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血常规检验,目前大多由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来完成。不同性能的分析仪所提供的检测项目数不同,一般都在20个左右。包括白细胞系列、红细胞系列、血小板系列,有些仪器还能提供网织红细胞系列的数据。

1.白细胞总数(英文缩写WBC)

【参考区间】

成人:

静脉血:(3.5~9.5)×10?/L(3500~9500/μL);

手指血:(4.0~10)×10?/L(4000~10000/μL)。

新生儿:(15~20)×10?/L(15000~20000/μL)。

6个月~2岁:(11~12)×10?/L(11000~12000/μL)。

【解读要点】

(1)白细胞俗名又称白血球,因其不含血红蛋白呈无色而得名。其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来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白细胞又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粒细胞又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就像人体的“边防军”和“警察”一样,分别担负着防御和监视的任务。

(2)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有些人一天当中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也有报告认为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数可高于非吸烟者30%。

(3)剧烈运动、妊娠晚期、分娩期、月经期、冷热水浴后、日光或

紫外线照射、严寒暴热、极度恐惧、剧痛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引发生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生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改变。

(4)病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见于大部分细菌性感染、炎症、尿毒症、急性出血与溶血、烧伤、手术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金属中毒、白血病等。

(5)病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病毒性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放疗后、化疗后、非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

血液中不同的白细胞,犹如人体边防部队的不同军兵种,平时按比例配置,各司其职。当有外来细菌、病毒等入侵时,人体根据不同白细胞各自担负的职责,调动作战。此时细胞的比例会发生改变。临床医师可以根据这种改变的情况,分析判断外来侵略者的性质和对付办法。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可同时提供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比和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EU)

【参考区间】

相对值:0.40~0.75(40%~75%)。

绝对值:(1.8~6.3)×10?/L(1800~6300/μL)。

【解读要点】

(1)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5%~75%,其增高或减少可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即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也随之减少。两者在数量上的一致性也表现在意义上的一致性,即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是一致的。

(2)但有时两者的数量关系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若遇到这种不一致性,要结合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可以求助于临床医生)。

●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OS)

【参考区间】

相对值:0.004~0.08(0.4%~8%)。

绝对值:(0.02~0.52)×10?/L(20~520/μL)。

【解读要点】

(1)生理波动:一天当中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有时甚至有30倍的变异。因此宜在较固定的时间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的基础水平。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可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2)病理性变化: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反应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等可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甚至无法测得,但在恢复期又重新出现。因此嗜酸性粒细胞有时可用于观察某些急性传染病的预后恢复情况。

●嗜碱性粒细胞(英文缩写BAS)

【参考区间】

相对值:0~0.01(0%~1%)。

绝对值:(0~0.06)×10?/L(0~60/μL)。

【解读要点】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等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2)由于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本来很少,其减低与否很难察觉,故其意义不明。

●淋巴细胞(英文缩写LYMPH)

【参考区间】

相对值:0.20~0.50(20%~50%)。

绝对值:(1.1~3.2)×10?/L(1100~3200/μL)。

【解读要点】

(1)淋巴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观察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2)儿童期的淋巴细胞为生理性增多,到2~3岁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3)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见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结核病等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或慢性感染;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某些白血病也见淋巴细胞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这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4)病理性淋巴细胞减低主要见于肝炎、流行性感冒、酒精中毒、细胞免疫缺陷症;某些感染急性期、严重的化脓性感染,由于中性粒

细胞显著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降低,但其绝对值仍无变化。

●单核细胞(英文缩写MON)

【参考区间】

相对值:0.03~0.10(3%~10%)。

绝对值:(0.1~0.6)×10?/L(100~600/μL)。

【解读要点】

(1)单核细胞可以与组织中的吞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吞噬和杀灭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清除被损伤和已死亡的细胞;还可以协助淋巴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所以它是人体很好的一道防线。(2)妊娠期生理性升高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相平行;儿童循环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出生2周的婴儿可达15%或更多。

(3)病理性增多:活动性肺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4)单核细胞减低,临床意义不大。

3.血红蛋白(英文缩写Hb)

【参考区间】

成人:

男性:130~175g/L(13.0~17.5g/dL);

女性:115~150g/L(11.5~15.0g/dL)。

新生儿:170~200g/L(17.0~20.0g/dL)。

老年人(70岁以上):

