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目的 背诵版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背诵版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背诵版

教育目的

一、概念: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二、意义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2、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3、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二)功能:

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工作指明方向和奋斗目标。

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3.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包括对学校办学、教育工作、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检查评价。

4.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通过三种方式调控: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方式和目标方式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

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美各方面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预期变化。

(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三者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的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四、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2、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联系)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方针除了包含“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的人”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对人的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PS:1、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通才教育: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专才教育: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在某一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2、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英才教育:(马丁.特罗)高等教育按其总体规模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属于大众化阶段;>50%属于普及教育阶段

大众教育:三个核心理念):人人接受有价值的教育;人人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关于未来新人主观形象,是一种理想)

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概念:指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一)宗教本位论:在宗教影响下皈依上帝,培养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奥古斯丁,阿奎那等(强调教育对人精神世界作用,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但其某些观念批判近代教育过度功利化和技术化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个人本位论

(制定依据)个人本能本位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价值)注重教育对个人价值。

(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代表)孟子、卢梭、罗杰斯、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

(意义)积极:1.确立儿童在学校教育中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发展需要,促进其个性发展,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压抑和灌输弊端;2.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人和健全人格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消极:首先: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性分析,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这是不现实和行不通的,其次,过于强调人性中天生倾向对人发展作用,忽视了学习和社会影响的作用,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

(三)社会本位论

(制定依据)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从社会需要出发

(价值)注意教育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其他)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

(代表)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巴格莱,涂尔干等)

(意义)积极:看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登对教育目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根据社会需要制定,国家承担教育教育责任,这对保证教育地位,发挥教育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

消极:否定个体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作用,则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压抑。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我国的教育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事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

(四)教育无目的论:

由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PS:杜威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教材,教师旧三中心。提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新三中心。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形成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五)文化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该围绕文化范畴进行,统筹教育、社会和人三者之间关系,唤醒人的意识,使其具有主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六)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是斯宾塞,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本身。

七、当代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提出历程:1)1993.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2)1995.3.18颁布《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固定。

3)1999《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做新表述。

4)2001《基础教育改革决定》理论指导。

5)2002十六大报告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方针。

(四)理论基础: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五)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方向性);2、德智体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目的实现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六)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

PS:1、&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核心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处或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培养完人”的教育目的

内涵:人的发展和培养包括“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实现途径是终身学习。

八、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素质:1创新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

2、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体现:1)注重少数学生发展忽视全体学生发展;2)注重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忽视素质的全面提高。

解决措施:1、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3、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九、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一)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各育基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良好道德品质,正确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辩证思想方法,健康心理品质,完善人格,思想品德能力

智育:(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智力)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才能,增强各方面能力,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精神。即: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美育:培养审美观念,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

体育:指导学生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强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各部分之间关系: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地位不一样,(相对独立性):德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是“五育”的灵魂,智育是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史具体运用和实施。

十、素质教育

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特点:全体性(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未来性。

3、基本内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

4.理论基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5、素质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6.补充:素质教育三大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7、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2)建立教育”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沟通衔接;3)加快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4)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5)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完善素质教育保障机制;6)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完善督导评估制度;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

8、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对素质教育使学生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意味着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其次才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对素质教育的形式的误解。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对考试的误解。考试本身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错的是应试教育者将其看做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误区七: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的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遵守的总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立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辨: 教育方针是阶级或政党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途径和培养方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目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 ①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即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③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④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2.内容结构: ①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②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其中,关于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柏拉图凯兴斯坦纳涂尔干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评价:忽视了个体的价值,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2、“个人本位说”(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 主要观点——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教育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许锡良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怀持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就是这一句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个对教育目的的论断与杜威所说的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其实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与价值判断,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人类的教育目的,经历了无数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至今仍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教育的国家主义目的论与教育的个人成长论。我这里之所以不把通常所说的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引入,是因为,

