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课堂实录详解

《爱莲说》课堂实录详解
《爱莲说》课堂实录详解

《爱莲说》课堂实录

2010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

校田美荣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

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

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 /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生3:不对,我觉得应该是“莲花的茎是直的,而且里面是空的”

师:大家认为谁说的对?显然第三名同学的理解是正确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莲花的茎中空外直”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1:请问“不蔓不枝”中的“蔓和枝”怎么解释?

生2:我认为根据书下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以推断出“蔓”翻译成“牵连”;“枝”可以翻译成“枝节”

生3:我觉得这两个词应该是同一词性,可是刚才同学的翻译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不对,但是我也说不好应该怎么翻译(众生笑)

师:其实这两个词语确实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长藤蔓,长枝节”前者在文中语意又进一步引申为“牵连”其实本文中还有一个词是词类活用,你能找到吗?

生:我知道是“香远益清”的“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

师:你的反应很快,请大家将这个词的用法在书中标记出来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文中几个“之”字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很好,可以看出你在学文言文时善于发现问题和积累知识,“之”字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用法,举例说说

生1:代词,例如“学而时习之”;动词“去、到”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2:助词,翻译成“的”,但例句我想不起来了

师:很好,温故才能知新,大家看看本文的几个“之”有没有我们学过的用法?

生:有,“水陆草木之花”和“莲之爱”中的“之”用法都是助词,翻译成“的”其他的我叫不准

师:其实本文中“之”的用法很特殊在“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作用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而在“莲之爱”中“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莲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至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确实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言是“助词,翻译成“的”请大家讲这两种用法积累到书上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想大家都对文意了然于胸了,那么回到我们开课时那个问题,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1:应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2:还有一点是第二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师:很好,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具有君子的美德,所以作者

才倍加喜爱它,那么下面我们来品析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请大家齐读“予独爱……亵玩焉”

生:齐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一段文字

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概括

生1:我从“出淤泥而不染”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德

生2:我从“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谦逊质朴”的品德

生3:我从“中通外直”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正直,心胸坦荡“的美德

生4:我从“不蔓不枝: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不攀附权贵、阿谀逢迎”的美德

生5:我从“香远益清”一句中看出莲花具有“君子美名远扬”的品德

生6:我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莲花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师:大家概括的非常好刚才我们是从语句角度来赏析,现在我们不妨再从词语入手,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妙,一字点出君子的美德?

生1:我觉得“染”用的好,但是我又说不太好好在哪里

师:那老师可以给你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换个字品品,体会原文用词的妙处,比如我们将“染”字换成“污”字试试,让我们齐读“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污”感受一下它们表意的不同

生:齐读两遍

生1:我感到染是个动词强调被沾染,而污是个形容词,强调脏了染更具有一种动态感

生2:我觉得“染”字能写出君子主动不受沾染,更能体现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的美德(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你的理解很深刻,大家都被你的观点征服了还有哪个字用得妙?

生3:我觉得“中通外直”中的“通”用得好我们可以把它换成“空”字再来读,就会发现“通”其实带有褒义色彩,而“空”具有贬义色彩这样“通”字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于君子通达事理,心胸坦荡的美德的赞扬之情(生鼓掌)

师:很好,通过大家的换字品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本文的用语之妙,可谓“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换一字则意境全无”《爱莲说》不愧是千古名篇

师: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生1: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生2:写着两种花是为了写两种人,就像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君子一样,写菊花是要写像菊花一样的隐逸者,写牡丹是要写像像它一样的世人,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

师:那老师想知道作者想要衬托什么?

生3:作者是想用这两种人来衬托作者的君子般的美德

师:你的回答语言不严密,能用人来衬托美德吗?

生3:我知道了,应该是用这两种人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的态度和追求

生4:我觉得还应该再具体一些,我认为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理解确实深刻了那大家看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生:陶渊明是对作者的正衬,世人是对作者的反衬

师:很好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这种写作

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是什么?

