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的现代表达

中国建筑的现代表达

姓名:唐晟焜学号:201413400400 指导老师:吴少昆【摘要】以中国近代史为轴线,通过历史实习的背景及文化内涵为出发点,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建筑的发展形势和艺术手法。中国的房子盖了不计其数,却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和现代作品。当然原因并不全在(甚至主要不在)建筑师方面,而更多的是文化体制问题。想要设计出一个既现代又很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建筑,就要有很好的建筑学基本原则的造诣和现代审美、现代设计的品味,能够敏锐地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那些可以和现代审美品味、现代设计理念相契合的因素和意境,融合到的设计中。

正文

建筑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社会和时代的烙印。在当今中国大地上的建筑,哪怕是刻意求洋的“欧陆经典”、“美国原版”,都脱不了“中国味”。

中国建筑的现代表达实质是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针对中国建筑是否还需要表达,如何进行表达这一问题近百年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各种做法,未能令人满意。中国的房子盖了不计其数,却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和现代作品。当然原因并不全在(甚至主要不在)建筑师方面,而更多的是文化体制问题。但不可忽略的问题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世界之林。

一、1900年一个新纪元的建筑形式

中国(近)现代建筑始于何年,暂无考证。我们以1900年(一个新世纪的开始)作为行文的起点。这一年,义和团“扶清灭洋”,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每人赔一两白银。每一场战争和冲突过后,冲突的双方都要作出调整,在这里战败方做出了重大调整,战胜方调整相对小。这些调整主要有:

(一)、1900年以后,一方面清政府推行“新政运动”,废科举、兴学堂,旧衙门改新政府等等,这时学堂建筑(如北洋大学堂、清华学堂)和政府建筑(如大理院、陆军部、资政院)都采用西洋建筑形式,并扩展到普通民用和商业建筑,这个趋势在满清王朝被推翻之后继续存在。

(二)、另一方面,欧美教会吸取“民、教冲突”的教训,在中国加强“基督教本土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各地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的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大屋顶”的形式,尽管设计者是外国建筑师。

(三)、官民一心,力求改良,官工如各处部院,皆拆旧建新,私工如商铺之方有将大金门面拆去,改建西洋者。

传教士刚恒毅:“建筑术对我们传教的人,不只是美术问题,而实是吾人传教的一种方法,我们既在中国宣传福音,理应采用中国艺术,才能表现吾人尊重和爱好这广大民族的文化、智慧的传统。采用中国艺术,也正是肯定了天主教的大公精神。”

二、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建筑形式

20年代中期,一方面五四前后的思想启蒙运动(对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的召唤)转向民族救亡运动,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的知识精英看到了西方世界也非理想榜样,这就促使了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在此背景下,政府和公共建筑开始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典型的是1925年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和1927年美国建筑师Moller设计的北京图书馆,而且有意思的是两者都是

通过国际设计竞赛中选的。

但是,普遍的变化出现在北伐战争以后国民党统一中国的1928~1937这十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觊觎,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加之蒋介石本人对孔孟之道的推崇,“中国本位”、“民族本位”、“中国固有之形式”成为一时的口号。

1929年“首都计划”:“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许多重要的政府和公共建筑普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上海市政府大楼(1933董大酉)、武汉大学(1933开尔斯)、南京国民党党史馆(1935杨廷宝)、南京中央博物院(1936徐敬直)等。

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虽然和教会大学、教会医院建筑的中国式形式上相同,但背景和出发点却很不相同,不宜混为一谈。

1929年10月征集上海市政府设计图案时提出:“建筑式样为一国文化精神所寄,故各国建筑,皆有表示其国民性之特点。近来中国建筑,侵有欧美之趋势,应力加校正,以尽提倡本国文化之责任。市政府建筑采用中国格式,足示市民以矜式。”在这一时期,还有两件事需要提到:

(一)、一批在海外学习建筑的中国留学生先后回国,并在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领域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二)、中国建筑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表达在主要采用“大屋顶”形式之外,发展出另一种方式:建筑的形制是西洋的,而装饰图案和建筑细部是中国传统的和民族的。如梁思成先生1929年设计的吉林大学校舍和北京仁立地毯行(1932),杨廷宝先生设计的北京交通银行(1931),还有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1934赵深、童寯),南京国民大会堂(1936奚福泉)上海中国银行(1936陆谦受)等。

