有道路施工图资料、竣工资料、养护资料、现场调查资料、检测及主要结论等原有道路相关资料(公路改建工程需要);

3)项目本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项目专业计算资料,如:路面结构计算书、挡土墙计算书、高填路堤设计计算书、陡坡路堤设计计算书、深挖路堑设计计算书、排水结构物过水断面计算书、沿河路基防护冲刷计算书以及特殊路基设计所需相关计算书等;

5)项目本阶段相关专业设计图纸。

2、研究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和设计图纸,同时可核查本专业同其他专业是否存在差、错、碰、漏等设计问题;

3、编制说明。

六、工作内容

根据《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

358号)

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沿线地质、地层情况描述、不良地质地段及其相关物理、力学指标等。

(2)一般路基设计

①设计原则。

②路基横断面布设及加宽超高方式。

③路基填土高度、挖方深度、路堤(或路堑)最大、最小高度及其控制因素等。

④高填深挖路基、陡坡路堤、路桥(涵)过渡路基等设计方案及比选论证(必要时对高填深挖路基按工点说明)。

(3)特殊路基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

(4)路基防护工程方案比选论证。

(5)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6)路面设计原则、设计依据、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必要时应实测交通组成及车辆轴重)、路面结构方案、类型的比选论证,路面结构设计(主线、互通立交匝道、被交道路、收费站广场、桥面铺装、隧道路面等),材料要求等。

(7)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

(8)路基土工试验、筑路材料及路面结构混合材料试验情况。

(9)需要进行科研试验项目。

(10)下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公路改建工程,还应增加以下内容:

(1)原有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组成、使用状况等。

(2)原有路基状况及检测的主要结论。

(3)原有路基防护、排水的主要形式及其使用状况。

(4)原有路面状况及检测的主要结论。

(5)改建公路路基、路面及排水的主要形式及与原有公路相应结构之间关系。

七、工作方法

1、对于公路改建工程,首先根据原有道路施工图资料、竣工资料、养护资料、现场调查资料、检测及主要结论等原有道路相关资料,按旧路里程桩号(或改建里程桩号)分段完成以下内容的论述:

(1)原有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组成、使用状况等。

(2)原有路基状况及检测的主要结论。

(3)原有路基防护、排水的主要形式及其使用状况。

(4)原有路面状况及检测的主要结论。

(5)改建公路路基、路面及排水的主要形式及与原有公路相应结构之间关系。

2、根据项目本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对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地层情况、不良地质地段进行分段描述,相关物理、力学指标以表格形式反映,如地基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回弹模量E0、质量密度ρ、天然含水量ω等等。

3、一般路基设计

(1)设计原则。

一般路基设计原则是在保证路基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前提下,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充分考虑沿线的地理、气候、地质、地形条件、自然植被环境及项目区社会条件,确保路基设计安全、经济、合理。

②充分利用已稳定的原有旧路路基,结合线形调整改造,使之满足标准的要求(适于改建工程)。

③路基宽度同设计速度相匹配,分段采用不同的路基宽度标准(适于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全线需采用不同设计速度的项目)。

④注意公路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及保护生态环境,尽量避免出现高填深挖,以免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加强绿化,改善变化后的地形和景观。

⑤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及边坡高度,合理确定边坡坡率和设置各种形式的防护工程,确保路基稳定。

⑥路基排水设计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及桥涵设置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使全线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⑦路基设计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采取措施尽量少占农田。

(2)路基横断面布设及加宽超高方式。

①路基横断面布设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 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和前期工作的资料(主要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意见)所确定的设计标准,对路基横断面布设进行描述,主要包括车道(车道宽度、车道数、爬坡车道、加减速车道、错车道、避险车道)、中间带、路肩、路拱坡度、公路建筑限界、用地范围等的叙述。路基横断面布设型式亦可增加各种断面图表达。

②加宽

对二、三、四级公路,当平曲线半径≤250m,设置加宽,并对加宽类别、加宽过渡段和加宽过渡方式进行描述。

③超高

当路线平曲线半径小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规定的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置超高。说明最大超高值、超高过渡方式、超高过渡段及硬路肩、土路肩超高方式。

(3)路基填土高度、挖方深度、路堤(或路堑)最大、最小高度及其控制因素等。

根据总体设计说明书概述中对项目区气候特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等建设条件的描述,结合公路等级、路面类型、路基结构、排水难易等对路基的影响,在保证路基不因地面水、地下水、毛细水及冻胀的影响而降低其稳定性的前提下,说明所确定的路基最小高度(满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要求、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上跨时最小净空要求等)及实际设计路堤最小高度。如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设计最小填土高度不应小于路床处于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受水浸淹路段的路基边缘标高,应不低于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以及0.5m的安全高度等高度。

同时,说明路堤(或路堑)设计中的最大高度,平均填土高度和平均挖方深度等。

(4)高填深挖路基、陡坡路堤、路桥(涵)过渡路基等设计方案及比选论证(必要时对高填深挖路基按工点说明)。

①高填深挖路基

根据高填路堤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逐段说明高路堤最大填高、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稳定计算方法、处理后稳定系数(堤身稳定系数,堤身+地基整体稳定系数)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如高路堤内铺设土工格栅、基底强夯或换填、分级填筑、设置边坡平台、逐级放缓边坡、冲击碾压等,并提出高路堤稳定和沉降动态监测方法。

