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税收基本知识

财政学-税收基本知识
财政学-税收基本知识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税收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把税收界定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西方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一般认为主要溯源于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bbes)的“利益交换说”(Benefit-Exchange-Theory)。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间接税和直接税就是为不受外敌入侵,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向拿起武器监视敌人的人们提供的报酬。”

后来,经过洛克、休谟、边沁以及斯密等人提出的社会契约说、利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利益交换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逐渐提出了新税收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之外,还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如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

●税收的“三性”

1.税收的强制性

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存在两种权力即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

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2.税收的无偿性

政府征税以后,税款即为政府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同政府债务所具有的偿还性不同。

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并存。

3.税收的固定性

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税收的权威性来源于国家政权的权威性。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税收术语——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各类企业。

与纳税人有关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现代社会,政府的征税对象主要包括所得、商品和财产三大类,税制往往也是以对应于这三类课税对象的所得税、商品税和财产税为主体。

与课税对象相关的两个概念

税源

是指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是否丰裕直接制约着税收收入规模。

税目

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称课税依据。换言之,是指根据什么来计算纳税人应缴纳的税额,如计税金额、计税数量。(从价、从量)

税率,是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课税对象与税率的乘积就是应征税额。

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政府的税收政策。

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1.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又可分为几种类型:(1)行业比例税率——按行业的差别规定不同的税率。(2)

产品比例税率——按产品的不同规定不同的税率。(3)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税率。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比例税率下,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的负担相同,具有鼓励生产、计算简便和有利于税收征管的优点,一般应用于商品课税。

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

2.定额税率

亦称固定税额,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定额税率在计算上更为便利,而且由于采用从量计征办法,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缺点是具有累退性质,负担不尽合理。

3.累进税率

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累进税率因计算方法的不同,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相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对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2)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几个税

率。

全额累进税与超额累进税比较(元)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都是按照量能纳税的原则设计的,但两者又有不同的特点:

(1)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在税率级次和比例相同时,前者的负担重,后者的负担轻;

(2)在所得额级距的临界点处,全额累进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所得额增长的不合理情况,超额累进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3)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考察税率

(1)名义税率:税率表所列的税率,是纳税人实际纳税时适用的税率。 (2)实际税率:纳税人真实负担的有效税率,在没有税负转嫁的情况下,它等于税收负担率。

(3)边际税率:本来是指按照边际效用相等原则设计的一种理论化税率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使社会福利牺牲最小,实质上是按照纳税人收益多寡分等级课税的税率。

由于累进税率大体上符合边际税率的设计原则,因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分析中往往就是指累进税率。

税基价值的增加额纳税总额的增加额

MTR

(4)平均税率:实纳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

它往往低于边际税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额,是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是

否科学的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平均税率接近于实际税率,而边际税率类似名义税率。

税基价值纳税总额

ATR

税收术语——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

1.税收能力

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它包括两种能力:一是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简称纳税能力;二是政府的征税能力,简称征税能力。

纳税能力主要取决于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征税能力主要取决于税务管理效率。

2.税收努力

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税收努力决定了潜在的税收能力中有多大比例能转变为实际的税收收入。

税收努力取决于税制的完善程度和税务部门的征收管理水平。

税收术语——起征点与免征额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起征点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免征额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现行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限于个人)

(1)销售货物:月销售额2000-5000元;

(2)销售应税劳务:月销售额1500-3000元;

(3)按次纳税: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

现行营业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限于个人)

(1)按期纳税:月营业额1000-5000元;

(2)按次纳税:每次(日)营业额100元。

个人所得税3500元规定是免征额

●税收术语——课税基础

课税基础又称税基,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课税基础不同于课税对象,如商品课税的课税对象是商品,但其税基则是厂家的销售收入或消费的货币支出;也不同于税源,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但税基却可能是支出。

●税收分类——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所得课税:以纳税人的净所得(纯收益或纯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收,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资本利得税等。

商品课税: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财产课税: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房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我国税种一般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行为课税:指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为对象而征收的税种。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都属于行为课税。

●税收分类——直接税与间接税

以税负能(易)否转嫁为标准

间接税:税负能够(容易)转嫁的税种。如商品课税。

直接税:税负不能(易)转嫁的税种。如所得税和财产税。

●税收分类——从量税与从价税

按照课税标准分类(按课税对象度量的方法)