正因为这条民族形式之路的兴起和发展有着中国人希冀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结,所以在抗战胜利后继续不断,以至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方面在国民党退缩而占的台湾继续;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陆以“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发展。

到了三十年代建筑的关键词是:“中国本位”“民族本位”“中国固有之形式”到了五十年代建筑的关键词是:“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大屋顶”

1911年的政权更迭(满清变更为中华民国),并没有引起建筑风格上的剧变,1900年后政府和公用建筑采用西洋风格的倾向一直延伸到1927年;

1949年的政权更迭(中华民国变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没有终止三十年代在民族主义背景下产生的“大屋顶”、“民族形式”。

两次政权更迭在政治上讲,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都未引起建筑风格的剧变。

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筑的形式。

建于1959人民大会堂采用了西洋古典的型制,中国传统和民族风格的装饰和细部。同年建的还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它的门廊显然比人大会堂的柱廊更显中国式,所以后来被模仿的很多。另外还有四个采用中国传统屋顶的国庆工程: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无一例外地都采用相对不显沉重的攒尖顶。1974 北京饭店新楼采用了现代高层建筑的型制,中国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局部装饰:琉璃檐口,门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中国现代建筑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故然有其政治的背景,但建筑师出于民族情感是自愿地进行探索,且都具有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修养。所以,设计的作品形式地道,比例尺度把握较好,品味也较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采取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大批判”,但“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依然透着民族主义的情绪。这时期出现了一股盛行的风气:形象比附和概念附会。正面当然是指“革命象征”,反面的则是被揭露为“含沙射影”,多少人因此而被批斗。在这股风下,以至出现要把西红柿改名为“永红柿”的荒谬。建筑设计也出现“双塔七层寓意纪念二七”;长沙火车站采用了头顶火炬(西洋式的,而非中国火把)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因为风向难定,火焰只好冲天;还有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三面红旗”。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主旋律的数字隐喻:

4个柱体分3段:三忠于、四无限。

10根柱子9开间:九大、“红十条”。

23步台阶:社教运动的《二十三条》。

台阶总高8.1米:“八一”。

南昌起义毛主席像高12.26米:毛的生日12月26日。

底座高7.1米:党的生日7月1日。

直到1977 毛主席纪念堂——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它西洋古典的型制,中国传统和民族风格的装饰与细部。

国家图书馆它采用大屋顶已摆脱了宫殿式,吸收了民居的特点,进行简化。

20世纪20~70年代,西方经历了了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m architecture)的历史阶段:

现代主义建筑(Modernism Architecture)

社会背景:现代民主社会和城市化

技术背景:工业化生产和工业工艺

哲学背景:工具理性主义

意识形态背景:乌托邦社会主义

美学背景: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

这一年代的中国没有经历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阶段。一直被古典主义、学院派、民族主义占领。1949年后又关起了国门。而当我们在1980年代打开国门时,发现“现代主义建筑已经死亡”,面对的已是“Post-modern”后现代了! 现代主义建筑历史阶段的缺失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建筑带来深刻的影响。

80年代一些建筑师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借用“符号”、“变形”的设计手法,以“文脉”(context)的理念,尝试中国传统的后现代表达,其中不乏较好的作品。最突出的是贝聿铭先生于1982年在香山饭店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性民族性表达的尝试。

到了20世纪中国建筑的发展因为缺少“现代主义”这一历史阶段,作为对“现代主义”批判的“后现代”,在中国也就失去了批判的依据,而更多的是在中国产生了负面影响:建筑设计中理性的丧失、创作思想和批评准则的混乱、形式主义和拼贴手法的充斥、格调低下建筑的泛滥……。

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北京在“夺回古都风貌”口号下出现的“夺风”建筑,高楼顶上加上小亭子,不伦不类,故然有“长官意志”在内,但其“理论依据”借助于“文脉”(一个对context 不准确的中国式翻译)。这些“夺风”建筑和1950年代的“大屋顶”建筑不能等同看待。开始于2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末的“大屋顶”建筑是设计者怀着民族情感自愿设计的;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的“夺风”建筑,建筑师是不愿意设计成这样的,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功底比老一代人也差多了。所以这些建筑大多无美观可言。

