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产业聚集地

中国服装产业聚集地
中国服装产业聚集地

中国服装产业聚集区

省份地级市县级市镇聚集地名称产业类型所属类别

浙江省聚集地(37) 杭州市

萧山市

党山镇中国化纤织造名镇化纤面辅料器械

区衙镇中国化纤名镇化纤面辅料器械

中国花边之乡花边面辅料器械

中国羽绒之都羽绒服服装余杭区

中国女装之都女装服装

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丝绸纺织消费品

中国纺布艺上产基

纺布艺纺织消费品嘉兴市

桐乡市

洲泉镇中国化纤名镇化纤面辅料器械

大麻镇中国家纺布艺名镇家纺纺织消费品

中国蚕丝被、真丝

毯生产基地

蚕丝被纺织消费品海宁市

许港镇中国轻纺村纺织纺织消费品

许村镇中国家纺装饰布第

一镇

家纺纺织消费品

皮革之都皮革面辅料器械温州

中国服装名城服装服装瑞安市中国男装名城男装服装

乐清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休闲服装服装

龙湾区中国合成革之都合成革面辅料器械

平阳县水头镇中国皮都皮革面辅料器械绍兴市诸暨市

枫桥镇中国衬衫名镇衬衫服装

草塔镇中国袜业第一镇袜子服饰

大唐镇中国袜业之乡袜子服饰嵊州市中国领带名镇领带服饰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中国童装名镇童装服装

金华市

义乌市

浙江袜业商标品牌

基地

袜业服饰

中国拉链生产基地拉链面辅料器械

全国最大无缝内衣

生产基地

无缝内衣服装

大陈镇中国衬衫商标品牌

基地

衬衫服装东阳市

虎鹿镇中国缝纫机配件集

散地

缝纫机配

面辅料器械

千祥镇中国三大皮具产地

之一

皮具面辅料器械

宁波市慈溪市长河镇草帽之乡草帽鞋帽箱包鄞州区浙江服装商标品牌

基地

服装服装象山县中国针织名城针织服装服装

台州

中国最大的服装机

械生产出口基地

缝纫器械面辅料器械淑江区下陈镇中国缝纫机之都缝纫设备面辅料器械天台县中国过滤布名城过滤布纺织消费品

江苏省聚集地(20) 苏州市

常熟市

海虞镇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休闲服装服装

沙家浜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休闲服装服装

古里镇中国羽绒服装名镇羽绒服服装

碧溪镇中国毛衫名镇毛衫服装

虞山镇中国防寒服名镇防寒服服装

支塘镇中国非织造布及设

备名镇

非织造布面辅料器械

张家港

塘桥镇中国棉纺织毛衫名

毛衫服装

金港镇中国氨纶纱名镇氨纶纱纺织消费品太仓市横泾镇中国化纤加弹名镇化纤面辅料器械

吴江市

盛泽镇中国丝绸名镇丝绸纺织消费品

桃源镇中国出口服装制造

名镇

服装服装

镇江市丹阳市皇塘镇中国家纺名镇家纺纺织消费品

导墅镇中国家纺名镇家纺纺织消费品南通市通州区

姜灶镇中国家纺名镇家纺纺织消费品

西渚镇中国家纺名镇家纺纺织消费品

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色织面辅料器械无锡市

宜兴市新建镇中国化纤纺织名镇化纤纺织纺织消费品

西渚镇中国亚麻纺织名镇亚麻纺织纺织消费品江阴市顾山镇中国针织服装名镇针织服装服装

泰州市靖江市中国服装面料名镇服装面料面辅料器械

安徽省聚集地(3) 芜湖市繁昌县孙村镇中国出口服装制造

名镇

出口服装服装

安庆市

岳阳县中国手工家纺名城家纺纺织消费品

望江县中国纺织新兴产业

基地

纺织纺织消费品

江西省聚集地(2) 九江市武宁县共青城中国羽绒服装名城羽绒服服装南昌市青山湖

中国针织服装名城针织服装服装

上海聚集地(1) 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中国品牌服装制造

名镇

品牌服装服装

菏泽市郓城县中国棉纺织名城棉纺织纺织消费品

山东省(16)

