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品种高产栽培试验报告

青稞品种高产栽培试验报告
青稞品种高产栽培试验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3269477.html,

青稞品种高产栽培试验报告

作者:李智荣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西藏青稞的生产与栽培

西藏青稞的生产与栽培 一、青稞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及发展 青稞是西藏自治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青稞磨制成的糌粑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主食,也是酿制青稞酒的主要原料。西藏自治区的青稞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藏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也决定了青稞在西藏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与发展前景。 (一)青稞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青稞是藏民族聚居区的主要食粮,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在全自治区始终都占首位,而且常年均占一半以上。青稞比其他作物有其早熟、耐瘠、丰产和适应性广的特点,从河谷到高寒区,从东部三江流域到西部阿里,都以青稞生产为主,而且它的垂直分布最高,与其他作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青稞产量高而稳定,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小麦相近,据1986年商业部绵阳粮食贮藏研究所对西藏5地(市)18个县不同地点的51份青稞籽粒测定,蛋白质含量在9.6~14.9%之间,平均含量11.3%。在氮肥丰富的河谷农区,蛋白质含量一般都超过12%以上。而且青稞所含的各类营养物质比小麦更易被人体吸收,与酥油、奶渣等拌成的糌粑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食品,携带方便,营养丰富,别有风味,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物,并以青稞为主体构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藏族人民的食物结构形式。由此体现了青稞在西藏粮食生产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二)青稞生产的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后,青稞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单产与总产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50年代,西藏青稞播种面积约180万亩,但年总产量仅1亿公斤左右,平均亩产只有60多公斤。为了尽快解决西藏粮食问题,人民政府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推进先进农机具入于,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在总结提高群众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开展青稞良种选育及栽培规律研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对推动西藏青稞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0年代,冬小麦在西藏大面积推广后,青稞播种面积和总产仍保持在55%和50%左右,种植面积最少的1980年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亦分别占粮食作物的53.4%和47.O %,仍然远远高于其他作物。到1989年,西藏青稞种植面积又恢复到178.4万亩,占全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的56.08%;总产量已达到3.42亿公斤,平均亩产192.2公斤,与1959年相比,30年增长了近一倍,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 1981年以来,西藏青稞的种植面积与总产量一直保持回升和稳定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积极推广科学技术,不断增加了农业投入的强度,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大面积亩产300~400公斤的丰产田到处可见,千斤高产地块亦层出不穷。一些生产水平较高的县,乡,平均亩产已达到350公斤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只要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青稞在西藏粮食生产中仍有很大的生产潜力。

青稞特征和品种详解

青稞生物学特性及品种资源 一、形态特征 在大麦分类学上,现有的栽培青稞都属于禾本科大麦属(Hordeum L.),栽培大麦种(Hordeun sativum Jessen),多棱大麦亚种(Hordeun valgare L.)。青稞还被定为裸粒大麦变种(Hordeun valgare var,nudum HK.)。青稞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70~110厘米。茎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8~18厘米,宽6~10毫米,叶面较为粗糙,叶背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分为若干节,每节着生3枚完全发育的小穗,小穗长约2厘米,通常无柄,每小穗有花1朵,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瑞延长成短芒,长8~14毫米;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光滑,具5条纵脉,中脉延长成长芒,极粗糙,长8~13厘米,外稃与稃等长;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为2枚,花期3~4月。根据青稞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着生部位、生理生化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作用分别作如下描述:根:青稞的根系属须根系,按着生部位和时间、作用划分,可分为初生根和次生根。初生根由种子的胚长出,有5—10条不等,一般6—7条的居多,初生根数目多少常与品种以及种子大小和种子活力密切相关。中胚轴是从种子的胚部与初生根长出方向相反的另一端长出的胚轴,它从种子萌发连接到分蘖节,中胚轴的长度因播种深度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初生根在幼苗期从种子发芽到青稞根群形成前,起着吸收和供给幼苗生长所需营养的重要作用。次生根没有一定数目,所以又称为不定根,但常与品种特性和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次生根由离表土2—3厘米深处的分蘖节周围长出,比初生根长而多,弯曲分枝,可从一级根上发生二级根,再由二级根发生出三级根,盘根错节的侧根往往形成庞大的须根系统,集中分布于10~30cm根作层,它在青稞生长的大部分时间起着吸收各供给营养、支撑固定植株的重要作用。在次生根上往往长出许多根毛,根毛是根的表皮细胞产生的突起物,长1—3毫米,它的作用是将水分和营养物质吸入体,供给地上部分的需要。 茎:青稞茎具有运输水分、矿物质,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支持植株和叶片生长的功能,对最终形成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青稞茎直立,空心茎。有若干节和节间组成,地上部分有4~8个节间,一般品种5个节间,矮杆品种一般3个节间,茎基部的节间短,愈往上则节间愈长。茎的高度一般(株高)80~120cm,矮杆品种株高60~90cm。茎的直径2~5mm,茎包括主茎和分蘖茎。它们均由节和节间组成。茎节可分为地上茎节和地下茎节,地下茎一