男性:94~122g/L(9.4~12.2g/dL);

女性:87~112g/L(8.7~11.2g/dL)。

【解读要点】

(1)血红蛋白俗名又称血色素,是构成血液红色的成分。它能从肺部将新鲜的氧气携带到全身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从组织携带到肺部排出。

(2)血红蛋白在一天当中也有波动,上午7点出现高峰,随后下降。(3)其他要点大致与红细胞相似,见“红细胞”。

4.红细胞(英文缩写RBC)

【参考区间】

成人:

男性:(4.0~5.5)×1012/L(400~550万/μL);

女性:(3.5~5.0)×1012/L(350~500万/μL)。

新生儿:(6.0~7.0)×1012

/L(600~700万/μL)。

【解读要点】

(1)红细胞俗名又称红血球,因其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而呈红色。血液内绝大多数是红细胞。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2)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感情冲动、兴奋、恐惧等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和强体力劳动,高山、高原缺氧等,红细胞可以增高。妊娠的中、后期,或某些老年人因造血功能减退,可致红细胞减少。

(3)临床上各种原因的贫血,可见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低。贫血

的病因,大致上是因为红细胞生成障碍(如造血功能减退、造血原料不足),红细胞过度破坏(如溶血),以及红细胞大量丢失(如各种原因的出血)。

(4)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矽肺、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致红细胞增高。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如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因血液中的水分丢失导致血液被浓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增多,而致红细胞也相对增多,这种情况并不是红细胞的真性增多。

5.红细胞压积(英文缩写Hct)

【参考区间】

成人:

男性:0.40~0.50(40%~50%);

女性:0.35~0.45(35%~45%)。

新生儿:0.49~0.54(49%~54%)。

【解读要点】

(1)红细胞压积又称红细胞比容,表示的是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之比。

(2)人体在失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的血液浓缩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压积增高。

(3)各类贫血及血液被稀释时,红细胞压积下降。

6.红细胞系统其他几个指标

血液学自动化分析仪还能提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

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等指标。这些指标帮助临床医师分析判断各种贫血的性质和类型。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7.血小板(英文缩写PLT)

【参考区间】

(100~300)×10?/L(100000~300000/μL)。

【解读要点】

(1)血小板是没有细胞核的椭圆形或圆形的颗粒,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或有形成分,但它在人体的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血小板的生理性波动:午后略高于早晨,一天之内可增减6%~10%;春季比冬季低;平原居民较高原居民低;月经前减低,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增高,分娩后即恢复;运动、饱餐后增高,休息后恢复。

(3)血小板降低是引起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

(4)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后,均可见血小板增高。

(5)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造血功能障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血小板破坏过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因血小板消耗增加,以及在放疗、化疗时,均可见血小板减少。

8.血小板的其他指标

血液学自动化分析仪还可以提供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

积分布宽度(PDW)等指标,可帮助临床医师分析判断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化验单解读

化验单解读 体检化验单解读(一) 一,尿常规 二,血常规三,其他检查 四,生化检测体检单检查项目解读(二) 单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值范围 临床意义 谷丙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SGPT/ALT 0-40U/L ①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引起的肝病肝细胞坏死。 ②中度增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及心梗。③轻度增高胆道阻塞性疾病。 总胆红质素 T-BIL 0~18.8umo1/1 总胆红素增高,如肝细胞损害、肝内和肝外胆道阻塞、溶血

病、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 D-BIL 0~6.84umo1/1 参考总胆红素 总蛋白 TP 60~80g/1 血清总蛋白增加①脱水如水份摄入不足下痢呕吐糖尿病酸 中毒,肠梗阻或穿孔,灼伤,外伤性休克,急性传染病等。 ②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③结核,梅毒,血液原虫病等。血清总蛋白降低①出血、溃疡、蛋白尿等②营养失调、低蛋白饮食、维生素缺乏症、恶性肿瘤、恶生贫血、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等。 血清白蛋白 ALB 35.0~55.0G/L 与血清总蛋白测定基本相同 碱性磷酸酶 ALP 成人20-110U/L 儿童20-220U/L

