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

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
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

地球科学部

地球科学主要研究行星地球系统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与空间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等分支学科及其相关的交叉学科。

上述分支学科是地球科学的核心与基础。科学基金通过面上项目的资助促进地球科学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学科的创新性研究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激励原始创新,拓展科学前沿,为学科发展打下全面而厚实的基础。2014年度地球科学部共受理面上项目申请4 386项,申请单位631个;资助1 405项,平均资助强度91.2万元/项,资助率32.0%,资助经费128 070万元。2014年度资助的面上项目中,高等院校承担了776项,占55.2%,科研院所承担了607项,占43.2%;45岁以下科研人员承担的项目920项,占项目负责人总数的65.5%;跨科学部交叉项目126项,科学部内学科交叉项目所占的比例更高。对一些探索性强、有创新性但具有较大风险或不确定因素的项目,设立小额探索项目,给予1年资助,2014年度共资助小额探索项目8项,资助经费165万元。

2015年度,面上项目仍然根据以下方面进行遴选:①项目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②申请人的研究能力;③项目构思是否科学,是否有明确的科学问题;④是否具备必要的研究基础与条件。项目遴选时,高度重视基础学科或传统学科,关注基础学科、关注学科基础以及关注基本数据的积累。加强前沿性、基础性分支学科的发展,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融合,保持我国优势学科和领域的国际地位,切实加强薄弱学科或“濒危”学科,促进我国相对薄弱但属国际主流领域的发展,扶持与实验、观测、数据集成和模拟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的发展,重视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在倡导创新的同时,注重研究工作的积累。对以往研究工作中已有好的研究积累,近期完成质量较高的面上项目,如申请延续研究,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资助;要求申请书论述与已完成项目的关系。尊重基础研究探索性、不可预见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特别关注高风险性、交叉和科学前沿研究。鼓励科学家勇于面对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开展高风险的探索性研究。预计2015年度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资助期限为4年,资助强度范围为60万~150万元/项。

地球科学部面上项目近两年资助情况一览表

金额单位:万元

* 为小额探索项目

** 为四年期面上项目平均资助强度

++ 为资助率包括小额探索项目

地球科学一处

地球科学一处的资助范围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学。

本科学处资助的上述方向以探讨陆地表层自然与人文各要素演化过程、空间分异规律及相互作用机制为研究目标。自然地理学以探讨现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空间分异规律为主要目标,注重各要素不同时空尺度的演化过程。人文地理学以探讨历史时期与现代不同类型人文要素及其载体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动力机制为主要目标,注重不同尺度人文现象的空间演化过程,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强调区域人文要素空间结构形成的自然背景,以及与人文科学的相互联系。景观地理学注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地表结构、类型和格局的研究,强调综合作用的尺度效应。环境变化与预测侧重第四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的人地关系演化研究,强调基于现代过程的短尺度、高分辨率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及现代过程研究,为预测未来环境变化提供理论、方法和基础数据。土壤学是认知土壤的发生过程、空间分布规律和人类高强度利用导致的土壤各种功能变化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机理,为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注重土壤内部物质循环及其与生物的相互作用,强调土壤环境与土壤质量的变化研究。地理信息科学是以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定位技术为依托,获取、处理、管理、解释、分析和表达陆地表层地理时空信息的科学。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侧重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温室气体排放及污染物在地表环境中迁移、转化、分异研究。自然灾害及风险研究作为新兴研究方向,关注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公共安全,提出不同尺度上的应对机制。此外,可再生资源演化、自然资源管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向也是地球科学一处资助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及和平发展需要,地缘关系及行星遥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

陆地表层是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和岩石圈集中作用的部位。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开展研究是科学解析陆地表层复杂系统的关键。陆地表层系统研究尺度不断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扩展,通过强调数据采集、实验分析和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推动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化。

