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鸟纲

第十九章 鸟纲
第十九章 鸟纲

第十九章鸟纲(Aves)

[知识点]鸟类的结构、分类、起源、迁徒。

[重难点]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鸟类迁徒。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恒温、卵生和适应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因此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人曾把这两类动物合并为一个纲——蜥形纲,并把鸟类称之为“美化了的爬行类”。

A.鸟类与爬行类共有的特征:

1.皮肤缺乏皮肤腺,因而皮肤干燥;

2.羽毛与爬行类的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

3.仅一个枕髁和寰椎相关节;

4.都是盘状卵裂,都是卵生的羊膜类,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尿液的主要成份是尿酸。

B.鸟类的进步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动物界只有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

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已进入更高一级的水平,恒温动物减少了对外界温度的依赖性,扩大了在地球上的分布地区,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2.心脏分为两心房两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这样,多氧血和缺氧血完全分开,再加上呼吸系统的完善,保证了血液中含有充分的氧。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复杂行为。

4.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

C.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具有一系列特化的特征

1.体呈流线形,体表被羽

2.前肢变为翼

3.骨骼质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长骨内充满空气)

胸骨具龙骨突,供发达的肌肉附着,锁骨呈“V”字型。

4.具发达的气囊、行双重呼吸

所有以上高级特征加上完善的飞翔能力,因此使鸟的分布遍及全球,成为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的第二大纲。

鸟纲的代表动物——家鸡

分类地位:鸟纲、鸡形目、雉科、鸡属

家鸡是由原鸡(Gallus galdus)经长期人工饲养驯化而成。家鸡的品样虽多,但都属一个种。

一、外形:

1.身体呈流线形(纺锤形)体外被羽

适应飞翔特征之一,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

2.身体分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部分

(1)头端具角质喙,形状与其食性密切相关。眼大、具瞬膜,飞行时遮盖眼球,具眼睑,防干燥气流及灰尘对眼球的伤害。

(2)颈长而灵活

(3)躯干紧密坚实

(4)尾退化,尾羽呈扇状,飞行时起舵的作用,具尾脂腺

(5)后肢强大,前肢变为翼,后肢通常具四趾,拇指通常向后,趾端具爪这些都是与飞行方式密切相关的。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鸟类皮肤特点:薄、松、软、干,缺乏皮肤腺。

1.薄而松软的皮肤,便于羽毛的活动,也便于飞翔时肌肉的收缩。

2.但在胫、跗蹠部和脚上则皮肤表皮加厚,形成角质鳞。皮肤衍生物除羽毛,角质鳞外,还包括喙的角质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这些结构都是由表皮衍生而来。

3.鸟类除尾部的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

尾脂腺分泌的油脂,可润滑羽毛,防水浸湿。水禽如鸭、雁尾脂腺特别发达。而有些种类如鸸鹋、鹤鸵、鸨、鹦鹉等则不具,平胸总目鸟亦不具尾脂腺!

其分泌物中还含有麦角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能转变成V-D,当鸟以喙涂擦羽毛时,维生素D可被皮肤吸收,有利于骨的正常生长:

有报道,摘除幼禽的尾脂腺后,可出现软骨病症状。

4.羽毛

着生羽毛的地方称为羽区(羽迹)

不着生羽毛的地方称为裸区(有利于飞翔时肌肉收缩)

不会飞翔的平胸鸟类就无裸区羽区之分。

鸟羽可分三种类型:正羽(翮羽)、绒羽、毛羽(纤羽)

(1)正羽:分布体表、翼及尾上

正羽:

羽轴(中空):羽柄(下半段透明)末端小孔称下脐;

羽片(两边):两侧斜生羽枝;

每一羽枝又生出带钩或小槽的羽小枝,这些羽小枝以钩与相邻羽小枝的槽相互钩着,使羽片编织成结实而又有弹性的薄片,扇动时可增加对空气的阻力。

上端小孔称上脐。从此孔发出发育不完全的副羽,鸸鹋和食火鸡特别发达,几乎正羽相等。

A.翼上的正羽可称飞羽:

初级飞羽:着生在翼的末端(腕、掌、指部上)、次级飞羽:着生在前臂(尺骨上)、三级飞羽:着生在上臂(肱骨上)

B.尾上的正羽,又称尾羽,飞翔时相当于舵,起平衡作用。

飞羽和尾羽的形状和数目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2)绒羽:密生在正羽下面,蓬松呈绒状,具保温作用。

结构特点:羽柄甚短,顶端发出细长丝状的羽枝,小枝上无钩。绒羽是三种羽毛中最原始的,初生幼鸟先出绒羽,以后逐渐被正羽所代替。水禽和猛禽的绒羽最发达。鸭绒是鸭的绒羽,保暖性极强。

(3)毛羽(纤羽),夹杂在其它羽毛之间,杀鸡拔毛时,即可看到,状似毛发,只具一毛干,其顶端发出几根短的羽枝。

(4)羽的发生

羽毛最初源于由真皮与表皮所构成的羽乳头,随着羽乳头的生长,其表层形成许多纵行的角质羽柱,即为未来的羽枝。以后,位于背方的羽柱发育迅速,成为未来的羽茎;羽茎两侧的羽柱随羽茎的生长而移至两侧排列,即为羽枝,由它的构成羽片。

(5)鸟类嘴缘及眼周大多具须,为一种变形的羽毛,有触觉功能。

(6)羽毛的定期更换称换羽(可认为与脱皮相当)

通常一年有两次换羽,(春季换羽与秋季换羽),

春季更换的羽毛称夏羽、秋季更换的羽毛称冬羽。多数鸟类夏羽与冬羽颜色并不相同。

雁鸭类每当夏末秋初换羽时,大多把飞羽同时脱掉,以致在这一时期暂时失去了飞翔能力。

三、骨骼系统,鸟类骨骼的特点是轻便而坚固

这是由于骨片薄、长骨中空,且有气囊穿入;另一方面由于许多骨片在早期发育阶段发生愈合,这都与飞翔生活有直接联系。

如鸽的骨重占体重的4.4%、大鼠骨重占体重的5.6%、军舰鸟骨骼仅重114g,比全身羽毛还轻。

头骨与体重之比:金鵰为0.2%,狐为1.25%。

鸟类的骨骼是研究结构力学的良好材料。

如秃鹫掌骨中空的骨腔内有一些加固的骨质小梁,其结构原理完全和现代桥

1.头骨音一枕髁(与爬行类相似)

其特点如下:

(1)颅腔很大,顶部拱起(与脑发达相关)

(2)头骨轻而坚固,骨片薄,骨内有大量空气,成体头骨各骨片愈合,即骨缝消失,构成一完整脑颅。

(3)眼眶很大。

(4)头骨类型属双颞窝型

(5)上、下颌伸延构成鸟喙,外套角质鞘,现代鸟无牙齿。

(6)支持舌的舌骨,以舌弓及鳃弓演化而来。

2.脊柱

鸟类脊柱分五区:颈、胸、腰、荐、尾椎

(1)颈椎:数目多,鸡14块,鸭14-15块,鹅25块。

特点:活动性大,椎体呈马鞍型(异凹型),鸟类特有椎间关节活动性大,转动可达180°,某些鸮形目鸟可达270°。第一颈椎为寰椎呈环状,第二颈椎为枢椎,寰椎与枢椎的分化,保证了头部的灵活转动。

(2)胸椎

鸟类胸椎数目3-10块

鸡:7块;鸭:9块;鸽:5块

(3)综合荐椎

鸡的最后一块胸椎,6块腰椎,2块荐椎和约7块尾椎愈合而成。后肢的腰带与它紧密相连,形成腰荐部的坚强支柱。

(4)尾综骨

鸡有5块游离的尾椎,其后还有一个由4块尾椎愈合而成的尾综骨,(三角型)尾羽即着生其上。

3.肋骨和胸骨

(1)肋骨:每一胸椎各具一对肋骨伸至胸骨

鸡除最前一对和最后一至二对肋骨外,椎肋后缘各具一个钩状突,每一个钩状突都搭在后一条肋骨上,增强了胸廓的坚固性。

(2)胸骨

鸟类的胸骨非常发达,向后延伸到骨盆部,沿胸骨腹中线处有高耸的隆起,恰似船底的龙骨,故称龙骨突(keel)。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

失去飞翔能力的走禽(如鸵鸟),无龙骨突起。

(二)附肢骨

1.前肢骨:(肩带和前肢骨)

(1)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组成

锁骨细长,左右锁骨在胸前呈“V”字型联合,称叉骨,为鸟类所特有。

其作用:鼓翼时阻碍左右乌喙骨的靠拢,起着横木的作用,增强肩带的弹性。

肩带: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2)前肢骨

前肢骨:肱骨、桡骨(细)、尺骨(粗)、哺乳动物相反:细。腕骨、掌骨、指骨。

2.后肢骨(腰带和后肢骨)

(1)腰带骨

腰带:髂骨、坐骨、耻骨

耻骨:左右耻骨在腹中线未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这与鸟类产带硬壳的大型卵有关。

以上三块骨愈合在一起,并和综合荐骨愈合在一起,形成大的骨盆,增加了腰带的坚固性,成为后肢强有力的支持者。

(2)后肢骨:腓骨退化呈刺状

后肢骨:股骨、胫跗骨、跗蹠骨、趾骨

未出卵壳骨骼

公鸡跗蹠骨内侧有一强大突起,构成距的骨质基础,鸟类的趾数及朝前朝后的变化是鸟类分类依据之一。

如:美洲鸵鸟、澳洲鸵鸟:具三趾,均向前。

非洲鸵鸟:趾为二趾,是鸟类趾数最少的。

四、肌肉系统

鸟类的肌肉系统与其它羊膜动物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这是与它们的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其特点如下:

(一)与飞翔扇翼有关的肌肉特别发达:

一般约占体重的1/5,如麻雀,体重20g,胸肌4g,善于飞翔的鸟类,如鸽或隼,约占体重的1/3。

(二)躯干背部的肌肉不发达

(三)腿部的肌肉比较发达,具有适于树栖握枝的肌肉装置

1.后肢的肌肉集中分布在股部和小腿的上方,而以各长的肌腱连到脚上。这样支配前肢和后肢的肌肉均集中于身体的中心部分,这对于飞翔时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2.后肢的某些肌肉对于鸟类栖于树枝上能以趾握树枝有重要意义。

(四)皮肌发达

皮下肌是分布在皮下层的一些小的肌肉囊,止点在皮下,大部分终止于羽毛的毛囊,皮下肌的收缩可引起皮肤的抖动,使羽毛竖起。

鸟类(和哺乳类)的横纹肌有的色白称“白肌”

如:胸肌

有的色红(颜色发红)称“红肌”,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富有血管,肌纤维较细,收缩慢,持久有力。

如:大腿的肌肉。

(白肌)肌红蛋白含量少,血管较少,肌纤维较粗,收缩较快,易疲乏。

以鸡为例:鸡的消化系统分二部分:消化道、消化腺

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

消化道:喙、口腔、咽、食道、嗉囊、胃(肌胃、腺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迴肠)、盲肠、直肠和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和胰脏

(一)消化道

1.喙:鸟类上、下喙较轻,缺少咀嚼肌。

(食肉的鹰隼类:喙尖锐而弯曲;食鱼的雁鸭类:喙扁平具缺刻;空中飞捕家燕,喙短基部宽;啄食种子麻雀,喙粗短,圆锥状等)