从量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算。

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算。

●税收分类——价内税与价外税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

价内税:税金包含在商品价格内,构成价格组成部分。

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税金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种,税金只是价格的一个附加部分。

价外税的计税依据称为不含税价格。

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是消费者。

●税收分类——中央税与地方税

按税收的管理和使用权限划分

1994年税制改革

中央税:消费税、关税等;

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

地方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所有税种。

第三节税收原则

●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税收原则的提出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准则。

比较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经济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威廉·配第、詹姆斯·斯图亚特、尤斯蒂等。

把税收原则明确化、系统化的第一人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用等四大税收原则。

后来的经济学家如西斯蒙第、穆勒、萨伊、赫尔德、诺曼等,又相继提出了一些税收原则,从不同角度对斯密的原则进行了补充。

总的来说,税收的原则包括公平原则、效率原则、适度原则以及法治原则等等,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现代经济学看来,任何经济活动的目标,都是追求公平与效率以及二者的最佳结合。

1.税收应以公平为本

公平合理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和税制建设的目标。

一般地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毫无例外地纳税。

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

方面的含义:(1)“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2)“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

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财政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税收政策要协调税收公平与社会公平。

2.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

税收效率包括两层意义:

(1)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等;

(2)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征税必须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也就是有效地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或者,至少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

3. 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

(1)从总体上讲,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

(2)税收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不是绝对的,就某一具体的税种来说,两者会有矛盾和冲突。如商品课税、所得课税的矛盾。

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

1.受益原则(Benefit Approach)

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中享用的利益纳税,或者说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应按各社会成员享用的份额来承担。

受益原则难以普遍应用。

2.能力原则(Ability to Pay Approach)

税收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程度,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按个人的实际支付能力分摊。

能力原则具有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能力原则的度量标准:客观说与主观说

①客观说:主张按个人的所得、财产和消费支出为标准。

②主观说:主张以在享用公共产品时个人感受到的牺牲程度为标准。

世界各国都采用客观标准,主观标准难以度量。

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效率类税收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2.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

税收费用的最小化:指在征收既定税收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征纳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确实简化原则:“确实”指各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法上做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简化”指税收的规章制度要简便易行。

●税收中性问题——税收中性的含义

税收中性(Neutrality),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1)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2)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中性问题——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Excess Burden or Dead Burden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超过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理论是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所以称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这种理论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时获得净福利的多少。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产生差额的原因在于:除最后一单位外,该商品用货币表示的边际效用大于其价格。

消费者剩余的货币价值可以用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衡量。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指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异。

生产者总剩余是用供给曲线上方,价格线下方和价格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的。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因政府征税,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为面积ABEF,生产者剩余损失为面积BCDE,他们共同损失为面积ACDEF,显然大于政府的课税收入面积ACDF,二者的差额面积DEF就是课税的超额负担。

减少超额负担的方法:

(1)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

(2)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

(3)对所得征税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与归宿概述——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

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销售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

(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税收归宿:一般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与税负转嫁相联系的另一个范畴是逃税。逃税是指个人或企业以不合法的方式逃避纳税义务,包括偷税、漏税和抗税等。

税负转嫁与归宿概述——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方式

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沿着商品运动方向,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给商品购买者的一种税负转嫁形式。

如果加价额度大于税款,则不仅实现了税负转嫁,纳税人还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称为超额转嫁;如果加价的额度小于税款,则纳税人自身仍要负担部分税收,称为不完全转嫁。

2.后转方式

又称为逆转,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按照商品运动的反方向,通过压低购进商品或要素的价格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商品或要素的供给者的一种负担转嫁形式。

3.其他转嫁方式

(1)混转或散转:将前转和后转结合的一种税负转嫁形式。商品或要素的税负通过提高销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

(2)消转: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3)税收资本化: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如土地、房屋、股票)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

换言之,生产要素(商品)购买者所购买生产要素(商品)将来应交纳的税款,从要素(商品)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然后名义上虽由买主按期纳税,但税负全部由卖方承担的一种税负转嫁形式。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如图所示);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税负转嫁与归宿