2014年度本科学处共接收面上项目申请1 683项,资助469项(其中小额探索性项目2项),资助经费40 291万元(其中小额探索性项目40万元),资助率(含小额探索项目)为27.87%,平均资助强度不含小额探索项目为86.19万元/项、含小额探索项目为85.91万元/项。资助项数

分布为自然地理学(D0101)、景观地理学(D0103)、环境变化与预测(D0104)127项,人文地理学(D0102)46项,土壤学(D0105)101项,遥感机理与方法(D0106)、地理信息系统(D0107)、测量与地图学(D0108)114项,污染物行为过程及其环境效应(D0109)、区域环境质量与安全(D0110)59项,自然资源管理(D0111)、区域可持续发展(D0112)22项。

2015年度本科学处(地理学学科)将继续试行“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的规范化选择。申请人填写申请书简表时,应详细阅读“试点学科领域申请代码、研究方向和关键词一览表”以准确选择“申请代码1(D01及其下属申请代码)”及其相应的“研究方向”和“关键词”,确保

所申请内容与本学科处的资助领域相符。该一览表详见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db8295167.html,/)“申请受理”栏目下的“特别关注”。

地球科学二处

地球科学二处的资助范围为:地质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质学。

地质学学科(含环境地质学)

地质学(含环境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组成、结构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知识体系。现代地质学不仅要阐明地球的结构、物质组成、控制物质转换的机制以及由这些物质记录的地球环境、生命演化历史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要揭示改变地球外层的营力和改造地球表层的过程,并运用地质学知识探明可供利用的能源、矿产和水资源,揭示地质过程、生命演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保护地球环境,减轻地质灾害。

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而对大陆内部更为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和大陆、超大陆周期性聚散机制和前板块构造体系的探索,已成为板块构造理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地质流体作用研究和地幔柱理论的兴起,使得探讨地球的深部活动与表层现象的联系成为科学前沿。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推动地质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精度、原位、实时的地球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方法的完善,增强了对地球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的约束能力;地球物理探测和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地球构造的认识更为完整和精确,信息、物联网和光电子等高新技术应用,实现了对地壳运动、地震与火山等活动的实时监测;计算模拟、高温高压实验等技术的进步,使科学家能对重要地质过程进行再现和预测。

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地球科学研究新趋势和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强烈应用需求,使地质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式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层圈相互作用和界面过程与流变行为等研究理念得到加强。对地球演化历史记录的研究与认识的积累,使得地质学家在未来地球环境发展趋势的预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全球变化、水循环、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变化和地质灾害等重大问题,已成为地质学家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生命活动在过去与现今地质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发现,使地质学与生命科学更为密切交叉,推动了生物地质学等新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地行星的物性、结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球的比较和相互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鼓励发挥自身特色,充分利用相关行业部门积累的基础资料,立足于野外和现场观察的基础理论研究。鼓励学科交叉,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共同探讨地质科学问题。鼓励开展以我为主的地质学国际合作,以全球视野推动地质学科发展。鼓励青年人勇于探索,积极申请项目,尤其是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促进人才成长。

2014年度本学科接收面上项目申请930项,资助329项(含小额探索项目),资助率为35.4%,平均资助强度96.1万元/项。资助项目经费分布情况为: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地层学及沉积学约占17.5%;矿物学、岩石学、火山学、矿床学及数学地质与遥感地质学约占17.4%;石油地质学与煤地质学约占11.2%;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区域地质学约占15.6%;第四纪地质学及环境地质学约占13.8%;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约占24.5%。

2014年度部分申请书的撰写存在如下问题:研究选题过宽、过大;对研究领域描述偏多,

而科学问题凝练、论证不充分;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阐述不透彻,特色、创新性不明显;研究重点不突出,关键科学问题把握不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界定不清,研究方案思路不清晰,关键性的技术手段或实验方法针对性不强,对可行性缺乏必要的论证;研究经费与研究内容不匹配、对研究经费预算的编制重视不够。

