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精编版

质性研究方法精编版
质性研究方法精编版

质性研究方法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质性研究方法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

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量的研究通过测量、计算和分析,以求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而“质性研究”则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研究对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有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各有优势和弱点,两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补的。很需要量的研究作为研究的一种补充的手段。

二、质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1.课题所研究的问题的类型

特殊性问题

过程性问题

意义类问题、情境类问题

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

特殊性问题:指的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所呈现的问题,研究只对这个个案本身进行探讨。

过程性问题:探究的是事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事情的动态变化上面。如“网上辅导在电大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意义类问题:探讨的是当事人对有关事情的意义解释。如:“常德地区电大教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的?”

情境性问题:探讨的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如:“常德市电大教师每天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的?”

这类问题是质性研究者经常使用的问题。因为它们反映了质性研究的两个重要长处:(1)对被研究者的意义建构进行研究;(2)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

一般来说,质性研究通常使用“描述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因为这两类问题可以对现象的本相和意义进行研究。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指的是研究者从事某种研究的动机、原因和期望,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个人的目的、实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的目的(Maxwell,1996)

3.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4. 如何对研究的质量进行检测

对研究的质量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度问题,效度问题,推论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信度和效度是量的研究用来检测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将这两种检测手段用于质性研究并不完全适用。

推广度:质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认识少数个案生活的本质,而达到认识大多数人生活中深层次体验的目的。研究的结论能得到与研究对象处于同一或相似背景的人们的认同,就说明研究具备推广度。

推理:对于论点的证明,包括证明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完备性等。

伦理道德:伦理道德问题贯穿于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伦理道德主要包括自愿原则、保密原则、公正合理原则、公平回报原则等。

三、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基本步骤包括:

1.研究设计

2.问题的选择

3.资料收集

4.资料的整理分析

5.成果表达

6.研究结果的评估

1.研究设计。

质性研究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的现象与问题;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③研究的背景知识;④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⑤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

2.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即被研究者,而且包括被研究的时间、地点、事件等。

质性研究因其特性,使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即抽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

“目的性抽样”有很多具体的策略: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同质性抽样,关键个案抽样等等。

例如:强度抽样:指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目的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具有密集,丰富信息的案例中,所研究的问题会呈现什么状况。比如:对“电大成人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的调查,就可以选择一个课业相对繁重的专业中的在职学员人群作为个案调查的基地。那么我们便可以比较充分地了解目前电大的在职学员课业负担可能重到什么程度,这么重的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影响。

3.资料收集

质性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观察(Observations)、访谈(Interviews)、实物收集(Documents)等主要方法手段。下面分别介绍:

访谈

访谈的作用:

访谈的类型

访谈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

在封闭型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了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

与此相反,开放型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般来说,质性研究方法在研究初期往往使用开放型访谈的形式,了解被访者关心的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转向半开放型访谈,重点就前面访谈中出现的重要问题以及尚存的疑问进行追问。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1)与被研究对象协商

–录象、录音与否

2)设计访谈提纲

访谈中的提问

访谈问题有多种多样,通常可以分为三组类型来认识,即开放型和封闭型、具体型和抽象型、清晰型和含混型。

具体型问题就是询问一些具体事件或细节。

实际访谈中一般多用开放型、具体型和清晰型的问题。

访谈中的倾听

对于访谈者来说,在倾听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最为基本的原则又两条:一是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二是要能容忍沉默。

访谈者要调动自己所有的触觉和情感去感受对方,去积极主动地、有感情地与对方交往。

■访谈中的回应

访谈者对受访者作出的回应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一般常用的有:(1)认可;(2)重复、重组和总结;(3)自我暴露;(4)鼓励对方。

还有:要注意做访谈记录,等等。

观察

除了访谈以外,质性研究中另外一个主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是观察。

■观察的类型

以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从事的活动来分,有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和半参与性观察。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观察的阶段

