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二)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训练卷(二)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从“乾嘉之学”到“道咸之学”的变化的背景是

A .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B .明末清初反封建思想的产生

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逐渐丧失

D .康梁维新思想日益广泛传播 2.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此观点主要是依据林则徐

A .最早提出抵抗西方的侵略

B .最早翻译西方的历史地理著作

C .是最先了解西方的中国人

D .承认西方长处并较早主张学习 3.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可用来说明《海国图志》

A .对中国的落后见解肤浅

B .对封建制度抱有幻想

C .学习西方不够系统完善

D .缺乏中外交流的勇气

4.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曾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

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却很少有人认真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许多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作者主张不符合时代潮流

B .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 .落后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

D .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5.奕诉曾上折说:“当今既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如不借西人、西法为先导,探求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则恐师心自用,徒费金钱,仍无裨于实际。”由此可知,奕诉强调

A .制造轮船耗损国力

B .发展近代机器工业

C .学习西方科技理论

D .加强军事工业管理

6.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批评了顽固派的守旧及不知变通,同时也批评了维新派的“菲薄名教”和“不知本”。材料表明张之洞

A .具有融合中西思想之倾向

B .对中国的纲常名教表示不满

C .对中体西用思想表示不满

D .与顽固派基本没有共同利益 7.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由此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 .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B .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C .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D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8.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这一现象 A .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 .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C .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D .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

卷只装订

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9.甲午战后张之洞撰文指出,“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不知二千年以上,西国有何学,西国有何政也?”这段描述反映出

A.“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走向没落B.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旧文化C.中国文化被有识之士彻底否定D.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10.上海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第一所外语专科学校.该校《课程十条》中规定:课文之前一日讲解《养正遗规》、《朱子小学》诸书,若有进境,则投以《近思录》及《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各篇。”由此可见,清政府

A.彻底放下天朝上国姿态

B.仍极力维护专制统治

C.已认识到中体西用局限

D.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

11.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总共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向国民广泛介绍了西方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A.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B.激励国民从西学中寻找救国良策C.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D.引入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救国理念12.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B.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13.1918年3月15号的《新青年》同期刊出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和记者《复王敬轩》两文。王敬轩以传统文化卫道士的形象贬低文学革命;而记者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的口气来反驳王敬轩,支持文学革命。这表明当时《新青年》

A.把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的中心

B.采用争取社会关注的模式传播策略

C.主导了社会舆论以便谋求自身影响

D.新文化派内部对文学革命发生分歧

14.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滋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旨在调和中外文化的矛盾B.对中国儒家文化非常推崇C.思想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D.对西方文化进行绝对肯定15.“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辉煌的时代。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这边要打倒孔家店,那边要把孔儒升格为宗教,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精彩纷呈的剧场效果。”出现该时代特征的最直接原因是A.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文学革命”的促使

16.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现象

A.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未传入中国

B.体现出国民具有崇洋媚外心态

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D.说明当时政府在倡导思想自由

17.1915年,当胡适还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便和赵元任(当时哈佛大学学生,后来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胆地发动一场运动介绍白话文写作方式。他们这样做

A.使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民众

B.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

C.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快速发展

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18.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之所以对“纲常名教”予以猛烈抨击,是因为他们视此为辛亥革命后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文化保守主义者对传统理论道德的维护和提倡,亦是将它看成了“立国之体”。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新旧文化之争相当激烈B.民主在中国已成为一种趋势

C.新思想在中国传播日趋艰难D.新文化运动即将出现新动向

19.在南京民国政府成立以后,胡适仍然抨击国民党思想体系的传统主义成分,仍然号召把科学才智用于国家管理,仍然提倡立宪制度和公民权利。这反映出A.民主思想在中国仍步履维艰B.胡适呼吁政府进行思想改革C.胡适的科学思想在与时俱进D.国民党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20.新文化运动领袖蔡元培指出,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它来整理中国旧的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意。材料表明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B.对中西文化已有全面认识

C.认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21.张东荪、梁启超认为,中国工人所受痛苦来自于工头而不是资本家,因此不应过于责备资本家。对此,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达、蔡和森等发表文章质疑张、梁,之后赢得大多数工人的认可和支持。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A.通过斗争占据了主流地位B.通过斗争已逐渐走向成熟