随着北京市长陈希同的倒台,“夺风”建筑再无人问津,但“欧风”建筑却乘着90年代中兴起的房地产大潮席卷了全国。

在90年代中期后,伴随着“文化热”,风水、籤语、吉兆、口彩被当成传统文化,为上至政府领导、社会精英下到普通民众普遍地信奉,在这种理性丧失的背景下,加之设计招投标的普遍和设计市场竞争的加剧,文化革命中产生的“形象比附”和“概念附会”,更改了“革命”的词语,换上了“文化”的包装,在设计方案的说明和评标会上的介绍中滔滔不绝:什么“天人合一”、“天圆地方”、“阴阳和合”、“大鹏展翅”,什么“龙”、“凤”、“蝴蝶”、“玉兰花”……。以至于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也不能免俗。而一些格调低下的市俗和媚俗建筑甚至赤裸裸宣扬铜臭的恶俗建筑也粉墨登场,却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如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按领导要求增加的“地球仪”;“白猫黑猫”的南昌八一大桥桥头堡;奉节華字塔(已被炸毁);奥运园区旁的“龙头”;医院大楼的脑颅大厦;在2004年4月参加武汉机场新候机楼各投标方的设计“概念”中,就涉嫌抄袭了美国建筑师的“九头鸟”,黑川纪章的“荷叶”。

这股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泊的沉渣泛起和世风低俗、金钱与权力泛滥为背景的,不从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形式规则出发,致力于“形象比附”和“概念附会”的歪风,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建筑的品味,损害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一些建筑师沿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进行创作,出现了前卫艺术对建筑设计也有影响,北京设计院:北京凤凰传媒中心“非线性设计”。三大建筑:国家大剧院、“鸟巢”、CCTV大楼。

结语

一个中国设计师想要设计出一个既现代又很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建筑,他首先是他得是一个很好的现代的建筑师,有很好的建筑学基本原则的造诣和现代审美、现代设计的品味。当他跨文化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就应该能够敏锐地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那些可以和现代审美品味、现代设计理念相契合的因素和意境,融合到的设计中。而另一些设计师,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左右,对鱼龙混杂、林林总总的传统“遗产”,良莠不辨,难以适从,不能从传统文化中跳脱出来。企图用“形象比附、概念附会、谐音转义、数字隐喻”等等手法在建筑设计中来表现中国传统,结果落入低俗的套路。

注释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秦佑国,《建筑学报》,2004年第6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中国50年代十大建筑

中国50年代十大建筑 1、人民大会堂 特点: 人民大会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北部有可 容纳5000人坐席的宴会厅,中部是万人大 礼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建筑 平面呈山字形,整个建筑庄严雄伟、朴素 大方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 风格特征: 典型古罗马建筑风格。 2、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特点: 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改扩建完成后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展厅 总面积达6.5万平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建筑面积 最大的博物馆。 风格特征: 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 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现在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等部分组成,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和现代化。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3、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特点: 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 史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6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主楼 高94.7米,中央7层,两侧4层。大楼顶 端的圆塔,托举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 徽,它直径达6米,经周恩来总理特批500两

黄金,采用鎏金工艺制成它凌空高耸,金光闪闪。高达4.9米的铜门,是用福建前线参战部队送来的炮弹壳熔铸而成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金字铜底巨匾。大门两侧竖立着陆海空三军战士和男女民兵两组英姿勃勃的汉白玉石雕。全馆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陈列厅高大、宽敞、明亮。沿所有展览场地绕行一周,长达12公里,就其规模而言,为国内外少有。伴随着国家改革和建设的脚步,在它的周围,建立起了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和西客站,把它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风格特征: 平面呈山字型,东西两翼各为四层,中央七层。七层顶上有塔座,托着金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自底层至军徽通高94.7米。总建筑面积60557平方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 4、中国农业展览馆 特点: 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整个建筑的工程主体设计将综合馆、南北农作物馆、青年馆和妇女馆组成一个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体,群体两侧分别布置畜牧馆、畜牧棚、优良品种展览场以及水产馆、气象馆等。总体布局以综合馆为主题,形成较严谨的不对称中轴线,并以中国建筑传统风格为主,琉璃瓦屋顶、重檐、亭阁、柱廊、栏杆等宫殿和庭园处理手法巧妙地结合了展览建筑空间大和体量大的特点,形成融中国建筑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于一体的民族风格新建筑。 风格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展览馆,馆区树木成荫,繁花似锦,湖波荡漾,与回廊亭台、碧瓦黄檐古典建筑群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是北京唯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式大型展览馆。凡来馆办过展览的客商一致认为,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举办大型展览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5、北京火车站 特点: 使用方便,功能分区明显 北京火车站的设计,首先考虑广大旅客的使用 方便。对人、货、车的流线组织,采取了进站 人流通过中央大厅上至高架厅而下到各站台 上车。出站通过地道接到出口大厅疏散,同时 由地道直接与规划的地铁连接。此外,北京火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李先逵 内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