生: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作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生2:老师我想问一下本文有没有借物喻人的手法?

师:你问的很好,大家齐读一下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思考有没有借物喻人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说有没有?

生:我认为有,因为第二段前半部分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句,分别把三种花比作了三种人,由此可见本文肯定有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师:很好,大家还有异议吗?如果没有,老师想问问大家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来让我们齐读第二段,体会不同的情感

生:齐读第二段两遍

师:大家可以自由讨论,交流感受

生1:我觉得其中包含了对陶渊明和世人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赞扬(生笑)

师:看来你觉得周敦颐在自夸了你们笑,是否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作者对陶渊明和世人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对陶渊明是不满,对世人是恨

生3:我认为对陶渊明是赞赏,对世人是厌恶,对自己是一种孤独

生4:如果作者赞赏陶渊明,为什不爱菊花,却独爱莲花所以作者对陶渊明不是赞赏,只能是同情和理解

师:看来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大家想想作者不欣赏陶渊明的哪一点?

生:我想应该是不欣赏他逃避现实的态度,陶渊明一生追求隐逸,而作者虽然也看不惯官场黑暗,但是作者仍然积极做官,力求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一方百姓做贡献,所以不逃避现实的作者对于陶渊明只能是一种理解和惋惜

师:很好,其实作者确实对陶渊明饱含着一种惋惜之情,作者在心中说道:陶渊明是个多么正直的人,也一定是个好官,但是可以他在黑暗的官场面前选择了逃避,而没有选择勇往直前大家想想是不是这种情感而对于世人痛恨似乎有些重,厌恶更为准确一些那么对于爱莲者到底是什么情感呢?我们不妨再来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

生:反复读这句话几遍

师:大家从句式和修辞角度思考

生1: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说像我一样的人还有谁呢?实际意思是像我一样的人几乎没有当时北宋王朝社会腐败,很多官僚都贪污腐化,不为百姓办事像作者这样的人太少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种愤慨

生2:我觉得这样说来,说情感是愤慨不如说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像作者这样的好官几乎没有,应该说是北宋王朝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师: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北宋王朝是一个段短命朝,建国之初就战争不断,军队腐败尤其严重,乱世之中真正为国分忧、为百姓着想的人少之又少,作者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确实是一种悲哀这样看来一个“噫”中不仅包含了作者对于陶渊明的惋惜、对世人的厌恶,更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中君子少之又少的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师: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二段,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生:深情诵读第二段

师:文章讲究前后照应,那刚才你在朗读第二段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生:第二段前半部分顺序是菊花——牡丹——莲花;“噫”之后顺序变为菊花——

莲花——牡丹

师:你的眼睛太锐利了,大家看到了吗?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时将莲花和牡丹对调?

生1:也许作者写的时候没有注意到

生2:既然对调,我想应该是要强调莲花或者是牡丹

师:对,作者确实是要强调,联系全文思考,作者是要强调什么?

生1:强调喜爱牡丹的人太多了

生2:强调当时社会的风气太不好了

生3:强调当时社会上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了

师:其实正如你们所言,作者对调顺序就是要突出表达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批判和鄙弃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师:对照板书小结本课主要内容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但是我们对于《爱莲说》的解读才刚刚开始,毕淑敏有一篇文章叫《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一生中不同时期阅读同一文章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在那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将《爱莲说》常读常新,知道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下课!同学们再见!

三、执教感言

在美文美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我的这堂课虽称不上一把锋利的宝剑,但却凝聚了我多年来古文教学研究的成果更体现了我对古文教学的理念和思考《爱莲说》是千古名篇,短短119个字,浓缩了哲学大师对于莲花的赞美,对于君子美德的歌颂,对于北宋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语言简洁凝练,文笔生动优美、含义隽永对于这样一篇美文,只有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美读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美、文意美、结构美、手法美和情感美也只有在这种美文美读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执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

