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专题辅导

茅盾专题辅导
茅盾专题辅导

茅盾专题辅导

今天我们这门课是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的辅导课。由于这一讲的内容不是大重点,同第二讲的辅导一样,我们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但是,又由于这一讲的内容比较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学习时也可以多用一点时间。

一、学习常识提示

1.关于茅盾生平

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他虽然也去过日本,但与鲁迅和郭沫若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在学生时代未曾留过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既不属于东洋派,也不属于西洋派;第二,茅盾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在第一个十年时期(或曰“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第二个十年(或曰“30年代”)和第三个十年时期(或曰“40年代”),他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或曰“50年代以后”),他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第三,茅盾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1921年,在他登上文坛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所以,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可以与中国革命史的学习结合起来。

(1)简历。生于1896年,(比鲁迅小15岁,比郭沫若还小4岁),卒于1981年(终年85岁),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2)求学入行。1913年(17岁)中学毕业后到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后的1916年(20岁)在北大预科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因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而是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四年后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有《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与人生发生关系的作家之一。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3)崭露头角。1921年(25岁),沈雁冰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在这年1月,沈雁冰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所在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两个多月后,即这年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即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此后,他便同时活跃在文学和革命这两个领域,一面参加新文学的建设,一面从事革命工作。

(4)酝酿期。从1922年到1927年,沈雁冰在文学上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始终没有离开文学的圈子,不仅是“人生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和批评家,而且还是革命文学的最早倡导者,并在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与社会、革命和人生的关系方面处于先锋地位。在政治方面,沈雁冰则是当时最为活跃的文学家。1925年年底,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第二年年初离沪赴粤,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7年,在“大革命”高潮中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教官、汉口《民国日报》主编。大革

命失败后,拟由武汉去南昌,受阻于江西牯岭,经上海于1928年逃亡日本东京,后写有带总结性的重要论文《从牯岭到东京》。

(5)彷徨期。1927年8月,从牯岭回到上海后,立即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沈雁冰的第一篇小说,并在这篇小说于《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茅盾”的笔名。紧接着他又完成了另两篇小说《动摇》和《追求》。1930年,这三篇带有连续性的小说结集为《蚀》出版单行本,故《蚀》又称“《蚀》三部曲”,被看作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矛盾”的基调贯穿始终,正暗含着作者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心情,而沈雁冰最初为自己取的笔名就是这“矛盾”二字。1929年,茅盾在日本还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虹》。

相关知识:在大革命失败后,还出现了一大批类似《幻灭》《动摇》和《追求》的小说,如叶绍钧的《倪焕之》、柔石的《二月》,在文学史上统称为“幻灭小说”,此外,还有也以大革命失败为背景,但情绪则以愤激为特点的作品,如将光赤的《菊芬》、《野祭》、《丽莎的哀怨》、《最后的微笑》,巴金的《灭亡》等,在文学史上统称为“愤激小说”。

(6)爆发期。1933年前后,茅盾的小说创作进入了爆发期。1930年,从日本回到上海后不久即参加了“左联”,1931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子夜》,并陆续创作和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3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被看作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有人甚至称这一年为“子夜年”。

(7)辗转流徙。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茅盾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

1937年8月在上海参与《救亡日报》、《呐喊》等报刊的创办。9月,与巴金主编的《烽火》创刊。年底离沪去长沙。期间开始创作《第一阶段的故事》。

1938年活动于香港、广州。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在香港编《立报》副刊《言林》。年底远赴新疆。

1939年抵疆,在新疆学院任教,后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

1940年1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协名誉主席,5月到延安,10月到重庆。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并发表有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和小说《腐蚀》等。在香港主编的《笔谈》创刊。

1942年离开香港到桂林,年底回重庆。在1943-1944年间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等。

1945年在重庆举办“茅盾50寿辰暨创作活动25周年”纪念,并发表剧本《清明前后》。

1946年去广州,后经香港到上海,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7年从苏联回国,年底又经上海去香港,1948年年底去解放区,并在香港发表小说《锻炼》,1949年2月到北平(北京),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后历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2.关于茅盾作品