地球化学学科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内部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以及宇宙化学与比较行星学的学科,主要采用元素和同位素分析、宏观和微观结构观测、分子和微生物示踪、同位素和化学定年的理论和方法,着重研究地球历史时期各圈层的物质演化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胁迫下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的来源、分布、迁移、转化、循环和归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现代地球化学研究的特点是:①在固体地球化学领域,从研究地球深部的物质组成和化学作用发展到研究不同圈层及其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发挥地球化学微区原位分析技术的高分辨率、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优势,研究地球层圈过程和物质结构,重视地球化学与板块构造演化和全球变化的结合。②在地球环境变迁、表生作用和环境污染过程研究中,重视自然过程与人为作用的叠加效应、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的耦合机制,重视物质的源解析和过程示踪及其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表层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业已成为本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③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从静态的半定量描述转向动态的定量模拟,更加注重对四维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④既注重对长时间尺度内生地质事件的重建,也关注短时间尺度表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刻画以及对地球环境未来变化的预测和模拟。

本学科的资助战略是:既要促使地球化学不同分支领域的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实验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模型的建立和改进,又要保证对行星和地球物质演化、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生态环境变迁与保护等地球科学前沿领域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广泛支持,并重视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机制和探查理论与技术、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研究。鼓励运用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开展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地球科学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2014年度本学科受理面上项目333项,资助率(含小额探索项目)为37.24%,平均资助强度(不含小额探索项目)为95.0万元/项。各研究领域申请项目和资助项目占比分别为:同位素地球化学12.3%和22.6%,微量元素地球化学1.5%和0.8%,岩石地球化学8.1%和7.3%,矿床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9.0%和11.3%,同位素和化学年代学1.8%和2.4%,实验地球化学和计算地球化学6.3%和7.3%,宇宙化学与比较行星学2.4%和2.4%,生物地球化学16.8%和12.9%,环境地球化学41.7%和33.1%。其中,环境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已成为近年受理和资助项目最多的研究领域。

以往项目申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只论证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而未能提出拟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对研究现状的分析不够全面和客观,只片面阐述支持自己学术观点的依据;研究思路、研究角度或研究方法均无新意或特色,或者过分夸大项目的创新性;研究目标过大、研究内容过多,在项目研究期和资助经费下难以实现,此类问题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尤为突出;对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缺乏具体的可行性论证。

地球科学三处

地球科学三处的资助范围为: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

地球物理学:通过对地球及行星基本物理场(重力场、磁场、电场、应力场及热流场等)和地震波的观测与理论研究,揭示地球和行星内部结构、成分及动力学过程、发展资源勘探的新方法和技术、理解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致灾原理,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空间物理学:通过天基、地基观测和理论研究,了解太阳大气、日球层、地球和行星的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中的物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航天活动、通讯、导航和国家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大地测量学:通过天基、空基、地基大地测量观测和理论研究,了解地球形状、地球重力场、地壳形变场及其变化,为认识地球提供几何和重力场信息,为国家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空间基准、时间基准和重力基准。

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大地测量学从根本上讲是运用物理学理论与方法去认识地球、行星和日地空间、开发地球内部资源、了解地球与空间天气中发生的自然灾害,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度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科受理面上项目申请493项,资助166项,资助率约33.7%,平均资助强度93.1万元/项,其中含小额探索项目1项,资助强度20万元/项;资助项目在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为:大地测量17.5%,固体地球物理36.8%,勘探地球物理19.3%,空间物理22.3%,实验与仪器4.2%。

本科学处将始终把鼓励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把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放在重要位置。在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鼓励结合理论和观测的深层次研究,注重新的生长点以及开拓新的研究方向,特别是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难点的突破;特别关注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和大地测量核心科学问题的研究,以及各学科交叉的研究项目;重点扶持相关自主探测仪器研发和利用自主获取的观测资料进行研究的项目。

地球科学四处

地球科学四处的主要资助范围为:海洋科学、极地科学。

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水体和海底,以及海洋与大气、海水与河口海岸等界面各种过程的科学,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化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环境科学、河口海岸学、海洋工程、海洋监测与调查技术、海洋遥感、海岸带综合管理等分支学科。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不断向海洋科学渗透和交叉,及高新技术如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深潜技术等在海洋中的应用,形成的新的学科前沿方向也属海洋科学的资助范围。