是能够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程度则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的最佳方法因此每节课后教师必须首先反思的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3)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范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1);通过思读、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目标(2)和(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试图让学生借助各种形式去感悟莲花的美和君子的美德,从而激发对顾问的热爱,对周敦颐的赞赏和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作为一堂课改研究课,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对最新教学理念有着很强的职业敏感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杰出的语文教师,绝不是将理念直接搬上自己的课堂,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将其辩证的消化吸收,自然地融进教学设计中去,那么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也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由学生自学完成而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思路,品悟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

(2)文言文教学要唤醒文言文本身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简约生动含蓄深刻之美文言文教学不是古汉语教学,重视基础不等于字字讲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教学那样先剖析字词,再逐句翻译课文,最后再分析内容,恐怕再美的作品也会变成鸡肋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各种读的方式,例如:范读、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全体齐读、反复品读和思考研读同时重点挖掘文言文本身的美,适度淡化了对“言”的关注,增强对“文”的感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种文言美的熏陶和感悟

(3)语文教学本身要民主而有效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中将“话语权、思考权和选择权”真正的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主要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本节课中“译读”后的质疑、学生表述莲花内在美在哪里、品味语言精妙等环节的设计都体现了民主和有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推行的“对话”原则,力争在课堂上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和老师对话的过程真正的还原语文的原滋原味

(4)关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本节课中“品读”环节教师可能预设出了一些结果,但是学生在课堂中会随时生成老师没有关注的语言,这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成的新知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究写作手法时,教师预设的是托物言志,但是学生在思考后提出是否有借物喻人,我灵活应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第二段的比喻手法的运用,巧妙的生成了本文的另一种写作手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常常能够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又美丽,精彩而又深刻

(5)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传授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两种阅读方法的展示:①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写什么(内容)――怎么写(写法)――写怎样(语言)――为何写(主题),这种自我提问式阅读法会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收获走出课文②文言文阅读要“熟读精思”有了方法的传授,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加完整

三、思考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流程衔接顺畅,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思维活跃,较为顺畅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问题设计上存在一定的梯度,照顾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基本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巧妙引导,合理处置了课堂突发事件师生交流顺畅和谐,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板书重点突出,“文”和“言”并重,有力的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整体看来教学过程还是科学合理的

四、思考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使它充满了魅力,吸引了无数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这节课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某些环节落实的还不够充分,探究的还不够深刻,例如在品读语言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只叫了两名同学,对文本重要词语的欣赏还不够

(2)对于所提的思考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足,其实语文课堂中的冷场,沉默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有许多学生是在独立思考,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使学生的思考不够充分

(3)教师的语言虽然较美,但是不够精炼真正的语文大家在课堂上语言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自然其实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另外教师的语速有时稍快,这些都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应加以注意

以上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但这决不是全部,因为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终身都在思考,北京四中的特级教师顾德希已将退休,但却仍在反思和钻研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可见,只有时刻反思自我,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高尚的名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努力更新观念,不断创新,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莲说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爱莲说》课堂实录完美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爱莲说》课堂实录 卷首语: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综合体。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赏文学,品文化。山西省泽州县北义城中学司艳平老师立足课堂,与学生一起写课堂实录,规范语言,赏析文本、品鉴文化,开辟了一条氲氲着人文馨香的教学新径。共写课堂实录如何开展,尽在司老师的玩转课堂。 写在前面: 语文实践可以包含很多方面,只要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可以归类到实践的范畴。对于文本来说,我们提倡教师解读,更提倡学生解读;对于课堂来说,提倡教师记录,更提倡学生记录。语文课堂,也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课堂,引导他们写阅读日记,写课堂实录,写课堂感悟,写课堂反思。只要坚持,他们对语文的认识就会越来越深,对课堂的理解会越来越透。上完周敦颐的《爱莲说》,我整理了课堂实录,孩儿们不甘示弱,也写了课堂感悟与实录。这样的方法可以试用,亲们不妨一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爱莲说》课堂实录