本讲重点阅读(精读)作品:《蚀》三部曲和《子夜》。

茅盾一生著述甚丰,我们这门课主要要求了解其小说等作品中的下列内容。

(1)具有“在事记”和“编年史”特点的作品:写于1927年至1928年,描写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蚀》三部曲;写于1929年,描写从“五四”时期到1927年近十年时代面貌和思想发展历程的的《虹》;写于1932年至1933年,描写30年代初中国江浙农村小城镇商人破产和农民“丰收成灾”以及

农民觉醒反抗的《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写于1931年至1932年,描写1930年春夏间发生在上海的政治经济事件的《子夜》;写于1941年,描写1940年9月至1941年2月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反共卖国的《腐蚀》;写于1945年,描写当年重庆“黄金案”内幕的话剧《清明前后》等。

(2)在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受到创造社等革命文学倡导者们批评的小说:《蚀》三部曲、《虹》,以及《路》、《三人行》等。

(3)主要体现出“社会剖析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多角关系》、《当铺前》、《小巫》等。

(4)抗战后的“急就章”: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篇小说《走上岗位》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小说《锻炼》、《腐蚀》,以及他惟一的剧作《清明前后》等。

(5)未能按计划完成的作品:《虹》、《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锻炼》、《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子夜》等。

(6)为追求社会功利目的硬写的失败之作:《虹》、《三人行》、《第一阶段的故事》、《走上岗位》、《清明前后》等。

(7)主要资本家形象: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王和甫、朱吟秋、周仲伟(《子夜》)、唐子嘉(《多角关系》)、林永清、赵自芳夫妇(《清明前后》)、王伯申(《霜叶红于二月花》)、何耀先(《第一阶段的故事》)、严仲平(《锻炼》)等。

(8)主要“时代新女性”形象:静(即“静女士”《幻灭》)、孙舞阳、方太太(《动摇》)章秋柳(《追求》)、梅行素(即“梅女士”,《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婉卿(《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赵惠明(《腐蚀》)等。

(9)主要知识分子形象:方罗兰(《动摇》)、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子夜》)等。

(10)其他主要形象:屠维岳、莫干丞、唐云山、曾沧海、吴老太爷、冯云卿、冯眉卿、刘玉英、雷鸣(《子夜》)、老通宝、阿多(《春蚕》)、林老板、寿生(《林家铺子》)、钱良材、张恂如、赵守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

1.小重点

(1)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有争议的观点。

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是我们这一讲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要求作全面的基本的了解。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梳理和把握:一是80年代中期的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即“关于革命家、思想家的茅盾与文学家的茅盾的关系”,这也是我们在对茅盾的生平进行补课时特别提到的。二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人们对茅盾小说理性化倾向的非议,这与下一个问题即“茅盾的文学主张”有关,这既是当前一些有争议的观点的集中表现,也是我们这一讲着重想讲的问题,也正是茅盾研究中的“矛盾”所在。蓝棣之和王晓明的观点值得特别注意。三是针对人们对茅盾小说理性化倾向的非议,许多研究者站在维护茅盾文学史地位的立场上,对茅盾和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创作的肯定,严家炎、姜文和孙中田的观点都值得注意。

(2)茅盾的文学主张和形成这些主张的主要原因。

这是我们这一讲第二单元介绍的内容。也许有同学会问,这两个包含着两个单元全部内容的问题为什么会是“小重点”呢?其实,在鲁迅专题的辅导时我们已经对重点大小的问题作过解释,重点的大与小,不在于内容的多与少,而在于要求的高与低。在这两个问题的要求,我们仅仅是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而不是在此基础上作更深入地掌握。

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其前后的变化,主要在于早期是从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出发,而后期则是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

茅盾文学主张的形成与他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直接有关,而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又直接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而茅盾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又正是风起云涌的巨变时代,而茅盾又正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最容易受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潮”的影响,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实际上也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任何时候他都未能忘记对文学这个“缪斯女神”的敬重。我们知道,在新文学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学的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后来他的文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基点。即使是在他对“五四”进行重新思考和检讨时,也不能完全改变自己和初衷。一方面主张小说应有政治功利性,担当起唤起民众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张小说应真实地描写人生,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他与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学”的区别。

