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平行线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平行线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平行线

《平行线》

本节为初中数学几何初步,之前没有相关知识基础,主要分为分成三部分来讲,分别为:人是平行线、平行线的表示方法及画法,重点要教会学生知道平行线的画法及表示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行线的的概念;

2、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会用两种方法作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4、了解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5

、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

经历认识平行线及画平行线的全过程,体验观察、分类、总结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画法和表示法。

【教学难点】

用推平行线画平行线和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以及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直尺、三角板、多媒体,投影仪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过相交线,那么相交线有什么特点?

生1:只有一个公共点。

师:那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2—生5:两条铁轨、双盏日光灯、双杠、地面的两条铜条……

师:很好,这些都给我们有力的说明,我们把这些大小不同,粗细不等的线、条、管用数学上的直线来表示,那就是生活中存在不相交的直线,我们把它们称为平行线(给出课题)。(二)平行线

1、概念形成

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你能找出下面立方体中的平行线吗?

生6—生8:有各种不同回答,请作出相应的鼓励和质疑。

师:大家找出的两条直线都有共同点,不相交,好,那是否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呢?AA′和B′C′是否相交?他们是平行线?请按学习小组讨论。

生9—生11:针对不同答案作出一些评价(激励,质疑)。

师:平行线还有一个前提,“在同一平面内”,即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利用立方体解释,“同一平面”的概念,再介绍平行的符号、记法和读法。

2、反馈练习:书上的做一做。

3、平行线的画法。

师:我们已清楚平行线的概念、符号、记法和读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平行线的画法。师:介绍①垂直法作平行线,然后让学生仿练一次,每个学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仿练情况。

②推平行线法:用四个字归纳一“落”二“靠”三“推”四“画”。

让学生边画边念,再回顾垂直法,也可以用推平行线法,只是将三角板的直角朝上即可。师生共同得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三)应用反馈,巩固新知

课件5-10页

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章,是初一学生在学习了《图形认识初步》后第二次学习几何。它包括五大块内容:一是相交线;二是平行线及其判定;三是平行线的性质;四是平移。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四节是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内容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结合当地特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隐含在这些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本章要学习的相关内容。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体现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它既包含了相交线的内容又包含了平行线的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它们研究的对象都是平行线和角的关系,区别在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刚好交换,是一个互逆的命题,这种结构关系也为我们将来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提供了范例,包括一些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等。因此,平行线的性质既是平行线的判定的逆用, 又是将来学习几何图形性质与判定的重要基础,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另外,平行线的性质与现实世界中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本节课例题“梯形残片”的问题等,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生产实际服务。 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建模、操作、讨论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并加以说明和验证.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是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与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平行线教案课程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5.平行线(杨荣)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概念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线段必相交; (4)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 (5)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和垂直.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线段不相交,延长后不一定不相交,(1)错误;同一平面内,直线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位置关系,(2)(4)正确,(5)错误;线段是有长度的,不平行也可以不相交,(3)错误.故答案为(2)(4). 方法总结: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探究点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如图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 (1)过点P画l1∥OA; (2)过点P画l2∥OB; (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解析:用两个三角板,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画平行线,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该角与∠O的关系为相等或互补.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教案

认识平行及画法 认识平行线及画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例9和例10,主要解决平 行和相交的概念问题及“做平行线”的问题。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特性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一组图片联系生活情景,抽象出平行和相交的两条直线,弓I出相交和不相交的概念,在识别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探索画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学会画平行线。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考 虑到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2?培养创新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会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在同一个平面内”,建立平行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激起学习欲望 出示书中六幅图:你熟悉这六幅图片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你能从中找到直的线吗? (2)动画演示:从图中抽象出直线。 (2)直线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一体验成功喜悦。 1.认识相交。 师:昨天我们已经对第92页到底93页的知识进行了预习,你已经把这三组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了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类的? 预:相交和不相交 你对相交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第三幅图片的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课件演示:两条直线的两头无限延长,至相交。 2.认识平行。 师:图(2)中的这两条直线真的不会相交吗? 课件演示:直线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慢慢地延长,再延长。 那么,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叫它们为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平行线,研究平行线。(板书补充课题:认识平行线)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为学生呈现丰富的画面,借助学生关注的生活情境, 从图中抽象出直线,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出平行线的意义。】 3.你是怎样理解平行线的?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小组合作: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很重要?或者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平行线》教案