地标性建筑究竟标志了什么

地标性建筑究竟标志了什么 ----------由北京银河SOHO引发的思考 What d oes landmark mark ----------Reflections on Peking YinHe SOHO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剧增,中国建筑的建设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中国似乎成了世界各地建筑的堆积场、世界各地大师的试验场。中国传统街区几近被各地洋建筑消耗殆尽,中国无可非议的卷入到全球化的洪流中,无法自拔。各地地标性建筑异军突起,但是,其到底标志了什么?地方特色?城市景观?现代科技?不禁哑然。本文以银河SOHO中心为例,探讨地标建筑对城市的影响。 【关键字】地标性建筑城市设计银河SOHO 文化 【Abstract】As the developement of China's ecology and the popul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struction entered a white hot stage. China seems to be the stacking test field of architecture around the world. Chinese traditional blocks is almost be consumed by foreign construction, and be involved in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that unable to extricate themselves. Landmark as new force suddenly rises, but, what does it mark?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City landscap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not help but burst. In this paper, make the YinHe SOHO center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city landmark building.【Keywords】landmark city design YinHe SOHO culture 1.引言 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建筑业的迅速膨胀,地方政府为了标榜业绩或是赚人眼球大力建设“地标性建筑”,各种地标性建筑昂然屹立于中国的各大中城市,似乎代表着进步与骄傲。然而,中国城市的趋同性越来越严重,国际式的地标性建筑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城市景观和延续千年的城市脉络已然消失殆尽。在看惯了这种浮华之后,我们不禁反思,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到底标志了什么。 2.地标建筑的概念 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由它的标志和母体组成,母体多指城市居住建筑形态。[1]而这种建筑形态由于各种社会地理因素而产生。因此,标志性的建筑应该留有本身地域的印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地标性建筑”充斥于我们周围,各种意图不再单纯的以城市为依托,标志性建筑似乎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地标性建筑与英文“landmark"相对应。知名建筑评论人王达明这样看待地标建筑:从城市建设的历史来看,能够成为地标的建筑物,至少应符合“宗教性”、“皇权性”和“公共性”三点中的一点。[2]也就是说,

中国各省的地标性建筑

中国各省市的标志性建筑 1、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天安门城楼,建筑在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造型庄重浑厚,宏伟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主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海:东方明珠塔 东方明珠塔是上海标志性建筑物,位于上海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1991年7月30日动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塔高468米,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东方明珠塔集观光餐饮、购物娱乐、浦江游览、会务会展、历史陈列、旅行代理等服务功能于一身,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和旅游热点之一。现已成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3、天津:天塔 “天塔”即天津广播电视塔,总高度415.2米,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二高塔。在塔上俯瞰,整个天津市尽收眼底。天塔耸入云天,跻世界高塔之林。塔重4余万吨,飞碟式塔楼。水域22公顷,缘塔得名曰“天塔湖”。天塔位于聂公桥畔,东邻紫金山路,西接浮翠龙潭。水中兀起,唯天下独有:挺拔俊秀,尽九州风流。环廊在瀑跌三层碧水,碟楼旋宫逐九天星辰。湖光塔影偕红莲绿柳,皓月朝霞迎胜友嘉宾。 4、重庆:解放碑 解放碑最初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木质结构,称“精神堡垒”。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建,题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解放碑作为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商品及场所的徽标之中。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不仅是长江上游的黄金商贸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集购物、休闲、旅游、商务、餐饮、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 5、河北石家庄:艺术中心 悉尼歌剧院的石家庄艺术中心由德国?GMT公司设计,景观由澳大利亚一公司设计,施工由香港公司设计。主要由5部分构成:梦幻湖(120亩水面+大剧院)、益智水上乐园、自然循环公园、艺术公园(名家书法大道、智慧名言大道)。