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的税负转嫁与归宿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财政学第11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第十一章――讲义 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and tax administration) 第一节 工商税制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The reform in tax and charges in the country) 第三节 税收管理制度及其改革(Tax administration and it’s reform) 第十一章 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一、本章简介 主要阐述税制改革的理论及其实践,核心问题是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重要名词 狭义税收管理 绿色税收 税费改革 帕累托“二八”定律 三、重点内容 1、了解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2、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3、理解我国农业税收制度和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4、理解开征绿色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 5、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6、了解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方针和内容 7、了解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立法沿革和理念转变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 一、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the leading theory of tax refor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1、有关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进行了税制改革,有三大税制改 革理论对各国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平课税论 (theory of equitable taxation) 20世纪70年代的最适课税论 (theory of optimal taxation) 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交换论 (theory of fiscal exchange)

财政学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pdf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 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 分解成这两种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 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 4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 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 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 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如图)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面临劳动取得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 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 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 税收的综合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 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的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 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我国而言,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的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 税种,因此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 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 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 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 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收入效应

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浅谈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一、引言 近些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以“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 Sectors Economics)等名称命名的译著和著作很多。国内的一些学者,如陈共、平新乔、张馨、高培勇、郭庆旺、杨志勇、华民等都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分析。从国际上看,关于两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论述比较详细的主要有《公共经济学手册》第一卷,由《国际税收和财政》杂志在1994年发起的一次关于公共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的特刊及由《公共经济学杂志》在2002年的一次纪念其创刊而由一些顶尖级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共经济学发展的总结分析。此外,由于引进的西方文献越来越多,对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二、问卷的评介与分析 本人于2005年元旦前后向全球部分大学的从事财政学或公共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济学家就“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全球 性网络调查。我的问题是:“您如何看待财政学(Public Finance)和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次调查受到来自这些经济学家的数十份电子邮件。这些邮件反映了他们对我所做的调查课题的认识。本文就是选取了部分代表性的经济学家的回信(见附录①)和一些经济学家发表的论文对 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评介。 詹姆斯?波特巴教授认为,财政学主要是与税收及其相关问题等筹集收入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在税收方面,而公共经济学则包括了大量的与支出政策相关的问题。他认为,医疗保健和医疗援助以及残疾人保险和失业保险都是属于公共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财政学的领域。

财政学税收的论文

关于财政学税收的论文 关于财政学税收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税收筹划成为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税务管理则是税收筹划和税务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在零涉税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税负的最小化。文章梳理了税收筹划与税务管理的内涵、内在关系,并就控制税务成本、维护税收权益、增加企业盈利机会、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方面详细论述税收筹划对提升企业税务管理价值创造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税收筹划;税务管理;价值创造 1税收筹划与税务管理内涵 税收筹划是指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管理条例的前提下,以实现合理节税、降低企业税负为目的,在企业的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中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统筹策划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该类行为一般具有目的性、专业性、前瞻性。就本质而言,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企业理财行为。如何在有效控制税务风险的前提下,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税收筹划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而言,税收筹划能够有效降低税务负担,改善企业经营效果,扩大企业税后利润。“税务管理”是基于税收筹划衍生出来的一个全新概念,是指企业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与经营情况,在有效控制涉税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税务成本的最小化。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为税收筹划和风险控制,相对税收筹划,企业税务管理是一个更加系统的管理过程,更加注重纳税的整个环节以及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实现税收成本与风险的平衡。 2税收筹划与税务管理的内在关系 2.1税收筹划是税务管理的核心,其他税务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一部分,也是税务管理的最终目的与价值体现。税收筹划能够有效规避纳税义务之外的税务成本,降低企业税务负担,改善企业经营成果,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税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在税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税收筹划,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为企业实施税收筹划提供更加灵活、主动的实施空间。企业通过对涉税业务和纳税事务进行系统性分析、筹划、检测、实施,从而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与实施环境。 2.2税务管理能够有效控制税收筹划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 虽然税收筹划能够减少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同时也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的,然而由于筹划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存在筹划收益偏离纳税人预期的可能性。税收筹划风险大致可划分为三类:国家政策风险、成本