海洋科学综合性强,以观测和实验资料的积累、高新技术的应用、大型模拟工具的研制、研究的国际化为学科的重要特点。海洋科学的发展可以使社会经济更多地从海洋获得资源和环境支

撑,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海洋科学的战略地位急剧上升,具有“全球变化”和“深海研究”两大发展趋势,形成从近岸向远洋、从浅水向深海拓展的新格局。

海洋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长期观测和数据积累。鉴于此,鼓励科学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享航次开展调查与观测研究,以期获得较为连续、系统、综合的观测数据;鼓励科学家围绕拟研究的科学问题,开展现场观测、数值模拟与实验室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为开拓新领域、获得新成果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学家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航次计划,开展深海大洋的研究,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的均衡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试点实施科学基金项目共享航次计划,为科学基金项目海上考察任务的实施提供保障。有出海调查需求的申请项目需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申请表”,并作为附件与申请书一起提交。该船时申请表的主要内容包括观测内容、详细的用船计划以及可能产生的数据资料成果等。项目申请人应密切关注有关通知和2015年度船时计划公告。

2014年共受理申请项目1 279项,资助项目399项,资助总额21 683万元。其中资助面上

项目174项,资助率为32.46%,平均资助强度91.92万元/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22项,资助

率为30.45%,平均资助强度24.95万元/项;地区科学基金3项,资助率为21.43%,平均资助强度49.67万元/项。与前几年情况相似,申请与资助项目仍比较集中的分布在生物海洋学(D0609)、海洋环境科学(D0608)、海洋地质学(D0603)和物理海洋学(D0601)中,这4个二级学科

的申请与资助项目数约占总数的2/3。海洋化学(D0604),河口海岸学(D0605),工程海洋学(D0606),海洋监测、调查技术(D0607)和海洋遥感(D0610)资助规模变化不大。海洋物

理学(包括海洋声学、海洋光学和海洋电磁学等)方面的项目申请偏少,获得资助的也不多。事实上,它也是海洋科学重要的资助方向。

一份优秀的基金申请书,应该能够阐明创新性的科学问题、设立有限的科学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目前申请书存在的问题大致出自于上述几方面的不完善。其中科学问题的创新性往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研究题目偏大、目标过高,这尤其是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人容易出现的失误。

极地科学

极地科学是研究极地特有的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极地以外的地球系统单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括极地生物和生态学、极地海洋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大气和气候学、极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南极陨石学、极地冰川学、极地测绘与遥感、极地管理与信息科学、极地观测和工程技术等分支学科,是一门由多个学科领域构成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国际极地科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地球系统科学中最薄弱的环节。针对当前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开展极地五大圈层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中、低纬度各圈层的联系的集成化研究,已成为当今极地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我国极地科学的研究应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围绕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2014年度受理申请项目62项(按申报学科代码D0611统计),批准30项。其中面上项目15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5项,平均资助率为48.39%。

地球科学五处

地球科学五处的主要资助范围为: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和行星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近年来,随着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概念的提出,大气科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气圈是地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之一,其变化受到地球系统中其他圈层和太阳等天体的控制与影响,而大气本身又对海洋、陆面、冰雪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在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中,大气圈占有重要地位,与地球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因此,当代大气科学除研究大气圈本身的动力、物理、化学等过程的变化外,已从水圈、岩石圈、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相互作用的角度全方位地研究大气运动变化的本质;研究天气、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和预测、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影响天气和气候的调控技术和措施;研究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环境系统的影响以及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大气科学在各分支领域继续深化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圈层间的相互作用;重视各种过程的综合、集成和系统化、模式化研究,强调观测、分析、理论、模拟和预测等各种研究的精细化和有机联系;重视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预测和适应问题;重视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优化和有序活动;重视为民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2014年度本科学处受理面上项目申请411项,资助143项,资助率34.79%,平均资助强度91万元/项(其中小额探索项目25万元/项)。