增高见于①骨髓疾患②肝胆疾患③其它甲亢甲状腺腺瘤、甲旁亢。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 (γ-GT)<50U/L ①明显增高:肝癌、阻塞性黄疸、晚期性肝硬化、胰头癌 ②轻中度增高:传染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 ③酗酒,药物等所致 胆固醇 CHO CHO 0~5.18mmo1/L <200 ①用于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分析。 ②用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判断。 甘油三脂 TG 0~1.6pmmo1/L 青年<150 老年<200 增高见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糖尿病、肾病综合症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口服避孕药、酗酒等。降低(低于人群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每次看病或体检后,我们会就血常规化验单,提出一些疑问,现就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做一个简要的知识普及,供各位参考,届时,请以临床医生的诊断为准。 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化验,一般应包括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仪,一次测定可得到十几项至几十项参数。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不必去深究。通常需要着重关心的有三个方面: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或HB): 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重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Hb)。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在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

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1、红细胞计数是贫血诊断主要指标之一。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都可发生变化, 2、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生理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仅见于初生婴儿,但以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在严重呕吐、腹泻或出大汗等机体脱水状态下,因血液浓缩,可引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多。在一氧化碳中毒、高山病或潜水病等缺氧状态下,因机体紧急总动员,红细胞与血红蛋白也可相应增多。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都可出现代偿性增多。 (2)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则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营养不良、各种出血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和血液疾病,有时也可见于老年人,但也常与营养状况有关。 二、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解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知识 血常规是许多患者都会进行的检查项目,对于其中的白细胞一项,你的了解足够吗? 血常规可以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尤其是细菌感染,或者及时发生病人是否存在白细胞降低,甚至三系减低。但是对于白细胞异常的患者,是否能够准确的分析却需要很多的知识,比如,如下这些知识你还记得么: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高浓度集落刺激因子作用下粒系祖细胞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丧失分裂能力)、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 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活6~10 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 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同时,骨髓释放新生的粒细胞补充周围血而保持白细胞数量相对恒定。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下面看一下粒细胞成熟过程图。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 d,数量为外周血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通常只有杆状核或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能从贮备池进入血液,当病情严重时,少量晚幼粒细胞也能进入外周血;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边缘池和循环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使白细胞计数显示大幅度甚至成倍波动。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成阶段是人为的,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减低的原因: ①暂时性增高:如严寒或暴热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细胞从边缘池释放入循环池。 ②持续性增高:如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贮备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

解读血液报告单

一步一步解读血液报告单 血常规检查 一般来说,血常规检查是用来衡量血液变化的化验项目,它能反映出身体是否受到了感染,而且还能够简单判断感染的是病毒还是细菌。另外,它还可以反映人体的营养状况,如有没有贫血等。下面就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关键的几项。 白细胞 参考范围:(4~10)×10`9/L 白细胞增高常见于各种细菌感染、炎症、急性失血、急慢性传染病。明显增高时应去医院排除白血病。 白细胞减少可见于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肺炎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放射性物质及化学疗法的影响;营养不良,机体失去防御能力时;血液病变,如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症等。 红细胞 参考范围:(3.50~5.50)×10`12/L 红细胞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脱水、烧伤、肺心病、高原气候)。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血红蛋白 参考范围:110~160g/L 血红蛋白生理性升高常见于高原居民、剧烈运动、大量出汗、恐惧等情况;病理性升高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肺疾病、血管畸形等疾病。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生理性减少包括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红细胞压积 参考范围:0.350~0.500L/L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 平均红细胞体积 参考范围:80.0~10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参考范围:27.0~34.0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范围:320~360g/L 均红细胞体积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一起可用于对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诊断中。 淋巴细胞百分比 参考范围:20.0~40.0%