青稞种植技术

青稞种植技术 在封冻前要及时进行耙耱镇压,积极保墒,消灭土块(坷垃),做到耙耱平整。通过镇压,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一、精细整地 在封冻前要及时进行耙耱镇压,积极保墒,消灭土块(坷垃),做到耙耱平整。通过镇压,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二、轮作倒茬 青稞选茬是一个重要问题,重茬造成土壤养分缺乏,并加重了病、虫、草的危害和蔓延。导致产量无法提高,造成减产。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轮作。要求三年以上的轮作:一般轮作方式为青稞——洋芋——油菜——豌豆。 三、选用良种 80年代我县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有肚里黄,白六楞头品种;90年代从张掖山丹引进的亩担、昆仑10号品种,从青海省海北洲农科所引进的北青1至6号青稞品种,均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逆性,尤其是北青6号,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是我县脑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最佳品

种。在浅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昆仑10号,该品种较耐水肥,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节秆粗矮,耐寒抗病抗倒伏,不退化,在多年的生产中,均显示了优良的种性,大田生产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 四、合理施肥 青稞生育期短,前期对营养物质需求极为敏感。根据这一特点,青稞要求有机肥要腐熟。氮、磷、钾三要素配施要科学,基肥要足,追肥要早,青稞在生产中所需的氮磷钾比例为1∶0.5∶0.8,亩施纯氮8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氧化钾6公斤合理补充微肥,可采用叶面喷雾追施。每隔5—7天喷1次,一般喷3次为宜。 五、合理密植 青稞的密度,一般应视不同地区、品种特性、播种早迟、土壤肥瘦等具体条件而有所不同。土肥条件十分优良应合理密植,亩播量严格控制在18公斤,亩基本苗28—30万株左右,这样产量最佳。 六、适期播种 青稞应在谷雨后、立夏前播种最为适宜,过早过晚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播种深度掌握在5—6厘米。

青稞栽培技术

青稞栽培技术 一、青稞栽培的重要意义 青稞是我国西南高原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江苏的苏北等地海拔1900m~4200m的河谷地区。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青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天,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 其二: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可制成糌粑、糕点、稀饭。特别是现在我县发展旅游业以后,江浙等地群众将青稞压成碎片,混合大米同煮,或磨成粉制作糕点而食。陕西、甘肃等地喜欢青稞麦仁稀饭。 同时饲用价值也高,青稞籽粒是良好的精饲料,青稞的秸杆是最好的饲草,含蛋白质4%,其茎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是高原地区牲畜冬季的主要饲草。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青稞的加工和饲用地位更加明显,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其三:青稞是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西部高原地区酿造青稞酒、啤酒、白酒、酒精、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青稞; 其四:青稞营养成分丰富,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料。青稞的蛋白质含量为10.2%,最高可达到14.81%,脂肪为1.5%。每一百克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3.6毫克,维生素E0.25毫克。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发育都有一定的关系。藏族人民很少得糖尿病,与其食用青稞产品有很大关系。且青稞富含高赖氨酸,可制成珍珠米、麦片、麦芽、啤酒等食品和饮品,其营养价值比水稻、玉米和一般的小麦粉高。 其五青稞有保健功能。青稞味甘咸,性微寒、无燥热。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米。久食滑肌肤,能宽胸下气,消极进食,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吐等。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泻。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稞栽培技术 (一)、西藏麦类作物的优良品种

藏区青稞生产与发展

藏区青稞生产的现状与发展 ——青稞高产创建培训材料甘孜县作为我州青稞的主产县,总产和播种面积均居全州第一,因此,青稞生产应是甘孜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我给合我所这几年在青稞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技术两方面谈谈藏区青稞生产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在青稞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成果,希望能对在座各位如何就如何发展甘孜县青稞产业有所启迪。谈得不好的地方请大家谅解。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对多棱裸粒大麦的统称,在其它一些地区称之为元麦、米麦。我州常年播种面积为50万亩左右,以春青稞为主。总产与播面分别占粮食总产与播面的1/3左右,为我州主要栽培作物。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青稞在农牧交错的青藏高原区域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目前,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稞特殊的生态生产环境及其自身的营养保健价值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青稞正在由一个区域性口粮作物向全球性健康