2015年度本科学处继续鼓励各种探索性、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的申请。鼓励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思想、方法、成果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研究发生在地球大气中的现象和过程及其机理,以及大气与其他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等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鼓励灾害天气、大气动力、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大气探测与遥感、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地球流体力学和边界层湍流等研究领域的项目申请;鼓励开展对气候变化及其相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鼓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鼓励开展应用卫星、雷达等多种资料的相关基础研究;鼓励对国内外我国有关的大型科学试验、科学计划和已建立的大型观测网资料开展分析和应用研究;鼓励开展大气观测原理和方法、气象数据分析及应用的基础研究。

三年级科学上册 4.5《地球上的水》

5、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能用图表形式表示地球上咸、淡水分配比例信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2、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稀。 3、将“爱护每一滴水”化为学生每天的实际行动,养成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的好习惯。 (三)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和分布。 2、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3、了解自然界淡水资源的缺乏。 教学重点:意识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认识到水的无比珍稀。 教学难点:知道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准备:CAI课件、榨汁设备、蔬菜、水果、彩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周围哪里有水?冰和雪是不是水? 水还有哪些状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

教学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课件。 地球上的水的形态和分布有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水域和风景,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水资源信息等。) 二、感受生命体内也存在水。 榨水果或蔬菜汁活动。 三、生命离不开水。 1、学生举出人类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的事例。 2、假如没有水,我们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3、将自己的观点写或画在纸上。 4、对比认识:生命离不开水。我们要节约用水。 四、爱护每一滴水 1、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咸水、淡水、可利用的淡水分别占有的份数在教材上的方格坐标图上用例外的颜色表示出来。(让学生感受水资源的缺乏,要节约用水。) 2、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你有哪些建议?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5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水的分布 2、生命体内也有水,生命离不开水 3、爱护每一滴水。

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范文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是啥意思

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范文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是啥意思 面上项目,也叫一般项目,照顾的面比较大,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主要部分,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面上项目是科学基金最基本的资助项目类别,其经费额约占科学基金总额的60%。包含项目(1)自由申请项目,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主体,占面上资助项目经费总额的80%以上。每年集中受理、评审一次; (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选题和申请程序上与自由申请项目相同,但申请人必须是年龄在 35周岁以下,已取得博士学位(或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学术思想活跃,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科学工作者; (3)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这是为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和科学基础薄弱地区所属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专门设立的基金。目前地区科学基金资助的已有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广西、海南、贵州、江西、云南十个省、自治区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xx年起,将湖北省恩施、湖南省湘西以及四川省凉山、甘孜和阿坝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列入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区域。

面上项目,不是面下项目,当然也不是面子上的项目,具体正规解释如下: 面上项目(Surface project) 面上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主要部分,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面上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其受聘单位申请。

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下册科学6.地球的形状

Mark 6.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 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教学准备】 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球) 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 ll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 一、编制总体要求 本表用于项目申请时由项目负责人(或申请人)根据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编制。依托单位应当组织其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 二、编制内容 本表所指项目资金支出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相关的、申请基金资助的各项费用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重大项目(课题申请与项目申请)、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金采用成本补偿式,其他各类项目资金采用定额补助式。 项目资金预算按照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项目资金来源编列,应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及合作研究外拨资金等内容在预算说明书中进行详细说明。具体规定如下: (1)设备费 设备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 请说明购置或试制单台价值5万元(含)以上设备与研究任务的关系和必要性、现有同样设备的利用情况、新设备用途、新设备与现有设备的配套情况、设备使用率、设备拟安置单位、购置设备的开放共享方案、试制设备的方案和成本构成等。 对于成本补偿式资助的项目,单价5万元(含)以上设备应提供三家以上报价单,附在预算说明书后作为辅助说明材料。