血常规解读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做的一项血液检查,它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当出现发热、腹痛、贫血、出血等症状时,需要做血常规检查,看一看各项指标数据是否正常,有无增高、减低或出现异常细胞,来判断所患疾病及其发展情况。 红细胞(血红蛋白)——人体组织器官“输氧员”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120~160克/升 红细胞数4.0~5.5×1012/升 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110~150克/升 红细胞数3.5~5.0×1012/升 婴幼儿和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 红细胞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体各组织输送氧。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铁、原卟啉和珠蛋白组成,红细胞的功能主要由其中所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数量减少会产生贫血。贫血患者会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红细胞增加会产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红紫、脾肿大、血栓、出血等临床表现。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由于血液浓缩,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会偏高;慢性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会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此外,骨髓增生性疾病中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显著增多,数值可达7.0~10.0×1012/升,血红蛋白增多,数值可达170~250克/升。红细胞发生质的异常时会产生血红素成分异常的卟啉病、珠蛋白成分异常的血红蛋白病。比较常见的β-海洋性贫血,即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就属于血红蛋白病。白细胞——人体重要的防御机构 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 4.0~10.0×109/升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50%~70% 淋巴细胞占20%~40% 单核细胞占3%~5% 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嗜碱性粒细胞占0~1%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保护和防御功能。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单核细胞能够从血液中清除死亡或不健康的细胞、废物和碎片以及杀死入侵的细菌。 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都会产生白细胞疾病。化学毒物(苯、铅、汞)、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及抗甲状腺药)、放射线(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病毒感染)、免疫等因素都会引起粒细胞减少。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低于4×109/升时,称粒细胞减少症;若低于0.5~1×109/升时称粒细胞缺乏症。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也有白细胞减少,患者有头晕、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临床表现。急性感染、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均会引起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大于10×109/升。大多数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可达数万,甚至十万。血小板——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人体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正常值为100~300×109/升。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优.选)

看懂孩子的血常规化验单 孩子生病去医院,血常规是最普遍的一项检查。大部分家长拿到化验结果后,都是“找箭头”,觉得有箭头的项目就是有问题,没箭头的项目就是没问题,其他的知之甚少,都是交由医生去诊断。但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综合医院(包括有的儿童医院)的血常规化验单所标示的正常值往往是成人血常规的标准。有的医生甚至也是凭借这些标准给孩子、尤其是婴幼儿诊断疾病,这样往往会做出南辕北辙的处理,造成错误用药,不但贻误病情,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家长自己如果能读懂一些重要指标,就可以更有的放矢一些。下面我们就来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指标1: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 这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参考项目。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必不可少的 手段,同时也是血液病或者一些慢性疾病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重要参考材料。 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病毒感染: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

例增加。一些血液病例中,白细胞总数过高或者过低。 当然以上的判断也要看孩子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不同年龄(月龄)段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值是不同的,看下表: 结论: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如果一个3个月的孩子白细胞总数是17×109/L,2岁的孩子的白细胞总数是12×109/L,都不能简单视为细菌感染,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和体征才能正确判断。 白细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又包含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粒细胞出生后一周开始下降,其间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为30%;而在出生后6天内和5~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淋巴细胞则相反。 张大夫提醒:由于小孩子的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在各个年龄段是不同的,因此不能拿成人的标准值去诊断孩子的疾病,而这通常也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红指标2:C反应蛋白 孩子有感冒发热、咽痛等,带去医院看病,血常规化验报告中常有C反应蛋白升高的情况,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就会据此考虑为细菌感染,从而给予抗生素治疗。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通常在健康体检时也包括血常规化验检查,可见其重要性。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会发生变化,血常规检查简便、快速、易行,能够帮助医生迅速了解病人的血液基本变化,为进一步判断疾病提供有用线索。但对于平常人来说,化验单上一排排的英文缩写字母和数字就像天书一般,很难读懂。下面简明扼要地介绍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项目和意义,当您再面对它时,可以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病科郝洪岭血常规化验包括很多项目,但主要有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3项。看血常规化验单,重点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严重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痔疮或肛裂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某些肾脏疾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药,以免延误诊治。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成人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

最新 血常规化验单全面解析

血常规化验单

1.血细胞计数仪检测项目:WBC,GR#,GR%,LY#和MON#,LY%和MON%,HGB,MCHC,PLT,HCT及推算项目RBC,MCV,MCH,PCT,MPV,RCDW,LCDW。 2.三分群血常规,就是说五种白细胞被分成了大中小三群: LY% 淋巴群 MO% 中间群 GR% 粒细胞群(中性粒细胞、嗜酸 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 (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

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 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 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验问答总汇 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

2.问:什么是血象? 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3.问:为什么要常做血常规检验? 答: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即可协助判断肌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为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许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经常做血常规检查,这时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参考)