财政学(含:税收学)专业

财政学(含:税收学)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课程学习和科学实践并重的原则,按照专业技术人才、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类人才”的标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使研究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达到以下要求: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财政、税务和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具有独立从事相关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财政 主要研究财政理论、制度、政策和公共部门改革与发展问题。 2.税收 主要研究税收理论、制度、政策和税收征管及税收筹划等问题。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实行中期考核分流制度。原则上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四学期以实习、调查研究和撰写硕士学位论文为主。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研究生必须修满28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6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法论课程2学分;专业研究方向必修课4学分;其他为选修课学分。具体课程和学分设置参见计划表。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3门本科课程、并记录成绩,补修课不及格不能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本专业研究生在学位课程结束后参加本专业导师小组主持的中期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进入专题研究和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考核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者,作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五、科学实践与学位论文 本专业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活动,并根据导师的安排参加导师或其他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学习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课程后,应围绕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导师承担的项目课题准备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并在第2学期期末提交本专业导师指导小组审查;然后根据开题报告所确定的研究框架和路线,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研究、完成学位论文。 六、其它学习项目安排 本专业研究生应参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包括到本专业实习基地和相关实际部门进行实习、调研等。专业实习和调研一般应结合学位论文写作和就业需要在暑假期间和第3学期进行。

财政学 第十章 税收制度

第十章税收制度 该章主题是阐述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核心问题是我国税收制度的现状。具体来说,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 1、理解商品课税的特征、功能和种类; 2、了解我国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3、理解所得课税的特征、功能和种类; 4、了解我国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重点、难点: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所得课税的特征、功能和种类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第一节商品课税 一、(重点) 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同其他税类对比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 1、课征普遍 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这里的商品流转额指商品销售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指交通运输、邮政通讯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

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根据商品课税的这一特征,又被称为流转课税。 3、实行比例税率 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4、计征简便 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又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正如前面指出的,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总之,商品课税是特征鲜明、功能突出,缺陷也明显的一个税类。在税收实践中,必须扬其长而避其短,这也正是我国商品课税制度建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现行商品税的主要税种: (一)增值税:顾名思义,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它是我国商品课税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税种。 增值税始建于法国,以后在西欧和北欧各国迅速推广,现在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个国际性税种。 1、增值税概述(重点) (1)增值额的特点和优点:增值额的最大特点是在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这一特点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协作,保证税负分配相对公平等方面,有较大功效,增值税还

(完整版)财政学财政学财政税收计算题

《财政与税收》计算题 说明:1、请根据税法改革的有关最新规定做题,主要涉及增值税(农产品)、消费税(混合计征)、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等内容,具体可查阅课程网页中提供的相关法规及辅导教案中的有关例题。 2、企业所得税部分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少,基本不涉及2007年法的修改(如题目中时间为2007年以前则税率仍按原规定) 3、写出计算过程,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1、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2、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征收率 3、进口货物的应纳税额=(关税完税价格+关税十消费税)×税率 1、某从事修理业的个体经营者为小规模纳税人,2000年5月的修理收入总额为 5000元(含税),计算当月应纳的增值税额。 解:当年应纳增值税额为:5000/(1+6%)?6%=283。02(元) 2、某企业(一般纳税人)某月对外销售货物100件,不含税单价20元,随同 销售向购买方收取包装费200元,当月购进货物支出15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款为255元),求应纳增值税额。 解:应纳税额为[100?20+200÷(1+17%)]?17%-255=114.06(元) 3、某啤酒厂2002年8月份销售啤酒400吨,每吨出厂价2800元。计算当期应 缴纳的消费税税额。 解:应纳消费税税额=400*220=88000(元) 4、某烟厂将甲级卷烟10箱用于职工福利,其卷烟的调拔价格为2000元(每箱)。 另外购原材料8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税款1.36万元),求应纳增值税和消费税。(设定额税率为150元/箱,比例税率为45%) 解:增值税为2000*10*17%-13600=-10200(元),增值税不足抵扣,留到下月抵扣. 消费税包括定额税与比例税两部分 150*10+2000*10*45%=10500(元) 5、某化妆品厂从国外进口一批化妆品香粉,关税完税价格60000元,缴纳关税 35000元;另以价值80000元的材料委托其他企业加工防皱化妆品,支付加工费55000元,该批加工产品已收回(假设该产品受托方没有同类货物价格可参照)。要求:(1)计算该批进口香粉应纳消费税;(2)计算委托加工的化妆品应纳消费税。(化妆品的消费税率为30%) 解:1) 进口香粉应纳消费税(60000+35000)/(1-30%)*30%=40714.29(元) 2)计算委托加工的化妆品应纳消费税(80000+55000)/(1-30%)*30%=57857.14(元) 6、某粮油加工厂(一般纳税人)1998年8月发生如下业务:(1)从粮油公司购 进小麦,支付价款20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2600元;(2)从农民手中收购小麦,支付价款60000元,无进项税额;(3)支付生产用电费3000