食源作物发展。因此,全面分析藏区青稞生产、消费现状,对指导甘孜县青稞生产意义深远。 l青稞生产的基本特点 1.1地域分布辽阔,生态条件复杂、生产自成体系。 青稞的种植范围包括位于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共二十个地、州、市。由于这一区域地势高昂,群山连绵,使青稞生产天然分隔,大致形成了藏南河谷农区、藏东三江流域农区、藏东南农林交错区、喜马拉雅山南坡秋播区、藏西北荒漠高寒农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区、青海环湖农业区、青海环藏农牧业区、甘肃天祝藏蒙黄高原交汇农区、青(海)南一甘南一阿坝高原农牧过渡区、甘孜荒漠半干旱农区、迪庆温湿农区等十多个生产区域类型(这是西藏农科院强小林研究员和我所青稞研究人员共同提出的青稞生产区域分划,也是一种理论上的研究成果)。此外,临近青藏高原的云南丽江地区、四川凉山州木理县、和青海、甘肃接壤的河西走廊一带的军垦农(牧)场也有青稞种植。全区域青稞播种面积2004年数据统计近

青稞有机种植栽培技术

青稞有机种植栽培技术 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天,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可制成糌粑、糕点、稀饭。特别是现在我县发展旅游业以后,江浙等地群众将青稞压成碎片,混合大米同煮,或磨成粉制作糕点而食。陕西、甘肃等地喜欢青稞麦仁稀饭。 青稞有机种植栽培技术如下: 一、精细整地 在封冻前要及时进行耙耱镇压,积极保墒,消灭土块(坷垃),做到耙耱平整。通过镇压,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二、轮作倒茬 青稞选茬是一个重要问题,重茬造成土壤养分缺乏,并加重了病、虫、草的危害和蔓延。导致产量无法提高,造成减产。因此,必须进行合理轮作。要求三年以上的轮作:一般轮作方式为青稞——洋芋——油菜——豌豆。 三、选用良种 80年代我县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有肚里黄,白六楞头品种;90年代从张掖山丹引进的亩担、昆仑10号品种,从青海省海北洲农科所引进的北青1至6号青稞品种,均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逆性,尤其是北青6号,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是我县脑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最佳品种。在浅山二阴山区适宜种植的品种有昆仑10号,该品种较耐水肥,穗大粒多,千粒重高,节秆粗矮,耐寒抗病抗倒伏,不退化,在多年的生产中,均显示了优良的种性,大田生产平均亩产在300公斤以上。 四、合理施肥 青稞生育期短,前期对营养物质需求极为敏感。根据这一特点,青稞要求有机肥要腐熟。氮、磷、钾三要素配施要科学,基肥要足,追肥要早,青稞在生产中所需的氮磷钾比例为1∶

青稞栽培技术

青稞栽培技术一、青稞栽培的重要意义 青稞是我国西南高原地区普遍栽培的一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的阿坝、甘孜、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江苏的苏北等地海拔1900m~4200m的河谷地区。在海拔4200m~4500m的高寒农区,青稞几乎是唯一的作物。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青稞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青稞耐寒性强,是适应性最广、种植海拔最高的粮食作物。青稞苗期在-3℃~-4℃,甚至在-6℃~-9℃的低温条件也不致受冻。青稞生育期较短,一般仅110~135天,所需积温≥0℃为1200℃~1500℃,因此是重要复种作物的良好前茬。 其二: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可制成糌粑、糕点、稀饭。特别是现在我县发展旅游业以后,江浙等地群众将青稞压成碎片,混合大米同煮,或磨成粉制作糕点而食。陕西、甘肃等地喜欢青稞麦仁稀饭。 同时饲用价值也高,青稞籽粒是良好的精饲料,青稞的秸杆是最好的饲草,含蛋白质4%,其茎杆质地柔软,富含营养,适口性好,是高原地区牲畜冬季的主要饲草。随着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青稞的加工和饲用地位更加

明显,对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其三:青稞是酿造工业的重要原料,西部高原地区酿造青稞酒、啤酒、白酒、酒精、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青稞; 其四:青稞营养成分丰富,是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料。青稞的蛋白质含量为10.2%,最高可达到14.81%,脂肪为1.5%。每一百克青稞面粉中含硫胺素(维生素B1)0.3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3.6毫克,维生素E0.25毫克。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发育都有一定的关系。藏族人民很少得糖尿病,与其食用青稞产品有很大关系。且青稞富含高赖氨酸,可制成珍珠米、麦片、麦芽、啤酒等食品和饮品,其营养价值比水稻、玉米和一般的小麦粉高。 其五青稞有保健功能。青稞味甘咸,性微寒、无燥热。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米。久食滑肌肤,能宽胸下气,消极进食,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呕吐等。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入药,味咸、性平凉。其主要功能是下气宽中,壮筋益力,除湿发汗、止泻。 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越来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稞栽培技术