按照杜威的说法,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不矛盾,个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则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其实也在指他在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在为社会作贡献,当我们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指教育促进了个人的身心健康,用身心健康的人及他们的个性才华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其实是指一个事件,只是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对立与矛盾的东西。只有国家本位或者政府本位才是与个人本位相矛盾的。因为,中国常常把社会与政府及国家混为一谈。才有这样的错误论述。 怀特海无疑是个人本位论者。当他把教育的对象定位为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的时候,怀特海的目光完全聚焦在活生生的个人定位上。任何教育,如果没有落实到血肉丰满的个人层面,都是无效的教育。理解了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了。 人,如果离开了文化,就有如鱼离开了水。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发生关联,在于通过文化环境起作用的。因此,怀特海开篇即这样说:“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对人类情感的感受。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如果一个人仅仅是见多识广,那么他在上帝的世界里是最无用且无趣的。”然而,这句话正好击中了中国传统国学的要害。中国的《论语》正是零零碎碎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称不上是知识,而是由圣人即兴发出来的一些感想。一个民族数千年来就靠这些东西作为思想活动的材料,也难怪,这些零碎的信息并没有给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 1.理解教育方针的内涵、意义及制约因素; 2.熟悉和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和我国现时期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3.能够联系实际认识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4.了解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考试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我国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学习要求】 1.识记:(1)教育目的的概念(2)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教育方针(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理解:(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2)教育目的的作用;(3)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4)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5)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关关系; 3.应用: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复习内容】 第一节教育目的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如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家长、亲友、教师等都可以对受教育者寄予这样或那样的期望。 狭义:是指国家(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通俗地说,就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归宿,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具体有以下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1)宏观的:一定社会、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对所有教育活动都有统摄作用,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 (2)中观的:一定教育机构、学校的教育目的,即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 (3)微观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是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的性质与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我国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及作用 教育目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中核心部分――教育目的本身是价值的选择,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同时它也是是教育目的中的复杂领域――人们的地位、背景不同,有不同的认识水平、理想,形成不同的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必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两种对立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目的应该以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为根本,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个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等(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观点:社会才是目的,个人只是社会目的实现的工具,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目的必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2019年文档

浅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人们誉为“科学教育之父”。他的道德教 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我国受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影响颇深。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目的论对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也不无参考价值。 一、对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理解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教育的目的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做好内心的准备”。 把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归结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最高目的――道德,一般目的――“可能的目的”(或称“选择 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或称“道德的且的”)。所谓“可 能的目的”,是指与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 来某些时候按照他们的心向或多或少地会遇到的目的;“必要的 目的”则是指学生将来不管会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完善的道德品格。在赫尔巴特看来,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目的中,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他明确指出:“一个青年 人纯粹出于得到好处的目的想向某一位教师学习什么本好像他 选择什么颜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领和知识,

色的衣料做衣衫一样。但是他的思想范围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一切。”这就是说,教师最应该关心的是如何培 养学生完美的道德品质,发展他们敏锐的认识能力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能够克服各种盲目的冲动,成为安分守己以及毫不怀疑和反抗现有制度的人。 作为最高目的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 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是他的教育理想。而选择的目的和道德的目的是教育实践中的可能的和必要的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观体现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形态――“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前者表达的是人们的一种愿望或理想,后者是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赫尔巴特教育目的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而且还强调教师要在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这两个目的中要更关心必要的目的,所以可以称他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目的。 二,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目的观的特点 1 道德作为最高目的 古今中外,道德历来是教育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思想深受裴斯泰洛齐和康德的影响,但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入。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概念中应包含五种观念:(1)“内心自(4)“正(3)“仁慈”的观念;(2)“完善”的观念;由”的观念;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⒌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⒍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⒎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 ⒏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学说 ⒐.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 ) 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 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 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解析

