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李白一生的小故事

历史名人李白一生的小故事
历史名人李白一生的小故事

历史名人李白一生的小故事

诗人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

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

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

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来说,“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

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

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

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

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

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

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很多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

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

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

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

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蹉跎岁月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张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

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

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

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https://www.360docs.net/doc/dc16276858.html,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十

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

二月,归还洛阳。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

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为有史以来的记录。李白三十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

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学才能,道德文章,为

世所重。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

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李

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

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二月,秦州(今甘

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

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授其银青光

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副职),位侍中(唐

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

西游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为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所以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

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

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

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

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

没有禄位。不过,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个带善写符箓的盖还,

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

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持续加深。他

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

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

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

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

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复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禄山率部攻破

潼关,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王东巡歌》抒发了建功报国情怀。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李白在浔阳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

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岁,四月,从贼营逃出,谒肃宗于风翔,授右拾遗。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肃宗罢张镐宰相,出为荆州大都督长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

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

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是年杜甫四十七岁,为华州司功参军。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着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

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因为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

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

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

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能够概括为三种

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

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

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

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

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

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

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

个不争的事实。

古代名人故事(事例)

古代名人故事(事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岳飞[宋](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开庆初年(1259)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以振奋人心,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后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职。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李白的故事: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李白的故事: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一个案件牵连,被流放到夜郎,途经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李白衣衫褴褛手拄竹竿、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此情此状很难将眼前的他与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联系在一起。他们来到高一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高兴地欢呼雀跃,一路的艰辛顿时化作天上的乌云,飘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一江一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啼叫一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千古传诵,被称为神品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诗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一江一陵一日还。 两岩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白帝城到一江一陵,古代传说有一千二百里,顺水而下迅疾如风,朝发白帝暮至一江一陵。实际上白帝城距一江一陵只有六百多里,但古代木船无论如何一天也到达不了。在这里,诗人李白采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船行的轻快和自己的愉快、喜悦心情。 李白虽被赦免,但穷愁潦倒,贫困一交一加。然而,有着铮铮傲骨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一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一性一格。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一江一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倒映于一江一水之中。李白痛饮一壶,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一江一中。后人针对此事做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一爱一月一江一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诗中的谪仙正是指李白。 想一想:对李白这位诗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对他的遭遇就不是如对他的诗那么熟悉了。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李白的什么品格?从中你又

关于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

关于历史名人的爱国故事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持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 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 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 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 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 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 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 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 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 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 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为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 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 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10个坚持不懈的名人小故事100字简短

10个坚持不懈的名人小故事100字简短 历史上的那些名人,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并流芳百世,都是因为他们具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为您整理了10个100字以内简短的有关于坚持不懈的名人小故事,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1.头悬梁锥刺骨 战国时苏秦,与魏人张仪同师鬼谷先生。他夜间读书,苦心钻研,困倦欲睡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步上。 汉代孙敬好学,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来督促自己努力攻读。 2.孙康映雪夜读 晋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映所致,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 3.西汉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4.北宋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5.达·芬奇画蛋

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

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成长故事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 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 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 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 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 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那铁棒为 什么不能磨成针呢?”“但是,您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 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 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各地都布满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独自撑船在江上喝酒吟诗,忽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进了水底下的一个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话,还有很远的陆,因此他选取了往洞里游。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 气室,里面有一个通向陆地的通道,那个通道初极狭,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乡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简陋。李白在村庄里走了走,看,发现自 己以前很少见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与他交谈。 原来,那里的人都是早期发生战乱的时候逃到那里来避难的,他们在那里住下来繁衍 后代,那里原来是片荒地,无遮无挡,那里的人就将边上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来掩 护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请下到边上的一个茶馆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谈一下。李白喝 过酒,尝过菜,顿时呆住了,这但是人间美味呀,这种小吃和酒几乎只能在皇宫里见得到,在那里,茶馆里就有。他们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东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买,这 地方的钱与唐朝的不一样,那位朋友给他买了一支笔和纸,李白把纸平放在一户人家的台 阶上,挥笔写到:在无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间美味,此地乃有朴实之民,吾爱此地之也。众人都围过来看。李白就之后写诗,李白在那里写过不少的诗呢。全

历史名人故事【四篇】

历史名人故事【四篇】 历史名人故事篇一:人生的真谛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历史名人故事篇二:小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100篇)

1.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範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範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裏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範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麽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誌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範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麽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誌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誌,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誌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誌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麽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麽能了解壯士的誌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誌,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誌哉!”