文/司艳平 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往往借助某一事物或者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师:同学们,你们把题目与作者连起来说句话,如何? 生:周敦颐说“爱莲”。 师:真好!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世界”,看看周敦颐如何说“爱莲”。 (课堂反思: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点明“说”这种文体,标题与作者的缀接,旨在打开学生的思路,建立课堂初印象。) 第二部分 走进莲的清清世界 屏显: 学生活动:

1. 请放声诵读作者描写莲的语句,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最欣赏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悟。 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从中读出了莲的_______。 2. 请把你们自己比作一朵莲花,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用第一人称来说。 我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生读,渐入佳境) 师:请同学们围绕描写莲的语句,谈谈对莲的看法,结合屏幕上的第一个句式回答。 生:我最欣赏的是莲“出淤泥而不染”,从中读出了莲的洁白无瑕。 师:将“洁白”换一换如何? 生:从中读出了莲的纯洁无瑕。 师:这里讲的是莲的什么? 生:这是讲莲的生长环境,它从淤泥里长出来,但却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七年级语文专题文 【题】:爱莲说 【教者】:李莎 【教学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一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

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生答略)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检查预习情况 师: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课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屏幕声像显示朗读)。 我们请E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蕃 fán多亵 xiè亲近而不庄重濯 zhuó洗涤鲜 xiǎn少 三、录音范读课文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讨论文体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爱莲说》。前些日子,我们也学过一篇关于“说”的古文,叫什么? 生:《马说》。 师:《马说》是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 师:也就是说,在《马说》那篇文章里,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那么《爱莲说》里是不是仅仅用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呢?如果不是,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呢?这个问题先留给大家,最后我们再解决。大家告诉我,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生:“说”—“爱莲”。 2.分析重点段落 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指学生名回答) 生: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找得很准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 生:七个短语。 师: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 生:“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师: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洁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师:接下来我们请位同学将这段文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解释一下。 生:不染,濯,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远,益,亭亭净植,亵玩。(解释略) 师:疏通了重点词语,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将这段文字用白话文连贯地翻译一下,最好能翻译得有一点现代散文的韵味。 生:我唯独喜爱……(略)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师: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初一时候学过一篇萧乾的散文? 生:《枣核》。 师:在《枣核》里,那位美籍华人朋友向作者索要枣核。他那样喜爱枣核,实际上,在他心中,枣核已经成为什么的化身了?

爱莲说课堂实录

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师:周敦颐,字茂叔,因为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后代的人由于这个原因称他为“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周元公集》他一生酷爱莲,为了与莲花朝夕相处,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曾经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并在池中建有赏莲亭那么莲花究竟有何魅力,让理学宗师如此痴迷,还是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师:范读课文(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背诵全文) 生:听准字音和节奏,标记在书上 生:准确读出文中重要字词的音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师:哪个句子的节奏读不准,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 生1:老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句怎么断句? 生2:我觉得应该读成“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师:很好,通常情况下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之间会有逻辑断句;在连词“而”之前会有语气停顿 生3:老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怎么断句? 生4:我觉得应该这么读“可远观/ 而不可/ 亵玩焉” 师:下面大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 生:毛遂自荐,动情的朗读课文 师:朗读的真棒下面让我们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词语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 生:自由翻译,讲不动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出来(教师在同学间巡视) 师:在刚才的译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请与大家探讨交流 生1:老师,请问“中通外直“怎么翻译? 生2:我来解释,我觉得应该翻译成“莲花露在水面的部分是直的,水下的根部是空的”

初中语文_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借花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写法。衬托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感受文章之美,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荷花的相关图片,学生回忆相关咏“荷”的诗句,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3: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多媒体显示)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二:听读课文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提出听读要求。 (注意听准字音,断句,语气语调) 2:识记字词(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请一位同学在上注音) 颐()濯()亵()蕃()蔓()鲜有闻() 噫()淤()涟() 3:纠正字音,齐读字词。 4:朗读课文,①自由读②挑生读③齐读 三: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要求) 1: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②标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同位前后位讨论交流,还不能解决的,举手提问。 2: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组织答疑。