世界各国首都标志性建筑大全中英对照

世界各国首都及标志性建筑大全 中国——万里长城 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王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China 首都capital:北京 National flag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着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中国还没有确定国树,银杏和国槐有望成为中国的国树。 national bird国鸟——丹顶鹤:丹顶鹤被中国人称为仙鹤,其丰姿秀逸,性情幽娴、矜持华贵、高雅洒脱。 在1949年7月由曾联松设计。其中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原“士、农、工、商”之所谓“四民”,但依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俄罗斯 Russia ——莫斯科红场 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辟于十五世纪末,十七世纪后半期取今名。平面长方形,面积约4公顷。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临莫斯科河。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红场的知名度可以与天安门广场媲美。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都:莫斯科 Moscow 。 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的悠久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三色的排列显示了俄罗斯幅员的辽阔。但另一方面,白色又是真理的象征,蓝色代表了纯洁与忠诚,红色则是美好和勇敢的标志。[1] 美国——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00多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国名:美利坚合众国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 国花:玫瑰rose

青岛市十大标志性建筑

青岛新闻网8月6日讯由青岛市政府主办的新中国成立60年“青岛市十大标志性建筑”评选活动,自6月1日启动以来,经过申报、推荐、资格审查和专家委员会初选,经两轮讨论投票后,确定了30个候选建筑项目。 30个候选建筑项目确定 本次评选的新中国成立60年“青岛市十大标志性建筑”是指1949年至2008年底期间,在青岛市域范围内建成的、具有城市发展标志性和社会文化历史意义的优秀建筑。十大标志性建筑评选专家委员会根据评选条件,经两轮讨论投票后确定了以下30个候选建筑项目。 本次评选对候选的30个建筑,按照社会公众投票和专家评选意见各占60%、40%的比例计算得分,前十名将最终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青岛市十大标志性建筑”称号。 市民可通过4种形式参与评选 纸质选票:8月6日的《青岛日报》、《青岛晚报》将刊登活动选票,市民按要求填写完整后,在信封正面注明“十大建筑”字样,邮寄至青岛市宁夏路288号一号楼甲,青岛市勘察设计协会收,邮政编码:266071。此外,8月16日我市部分广场将组织集中宣传和投票活动,市民届时也可在活动现场进行投票。 网络投票:市民可登陆组委会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db6744634.html,进行投票。 手机短信投票:编辑手机短信228+候选建筑物编号,(如为编号01的建筑投票,则编辑22801),移动、联通、电信用户统一发送至106285325。(资费1元/条,不含通信费) 固定电话投票:固定电话可以直接拨打16893265进行投票。(资费1元/条,不含通信费)所有投票方式的截止时间均为2009年8月31日24时(邮寄方式以邮戳为准)。 一等奖42寸液晶电视一台 为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组委会办公室对采取不同投票方式参与的市民均设置奖项:其中一等奖各1名,奖品为42寸液晶电视一台;二等奖各2名,奖品为32寸液晶电视一台。 三等奖各3名,奖品为彩屏手机一部;纪念奖各100名,奖品为精美纪念品一份。最终评选结果,将于国庆节前向社会公布,并举行抽奖活动。青岛市公证处将对社会公众投票统计结果、专家评审结果及抽奖活动进行公证。 30个候选建筑图片及文字介绍(按建筑竣工时间排序) 01青岛市人民会堂02青岛黄海饭店03青岛小鱼山—览潮阁04莱西市月湖公园—揽月楼05青岛行政中心广场建筑群(含市级机关办公楼、五四广场、五月的风)06海尔集团——海尔中心大楼07青岛广播电视塔08青岛海关办公业务大楼09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10佳世客东部购物中心11青岛市博物馆12崂山区政府行政大厦13青岛日报社综合楼14山东国际会展中心(青岛)15海信大厦 16青岛市图书馆17青岛国际金融中心18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青岛市分公司东海路联通大厦19新世界数码港20青岛国际机场航站楼21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办公楼22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综合楼23青岛极地海洋世界24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图书馆25即墨市服装市场26第29届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27青岛海信广场28青岛火车站29东海路9号30卓亭广场。 青岛市十大标志性建筑候选名单图片简介及入选理由(按建筑竣工时间排序)