《平行线》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教具模式的演示和通过画图等操作,交流归纳与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毛 2.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3.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课前准备 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做成图所示的教具. c b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复习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教具中木条b与c重合在一起,转动木条a确认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问:在平面内,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外,还有别的位置关系吗? 2.教师演示教具. 顺时针转动木条b两圈,让学生思考:把a、b想像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两条直线,顺时针转动b时,直线b与直线a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b与c 木相交的位置?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形成共识. 转动b时,直线b与c的交点从在直线a上A点向左边距离A点很远的点逐步接近A点,并垂合于A点,然后交点变为在A点的右边,逐步远离A点.继续转动下去,b与a的交点就会从A 点的左边又转动A点的左边……可以想象一定存在一个直线b的位置,它与直线a左右两旁都

a C 没有交点. c b a 二.平行线定义,表示法. 1.结合演示的结论,师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 与b 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 与b 是平行线,记作“∥”,这里“∥”是平行符号. 教师应强调平行线定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第二是设有交点的两条直线.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交点情况去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相交或平行,两者必居其一.即两条直线不相交就是平行,或者不平行就是相交. 三.画图、观察、归纳概括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推论. 1.在转动教具木条b 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能使b 与a 平行? 本问题是学生直觉直线b 绕直线a 外一点B 转动时,有并且只有一个位置使a 与b 平行. 2.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已知:直线a ,点B ,点C . (1)过点B 画直线a 的平行线,能画几条? (2)过点C 画直线a 的平行线,它与过点B 的平行线平行吗? 3.通过观察画图、归纳平行公理及推论. (1)由学生对照垂线的第一性质说出画图所得的结论. (2)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板书.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比较平行公理和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共同点:都是“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表明与已知直线平行或垂直的直线存在并且是唯一的. 不同点:平行公理中所过的“一点”要在已知直线外,两垂线性质中对“一点”没有限制,可在直线上,也可在直线外. 4.归纳平行公理推论. (1)学生直观判定过B 点、C 点的a 的平行线b 、c 是互相平行.

认识平行教学设计教案

认识平行 瓯北五小陈安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P64认识平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像,交流,体验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位置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经历实物到实图再到抽象图的过程,理解同一平面内涵;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3、探索画一组平行线加深由平行的形象感知到本质的内化过程。 4、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感受到一些数学乐趣。 教学重点:以观察和想像为依托,深刻理解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概念的本质属性。 课前谈话: 1、与学生接触时候的谈话 (1)初次见面我要不要自我介绍一下,不介绍你们能够知道什么?(你很会观察,其他人很会听懂别人的意思) (2)邓老师待会要和同学们在很多老师面前一起学习一节数学课,你觉得邓老师会喜欢和什么样的孩子一起上课。 (3)带上一把直尺,一把三角板,一支铅笔,我发的两张纸,这是工具要求;在课堂上如果需要同学们画的,画好后马上放下坐好,如果有同学回答问题,就要认真倾听,听出别人发言好在哪里。(4)学习之前要先来解决一个问题:这是一条线段,数学上还有一种直直的线叫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有时候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可以任意延长,它是没有端点的,当然了,如果我们画在纸上并不需要把整张纸画到,行吗?还有,延长和移动不一样(小棒演示),延长过程中直直延长,不转弯的,明白了吗?大家好好聪明哦! (5)让学生画一条直线 2、会场时候的谈话 (1)同学们,今天邓老师来到泰顺育才小学我很开心,我很高兴,我很喜欢,我喜欢泰顺这个名字: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育才小学取得更好,培育英才。 (2)小英才们,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下面的老师从温州、苍南、平阳、文成、瑞安等地辛苦地赶过来就是为了听我们上课,我们要不要跟他们打个招呼啊(指名两个说下),能用泰顺话欢迎一下吗?我们还是用普通话吧! (3)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一样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节四年级的课,大家有没有信心呢?有信心是件挺好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画图感知(2—3分钟)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平行线教学设计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作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1:平行线的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方法总结: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探究1: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课本P12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点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类型一】应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判断 例1:有下列四种说法:(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正确;(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答案为D. 方法总结:平行线公理和垂线的性质两者比较相近,两者区别在于:对于平行线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的性质中,无论点在何处都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应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论证 例2: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解析:由于a∥b,b∥c,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到a∥c,而c∥d,所以a ∥d.故答案为a∥d.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8.4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已经比较熟悉,也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对简单的证明步骤有较清楚的认识,这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以往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对动手操作、猜想、说理、讨论等活动形式比较熟悉,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学生已经具备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主要是针对几何概念、运算以及几何的初步证明(说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几何证明体系,本节课安排《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证明入手,逐步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证明思路,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 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3.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反馈练习——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师: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教学效果: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活动内容: ① 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师: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 、b 被直线c 截出的同 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a ∥b .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师生分析:要证明直线a 与b 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 与b 即平行. 1 23 a b c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新学网首页 > 语文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5.2.2平行线的判定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复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为探究利用角的关系判断两直线平行做好准备,由平行公理推论自然引入新课。) 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 (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 ________角. (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 2.如果a∥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直线平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认识平行教案