血常规化验单简单分析: 注意:只能作为参考用,简单的弄了一下 1.看血常规检查单的各项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异常的常会标出 2.结果分析: 1)白细胞升高,主要为细菌感染 2)白细胞下降,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造血系统异常。3)血脂升高,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4)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 提示极有可能为糖尿病; 糖耐量异常(IGT): 空腹血糖<7.0mmol/L且>=6.1mmol/L 或 口服75g葡萄糖液后,血糖>=7.8mmol/L且<=11.1mmol/L 5)血液各种酶和蛋白:异常常需综分析且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查来分析,常与肝功能异常有关,且某些及其严重。 常见正常值: 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血小板(PLT) (100-300)% 红细胞(RBC)

男性:(4-5)*1012/L; 女性:(3.5-4.5)*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百分率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化验单解读 血常规

血常规 1、正常范围4.0-10x10∧9 g/L=4-10x10∧3/cm3或/dL, 1)中性粒细胞分叶 在6叶以上称核左移。2)嗜酸性粒细胞:伤寒下降、过敏、变态反应上升。 3) 4)单核细胞:包核不规则 2、白血病散点图 红色:嗜酸性粒细胞、紫色:淋巴细胞、绿色:单核细胞、海蓝色:血小板和碎片、黄绿色:中性粒细胞、土黄色:异性淋巴细胞 3、白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及形态改变的临床意义 a、WBC↑↑+NC(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空泡:细 菌感染/炎症/肿瘤/药物因素 b、WBC↑↑+NC↑+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混合感染 c、WBC↑↑+EC(嗜酸性粒细胞)↑↑:寄生虫感染/变态 反应 d、WBC↑↑+白血病细胞:白血病 e、WBC↑↑+异性淋巴细胞>10%:EB病毒感染致“传单” f、WBC↓↓+LC(淋巴细胞)↑+少数异性淋巴细胞:普通 病毒感染 g、WBC↓↓+EC↓↓+胃肠症状:伤寒/副伤寒 h、WBC↓↓+DC()无特殊+临床资料:结核、甲亢、SLE (系统性性红斑狼疮)等 i、WBC数不高+幼稚细胞:白血病/NHL(淋巴瘤) j、WBC↓↓↓+LC↑+红细胞/血小板减少:AA(再生障碍性贫血) 4、贫血指数:MCV、MCH、MCHC、RDW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80-100fl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34pg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360g/L 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均质性11.5-14.5 5、贫血(概念):RBC+HGB+HCT均低于同性别、同年龄组参考值下限的 一组症状(或疾病) 贫血程度划分(90g/L=9g/dL) 轻度:90g/L

怎么看血常规化验单

绝大多数咨询的都不是学医的,不会看血常规结果可以理解,甚至即使是学医的,如果不是血液科的,不少医生也不太会看。 但是血常规又是一个很基本的常规检查,凡是来咨询的几乎多少都会涉及血常规结果的疑问。所以很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如何看血常规,当然主要是结合血液病病人的特点,有些指标的意义不会全面解释。 现在的血常规基本上都是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分析的结果,受仪器本身的因素、血样标本抽取是否合适(是否很顺利或者是否抽取了标本发生血凝或是否因为种种原因标本为乳糜血)、检测人员的操作是否得当、检验科质量控制是否做得好以及外界因素(譬如抽取标本时的情绪、环境温度等)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有差错发生。 所以,如果检查结果提示有某项指标明显异常,但是又好像和临床现象不太符合时,需要考虑到检查差错的可能,尽管发生几率不是很高,必要时需要重复检查,譬如说如果临床没有贫血的症状,但是检查结果提示有明显的贫血,或者如果是临床没有出血表现,但是血小板计数结果很低,那就有必要怀疑一下结果是否可信,当然,作为病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去分析,但是总的来说,检查结果有异常,不一定都是有临床意义,或者可以理解为结果有异常时不一定代表着肯定有什么疾病或有病情变化,有时候太忙,我不一定都会给予详细的解释,可能只是用“这个结果的偏高或偏低没有什么意义”之类的话简单解释。 血常规结果往往包括三部分内容,下面分别解释。 第一部分是关于红细胞的,包括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网织红细胞比例和绝对值、红细胞分布宽度等等,其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红细胞压积主要时用于判断是否有贫血、是否有红细胞增多。明显升高的不一定都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种原发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也有可能是继发性的,譬如见于居住高原的、有心肺方面疾病导致长期缺氧的、吸烟嗜好者、大量腹泻等脱水所致血液浓缩等等。三个平均指数(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用于判断贫血原因的,可以先分出是大细胞、小细胞还是正细胞性贫血,然后再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寻找贫血原因,不至于过度的范围太广的检查。有时候完全没有贫血,这三个指数的偏高偏低不一定有明确的临床意义。红细胞分布宽度应该也是一个判断贫血原因的指标,只是用得比较少。网织红细胞是一种接近成熟的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很少。在骨髓造血很活血的情况下(尤其是红细胞系),释放到外周血的网织红细胞可能会增多,譬如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以及一些营养性贫血有效治疗后。如果骨髓增生程度减低,可能会出现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较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当然,有时候再障不太严重时不一定网织红细胞减低。其实可以看出,网织红细胞也是帮助判断贫血原因的指标之一。另外需要补充一点,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在男女是有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的,女性正常范围略低于男性,譬如说红细胞正常范围在男性是4-5.5×109/L,女性是3.5-5×109/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在男性是120-160g/L,在女性是110-150g/L。 第二部分是关于白细胞。白细胞是一大类细胞的总称,包括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所以往往不应该只是关注白细胞计数。其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比例最高,正常情况下占了50-70%,其次是淋巴细胞,占了20-40%。在血常规检查结果中,不同的白细胞包括了各自的计数和百分比。需要强调一下,看血常规中白细胞结果时,不能只看计数或只看百分比,而是综合分析。经常会有百分比偏高或偏低而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譬如说中性粒细胞本来占了多数,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了,那淋巴细胞百分甚至单核细胞等的百分比就相应升高了,而计数很可能正常,那么这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偏高就没有什么具体意义。 仪器分析不一定能把各种白细胞分得很清楚,譬如说白血病细胞经常会被分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之列,2- 1 -