财政学论述题

财政学论述题 令狐采学 一、简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实现优化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稳定与发展智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论述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答:1.经济性因素:国家经济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波动等。 2.政治性因素:国际政治的复杂化和国家职能的扩大化。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与环境保护压力、社会福利改善、社 会分工的复杂化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三、论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答: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社会产品越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越高。二者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财政反复强调的原理就是经济决定财政。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可能有充裕的财源。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指通过分配机制的调节对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学第11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第十一章――讲义 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and tax administration)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The reform in the tax syste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第二节农村税费改革(The reform in tax and charges in the country) 第三节税收管理制度及其改革(Tax administration and it’s reform) 第十一章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制度改革 一、本章简介 主要阐述税制改革的理论及其实践,核心问题是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重要名词 狭义税收管理绿色税收税费改革帕累托“二八”定律 三、重点内容 1、了解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2、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现状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3、理解我国农业税收制度和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4、理解开征绿色税收的社会经济意义 5、了解我国工商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6、了解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方针和内容 7、了解我国税收征管法的立法沿革和理念转变 第一节工商税制改革 一、工商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the leading theory of tax reform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1、有关税制改革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近2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纷纷进行了税制改革,有三大税制改革理论对各国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0世纪50-60年代的公平课税论(theory of equitable taxation) 20世纪70年代的最适课税论(theory of optimal taxation) 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交换论(theory of fiscal exchange) 2、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公平课税论最初起源于法国亨利·西蒙斯(Simons,1938)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政治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最小化,政府应该提供私人部门不能有效提供的服务,并通过再分配产生更大的公平。政府在设计和改革税制时,必须使税收制度既能按照公平原则筹措资金,又能限制政治程序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在西蒙斯看来,实现这种双重目标的课税方法,关键在于对税基的选择。 公平课税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四个方面: 1.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去解决。2.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3.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 4.主张按纳税能力来纳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其衡量方法是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间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

财政学财政学财政税收计算题

财政与税收》计算题 说明: 1、请根据税法改革的有关最新规定做题,主要涉及增值税(农产品) 、 消费税(混合计征)、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等内容,具体可查阅课程网页中提 供的相关法规及辅导教案中的有关例题。 2、 企业所得税部分要求掌握的内容较少, 基本不涉及 2007 年法的修改(如 题目中时间为 2007 年以前则税率仍按原规定) 3、 写出计算过程,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1、 一般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 一当期进项税额。 2、 的应纳税额 =含税销售额 十(1+征收率) X 征收率 3、进口货物的应纳税额 =(完税价格+关税十消费税) 1、 某从事修理业的个体经营者为小规模纳税人, 2000年 5月的修理收入总额为 5000 元(含税),计算当月应纳的增值税额。 解:当年应纳增值税额为: 5000/ (1+6% ) 6%=283。02(元) 2、 某企业(一般纳税人)某月对外销售货物 100 件,不含税单价 20 元,随同 销 售向购买方收取包装费 200元,当月购进货物支出 1500 元(增值税专用发 票上注明的税款为 255 元),求应纳增值税额。 解:应纳税额为 100 20+200 十(1+17% ) 17%-255=114 . 06 (元) 3、 某啤酒厂 2002年 8 月份销售啤酒 400吨,每吨出厂价 2800元。计算当期应 缴纳的消费税税额。 解:应纳消费税税额 =400*220=88000( 元 ) 4、 某烟厂将甲级卷烟 10 箱用于职工福利,其卷烟的调拔价格为 2000元(每 箱)。 另外购原材料 8 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税款 和消费税。(设定额税率为 150 元/箱,比例税率为 解:增值税为 2000*10*17%-13600=-10200( 元 ),增值税不足抵扣 消费税包括定额税与比例税两部分 150*10+2000*10*45%=10500( 元 ) 5、 某化妆品厂从国外进口一批化妆品香粉,关税完税价格 60000 元,缴纳关税 35000 元;另以价值 80000元的材料委托其他企业加工防皱化妆品, 支付加工 费 55000 元,该批加工产品已收回(假设该产品受托方没有同类货物价格可 参 照)。要求:(1)计算该批进口香粉应纳消费税; (2)计算委托加工的化妆 品应纳消费税。(化妆品的消费税率为 30%) 解:1) 进口香粉应纳消费税 (60000+35000)/(1-30%)*30%=40714.29( 元) 2)计算委托加工的化妆品应纳消费税 6、 某粮油加工厂(一般纳税人) 进小麦,支付价款 20000 元, 手中收购小麦,支付价款 1.36 万元),求应纳增值税 45%) ,. (80000+55000)/(1-30%)*30%=57857.14( 元 ) 1998年 8月发生如下业务:(1)从粮油公司购 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税额 2600 元;( 2)从农民