认识平行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认识平行”。 教材说明: 本课主要是教学直线的平行,这是学生在认识了点和线段、射线以及直线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和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教材先认识直线的平行,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正确画出平行线。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能力目标: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学会用合适的方法表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正确画出平行线;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3. 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根据现实生活中平行所散发出来的美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三角板、直尺、方格纸、点子图、白纸、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1.认识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我,你平时上学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生回答:汽车、步行(很环保)、公共汽车、自行车…… 师: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小朋友都是乘坐汽车来上学的,咱们今天的数学课,就从汽车开始研究。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辆汽车笔直地向前行驶,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是车轮留下的痕迹?指名回答。 师:认为是第三幅的小朋友请举手。 师:图1中的两条线怎么了?(相交)相交在哪里?(指名上台指)。对!在数

学上,相交的这一点就叫做交点。两条直线这样的位置关系,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了。 师:看第二幅中的两条直线相交了吗?如果我们把它想象成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想想看,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延长),无限延伸后就会有一个交点。所以,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师:图3中的两条线会不会相交?我们也把它想象成两条直线, 我们可以把它们无限延长,看相交了吗? 汽车的轨迹就是象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小结:刚才我们不仅解决了现实问题,而且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的和不相交的) 2. 认识平行。 同学们看,这些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老师在每一幅图中也找了两条线,咱们把它们都看成是直线,想想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呢? 图①中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显然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 图③呢?你怎么想的?是的,这两条直线延长后就有一个交点,所以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是的,图①和图③中的两条直线都是相交的。 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有没有交点? 所以,图②中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 图④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吗?为什么? 同学们图中画的是什么?对了,是高架桥。高架桥有没有见过?是什么样的,做个手势给我看看。 上面这条直线在高架桥的上面,下面一条直线在高架桥的下面。 想想看,如果有一辆汽车沿着上面的直线在开,另一辆汽车沿着下面的直线在开。想想看,这两辆汽车会相撞吗? 对,我们把桥下的路面看作一个面,桥上的路面也看作一个面,在两个不同面内的两条直线显然是不会相交的。 同学们,同样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区别吗? 高架桥上的两条直线不在同一个面里,而跑道上的两条直线在同一个面里。两条直线在一个面里,就说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贴) 对于平面,同学们其实并不陌生,比如我们课桌的表面可以看作一个平面,教室的地面也可以看作一个平面,黑板的面看作一个平面等等。

《平行线》教学设计

《平行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关闭 -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第一节 整式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能准确地说出给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1.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 , 28n π ,h r 23 1 π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定义的补充: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3.区别是否整式: 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单项式?多项式? ab +c ,ax 2+bx +c ,-5,π, 2y x -,1 2-x x Ⅲ.做一做 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 bc a 32- 是____次_____项式 122 12 ++y y x 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是____次_____项式 Ⅳ.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类代数式?(单项式) 关于单项式,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定义、系数、次数) 2在单项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单独一个数,也叫单项式”,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所学过的 有理数,都属于单项式,可见,有理数是特殊的单项式 Ⅴ.课后作业 课本P 5习题1.1:1,2,3。 〖板书设计:〗 VI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难点: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1、填空:整式包括 和 2、下列各式,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 (A )y x 2 2 2与 231yx (B )n m 22与22m n (C )ab 3 2 与abc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议一议:P8 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整式的什么运算?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平行线的设计

《《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学习了角以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面的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设计理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好计划,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机率就大。学习更是如此,每节课内容的学习如果能够自己先做好预习,那么你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使同学们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教学目标: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师生交流中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预习指导: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更要向课本学习。下面就请你打开数学书39、40页,认真学习吧!通过学习,相信你一定能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填一填 1.互相平行,其中平行线。 2.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划(√),不是的在下面划(×)。 ()()()()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①是互相平行的。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会识别图形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问题: 1.图片中有相交线和平行线吗?若有,请找出来. 2.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或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自主探究】 先阅读教材P2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邻补角,对顶角? 邻补角定义: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合作探究】 活动1: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张开的口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做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活动2: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形成图中4个角. 思考: (1)∠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 (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 (3)如果改变图中∠1的大小,上面的关系还成立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形成共识:(1)∠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与∠3有公共顶点O,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1+∠2=18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