(2)材料费 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请说明购置的各种材料与研究任务的关系和必要性、所需数量的测算依据,并详细列示各种材料的名称、购买单价、购买数量以及总金额。 对于成本补偿式资助的项目,单笔总额10万元(含)以上的材料应提供相关报价单,附在预算说明书后作为辅助说明材料。 (3)测试化验加工费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依托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请说明预算的各种测试化验与加工项目与研究任务的相关性和必要性、测试化验加工次数的测算依据以及委托该单位的理由等。 对于成本补偿式资助的项目,单笔总额10万元(含)以上的测试化验加工应提供相关报价单,附在预算说明书后作为辅助说明材料。 (4)燃料动力费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请说明预算的各种燃料与研究任务的相关性和必要性、所需数量、单价的测算依据等。 (5)差旅费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下简称面上项目)管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面上项目支持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面上项目管理过程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并发布年度项目指南; (二)受理项目申请; (三)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四)批准资助项目; (五)管理和监督资助项目实施。 第四条面上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管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申请与评审 第五条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基金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战略和基金资助工作评估报告,在广泛听取意见和专家评审组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年度项目指南。年度项目指南应当在接收项目申请起始之日30日前公布。 第六条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面上项目: (一)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具备前款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经与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依托单位应当将其视为本单位科学技术人员实施有效管理。 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面上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其受聘依托单位申请。 第七条申请面上项目的数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作为申请人同年申请面上项目限为1项; (二)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面上项目的,不得申请; (三)年度项目指南中对申请数量的限制。 第八条申请人应当是申请面上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限为1人。 参与者与申请人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者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 面上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4年。 第九条申请人应当按照年度项目指南要求,通过依托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统一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申请人可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项目申请的通讯评审专家名单。 第十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参与者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时注明: (一)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二)与正在承担的各类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第十一条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自项目申请截止之日起4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予以受理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和依托单位名称、申请项目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通过依托单位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成大洲(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盘龙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形状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 球形状的一些问题。(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表达交流的学 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 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就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课时】: 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就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 (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就是什么形状的呢? 2、您就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 (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就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就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就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上的水_苏教版

教学设计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3、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4、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以及认识节水标志。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多媒体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污染现象 3、水浪费现象 实物道具:烧杯、汤匙、滴管;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哪个星球吗? 生:地球。 师:老师带领大家到世界各地去走走.(播放课件) 师:如果你的眼睛够亮,你会发现老师带你来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面上项目)模板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 (面上项目) 项目名称: 申 请 者: 办公电话: 手 机: 电子邮箱: 依托单位: 邮政编码: 通信地址: 联系电话: 填写日期: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制 二○一四年

填表说明 一、填报申请书前,请登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网站(),查阅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有关 管理规定。请认真填写申请书各项内容,填写时须注意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表达明确。外来语应用中文和英文同时表达,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二、申请书为A4纸版面,申请书正文要求宋体5号字,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一 式三份(至少一份为原件),报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三、简表说明 1、简表内容:采用国家公布的标准简化字填写。 2、项目名称:要确切反映研究内容,字数最多不超过30字(60字符)。 3、单位代码是申请单位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并经确认的代码;项 目指南代码见项目指南;其余代码使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 4、依托单位:须按单位公章填写全称。 5、依托实验室:系指研究项目将利用的实验室,仅填写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部、委、北 京市批准的部门开放实验室。 6、申请金额: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以万元为单位,小数点后取两位。 7、起止年月:起始时间为申请的次年1月,项目执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8、参加单位数:指研究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数,包括主持单位和合作单位(合作者所 在单位),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合作单位系指项目进行过程中,在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等方面,进行科技互补和实质性合作的单位,不包括一般的技术性协作单位。 9、项目组主要成员:指在项目组内对学术思想、研究方案的制订、理论分析及项目的 完成起重要作用的研究人员。申请者和参加项目组成员每人须在申请书上亲自签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年模板

