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中的爱情观解析

《致橡树》中的爱情观解析

舒婷的《致橡树》,是广大读者非常喜欢的一首朦胧诗。作为八十年代的新女性,舒婷在诗中所表达的崭新现代爱情观,引起了当时广大青年的共鸣。但可能人们对它的解读还只停留在意象、主旨等大体上的理解。其实,作为一首朦胧诗,它的意蕴其实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点深入地解读,以期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有一个更深、更新的理解。

一、对“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更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一难句的解读。这句诗很关键,它在文尾,因其含蓄所以各种资料众说纷纭。其实,我们可以从篇章的角度来看,它在文末,应是回应诗篇开头“我如果爱你――/决不像……”,诗的前部分已表明了她不做依附、痴情、善良、奉献这样的女性。那么如何去爱呢?这里即是回答,爱一个男子,不仅是他的外表(物质、名誉、地位甚至才学等),更重要的是这个男子的精神内核:你“站”在什么地方?为了什么而“站”?如何去“站”?(追求、事业、理想、信念、人格等)。而这些,在传统女性的爱情视野中很少出现或没有。作者顺前文而点出,这才是与以往不同的“伟大的爱情”,能坚贞不渝,从而卒章显志。这里,毛泽

东与杨开慧的爱情故事可作为对此的一种理解。

二、舒婷的爱情观中理想男性的特征。橡树,是舒婷现代爱情观中男性的意象。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他应该是独立的,有“铜枝铁干”,强健或坚强有力的;其次,“像刀、像剑,也像戟”,有斗争精神,勇敢无畏,积极进取;最重要的他还应该有追求,有事业心,“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有理想、有信念,而不是一般的居家小男人、庸碌男人更不能是纨绔子弟;同时,有平等观念、关爱女性、尊敬女性,且不失细腻、侠骨与柔肠。这种现代女性中的理想男性反映了时代的特点,80年代改革开放(刚经历文革),这里有迷惘的一代,这里有因循

守旧者,更有独立潮头、有远大理想、有抱负、有才华、有追求的好青年。显然,作者选择的是充满时代精神的青年。

三、舒婷的现代爱情观对女性提出了哪些要求。女性要独立,“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婚姻而言,女性就是作为“人”的形象和男性站在一起,那就是要有人格的独立,有女性的尊严;它需女性自我内心空间的独立,“我有

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自己的工作(事业)的独立,经济的独立,又有相当的学识修养,有理想有追求亦有毅力并兼备传统女性的温柔、体贴、勤劳、

坚韧。这也体现了时代的特色,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妇女半边天”,越来越多的女性从家庭走出或就业或从政。社会、时代给予女性越来越大的舞台,亦给了她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才能与时代青年相匹配,这亦是舒婷在诗中所要传递出的。回想过去,《祝福》中的祥林嫂“改嫁”亦不能自己作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不能经济独立而寄人篱下,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只能郁郁而终,这是时代的悲剧。今天的女性所处的时代早已迥异往昔,但女性自我本身亦当超越祥、林,才能适应时代。

四、《致橡树》的爱情观在今天的意义。

一是今天还是有很多的女性在走着传统的婚姻之路,守着传统的爱情观。或攀附(嫁名门)、或痴情(正如《千年等一回》所唱)、或认为仅靠温柔善良勤劳奉献就能维系爱情,由此而引发了很多婚姻的悲剧。二是婚姻独立、自由倾向太过头等。如试婚、高离婚率、大龄青年不愿结婚(独身);或婚姻生活中缺乏传统的互敬互爱、体贴关爱、沟通交流,婚姻成了一张名片,夫妻形同路人;更有一夜情、第三者等。因此,舒婷含传统因子更兼现代理念的婚姻观意义重大。

五、青少年学习《致橡树》的意义与价值。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录了舒婷的《致橡树》有现实意义。高一学生

步入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对爱情懵懂无知却试图品尝,告知他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正确的爱情观无疑是有益的。

对早恋的学生有启迪与告诫。特别是女生,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观?你爱“他”什么?“他”是一个充满现代精神的青年吗?现代的爱情需要自己做一个怎样的女孩?

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这些,他们或许能及时了断不健康的早恋倾向。

这些,亦有赖我们对舒婷此诗的深层解读。

侯武忠,教师,现居湖南石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