初期——全方位的开放式观察

逐渐聚焦的阶段

找出研究焦点后进行选择性观察

观察记录与表格

观察记录要求按时序进行,及时补充:记录的语言要具体、清楚、实在

观察者要进行自我反思,尽量将自己所做的推论与观察到的事情分开。

实物收集

“实物”包括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响、物品等。可以是人工制作的东西,也可以是经过人加工过的自然物。既可以是历史文献,也可以是当时记录。

(关于文献收集,另有专题讲述)

实物分析方法有助于研究者拓宽视角和增加敏感度,及时和全面地捕捉到被研究对象有关信息,丰富研究内容,并达到互相证实和检验的目的。目前实物分析法多被作为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的辅助手段来使用,以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

4.资料的整理分析。

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不同于量化研究资料的分析,当资料收集好以后,就需要对资料进行归档、分类、编码、归纳分析。

1)初步分析资料

阅读原始资料

资料登录

寻找“本土概念”

资料抽样的一个办法就是寻找“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研究者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码号。“本土概念”应该是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与学术界或一般人常用的概念不太一样。

编码和归档

2)归类和深入分析

类属分析

“类属”是说按照资料所呈现的某个观点或主题分析,是一个比较大的意义单位。类属分析就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用来解释它们的概念、术语的过程,包括类属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等。

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就是将资料置身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中,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

3)分析资料的手段

画图、列表

写反思笔记:描述、分析、方法反思、理论建构、综合

运用直觉和想象、比喻、类推等

阐释循环:在部分与整体之间不断对比,建立联系

5.成果表达。

质性研究成果也是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加以表达,同量化研究报告所不同的是,质性研究报告在写作时首先要考虑读者对象、叙述风格、叙述人称、书写角度、研究者的位置(与被研究者、研究问题的关系)等。

质性研究报告需要对研究过程作详细的叙述,并对关涉主题的各种现象作细致详实的描述,还要详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关系的反省历程,这些都有助于读者判别研究的真实性、可靠性。1)报告的组成部分:

质性研究报告与量的研究报告非常类似,通常包括如下部分:(1)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个人的目的和公众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3)背景知识: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关研究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等。

(4)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抽样标准、进入现场、与被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关系、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写作的方式

等。

(5)研究的结果,包括研究的最终结论、初步的理论假设等。

(6)对研究结果的检验,讨论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

但是,质性研究报告形式比较灵活。

2)建构理论的方式:

采用“自下而上”的形式“归纳”出理论的。首先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从中提炼出许多概念来,将其中的概念和命题与原始资料之间进行对照和比较,生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来。

3)扎根理论:

1967年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了“扎根理论”,就是指从经验材料中提取和建立理论。

4)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

质性研究报告的呈现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类属型和情境型。这两大类型与前面关于资料分析的思路有相似之处,但是资料分析中的“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指的是资料分析时的具体策略,而这里所说的是写作研究报告时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

叙述是质性研究报告的关键,克瑞斯韦尔将报告的叙述分为两个水平:在微观水平,要变化引述的方式,以矩阵方式呈现文本信息,所有分类名应来自收集资料,要以独特的方式标识引用信息,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收集资料,将引述与解释交融在一起,要描述双方的交谈,要善用修辞手法(Creswell,1994);在宏观水平尽可能用不同的叙述方法(如VanMaanen的叙述方法):

6.研究的质量检测

量化研究的评估指标一般是以信度和效度来加以衡量的。早期的质性研究工作者回避使用信度、效度这样的概念,以示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区别,质性研究学者发展了自己的一套评估概念及指标体系如“信任度(Trust worthiness)”“真实度(Authenticity)”等。

参考文献:(介绍一本)