3:重点词语及重点句子检测。(多媒体显示) 四:精读课文,探究主题 (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掌握重难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多媒体显示)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 3::莲的这些特点象征着人的哪些美好品质? 4:作者意在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针对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白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而是借莲自况抒高洁的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然后再点出“菊”为正衬,“牡丹”为反衬。) 五:课文总结: 本文借花喻人,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六: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男女同学分组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的同学最先背会。 七:作业布置(课下完成,多媒体显示内容) 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仿本文特色,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隐逸者 (正衬) 莲——君子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 (反衬)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改)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1说 周敦颐 廖欢 2016.3.6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衡阳有个西湖公园,“西湖夜放白莲花”曾是著名的衡州八景之一。莲花,又叫荷花,芙蓉。盛夏的时候,盛开的莲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红白相映,十分可爱,热风吹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便是非常有名的一篇。 古人常常把莲花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全文虽然只有119 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莲花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周敦颐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与衡阳颇有渊源。周敦颐有个舅父居住在衡阳,小时候周敦颐便寄住在舅父家。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舅父喜爱,他十分喜爱白莲花,于是舅父就在现在的西湖公园里种了大片的莲花,夏秋之交,莲花竞相怒放,十分美丽。周敦颐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 莲花的高贵品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他的情操,这为《爱莲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B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旨在托“莲”以表达 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 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 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 “莲”。 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墙壁上挂的画,文学作品中读到 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 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 出来。 设计理念与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 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 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 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 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把握“莲”的形象,注意其所揭示的象征意义。 2、通过多朗读,体验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讨论”的方式 质疑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正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其好处,并谈谈自己对文章的 个别富有启示的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流程: 1、由“莲”的话题谈开去,引导学生注意“莲”即是“荷”的别称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本文主要写作对象 ① 学生质疑 , 将问题写在纸上 ② 学生分小组研讨质疑的话题 ③ 各小组拟订本小组困惑的话题,提交班内研讨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生: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 特点? 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类人,你认为这种人又具有什么特点? 生:君子。书上不是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吗? 师:“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贵品质? 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 境影响,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生: 莲”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不受沾染。 生: 莲”外表笔直,香气飘得很远。 师: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洛阳市宜阳县锦屏镇一中:李明辉 2011.5.21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又名荷花,芙蓉,菡萏。她,美丽可目,清香可鼻,莲藕可食,莲子可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同学们,你能说出哪些含有“莲”的诗句吗?(大屏幕展示有关荷花的诗句) 古人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期中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和作者一同分享莲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因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 )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出示下列句子检查翻译情况)(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反思

《爱莲说》教学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名篇,对于这篇文章有各种解读,有多种教法。怎么上好这堂课,上出新意,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结。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参考了众多的教学设计。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 这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用一个谜语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欣赏准备的PPT的莲花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从小学到现在学过的关于“莲”的诗句。学生回答: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学生们预习过课文,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和“说”这种文体。 第二步是课文的生字,让学生上白板上注音比让学生齐答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课文的朗读是(听名家朗读—自读—单个读)提示学生注音课文的节奏。翻译课文,我用的是分组讨论的方法,课前已经预习,5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疑难字词,这样比老师讲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第三步就是文章的重难点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本文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的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对文章中“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的理解。理清莲花和君子之间的联系,学生如果能够认识到莲花的七个特质,也就对君子的品德有了深入的理解。文章的难点突破也就迎刃而解。为此,在疏通文意后,根据学生学情我设计“莲花有哪些特征?”,在学生找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后,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莲和君子之间的联系,也即君子的品德。这7个短句我设计了连线的题,找学生上白板上连线,学生虽预习过,但这道题还是把他们难住了,通过老师的引导,才理清了思路。我觉得这个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分,学生记得更牢。 最后是用菊花和牡丹引出本课的衬托手法。还引出了本文的另一个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然后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造句,提醒学生注意: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要有相似之处。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本想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没时间就没再读。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来设计了一个很好的结束语,通过这课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非常遗憾,时间原因没有总结一下。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唯有一句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一:《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 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 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爱莲说》教学设计(相当好的设计)(精)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花啊!清纯、脱俗,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大家能说几句吗?(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同学们平时看得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咱们一起欣赏一个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首先让我们明确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品读抑扬顿挫的语言★探寻层层推进的美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下面请听名家朗读。 二、学习指导 1、(出示字幕:学习指导,时间8分钟) ①了解作者和体裁,理解题目的意思。自读课文。 ②结合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疏通词句意思,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解决: 世人盛爱牡丹——盛:普遍;盛行。 陶后鲜有闻——鲜有:少有 香远益清———益:更,更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无意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出:生。 三、展示交流 1、解释标题,说说本文体裁 2、作者介绍。 3、让一生读课文,老师或学生注意给予点评。 6、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再读。 7、课文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合作一下,一个同学读一句,一个给翻译出来。注意要把重点的字词意思解释一下。(开始互动读、译,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8、找一生把全文翻译一遍。 四、赏析课文 1、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莲花的呢?(生说) 2、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与众不同的美?(生:“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大屏幕)

