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篇一:《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初识华老师的文采,是因为自己要去上一堂数学活动课,去网络上百度了下,结果只有华老师的一篇,虽不见其上课风采,但是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其功底之深,想法之独特。此后,就特别关注这个人。

在千课万人展示活动中,他那堂《三角行三边关系》,深深地折服了我,别出心裁的设计,让我叹为观止,看到他的书,就抢了一本,带回家好好品味大师的巨作。

这本《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记录了华老师精彩的12节课,从课前的选题、慎思,课堂实录,专家评析三个方面来解析每一堂课的来由,灵感的起源,课中所做的调整和努力,以及专家给予的肯定,给了我们一些学习的平台,让我们更加关注平时的教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些课,无不闪现华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课堂。

华老师是一位智者,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宽以待人,对课堂那是精益求精。他的课最吸引我的还是他的创造性。每一堂课,他都跟别人上的不一样,都比别人上的更耐人寻味,透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文化底蕴和哲学功底,每一堂课都可以看出他才华横溢。

如《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这课,平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坐车,

觉得这是最平常不过的问题了,但是华老师却可以从生活中提炼出学生需要的知识。精心的准备,让我这个数学老师也乐不思蜀地跟着他一起学习。《请把题目认真读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孩子们明白读题的重要性,对这篇中的开头导入部分特别欣赏,也很想去自己的教室去尝试一下,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在这种气氛下,感染学习的乐趣。

华老师的课,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喜爱,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去品读这些文章,希望从中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

篇二:我这样教数学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后感

严莉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看此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看了这12个教学课例,认真析读了他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及“专家评析”,才真切地感到他的数学课的确与众不同。

“课前慎思”。首先从课题的名字来说就让人耳目一新,“我会用计算器吗”、“游戏公平”、“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孙子定理”、“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等,就给学生的好奇心注下了坚定的砝码,想去探究与尝试。难怪有的教师听完课后问华老师问:“你上的是新课还是活动课?”因为华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心中的教学思维定势,创出了自己的一

条教学新路。

其次,即使是我们熟悉的课题“角的度量”、“圆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也上得别有一番洞天,这无疑依赖于华老师潜心的课前慎思。有专家说“他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如此,为什么其他教师“怎么没想到”这样教?因为我们的教师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而华老师却是认为“教首先是因为需要教”。当你所教的内容学生认为是一种需要的话,学生内心的主动探究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自动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自然就吸引学生,效果也会是更佳的。华老师就是在每一节课之前都经过了认真地思考,“要设计一节课,就要去琢磨这节课,思考以往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才能做正确的事”、“备一节课一定得有自己想的过程”、“每次备课我都会深入挖掘教材,学习它、研究它,剃须、吃饭、走路时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可以为它废寝忘食,常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才会有所得。试问:你我课前做到于此了吗?

“以人为本”。“把握学科本质与研究学生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课题”。如果将美好的设计在课堂上巧妙地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华老师认为:“教师之所以能左右逢源地从容驾驭课堂,正式因为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的多少,

而在于是否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是什么”。基于这些,华老师在课堂上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拓宽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数学学习变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堂。

“至真至爱”。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真谛是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是创新。华老师的12节教学课例总是给听课的教师和所教的学生以无穷的回味。以至于学生课后的第一感受是“40分钟怎么这么快?”“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玩的课,想不听都不行?”等等。因此专家说:“能够深深吸引学生,这就是好课的核心标准。”而作为我们却有“我怎么没想到?”的感慨。我虽然没有亲身听到华老师的课,但细细品读这12个教学实录,就如同走进了华老师的课堂一般,与学生一起感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真爱着生活、挚爱着数学,你才会多情善感。

有位专家评价道:“华应龙对数学操作活动别出心裁的设计与指导,对学生思维的有层次的开发,对探究体验数学的本质、方法和数学学习过程的把握,对数学史料的灵活驾驭,以及在教中巧妙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做法,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是啊,我们每位热爱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而思考需要坚持,坚持必定有收获。正如华老师的体会是:要想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里所说的第二境界突破到第三境界,需要的就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因为“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当你坚持一段

时间以后,就会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了。到了这样的境界,你也会说出“我是这样教的”,别人在听完你的课后,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想到”的。

篇三:读书笔记(我这样教数学)

《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读书心得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本数学读物,一本集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理论指导于一体的数学读物。书中有12节数学课,而每节课例中都有“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华老师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都体现出华老师的教学理念,华老师能做到让学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同时我能感受到华老师上课同样像呼吸一样自然,感受到华老师对数学、对生活的热爱,真让人羡慕。下面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一、课前慎思——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华老师教学的每一节课,课前都做了充分的研读和精心的思考准备。不光要研读教材,更要研读涉猎与本知识相关的更深层次的更广泛意义方面的书籍;还要研读学生,换位思考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反应。华老师说:“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问四个问题: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这是今后学习的重点,用这四个问题来指导课前的备课。现在想想也正是因为我在备课时的思考不够深入,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研读不到位,致使不知道从何下手,尤其是导入。

二、关注一个中心——学生;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了老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老师时刻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华老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每节课的实际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环节设计,考虑教法,考虑语言提示,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才能上出一节成功的课。在课堂展示中,我们老师眼里要能看见学生,课堂不是展示老师自己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注意语言和表情对孩子的作用。这些我总是驾驭不了,华老师的评价语言主要做到:一是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评价语言为教学目标服务。二是对数学本质特征的把握。华老师的教学语言(评价语、引导语…)都是那样优美与适宜。

这所谓的两个基本点,出发点、终点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一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计算一道题,学会记住圆的特点等等,我们老师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学生的思维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学会方法,体验过程,激发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学习数学。其实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样才是圆满的。

三、教学风格依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看华老师的教学课堂,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结构清晰、语言简练,自然朴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不变,总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并注重引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