陈向明着:《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着。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 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 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 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 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 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 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 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 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 所,双方没有在胁迫冲突下进 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 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 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 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法的过程很有帮助。 3、风格:由于作者有留美经历,整本书写作颇有西方风味,故事般的讲解却也条理清晰、文字优美,理论中夹杂着研究实例,所以这本书也就不那么枯燥;既从哲学、方法论层面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立足现实,力求从具体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具有可操作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内容提纲 由于本书内容比较多,这里只是对大概的框架向大家介绍下,具体的在后面的知识要点有详细的介绍。

质性研究报告

质性研究报告 篇一:质性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公管091 李朋飞 41号 一、书目简介 1、本书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2、作者介绍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二、本书特色 1、形式:本书从形式和体例来讲,大概可归于教科书一类,但不是常见的教材的纯客观、作者隐藏在背后的写法,而是处处透露着“质的气息”,作者使用了质的研究常用的第一人称,通过对自己研究案例的引用或研究心得的描述,阅读的过程中只觉得像是在现场聆听陈向明教授的讲话。 2、内容:本书由北京大学一批修习质的研究方法课程的学生所写的反思笔记组成。其内容涉及从“选择研究问题”、“收集和分析资料”到最后形成总的“研究报告”,详细记录了质的研究每个研究步骤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学生学习质的研究方法,对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顿悟,以及对初学者了解质的研究方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 ;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 第四章:焦点团体 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 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 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 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 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 ●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 ●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 ●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 ●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 ●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 ●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 ●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 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3、焦点团体被用于“多种方式”研究中。 怎样招募参与者:随机电话筛选;滚雪球式;现存的清单;现场招募;推荐式 成功的焦点团体的决定因素: ●范围:成功的焦点团体应覆盖最多的相关事件 ●特征:焦点团体访谈尽可能提供参与者的经历和观点。 ●深度:焦点团体访谈应鼓励互动,以便提高对参与者更深层次的探索。 ●个体背景:考虑参与者反应产生的背景。 ●合适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政治环境。合适的会议场所,双方没有在 胁迫冲突下进行。 ●充足的资源 ●合适的参与者 ●熟练的协调员 ●有效的问题 焦点团体访谈优点与局限性 ●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地从参与者中探求更有深度的信息 ●获得对敏感对象的深度了解,如卫生服务,社区健康干预 ●收集边缘群体资料 ●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以产生信息。 局限: ●焦点团体获得的信息仅代表了参与者的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定性的角度,不能从焦点团体中收集统计学资料。 ●受团体的互动与时间限制,不能探索个人复杂的信念与习惯。 ●获得的信息可能不准确。 ●研究者驱动,反映了研究者兴趣,存在偏倚。 第五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 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 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 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 2.可用于其他质性研究收集资料的补充方法。 3.作为一种自控性的方法,可以凭借惊人的洞察力来获取信息 非干预性研究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比人们的报告更能精确地反映人们的行为●非干预性研究法是非反应性和非干预性的。 ●非干预性研究法具有可重复性。 ●非干预性研究法获得资料更简便。 ●非干预性研究法花钱不多。 ●非干预性研究法特别适合需要长期追踪人们行为的纵向调查。局限 ●非干预性研究法减少了研究双方表达个人主见的可能。 ●记录人员的偏见,原始的记录可能被歪曲或不全面。 ●非干预性研究法中的信息有可能因为干涉变量存在而被曲解●非干预性研究法倾向于一种单纯的方法。 第八章民族志 定义:用于发现和描述个人或群体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团体或文化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描述,其核心是以本地人的观点来理解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主要特征: ●主要集中于探索特殊社会现象的本质;