财政学教案——税收制度

第八章税收制度 即使被大家所公认的中性税收——人头税,也可以看到超额负担,因为它影响到纳税人对人口多少的规划。 ——西蒙·詹姆斯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管仲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掌握税收制度的类型,理解和掌握商品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税类的特征及其主要税种的构成要素,熟悉国际税收基本理论,学会处理国家之间税收分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考核要点〗 我国现行税制的组成; 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基本要素; 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基本要素; 国际税收及税收管辖权; 国际重复征税及减除方法; 税收饶让。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税收体系的构成以及与国际税收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何?这时本章重点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节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 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供选择的理论主张,一是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土地税、财产税以及单一的所得税等;它们的基本特征都是将某一类税收作为整个税收体系的基础。二是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承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1、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2、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3、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结构 三、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一)195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二)1958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三)197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四)1979—1993年期间的工商税制改革; (五)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第二节商品课税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是对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具有以下特征: 1、课征普遍: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商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成果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因此,以商品为课税对象,无疑课税范围最广。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10财政学(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章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第二节税制改革理论简介 第三节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第四节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和税制改革 第一节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 (1)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2)税收制度是国家按一定的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其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税种的搭配问题。 本章乃至本书提及的税收制度,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3 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1)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所得税、单一的消费税等。 (2)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税收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税收制度的发展是指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演变和主体税种的交替的历史过程。 1. 各国各时期开征的税种可以归纳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早期的直接税是十分粗陋的。

对人课征的税种,有人头税、灶税、户税等,如“口赋”、“算赋”、“更赋” 等。 对物课征的税种,有土地税、房屋税、车马税等,如“田赋”、“马口钱”、“间架税”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特别是随着社会产品的占有形式和分配形式的变化,直接税演变为现代的直接税。如对人课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对物课税,有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间接税最早的间接税也是很简单的。 早期的间接税,如中国古代的“关市之赋”、盐税、茶税、渔税。西方的市场税、入市税等。 现代的间接税,如销售税(营业税)、产品税、消费税、增值税等。 2. 主体税种的变化 xx 的直接税阶段 近代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的阶段 现代直接税(所得税和财产税)阶段 3. 所得税制度的确立 xx 1799 年,英法战争,为应付军费急需,首次开征所得税(与后来的所得税有 所不同);1802年随战争停止而停征; 1803 年因战争复发又开征,战争结束又废止; 1842 年,根据1806年所得税法案,经过立法程序,确定为永久性税种。美国1862 年南北战争开征所得税; 1872年废止;1913年10月的所得税法确立

财政学-税收基本知识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税收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把税收界定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西方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一般认为主要溯源于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bbes)的“利益交换说”(Benefit-Exchange-Theory)。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间接税和直接税就是为不受外敌入侵,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向拿起武器监视敌人的人们提供的报酬。” 后来,经过洛克、休谟、边沁以及斯密等人提出的社会契约说、利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利益交换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逐渐提出了新税收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之外,还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如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 ●税收的“三性” 1.税收的强制性 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存在两种权力即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 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2.税收的无偿性 政府征税以后,税款即为政府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同政府债务所具有的偿还性不同。 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并存。 3.税收的固定性 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税收的权威性来源于国家政权的权威性。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税收术语——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各类企业。 与纳税人有关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 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