2.口腔:上下颌之间的空腔

(1)顶部是一对硬腭褶,中央一纵裂隙,称腭缝,内鼻孔即开口于此缝中。

(2)后部有一排乳头状突起,作为口腔与咽的分界。

(3)口腔底部有能活动的舌,狭长呈三角,尖端角质化。

舌:啄木鸟的舌很长,且前端具倒钩,适于啄食树木中的昆虫;蜂鸟的舌前端呈管状或刷状,适于啄食花粉。

口腔底部的后方为喉,具一纵长的裂缝为喉门。

口腔和咽的粘膜上有许多唾液腺,分泌不含消化酶的唾液,仅起滑润食物的作用,无消化功能。仅在食谷的燕雀类中,唾液中含消化酶。雨燕唾液中含糖蛋白,粘合筑巢材料,金丝燕巢完全由唾液建成——珍贵补品:燕窝。

3.食道:①长,具很大的扩张能力,这与吞食整块食物有关。②食道粘膜里有一些腺体,分泌粘液进一步润滑食物;③A.鸡、鸽等食谷和食鱼的鸟类,食道中部膨大——嗉囊(crop),为临时贮藏和软化食物的地方。B.食昆虫和食鱼的鸟类,嗉囊较小或消失。C.鸭和鹅没有明显的嗉囊,食道中部扩大呈纺缍状,整个食道都能贮存食物。D.鸽乳:鸽在繁殖期间,在脑下垂体所分泌的催化激素(Prolactin)作用下,嗉囊壁能分泌乳汁状的液体,称鸽乳,用以喂养幼鸽。

4.胃:腺胃(前胃)、肌胃(砂囊)

(1)腺胃:纺锤形,壁较厚,含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其中含分解蛋白质的胃蛋白酶和盐酸。

容积少,食物不能久留。有把食物向下排挤的收缩运动

有些食肉和食鱼的鸟类的胃液甚至能将食物中的骨块全部消化掉。

(2)肌胃,鸡鸽都较发达,有很厚的肌肉壁

鸡内金:其粘膜上皮有大量管状腺,它的分泌腺和上皮细胞碎屑在粘膜表面形成了一层黄色的尖角质膜——中药的鸡内金,被覆在粘膜表面,并进行周期性更换。

功能:肌胃主要是研磨食物,进行机械消化的地方。特别是当肌胃内含有砂石时,消化能力更为提高。

资料:火鸡的肌胃甚至可以磨断钢针,1784年意大利生物学家Lazzaro spallanzani曾报道过一只火鸡在36小时内将12根钢针完全磨碎。

吃谷物,植物茎叶的,甚至杂食性鸟类,肌胃内都有一些砂石,鹅的肌胃内砂石多达30g,肌胃内保持有砂石的鸟类,一旦失去砂石,就会消瘦,甚至死亡。

因此,在人工饲养家禽的饲料中要注意添加砂石。

肉食性鸟类:肌胃不发达

吃浆果鸟:几乎没有肌胃

资料:同一种鸟,食物不同,其肌胃的发达程度也不一样,如鹅:用肉团和鱼来饲喂,经过一个时期后,其肌胃发达程度比用谷粒来喂的时候差。

5.肠

肠:小肠、大肠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迴肠。肠腺分泌肠液:有蛋白(膘)酶、蔗糖酶、淀粉酶。

大肠:盲肠、直肠

盲肠:小肠和大肠交界处,以植物纤维为食的都较发达,如鸡、鸭,以谷物为食的鸽类不发达(仅为小突起),其功能:吸收多余水分,其内细菌能分解植物纤维(维生物消化)合成吸收一些维生素。

直肠:短,不能大量贮存粪便,这也是减轻飞行时负重的一种适应。

6.泄殖腔

它是直肠末端的膨大,它是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共同的道路。

(二)消化腺

消化腺:肝脏、胰脏

肝脏:分成两叶,右叶通常大于左叶,左叶发出一条肝管,进入十二指肠,右侧肝管局部膨大——胆囊,再由它发出胆囊管通十二指肠,鸽无胆囊。作用:中和食糜的酸性和乳化脂肪。

胰脏:有三条胰管直接通入十二指肠,开口于胆管入口附近分泌胰液,有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

六、呼吸系统

鸟类新陈代谢旺盛,在飞翔活动中耗氧量大,不论在肺脏和呼吸道的结构上,还是在呼吸方式上,都有独特之处。

(一)呼吸道

1.鼻孔一对

2.咽、内鼻孔(向后纵裂缝状)通咽部

3.喉:咽的后面为喉

4.气管:由许多半骨化的软骨环构成。气管的长度一般和颈的长度相当。

但:有些鸟,如鹅、鹤气管长而变曲,盘旋在胸部龙骨突起附近,甚至穿入胸骨内,见杨P202图8-18

5.支气管(初级支气管),气管向后进入胸部分为两个支气管(左右各1)6.肺:体积不大,左右各一,不再分叶。为弹性较小的海绵状体,(不同于两爬的空心囊状肺)。

是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每一支气管进入肺以后,首先形成一主干——中支气管(或叫初级支气管),直达肺的后部,通入腹气囊和后胸气囊。中支气管在肺里分出几组次级支气管(背、腹、侧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再经分支,形成副支气管(三级支气管)。每一副支管辐射出许多细小的微支气管,被毛细血管包围,气全体交换就在微支气管和毛细血管间进行。

(哺乳类的肺则呈盲端的肺泡,鸟肺则为没有盲端的彼此相通的管道系统)。

这种海绵状的管道系统,体积虽然不大,而和气体的接触的面积极大,其总面积(cm2/克体重)比人约大10倍,这是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

7.气囊(air sac)

是和某些中气管及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薄囊,有4个成对的和一个单一的。

①颈气囊:

对小气囊,由肺脏前缘,位于颈基部,锁骨间气囊的背侧,沿脊柱左右两侧排列,颈气囊邻近的骨片大多是气质骨,胃内的气室与气囊相通。

②锁骨间气囊(inlerclavicular air sac)

为单个三角形,位于左右锁骨所形成的夹角之间。由此气囊,又分出气囊分支,分别进入肱骨内,进入腋下和进入大小胸肌之间。

③前胸气囊(anterior thoracic air sac)

位于胸腔中部肺的腹面,和肋骨及围心膜相贴近。

④后胸气囊(posterior thoracic air sac)

位于胸腔后部,前胸气囊的后方。

⑤腹气囊(abdominal air sac)

容积最大,位于腹腔内脏之间和腹腔同长,与股骨内之气室相通。

气囊的功能:

除了辅助呼吸以外,还有减少身体的比重,减少内脏器官间的磨擦和调节体温。

(二)鸟类的呼吸动作

A.(双重呼吸)

1.吸气时,大部分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这些气体未经气体交换),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再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2.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它不接受吸进来的空气,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3.呼气时,后气囊的气体(含丰富O2)排入肺内,经次级支气管入副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气体入前气囊。

4.呼气时,前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经次级支气管入中支气管排出体外。

由此可见:

①鸟类肺进行气体交换部位:与副支气管相连的微支气中。无论是吸气或呼气时都有新鲜空气在此进行气体交换。

②双重呼吸

鸟类在吸气和呼气时,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double respiration)。对于一个气团来说,从吸进到呼出,要经过两个呼吸周期。

B.呼吸动作:a.鸟类的呼吸动作,在静止状态时是以肋骨的升降,胸廓的缩小与扩大来进行的。这和其他羊膜动物相同。b.但在飞翔时,由于胸肌处于紧张状态,肋骨和胸骨固定不动,因此也就不能用上述方法进行呼吸,而是随翼的扇动,前后气囊,进行收缩和扩张。

由于呼吸动作和翼的动作相协调,翼动作愈快,呼吸动作也随之加速(不是1:1),因此鸟类不会因激烈飞翔运动而窒息。

平静时:鸡22-37次/分鸭15-18次/分♀>雄

当体温42℃以上时,开始喘气→50次/分

当体温升到44℃时,达最高限度150次/分

七、循环系统

鸟类的和哺乳动物相似,比爬行类进步。心脏分为四腔,即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双循环,多氧血和缺氧血完全分开,心脏比例较大,心跳频率快,保证血液的迅速循环。这是与鸟类旺盛的新陈代谢和飞翔时剧烈运动相适应的。

1.心脏:

①分为两心房两心室。

②静脉窦萎缩而与右心房合并。

③心房与心室间有房室孔,房室孔上有瓣膜,控制血液倒流。左房室孔处有二片瓣膜称二尖瓣(或僧帽瓣)。右房室孔处只有一片肌肉瓣(与鳄相似,哺乳类为三尖瓣)。

④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口。

⑤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口。

都有3个口朝上的瓣膜——半月瓣。

⑥心脏比例大,哇:0.5%、蟒:0.31%、狗:1.05%、人:0.42%。

约为体重的0.95-2.37%,起口即筒作用,保证血液迅速流动。

⑦心跳频率快

如鸡200-350次/分蛙22次/分

鸽135-244次/分蟒20次/分

鸭270次/分狗140次/分

麻雀460次分人78次/分

蜂鸟615次/分

⑧动脉血压较高

麻雀140-180mm水银柱

鸽105-135mm水银柱

公鸡188mm水银柱

母鸡163mm水银柱

⑨为完全双循环

即多氧血由左心室发出,经右体动脉弓流到身体各部→体静脉→右心房,这一大圈称为体循环(大循环)

缺氧血从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这一小圈称肺循环(小循环)

体循环与肺循环完全分开,称完全双循环。

即多氧血与缺氧血在整个血管系统中完全分流,不再有混血现象。

鸟类完全双循环示意图

2.动脉

仅具右体动脉弓,6对动脉弓其它全消失,第四对左侧亦消失,冠状动脉:主动脉基部发出,供应心脏的血管。

3.静脉:与爬行类基本相似,肾门静脉退化,具尾肠系膜静脉,这是鸟类所特有。

4.血液

红细胞卵圆形,具细胞核(哺乳类不具细胞核)

5.鸟类的体温高而恒定

平均体温42℃,(38-45℃),在动物界只有鸟类和哺乳类为恒温动物。

6.淋巴系统

包括淋巴管,淋巴结,淋巴小结,腔上囊,胸腺和脾。

八、神经系统

鸟类的神经系统比爬行类进步,其主要特点

1.大脑发达

并不是大脑皮层发达,而是纹状体发达,其上纹状体是其“智慧”中枢。

2.小脑很发达

3.视叶发达,这与鸟类的视觉发达有关

4.嗅叶退化

脑神经共12对

但第Ⅺ对副神经不很发达、第Ⅻ对为舌下神经。是羊膜动物所特有。分别支配肩部和舌、颈、喉部的肌肉,皆为运动神经。

九、感觉器官

特点:视觉器官特别发达,其它脊椎动物所不及。听觉和平衡器官也较发达。而嗅觉器官最不发达。

1.视觉器官

眼比例上比其它脊椎动物都大,眼球缺少活动性。靠颈部的活动转头,用一侧的眼来注视,哺乳动物。瞬膜很发达,可以从眼角处拉开覆盖眼球(湿润和洁净角膜)飞翔时,瞬膜覆盖眼球,用以保护角膜。

其巩膜骨:位于巩膜前,为薄的骨片,以覆瓦形式搭配成环。构成眼球壁的坚强支架,使在飞行时,不致因强大气流压力而使眼球变形。

鸟类的视觉调节为三重调节:

即改变晶体的凸度、改变角膜的凸度,改变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

教材:它不仅能改变水晶体的形状以及水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称之为双重调节。

具栉膜,位于后眼房内的一种特殊结构。是一个含有丰富色素细胞和毛细血管的折选梳状结构,从脉络膜突出伸到玻璃体中。其作用说法不一:

a.有人认为借助于它能使鸟增加对迅速移动着的物体的识别能力,这是由于栉膜富有色素细胞,眼前移动的物体可以在视网膜上投下阴影。昼夜活动的鸟:栉膜大。夜间活动的鸟:栉膜小。

b.供给视网膜氧气,营养物质,除去代谢废物。

c.调节眼球内部压力。

2.听觉器官

由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构成,外耳具有外耳壳,具短的外耳道,鼓膜为外耳与中耳的分界,中耳形成鼓室,内耳有单一听觉——耳柱骨,内耳?耳柱骨→鼓膜,具传导声波的作用。

鼓室以耳咽管与咽部相通,平衡鼓膜内外压力。内耳:没有象哺乳类那样卷曲成耳蜗管。

3.嗅觉、味觉和皮肤感受器

嗅觉,不发达,有少数例外:

如产于新西兰的几维(Apteryx)。依靠发达的嗅觉寻找地下的蚯蚓为食。

味觉,不发达,味觉感受器称味蕾。

鸡味蕾24;鸭200;故鸭味觉比鸡发达。

皮肤感受器不发达,

①有的羽毛根部有触觉神经末鞘。

②鸭喙蜡膜上具触觉小体。

③喙木鸟的喙和舌上具丰富的触觉小体。

④鸟的口腔、尾部、翼部和脚部的皮肤内有一些触觉小体。

十一、排泄系统

鸟类的排泄系统与爬行类很相似

(一)肾脏:胚胎期为中肾,成体由后肾代替。

肾脏特别大,约占体重2%以上,兔约占体重0.4%。大鼠约占体重0.7%。

(二)鸟类无膀胱,(鸵鸟除外)肾经输尿管直接开口于泄殖腔,尿随粪随时排出体外,减轻体重的一种适应。

(三)尿以尿酸为主,约占总排出量的84%,氨占总排出量的6-7%,尿素总排出量的5%,其它含氮废物。

卵生羊膜类为什么以排尿酸为主,见杨P214上

(四)肾外排盐结构——盐腺,位于眼眶上部,海鸡(鹱种和鸥科的鸟),发展了肾外盐结构,某些海生爬行动物亦有类似的肾外排盐结构。

十二、生殖系统

(一)雄性生殖系统

睾丸(精巢)、附睾、输精管构成

1.睾丸,一对,卵圆形,以睾丸系膜悬挂于肾脏前叶的腹侧,年龄大小,性活动周期变化差别很大。如

公鸡:性活动期比平时大300倍。

欧椋鸟:性活动期比平时大1500倍。

2.附睾:是一条弯曲的长管,位于睾丸内侧中央部分,性活动的季节显著肥大。

3.输精管:沿输尿管外侧向后走行,在通入泄殖腔前膨大成贮精囊,末端呈乳头状开口于泄殖腔。

4.交换器,大多数鸟类无交接器

鸵鸟、天鹅、鸭、鹅具交接器。为泄殖腔腹壁的突起,呈螺旋状;交接器表面有一螺旋状的精沟,当交接器勃起时,精沟因边缘闭合而呈管状,输导精液入雌性生殖道。欧形目及鸡形目鸟类有残存的交接器,可作鉴别♀雄标志。

(二)雌性生殖系统

绝大多数鸟类仅具左侧的卵巢和输卵管。右而卵巢和输卵管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曾经形成,但在发育过程中退化了。

(三)交配和受精

1.体内受精(无论有无交接器)

2.交配:交配时,♀雄性的泄殖腔孔相互贴近,精液被吸入♀体,精子沿输卵管上行,达输卵管上端,与排出的卵子相遇并进行受精。鸟类的精子在♀生殖道内存活的时间较长,试验证明,鸡35天仍保持着使卵受精的能力。

(四)鸡蛋的形成和产出

当卵细胞(卵黄部)从卵巢内释放出来,输卵管伞部(停留15分钟)受精→蛋白分泌部(停留3小时左右)→下降进入峡部(停留约1小时;在此处形成内壳膜和外壳膜)→进入子宫(停留约18-20小时)形成蛋壳,蛋壳的颜色是子宫壁上的色素细胞在产蛋前4-5小时里所分泌的→进入阴道(肌肉强有力的收缩使蛋)排出体外。

孵化期:鸡21天,鸭28天,鸽14天……。

第三节鸟纲的分类

一、分类依据

1.喙的形状:不同的喙形与它们的食性密切相关

①喙尖锐而弯曲:食肉的鹰隼类

②喙扁平具缺刻:食鱼的雁鸭类

③喙长直而有力:鹭类

④喙短基部宽阔:空中飞捕昆虫的家燕

⑤喙粗短圆锥状:喙食种子的麻雀、鸡等。

2.羽的外形排列和羽数

尾形:平尾(鹭)、圆尾(八哥)、尖尾(蜂虎)、楔尾(啄木鸟硬)、凸尾(伯劳)、凹尾(沙燕)、叉尾(卷尾)、铗尾(燕鸥)

3.跗蹠被鳞情况

跗蹠前部有盾状鳞(鳞片横列)、网状鳞(鳞片呈鱼鳞状)、靴状鳞(整片鳞),跗蹠后缘一般是整片鳞,少数是盾状鳞。

4.趾的数目及排列

常态是: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不等趾型),麻雀、鵟。

对趾足: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如啄木鸟)

异趾足:三、四趾向前,一、二趾向后。(如咬鹃)

并趾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三、四趾基部合并。(如翠鸟)

前趾足:四趾全向前(如雨燕)。

5.蹼形:

全蹼:四趾间全有蹼相连者。(如鸬鹚)

满蹼:前三趾间有蹼(如鸭)

半蹼:蹼的中间凹入(如鸥)

瓣蹼:趾两侧有瓣状蹼(如辟鸟鷉)

6.胸骨:胸骨有无突起(平胸、突胸)

7.雏鸟:①早成鸟:幼鸟出壳后眼即睁开,有羽毛能行走,独立取食。②晚成鸟:幼鸟出壳后无羽,不能独立生活。

二、分类

世界上现存鸟类有9021种,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纲,有人估计现存鸟类约1000亿只,或1500亿只,鸟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分布广。

河流、湖泊、海洋、高山、平原、森林、沙漠及极地,我国1188种,约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包括化石在内,鸟纲可分为两个亚纲,古鸟亚纲和今鸟亚纲。

Ⅰ.古鸟亚纲:仅包括1目,始祖鸟目——始祖鸟

迄今为止,全世界只获得5例标本,其主要特征:

1.具牙齿,胸骨不发达,不具龙骨突起。

2.肋骨无钩状突起

3.前肢三指彼此分离,指端各具爪

4.有长尾、尾椎骨在13节以上,尾羽排列在尾椎骨两侧,不呈扇形,不具尾综骨。

资料:1986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两例比始祖鸟还古老的(早8500万年)三迭纪化石,定名为原鸟,这一发现如能被确认(被正式肯定下来)则鸟类的起源将不再是众所公认的中生代侏罗纪,而要上溯到中生代三叠纪。

Ⅱ.今鸟亚纲(包括白垩纪的化石鸟类和现今鸟类)

特点:

1.三块掌骨愈合成一块,近端与腕骨愈合成腕掌骨。

2.尾椎不超过13枚,通常具尾综骨。

3.胸骨较发达(少数为平胸)

可分为四个总目(教材为三个总目)

一、齿颌总目(Odontognathae)(齿颚总目),口中有针状牙齿,如黄昏鸟,化石鸟类。

二、古颚总目(Palaeognathae或平胸总目Ratitae)

三、企鹅总目(Impennes)

四、今颚总目(Neognathae,突胸总目Carinatae)

一、齿颌总目(Odontognathae)化石

上、下颌有齿,(为槽生针状齿),又称新大陆齿鸟,全为白垩纪化石鸟类。

(一)黄昏鸟目(Hesperornithiformes)化石

无胸骨突(无龙骨突),左右锁骨不愈合,后肢特别强大,为不能飞翔的游禽,是一种游泳潜水的特化鸟类。

发现于美国堪萨斯州和蒙大拿州上白垩纪地层中。如黄昏鸟(Hesperornis)(二)鱼鸟目(Ichthyornithiformes)

有龙骨突,左右锁骨愈合,翼发达、略似鸥。例如:鱼鸟(Ichthyornis victor)

二、平胸总目(Ratitae)古颌总目

原始特征:

1.翼退化,无飞翔能力

2.不具龙骨突(胸骨扁平)

3.锁骨退化或完全消失

4.羽毛均匀分布(无羽区和裸区之分)羽枝上无小钩。

因而不形成羽片

5.后肢甚为强大,大多数鸟趾数减少

6.雄性具交接器,骨盆大多为封闭型

现有种类主分布于南半球,但古代却分布甚广,包括以下四个目

(一)鸵形目(Struthioniformes)(英名:Ostriches)

仅1科1种,即鸵科(struthionidae)、非洲鸵鸟。

1.体高可达3m,体重150kg。

2.头小、眼大,颈长,羽蓬松。

3.后肢甚强大,仅2趾(第Ⅲ、Ⅳ趾)(是鸟类中趾数最少者)

4.奔跑速度60km/h,每步可达8m。短距离最快时速达96km/h。

5.卵重达1400g,(是鸟蛋中最大者,1.5kg左右。)卵壳甚坚硬,可承受一个人重量

6.3年达性成熟,寿命可达30年

现代仅分布非洲和阿拉伯半岛,新生代第三纪时,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著名“北京人”居住地周口店就发现过鸵鸟卵和腿骨化后。我国现已开始人工养殖。

(二)美洲鸵鸟目(鸫目)(Rheiformes)

仅1科:美洲鸵科(Rheidae),2种,如美洲鸵,后足仅三趾(均向前),全高1.2m,体重20kg,尾羽缺失,羽毛无副羽,一雄多雌,孵鸟仅由雄鸟担任。分布于南美安第斯山脉以东的草原地带。

三、澳洲鸵鸟目或食火鸡目,或鹤鸵目。(Casuariiformes)

后肢三趾均向前,内趾(第Ⅱ趾)具1锐爪,(可致狗、人于死命)翼退化。副羽特别发达,几与正羽等长。雄鸟孵卵育雏,骨盆为开放型:

1.鹤鸵科(Casuariidae)(英Cassowaries)

如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其附近鸟屿的森林中的鹤鸵(食火鸡)。

2.鸸鹋科(Dromaiidae)(英Emus)

翼甚退化;第Ⅱ趾有爪,无真正的飞羽。♀单配(一雄一雌制);雄控穴营巢、孵卵和育雏。例如,分布于澳大利亚开阔的干旱地区的鸸鹋。

四、无翼鸟目(Apterygiformes)(英:kiwis)

为体型较小的平胸鸟类(大小与鸡相似),翼完全退化,后肢短,足具四趾(三趾向前,1趾向后),无锁骨;肱骨仍留痕迹;无飞羽,羽蓬松呈毛状,无副羽,喙细长,上喙末端具鼻孔(鸟类中唯一情况),卵重达500g,为成体体重的1/4,骨盆为开放型。如分布于新西兰的几维(褐几维)

三、企鹅总目(Impennes)

较新的分类把其列入突胸总目的企鹅目,具一系列潜水特征。(不能飞翔,适于游泳和潜水)