史上最全化验单解读教程 【精品资料】百度文库

史上最全化验单解读教程 前列腺 男性的膀胱颈部有一个腺体,医学上称为前列腺。它由30-50个腺泡组成,与直肠,会阴“一衣带水”,中间有尿道穿过,并且借助15-30条前列腺腺管与尿道相通。细菌不但可以从体内某一感染病灶经流而至前列腺,而且可以通过相邻器官使细菌蔓延至该处。 当前列腺罹患疾病后,由腺泡分泌的前列腺液的颜色、细胞计数以及酸碱度(PH)、生化成分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当前列腺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常会让其检查前列腺液。 怎样看前列腺液化验单呢?正常的结果应当是: 外观:乳白色稀薄液体。 卵磷脂小体:极多、几乎满视野(是4个+,即(100%)。小于3+(75%)的是前列腺炎。 上皮细胞:少见。 红细胞:少于6个,显微镜高倍视野下(HP)。大于6个HP 的是前列腺炎。 白细胞:少于10个HP(10个HP等于一个+)。大于10个HP的是前列腺炎。 精子:少见。 PH值:6.3-6.5。大于6.5的是前列腺炎。

当前列腺发炎时,前列腺卵磷脂小体减少,红细胞数大于6/HP,白细胞增多,大于10/HP,并可找到大量细菌,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链球蓖、淋球菌等。抗酸性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另外,炎症时前列腺液呈浅黄脓样或浅红色有粘丝。 有滴虫感染时,可检出滴虫;有结石时,可见到磷酸钙组成的结晶;前列腺癌可有血性液体,镜检见多量红细胞、癌细胞;前列腺结核可见结核杆菌。 如果在镜检中发现大量精子,则表示标本不符合化验要求,必需重新按规定取样送检。 妇科疾病威胁着妇女们的健康,让女性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得了妇科疾病就应该去医院做正规的妇科检查,那么如何看懂这些检查单子呢?化验单或报告单的结果常常用(+)、(-)来表示。这里的(+)、(-)并不是数学计算时的加、减的符号,而是用来表示结果的阳性、阴性、有的人不太了解(+)和(-),阳性和阴性的实际意思,弄不清它的含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教你几招。阴道分泌物检查 检查项目:白带清洁度、念珠菌和滴虫、线索细胞。 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 ●正常情况下清洁度为Ⅰ~Ⅱ度,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解读32项血常规