因此,了解茅盾的文学主张,并不是要求大家去啃茅盾的理论著作,而重点是了解他文学主张中的“矛盾”,即,一方面他主张小说必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另一方面又主张真实地描写人的情感世界。

2.大重点

(1)“矛盾”在茅盾的文学主张、文学创作,以及茅盾研究中的意义和表现。

这一题实际上包含着三个大题或六个小题。其中,“矛盾”在茅盾的文学主张、文学创作,以及茅盾研究中的“表现”等三个问题,在我们前面的讨论中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现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是其中的“意义”。第一,“矛盾”在茅盾的文学主张中的意义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事实证明像茅盾这样的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在社会政治思潮急剧动荡的时代,其政治热情常常远远高出于艺术冲动,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在认识那些出于“思想家兼艺术家”之手的作品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例,使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些作品首先是思想性的作品,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可以用来充实读者的那些新的思想。第二,“矛盾”在茅盾的文学创作中的意义,正如教材在第44页上所说,矛盾是《蚀》三部曲贯穿始终的基调,通过这个基调的创作,茅盾不但完成了他从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到作家的身分转移,而且,他用“矛盾”作为自身形象的和处女作的主题的定位,以此折射被抛入历史文化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既是极富内省精神的自况,也是对社会现实进行精确观察所得出的结论。第三,“矛盾”在茅盾研究中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扩大了茅盾研究的领域,打破了研究中的单一政治视野或政治与艺术二元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以前研究的狭小格局,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直接接触到学术前沿的各种不同的方法、角度和观点,包括一些争议,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和判断。

(2)茅盾在30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在教材中我们留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实际上,我们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这个内容重新提出来探讨。在学习时要注意补充一些我们在专科阶段学习的关于“社会分析派”(或“社会剖析派”)的知识。我们知道,在30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也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以《子夜》以及《林家

铺子》等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正代表着这一派小说的最高成就。

我们还知道,茅盾是一位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在开始小说创作前多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政治活动,特别是他丰厚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修养,对于他的“社会剖析小说”创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教材在第54-55页上说,《子夜》在茅盾的文学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华美与丰富)、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茅盾在怕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有人比肩的。

(3)《子夜》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以及它存在的概念化弊病。

这个题目实际上概括了这一讲第三节“《子夜》分析”和第四节“茅盾的艺术风格”的主要内容,在专科阶段也有比较详尽的分析和讲解,大家可以结合作品的阅读(《名著导读》中有一段作品开头的节选,网上也准备再节选取一段,自己最好能找到全本阅读),对相关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里,我们只作简单的提示。《子夜》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与茅盾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这一特点相联系,并注意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子夜》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可以通过它与早期革命小说的区别,着重谈作者所一贯坚持的“真实性”特点。《子夜》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除了注意与上一题关于“新的文学范式”的内容相结合外,还应注意到教材在下一讲时提到的“老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了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的内容,也就是说,要从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中来认识《子夜》的开创性意义。对于《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要有一个客观的态度,一方面要看到作者出于“史”的基本立场,一开始就突出观念,按照既有观念的制约对事实材料进行处理,最后不得不对自己的创作构思进行重大修改,另一方面也应看到那种把《子夜》视作概念化的“高级社会文件”的批评有失偏颇之处。

(4)《子夜》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结构等方面的特色。

《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而是通过农村与都市的对比,以实现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的目的,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为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子夜》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则主要表现为“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塑造。在学习中可以主人公吴荪甫为主,教材从第57-59页中有比较细致的分析,但不能照抄教材,一定要有自己的感受。而作品在艺术结构上的特色,是与它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相呼应的,协调一致的,即以宏大的构思来概括中国30年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其中,可以表现吴荪甫的“三大火线”为重点,并注意作者对这三条线索不同的处理方法。