课题-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研究途径研究方法与限制 提要本章分三个部分叙述,即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和全新药物设计简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详细介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和改进现有药物。先导化合物优化的一般方法主要从药动学和药效学方面的优化进行阐述。全新药物设计简介作一般介绍。 新药研究是须由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化学、药理毒理学和临床医药学多学科协作,且是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系统工程。新药的研究开发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Discovery)阶段,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其特征是从动、植物体中分离、纯化得到药物;第二阶段为发展(Development)阶段,即20世纪30~70年代,这一阶段为新药发现的黄金时期,其特征是各类合成药物的大量涌现;第三阶段为设计(Design)阶段,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特征是在用传统方法发现新药日趋困难,对新药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提出了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drugdesign)。当然,三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药物设计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拓(Exploit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的产生),即改进现有药物或有效化合物;二是探索(Exploration)性研究(又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sOptimization,或系列设计SeriesDesign),即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或设计新的分子结构。 早在100多年前,EmilFischer提出了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的概念,他的“锁”与“钥匙”(即受体与配体)的设计思想在现代

药物研究中常常被采用。“锁”是“钥匙”必须匹配的生物靶点,早期的以结构为基础的药物设计,是通过对一系列配体(Ligand)的构效关系分析,获得靶点(Target)结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指导配体设计而获得新药。20世纪60年代Hansch和藤田等同时提出了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为新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现代测试仪器和技术的进步,为新药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目前,新药研究仍以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和构效关系(参见第一章第三节)为基本模式,下面就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的一般方法进行阐述。 第一节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必要条件需有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可以来自天然资源,也可来自合成化合物或其它途径。从众多候选药物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并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化合物,称之先导化合物(LeadCompounds,简称先导物),先导化合物是指可以用来进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而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并不要求先导化合物本身具备很高的生理活性。一些新分离,并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只要有新的结构,在药物研究上就有极大的价值。 先导化合物的产生有多种途径,叙述如下。 一、天然生物活性成分 我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医药遗产,是发现先导化合物的宝库,民间治疗疾病的偏方验方,也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来源。时至今日,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观察数据分析方法简介 戴晓晨 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系 2016年9月5日

提纲 ?背景回顾(Background Review) ?回归模型(Regression Modeling) ?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工具变量分析(Instrumental Variable)

背景回顾 ?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v.s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一些例子? ?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是那种研究? ?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v.s回顾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本讲座不关注实验设计,只针对几种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背景回顾 ?什么是观察数据(observational data)? ?研究者没有进行任何干预而客观观察到的数据 ?例子? ?原始数据(primary data)v.s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e.g.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吸烟问卷调查 ?主题范围:基于(二手)观察数据的回顾性观察研究?e.g.大数据分析

因果推断 ?研究的根本目的: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 ?因果联系(causation)v.s相关性(correlation/association)?因果联系à相关性 ?相关性à? 因果联系(inference)(8条标准) ?Causal Inference attempts to articulate the assumptions needed to move from conclusions about association to conclusions about causation ?例子:短信干预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染?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推荐于2017-09-14 18:28:17 最佳答案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 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如何选择研究的方法 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看,研究方法主要由如下几个方面组成: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 这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质性研究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许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其中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实地调查、参与式观察等。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充满乐趣而又幸福的研究道路上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2012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招生简章 热烈欢迎报名参加北京大学2012年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一、课程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是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承办。 质性研究方法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陈向明教授在1990年代中期首次全面向国内社会科学界推介的一种研究范式。十几年来,这种范式已经逐渐被国内学术界广泛推崇。 2012年“质性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课程将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适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课程注重学员基本研究方法、本土化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规范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展学术研究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 本次暑期学校课程举办地点为北京大学校内,举办时间为2012年7月1日——7月13日,7月1日报到,7月2日开始正式上课。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初步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质性研究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自己的研究,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并初步收集和分析资料。 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质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有大量练习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设计出基本合格的课题研究计划,并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尝试。 三、教学方法 课内学习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和练习。课外学习方式包括:(1)阅读,每次课前阅读相关文献;(2)收集和分析资料;(3)小组活动:学生根据研究问题聚类,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共同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 学生学业考核分成三个部分:50%课堂参与,30%课程作业,20%小组活动。 四、教学日程 2012年7月2日——7月13日。每天上午9:00——12:00课堂教学,每天下午2:00——5:00小组讨论,晚上将根据情况安排不定期讲座,特邀各