12/2009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解析 s 李 栋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他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关于儿童、关于教育的观点直击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他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强调尊重儿童的本能和需要,他反对外部强加的目的,反对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等。 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杜威曾于20世 纪早期亲自到日本、中国、苏联等国家访问和讲学,他是思想对于世界上很 多国家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罗思(R.J .Rot h )所说: /未来的教育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想象,它在前进中怎么可 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越杜威0。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在今天也有很大的 启示。 一、目的的性质与标准 关于教育目的,杜威有这样一些表述:/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 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0、/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 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有继续生长的能力0、/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 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0等。杜威讲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并不是教 育没有目的,相反他极其赞同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实现民主主义社会 的手段。 在杜威看来目的具有预见结局的作用,我们应该根据预料的结局来指 导现在的活动,而对于这个目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认识,认识的愈充分, 预见的结果愈多,活动就愈有意义,也愈容易被控制。杜威认为目的必须 是在对活动对象的充分认识上提出的,不能来自活动之外,只有这样才能 发挥人的智力,只有这样/目的0才能进入人的生命活动中去,才能成为真 环境影响人。目的的灵活表现在与环境的作用上。不是一成不变地在一 定环境中去完成/任务0,达到/目标0,而是根据情景不断的发展自己,使 之成为对付环境的一个方法,使环境产生有益的变化,这里杜威强调了主 动性。杜威用靶子的例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把活动的工具当成了目 的,例如考试只是测试学生学习程度的一种工具,然而我们却把它当成了 学习的目的。 杜威反复强调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是想说明传统教育中我们接受了太 多老师、父母等的教育。当我们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我们应该首先考虑 儿童的条件,就如农民的条件是土壤天气一样,正如前面所说,教育目的必 须是在行动中检验并得到不断发展的,即教育目的变化无穷,随着儿童的 不同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的经验的增长而变化。杜威澄清了 两种情况,他并不反对的成人对孩子的指导和建议,杜威认为成人可以根 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帮助儿童更好的认识自己,发展潜力。他反对的 是,成人自己在某方面有成就,就想当然的认为儿童有潜力,并把这种想当 然的潜力作为目的强加给儿童。良好的教育目的能够提供给教师和学生 发挥智力的环境,外部强加的目的使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使学生的主体 性被泯灭,外部的目的学生反抗不了,符合自己经验的目的不能发挥,学生 经常处于这样的矛盾中,杜威认为在这样的目的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会对 实现民主主义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杜威反对一般的(抽象的、不切实际 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即生长(educati on as grot h )与教育目的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即生长(ed u cati on as grot h);教育即生活(edu - cati on as life);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看来/教育与生长是很有关系的,教育就是生长。没有教育,就没 有生长。教育不进步,社会也不能进步0。杜威是把教育、生长和社会的进 步联系在一起的。杜威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社会也是如生物一样需要进 化,只是社会的进化需要人的/进化0即发展,社会的发展取决了每一个人 的发展。由于杜威把人看成是一直发展着的状态,而教育又是决定将来社 会的关键因素,因此他认为,当前的教育目的不能从当前的社会和人那里得到,那些都是教育过程以为是目的。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固定的,呆板的,它不能激发特定情境下的智慧,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杜威会说/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0、/教育过程之外无目的0。三、儿童观、社会观与教育目的杜威曾在其演讲中提到:儿童的本能、活动和感情,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起点。杜威儿童的本能等作为教育的起点,是基于他对环境和共同生活体的界定,在他看来只有从儿童的兴趣、习惯等出发,才能使儿童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发挥儿童的潜能,进而使环境进入生命活动中并对生命活动产生真实的影响。因此杜威所说的良好的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固有的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杜威从来都不否认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到:社会,就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杜威作为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面对当时美国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民主主义社会的理想,他的教育目的不是来源于当时的美国社会,不是来自成人已有的观点,他的参考系是民主并不断地阐述民主主义及民主主义社会的涵义。杜威的设想是通过教育影响社会的未来成员(儿童),从而影响并决定未来社会,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学校和学科就是中间的一座过渡的桥。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他的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只不过是为达到改良社会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当我们了解了杜威对于教育、儿童、社会的理解之后再来看其教育目的,我们看到杜威深信教育是人类进化最有效的手段,他把教育的作用置于很高的地位。杜威认为现在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而社会的发展是由其成员的发展决定的,他深信教育的力量,认为现在影响儿童就是影响未来的社会。学校和学科就是用来影响儿童的工具,要影响儿童,在杜威看来就是要进入儿童的生命活动中,成为儿童的真环境,要进入儿童的生命活动中就必须尊重儿童,必须从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出发,必须顺应儿童的需要。既然儿童是未来社会的成员,当前的社会也在发展中,当前社会的成员也在生长中,那么当前社会所提出的目的都是即将过时的,不符合要求的,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也就不能当做儿童的教育目的。因此,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这个未来就是杜威所说的民主主义社会,这样的社会就是教育的目的。如杜威所说,目的具有预见的作用,认识的愈充分,活动就愈有意义,控制就愈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可以防止,希望看到的结果,加以促进。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活动的方向,我们要有意向它行动,并根据这个方向来认识事物的意义,哪些我们该做,哪些需要回避,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赵祥麟先生曾指出:/只要旧学校里空洞的形式主义存在下去,杜威的教育理论将依旧保持生命力,并继续起作用。0应该说杜威关于儿童、关于教育的观点直击我国传统教育的要害,他强调儿童从书本记诵中解放出来,强调尊重儿童的本能和需要,他反对外部强加的目的,反对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等。反思当下,我们应该思考的更多。参考文献:[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单中惠,王凤玉.杜威在华教育演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01中国校外教育教研探索