(5)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茅盾创作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政治与艺术的矛盾”,这与我们前面谈到的“矛盾”在茅盾创作中的表现和意义都有关联。其影响和得失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去把握,这也就是我们这一讲在最后(教材第68页)讲到的三个问题:一,“有意为之”。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超越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硬写,因而在艺术上出现了许多失误甚至严惩的失误;二,“半途而废”。茅盾的创作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开始总是野心勃勃,连短篇小说也像是一部被压缩了的中篇或某部长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长篇更是多卷本的系统工程模式和“长河式”格局,而最后又总是不能如愿;三,“理大于情”。其创作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服务意识”,具有直接参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斗争的强烈倾向性,并表现出“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特点,使小说具有了科学论文和社会百科全书的特点,因此也就很容易被人说成是“社会文献”。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字绘出的图画1雷雨前学案苏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雷雨前 有一个圆,被切去了好大一块的三角楔,想自己恢复到没有任何残缺,因此四处寻找失去的部分。因为它残缺不全,只能慢慢滚动,所以能在路上欣赏花草树木,还和毛毛虫聊天,享受阳光。它找到各种不同的碎片,但都不合适,所以都留在路边,继续往前寻找。 有一天,这个残缺不全的圆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碎片,它很开心地把那碎片拼上了,开始滚动。现在它是完整的圆了,能滚得很快,快得使它注意不到路边的花草树木,也不能和毛毛虫聊天。它终于发现滚动太快使它看到的世界好像完全不同,便停止滚动,把补上的碎片丢在路旁,慢慢滚走了。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别走太快,懂得欣赏,才不会错过路上的好风景;不要再为琐事烦恼,想想如何做自己的主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有失就有得。 一、字音识记 (wò)(chuò)龟.裂(jūn) 龌龊 ..

水门汀.(tīnɡ) 剥. 落(bō) 揩. 汗(kāi) 噤.声(jìn) 二、字形辨认 ?????hōnɡ(烘)烤ɡǒnɡ(拱)手起hònɡ(哄) ?????布màn(幔)màn(漫)长màn(蔓)草 ?????ǒu(呕)吐òu(沤)麻ōu(讴)歌 ?????热là(辣)là(辣)sǒnɡ(悚)然乖là(剌) 三、词语辨析 1.合拢·合龙 合拢:闭上、合上;收拢、聚合。 合龙:堤坝最后封口(修筑堤坝或围堰时,人们把留在最后的缺口 叫“龙口”,因此把大坝封口截流叫“合龙”),也指建筑桥梁时最后在中间接合。 “合龙”仅用于堤坝等工程,“合拢”可用于各种事物。 例句:①像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 跟没有划过的时候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 ②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大坝今天终于要合龙了。 2.咆哮·怒吼 咆哮:一般形容凶猛的动物的声音。强调发出的声音雄壮猛烈。 怒吼:形容人因愤怒而大声喊叫。强调怒气逼人的威力。 例句:①像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20)姓名: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95.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鲁迅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集是()。(1.0分)1.0 分 A、 《朝花夕拾》 B、 《故事新编》 C、 《呐喊》 D、 《彷徨》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子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1.0分)1.0 分 A、 喜剧大团圆格局 B、 时代感强烈 C、 零度写作 D、 语言风趣幽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1.0分)1.0 分 A、 《祝福》 B、 《狂人日记》 C、 《伤逝》 D、 《风波》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是()。(1.0分)0.0 分 A、 鲁侍萍 B、 周朴园

C、 繁漪 D、 四凤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51945年5月,《白毛女》第一次在()公演。(1.0分)1.0 分A、 北京 B、 上海 C、 延安 D、 南京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下列作品不属于赵树理的是()。(1.0分)0.0 分 A、 《小二黑结婚》 B、 《山乡巨变》 C、 《李有才板话》 D、 《李家庄的变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7《生死场》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萧军 B、 骆宾基 C、 萧红 D、 端木蕻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胡适 B、 刘半农 C、 萧红 D、 瞿秋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不包括()。(1.0分)1.0 分 A、 《春蚕》 B、 《九十九度中》 C、 《秋收》 D、 《残冬》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0 老舍创作的艺术成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 对封建旧家庭制度的批判和控诉 B、 对北京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出色描写 C、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D、 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描写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1《<子夜>与国货年》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胡适 B、 鲁迅 C、 瞿秋白 D、 陈独秀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关于战国策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兴起的一个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为中心的文化流派。B、 1940年,在昆明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 C、 战国策派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推崇尼采“超人哲学”D、 战国策派在北京创办了戏剧社,主演战国时期的王侯将相的故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赵树理的小说可以称为()。(1.0分)1.0 分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9] 茅盾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4]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15]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b8599203.html,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作者:蒋晓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 摘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引言: 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 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趨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 2.1理性思维模式 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以《子夜》中评价曾沧海的那段话为例,“自从四十岁上他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 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篇。() 正确答案:√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漫谈茅盾先生