对中国现代建筑的认识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锋 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一次大战之后,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标志,在德国、法国、荷兰乃至俄国,先锋派们的建筑设计实验导致各种现代建筑成果层出不穷,1925年前后,现代建筑运动已达到蓬勃发展的势头,并经此席卷整个欧洲,同时逐渐影响世界各地,包括亚洲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一、现代风格的诞生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 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2010-05-17 22:28:04 来源: 中国排行榜网 核心提示: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b6744634.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天坛祈年殿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b6744634.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网络调查,评定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单如下: 一、北京天安门城楼 入榜理由: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明北京城正式建成。其规模宏伟而壮丽,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到20世纪20年代,新建筑运动进入高潮,其中以“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流传较广。促使中国现代建筑形成的客观原因有:随着市场上各种生产技术与生产材料的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业不同模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得建筑业不断地以旧换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建筑业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有了各种新的要求;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建筑师们不得不给现代建筑物赋予各式各样的新功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剧增,使得建筑学家们在构思建筑物的结构时不得不考虑建筑空间所能承 载的人从而现代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楼层越来越高,建筑类型也不断增多。 1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点 1.1 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 建筑的使用要求,如居住、饮食、娱乐、会议等各种活动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决定建筑形式的基本因素,建筑各房间的大小,相互间联系方式等等,都应该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现代建筑已不像古代建筑那样,在古代社会,人类居住等活动分化不细,建筑功能的发展也不是十分成熟,如中国古代木构架大屋顶式建筑形式几乎可以适用于当时所有功能的建筑:居住、办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逐步提高,越来越注重于对生活的享受,所以现代的

建筑师们在建筑构思时必须考虑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如:安全性、耐久性、实用性、抗震性,从而进行在已有的建筑中改进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功能。 1.2 现代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 现代建筑不仅讲究外观的优美,同时也注重技术的合理性。随着人们审美观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外观已不同于古代建筑,不再只像宫殿、庙宇等。现代建筑比起古代建筑更善于根据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建筑,其在结构技术上也表现出现代技术的高超性,如: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的成功在于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分不出先有山林、溪水,后有别墅;还是先有别墅,后有溪水、山林;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将已有建筑及环境特征作为新建筑的创作基础,建筑着眼于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总体的协调,平面形成对大礼堂的围合,体量高度控制在低于礼堂5m左右,将新馆、老管及礼堂构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环境。 1.3 建筑空间是建筑的实质,是建筑设计师空间设计及其表现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现代建筑不仅注重外观,而且更注重建筑空间内部的设计。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内部的不同要求,现代建筑空间内部已出现不同于古老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的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缺点分析 工业设计0802 杨永瑞 15号

中国现代建筑的缺点分析 十八世纪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附近国家都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存在。但是,现今的文化的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位置在哪里?中国建筑在悠久的中国历史背景下从未走出过自己国家的大门,在中国建筑基本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下,西方建筑师们正忙碌于占领中国这个孕育巨大潜力的建筑市场。近代中国建筑失败之后,中国建筑才摆脱了其错误的传统建筑意识,但一不小心就会陷于更大的错误。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破绽之路。我打算批判地检讨关于近代以后中国建筑的一些现象,因为我想提示中国建筑的未来方向的一方面。对于在这论文中批判的对象建筑,肯定的评价也有点儿道理,但从历史的广角观点看则不能给他好评价。中国的历史源渊流长,其建筑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我确信在随后不长的时期内,中国文化一定会再次复兴。 那么中国现代建筑目前都有哪些缺点呢?下面列举一些在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 1.上海近代建筑的非主体性和非现代性。 上海近代建筑因为其主体大部分是西方人,所以只能归为非主体的。但这点是基于当时历史状况造成的。而在此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现今不少中国人为有这样的上海外滩建筑群而感到骄傲,还把它作为模范。上海的大部分近代建筑从当时世界建筑的潮流看,是非现代性的。当时代世界建筑已经进入了新思潮的建筑运动,因为不能感知其新时代潮流,只能积极的参照已经流下的西方古代建筑诸样式的的所谓新古典样式。所以诸多的外滩建筑群中没有一个堪称一流现代建筑。然而很多中国人忽视了建筑群的历史性非理性的评价建筑的价值,并且因它而自豪,甚至一些中国人开始要将外滩建筑群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运动,是相当可笑的事。而且更可惜的是现在的上海建筑情况也差不多一样。当然在上海也有比较成功的几栋现代建筑,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国建筑师的作品。众多其他上海现代建筑只是追随过时的建筑潮流的垃圾而已。如果我们五十年后再看的话,也许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2.中山陵的非中山性 南京的中山陵是中国人纪念尊敬的孙中山先生的重要瞻仰地。查勘北京紫禁城与明代的皇帝陵墓,让人感受到的是非人性与权威性的尺度感。然而中山陵也仿效非人性的古代宫殿与陵墓的型制。中山先生是谁?他是举起人民就是主人的三民主义“旗帜”,为推翻封建专制主义而发动了革命的伟人。那么,为什么他的陵墓建造得如同于他推翻的封建帝王的陵墓呢?评价一群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它的外壳,而是其建筑适合的内容。内容适用错误的建筑,即便在其他方面做出何种努力,都不能挽回其错误的内容。既然是中山先生的陵墓,就应该回到人民身边,应该具有跟人民和谐素朴的概念。因此给那些建筑以优秀的名誉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家的蠢话,就是中国建筑走向未来之路上的绊脚石. 3.传统瓦屋顶的继续的失败 源自民族主义的所谓大屋顶样式是中国近代建筑后期的代表性样式。众多重要的中国建筑戴着不合适的大帽子,耸立在大街上,并且作为中国主要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跟社会主义本质显然这种民族主义倾向的建筑已经发生了矛盾。在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新事物的国际主义建筑样式被抛弃,建筑和社会产业的其他部分步伐不一致,因此也就找不出中国建筑的出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性理论家梁思成却在这时候赞同传统大屋顶样式,使得国内建筑师的思维受到桎梏。复兴传统大屋顶样式突然衰亡,直至成为一种罪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