C.主要通过理论宣传而实现D.有利于中国革命性质转变22.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早期,当时的先进分子无不是抱着救国、恤民的心愿,在这种最初愿望的驱动之下经过不懈努力,才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材料表明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A.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B.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自我扬弃C.蕴含有浓厚和朴素的民本思想D.在经历失败后主动进行了抉择23.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便作为当前行动的直接指南而被接受、理解和运用。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指导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B.产生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C.适应了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D.在新文化运动时被普遍接受24.陈独秀在建党初期提出,工人阶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比较幼稚,因而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阶级,资产阶级虽然也比较幼稚,但它的力量比工人雄厚,因此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是资产阶级。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未真正实现中国化B.中共未按马克思主义原则建党C.陈独秀否定了工人革命积极性D.中共建党初期没有自己的理论

第II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大制约。文化的新生需要外来新型文化的滋润,传统经世致用思想正成为推陈出新的重要催化剂。“经世实学还给中国人提供了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正是在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探求西方新知的过程中,在战争的考验中,林则徐认识到中西在军事技术上的差距。……经世致用的精神使林则徐的救国方略在古方旧药的基础上添了外来的灵丹。

——王先明《近代“科学”的发端》材料二这种兴西学、保中学(中体西用)的主张是一种简单的、矛盾性的结合方式,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证明这种洋务思潮的局限。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两者不得不杂糅相存。……尽管这种尝试处于一种“皆务增其新而未尝一言变旧”的矛盾状态,但这是近代中国与世界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一个

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环节。至少,洋务派比仍然坚持闭关自守的顽固派略高一筹。

——《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思想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的“救国方略”,并分析此方略形成的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政治意义。(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对于传统儒学中“君民关系”,谭嗣同认为是完全不合理的。他指出,在人类形成之初,大家都是平民百姓,都各有生业,不能同时管理好各项事务,所以共同推举其中的一人为君。因而不是君选择民,而是民选择君。君既然是由民共同推举的,也就必定可以由民共同废掉。君是为百姓办事的,臣则是协助君为百姓办事的,赋税取之于百姓,是用来为百姓办事的。如果不能为百姓办事,那就把君换掉,这也是“天下之通义”。

——郭亚平《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仁学哲学”思想探析》材料二为了彻底否定君主专制体制,谭嗣同勇敢而大胆的提出了“冲决封建伦理纲常之网罗”的口号,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是以纲常名教思想压迫人民的历史,愚弄人民的学术,纲常名教不仅是专制君主压迫人民的思想工具,而且其本身也对人性构成了极大地压制。对此,谭嗣同还从自然人性论的角度,批判了纲常名教有名无实、钳制人性、扼杀人性的实质。

——摘编自胡斌《维新变法期间康谭思想之比较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谭嗣同说明传统儒学中的“君民关系”完全不合理的角度。

(6分)

(2)据材料二,说明谭嗣同所批判的侧重点,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促进文化转型的新因素,如新式学堂的建立、新式出版机构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近代报刊杂志的创办、甚至包括西方文化艺术形式的传入,这些因素的出现并非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开始逐渐解体,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是在这种时代环境下进行。

——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单元训练卷

历史(二)答案

第Ⅰ卷

1.【解析】根据材料“乾嘉之学”强调学精,而“道咸之学”强调革新,结合史实可知其背景是近代中国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明末清初与“道咸之学”向去年代较远,且“道咸之学”的新也未必就是反封建,B项错误;儒学统治地位并未丧失,C项错误;道光咸丰时期,康梁维新思想尚未产生,也就谈不上广泛传播,D项错误。

【答案】A

2.【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林则徐的影响之所以超过其他人,主要是因为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故D项正确;与学习西方相比,抵抗西方侵略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显示,排除A项;向西方学习与最早翻译西方书籍不是同一个概念,排除B项;在古代中国,很多有识之士就开始了对西方的了解,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海国图志》对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尚没有充分认识,因而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由此可知该书对中国的封建统治还抱有一定幻想,故B项正确。仅凭该书的局限不能推知它见解肤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该书的全部内容,不能推知它不够系统和完善,C项错误;不学习西方制度不等于就缺乏中外交流的勇气,D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海国图志》在当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面临被查禁焚毁的危险,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容不得进步书籍的存在,故B项正确;《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是符合时代潮流的,A项错误;落后制度、锁国政策均源于封建势力的强大,C、D两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由材料“探求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可知,奕诉强调的是不仅要仿造西方造轮船、机器,更要学习制造的原理,故选C项。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

6.【解析】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对顽固派和维新派在不同方面的批评,说明他想学习西方,又不想因学习西方而“菲薄名教”导致“不知本”,这说明张之洞具有融合中西思想之倾向,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是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的,它还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体,B项错误;张之洞就主张“中体西用”,C项错误;顽固派、洋务派在根本上都希望维护清朝统治,D项错误。