漫谈茅盾先生 写作的无奈与纯粹 小文:巴老先生,你好!欢迎来到《小文解构》,我读了您的随想录,发现您相当尊敬茅盾先生,我们来看看茅盾这张照片,他的发型怎么看也不像文人,与金正恩将军的发型倒有点像,不知道是茅盾有政客的风范,还是金将军有文人的气质。 巴金:虽然茅盾先生只比我大八岁,但他对于文学的贡献,我只有佩服的份。中国现代文学走上现实主义道路,他功不可没。 小文:哎呀,你太夸张啦,他哪有那么伟大?以我渊博的知识,他写那么多小说,也是被迫无奈。他因为参加了革命,成了通缉犯,只好躲起来,躲起来就没法挣钱了,而家里老婆怀孕,正需要钱,怎么办呢?只有卖文章挣钱,所以就拼命写小说。不过,与您同姓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更加疯狂,首先从他的长相,实在看不出他是一个作家,倒像是杀猪的屠夫。他因为要还债,自虐一般写小说,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把不加糖与牛奶的咖啡当水喝,他曾经说过,他将死于三万杯咖啡。有人统计过,他一辈子大概喝过5万杯浓咖啡,他从1829年正式开始创作,1850年去世,21年大概7665天,每天喝6.5杯浓咖啡,太恐怖了。 巴金:你说得没错,茅盾先生有时写小说,的确是为了养家糊口,巴尔扎克是为了还债。 小文:动机不纯,不是为文学而文学,所以没有那么伟大(法国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这是某种需要的表现,而人的需要如同他那个可怜的、残缺不全的本性一样,是卑污的、龌龊的。一幢房子里最有用的地方是厕所。) 巴金:这样说,有点欠妥,我们不要管作家是为了什么而去写小说,也许他们动机不纯,但不代表他们写出来的就不是杰作,就像有些人动机很纯,把自己献给了神圣的文学,不代表他们就能写出好的作品。 小文:对对对,这里就有一个有心栽花花不开的人,名叫高升,辽宁晚报报道,高先生初中三年级就主动辍学在家写小说,希望能够成为郭敬明,可是写出小说又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结果高先生的父亲负债六万为他自费出书。这不是为文学而文学,而是为出书而出书。中国这么大,郭敬明这样的人有几个呢?成为郭敬明的概率比中彩票的概率还低喔,不过大部分中国人民还是比较明智滴,他们都在买彩票而不是在写文章。我们只希望这位高先生真如他的名字一样,可以高升,但是不要因为痴迷写作而拖累家庭拖累父母。另外,像韩寒那样退学写作的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著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其他、诗集与关评论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 引发广泛关注。 代表作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 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丑石》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 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 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 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 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雨中情思12 雷雨前课后练习五十三