1.前肢变为鳍足

2.后肢短,靠近躯体后方,趾间具蹼。

骨骼内不充空气(内含脂肪的骨髓)。羽毛呈鳞片状覆盖全身,羽轴宽而短,无裸区,胸骨具发达的龙骨突(这与以前肢划水,胸肌发达相关)。分布局限于南半球(主要是南极大陆沿岸)。例如:王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企鹅中体型最大种类,体长达120cm,体重约40kg。

资料:仅1种(企鹅科)Spheniscidae 6属17种。有的种迁徙,最远可达赤道附近。用腹部皮肤褶和脚背之间形成的囊来孵卵,晚成鸟,亲鸟用嗉囊分泌物喂雏。其归巢定向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四、突胸总目(Carinatae)

又称今颌总目(Neognathae)包括现代绝大部分鸟类,中国鸟类都属于此总目。

翼发达,善飞,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多为气质骨(少数例外)。

锁骨呈“V”字形,肋骨上有钩状突起。

正羽发达,羽小枝上具小钩,具羽区和裸区。

有尾综骨,雄鸟不具交接器(少数例外)。

总之,具鸟类的基本特征。

全球:8500种以上,总计35目。我国所产1180种,21目(教材19目,杨26目、81科、非雀形目53科、雀形目28科)。

中国鸟类各目排列顺序:(均以目首字代表)

潜、辟鸟、鹱、鹈;鹳、雁、隼、鸡;鹤、鸻、鸥、鸽;鹦、鹃、鸮、夜;雨、咬、佛、鴷、雀。(教材上缺吴潜鸟与咬鹃目,杨安峰书缺咬鹃目)。

现将重要目及其代表分别简述如下:

(一)潜鸟目(Gaviiformes)

包括一些善游泳和潜水种类。

特征:1.喙直尖而稍侧扁;2.腿短、着生部位靠后,趾间具蹼,后趾与其它趾几在一个水平面上;3.尾短、尾羽硬。

早成鸟:国内常见仅1科(潜鸟科)1种(红喉潜鸟)。

(二)辟鸟鷉目(Podicipediformes)

特点:1.喙细直而尖;2.腿短,着生在身体后部,跗蹠部侧扁趾间具瓣蹼。早成鸟。我国仅1科(辟鸟鷉科):小辟鸟鷉、凤头辟鸟鷉,遇惊时,亲鸟背负幼鸟而逃;潜水时把幼鸟藏于翼下。其中角辟鸟鷉、赤颈辟鸟鷉均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三)鹱形目(Procellariiformes)又叫信天翁目

有的又叫它管鼻目(Tubinares)

特点:1.鼻孔呈管状;2.具发达的盐腺,分泌出5%NaCl随时由鼻孔喷水(不象其它海鸟由喙端滴下);3.前三趾间有蹼,后趾退化或消失(满蹼),纯系海鸟,仅生殖时期才到陆地上产卵,晚成鸟。

信天翁科:鼻管位于嘴峰两侧,向前方开口不合并,如短尾信天翁。

鹱科:鼻管位于嘴峰上面,其开口左右合一,如白额鹱。

(四)鹈形目(Pelecaniformes)

特点:1.四趾均向前趾间具完整蹼膜(全蹼);2.喙大而长,有的种类前端具钩;3.颌下有发达的喉囊。晚成鸟。

鹈鹕科:所有种均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体型大、嘴扁平巨大、上嘴先端钩曲、下颌有极大喉囊,如鹈鹕:可活52岁(中国动物之最)。

鸬鹚科,喙略呈圆锥,上嘴先端锐而钩曲。颜面及喉部多裸出,善于潜水,捕鱼,如鸬鹚,可潜水到19m深处,长达70秒,不出水面。

军舰鸟和褐鲣鸟为西沙著名特产之一。

(五)鹳形目(Ciconiiformes)

特征:1.颈长、喙长、腿长、趾长、为涉禽;2.眼先端常裸出;3.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与它趾在一水平面上。晚成鸟,以水生动物为食,营巢树上。

鹭科:中趾爪内侧具栉状突,具蓑羽,有的种类还具长的冠羽,飞行时缩颈,伸脚,如苍鹭,大、中、小白鹭。

鹳科:飞行时颈脚皆伸直,趾不具栉状突,如白鹳、黑鹳等。

鹮科:中的朱鹮体羽白色,翅、背、腹、尾粉红,过去在我国分布较广,东北、华北、秦岭一带较多,亦见于日本、朝鲜,由于人为因素,现已濒临灭绝。自60年代以后,有20年未见踪迹,1981年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朱鹮,成为动物学界一大喜讯,现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已开始人工繁殖研究工作。

(六)雁形目(Anseriformes)游禽

特点:1.喙大都扁平,先端具加厚的嘴甲;喙缘有锯齿状缺刻(起滤食作用);2.腿短,脚位于身体的后部,前三趾间具蹼;3.皮下脂肪厚,尾脂腺发达;4.雄鸟具交接器,我国只有一科:鸭科(Anatidae)

如豆雁、鸿雁(家鹅祖先),天鹅,飞行最高的鸟达9000m。绿头鸭(家鸭祖先),鸳鸯等。

(七)隼形目(Falconiformes)猛禽:性凶猛

特点:1.上喙尖锐弯曲,喙的基部被蜡膜,鼻孔开口于蜡膜上;2.翼发达,飞翔能力强;3.脚强健,具锐利的钩爪,适于抓捕猎物;4.腺胃发达而肌胃不发达;5.视觉敏锐,能在高空翱翔中看到地面上的猎物。晚成鸟。

共4科,我国有2科:隼科、鹰科。

1.隼科:上喙临端左右具锐利的齿突,下喙对应处有缺刻;翼尖。广布全球(仅南极和某些大洋岛屿没有分布,共58种)我国2属12种,如游隼,红脚隼。

2.鹰科:上喙尖端无齿突,全世界218种,我国有45种,如鹰属:苍鹰;鹞属:鹊鹞;鵟属:普通鵟;雕属:金雕等。海雕属:白尾海雕。

①此目鸟类仅少数适于地面活动,以食肉为食,成为自然界的清扫工;

②人工饲养情况下寿命较长,如金雕41-48年;白肩雕56年;普通鵟为30年;

③本目鸟类可驯为猎禽;我国自古有之,原苏联曾记载,猎人放养金雕一个

冬季可捕狐30-40只;利用雀鹰,每天捕鹌鹑50-60只,猎鹰还可用来驱逐机场鸟群(鸽、鸥等)以保障航行安全。

(八)鸡形目(Galkiformes )多为地栖鸟类

特点:1.爪、足强健;2.喙短而坚;3.翼短而圆、飞翔力不强;4.雄鸟有矩,头顶有肉冠、羽毛较雌美丽。一雄多雌制,雄鸟喜争斗,幼鸟为早成鸟。本目276种,分属5个科,我国仅产1科雉科,2亚科。

①松鸡亚科

跗蹠部完全或大部被羽,雄鸟无矩,趾大都具栉状突,鼻孔被羽掩盖住。如斑尾榛鸡、雷鸟等。

②雉亚科,头常具肉冠、肉垂,跗蹠裸出,雄鸟有矩、鼻孔不为羽掩盖。本亚科194种,我国有49种,除鹌鹑迁徙外,其它为留鸟。

松鸡科的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科的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虹雉(所有种),褐马鸡、蓝鹇、黑颈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都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还有16种Ⅱ级保护动物。

(九)鹤形目(Gruiformes )多为涉禽

特点:1.颈长、喙长、腿长、胫下部裸出,蹼不发达。2.后趾形小,与其它三趾不在一平面上。3.翼短圆、尾形短。4.无真正的嗉囊,气管长而弯曲。

全世界共有12科,其中主要4科,我国均有分布。

(1)鹤科:体型大、头顶多少裸出,后趾小,位高。

从不栖树枝上(与鹳、鹭等有别)栖沼泽和草原。本科15种,国内记录有9种,其中5种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

鹤类寿命较长,据世界动物园年鉴报道:饲养中,蓑羽鹤27.5年,白鹤61年,白枕鹤28年,丹顶鹤25.5年,白头鹤19年,灰鹤42年。

(2)鸨科:体型大、后趾缺(具前三趾)。世界24种,我国有3种,其中大鸨分布较广。

(3)秧鸡科。喙短而强,跗蹠部长,具4趾,后趾与它趾在一平面上,趾间无蹼或具瓣蹼。

本科130种,中国18种,如骨顶鸡,普通秧鸡。

(4)三趾鹑科:足具三趾、后趾秧,似鸡。以前被列入鸡形目,本科15种,我国1属3种,如棕三趾鹑。

(十)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小型涉禽

特点:长足、短尾、尖翼、四趾以中趾最长。

本目203种,主分布于北半球。

分为12科(有争议),我国产9科。

如鸻科:凤头麦鸡。

鹬科:扇尾沙锥。

49种雉类中,18种为我国特产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雉鹑、马鸡是我国特产属。

彩鹬科:彩鹬等。

(十一)鸥形目(Lariformes)有蹼善飞的游禽

特点:喙直、翼长而尖,尾短圆或呈叉状。

足短、前三趾间具蹼,本目遍布全球,共4科,我国均有分布。如贼鸥科的长尾贼鸥(福建沿海)。鸥科:红嘴鸥,白额燕鸥。剪嘴鸥科,白脸剪嘴鸥(福建广东沿海),海雀科:扁嘴海雀

(十二)鸽形目(Columbiformes)陆禽,地栖或树栖。

特点:嘴基具蜡膜

共2科,我国均有分布。

沙鸡科:喙甚短,嘴基无蜡膜,跗蹠被羽。世界16种,我国3种,如毛腿沙鸡。鸠鸽科:喙较细而稍长,嘴基具蜡膜,跗蹠被鳞,本科302种,我国分布31种。如:珠颈斑鸠,岩鸽,原鸽(家鸽的祖先)。

(十三)鹦形目(Psittaciformes)树栖攀禽

特点:喙基部具蜡膜

足呈对趾型,第四趾能前后翻,转趾端具利爪,上嘴与头骨相连处有可动关节,上嘴可上下左右活动。舌多肉质而柔软,呜肌发达,经驯养可模仿人语,胸椎椎体为后凹型(特殊)。共343种,分为3科,我国只有鹦鹉科7种。

如产于两广、云南、海南等地的绯胸鹦鹉,虎皮鹦鹉。虎皮鹦鹉原产于澳洲,现我国广泛茏养。

巢寄生:是指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类(寄主)巢中,由寄主代孵和育雏的繁殖方式。

巢寄生种类:①鸭类:潜鸭常将卵产在同种或异种巢内。②向蜜鴷:寄生通常是洞巢鸟(如啄木鸟)。③织布鸟:产于其它雀类巢中。④杜鹃。⑤牛鹂。

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杜鹃自己不营巢,也不孵卵和育雏,而是把卵产在它种鸟巢中,由巢主代孵代育,更奇特的是杜鹃雏孵出后,就把其它卵或雏挖出巢外,独占巢主的饲育。产出的卵或羽毛(雏鸟)都与义亲的相似,是鸟类中“拟态”的一例。

(十四)鹃形目(Cuculiformes)树栖攀禽

特点:对趾足(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

大都不自营巢,卵产于其它鸟巢,受义亲哺育。

本目2科:蕉鹃科:19种,分布非洲。

杜鹃科:130种,我国17种。如大杜鹃,连叫两声一停,所以叫二声杜鹃鸣声似“布谷”,又称布谷鸟;四声杜鹃、四声一停。

(十五)鸮形目(Strigiformes)夜行性猛禽

特点:1.头大而阔,眼大而向前,眼周有辐射状排列羽毛形成“面盘”;2.喙坚强而弯曲嘴基具蜡膜;3.听觉敏锐,耳孔大,周围具耳羽;4.跗蹠部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前后转动,爪锐利;5.羽柔软,因而飞行无声,昼伏夜出。晚成鸟。