曹县淘宝电商城演出服装

制造

服装

潍坊市

诸城市中国男装名城服装服装

昌邑市中国印染名城印染、棉

纺织消费品临沂市郯城县中国服装加工名城服装服装

德州市

夏津县中国棉纺织名城棉纺织纺织消费品

禹城市中国半精纺毛衫名

羊绒毛纱纺织消费品淄博市周村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丝绸纺织纺织消费品

枣庄市市中区中国针织文化衫名

针织文化

服装

东营市广饶县中国棉纺织名城棉纱品纺织消费品烟台市海阳市中国毛衫名城毛衫服装

聊城市临清市中国棉纺织名城棉纱、色

纺织消费品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精编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 景分析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我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1)服装行业现状? 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近几年,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也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巨大的市场内需已经成为国内服装行业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装消费观念正不断成熟,对服装质量、特性、品牌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居民的消费更加注重个性化、舒适化、品牌化和时尚化。服装消费逐渐趋向于中高档化发展,我国服装采用中高档面料的比重在逐年增长。服装行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舒适度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服装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强品牌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服装消费已经从单一的遮体避寒的温饱型消费需求转向时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费潮流。中国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 服装行业具有周期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服装产业发展有所放缓,该板块出口与贸易收入大幅减少,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回暖,纺织服装业景气度也逐步回升。2010年,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和国内零售出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5,874亿元,同比增

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亿美元,同比增长%;2011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累计达2,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年1季度,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亿美元,增长%,进口54亿美元,增长5%,累计顺差亿美元,增长%。?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十二五”发展 多项指标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内需 将得到增长,居民对纺织服装的需求将日益增加。随着中 国城镇化率的上升和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居民消 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带动了衣着消费 的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年均复合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元,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比2010年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预计,2011年至2020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左右;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增长率为15%左右。? 2007-2011年消费品及衣着消费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中国服装产业集聚地概况

中国服装产业集聚地概况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企业战略逐步向全方位的集聚地战略演变,在我国服装产业分布上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集聚。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的调查,全国现有39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经初步推算,我国服装产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集聚地,而服装产业集聚地的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大城市打造服装文化时尚之都 产业集聚模式一 以服装文化、商贸、时尚为主要特征,成为以大城市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大都市是这种模式的代表。这类集聚地大多是在老的服装工业基地基础上形成,利用大都市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优势资源,在服装文化、商贸和设计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时尚服装展演的窗口和舞台。 产品专业的服装特色地区 产业集聚模式二 以产业配套齐整为主要特征,市场信息反应敏锐,以生产中高档品牌服装的企业为主体。温州、宁波、晋江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这种集聚地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制衣历史和深厚的服装文化底蕴,依靠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争得发展先机,以著名服装品牌企业或大企业为核心,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品牌企业集聚。这些地区以资讯和销售网络发达、产业链配套齐全为特征,如温州、宁波、晋江等地,成为中国品牌服装制造中心。 以大型出口企业为中心的服装出口基地 产业集聚模式三 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形成以大型出口服装生产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服装产业群。浙江平湖、江苏常州、广东潮州等地是这种模式的代表。 随着我国服装出口加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从事出口服装生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周围,涌现出一批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形成了多层次的产业群;如浙江"茉织华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在的平湖市、江苏"晨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常州金松时装有限公司"所在的常州市、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在的潮洲市等,这些地区的核心企业工艺技术精湛,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世界名牌服装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还有一些以出口为主的集聚地,是在原来"三来一补"方式的基础上,引进了国外的资金、设备、管理、技术,或是利用侨乡的优势,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亲属关系形成的出口加工基地。如广东省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就是依靠邻港、澳自由贸易区,在人文、地域、交通方面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优势,从而成为港、澳地区的服装加工基地。

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2006国内服装行业产业现状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 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

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 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