中国标志性建筑

去不同的城市,都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想要了解每座城市的魅力,往往都是从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开始的。因为,标志性建筑不仅仅是象征了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主角。就像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等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往往就让人们不禁想要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地理特色。在最新的世界一线城市排名中,中国共有5座城市成功上榜,而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同样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那些让国人骄傲的一流建筑物。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个人口仅有700多万的城市,成功跻身国际大都市的行列。而在香港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非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莫属。这个世界级别的金融中心,总面积达43万6千平方米,是享誉海内外的摩天大楼。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市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物。作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玩。该建筑于1991年兴建,曾成功入选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依然是人气很高的旅游景点。“了解上海,从东方明珠开始”也成为了上海最受欢迎的旅游口号。 北京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并且是著名的“世界五大宫之首”。最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故宫往往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最佳选择。过去几年时间,故宫接待的人数就已经达到1亿人次。 广州塔 在广州市中心,有着一颗璀璨夺目的高空明珠,那就是广州塔。总高度600米的广州塔,是中国第一高度,也是世界第二高塔。更重要的是,在广州塔内的多个配套设置也创造了多个“世界最高”的记录,包括有“世界最高摩天轮”、“世界最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浅谈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可持续性建筑的提出背景 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物质原料中有50%以上用来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又消耗了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能源的40%。而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34%。这些数据结果足以说明,作为现代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对自然生态平衡存在较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如何协调建筑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可持续性建筑的定义 可持续性建筑实际上也叫做生态建筑。它的定义是在1987年的联合国《蒙特利尔协议》上提出来的,但真正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饿重视还是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召开之后的事。 可持续性建筑的一般性定义是:“一种开发模式,既可以满足我们这一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四点: 1、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2、尽可能使用天然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3、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止污染措施; 4、建造地远离污染源。 对于可持续性建筑的质量评估标准分为: 1、在生理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有合理的立体绿化,能有利于保护,稳定周遍地域的生态; 5、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的运转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6、富有生态文化及艺术内涵。 三、中国建筑的现状和国外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应用 实际上,可持续性建筑这一概念中的“可持续”主要包括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而能源可持续问题是三个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问题。 (一)能源节约 据了解,我国既有的城乡建筑中,98%为高能耗建筑,新建住宅中,也只有5%符合现阶段的节能标准。这导致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高达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建筑能耗的3倍左右。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又是“能耗大户”,夏季城市电能消耗的40%都用在空调上。但这种状况不是不能改变,事实上,在建筑能耗中,空调制冷用电有巨大节能空间。有专业人士算了一笔账:按现有建筑建设规模和增速,到2020年,全国制冷电力高峰负荷将会翻两番,即达到约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电力,为了满足空调制冷的高峰负荷,电力建设总投资共约需1.4万亿元,这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如此以建电站应付高峰用电需求,是很不经济的。但如果应用已经成熟的节能住宅技术,给住宅穿上一层“棉袄”,冬夏两季所用空调的耗电量就会大幅减少,住宅总能耗可减少一半以上。 再有就是水资源的节约问题。很久以来,水都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物质;然而,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量需求呈直线增长,水荒初现端倪;另一方面,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更加突出。因此,事实让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水,从而,水终于以一种资源的身份被提出来。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供水形式就非常不科学,非常不可取——无论是居民饮用水或家庭洗衣、冲厕用水还是交通、绿化、环卫等市政用水,绝大多数都是一管到底,等质供应。并且在众多的给排水工艺上都没有做节水措施,这实质上是对水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如果将供水系统按照不同水质的需求分为:生活饮用水系统和杂用水系统,再对供水环节进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建筑金碧辉煌,等级森严,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心目中的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一:天安门 谁也无法否认天安门的特殊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从数百年前延续至今,作为皇城正门,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皇帝颁诏的场所,皇帝的神圣权威通过天安门向天下播扬;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讲台和新文化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原称承天门,初建时仅为三层楼式木牌坊,成化年间重修,始建城楼,清顺治八年重建为今天的宽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顶城楼样式,城楼长60余米,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为重檐歇山殿顶,上覆黄琉璃瓦,60根巨柱高耸,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门前的雄伟的石狮和精美的华表都是明永乐年间的古物,白色的石狮和华表与红色的天安门城楼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组成了完美和谐的建筑整体。 二:紫禁城建筑群 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与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近9000间,被誉为“殿宇之海”,宫殿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有近六百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共居住过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众多国内外建筑学家认为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殿高28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大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雄伟壮丽的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中华第一殿”。 三:天坛祈年殿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修建而成,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采用青蓝色琉璃瓦,表示天空的颜色。大殿通高38米,按照“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三十天;大殿中部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征一日的十二个时辰;中外层共