本目2科,我国均有:1.草鸮科:共12种,我国2属3种,如分布山东以南各地的草鸮;2.鸱鸮科:共134种,我国24种,如长耳鸮、短耳鸮、鸺鹠等。分布长江以南。

(十六)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树栖夜行性鸟

特点:1.喙短而软,基部广阔,嘴须发达,翼尖长;2.并趾型(前趾基部愈合)中爪内侧具栉缘;3.眼特大,羽柔软,飞行无声,晚成鸟,具蛰眠现象。

共5科,2个主要科,中国都有分布。

1.蟆口鸱科:产于南亚及大洋洲,中国仅一种黑顶蟆口鸱,产滇西。

2.夜鹰科:共75种,我国7种,如[普通]夜鹰。

(十七)雨燕目(Apodiformes)小型燕雀类

特点:1.喙短基部宽阔,飞翔中张口捕食昆虫,唾液腺发达;

2.翼尖长、适于疾飞、尾叉状;后肢短,前趾型(趾均向前)。

共3科428种,我国产2科。

1.雨燕科:如北京雨燕,或称楼燕。共84种,我国产7种,金丝燕,巢只用唾液(有时杂以小鱼、海藻)筑成,称燕窝,为席上珍品。

2.凤头雨燕科:共4种,我国1种,即凤头雨燕,分布滇西、滇南。

3.蜂鸟科:蜂鸟,为世界上最小的鸟,重仅1g左右,嗜吸花蜜,分布西半球,主要分布南美北部。

(十八)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攀禽类

特点:腿短,趾三前一后,并趾型(前趾基部多少并连)

多营巢于空洞中,晚成鸟。

本目共9科201种,我国有5科25种。

1.翠鸟科:共92种,我国11种,如普通翠鸟。

2.蜂虎科:共24种,我国6种,如黄喉蜂虎。

3.佛法僧科:共16种,我国3种,如三宝鸟。

4.戴胜科:本科1种,如戴胜。

5.犀鸟科:共46种,我国4种,如分布云南、广西的双角犀鸟。

上述五科并趾程度由浅而深顺序:

佛法僧科:前三趾不明显并连。

戴胜科:内趾游离,中外趾基节并连。

犀鸟科,翠鸟科和蜂虎科——内趾基节与中趾并连,中、外趾基并连部接近或达到中趾端节趾骨的近端。

雌鸟产卵前潜入一个树洞,将自己的粪便和种子、腐木堆集在洞口,同时雄鸟在外面也用湿土、果实残渣等将洞口封闭起来,只留下一条垂直缝,以容许♀(雌鸟)伸出嘴尖接受雄喂食。雄将自己肌胃的最内一层哎出形成薄囊,用以携带果实喂♀。♀被囚在洞内产卵,孵卵,盲雏和自身换羽到雏鸟块要出飞时,才破洞而出。

(十九)鴷形目(Piciformes)树栖攀禽

特点:1.喙强直呈锥状,适于啄木。2.舌长伸缩自如,舌尖具倒钩,以钩取树皮下洞中的蛀虫。3.脚为对趾型(二、三趾向前,一、四趾向后),趾端具锐爪。4.尾呈楔形:尾羽羽轴坚硬,有弹性,啄木时起支撑作用。

全世界7科,375种,中国产2科,绝大多数为留鸟。

1.须鴷科(拟啄木鸟科)81种,我国产7种,如大拟啄木鸟。

2.啄木鸟科。204种,我国29种,如绿啄木鸟,斑啄木鸟。

啄木鸟对保证树木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能消灭大量害虫,特别是消灭树干中的害虫(如小蠹、象鼻虫、天牛等的幼虫)为其它鸟类所不及,也是其它杀虫方法所解决不了的。所以啄木鸟号称“森林医生”。

冬天吃针叶树种子或其它种子和果实,有利于种子的扩散。

(二十)雀形目(Passeriformes)鸣禽

本目是鸟纲中种数最多的一个目,据《世界鸟类和名辞典》1986。全世界共

有雀形目鸟类5302种,占现代鸟类总数的58.8%。在我国有661种,占我国鸟类1186种的55.7%(郑作新,1987)。

杨教材中都是5100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60%。国内有28科(郑作新,1987)世界59科(山阶芳磨,1986)

特点:1.体型一般较小,外部形态极为多样,喙、翼变化多样;2.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与中趾等长;3.鸣肌发达,大多善于鸣叫;4.大多巧于营巢,雏鸟属晚成鸟;5.跗蹠后缘的鲜片常愈合成一块完整的鳞板。

本目为鸟类中最高等的类群,在鸟类进化历史上较其它各目出现较晚,并处于激烈进化的辐射阶段;鸦科、园丁鸟科、凤鸟科,因其大脑发达,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作为雀形目进化的顶峰;另一种看法:雀科、鹀科应列为最高级进化的代表,其根据是最外侧飞羽退化,并且都啄食有花植物的种子,而有花植物在植物界中是出现最晚的。

雀形目的分科还存在较大的争议。远不及其它各目鸟类稳定一致。

名的笼鸟。

第四节 鸟类的起源及适应辐射

在本章开始时就谈到了鸟类与爬行类的许多相似之处,实际上,鸟类是由早期爬行类的一支进化而来。

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代表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中间环节。该鸟类化石地层属晚株罗纪,距今一亿四千万年。

其根据是始祖鸟,兼具爬行类和现代鸟类的特征。

具爬行类特征:

1.具牙齿

2.尾由18-21个游离的尾椎构成,不具尾综骨

3.3个掌骨彼此分离没愈合成腕掌骨,指端具爪

4.肋骨无钩状突(起),胸骨不具胸骨突(龙骨突)

具鸟类特征:

1.全身具羽毛(且分为初级飞翔、次级飞羽和尾羽)

2.前肢变为翼

3.骨盆为开放式

4.后肢具4趾、3前1后

5.两侧锁骨愈合成为“V”字形叉骨

另:后肢跗骨与蹠骨愈合成为一细长的跗蹠骨。

从以上特点可以证实,始祖鸟是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

假腭类 鸟类

(古代爬行动物)

资料:1986年考古学家在美国的得克萨斯洲两只似乌鸦的化石,这是比始祖鸟还早8500万年的三送(叠)纪鸟类化石,这化石被定名为“原鸟”(Protoavis ),这一发现如能被正式肯定下来,则鸟类的起源将上溯到中生代的三送纪(始祖鸟是中生代的侏罗纪)。因此原鸟的发现,将会否定在此之前关于鸟类来源于蜥龙类或鸟龙类的观点,很可能,鸟类起源于更早的槽遗类,目前关于鸟类起源,由于原鸟化石的发现而引起动物学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解释鸟类祖先逐渐发展成具有飞翔能力,有两种假说:

过渡类型 ??→?始祖鸟

实验27 鸟纲分类PPT

实验27 鸟纲分类PPT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各纲、目、重要科及常见种的鉴别特征。 2、掌握分类术语和测量方法。 3、学会使用和编制分类检索表。 4、能够识别当地常见鸟类。 二、实验材料 各类群代表鸟类的陈列标本 三、用具与药品 卡尺、直尺、解剖盘和放大镜等。 四、操作与观察 (一)鸟类常用分类测量术语 (二)各部形态的分类鉴定术语

图27-2鸟趾的各种类型(自刘凌云和郑光美,1998) 图27-3鸟类的蹼(自姜乃澄,2001) 1、满蹼足; 2、凹蹼足; 3、半蹼足; 4、全蹼足; 5、瓣蹼足 (三)分类检索 全世界现存鸟类9000余种。其中,分布于我国的鸟类有1332种,24个目。

注意不同个体喙形、羽色、个体大小、爪、眉纹、贯眼纹等的特征。 目中等大小的游禽,善于游泳及潜水,不能在陆地上行走。喙细直而尖,趾具分离的瓣状蹼。尾短小,由一簇绒羽组成。 小 (Podiceps ruficollis):体小而矮扁的深色 ,善于游泳及潜水。上体灰褐色,后脚位于身体后部,具瓣蹼,翼短,不能久飞。栖息在水草丛生的河湖内,分布于全国各地。 凤头 (Podiceps cristatus):颈修长,具显著的深色羽冠,上体纯灰褐,下体近白。较小 大。广泛分布于大中型湖泊。 鹈形目大中型食鱼游禽。四趾均向前,趾间皆具蹼。喙强大而具钩,具发达的喉囊以储存食物。善于游泳和飞翔。 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俗称鱼鹰,大型游禽。体纯黑色,肩和冀具青铜棕色。颊部白色。喙呈圆柱状,末端有钩。繁殖于中国各地,在中国南方省份越冬。渔民常用来驯养捕鱼。 鹳形目:大中型涉禽。颈长、喙长和腿长,适于涉水取食。趾长,趾间有蹼相连。后趾与前趾在同一个平面上。 白鹭(Egretta garzetta):中等体型(60cm),白色,嘴及腿黑色,趾黄色。繁殖时,颈背具细长饰羽,背及胸有蓑羽。分布在中国南方,为南方常见的鹭科鸟类之一,部分鸟冬季到热带越冬。 苍鹭(Ardea cinerea): 俗名老等,为鹭科中最大的一种。嘴黄色。体羽大部为灰色,飞羽为黑色,腹部白色。颈具黑色纵纹。 雁形目:大中型游禽。喙扁平,喙缘具锯齿形缺刻,可过滤食物,嘴端具加厚的嘴甲。腿短,脚位于身体的后面,前3趾间具蹼。翼的飞羽上常见闪光的绿色、紫色或白色斑块,称为翼镜。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家鸭的祖先。雌雄异色,雄鸭头和颈呈金属绿色,故称绿头鸭。颈下部有白环,胸部栗色,两翼各具一块鲜明的紫蓝色的翼镜,体羽大体灰褐色;雌鸭棕褐色。繁殖于中国西北和东北,在西藏西南及华南、华中的广大地区越冬。 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嘴、脚黑,嘴基具黄色区域,小天鹅的黄斑则不达鼻孔下。全身雪白。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为我国的冬候鸟。 隼形目:肉食性猛禽,昼间活动。上喙尖锐钩曲,下喙较短,喙的基部被蜡膜,鼻孔开口于蜡膜上。翼发达,飞翔力强,脚强健有力,具锐利的钩爪,视觉敏锐,适于捕捉猎物。雌鸟较雄鸟大。 红隼(Falco tinnunculus):小型赤褐色猛禽。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稍大,上体全褐。中国常见,喜欢开阔原野。

(整理)北林考研大纲-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考试大纲 (2016年) 一、大纲综述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系统演化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及林学和农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报考动物学类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动物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绪论 了解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动物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掌握动物的分类与命名方法等。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掌握细胞的基本特征、细胞分裂方式、四类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与功能以及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等。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系统分类与各类动物在科学或实践中的意义。了解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等各类原生动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了解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理解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规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即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生物发生规律。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了解海绵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原始性及其在动物系统进化上的意义。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掌握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辐射对称;两胚层和原始消化腔即消化循环腔等基本概念。了解腔肠动物分类;水螅纲、钵水母和珊瑚纲的主要特征及其意义与起源。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掌握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及其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与起源。理解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系统;梯型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分类;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了解寄生动物的生活史及其对人与动物造成危