服装全国分布情况

一、女装之都——xx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女装逐渐在国内服装界浮出水面,杭州女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几年来,杭州女装发展迅猛,拥有中等规模的女装企业2000多家以及240个品牌,还出现了杭派女装市场、武林路等女装批销集散地。 女装已列入杭州市的都市产业,成立了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杭州女装工业园区列入规划,将成为杭州女装的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加工中心、销售中心。 风格: 清新而不张扬,休闲而不轻浮,婉约又融合着时尚。 优势: 1、政府支持。 2、xx本地消费能力强。 3、服装设计人才集中,研发实力强。 4、接近原材料产地,原材料的生产开发技术在全国领先。 5、强大物流系统支持,专业批发市场辐射能力强。 劣势: 1、整体推广强而个体品牌建设弱,缺乏强势品牌。 2、品牌风格xx,缺少个性。 3、偏于设计而经营意识较弱。 4、销售渠道上,专业市场流通强大而营销通路建设滞后,专卖体系尚未健全。

5、注重个体服装款式而缺乏整体品牌风格、形象。 优势品牌和企业有: xx女装知名品牌有: 流金岁月、三彩、罗马情怀、薰香、江南布衣、女性日记、蓝色倾情、浪漫一身、红袖、秋水伊人、古木夕羊、永远的女人等。 二、男装之都——xx 宁波是“红帮裁缝”的诞生地。宁波服装在完成了数量、速度型高速增长后,目前出现了产品多样化、品牌多元化、市场细分化、面料高档化、产业集群化等五大特点。 宁波服装企业和品牌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尤其以男装闻名,已形成以西服、衬衫生产为龙头,集针织服装、童装、皮革服装之大成的庞大产业集群。 目前,宁波服装产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衬衫类中国名牌产品4个,均居全国同类重点服装城市之首。宁波已成为中国服装的主要出口城市,以及世界男装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特点: 1、服装强势品牌突出,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服装品牌。 2、制造实力强。 3、历史渊源悠久。 4、品牌缺少文化内涵,距国际化大品牌尚有差距。 优势品牌和企业有: 杉杉、雅戈尔、罗蒙集团、一休、洛兹、培罗成、太平鸟、步云、唐狮等。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

【精品】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对1980 年前韩国具有竞争力的前五十大出口企业的统计表明,韩国的纺织与服装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1990年初韩国纺织业面临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低工资国家和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国际市场占有率减少,国内企业转往低成本地区生产;2000 年后为适应市场变化,重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强化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差异化策略,由内需转为出口导向,发展自我品牌产品,使得纺织业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居重要地位。 1 韩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 1.1 生产与进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是韩国重要的产业之一。2000 年韩国纺织服装业占国民总产值的8%,从事纺织业的人数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9%;2002 年韩国棉纺业通过结构调整,将细纱机保有量减少了20 万锭,使棉纺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大幅度提升。韩国成衣主要出口地区为美欧、日本及中国,近年来对中国出口增加。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01 年韩国纺织品出口值为153 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4.4%,居世界第五位;2002 年成衣出口总额38.52 亿美元,2003 年增长到66 亿美元;2004 年纤维类产品的出口总额为152 亿美元,其中纺机设备的出口金额为11.13 亿美元,比2003 年的出口额9.26 亿美元增长了20.2%。韩国纺织业年贸易顺差一般在100 亿美元左右,纺织及成衣业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总值11.3%,其中成衣业占3.4%。 1.2 消费现状 在韩国纺织品销售中以中低价为主的通路型态居重要地位:2003 年,韩国成衣卖场面积在3 000 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商店共1 863 家,其中803 家分布在汉城、仁川及京畿地区。其中,一般商店 1 458 家,折扣店238 家,百货商场98 家,购物中心46 家,批发中心 5 家。大型折扣店及购物中心较1999 年增长174%、48%,增长幅度最大。另外电视购物及网上购物等无店铺的流通方式亦迅速发展,2003 年网上购物、电视购物及邮购等无店铺市场销售额分别占39%、36%、24%。韩国的家用纺织品消费呈快速上升趋势,服装消费市场分布非常广泛,除了连锁店、专卖店,还有很多大型市场。如汉城的东大门纺织品服装市场,每年约有12 万人次的外国游客光临。像这样规模的纺织品服装批发零售市场,韩国至少有30 多个。 1.3 对外投资现状