《爱莲说》课堂实录(全)

《爱莲说》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说这种文体? 生: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师:既然是说明道理,那么说属于哪种文体呢? 生:说是一种议论文体。 师:对,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往往借助某一事物或者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学们,你们把题目与作者连起来句话,如何? 生:周敦颐说“爱莲”。 师:真好!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世界,看看周敦颐如何说“爱莲”。 (课堂反思:开宗明义,直奔主题,点明“说”这种文体,标题与作者的缀接,旨在打开学生的思路,建立课堂初印象。) 第二部分走进莲的清清世界 屏显: 学生活动:

1.请放声诵读作者描写莲的语句,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最欣赏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悟。 我最欣赏的是___,从中读出了莲的____。 2.请把你们自己比作一朵莲花,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用第一人称来夸。我___,____。 师: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莲的语句放声诵读,我们应该如何来读呢? 生(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同学们找得精准,想想,我们要读出怎样的情感和语气? 生:要读出周敦颐对莲的爱意,对莲的欣赏,还有赞美。 师:同学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表情去读? 生:面带微笑。 生:颔首称许。 师:“颔首称许”说得好极,我仿佛看到周敦颐踱着步子,摸着胡须,面带微笑地读着他的《爱莲说》。(生笑)同学们面带微笑,满含笑意地读读描写莲的语句。 (指导生读,渐入佳境)

师:请同学们围绕描写莲的语句,谈谈对莲的看法,结合屏幕上的第一个句式回答。 生:我最欣赏的是莲“出淤泥而不染”,从中读出了莲的洁白无暇。 师:将“洁白”换一换如何? 生:从中读出了莲的纯洁无暇。 师:这是讲的莲的什么? 生:这是讲莲的生长环境,它从淤泥里长出来,但却洁身自好。 生:我最欣赏的是莲“香远益清”,从中读出了莲的朴素淡雅。 师:“香远益清”写得是莲的什么? 生:写的莲的香气,馨香一缕。 师:当你闻到这样的香气时,有何感受? 生: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生:神清气爽。 生:心突然打开啦! (众笑) 师:我们继续。

爱莲说反思总结

爱莲说反思总结 《爱莲说》课文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今天,为大家带来了爱莲说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爱莲说反思总结篇2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

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 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爱莲说反思总结篇3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爱莲说教学过程