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 一、对主要哲学流派教育思想的评析 在教育哲学史上,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非常之多,主要的哲学流派有:实用主、进步主义、改造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行为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笔者认真分析了进步主义、改造主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对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自己对于教育目的的理解。 1、进步主义教育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又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工业从北部扩展至南部和西部,基本上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使美国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工业化的完成,使美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西方世界,同时也给美国自身带来了许多复杂的问题。新的经济模式不仅引起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还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使美国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不满现状的有识之士强烈呼吁政治经济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便在这一背景下发生。 进步主义教育者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包括社会道德、经济、价值观等方面,他们提出了新的适应时代的观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推动了美国的社会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但进步派的民主目标并没有实现,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它所宣称的民主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也没有考虑到政治的经济基础”。 2、改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思潮则是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在社会改造主义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他们反对进步主义强调手段而忽视目的、重视过程而忽视结果的做法。他们认为只有明确的目的才能找到适当的手段。社会改造主义认为,学生中心课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社会。改造主义也强调课程的经验性质,主张经验是第一位的,但却坚定地认为,经验是团体的而非个人的,所以改造主义格外强调的是团体经验。团体经验实质在于改造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动社会的变化,设计并实现理想的社会。学生摆脱对社会制度奴役般的服从,明确社会改革的需要,形成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塑造新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文化的能力,从而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人。 无论是进步主义还是改造主义,它们都植根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尽管改造主义和进步主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其中心都是围绕着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而来。只是进步主义更强调通过个人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而改造主义则是强调通过社会发展来促进个人发展。这是目的和手段的换位。无论是进步主义还是改造主义,都不曾割裂社会同个人的联系,不论是以哪一方为目的,哪一方为手段,社会与个人的不可分割。 3、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针对当时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支配下的美国学校教育暴露出的诸多弊端,从多学科视角对教育本质与功能、知识的作用与课程、教师的地位与素质提升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方位、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教育主张。 要素主义又被称为传统主义、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社会进化,防止社会退化。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教育本质上是社会进化的基本因素,其功能在维护社会的民主