报告正文 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请勿删除或改动下述提纲标题及括号中的文字。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研究基础(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工作条件(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利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3.正在承担的与本项目相关的科研项目情况(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参与者正在承担的与本项目相关的科研项目情况,包括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的项目和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要注明项目的名称和编号、经费来源、起止年月、与本项目的关系及负责的内容等); 4.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对申请人负责的前一个已结题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批准号)完成情况、后续研究进展及与本申请项目的关系加以详细说明。另附该已结题项目研究工作总结摘要(限500字)和相关成果的详细目录)。 (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 申请人同年申请不同类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情况(列明同年申请的其他项目的项目类型、项目名称信息,并说明与本项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是否存在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情况;如存在上述情况,列明所涉及人员的姓名,申请或参与申请的其他项目的项目类型、项目名称、单位名称、上述人员在该项目中是申请人还是参与者,并说明单位不一致原因。 3.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申请人或者主要参与者是否存在与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情况;如存在上述情况,列明所涉及人员的姓名,正在承担项目的批准号、项目类型、项目名称、单位名称、起止年月,并说明单位不一致原因。 4. 其他。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 一、背景和目标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开始,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 ●感知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知道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或地球仪。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展示动画(地貌、地形)或课件(导入地形、地形分析),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教师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的信息和资料。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

1.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 出示课件: 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雅丹地貌、海洋、高山、高原、峡谷等) 每个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你能给大家说说途中景色分别有哪些特点? 学生可能的回答: 喜马拉雅山脉: 富士山: 雅丹地貌: 沙漠: 高原: 峡谷: 华北平原: 小结:像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不同的地表具有不同的的形态,我们称它们为地形。 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形态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观念——学习就在身边。 2.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认识地形 A: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等。 B:认识地图上的地形: 学生可能观察的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 000米~5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平原、高原山脉、河流、沙漠的分布等等,鼓励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 【设计意图】:在图片中看到的地形是直观,数量是有限的。借助地图,孩子们先把图片中的直观地形,抽象为地形符号,在地图中找到,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进行拓展对多种多样的地形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 3.通过事例认识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阅读资料、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课件这些事实引起学生思考,希望他们能够发现地形地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分析地形产生的原因 一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这么多的地形都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呢? 学生交流,并将原因进行分类:地球内部的作用和地球外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推理——引发地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初二科学 第一讲 地球上的水

本次课涉及到的高考考点:地球上的水; 本次课涉及到的难点和易错点: 1、没有理解水循环的三种形式的区别; 2、误以为淡水参与了水循环,所以淡水资源是充足的; 知识点一水的分布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态和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其次是淡水,占 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例题1】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A、河流水和湖泊水 B、河流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 C、河流水和深层地下水 D、冰川水和地下水

知识点二水的循环 1.阅读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和进入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和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例题2】读下面的“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图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3)跨流域调水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是(填图中数码)_________。 (4)简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水资源的分布 1.水资源和水循环的关系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大都是由大气降水汇集而成的。因此,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的总量和同期蒸发损失的水量之差,就是提供地表和地下径流的水量,也就是可供人们使用的水资源。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除此之外,月食、海边看行船和“站的看,看得远”都可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最准确也是最科学的是地球卫星照片。 (3)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km (地心到北极的距离(极半径)为6357km ,赤道半径为6378km ), 亿km 2。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 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 地球仪上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是没有 的。 (4)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 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等。 (3)、(4)也是地球与地球仪的区别。 (5)认识地球仪上的一些点和线,由地轴→北极、南极→赤道→纬线、经线 三、 纬线、纬度

a、赤道、纬线的定义;赤道与纬线的关系。 b、纬线的特点:形状:圆圈;指示方向:东西方向;长度变化: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分别缩短成点;纬线条数:无数条。 c、纬度: ①纬度的划分:赤道的纬度定义为0°,作为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和南纬,分别用“N”和“S”表示。那么,北极为90°N(读法:北纬90°);南极为90°S(读法:南纬90°)。 ②纬度变化规律:纬度由赤道分别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北极增大到90°N。南纬纬度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到南极增大到90°S。 ③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划分的界限为30°和60°。其中低纬度地区范围为0°~30°N和0°~30°S;中纬度地区范围为30°N ~60°N和30°S ~60°S;高纬度地区范围为60°N ~90°N和60°S ~90°S。 ④南、北半球的划分:划分界限: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识别:根据极点周边是海洋还是陆地,其中极点周边是海洋的为北极,也就是北半球;极点周边是陆地的为南极,也就是南半球。