最新精选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雨中情思12 雷雨前课后练习五十 三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没有运用通感修辞的一句是( )。 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B、这一天,我像是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啊,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 昏。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咆哮:人暴怒叫喊或江河水奔腾轰鸣。 B、龌龊:器量局促;狭小。 C、水门汀:水泥,亦指混凝土。 D、瞥过:眼光掠过,匆匆一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按修辞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②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③大粒沙石生气似的敲打着玻璃窗。 ④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而落在瓦砾堆里,它决不会悲观,决不会叹气。 ⑤天空中的星星在快活地眨眼睛。 ⑥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好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A、①②⑥/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①⑤⑥/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对《雷雨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人们常把它和高尔基的《海燕》相媲美。 B、《雷雨前》按时间的顺序,从清晨写起,选取几个不同的角度,勾画闷热、干旱和人们的苦闷难 熬、怨声冲天的景象。 C、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戴红顶子、像大官模样的金头苍蝇”的蚊子,以及唱着“要死呀、 要死呀”高调的蝉,用以反衬巨人的高大形象。 D、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十多年前,我一场大病之后,渐渐地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年里,收获 是厚重的,过去梦寐以求,但终求不得的许多珍品今天终于如愿得手。令我尤 其惊喜的是,当我得到茅盾的第一幅书法立轴之后,我便继续追踪下去,在漫 长的时光中,我又陆续寻觅到了一批茅盾的诗词、书法作品,除了二幅镜芯外,其余均为纸本立轴。这些作品有的公开发表过,有的尚未见诸报刊。将有关茅 盾的一批珍贵的文学资料及艺术作品整理出来,尝试着解读茅盾书法作品的美 学意义,应该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我的书法藏品中,最早的一幅是茅盾用行书书写的诗作,为五律。纸本立轴,1.8平方尺。因时间久远,纸张已发黄,且有斑点,但字迹清晰,虽是1946 年书,其字体仍显秀丽、飘逸。诗云:“垂成归不得/危坐对沧浪/病叶惊秋色/ 残蝉怕夕阳/可堪疏旧计/宁复更刚肠/的的孤峰意/深宵一梦狂。”这首五律均是 繁体字,他题写的上款是“林和靖旅馆写怀/黄裳先生雅正”。全诗无标点。书尾 签名“茅盾”,并盖“茅盾印信”的白文钤印。最后题“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上海”。 “林和靖旅馆”中的“林和靖”是北宋隐逸诗人,以写梅花题材的诗最为著名。他 是浙江奉化人。由此推论,店主人可能是一个文化人,或许与林和靖有什么宗 族上的联系。黄裳则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出版家,已辞世,山东人。 1947年,茅盾先生仍用行书书写了一幅七律。纸本立轴,2.8平方尺。这是 一首郁达夫的遗诗。诗云:“飘零琴剑下巴东/未必蓬山有路通/乱世桃园非乐土/炎荒草泽尽英雄/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便欲扬帆从此去/长天渺渺 一征鸿。”上款写有“郁达夫遗诗”,“梅林兄留念”。全诗繁体字,无标点。字体 清秀而多韵味。“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梅林”,生平不详。诗尾署名“茅盾”,且盖有篆书“茅盾”的朱文钤印,印章后题写的日期为“一九四七、九、二日、上海”。此幅书轴,我已珍藏。 我没有寻觅到1950年代茅盾的书法作品,按情理是应该有的,比如说赠巴金、施蛰存、戈宝权等人的书法,但我无缘收藏到。艺海寻珠,我仍在细细探寻, 随即发现了茅盾在1962年书写的一幅书法作品。水墨纸本,立轴,3平方尺。这幅立轴上,书写了李白的一首《早发白帝城》,还书写了一首王之涣的《凉 州词》。两首诗是连着写下的。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矛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 的记录和艺术概括。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 恐慌。[9] 叙事风格 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9] [1] [14]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

雷雨前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雷雨前》(2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2、收集有关茅盾的资料,了解茅盾的生平、创作。查阅本课写作背景。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2、体味作者对天气闷热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评价任务: 1、学生交流展示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对于雷雨前的闷热龌龊的描写。 3、再次朗读课文,探究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下雨天,真好》一文,感受到了琦君在绵绵细雨中对亲人、朋友的浓浓思念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茅盾先生的一篇与雨有关的散文《雷雨前》,看看茅盾对于雷雨又有怎样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及本文写作背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适当补充、强调。)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本文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2、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难读字,指名学生读准字音 呕.龌龊 ..瞥.过水门汀.揩.汗噤.声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的小说《子夜》的结构特点 《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现象,以上海的工业、金融界 为中心,在1930年5月至7月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时代风貌。在作品中,民族工业家、买办资本家、地主、革命者、工人群众、政客、交际花和挂着诗人、教授、律师等招牌的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错综纷纭的社会画面;而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由此展开金融公债市场、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的历史描摹。可以说,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现,纷然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示,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概括和 细致的习俗风情的刻画,使《子夜》具有了宏阔的体制和史诗性的风范。 一、明线与暗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 1、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 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 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 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 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 5、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 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众多的线索当中,以吴荪甫与以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本家的斗争则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线索,简称明线。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和以双桥镇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为次要线索,简 称暗线。《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用来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 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 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像一座纵横交错又浑然一体的建筑群。 二、史诗般结构特征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真实。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通过《子夜》的阅读,茅盾的写作特点就可见一斑。 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 长篇巨著。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 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 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 的过程。茅盾小说的理性很强,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 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 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 软弱、空虚。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 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 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 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 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一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 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 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 的地方。 在艺术上,《子夜》是—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 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 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 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吴荪甫就是 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或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或以 音容笑貌,或借助于一连串的故事,或利用环境的变幻,细致地表现了他的名种不同的心 理活动,突出他的色厉内荏的性格。 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 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 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个性化的语言: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的场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 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奸诈; 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 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宏大严谨的结构:场面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偶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 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 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 开合,运用自如。