鸟类分类大全word格式

鸟类分类大全(鸟纲) 1、古颚总目 鸵形目: 鸵鸟科:仅鸵鸟一种 美洲鸵目: 美洲鸵科:包括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两种 鹤鸵目: 鸸鹋科:仅鸸鹋一种 鹤鸵科:3种鹤鸵 无翼鸟目: 无翼鸟科:也叫几维、鹬鸵,4种 [共鸟]形目: [共鸟]科:分布于中南美的走禽,47种 2、楔翼总目 企鹅目: 企鹅科: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部沿海和南极,18种企鹅3、今颚总目 潜鸟目: 潜鸟科:游禽,5种 鸊鷉目: 鸊鷉科:游禽,23种 鹱形目: 鹱科:大型海鸟,约70多种 信天翁科:大型海鸟,14种 海燕科:中型海鸟,21种 鹈燕科:中型海鸟,4种 鹈形目: 鹈鹕科:大型游禽,8种鹈鹕 鸬鹚科:游禽,39种 军舰鸟科:大型海鸟,5种 鲣鸟科:大型海鸟,9种 蛇鹈科:大型游禽,4种 鹲科:热带海鸟,3种 雁形目: 鸭科:种类最多一科游禽,包括鸭类、雁类和天鹅,约160种 叫鸭科:分布于南美的游禽,3种 鹳形目:(约115种) 鹭科:中型涉禽,包括鹭类和鳽,约60多种 鹳科:大型涉禽,17种 鲸头鹳科:仅鲸头鹳一种

锤头鹳科:仅锤头鹳一种 鹮科:包括鹮和琵鹭,约30多种 红鹳目: 红鹳科:即火烈鸟,介于鹳和鹤之间的一类涉禽,过去置于鹳形目,5种鹤形目:(约204种) 鹤科:大型涉禽,15种 三趾鹑科:中型涉禽,16种 秧鸡科:中小型涉禽,135种 鸨科:是现存最大的能飞的鸟,25种;该目还包括鹭鹤科、喇叭鹤科、领鹑科、叫鹤科、日鷉科、日鳽科、秧鹤科等 鸻形目:(约350种) 鹬科:中小型涉禽,87种 反嘴鹬科:中小型涉禽,包括反嘴鹬和长脚鹬,11种 蛎鹬科:11种蛎鹬 鸻科:包括部分鸻类和麦鸡,中小型涉禽,65种 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 燕鸥科:中小型海鸟,约20种 海雀科:中型海鸟,20多种 该目还包括:瓣蹼鹬科、彩鹬科、石鸻科、燕鸻科、雉鸻科、鞘嘴鸥科等鸡形目:(约284种) 松鸡科:陆禽,包括雷鸟、松鸡、榛鸡等,17种 冢雉科:分布于东南亚、大洋洲的陆禽,20种 凤冠雉科:分布于中南美的大型陆禽,50种 珠鸡科:分布于非洲的陆禽,7种 雉科:包括雉类、鹧鸪、孔雀、鹑类等,约170余种 齿鹑科:分布于美洲的齿鹑类,31种 吐绶鸡科:2种吐绶鸡 麝雉目: 麝雉科:仅麝雉一种,分类有较多争议,过去置于鹃形目 沙鸡目:(约16种) 沙鸡科:中型陆禽,过去曾置于鸽形目鸽形目: 鸠鸽科:陆禽中的一个大科,约309种 鸮形目:(约205种) 草鸮科:草鸮、苍鸮等,16种 鸱鸮科:鸱鸮类。夜行姓猛禽,189种 隼形目:(约311种) 隼科:小型猛禽,包括隼类和美洲的卡拉鹰等,63种 鹰科:多为大型猛禽 可分为10个亚科: 蜂鹰亚科:蜂鹰、鹃隼等,13种 齿鹰亚科:齿鹰、啸鸢等,12 鹰亚科:雀鹰、苍鹰等,61种 鹞亚科:鹞类,17种 鸢亚科:鸢类,9种

动物学

爬行纲(一)知识总结 一、重点名词 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由相邻的膜性硬骨缩小或丢失形成的,其形成与咬肌的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和双颞窝四种类型。 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以及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和鼻腔分开,解决了进食与呼吸的矛盾,提高了呼吸效率。(除鳄类外,多数爬行类次生腭并不完整) 皮肤肌:陆栖动物所特有,一般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而止于皮肤。可以用来活动角质鳞,蛇类发达。 肋间肌:陆栖动物所特有,位于肋骨与肋骨之间,是由胸部的斜肌分化出来,分为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用于调节肋骨升降,协助腹壁肌完成呼吸动作。 潘氏孔:鳄类等爬行类中的高等类群心室中隔膜发达,仅基部有一孔,即潘氏孔。 二、重要语句 1.爬行类躯体外形分为蛇型、龟鳖型、蜥蜴型。 2.爬行动物首次出现外耳道。开始有了胸廓(羊膜动物特有,保护心脏,加强呼吸)。开始出现盲肠,其发达程度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3.爬行类头骨高而隆起,属于高颅型,反映了脑腔的扩大。(两栖类为平颅型) 4.爬行类第一、二颈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作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的利用,显然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 5.爬行动物胚胎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尿囊来实现。 6.爬行动物身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尾部、四肢五部分。 7.爬行类适应陆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角质层增厚,产大型羊膜卵,体内受精。 三、疑难解答 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见课件) 2.羊膜卵的意义(见课件) 3.爬行纲比两栖纲高等表现在:①爬行类具有坚韧、干燥、防止水分蒸发和身体损伤的保护性鳞被,皮肤角质化程度深,结束了皮肤呼吸。皮肤缺乏腺体,被覆角质鳞片、盾片或骨板,能阻止体内水分的大量散失。②爬行类肺比两本类更为发达,有比两栖类更大的呼吸面积,气管和支气管有分化,使呼吸系统趋于完善;胸廓的出现,加强了呼吸机能。③爬行类的骨骼骨化程度较高,头骨具单枕髁和颞骨,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使头部活动更灵活;荐椎数目增多,和腰带联接更牢固;带骨和五趾型附肢更完善,并与支持身体的中轴骨骼联系更密切;趾端具爪,适于陆地爬行。④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为有效的循环系统和较高的血压,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但心室内有隔膜,已接近完全的双循环,循环机能和效率大为提高。⑤爬行类肾脏为进步性后肾,具有较高的排泄机能,能有效地保存水而产少量尿,排泄物为具有低溶解度而易沉淀的尿酸。⑥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为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了新脑皮,提高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了两栖类所没有的复杂行为。但爬行类仍为变温动物。⑦体内受精和产具有丰富卵黄和保护性卵壳的大型羊膜卵,解决了在陆地繁殖的问题。 4.爬行与两栖循环系统的比较:①都为不完全双循环。②都为两心房、一心室。③两栖类静脉窦发达,由动脉圆锥,心室无分隔;爬行类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成为成为心房

八年级生物上册19.2鸟的生殖和发育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第19章第2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家鸽的胚胎发育部位是() A、胚盘 B、卵黄 C、卵黄膜 D、卵白 2、哺乳动物比鸟类更能适应环境,主要是因为 A.哺乳动物体温恒定 B.心脏四腔,输送氧气能力强 C.胎生和哺乳使胚胎及幼体的发育条件更优越 D.哺乳动物在体型上比较大 3、下列动物类群中,体表被有鳞片且生殖方式是体外受精的是 ①鱼类②两栖类:③爬行类④鸟类 A.①③B.①C.②④ D.② 4、看一只鸟卵是否受精,主要看其胚盘,受精卵的胚盘() A、色浅而小 B、色浓而大 C、色浅而大 D、色浓而小 5、鸟卵的钝端有气室,它的作用主要是() A、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B、使鸟卵变得相对轻一些 C、有利于鸟卵的平衡 D、能减缓中央卵黄的震荡 6、鸟类筑巢主要是为了() A、休息B、求偶C、避雨D、产卵、孵卵和育雏 7、都能产硬壳卵的一项是() A、鸟类和爬行类 B、鸟类和哺乳类 C、鸟类和昆虫 D、鸟类和两栖类 8、人们平时所食用的鸡卵是() A、受精卵B、未受精卵 C、可能是受精卵,也可能是未受精卵D、胚胎已经发育的卵 9、鸟卵中,将来发育成雏鸟的是() A、卵黄 B、卵白 C、胚盘 D、系带 10、卵壳由钙质组成,卵壳的作用是() A、提供营养B、保护卵黄C、固定作用D、保护胚胎,防止水分蒸发11、供给鸟类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卵细胞的() A、卵黄 B、卵白 C、卵黄膜 D、胚盘 12、家鸽的卵细胞的组成是() A、卵壳、卵白、卵黄B、卵黄膜、卵黄、胚盘 C、卵黄、胚盘、卵带D、卵黄、卵白、卵壳膜 13、下列鸟类属于早成鸟的是() A、鸽 B、喜鹊 C、麻雀 D、鸭 14、鸟类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A、胚盘B、子宫C、卵黄D、胚盘 15、鸡的卵细胞指的是() A、整个鸡蛋 B、胚盘 C、卵黄 D、胚盘、卵黄和卵黄膜 16、蛋鸡场生产的鸡卵不能孵化成雏鸡的原因是() A、卵未受精B、卵不正常C、卵已被破坏D、温度低 17、鸟类的生殖方式是() A、卵生、体内发育 B、卵生、体外发育 C、胎生、体外发育 D、胎生、体内发育

生物英语(13-19章)

第13章种群如何进化 有饰变的传代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进化evolution 进化性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 化石fossil 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 比较解剖学comparative anatomy 比较胚胎学comparative embryology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现代综合论Modern synthesis 种群population 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 形态”morphs 多态的polymorphic 基因库gene pool 微进化microevolution 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瓶颈效应the bottleneck effect 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 基因流gene flow 突变mutation 适应adaptation 达尔文适合度Darwinian fitness 第14章生物多样性如何进化 宏进化macroevolution 物种形成Speciation 物种species 合子前屏障pre-zygotic barrier 合子后屏障post-zygotic barrier 点断平衡模式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 渐进模式Gradualist model 联适应exaptation 幼体发育paedomorphosis 放射分析年代测定法radiometric dating 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 泛大陆Pangaea 种species 属genus