国内服装行业分析

国内服装行业分析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国内服装行业分析 市场环境分析? 一、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一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一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一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一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并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还没有一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

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还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一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与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一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经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重利用品牌效应,建立产品跨地区、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中国男装市场品牌发展起步较早,相较于其它服装成熟,但由于各地新品牌层出不穷,因此竞争仍异常激烈。前十名品牌占据全国几乎50%的市场,前三名:雅戈尔、杉杉和罗蒙市场地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服装行业概述 1.1服装行业概要 在所有的行业中,服装行业是个永恒的朝阳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因此与时尚潮流的密切接轨,使人们的服装更新频率日益频繁。服装制品的内需市场正由量的膨胀向质的细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领域也从正装到晚装、个性化时装,从一般设计到多元化设计方向扩展。流通也随着传统的流通体制转变为当今大型时尚购物中心、品牌商店、网上购物等新的流通方式。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变化,服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别化加也正加速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化,服装业界的海外贸易也逐步增加,海外贸易的方式也将向多样化发展。 1.2 服装行业现状 2007年,服装行业大企业纷纷出手开始了新一轮“圈地运动”,原来在从业于沿海发达地区回乡创业的“新企业家”队伍也在内陆省份开始圈地建厂,圈地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江苏苏南地区、安徽省、江西省、四川省、河南省、重庆市等省市地区。杉杉、雅戈尔、报喜鸟、红豆、波司登等上市公司率先在上述地区大规模投资,法派、培罗成、高邦、凯撒等大企业也将西服、衬衫、职业装等大类产品生产线迁往外省。同时,承接转移的内陆地区也在进行着“招商战”,通过专业工业园区建设、服务手段升级、劳动力供给和培训、经济政策优惠等手段来吸引优质资产投资。《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也推进了梯度转移进度。 梯度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几点:承接外销订单转移。鉴于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上升、能源紧缺、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以无法按照原有价格完成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工,海外客户在寻找转移这类产品加工的承接地,一部分订单转到了比我国更具报价优势南亚国家,另一些订单则转向了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国内陆省份。转移的主要产品有针织服装、休闲类服装、童装、牛仔服装等。 属地化销售的产品本土化生产。过去几年,一些沿海地区品牌争相开辟中西部地区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淘汰,部分品牌已经稳固了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市场,并以此为原点向周边城市和地区辐射。为了满足市场对产品更新速度的需求,一些品牌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这些内陆地区。不仅生产,还包括物流系统建设的触手也伸入了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的分析 一、行业概况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 3.影响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服装行业单个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产业深度发展 (二)国内服装市场面临“洗牌”。 (三)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同等重要。 四.行业政策分析 1、国际环境 2、国内环境 3、外贸政策 4、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 5、收购兼并的步伐在加快 6、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几多影响: 五、行业竞争分析 (一)国内状况: 一、市场概况 二、竞争形势 三、销售管道 四、进口及贸易法规 (二)国际情况: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外部威胁 四、竞争战略选择 六.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1)政府关系资源 (2)资金状况 (3)市场灵敏度 (4)品牌效应 七、行业内重要企业分析 (一)、才子中国男装的国粹 (二)、庄吉:行百里者半九十 评价:行业概况要点明确,数据也很新。

一、行业概况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的服装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服装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 2007年1-12月份,中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0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94.56亿件,针织服装107.03亿件,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4.36%、13.13%和15.47%。规模以上企业产量约占全行业服装总产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2007年全行业服装产量为512亿件,与2006年持平,其中:梭织服装178亿件,同比下降1.11%;针织服装334亿件,同比增长0.60%。 2008年1-3月,累计生产服装431221万件,累计同比上涨5.87%。1-3月份全国梭织服装累计产量198424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93%;全国针织服装产量累计为232797万件,累计同比增长5.81%。 在国家的“十一五”中,国家明确指出,未来5年服装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吸纳国际化设计人才,提高产品设计能力;加强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积极寻找国际市场突破口,利用国际化营销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到“十一五”末行业国际先进水平设备比重要达到50%,劳动生产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面对一直向好的国际国内市场和政府扶持力度,服装业如何把握好商机,把自己最好产品展现出来,使在长期的发展中做大做强,是服装行业管理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就自己对行业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同学习与提高。 二、中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现状 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