根据深挖路堑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逐段说明深路堑稳定分析方法、加固措施、加固后安全系数,并提出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进行稳定性监控。

路基设计尽量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当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过20m、中心挖方深度超过30m时,结合路线方案与桥梁、隧道等构造物或分离式路基作方案比选。

高路堤填筑工程量大,占地面积宽,对地基承载力要求高,堤身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路基防护排水设施必须齐备,而且要求特别注意线形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因此说明需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从路线平纵面线形指标、工程难易程度、工程量、拆迁、占地、造价、安全等方面与高架桥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权衡利弊,择优而定。

深路堑需大量开挖山体,开挖后易引起上方山体失稳,造成边坡滑塌,需采取完备的防护排水设施来保证其稳定,且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说明需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从路线平纵面线形指标、工程难易程度、工程量、拆迁、占地、造价、安全、环保等方面与隧道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权衡利弊,择优而定。

②陡坡路堤

根据陡坡路堤(地面横坡陡于1:2.5时)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说

明路堤沿基地接触面、路堤连同基底下的山坡覆盖层沿基岩面两种情况下(有时为一种)设计稳定系数及采取的主要处理措施,如清除地表土、设置内倾台阶;在路堤上侧坡面上设置截水沟,以阻止地面水浸湿基底;地面以上一定范围内采用粒径大的填料,填料应嵌入地面;陡坡路堤下侧按级填筑,每级边坡之间设置边坡平台,坡度逐级放缓;路堤内铺设土工格栅;对于坡脚地面坡度较陡路段,采用浆砌片石垛收脚防护;路肩墙或路堤墙支挡等措施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比选,确定其处理措施。高等级公路还应进行路基稳定和沉降动态监测的说明。

③路桥(涵)过渡路基

路桥(涵)过渡路基设计主要是解决桥头跳车,公路桥头跳车主要是由于地基软弱土、路堤填料质量不合格、路堤压实度不够、刚度突变产生振动作用促使路堤塑性变形过大、台后填料受渗水侵蚀变形等引起桥台与台后路堤过大的差异沉降。根据桥头路堤设计图纸,说明采取预防(或减小)桥头过大差异沉降的措施。如清除地基表土或薄层软弱土,换填透水性好填料,并分层压实;在桥头一定范围路堤之前设置横向排水管,提早排除路堤边部水,并做好桥头路堤坡面排水防护工程;桥头设置搭板,搭板后设置埋板,使桥头路堤顶面处刚度渐变过渡等。

3、特殊路基设计原则及方案比选论证。

特殊路基包括特殊性岩(土)路基、不良地质路基和特殊条件下路基。主要包括滑坡地段路基、崩塌与岩堆地段路基、泥石流地区路基、岩溶地区路基、软土地区路基、红粘土与高液限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盐渍土地区路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风沙地区路基、雪害地段路基、涎流冰地段路基、采空区路基、滨海路基水库地区路基等。

(1)设计原则

特殊路基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对路基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多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有效的工程措施,保证在各种因素的变化过程中不降低路基的安全度,这是特殊路基设计的总原则。

特殊路基设计还应贯彻“可知性、可治性”的设计理念,对于规模小、可治理的地质灾害,力求得到有效治理;对规模较大、目前工程措施无绝对把握的灾害,宜树立“长期养护,动态设计、逐步改善”的观念,按保通措施加以处理,通过营运养护观察,待后期条件成熟时,再加强并提高工程处理措施。

(2)方案比选论证

特殊路基设计方案比选论证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①设计方案技术可靠性、安全性;

②设计方案中路基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等工程量;

③设计方案造价;

④施工复杂程度、施工设备及施工工期;

⑤材料的用量及来源;

⑥国内外相关经验;

⑦公害或对环境的影响等。

说明通过对方案技术可靠性、工程难易程度、工程量、造价、安全、环保等方面综合比较,推荐特殊路基设计1种或几种处理方案,以及适用条件。并分类说明处理方案和措施,对大型、重点工点应逐个进行说

明。

4、路基防护工程方案比选论证。

根据一般防护型式的特点,将各种防护型式归属于植物防护、植草+圬工防护、圬工防护、封面防护以及其它防护等防护类型进行比较。

选取几种路基防护工程方案比较表

防护类型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边坡高度、环境条件、施工条件和工期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推荐项目路基防护所采取的型式。

说明中根据《路基防护工程设计方案比较图(表)》中的推荐方案,对路基坡面防护、沿河路基防护等所采取的防护型式进行描述。

5、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的措施。

取土、弃土方案及节约用地的措施说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取土主要方案

①扩大挖方断面,采取放缓边坡、加宽碎落台或挖方路基宽度等方式取土;

②根据各地段所需取土数量,并结合路基排水、地形、土质、施工方法等,设置取土坑集中取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