普通动物学名词解释整理5页word

脊椎动物试题分类:学习题库2019.8.27 23:32 作者:静一| 评论:0 | 阅读:3617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生态幅: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如温度)所能耐受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幅度称为生态幅。 2.动物行为:是指动物对环境条件(包括内、外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繁殖的可见动作或反应。动物的吃、喝、跑、跳以及微小的动作变化,如竖耳、立毛等都是行为或行为的一部分。 3.逆行变态:某些动物(海鞘)由于适应固着生活身体失去了一些重要结构,使形体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样的变态称之为逆行变态。 4.生物群落:占据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和功能单位被称为群落。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可以出现相似的群落。 5.仪式化格斗:仪式化格斗不是为了损伤或杀害对手,而是为了增强信号的效率。由于这种格斗行为常有固定的行为序列,尤如遵循一定的规则,因此成为仪式化格斗。 1.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是一个动物模仿另一个动物,间接获得经验的学习行为。 2.食物链:通过处于不同营养水平的生物之间的食物传递形成了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式关系结构,称为食物链。 3.双重呼吸:鸟类由于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脏相结合,因此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肺脏内都进行气体交换,称之为双重呼吸。 4.鳍式:书面表达鳍的种类和鳍条数目的方式。 5.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脊椎动物学习题库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一,名词解释 1.脊索动物2,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5四足类6颌口类7逆行变态8无颌类9无头类10变温动物11恒温动物12咽鳃裂13有头类14小肾囊15肝盲囊16背裂17脑眼18眼点 第十五章圆口纲 一,名词解释 1.圆口动物 2.囊鳃类 第十六章鱼纲 一,名词解释 1.鳞式2齿3脂鳍4鳍脚5鳍式6洄游7生殖洄游8索饵洄游9越冬洄游10年轮11银膜 第十七章两栖纲 一,名词解释, 1.吞咽时呼吸2幼态成熟3幼体生殖4原脑皮 第十八章爬行纲 一,名词解释 1.次生腭 2.胸腹式呼吸 3.新脑皮 4.犁鼻器 5.封闭式盆骨 6.卵胎生 7.爬行动物 8.羊膜卵 9.尿囊 10.蜕皮11.自残断尾现象12.毒牙13.潘式孔 14.屪囊膀胱15.巩膜骨 第十九章鸟纲 一,名词解释 1.鸟类 2.瞬膜 3.尾脂腺 4.换羽 5.综荐骨 6.尾综骨 7.开放式骨盆 8.双重呼吸 9.完全双循环10.巩膜骨11.栉膜12.双重调节13.腔上囊14.气囊15孵卵斑16.喉囊17.嘴甲18.翼镜19.常态足20.对趾足21.食丸22.并趾型23.前趾型24.离趾型25.占区26.窝卵数27.早成雏28.晚成雏29.迁徙30留鸟31候鸟32.旅鸟 第二十章哺乳纲

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来源:衡水市人民政府令[2002]第19号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管理 第三章法律责任 第四章附则 2002年4月16日衡水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批准,现予发布施行。 二○○二年五月八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根据《国际湿地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对衡水湖及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的陆地、陆地水体,经省政府批准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凡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农、工、牧、渔业生产和兴办其他产业,科学研究、科普观光、开发利用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将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自然保护区本着“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和“突出湿地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多渠道筹措保护和建设资金”的原则发展;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要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第五条为加强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设置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受市政府的委托,负责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

(三)调查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四)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 (五)进行自然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六)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七)法律、法规规定和市政府委托的其他工作。 建设、规划、房产、经贸、公安、交通、土地、环境保护、农业、水政、畜牧水产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做好有关工作。 冀州市、桃城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配合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做好有关工作。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可以接受境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八条对在保护、管理和建设自然保护区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衡水市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管理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按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区界予以公告。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范围、界线的调整或变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自然保护区的界标。 第十一条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单位、居民和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自然保护区的各项规章制度,接受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管理。 第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组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为核心区;核心区外围部分面积为缓冲区;缓冲区外围为实验区。 第十三条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经衡水市人民政府批准方可进入。

鸟类分类表

鸟类分类表 鸵鸟目Struthioniformes 1.鸵鸟科Struthionidae 鸵鸟属Struthio 美洲鸵鸟目Rheiformes 1.美洲鸵鸟科Rheidae 美洲鸵鸟属Rhea 鹤鸵目Casuariiformes 1.鹤鸵科Casuariidae 鹤鸵属Casuarius 2.鸸鹋科Dromaiidae 鸸鹋属Dromaius ?形目Tinamiformes 1.?科Tinamidae 红翅?属Rhynchotus 斑?属Nothoprocta 侏?属Taoniscus 凤头?属Eudromia 山?属Tinamotis ?属Tinamus 林?属Nothocercus 穴?属Crypturellus 无翼鸟目Apterygiformes 1.无翼鸟科Apterygidae 无翼鸟属Apteryx 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1.企鹅科Spheniscidae 王企鹅属Aptenodytes 冠企鹅属Eudyptes 小蓝企鹅属Eudyptula 黄眼企鹅属Megadyptes 阿德利企鹅属Pygoscelis 环企鹅属Spheniscus 雁形目Anseriformes 1.叫鸭科Anhimidae 叫鸭属Anhima 冠叫鸭属Chauna 2.鸭科Anatidae 鸳鸯属Aix 埃及雁属Alopochen 巴西凫属Amazonetta 鸭属Anas 雁属Anser 环颈鸭属Callonetta 栖鸭属Cairina 鹊鸭属Bucephala 潜鸭属Aythya 黑雁属Branta 麝鸭属Biziura 澳洲灰雁属Cereopsis 鬃林鸭属Cereopsis 树鸭属Dendrocygna 天鹅属Cygnus 蓝翅雁属Cyanochen 扁嘴天鹅属Coscoroba 长尾鸭属Clangula 草雁属Chloephaga 黑头鸭属Heteronetta 丑鸭属Histrionicus 山蓝鸭属Hymenolaimus 棕胁秋沙鸭属Lophodytes 红耳鸭属Malacorhynchus 云石斑鸭属Marmaronetta 海番鸭属Melanitta 湍鸭属Merganetta 秋沙鸭属Mergellus 绿翅雁属Neochen 狭嘴潜鸭属Netta 棉凫属Nettapus 花脸硬尾鸭属Nomonyx 硬尾鸭属Oxyura 距翅雁属Plectropterus 小绒鸭属Polysticta 黑头凫属Pteronetta 花纹鸭属Salvadorina 瘤鸭属Sarkidiornis 绒鸭属Somateria 澳洲斑鸭属Stictonetta 船鸭属Tachyeres 麻鸭属Tadorna 白背鸭属Thalassornis 3.鹊雁科Anseranatidae 鹊雁属Anseranas 鸡形目Galliformes 1.冢雉科Megapodidae 摩鹿加冢雉属Eulipoa 冢雉属Megapodius 苏拉冢雉属Macrocephalon 眼斑冢雉属Leipoa 营冢雉属Talegalla 冠冢雉属Aepypodius 丛冢雉属Alectura 2.凤冠雉科Cracidae 夜冠雉属Nothocrax 盔嘴雉属Mitu 盔凤冠雉属Pauxi 凤冠雉属Crax 稚冠雉属Ortalis 冠雉属Penelope 盔凤冠雉属Pipile 肉垂冠雉属Aburria 镰翅冠雉属Chamaepetes 山冠雉属Penelopina 角冠雉属Oreophasis 3.松鸡科Tetraonidae 花尾榛鸡属Bonasa 艾草松鸡属Centrocercus 蓝松鸡属Dendragapus 镰翅鸡属Falcipennis 雷鸟属Lagopus 松鸡属Tetrao 草原松鸡属Tympanuchus 4.雉科Phasianidae 石鸡属Alectoris 沙鹑属Ammoperdix 雪山鹑属Anurophasis 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竹鸡属Bambusicola 红林鹧鸪属Caloperdix 鹑属Coturnix 鹧鸪属Francolinus 彩鹧鸪属Galloperdix 红头山鹑属Haematortyx 雪鹑属Lerwa 马岛鹑属Margaroperdix 黑鹑属Melanoperdix 高山鹑属Ophrysia 丛林鹑属Perdicula 山鹑属Perdix 石鹑属Ptilopachus 长嘴山鹑属Rhizothera 冕鹧鸪属Rollulus 雪鸡属Tetraogallus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学期生物教案 第十一章鸟纲第一节家鸽

第十一章鸟纲 第一节家鸽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家鸽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理解鸟类适应飞行生的特 点,并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和解剖家鸽”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理解家鸽适于飞 行的特点及对问题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理解家鸽适于飞行的特点,继续进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 证观点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包括: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鸟纲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是家鸽的双重呼吸。 1.进化的观点和适应的观点是动物学学习中二条鲜明的红线,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强化这一观点,鸟类的教学中也不例外。鸟类是从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来的,鸟类是一类既适于陆地上生活,更适于飞行生活的高等的脊椎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与飞行生活高度适应,是使学生树立进化观点和适应观点的典型材料。因此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应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在学习家鸽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后,概括鸟类的共同特征,既是更深入、全面了解鸟类的需要,在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同样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4.另外,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仍有些概念是应该理解的,如恒温动物、双重呼吸的概念等。 尤其鸟类的双重呼吸是理解鸟类飞行生活高代谢、高耗氧的关键点,但对学生来说,较抽象,难理解,应想办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5.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观察家鸽的外形、肌肉和骨骼为主,学习观察、测量方法。需准备活家鸽、家鸽骨骼标本、测量用尺子、体温表等。 1.家鸽的外形 分组观察、测量家鸽,井填人表格。 测量方法: 1)全长(体长):自上喙先端至尾端的直线距离。 2)嘴峰长:自上喙先端至嘴基生羽的直线距离。 3)翼长:自翼角(腕关节处)至最长飞羽先端的直线距离。 4)跗长:自肱骨与跗关节的中点至跗与中趾关节前下方的直线距离。 5)尾长:自尾羽基部至最长尾羽先端的直线距离。

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 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练习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 一、选择 ( C )1、柱头虫是属于: A、环节动物 B、棘皮动物 C、半索动物 D、脊索动物 ( C ) 2、逆行变态发生在下列哪一种动物: A、柱头虫 B、头索动物 C、尾索动物 D、两栖类( ) ( B )3、柱头虫特有的器官是: A、鳃裂 B、口索 C、刺细胞 D、骨针 ( D ) 4、哪一种动物属于半索动物: A、海胆 B、海豆芽 C、医蛭 D、柱头虫 ( A ) 5、背神经索是哪类动物特有: A、半索动物 B、海绵动物 C、腔肠动物 D、棘皮动物 二、填空: 1、柱头虫身体可以分为吻、领和躯干 3部分。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一、选择 ( D ) 1、背神经管见于: A、柱头动物 B、棘皮动物 C、环节动物 D、脊索动物 ( C ) 2、被囊素见于下列那种动物: A、眼虫 B、河蚌 C、海鞘 D、扬子鳄 ( D ) 3、肛后尾见于: A、节肢动物 B、柱头动物 C、头足动物 D、脊索动物 ( A ) 4、属于无颔类的特征是: A、无成对附肢 B、无明显头部 C、三个半规管 D、脊椎代替脊索( B )5、下列那一条特征是脊索动物特有: A、闭管式循环 B、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 C、背神经索 D、分层法形成原肠胚( A ) 6、下列那一条特征是脊索动物特有: A、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管 B、脊索、咽鳃裂、背神经索 C、脊索、咽鳃裂、腹神经索 D、咽鳃裂、背神经管、闭管式循环( A ) 7、背神经索是哪类动物特有: A、半索动物 B、海绵动物 C、腔肠动物 D、棘皮动物 ( B ) 8、下列那一条特征是脊索动物特有: A、闭管式循环 B、肛后尾 C、背神经索 D、分层法形成原肠胚( C ) 9、海鞘属于: A、头索动物 B、半索动物 C、尾索动物 D、无脊椎毒物 ( C ) 10、海鞘的结构-内柱的主要作用是: A、支持 B、呼吸 C、帮助取食 D、排泄 ( D ) 11、下列哪些特征既见于脊椎动物,又见于无脊椎动物: A、脊索、两侧对称 B、口索、闭管式循环 C、开管式循环、背神经管 D、真体腔、两侧对称 ( D ) 12、不属于有颔类的动物有 A、林蛙 B、鳕鱼 C、游蛇 D、七鳃鳗 ( A ) 13、属于柄海鞘结构的是: A、外套膜 B、脊髓 C、脊柱 D、脑 ( C ) 14、区别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鸟纲分类