著名中国服装产业城市

著名中国服装产业城市 服装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国内消费市场的热点,更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获取贸易顺差的主要产业。目前,我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服装产业城市,如杭州女装、均安牛仔、宁波男装、沙溪休闲服、织里童装等。本文对我国服装产业极具特色的部分城市作了简要概述。 七、南派女装名镇——虎门 虎门毗邻粤港澳,位于广州、深圳、珠海经济走廊的中心点。相对国内其它市场来说,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其获取国际流行元素和市场信息反应更加敏捷、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之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形成了对市场得以快速反应的产业集群,使虎门成为了中国一个主要的时装生产基地和市场。 发展特点: 1、以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虎门服装业,姿态各异、充满活力。 2、特殊的地理优势。虎门地处德、深、港、澳的交汇点,广深、广珠等高速公路横穿全境,水路进出便利,距铁路和飞机场的车程也都很短。有关业内人士指出,对巴黎时装,东京市场的反应周期是l5天;对东京时装,香港市场的反应周期是lO天左右,而对香港服装,虎门市场的反应只需5天。可以说,虎门服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3、虎门人超前的商业经济观念。 4、独特的前店后厂模式。 5、优惠的产业政策。 风格特点: 整体设计意念注重突出岭南风情和水乡韵味。在用料上偏重于轻盈、薄透;色彩上着力于表现南国的蓝天、碧水、绿树以及缤纷花色的明快色调;在造型、款式和流行色彩上既与港澳、东南亚乃至巴黎、意大利等派系的服装同步,又融入中国南方民族民间服饰的要素,强调椰风海韵的飘逸浪漫;更注重紧随当今国际流行的现代时尚,从而在风格上自成一体,魅力独具。 优势品牌和企业:伊莎艾伦、以纯、索莎、松鹰、爱弥尔、灰鼠、夏雪儿、异乡人等。 九、牛仔名镇——顺德均安 均安镇全国最大的牛仔服装生产基地。均安镇位于珠三角腹地、顺德市西南部,与中山、新会两市相邻。 均安牛仔的目光紧随潮流和时尚的脚步,以绿色和环保为核心,适时提出要建“牛仔的世界,世界的牛仔”的行动口号,明确了以牛仔产业与生态旅游业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在“蓝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服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服装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服装行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很高。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服装出口国有中国、韩国、意大利等,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地区。(意大利是传统的服装王国,产品以迎合小批量、高档次的消费需求着称于世)。我国服装行业在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出口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倍,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倍,美国增长倍;发展中国家泰国、印度分别增长倍和倍;从1994年起中国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位居世界第一。2001我国内地服 (图一:1980年-2001年部分国家服装出口增长状况) 装出口占世界出口额的%。排名第二的香港区,占世界出口额的12%。实际上香港出口中大部分为内地的转口贸易。如果加上通过香港的转口贸易,我国的服装出口在世界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根据WTO2001年度报告数据计算,在世界主要服装进出口国家中,中国的服装竞争力系数(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接近最大值1,居各国之首。同年墨西哥和意大利的竞争力系数为,法国,德国,美国。

