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讲解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讲解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讲解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复习旧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四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通过模拟“微粒”运动的游戏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

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

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量杯、烧瓶、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气球皮、橡皮筋。

实验记录单一、实验记录单二;

PPT课件资料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

预——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预——生:空气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预——生:有!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小学科学说课稿;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热胀冷缩》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4页由4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这个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索水的热 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这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活动三: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教材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 内容以两点建议给学生的探究提供帮助:1.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2. 想办法看到空气的体积变化这些帮助本身不是教学重点这个活动的 重点在于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例如:①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封密封的材料有胶带纸、橡皮泥、黄泥球等②用什么方法使空气受热或受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热水和冷水使用烧瓶只要用手捂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③怎样观 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常用的几种方法是: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鼓时说明空 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于用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及易拉罐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教材65页的插图给学生提示:可以在烧瓶口 上套小气球探究之后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 个问题是鼓励学生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例如: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对学生们的这类发现应给予肯定给他们充分的机会交流、探讨这个活动不可忽视活动四:观察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在认识了液体、气体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问题: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教材以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作为典型的观察材料在这个活动中要强调使用酒精灯的安全禁止学生触摸加热后的铜球防止烫伤可以考虑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以上的活动内容和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水、空气及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概念教材这里的结论蕴涵着两层含义:一是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靠一两个事实材料就下定义是不严谨的;二是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提出了空间省略号所涵盖的探究活动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课时目标1、让学生经历对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认识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对结论的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对空气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的观察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难点观察比较空气与水的热胀冷缩的不同之处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科、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一开始我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吹泡泡游戏导入通过吹大肥皂泡是空气的增多与烧瓶吹肥皂泡是体积的膨胀的比较让学生明确空气热胀冷缩的本质同时提出怎样使肥皂泡更大的问题渗透受热越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热胀冷缩名师教案 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 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体积胀大 空气热胀冷缩 受冷体积缩小。

液体的热胀冷缩-公开课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每组准备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平底烧瓶一个,玻璃管一根,橡胶塞一个,抹布、记录表一张。 老师材料:装有红水的实验装置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喜欢) 2、老师也喜欢喝牛奶,但是老师有点粗心,今天早上老师把 吸管插进盒子里了才发现牛奶还没有加热呢!怎么办?只 好马上把这已开封的牛奶拿去加热,结果发生了奇怪的事 情。请看大屏幕!(示课件一牛奶加热的视频) 3、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奇怪的现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牛奶受热后体积膨胀) 4、既然同学们各有各的看法,我们该用什么来验证?(实验) 5、做实验必须要先确定研究对象,也用牛奶吗?你舍得吗? (引出用水作为研究对象,为了实验的公平性,我们的研 究条件也要受热) 二、改进“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的实验 1、老师这里的材料有烧杯、带塞的烧瓶、吸管、红墨水、水等。请同学们选出有用的材料,设计出既简便又效果明显的实验装置。(示课件二) 2、小组讨论一下。(师下去了解学生讨论情况) 3、学生汇报方案,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补充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一:水是透明的,看不太清楚,可以加点红墨水。 改进方案二:开口太大了,上升不明显,可以用塞子和细管。这样水的体积只要增加一点点,在细管上就会上升一大截。(师边引导边出示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有孩子说用热水烫。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最新《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下面我从教学分析、实验材料、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把我设计的这一课向大家汇报一下,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重难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 1、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热”主要研究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传递现象。通过第二课“给冷水加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冷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增大了。本课将进一步研究水和其它液体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学生分析: 对于大部分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头脑中早有了热胀冷缩这个概念。这堂实验课,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科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掌握细致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论证假设、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解释。 4、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水以及许多液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后体积会缩小,液体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②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改进实验装置和探究水、牛奶等液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为了使本节课有序有效的进行,我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玻璃细管1个,橡皮塞1个,量杯1个,量桶1个,水槽1个,高锰酸钾,暖瓶,记录表1张。 教师准备材料:“试管气球皮”实验装置、酱油、醋、牛奶、料酒、红茶、露露等液体。 为了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这节实验课能有序有效的开展探究活动,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我事先准备好实验物品,先在办公室做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实验前让学生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小组分工明确,注意事项明确。在实验中让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观察完实验现象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在实验后我要求学生整齐地摆放好实验物品。总之,本堂实验课我力求围绕着“有序有效”来开展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二、小组讨论,改进装置。 三、自主探究,实验验证。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在第一个程序中: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试管气球皮”的实验,然后,我往这2个杯子里倒入温度不同的热水,把这2个装满凉水的试管,同时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个时候学生发现两个气球皮都稍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 版 (一)、复习旧知,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一个装有红墨水和玻璃细管的装置 师:这个装置老师在研究什么问题中用过呢 生:液体\水的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很简单,但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胀冷缩”知识,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为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埋下伏笔。 师:如果我把水倒掉,并擦干瓶子(教师演示),似乎这个瓶子是空的,其实里面还装着满满的一瓶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空气 》 师:老师就知道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的确,这个瓶子里面还有空气。 请问,你觉得空气也像水之类的液体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生:有! 设计意图: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自然过渡到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让学生能够自然迁移所习得的知识。 师:你能把你的猜测说得具体一点吗 (多叫几位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到底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呢,刚才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测呢, 师:可是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该如何设计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情况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课件出示: (1)、准备借助哪些材料帮助我们“观察”空气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2)、准备用什么方法让空气受热、受冷; (3)、猜测可能产生的现象。 设计意图:“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通过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拓展思维,以及实验方法的指导,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以事实说话。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 1、设计实验探究方案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三个提示,先自己静静地思考1分钟,我们再交流。 生:思考1分钟 师:有没有谁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设计意图:“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虽然让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只有一分钟,但是仅仅在这一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会全神贯注地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库。 2、小组合作,进入实验探究 /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多,那这节课我们先来试一种方法。 出示准备好的量杯,热水(红色)、冰水;气球、空矿泉水瓶、筷子、毛巾 实验记录单一“让学生在空烧瓶上画气球的变化”; 实验记录单二“让学生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 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实验来验证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吗 生:回答,教师做适当提示。 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分工合作、注意安全;细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及时记录。 |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边实验,一边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一。