【答案】A

7.【解析】曾国藩认为洋人及华人创置电线铁路“皆不可行”,没有认识到工业文明成果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表明曾国藩已认识到外资入侵的危害性,B项错误;“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从侧面反映出曾国藩认识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反映出曾国藩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注,C、D两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背景材料显示的是洋务运动期间,这时的报刊、书籍宣传显然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故C项正确;当时新思想已经萌芽,A项错误;当时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摆脱传统的夷夏观念,B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主要是为洋务运动服务的,不能推知它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D项错误。

【答案】C

9.【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不少人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一味鼓吹用西方文明来“救亡图存”,这说明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A 项结论缺乏材料信息支撑。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

材料显示的仅仅是“赞羡西学者”的看法,他们未必就是有识之士,C项错误。

【答案】D

10.【解析】上海方言馆是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但必须研修儒家经典教材,结合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洋务派的旗号为“师夷长技以自强”,其中“夷”就带有天朝思想,A项错误;材料信息显示,清政府仍主张学习传统儒学,因而不能推知清政府已认识到中体西用局限,C项错误;学习传统儒学不能说明清政府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D项错误。

【答案】B

11.【解析】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道德精神让国民知道当前国家病根所在,进而从中找到救国的正确道路,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

A项错误;梁启超引进西学并不表明他认为西学就是救亡图存的根本,C项错误;在当时梁启超推崇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而非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答案】B

12.【解析】根据材料“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包含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反对异族压迫的观念,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反对严夷夏之大防”可知B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郭嵩焘坚持“中体”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说明学习西方技术而非政治制度,D项错误。

【答案】A

13.【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青年》把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同时刊登,表明其采用争取社会关注的话语传播策略,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涉及旧道德不能表明就是以旧道德为中心,A项错误;“主导了社会舆论”从材料无法得出,C项错误。王敬轩是否属于新文化运动者,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蔡元培主张民族文化应该具有开放性,吸取其他民族优秀成分,由此可知,他的思想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C项正确;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不等于调和中外文化矛盾,A项错误;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固有文化为基础,不能说明他非常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B项错误;对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与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之间构不成必然联系,排除D项。

【答案】C

15.【解析】材料表明,“该时代”出现了“主张文学改良”“主张保护国粹”“打倒孔家店”

等多元化思想,这一局面的出现是当时思想领域尊孔复古逆流思想引发的结果,A项正确;C项是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才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也才有了后来的文学革命,B、D两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答案】A

16.【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五四时期中国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的出现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故C项正确;这些思想的出现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否传入中国,A项错误;人们谈论西方文化,或抨击,或推崇,不一而论,因而体现不出国民崇洋媚外心态,B项错误;民间谈论与政府倡导没有必然联系,D项错误。

【答案】C

17.【解析】白话文通俗易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胡适、赵元任等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快速发展,故C项正确;胡适的大学时代,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当然也就不能说它更深入民众,A项错误,同理也可推知D项错误;仅凭“提倡”白话文,得不出对传统思想文化根基的动摇,B项错误。

【答案】C

18.【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旧文化对于传统理论道德针锋相对,各持己见,故A项正确;由二者相争不能推知民主在中国已成为一种趋势;B项错误;

尽管二者针锋相对,但何种派别取胜,材料信息没有予以说明,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守旧派维护或者支持传统道德,因而不能推知新文化运动即将出现新动向,D项错误。

【答案】A

19.【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在当时尽管已经建立,但当时的专制主义仍然很严重,这说明中国民主化进程缓慢,故A项符合题意;呼吁改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胡适在提倡民主思想,但没有体现他的与时俱进性,排除C项;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答案】A

20.【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蔡元培主张以西洋科学精神来整理中国旧的学说,这表明他主张将中西文化进行融会贯通,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西之间的融会贯通,而没有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A项错误;仅从蔡元培这一主张得不出他对中西文化已有全面认识,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这一信息,C项错误。

【答案】D

21.【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阻挠,但它经过斗争赢得了大多数工人的认可和支持,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逐渐走向成熟,故B项正确;它获得大多数工人的认可和支持,不意味着它占据主流地位,A项错误;理论宣传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传播方式,仅从材料信息中不能推知,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民主革命性质转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答案】B

22.【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先进分子从救国、恤民的最初愿望出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救国、恤民的最初愿望已蕴含有就是一种朴素的民本思想,又由于他们出于一种自觉行为,所以他们这种民本思想是浓厚的,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了早期马克思

主义者的选择,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没有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扬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也没有经历失败后的相关信息,排除D 项。