(图二:主要服装贸易国家服装产品竞争力比较) 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中规定了纺织品服装设限国在2005年以前必须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但由于取消的比例是针对数量而不是金额,对4类产品也未规定每类必须取消的比例,因此在前三个阶段中,发达国家取消配额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的纱线、织物和制成品。而高附加值的,对其冲击较大的服装,其配额被发达国家挤到最后阶段取消。如美国最后阶段应取消配额比例为纱线12%,织物59%,制成品13%,服装83%。因此2005年配额完全取消后,我国服装的出口空间将被彻底打开。 服装行业的特点使我国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美国Werner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2000年国际纺织服装业每小时美元工资数据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每小时工资为美元,排名世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西欧的1/20左右,韩国的1/8;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明显,但我国纺织业工人的劳动技能、勤奋度和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要远远胜过他们。近几年虽然我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但我国中西部的劳动力优势还远远没有释放,随着西部开发的推进,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服装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生产: 1)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的“服装制造大国”,广阔的资源、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生产能力相对较强,对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相对重视。 2)生产形式:服装企业是典型的“加工型企业”。服装产业开始由生产加工型为主向品牌加工和贸易型转变。 3)产业分布:2001年纳入国家统计指标的企业有21000多家,其中87、5%是小企业,大部分是从个体、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非国有企业,产值占76%,控制的资产占63%,实现利润达到了90%。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地区,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76%,实现利润占全国的90%。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省份所生产的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十年启幕,产业能否全面回暖、地方的服装振兴规划、纺织振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各个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潮、服装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各地兴建服装工业园区。新疆的棉花、内蒙的羊绒、宁夏的皮草、中国服装的重心在东部,但是产业资源的重心却在中西部。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设备迁移,而应该是能力的迁移。转移的过程是兼并重组的过程,也是由弱到强的过程,只有淘汰落后产能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4)生产难题:“招工难”有破解的锦囊妙计:用工方面面临压力、工人素质要求、用人模式。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发展中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和创新的集中度走向问题。 2、技术: 1)大量先进的进口生产工业设备、发达的交通设施、国际先进的物流产业、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时尚业转变,技术型产业,知识型产业,时尚型产业。 2)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设备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新的诠释:信息化的高价值性、稀缺性、难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3、消费市场: 1)国际市场:世界第一的“服装出口大国”,2002年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创汇达617、7亿美元,占到了全国的18、97%。而顺差为474、62亿美元,占全国商品贸易顺差的156、14%。欧美经济的衰退,订单减少,我国服装出口下滑,对欧美市场依存度高的企业陷入困境,市场单一,不能改变国际需求萎缩的大环境,但却可以提升“中国制造”的出口竞争力。产业回暖、边境贸易异军突起。 2)国内市场:占世界1/5人口的消费大国,2002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超过10644亿元,销售总额10024亿元,实现利润336、6亿元,全国服装和纺织行业70%的利润来源于内贸市场,内贸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战场。服装业的“外转内”外贸企业做内贸市场。纺织品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中国服装行业S W O 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摘要通过对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服装业现状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希望从中能给中国的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壮大,以及有朝一日可成为服装出口强国带来一些可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国际化 1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 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着名的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

(行业分析)国内服装行业分析

(行业分析)国内服装行业 分析

国内服装行业分析 市场环境分析 壹、服装总体市场分析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中国人口十四亿,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壹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同时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在2004年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后,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特别是几千万人口跨入中产阶级后,其对反映自身社会地位和品位的服饰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将成就壹批抓住了该阶层需求的服装品牌。 国内服装市场将越做越大,市场细分将越来越小,但今后国内服装市场的消费趋势将集中在精品化和个性化上。 二、服装市场细分分析 1、性别细分 女装市场分析:女装市场壹直是服装市场的大头,其壹直引领着时尚和潮流,是时尚、个性的代表。女性购买服装的频率和金额是所有服装消费群体中最多的,有得女装者得天下壹说。因此众多企业和资源混战在女装市场里,女装品牌众多,各品牌之间差距不大。据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品牌之间市场综合占有率的差距且不大,总和也只在15%左右。国内女装品牌带有强烈的区域色彩,仍没有壹个能在全国形成规模和影响,例如颜色鲜艳、色块较大、结合时尚流行款式的“汉派”服装,带有江南文化气息的杭州女装产业和具有港澳风格的深圳、广东虎门女装产业。众多国内女装品牌其定位基本是定位在中低档市场,在中高档市场上仍没几家知名品牌。 同时随着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女装大牌也纷纷进军中国,国内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女装品牌纷纷进住国内的壹线城市,或专店或专柜。虽说其目前渠道较少,价格定位较高,但其对女装高档市场的影响和对国内女装时尚趋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基本占椐了高档市场。同时国外品牌为了开拓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和占椐中高档女装市场,和国内品牌合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男装市场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男性人口数量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比女性的比例略高,由此可见,中国的男装消费者构成了壹个容量不容忽视的市场。目前我国男装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基础:男装企业拥有现代化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定位相对明确,质量比较稳定。继2001年11家衬衫品牌荣获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价的“中国名牌”后,2003年又有12家男西服品牌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我国男装产品实物质量的发展已达到壹定的水准;品牌集中度较高、产业集群化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生产运营向系列化、休闲化、国际化、多品牌、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企业间资源整合周期缩短;企业注重利用品牌效应,建立产品跨地区、跨国市场营销网络。由于中国男