《热胀冷缩》的说课设计

《热胀冷缩》的说课设计 《热胀冷缩》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学内容 本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自然常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九单元《热胀冷缩》中关于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前一单元《加热和传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如加热的水壶会溢出来;热水瓶盖有时会跳起来;大热天自行车车胎会胀爆;冬天的电线会缩紧而绷直。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例,唤起学生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水、空气、铜球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推测一般物体都有这种的性质。因而在生产上和生活中要注意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影响,想法利用这一性质。 布置这局部内容的学习不只能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水、空气(气体)和铜球(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笼统过渡,推理出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还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和其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运用实验和推理的科学方法进一步认识事物等知识提供铺垫;更能使学生深切感知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学了科学知识又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②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乐于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③用较为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个人想法,描述本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科学探究目标: ①在情境中发现问题,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归纳分析。 3、科学知识目标: ①在活动中感受水、空气和铜球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②能够运用一些身边资料,依照自身的方式进行验证,认识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 三、说教学对象 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探究自然奥妙的愿望,相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经历了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他们对自然科学课也发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南阳市油田二中宋海明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四课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于是便对气体是否也具备这样的性质,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本课将带领学生借助之前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并让学生亲身经历模拟物体“微粒”运动的游戏的过程,对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科学解释。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些研究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还具备一定的生活感知经验,但对于如何揭示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如何合理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却缺乏深入研究和了解。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情境导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小学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该节课是在“热”这一单元前三节内容未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进行设计的。 一、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针对某些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探索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从而了解彼此的想法,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 根据以上理念,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并以螺旋式上升的问题为载体,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直观仪器等教学材料,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再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STS的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并在尝试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科学核心概念。 二、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当中第四节课的内容。由于这节课是在学生未学完前三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对于内容中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作比较这一环节作删除处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是看不见的,因此如何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金属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金属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 二、说教材、说学情 《金属热胀冷缩吗》是本单元的第5课,前面学生已经了解了气体及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可以说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但要问学生真正理解热胀冷缩是怎样一个过程,其实学生是不清楚的,根据对我校2014级192名五年级学生有关“热涨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调查问卷,44%学生认为金属会变长的同时变细,问其理由,答曰:总体积是一样的,不会无缘无故变多;有48%同学认为变长的同时变粗,还有8%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所以如果这一课教学,按照传统套路--用铜球实验得到结论,不仅不能解决热涨的过程是怎样的,而且整个探究过程会显得浅显苍白,且科学实证意识淡泊,即一种金属不能代表所有金属。故教材也提出:“要做出这类完整的概括之前,应该先做些什么?"等问题。结合以上两点,对本课的实验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 三、说目标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科学活动是一种求真活动,科学必须用事实说话,从证据出发去探索结果。因此将本节实验课的目标定位于: 1.科学知识:许多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金属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2.科学探究: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体积变化的现象;探究到不同金属热胀冷缩能力不同。 3.科学态度: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的变化发展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意到工具的使用给科学探究带来的帮助。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金属体积变化的现象。经历对

铜、铁、铝等金属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教学难点:设计观察金属受热体积膨胀的实验,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四、说实验 教材中提供了铜球和钢两组金属,但通过这两种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就下全称定义是不严谨、不科学的。那么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事实,逐步发展、完善、建构科学概念呢。本人设计了自制教具“铜铝钢热胀冷缩演示仪"。教具提供三组金属棒,分别为铜棒、钢棒和铝棒,每根金属棒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简单电路。三组金属棒的长短粗细几乎是样的,中间有一个断口,断口的距离也尽量做到相同。用固体酒精给断口加热,观察小灯泡的变化,思考发现。演示仪的优势在于能明显观察到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同时能观察到不同金属热胀 冷缩能力不同,但演示仪在实际教学中也暴露出了很明显的两个弊端:第一,完成整个演示实验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课堂內搭配不起;第二,炽热的火苗和烧红的金属棒都存有不安全因素。基于以上问题,本人又将此实验过程录制为微视频,并采用视频中的快速播放技术来解决时长问题,同时安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另外本人还寻找更多能热胀冷缩的金属制成微视频,金属有:铜、铁、钢、镍汞、吕、锑、铋等,上课时给每个小组提供ipad,供学生自由选择。 五、说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教师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是坚硬的金属,它也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属的热胀冷缩。简约课堂,直奔主题,为学生探究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 (二)实验探究,验证猜测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出示根铜导线,提问这是金属吗?你们打算怎么研究?请学生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 王继民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课着重强调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共同繁荣。让学生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民族团结的作用。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民族分裂和独立,而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一些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和一张大合影照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各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收集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图片。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一些角色,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不易理解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比较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所取得成就的理解,我出示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成效。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思想,具体表现在:1、学生已经了解到各民族的团结,对民族团结的

空气的热胀冷缩讲课稿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分析】 《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我们能想出一些观察的办法来吗?”这个活动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办法来。无论学生们想出的方法是否可行,都应该给孩子们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很棒。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经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至于如何处理“游戏”和“微粒假说”之间的关系,就要视实际的教学情况而定。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毕竟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下进入到了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本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教学策略采取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其教学思路确定为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堂的欲望,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从“复习旧知,引出主题→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课堂巩固、拓展”,四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学习“微粒”假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探究精神的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五年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