第五章-教育目的测试题

第五章教育目的测试题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不正确的是() A. 人的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B. 人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全面发展 C.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D. 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统一的发展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可以概括为“四有”和“全面发展”,其中“四有”不包括() A. 有理想 B. 有道德 C. 有能力 D. 有纪律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受教育者要坚持“四个统一”,错误的是() A. 坚持提高身体素质与促进心理健康的统一 B.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C.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D. 坚持树立远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 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A.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 B.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 C.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艺术教育 D.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5.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是() A.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教育与娱乐活动相结合 D. 改造旧式劳动分工 6.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 A. 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B. 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 C. 全面提高教育的质量 D. 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7. 长期以来,社会一直倡导培养青少年见义勇为、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一个又一个舍己救人的少年儿童成为英雄人物被广泛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的还被收入了中小学生课本,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学习的榜样。多少年来,向坏人坏事做斗争、见义勇成了中小学生应该遵守的《学生守则》中的容,要求中小学生广泛遵守。但在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市开始执行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其中,原有的“敢于斗争”和“见义勇为”被删除,取而代之为“主动报告”、学会“自救自护”等容。关于这一修改,不正确的是() A. 不应该修改,“见义勇为”“敢于斗争”是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是非观的重要品质。 B. 应该修改,删除“见义勇为”增加“自救保护”是贯彻“以人为本”学生观的体现。 C. 应该修改,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容。 D. 应该修改,儿童身体弱小,能力有限,见义勇为是拿鸡蛋碰石头,儿童应该首先保护自己。 8.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C )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 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对中国教育的启示许锡良怀特海的《教育目的》(怀持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注,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 这位英国剑桥、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作为罗素的老师、同事与朋友合著过《数学原理》一书,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深邃的大思想家。 他的《教育目的》虽然只是他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讲座、报告与论文组成,但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读了令人受益匪浅。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就是这一句了: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这个对教育目的的论断与杜威所说的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其实是基于同样的逻辑与价值判断,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人类的教育目的,经历了无数的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但是,至今仍然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教育的国家主义目的论与教育的个人成长论。 我这里之所以不把通常所说的教育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引入,是因为,按照杜威的说法,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不矛盾,个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会则是由人组成的社会。 1 / 8

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的时候,其实也在指他在发挥自己的天赋与才能,在为社会作贡献,当我们说,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指教育促进了个人的身心健康,用身心健康的人及他们的个性才华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其实是指一个事件,只是一个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对立与矛盾的东西。 只有国家本位或者政府本位才是与个人本位相矛盾的。 因为,中国常常把社会与政府及国家混为一谈。 才有这样的错误论述。 怀特海无疑是个人本位论者。 当他把教育的对象定位为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的时候,怀特海的目光完全聚焦在活生生的个人定位上。 任何教育,如果没有落实到血肉丰满的个人层面,都是无效的教育。 理解了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怀特海的教育目的论了。 人,如果离开了文化,就有如鱼离开了水。 个人的知识与社会发生关联,在于通过文化环境起作用的。 因此,怀特海开篇即这样说: 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对美和对人类情感的感受。 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识对文化毫无帮助。

教育目的论

我的教育目的论 中国教育目的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对国内外教育目的考察反思的基础上来构建教育目的理论的。 在教育目的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这样一条研究思路,即按照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历史类型来考察它们的发展。历史上的教育目的观主要体现在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最初表现在“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与“个体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激烈交锋,“人本位”教育目的思想史从卢梭开始,经康德和裴斯泰洛齐,在裴斯泰洛奇的影响下,又经赫尔巴特、福禄贝尔、斯宾塞,直到19、20世纪的“儿童中心主义”运动,包含了“一切能力和谐发展”、“德智体和谐发展”等观点。在19、20世纪初,德国的纳托普、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杜威,几乎同时在各国大力倡导“社会本位”的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处于“儿童中心论”运动中心的美国,教育目的实际上是持“社会本位”取向的。在这之后,经由实用主义教育把两者机械统一起来,直到在我国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科学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在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陈述中,多次强调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把两者辩证的统一起来,但我国教育目的的实际的价值取向究竟如何,依旧存在很大的分歧。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经历的教育目的的事实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的,其取向以“社会价值”为主导,并没有出现“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平衡、协调发展,更没有明确的主张过要突出选择“个人价值”。当然,有很多学者我国教育目的的研究基本上持传统的“社会本位”倾向。但是,我认为,现代的“社会本位”教育观不同于之前叫嚣甚喧的“社会本位”观了,我们已经开始将个人发展、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包含在教育目的之中。只是要完全实现“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平衡、协调发展,依旧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这取决于教育活动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受到政治过程和非政治过程两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教育目的首先要符合教育对象的发展规律,其次,中国教育目的的研究工作,长期与社会上各种教育思想的讨论、国家教育方针的研制工作交织在一起,各利益集团参与、政府对教育决策的协商、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控制、行政人员的任免、课程设置、教育制度的调整等问题,以及来自社会上各种流行的价值观和文化变迁带来的心理变化等都影响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由于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大多是以现实的个人或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为取向,而关于教育目的的未来取向问题,却很少有学者去论述。我认为,教育目的不仅是以当前对象的现实状况和需要为依据,同时也是对未来人的一种预期的规定,是对教育对象的合乎规律发展的可能性的科学认识。也就是说,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辩证统一。当然,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整合协调教育中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两方面,虽然在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抉择与统合上的困惑,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我们需呀正确处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矛盾,中国现代教育目的必须坚持兼顾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通过教育这个中介,规范的把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化成为人的素质,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重视人的发展!将人的发展放到一个关键位置,在教育实践活动上明确的正式的体现出我们对于人体发展的重要性!