纺织服装行业竞争者动态分析报告

纺织服装行业竞争者动 态分析报告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纺织服装行业竞争者动态分析报告(2007-2008) 1董事会报告分析 1.1雅戈尔(600177) 1.1.12007年总体经营思路 -2007年,公司董事会始终将品牌服装作为公司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 -房产方面,走出宁波,继续强化在“长三角”区域的品牌影响; -秉持谨慎、稳健的原则在股权投资领域进行探索 1.1.22007年主要经营业务及经营情况 2007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3389.71万元,同比增长17.71%;营业利润364321.99万元,同比增长259.87%;净利润247571.00万元,同比增长220.45%; 1.1.32007年各产业主要工作 1.1.3.1服饰产业 -获准筹建全国衬衫分技术委员会,担负部分衬衫制造标准修订、审查工作,建立从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制定标准的品牌运作模式; -建立从新疆优质棉田——全国先进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的垂直产业链; -加强物流体系信息化建设,稳步提升零售终端;

-2007年,公司以1.2亿美元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美国kellywood公司旗下男装业务 1.1.3.2股权投资 2007年,实施了如下股权投资: 1.2七匹狼(002029) 1.2.12007年公司总体经营情况 1.2.1.1品牌塑造及市场推广:“男士着装顾问”的品牌定位,通过举办各类活动 提升企业形象,通过销售支持等方式支持各地代理商举办个性化广告活 动,注重提升终端的SI建设;

中国服装行业的市场分析

。 中国服装行业的市场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服装市场形成了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从事OEM出口贸易与致力于在销需求增加国外品牌进入较少的条件下作品牌服装销生产和销售的两大市场。然而目前国际国两个市场都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 出口市场:由于我国OEM企业长期以国外贸易公司加工基地的形式存在,依赖单一客户;且集中于常规大类商品的生产,加工程度较低,又惯于大批量 生产,市场反应速度较慢。特别是2001年开始,由于日本的经济萧条, 使占日本市场77%出口的中国服装企业甚至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欧美 市场从2002年1月1日到2004年的配额从部分取消到全部取消要到 2005年全部释放,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更低劳动成本国家在服装贸 易中的兴起逐渐消弱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及抗风险能力,而各国OEM厂 商间竞争加剧,订单价格日益下降,不断挤压着OEM企业10-20%的 盈利空间。 尽管某些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客户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市场快速反应机 制的建立,高效的管理和严格的成本控制,较深的加工程度和一定的设 计能力(避开粗加工的激烈竞争),以及在这些因素基础上形成的抗风 险能力。但同样面临大多数OEM企业竞争激烈,定价主动权掌握在国 外品牌商手中挤压着OEM企业的盈利空间的事实。 国市场:据了解国外服装企业平均毛利率达40%,高于国企业25-30%的平均水平。在国生产和成功经营的某国外服装品牌公司毛利率更高达80%。“大市场”营销策略曾让许多企业在过去20年中保持了快速的增长,但随着服装消费的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使“大市场”经营难以为继。加之我国品牌服装企业存在市场定位模糊、品牌经营不力、中低档次过度竞争的问题。2002年行业年报统计:我国6,850家服装企业中,80%集中在中低档产品的生产,2001年有1,396家企业出现亏损,占企业总数的20.4%。中低档次产品的产能难以被社会消化,2004年库存比2005年增加9.2%。降价促销风亦愈演愈烈,除2000年外,国服装价格从1995年以来年年下跌,不断地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大市场”营销促使企业销售增长放缓毛利率下降、经营费用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