《爱莲说》教学设计 袁明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特点。1、了解“说”的 2、能顺畅地朗 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3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疏通文意,1、反复诵读、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2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美丽的图片让人们赏心悦目,同时也让古今文人争相咏诵,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让无数人陶醉。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解读背景:《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他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1999年11月18日 课时:一课时 师:上课(师生问好),上课之前,我们先壮壮胆气,背诵与今天上课相关的三首古诗,行不行? 生:(齐)行! (师起头,生齐背诵陶渊明《饮酒之二》、元稹《菊花》、刘禹锡《赏牡丹》。) 师:刚才蔡维楷同学把“庭前”读成了? 生:(部分)床前。 师:芍药怎么跑到床上去了?(众笑)应是“庭前”。“庭前”对“池上”,“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尽少情”,应该这样记忆。读得很好。知道老师今天上什么课吗?(生答:不知道)我们先看一幅图(投影:澳门简图),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澳门地图。 师:澳门地图有什么特点?(指投影)可分几部分? 生:(齐)三部分。 师:第一部分是澳门半岛;第二部分是——(部分生答:凼仔岛)对,凼仔岛;第三部分是路环岛。三部分靠什么连接起来呢? 生:(部分)桥。 师:我们说澳门即将回归祖国,筹委会根据澳门地理特点和文化传统,向全国征集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图案(投影:区旗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齐)莲花图。 师:为什么是三瓣? 生:含苞待放。(众笑) 师:含苞待放吗?好象已经开啦!为什么是三瓣?不是四瓣、五瓣? 生:(部分)代表三个岛。 师:噢,三个岛,有一个只能说是半岛。那莲花下一弯曲线表示什么?想一想。

生:桥。 师:你怎么知道是桥? 生:因为它连接三朵花,形状象澳门桥。 师:噢!因为花就是岛,它连接三个岛,所以是桥。(投影:澳门桥)周龙生同学今天立了头功。桥下面应该有什么? 生:(齐)水。 师:对,下面四横是水。同学们再想,莲花上的五星代表什么? 生:(部分)祖国。 师:对。五星、莲花、大桥、海水组合成整体,寓意是什么? 生:(大部分)澳门回归祖国。 师:对,澳门回归祖国,澳门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学们想,四种图形组合设计就把澳门回归的寓意蕴含在其中,而莲花不仅澳门人喜爱,我们中华民族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同学们打开书165页,今天我们学习《爱莲说》(板书:爱莲说),这也是一篇寓意深刻的作品。下面规定时间,5分钟默读。要求读原文,读注解,还要读标点。 (生默读,师巡视并轻声提示。) 师:读完了吗?读完的举手(立即有同学举手),一、二、三、四、五……还有一些同学,我们等一等(剩下同学也举手),既然同学们读完了,我要求同学们齐读一遍,敢不敢? 生:(齐)敢。 (师起头,生齐读。) 师:非常之好,仅用5分钟看书,就读得这么好,真不错!但有一个字(板书:鲜)同学们看,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刚才我站在谭有兴同学身边,谭有兴读成什么了? 生:xiān。 师:是不是广东人吃海鲜吃多啦?(众笑)应该读成什么? 生:(部分)xiǎn。 师:xiǎn,请把音注上(板书:xiǎn)。同学们注意,读成xiǎn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意思?看书,联系上下文,猜。 生:少。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爱莲说》教学设计 柞水县乾佑中学张天芝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重点) 2.理解作品的主旨。(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气氛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播放一组荷花图片) ,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片,有的一枝独立,有的群花璀璨,有的含苞,有的怒放……看着这一幅幅风姿绰约的荷花图?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是怎样赞美莲花,怎样以莲花自比的。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书,道州营到(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古代文体之一,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文体传世佳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 (1)教师范读。(学生在书中注出难读的字音和节奏)蕃.(fán)淤.泥(yū)濯.(zhuó) 清涟.(lián)亵.玩(xiè)噫.(yī) (2)学生采用同位互读、小组合作多式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熟读或背诵,可采用同位或小组互助背诵的形式。 2.译一译: (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甚(很)蕃(多)妖(妩媚)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益(更加)鲜(少)宜(应当) 众(多)噫(唉) (2)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被动句: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学生圈点勾画,试译全文。 (4)小组互译全文,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不能解决之处,提交全班共同讨论明确。 我不会的词语: 我不会的句子: 四.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读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那些品格?

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