第五章 教育目的-1

《教育学》-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概述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教与学目标 1、了解关于教育目的的一系列概念以及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2、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3、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应怎样贯彻和实现。 思考: 请你从下列角色出发,想象一下他们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要求(请用一句话归纳): 1、政府官员 2、教育工作者 3、学生家长 4、公司经理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一)相关概念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 ……

教育目的体系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 教育方针 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和总规划,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规定,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 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方面的具体质量规格的规定与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课程教学目标 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单元教学目标 即组成某个学科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课时教学目标 就是一个课时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 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区别: ●层次上,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目的体 系中最高的层次。教育目的则是各级各类教育关于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的具体规定,是目的体系中下位层次,可分不同层次的。 ●具体内涵上,教育方针是最宏观、最根本的方面,规定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与 方向、人才发展的内容及实现方针要求的途径;教育目的则是方针规定下对各级各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所做出的具体规定。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适用范围----总体与部分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类型 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统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 某个具体学校的具体表现。 ●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 ●联系: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总的目标,培养目标是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的目的;二者都是培养人 的一种理想、期望或设想中的教育结果。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1、培养何种社会成员(体现社会价值 ) 2、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规格(体现个人价值) 教育目的的内容表述:培养何种素质的何种人。 (三)教育目的特性 核心

教育目的论

1、如何评价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以内在、个人的发展即个体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出发,以社会发展为目的来阐述德育的目的,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后者则强调指出适应外在的、社会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为宗旨的德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人们随便想出来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的。 2、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③、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3、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主要任务 根本任务: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主要任务: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简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地说,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 基本要素: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 5、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 世界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人生观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人生态度教育 6、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 基本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 7、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 8、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内容。 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 9、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 心理现象和知识教育、心理调适基本知识教育、心理咨询 10、简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其层次化②、对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规范可教性理解 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和理解④、偶发因素 11、简述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相关性原则③、层次性原则④、目的性原则⑤、重点要素原则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 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简答、论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即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2、调控功能: 宏观上对教育规划、结构确立与调整具指导、协调作用。 微观上对具体教育活动有支配、协调、控制、调节作用。 3、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是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2.教育思想史上有哪些教育目的论?谈谈你的看法。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从社会发展要求的角度出发,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评析:社会本位论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个人的需要。

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主张: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评析:个人本位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忽视了社会条件和社会的需要。3、教育无目的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教育应当培养“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 评析: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教育目的应当落实在教育过程之中。 3.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和客观依据主要有哪些? 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主观依据 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状况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3、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小学教育学(中等师范)复习资料: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活动与教育目的 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有无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类的“类特性”之一,教育目的则是人类文化自觉的标志,因而也是真正教育活动开始的标志。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这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

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人类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设定和实现的前提。孤立和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致整个教育观念上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所以,在教育目的的设定过程之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统一;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则应在鼓励教育对象具有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这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 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的终极性,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方针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1)导向功能,作为整体活动方向的教育目的因此是教育活动的灵魂;(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附答案)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附答案)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选择作用 C.激励作

用 D.定位作用 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到影响。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⒎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⒏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 的 D.教育方法

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B.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C.教育内容 D.教育的方向 ⒑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⒒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 B.教育价值 C.教育思 想 D.教育理论 ⒓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 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⒔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