雷雨前——茅盾-赏析

【作品原文】 茅盾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象还带点热。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象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象沟么?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 象它们过了一夜功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 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象要呕出什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他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 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进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象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 不折不扣一条缝!象明晃晃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儿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儿中什么用? 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象是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 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隆隆隆的怒吼声。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巴金的作品,创作风格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语言特点热烈明快朴素,从题材选择和处理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 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艺术表现上,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一、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着。《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

雷雨前茅盾阅读答案

雷雨前茅盾阅读答案 【篇一:茅盾《雷雨》及赏析】 清早起来,就走到那座小石桥上。摸一摸桥石,竟象还带点热。昨 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 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天快亮的时候,这桥上还有两三个人躺着,也许就是他们把这些石头又困得热烘烘。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然而太阳的威力好象透过了 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 河里连一滴水也没有了,河中心的泥土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呢,早就象开了无数的小沟,——有两尺多阔的,你能说不象沟么?那 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象它们过了一夜功 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 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象要呕出什 么来。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 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 抛下去,也没见他飘飘扬扬镀方步。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 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 股闷。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进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 象结了一层壳。午后三点钟光景,人象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不折不扣一条缝!象明晃晃 的刀口在这幔上划过。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一样, 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儿中什么用! 象有一只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象 是巨人已在咆哮发怒越来越紧了,一闪一闪满天空瞥过那大刀的光亮,隆隆隆,幔外边来了巨人的愤怒的吼声! 猛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 你会猜想这时那幔外边的巨人在揩着汗,歇一口气;你断得定他还 要进攻。你焦躁地等着,等着那挑破灰色幔的大刀的一闪电光,那 隆隆隆的怒吼声。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0课 雷雨前练习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第10课雷_雨_前 一、字音辨读 1. 龌龊..(wò chuò) 2.龟.裂(jūn) 3.水门汀. (tīng) 4. 剥. 落(bō) 5.揩.汗(kāi) 6.噤.声(jìn) 二、字形辨识 1.????? 布幔漫长蔓草 2.????? 热hōnɡ hōn ɡ烘烘ɡǒnɡ拱手起hònɡ哄 3.????? 呕吐沤麻讴歌 4.????? 热辣辣sǒnɡ悚然乖 剌 三、词语辨析 1.究竟·毕竟 辨析????? 究竟:表示追根究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有时也可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究底说的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句????? ①前几届业委会是怎样选出来的,他们的工作干得究竟怎么样,我们不想追究。②小牛毕竟还不是奥运冠军,NBA 只是一项比赛而已,也不算世界锦标赛。 2.焦躁·焦灼 辨析????? 都有“着急”的意思。“焦躁”强调烦躁不安。“焦 灼”强调着急,只能用于书面语。 例句????? ①对于始终态度强硬的菅直人,民主党高层也束手无策,党内的焦躁情绪正攀至顶峰。②岛城知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得知石老人风化严重的事情,表现得很是焦灼。 四、熟语释义

1.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 2.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3.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一、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二、相关背景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创作于1934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共产党进行大肆剿杀,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民热切呼唤革命风暴的到来,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破压抑沉闷的空气,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茅盾,从个人感觉出发,以自己最为熟悉的中国江南小城为背景,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三、主旨把握 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之意,则是自然而明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四、结构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