【答案】C

23.【解析】由材料“从一开始”、“直接指南”等信息可知,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最需要的时候传入中国,也被中国革命所选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否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由于是“传入中国”,因而不是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B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状况,仅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D项。

【答案】C

24.【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陈独秀没有考虑到中国具体实际,对工人阶级进行了不切实际的评估,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化,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化,不等同于中国未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B项错误;陈独秀认为工人阶级不能充当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不等于他否定工人革命的积极性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陈独秀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看法,没有说明中共初期是否有自己的理论,排除D项。

【答案】A

第II卷

25.(18分)

【解析】

第一小题第一问考查对林则徐的“救国方略”的概括。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林则徐在治国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第二问考查林则徐“救国方略”形成的原因。林则徐之所以要学习西方,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缺陷,即传统文化缺少社会转型的知识;同时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也能够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这些属于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因素,(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西方的坚船利炮也让林则徐等开了眼界,它对鸦片战争进行了反思。(国外因素)

第二小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的政治意义。这一问给我们界定了范围,即“政治意义”同时还应明白既然是意义,那就应该是积极方面的。“中体西用”冲破了传统士大夫

们的保守、自大观念;一定程度上调和中学与西学间的矛盾,有助于西方技术的引入与传播。

【答案】

(1)方略: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先进技术)。(3分)原因:传统文化缺少社会转型的知识;经世政用思想的影响;对鸦片战争失利的反思。(9分)

(2)政治意义:冲破了传统士大夫们的保守、自大观念;一定程度上调和中学与西学间的矛盾,有助于西方技术的引入与传播。(6分)

26.(18分)

【解析】

本题考查谭嗣同持传统儒学中的“君民关系”完全不合理观点的角度。通过设问代换,答案的组织就相对清晰了。材料信息显示,谭嗣同从君主的由来、君主的职责、民和君的地位与权力等角度论述了传统儒学中的“君民关系”的完全不合理。

第二小题考查谭嗣同所批判的侧重点。通过材料“彻底否定君主专制体制”、“批判了纲常名教有名无实、钳制人性、扼杀人性的实质”等信息可知,谭嗣同所批判的侧重点是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第二问属于影响类设问,这一问主要从思想解放的角度去组织答案。

【答案】

(1)角度:君主的由来;君主的职责;民和君的地位与权力。(6分)

(2)侧重点: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纲常。(4分)意义:有助于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助于启蒙和解放国人的思想;有助于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有助于维新变化运动的展开。(8分)

27.。(16分)

【解析】

本题属于高考42题模式。这一类型的试题要注意上下问和答案的有机联系。论题拟定尽量简单化,如果论题拟定的太过复杂,将对第二问的阐述带来麻烦,有可能影响得分。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4分)

阐述: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使新式学堂不断出现,也使新式出版机构、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这些都推动了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也使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进

一步开阔,使他们在这些众多流派的外来先进思想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当先进的中国人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另一种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并对其进行系统介绍,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音乐与美术教案

《音乐与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鉴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与美术作品,了解这些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引文、史料、插图等,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通过分析世界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网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上网了解艺术大师及分析鉴赏其各类美术、音乐作品,感受其艺术价值。 (3)思维方法:学会知识迁移,在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中,提高分析理解问题能力。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审美能力。学会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世纪以来的音乐和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不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审美取向i而且可让学生感受人类优秀遗产的魅力,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与创新,增强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意识。 (2)认识人类艺术的多样性,感受艺术大师立足社会现实、献身事业、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艺术创作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音乐与美术来源于生活,树立起“用美术与音乐指导生活,用艺术影响社会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欣赏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高中历史必修三,整理得太好 了(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法家 (1)李悝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2)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3)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4)影响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 (1)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2)影响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课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内容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西欧在14-17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对西欧旧有思想文化造成了冲击,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什么思想?在思想领域是否发生了变化? 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3、阶级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二、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人物生平简介: 结合书中图片和《福建泉州李贽故居》介绍李贽生平 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粗看其穿戴的衣冠,就能推断他为明朝人,实际上他生活的时间为1527~1602年,寿命较长,75岁。细看其面部,五官端正,眼睛中透着一股锐气和正气。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正气的思想家,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新潮流。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祖与父两辈都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后被明政府以“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2、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当今世界对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 1、特创论(或神造说)。 2、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 3、生源论(或生生说)如:腐草为萤、泥土变鱼。 4、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 5、新自生论(或进化论) 二、进化论 1、生物进化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的打击。面向现实世界、面向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思想更加开放。 (3)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创立过程: (1)拉马克:19世纪初期,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2)达尔文: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主要观点: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②物种不断变异,新物种不断产生,旧物种不断灭亡;③物竞天择、生存竞争、自然选择是自然界的规律。