解读32项血常规 1.WBC: 白细胞分类及计数 a.参考值: 正常成人为(4~10)*10^9/L,儿童为(5.0~12)*10^9/L,新生儿为(15~20)*10^9/L。 b.临床意义: 升高: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降低: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2.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3.LYMPH%: 淋巴细胞百分比 4.MONO%: 单核细胞百分比 5.EO%: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6.BASO%: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7.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 8.LYMPH#: 淋巴细胞计数 9.MONO#: 单核细胞计数 10.EO#: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11.BASO#: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增多: 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单核细胞: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 中性粒细胞: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2.RBC: 红细胞计数 a.参考值: 正常男性为(4.0~5.5)*10^12,女性为(3.5~5.0)*10^12,新

儿童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小知识

儿童血常规化验单中的小知识

血常规 血常规(blood routineexamination)是临床上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查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血常规检查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索引?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怎样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 血常规采集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医院通常采用针刺采血(针扎手指末梢),目前还有激光采血。使用激光采血属于非接触式的采血方法,它可以避免病人紧张、疼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由于采血引起的交叉感染。防止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激光采血一般无痛。适合婴幼儿采血。但也有极少数激光刚好打在手指末梢神经时,疼痛感则效强。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孕期血常规查什么 1、通过血常规检查孕妈妈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2、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

WHO贫血诊断标准 6月龄~5岁:Hb<110 g/L,5~12岁:Hb<115 g/L,12~15岁:Hb<120 g/L。 如果血红蛋白确实明显低于参考值,医生会结合其他指标或检查,考虑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是何种类型的贫血,(进一步检查),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贫血,但不能仅以此得出是哪种类型的贫血。贫血的诊断不是依据微量元素中的血清铁水平,而是依据静脉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等结果,其中血红蛋白Hb是诊断贫血的基本指标。 而指血检测是否贫血,血常规检查只能作为筛查。若需采取治疗贫血之前,一定要抽取静脉血复查,同时还要检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涂片了解红细胞形态、

孕期检查:教你如何看血常规报告单

孕期检查:教你如何看血常规报告单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通过观察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 板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 手段之一。 血常规报告单里的秘密,其实是因人而异,如果准妈妈想自己血 常规报告,只需要好好学学怎样看血常规报告单,就能够了。如果遇 到不正常。准妈妈该怎么办呢? 血常规报告单怎么看? 在孕期血常规检查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数据,准妈妈要仔细观察, 我们能够从这些数据中知晓准妈妈的健康状况,下边是孕期血常 规检查中的一些正常的参考数据。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血常规化验单如何解读-体检报告

血常规化验单如何解读? 如果不是学医人士,血常规化验单可能大多数人都看不太懂,上面的英文也是让人不知其解。那么,血常规化验单英文怎么看?中康体检小编教您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血常规化验单英文怎么看? 1、RBC:红细胞计数 2、PLT:血小板计数 3、WBC:白细胞计数 4、DC:白细胞分类计数 5、HCT:血细胞比容 6、Hb:血红蛋白 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RBC减少主要是因为妊娠、造血原料不足、造血功能减退、白血病、急性大出血或是缺铁、缺乏维生素B12。RBC增多通常见于冲动、恐惧等精神因素,缺氧、气压低等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或者是频繁呕吐、大面积烧伤、肿瘤等病理性增多原因导致。 2、PLT减少说明可能有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增高多见于急性大出血、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还可见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早期。

3、WBC降低可能是患有某些传染病、脾功能亢进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WBC升高常见于剧烈运动和进食后,在妊娠和新生儿上也会出现该种情况。除此之外,WBC升高还可以反映多种疾病,如白血病、急性化脓性感染等。 4、DC减少说明是在严重烧伤、大手术后,也可能是由于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是有患皮肤病、肿瘤、宫颈癌的原因。 5、腹泻、脱水、连续呕吐都是HCT升高的表现。贫血患者和失血后大量补液者HCT会降低。 6、Hb的增减和RBC原理基本相同,但是Hb还可以反映贫血程度。轻度贫血,Hb在>90g/L 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中度贫血,Hb在>61~9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极重度贫血,Hb<30g/L。 虽然一份血常规化验单不大,但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确是及其丰富的。因此,如果出现血常规化验单中的某项指标不正常时,一定不能马虎,做进一步的相关检查。 现在您知道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了吧。总结起来,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就主要看四点:1)白细胞数(WBC)、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以及血小板(PL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