质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论

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概論 田秀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 一、質性研究的特徵 1.自然性的探問 2.研究者本身為資料蒐集的重要工具 3.歸納的資料分析方式 4.研究參與者有一定程度的主動與積極 5.完整的觀點 6.質性的資料 7.個人性的接觸與洞察 8.過程導向 9.獨特性的覺察 10.著重研究參與者的觀點及意義 11.對情境的覺察 12.研究設計有彈性 13.研究樣本也有彈性 14.研究者使用多層面且互動式的複雜推理 15.強調反思 16.增能(empowerment)也可以被視為是研究目標 17.以建構取向為知識論基礎 18.研究結果也許是逐漸浮現而非之前的臆測 質性研究的優勢 ?詳盡且有足夠的深度,能看到標準化測驗所看不到的現象?開放性,能發展新的理論,找質性研究的弱勢 ?較不容易形成普遍性的解論或通則 ?較不容易進行有系統的比較

出過去文獻或研究所忽略的現 象 ?協助人們從更廣的視野看待研究及世界而不會侷限於過去所 得研究發現 ?可以避免主觀先見?有些時候會與研究者個人風格及技巧有關 ?對所參與的情境容易形成影響,甚至改變。 二、為何進行質性研究? 1.研究題目性質適合以質性研究方式來進行(回答How或What的問題) 2.研究主題需以探究方式進行(exploration) 3.研究主題需呈現較細膩的觀點(detailed view) 4.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研究(natural setting) 5.研究興趣強調個人的主觀觀點(personal viewpoint, “I….”) 6.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或資源進行文本資料的分析(text information) 個人性、實務性、學術性三種不同的目的(Maxwell, 2005)。個人性目的 是可以被接受的,然而需注意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過程中個人的熱誠是 夠的,但容易形成偏誤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三、質性研究的歷史發展(陳向明,p.34~) (一) 質性研究歷史淵源 1.民族誌的發展 2.社會學領域的發展 3.自我反省意識的覺醒 4.對政治權力的反思 (二) 質性研究歷史分期 1.傳統期(1900-1950) 2.現代主義期(1950-1970) –現象學、詮釋學、以及其他相關思潮的影響 3.模糊期(1970-1986) –自然主義、建構主義的興起

西南财大——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简介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 Syllabus and Schedule Taught by Professor Patricia Fosh [PF] and Dr Christopher T Husbands, Emeritus Read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CTH] This course lasts three intensive weeks from 14 October to 3 November 2013. The classes meet in the evening, divided into two sessions on each occasion: a.18.30–19.40; b.19.55–21.05, although there can be some flexibility and also except the weekend sessions, for which more informal arrangements will be announced later. The final formal meetings will be Workshops meeting in a computing laboratory. The course is intended to offer a thorough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that may be used in business. Almost all these techniques may be used in all social research – indeed, some such as the experiment could be used in any empirical research – but the course concentrates on research for business purposes. Becaus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s concentrated into a short period, topics a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e lectures, but the workshop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for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some of the techniques that are discussed. We are conscious that students will not be working in their native language and have tried to ensure that the syllabus and the manner of introducing the material acknowledge that fact. We also recognise that the course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 to be absorbed in three weeks and we have sought to devise the syllabus also to accommodate that fact. There will be extensive handouts (in English) to accompany most topics. Two computer packages are used to introduce students to practical data analyses. These are 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originally an American computing package that has been available in various versions from the late 1960s, that will be used for quantitative-data analysis; and NVivo, originally an Australian computing package that is widely used for the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data (such as text from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or for organizing interview data). The textbook for the course Only one principal textbook will be used for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his is: Alan Bryman and Emma Bell,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 2003; 2nd ed., 2007). All the principal assigned readings for particular aspects of the course will be from this book, giving pages for both 1st and 2nd editions. A 3rd edition of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2011, but we can still work from the 1st or 2nd editions. There are numerous publications that give ‘hands-on’ advice for using SPSS and interpreting the data output. However, many students find the following one especially useful: Julie Pallant, SPSS Survival Manual: A Step by Step Guide to Data Analysis Using IBM SPSS for Windows (5th ed.;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13), which is