冀人版小学科学新版四年级上册科学5.20 地球的形状 教案

第二十课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说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 能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3. 能说出地球仪的结构。 4. 能说出在地球仪上找到某个国家的方法。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形状的科学事实。 2.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记录表等方式记录和整理信息,表述结果。 3. 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 能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探究兴趣。 2.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EST) 能说出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地球形状的阅读资料、地球仪、课件等。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自制模型、《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引导: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大海,还可以领略山川广布的丘陵和平原(课件出示图片)。那同学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2. 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有哪些假说? (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 讲述: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人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宇宙思想,但这些都仅仅停留在直觉或猜想的层面。除了以上假说,人们自古以来为探索地球的形状做出了很多努力。阅读你手中的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2) 出示阅读方法:先根据阅读目的来选择有用的资料;再快速阅读找到关键词句后用笔勾画出来,做上标记。 (3) 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整理资料。 (4) 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从直觉(“盖天,说”、天圆地方)到猜想(“浑天说”“宣夜说”),从猜想到验证(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确认(地球卫星照片),最终得出结论:地球是一个球体。 (6) 思考:生活中有没有证明地球形状的事例?(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只,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杆,说明海平面并不是真正的平面;远观高塔时,看不到塔身的全部等。) 2. 观察地球仪。 (1) 讲述: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轻易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和认识地球仪吧! (2) 出示观察方法:①观察地球仪的外形由哪几部分组成。②观察球体表面的颜色及线条。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 (4) 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5) 讲解①地球仪绕“地轴”运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仪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地轴”和球体通过固定架固定在底座上。 ②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④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

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

(2017版) 面上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主要部分,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面上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其受聘单位申请。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当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现状与动态,能领导一个研究组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依托单位应当具备必要的实验研究条件;申请人应当按照面上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申请的项目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理论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可行。面上项目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资助期限为4年(仅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申请人申请的项目可按照依托单位的书面承诺填写相应的资助期限)。 特别提醒申请人注意: 1. 申请人撰写申请书,应注意符合本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关于申请书撰写要求”及正文面上项目相应部分的要求,请认真阅读。 2. 申请书中不得出现任何违反法律及有关保密规定的内容,依托单位须认真审核。由于违反相关规定而导致的一切后果由申请人和依托单位负责。

(2017版) 面上项目申请书由信息表格、正文、个人简历和附件构成。 一、信息表格: 包括项目基本信息、项目主要参与者和项目资金预算表,填写时应按操作提示在指定的位置选择或按要求输入正确信息;项目资金预算表应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认真填写,应保证信息真实、准确。 二、正文:参照以下提纲撰写,要求内容翔实、清晰,层次分明,标题突出。请勿删除或改动下述提纲标题及括号中的文字。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关键技术等说明);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包括拟组织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计划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 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N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水。课件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吗?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地下暗河及冰川是我们平常不多见的,但在它们中间也蕴藏了大量的水。 2、观后小结:孩子们,美吗?是呀,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么的绚丽多彩! 3、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的面积大还是海洋的面积大吗?好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展开的地球平面图,蓝色的部分表示地球上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 1、谈话:哇,地球上的水真多!孩子们,你们肯定会认为,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我们用水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老师要对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尽管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海洋,这么多的水,可真正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水很少很少。不知道原因吧,听老师给你们介绍(课件出示):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这样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灌植物,也难以用于工业。我们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水必须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很难利用,大气中还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也难以使用,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