青稞相关资料

青稞相关资料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 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有着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已推出了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产品。 一、栽培技术 整地 青稞的整地因种植制度、土壤、天气等因素而不同。前旱地应在休闲期及时降水保墒,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为冬青稞前茬,收获后及时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时要做到“齐、平、松、碎、净、墒”。播种前整地有益于提高播种质量,结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产量的重要措施。 施足底肥 施肥原则一般为“重施基肥、用好种肥、早施苗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将全部有机肥和80%左右的氮肥及少量的磷肥用作种肥外,在梨地前全部施入土壤中。还应根据当地土壤供肥能力、产量指标等确定适宜的施肥种类和施肥量。 备种 要达到高产,就要有优良的种子,良种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品质好;二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三是品种要适应当地的种植制度和土壤条件;四是对当地病虫草害等自然灾荒有较大的抗御能力。 春播 适期早播,播期,半农半牧区(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旬播种,草地牧区(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种。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依品种类型、不同地区、种植方式等而定,一般分蘖力强的、成穗率高的品种应少播,分蘖力弱的、成穗率低的品种应多播,撒播比条播的播种量大,一般亩用种量15~17.5公斤,一般为30万粒/亩,条播、行距以20~22cm为宜,播前粉采用15%粉锈灵拌种(亩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预防青稞各种锈病,化防野燕麦。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过磷酸钙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种肥。要求在撒种时尽量将种子撒在沟内,种子覆土深度为2~3厘米,最深不能超过5厘米。 田间管理 青稞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疏密补缺,破除板结,达到匀苗、全苗,为壮苗奠定基础。人工和化学除草是保证青稞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除草除人工除草外,多用化学除草方法,其中2,4-D丁酯应用最广。一般在青稞3~4叶期结合中耕除草,化学防除田间阔叶杂草,青稞拔节期以前,亩喷洒2,4-D丁酯60~80ml。同时注意防病治虫,灌水和追肥是保证青稞生长代谢的营养及水分的需求。苗期适时灌水可促进青稞的穗分化,形成大穗,在抽穗开花及灌浆期灌水,可促进青稞籽粒饱满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视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为主,最好结合灌水进行。在青稞2叶1心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亩施尿素3~4公斤。 收藏与贮藏 青稞在腊熟后及时收获,收获不及时会影响产量,并且影响青稞的储藏品质。青稞在黄熟期收获最好,也就是植株和穗子全黄,含水量小于20%~22%时收获、脱粒,籽粒不受损伤。收获后及时凉晒,防止混杂,并分筛去杂,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种子安全贮藏 二、营养价值和功效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据《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

青稞

青稞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青稞在青藏高原上种植约有400万年的历史,从物质文化之中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在青藏高原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有着广泛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已推出了青稞挂面、青稞馒头、青稞营养粉等青稞产品。 概述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分为白青稞,黑青稞,墨绿色青稞等种类。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生物学特性 根 青稞的根系属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组成。初生根由种子的胚长出,初生根一般5-6条,多的有7-8条。初生根在幼苗期从种子发芽到根群形成前,起着吸收和供给幼苗营养的重要作用。初生根数目多少与种子大小和种子活力密切相关。种子大而饱满,生活力强,其初生根数目较多,长出的幼苗也健壮。反之,子粒瘦小,千粒重小

而不饱满的种子,其产生的初生根数目少,幼苗弱瘦。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秋播青稞越冬时初生根入土深度可达60~70cm,到生育后期,有的品种初生根可达200cm左右。 茎 青稞茎直立,空心茎。有若干节和节间组成,地上部分有4~8个节间,一般品种5个节间,矮杆品种一般3个节间,茎基部的节间短,愈上则愈长。茎的高度一般(株高)80~120cm,矮杆品种株高60~90cm。茎的直径2.5~4mm,茎包括主茎和分蘖茎。它们均由节和节间组成。茎节可分为地上茎节和地下茎节,地下茎一般有7~10个不生长的节间,密集在一起,形成分蘖节。地上茎节通常有4~8个明显伸长的节间,形成茎杆。 成熟前期的青稞茎杆是直立的圆柱体,茎的表面光滑,呈绿色,成熟后期变黄色,也有少数品种茎杆带紫色。茎节维管束密集,彼此交错,形成横隔,实心。茎下部的节间和上部节间大部分被叶鞘包围。 青稞的节间由下而上逐渐变长,茎基部第1、2节间是否短粗与其抗倒伏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栽培上应尽可能缩短基部节间长度促使其节间发育健壮,穗下部节间应适当拉长。茎壁厚度与抗倒伏也有一定关系,茎壁厚,弹性好茎杆重点下移,可提高抗倒伏能力。 叶 青稞的叶厚而宽,叶色较淡,冬性和一些丰产品种,叶色较浓绿。叶着生在茎节上,每一完全的茎杆一般具有4~8片叶,最上面的一叶叫旗叶,青稞的叶依其形态与功能分为完全叶、不完全叶和变态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