实验19 鸟纲分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鸟类分类方法。 2.掌握鸟纲三个总目的主要区别。 3.掌握突胸总目各生态类群及目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种类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二、实验材料 各类群代表种类剥制标本和陈列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放大镜、卡尺、直尺、镊子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鸟体的量度(图19-1) 体长自嘴端至尾端的长度。 嘴峰长自嘴基生羽处至上嘴先端的直线距离。 翼长自翼角(即腕关节)至最长飞羽先端的直线距离。 尾长自尾羽基部至最长尾羽之先端的直线距离。 跗跖长自胫骨与跗跖关节后面的中点,至跗跖与中趾关节前面最下方的整片鳞下缘的直线距离。 (二)形态描述术语 观察鸟类标本,认识下列分类术语(图19-2)。 1.头部 额或称前头。头的最前部,与上嘴基部相接。 头顶额后的头顶正中部区域。 后头或称枕部。头顶之后,头的最后部区域。 眼先额的两侧、嘴角之后、眼之前的区域。 颊眼下方、喉上方、下嘴基部上后方的区域。

图19-1 鸟体测量方法示意图 1.体长;2.翼展度;3.翼长;4.尾长;5、6.嘴峰长;7.嘴裂长;8.跗蹠长;9.趾 长;10.爪长。(自郑作新) 颏喙基部腹面所接续的一小块区域。 冠羽头顶上特别延长或耸起的羽毛,常形成冠状。 枕冠后头上特别延长或耸起的羽毛。 耳羽耳孔上的羽毛,位于眼的后方。 面盘两眼向前,其周围的羽毛排列成人面状。 肉冠指头上裸露的皮肤形成的肉质冠。 肉垂头部下方向下垂的裸皮。 2.嘴 上嘴为嘴的上部,其基部与额相接。 下嘴为嘴的下部,其基部与颏相接。

图19-2 鸟体外形图(自郑作新) 嘴峰是上嘴的顶脊。 嘴甲下喙宽而扁平,嘴端被有甲状附属物,为雁形目特有。 蜡膜为上嘴基部的膜状覆盖构造,如鸽。 鼻孔为鼻向外的开孔,位于上嘴基部的两侧 鼻管上嘴基部的管状突,鼻孔开口于管的先端。 嘴须着生于嘴角的上方。 3.颈部 后颈与头的枕部相接近的颈后部,又分为上颈和下颈。 喉紧接颏部的区域。 前颈颈部的前面,紧接喉下方的区域。 喉囊喉部可伸缩的皮囊结构。食鱼鸟类常具。 4.躯干 背下颈之后、腰部之前的区域,可分为上背和下背。 肩背的两侧及两翅的基部。此部羽毛常特别延长,而称为肩羽。腰躯干背面的最后一部分,其前为下背,其后为尾上覆羽。

第二十章鸟纲

第十九章爬行纲 教学重点:掌握爬行动物适应陆栖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1. 羊膜卵的出现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2. 爬行动物的衰退。 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Amniota)。是一支从古两栖类在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分化出来产羊膜卵的类群,它们不但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性,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爬行类是真正的陆栖脊椎动物,同时古爬行类还是鸟、兽等更高等的恒温羊膜动物的演化原祖,因此,本纲动物在脊椎动物进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爬行纲在地质史的中生代曾盛极一时,种类和数量极其繁多,在中生代的末期出现衰退。现存种类只包括鳄、龟、蜥蜴和蛇等动物。其中个体最大的是产于亚洲东南部的网蟒(Python reticulatus),全长可达9.9m,而最小的蜥蜴为斑点圆趾虎(Sphaerodactylus argus),全长却只有36mm。除南极地区外,分布几乎遍及全球而尤以南半球的种类更为繁多,能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草原、荒漠。海洋和内陆水域等各种生活环境,少数几种蜥蜴(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 theobaldi、红尾沙蜥P. erythrurus)的最高垂直分布点可达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寒漠地带。 第一节爬行动物真正脱离水环境的特点爬行动物是体被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动物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最高等的变温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为真正脱离水环境的陆地生活(有些现代种类为水中生活,属于次生性现象)的类群。同两栖动物比较,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陆地繁殖的问题 (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丢失) (3)陆地长距离运动,适应辐射 1 解决上述问题,在身体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有(进步性特征): 1.1 羊膜卵(amniotice egg)的出现(图1-1 )

第十九章 鸟纲

第十九章鸟纲(Aves) 鸟类是适应飞翔的高级脊椎动物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高度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与爬行类有着许多共同特征,被称为是美化了的爬行动物。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一、鸟类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2、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鸟羽与爬行动物的鳞为同源器官(角质衍生物);?3、头骨仅有一枚枕骨髁; ?4、两者均产羊膜卵(多具硬壳); ?5、排泄物均为尿酸。 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完善的生殖方式和复杂生殖行为,保证后代的成活率; 5)心脏四腔,二心房二心室,完善双循环。 三、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 1. 鸟类体形为纺锤形,体被羽毛; 2. 前肢特化为翼; 3. 骨骼为气质骨,轻而坚固,有愈合现象; 4. 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气管相连,使鸟类能进行双重呼吸; 5. 胸肌发达,皮肤薄、松、软、干; 6. 视觉发达,利于飞行; 7.直肠粗短,不储存粪便,减轻体重; 8. 排泄物为尿酸,减少失水; 9. 右侧卵巢退化。 四、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 ?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进步事件。指鸟类和哺乳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 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无脊椎动物以及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为变温动物,它们的新陈代谢水

鸟纲

鸟纲 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十二生肖: 水陆空三栖的鸟类: 鸟类凭借飞行本能,能轻易地克服高山、海洋、沙漠等地理障碍,分布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占据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不论是在熙熙攘攘的城市,白雪皑皑的高山,莽莽苍苍的丛林,还是烟波浩渺的海洋,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天寒地冻的南北极,我们都可以看到鸟类的踪影。鸟类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是仅次于鱼类的大家族。全世界现存的鸟类共有9021 种。中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已经记录到鸟类1260 种。 鸟类是体表被羽毛、恒温、卵生、能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 重点难点: 1. 鸟类的主要特征; 2.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3. 鸟类与爬行类相比的进步性特征; 4. 总结鸟类适于飞翔的特征; 5. 概念;双重呼吸、迁徙、早成雏、晚成雏、双重呼吸、开放式骨盘、完全的双循环、留鸟、候鸟; 6. 双重呼吸的过程; 7. 鸟类的分类特征及各类代表动物 8. 鸟类迁徙的特性、意义.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一、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 1、皮肤腺缺乏。 2、鸟类的羽毛和爬行类的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 3、头骨都具一个枕髁。 4、尿夜的主要成分都是尿酸。 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通过飞翔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的行为;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营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心脏为2心房2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此外还具有一系列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如体被羽毛、前肢变为翼、骨坚而轻、具有气囊等 一、恒温及其在演化史上的意义 1 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的区别: 前者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体温的能力,从而体温相对恒定;后者的新陈代谢水平较低,缺乏调节体温的能力,体温不恒定。

第一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从生物学观点来看,鸟类最突出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旺盛,并能在空气中飞行,这也是鸟类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使其在种数(9千余种)上成为仅次于鱼类,遍布全球的脊椎动物。 鸟类起源于爬行类,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很多类似爬行类的特征,以至有人曾把它们归入蜥形类(Sauropsida)。但是鸟类同爬行类的根本区别,在于有以下几方面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造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学习鸟类的躯体结构和功能,应以上述内容作为线索,在注意总结鸟类与爬行类相近似的特征以及鸟类的进步性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归纳鸟类由于适应飞翔的生活方式,在躯体结构、功能以及生活方式方面所引起的特化。 一、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这与无脊椎动物以及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称为变温动物。变温动物的热代谢特征是: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体温不恒定,缺乏体温调节的能力。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根据测定,恒温动物的基础代射率至少为变温动物的6倍。有人把恒温动物比喻为一个活的发酵桶,以说明它对促进热能代谢方面的意义。在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而不像变温动物那样,一

鸟类分类及动物标本

1.脊索动物门 1.1脊椎动物亚门 1.1.1鸟纲 1.1.1.1突胸总目 1.1.1.1.1隼形目 1.1.1.1.1.1鹰科 1蛇雕 2松雀鹰 3苍鹰 4林雕 5鹰雕 6鸢 7普通鵟 1.1.1.1.2鴷形目 1.1.1.1. 2.1啄木鸟科 8斑啄木鸟 9黑枕绿啄木鸟 10黄嘴噪啄木鸟 11黄冠绿啄木鸟 12姬啄木鸟 13星头啄木鸟 14蚁裂 1.1.1.1. 2.2须鴷科 15大拟啄木鸟 1.1.1.1.3鸻形目 1.1.1.1.3.1鹬科 16白腰杓鹬 17大沙锥 18黑腹滨鹬 19灰鹬 20矶鹬 21丘鹬 22扇尾沙锥 1.1.1.1.3.2反嘴鹬科 23黑翅长脚鹬

1.蛇雕 拉丁学名:Spilornis cheela 别称:大冠鹫、蛇鹰、蛇鵰、白腹蛇雕、冠蛇雕、凤头捕蛇雕 识别:全长61~73厘米,大中型鹰类。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 羽冠,覆盖后头。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 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膜黄色。跗蹠及趾 黄色,爪黑色,多成对活动。 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 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 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营巢于高树上,用树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以小型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为食。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 中国。 2. 松雀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virgatus 别称:松子鹰、摆胸、雀贼、雀鹞 识别:小型猛禽,体长28~38厘米。雄鸟上体黑灰色,喉 白色,喉中央有一条宽阔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其余下体白色 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红色斑,尾具4道暗色横斑。雌鸟个体 较大,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横斑。

第十九章 鸟纲

第十九章鸟纲(Aves) [知识点]鸟类的结构、分类、起源、迁徒。 [重难点]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鸟类迁徒。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恒温、卵生和适应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因此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人曾把这两类动物合并为一个纲——蜥形纲,并把鸟类称之为“美化了的爬行类”。 A.鸟类与爬行类共有的特征: 1.皮肤缺乏皮肤腺,因而皮肤干燥; 2.羽毛与爬行类的鳞片都是表皮角质层的产物; 3.仅一个枕髁和寰椎相关节; 4.都是盘状卵裂,都是卵生的羊膜类,以尿囊,作为胚胎的呼吸器官,尿液的主要成份是尿酸。 B.鸟类的进步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动物界只有鸟类和哺乳类是恒温动物。 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已进入更高一级的水平,恒温动物减少了对外界温度的依赖性,扩大了在地球上的分布地区,从而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2.心脏分为两心房两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这样,多氧血和缺氧血完全分开,再加上呼吸系统的完善,保证了血液中含有充分的氧。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复杂行为。 4.具有营巢、孵卵和育雏等完善的生殖行为,提高了子代的成活率。 C.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具有一系列特化的特征 1.体呈流线形,体表被羽 2.前肢变为翼 3.骨骼质轻而多愈合,为气质骨(长骨内充满空气) 胸骨具龙骨突,供发达的肌肉附着,锁骨呈“V”字型。 4.具发达的气囊、行双重呼吸 所有以上高级特征加上完善的飞翔能力,因此使鸟的分布遍及全球,成为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的第二大纲。 鸟纲的代表动物——家鸡 分类地位:鸟纲、鸡形目、雉科、鸡属 家鸡是由原鸡(Gallus galdus)经长期人工饲养驯化而成。家鸡的品样虽多,但都属一个种。 一、外形: 1.身体呈流线形(纺锤形)体外被羽 适应飞翔特征之一,减少了飞行中的阻力。 2.身体分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