(3)赫胥黎: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进一步从解剖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猿同祖的观点,进化论逐渐被科学界普遍接受。 3、意义 (1)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长期统治生物学界的“神创论”,是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2)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对欧洲思想界、科学界和宗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4、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2)神学、宗教、传说对人们思想的束缚;(3)近代科学尚未产生。主要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优质教案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瓦特研制成功“万能蒸汽机”;电力的发现与发展;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理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运用: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历史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扼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来引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科学历程中的“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带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讲授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总结: 1)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优质教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回放资料,历史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二、教学分析 【本课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计 通过复习儒学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以来,到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到秦朝遭到打击,再到西汉逐渐复苏并走向正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两宋时期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出现,随后陆王心学产生,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儒学中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一、四位思想家的进步思想在什么样背景下提出的?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哪些?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优质教案

第12课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教会宣称世界万物包括人都是万物创造的;细胞和细胞学说,拉马克的进化论观点;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论观点。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思想界、科学界、宗教界和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运用:联系中国的创世说,说明神创说长期盛行的原因;通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探究科学在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等历史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掌握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条件,同时回答课程标准中关于“科学与宗教对生命起源解释不同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迷信、愚昧阻碍科学进步,社会落后滋生愚昧、迷信;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教材分析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今天关于生命起源的五种说法。特创论(或神造说);自生论(或自然发生说);生源论(或生生说)“腐草化萤”、“泥土变鱼”;宇宙生命论(或泛生说)“地上生命,天外飞来”;新自生论(或化学进化说)。你认可哪种观点? (一)教会的禁锢 1、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说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思考:“神创说”能够成为生命起源的早期共识并长期流行的原因?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是当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神学也由此成为包括和贯通一切的“科学的皇后”。基督教神学认为:上帝在7天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次序“各从其类”地创造世界,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三.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三、儒学成为正统 第3课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三、陆王心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美德即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文艺复兴 三、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二、宋词和元曲 三、明清小说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三、京剧的出现 探究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二、相对论的创立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二、教材分析 本课引言从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达尔文的主观努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和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必然性。旨在说明达尔文生物进化思想是时代进步的综合产物,同时也是科学家顽强探索、大胆创新的结果。引言提纲挈领,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教材正文的理解。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在生命起源问题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神创说和进化论思想。进化论思想取代神创说反映了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这两种观点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对历史的重大影响,则说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翔实的材料,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对比分析、材料分析、情景再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五、学情分析 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在叙述时涉及面宽,跨度大,学生掌握会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归纳,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的特点,可对教材内容多进行些提问。充分运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前导学】 一、“伟大的转折”把握三点 1、“两个凡是”与两年徘徊:①两个凡是:其错误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违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②两年徘徊:影响1977、1978年国民经济正常发展。 2、邓小平不懈努力:①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内容:解放思想条件下的“破旧”,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立新”。 ②意义:从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三个角度分析、领会。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把握两点 1、过程:①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②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③“南方谈话”重要理论: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等。④中共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⑤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评价: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两点 1、背景、条件:①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②条件: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②中共十六大,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整合拓展】 一、伟大的转折 1、《春天的故事》歌词:⑴“一位老人”:指邓小平;⑵1997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即深圳;⑶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即南方谈话。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⑴目的:否定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⑵意义:打破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⑵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提出了“一中心一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揭开了改革开放序幕。⑶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二”正是邓小平三字笔画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1)最全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目标导航】 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战国时期建立后,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处于衰落阶段。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采取种种手段,如建立厂卫特务机构,采用“八股取士”等,强化对人民的监督和思想控制,儒家思想也发展到了极端迂腐的程度。但是封建经济却在不断的当中,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的这种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就是出现了反传统的“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代表是明朝后期的李贽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学习本节课重点是掌握明清之际出现这些活跃思想的原因、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难点是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 【知识结构】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生平与性格:李贽(1527—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的著名思想家。 (1)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2)性格:“离经叛道”、正直清廉。 2.生活背景: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 (2)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社会的重大变化。人们要求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明清之际,思想文化专制严重,陈腐的理学体系仍占据统治地位。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中“存天理,灭人欲”,具有虚伪性。面对现实,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认识:李贽生活的明朝后期,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沦为统治阶级思想控制的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里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思想,这也是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成领域里的反映。 3.代表作:《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4.思想主张: (1)阴阳本源:提出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而不是天理,否定了理学的理论基础。 (2)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 (3)反正统:自称“异端”,公开打破对孔子的迷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4)反传统: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疑难探讨)材料一: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