质性研究方法简介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理解的角度,可以认为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是研究者试图从参与者的角度,在研究对象的自然情境中,以归纳的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而达到心理现象及其意义理解的过程。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 (1)在自然情境中寻找意义和理解 (2)研究者是主要工具 (3)归纳的研究策略 (4)描述性的结果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3)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4)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 (5)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 (6)重视研究关系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三、质的研究在不同研究类型中的应用: (1)探索性研究:(认识鲜为人知的事件、情况或情景;识别或发现一些重要的变化;提出假设。) 问题:这个组织里正在发生什么?组织里的工作模式和核心是什么?模式和核心是如何联系的? 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 (2)描述性研究:记录事件、情况或情景 问题:正在发生的重要的事件、行为,态度、过程和结构是什么? 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3)解释性研究:解释事件、情况或情景的形成原因;识别影响事件、情况或情景形成的原因。 问题:什么事件、价值观和政策正在影响组织而形成现在的特征?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影响这个组织的? 方法:个案、现场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4)预测性研究:预测事件、情况或情景的结果;预测可能导致的行为或行动。 问题:该组织现在的政策可能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谁会受到影响?会受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 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 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 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 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 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 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实证主义 第二节解释学 第三节人种学 第四节现象学 第五节建构主义 第六节批判理论 第七节女性主义 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 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 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 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 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

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 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 第四章个案研究法 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 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 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 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 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 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 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 第六章访谈研究法 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 第二节访谈准备 第三节访谈技巧 第四节访谈记录 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 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 第七章历史研究法 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 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 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 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 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 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 第三节田野工作 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 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 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 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 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 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 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 第十章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

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ZY1211114 赵翔宇 一、实地研究法 实地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以直接、生动和深入的特点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实地研究法是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原始资料,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特殊性结论的方法。 1、参与观察法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法可以说是一切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扮演的角色,可以把观察法区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现察。所谓非参与观察,部分学者也称其为局外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局外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有研究者在场并正在观察他们。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适用范围: 根据对文化团体的研究,Bogdewie总结了几个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的情况:第一,当研究者在研究场域时,团体成员不会因为研究者的出现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研究者是被包容的,而不是令团体成员感到好奇的对象。在这样自然的场域里,亲眼目睹真实现象的机会相对增加;第二,当真实行为和言语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时,也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因为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不容易反映出真实行为;第三,当研究者的问题可以用团体成员的语言形式来解释时,也适合采用参与观察法;第四,事情的连续性和连接性有助于解释现象的意义,参与观察是有利的方法,因为参与观察可以看到连续性脉络的现象,远比利用重复访谈或由不同的线索建构意义要完整。 2、个案研究法(个案历史法) 个案研究是以一个典型事例或人物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了解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解决更一般的问题提供经验。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叫“解剖麻雀法”。同时,由于个案研究产长需要追溯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了解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因此又称“个案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本逻辑是: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任何假设地进入到现象发生的场景中,参与研究对象的生话,去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或者通过深入访谈收集各种质性资料,井以此来进行分析和归纳,揭示现象发生的原因,逐步归纳出理论命题。所以,个案研究不仅仅只是一个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适用范围: (1)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研究;(2)对那些不能预测、控制或由于道德原因不能人为重复进行的事例的研究。 二、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一词是英文ethnography的汉译,又被译为“人种志”“田野究和“田野民族志”。民族志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从广义上讲,民族志研究包括了对特定群体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所有研究。民族志研究方法并不是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相反,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着眼于提供一个整体的观点和视角,对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角色和规范进行理解和解释。

研究方法简介

研究方法简介 观察法 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 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 调查法 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

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 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行为研究法 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①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②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③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④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