中国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

中国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 未 2007-07-04 2236 “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像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谜画,其中隐藏着欲望,或着隐藏着反面的恐惧,像梦一样。” “城市也认为自己是心思和机缘的造物,可是两者都支不起城墙。你喜欢一个 城,不在于它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只在于它对你的问题所提示的答案。”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梦,而城市建筑则是这个梦境中绚丽辉煌的部分。巴尔扎克说:“艺术在于有本领在针尖上建筑一座宫殿。”而各具形态风格各异的建筑无疑是艺术的实物再现。建筑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准和艺术品味,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的外化和延伸。有人说,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看到了它就领略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的深度广度。 看看中国省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中体味我们文化的广博和生存的情怀。 北京(天安门) 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主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人喜爱的观瞻胜地。 天津(天塔) “天塔”即天津广播电视塔,耸立在天津市区的西南,总高度 415.2米,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二高塔。在塔上俯瞰,整个天津市尽收眼底。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位于花园道一号,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一九八五年四月开始动工;一九九○年五月大厦正式开幕。大厦楼高70层,另地库停车场4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约50多米)共有367.4米。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是世界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匠心杰作。其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国银行(香港)未来继续蓬勃发展。大厦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色彩。 台北(101大楼) 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筑物——101大楼是台湾建筑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工程。

总结的日本现代建筑特点

总结的日本现代建筑特点 2010-01-31 01:00 1.没有很明确室内外空间的分界,环境与建筑物互动,人类与自然界共存。 体现: 1)缘侧(中国的门廊,西方的灰空间),一旦下雨这种构建也能为人遮风避雨,也使建筑与大自然紧密连接 2)伊东丰雄的建筑 建筑师关注都市人的游牧文化,即现代家庭已经不再以家庭为中心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空间,他希望创造公共空间给这些自由的个体。他运用管子将日光引进,镜子追随日光,从最高层将光线反射到一楼,继续延续户外空间。 3)安藤宗雄的建筑 光之教堂:光线是大自然的象征信徒在光的笼罩下与自然合二为一 2.呈现局部,并非面面俱到 有点像半木,取半为满的意思。 3.弹性 体现: 茶室,人们没有固定的位子,可以根据需要想做哪里坐那里,不像北欧那般硬性,在特定地方放置一把椅子,规定了人的活动空间。 4.禅意 1)不规则的设计符合日本的传统 比较欧洲巴洛克庭院,植物都修建成了集合圆形,因为欧洲人没办法向日本人一样随性,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禅意。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