以李白的故事为主题的作文

以李白的故事为主题的作文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下面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提供李白的故事作文 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李白的故事作文 晚上,我趁爸爸在家就缠着他给我讲故事,我撒娇地说:“爸爸,您 好久没给我讲故事了,我好想听您讲故事啊。”爸爸说:“好吧,就 讲一个吧。”他思考了一下,说:“在讲故事之前,你得先回答我一 个问题。”我说:“好啊,你问吧。”爸爸就说:“你知 道李白是谁吗?”我想了想就说:“李白啊,我知道,是一位伟大的 诗人啊,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 呢,他那首《静夜思》我会背的。”我刚准备背,爸爸就说:“ 对,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与他有关的趣闻, 还跟这首诗有关系呢。 ”爸爸说,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号称“诗仙”, 他留下的千古佳句数不胜数。 可是他这几天身体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写诗了,不得不去看医生。李白来到医 生那里,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李白说头痛。医生就要他去做一个 CT,李白心里 想: “我的病会不会很严重啊?我可不能就这样英年早逝啊, 我还要写更多 的诗歌呢!”CT 做好以后,李白拿给医生看,医生说:“检查没什么 问题啊,我看你是酒喝得太多,忧愁太多了,神经倒可能有点问题呢。你不是自 称是酒中仙吗?你还写了首什么《秋浦歌》,说你自己把头都愁白了,白头发都 三千丈了。”李白听了,不服气地说:“我一向不是很乐观的吗?我 怎么会忧愁呢?我每天都游山玩水, 喝酒写诗, 快乐得很啊。 你没搞错吧?” 医生又说:“我还发现你眼睛也不好使呢,从你那首《静夜思》就可以看 出来。”李白低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没什么问题呀?你怎么说我眼睛不好呢?”李白的眉毛都拧 成了一个问号了。医生说:“你看你,把月光都看成了霜了,而且还是近 在床头,居然都看错了。这眼力能算好吗?我看你是高度近视了。”医生又 接着说:“不过我们这里有一套治疗近视眼的方法,只要 3000 元。还可以 治疗你的白头发,只要 5000 元。如果你住院的话,我们还可以把你的神经衰弱 治好,不过那就要 80000 元了。怎么样李白先生?”李白搜遍全身,也只摸 出几两碎银。 医生一看李白这么穷, 就把他推了出去, 一边还嘲讽他说: “ 穷鬼, 没有钱就别来看病!”李白被医生给气得七窍生烟, 第二天就真的一
1/6

我与李白的故事

我与李白的故事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题记饮一杯清水,心中一阵悸动。持一本唐诗,遥望江水,在这宁静的夜晚里,前往古代与挚友相会。 响起一阵沉重的瀑布声,你踏石于林间,望着眼前那宏伟的飞瀑,脸上露出一番迷醉之色,咏叹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是一阵轰鸣,注视着你,我心中一阵起伏。 “李兄,愿我们还能相见!”岸上传来一声大喊。只见那汪伦立于岸上,挥着手。一阵波涛拍击海岸,挡住我的目光。又望向你,只见你手持墨笔,奋笔疾书,几行大字印于纸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泪水浸湿了你的脸庞,你大袖一挥,却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 你持一杯清酒,望向明月,心中尽是酸楚。嘴唇紧咬着,痛饮一口,大嚷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豆大的泪珠顺着眼角流下,脑子里已尽是家乡的一幕幕:老翁垂钓,老媪剥莲蓬,小儿放纸鸢。你不断地喝着酒,却忘了“借酒浇愁愁更愁。” 山林曲折,一路颠簸。你来到亭中,盘腿而坐,捋捋黑发,抬头望向天空,轻声喃喃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对,敬亭山就是你的知音!这就是你的天地!你,是自由的! 夜色苍茫,明月当空,你我坐于石台上,赏月下花酒,听花间虫鸣。这晚,你诗兴大发,朗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你哭了!你又诵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哼!哈!哈!哈!”“何必呢?”我劝道,“你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吗?”你抬头看着我,长叹一声,又举酒自饮了。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 李白,我的朋友,在乱世中,你不畏强权,不贪污,不受贿;你更是豪迈乐观,豁达不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那句不是赞颂你的?你,是诗狂,狂了一个盛唐;你,是酒仙,饮烈酒,做名诗;你是…… 你我相隔千年,但一条线却将我们紧紧拉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总会相遇。千年的沧桑化作了云烟,万里的阻隔化成了虚幻。你我相逢在无人的夜晚,你在月下高歌,我在旁边斟酒,月下辉映着你的诗,你的酒,我们的情…… 七(6)班 潘洲阳

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事迹

一、中国古代作家: 李白 1、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他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他闯进了宫廷,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他醉着,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和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 2、一叶舟,一个人,一壶酒.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一问之"道出酒入豪肠的酣畅,一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无穷豪情壮志,一朵清逸飘洒的青莲绽放水中,一位自信狂放的诗仙璀璨于盛唐! 3、诗中仙起,千万书生尽低头.他乐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至情,“桃话滩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豪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看尽长江景色,方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 杜甫 1、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诠释背井离乡的悲甚愁肠。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代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心中,化作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2、一代诗圣:杜甫:是他,用沉重的笔调写出战乱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他的诗歌超越了唐诗的内涵,化成一把把利剑,划开封建制度的屏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也因此成了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 3、一片丹心,诗写历史——杜甫:他的一生,他的“诗史”是盛唐转为晚唐的写照。他吟唱历史,吟唱了唐朝的挽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的寸寸丹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的雄心壮志。诗圣写诗史,诗史留万世。 4、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杜甫:谁,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谁,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情怀?又有谁,能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之下还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心愿.你博大的胸襟能容海纳川,惟有你,才顶得起“诗圣”的光环. 李煜 古词坛“南面王”:李煜:上帝的方向盘打错了方向,于是,他在一个极浪漫的日子——七夕,降临到了才子的陵墓——帝王之家。他是一个业余的政治家,却

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100字左右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据说当年李白从24岁的时候就出门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30岁的时候他来到 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他从小就有着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长安之后拜访了很多的 达官显贵,但是没人愿意推荐他。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极宫游玩,碰上了当 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知章对于这个名声渐起的小辈也比较重视,再看到李白仪表不凡,风姿卓越,所以就邀请他一起来喝酒。结果买酒的时候发现身上没钱,贺知章有点尴尬就 把自己衣带上的金龟给取了下来,拿它去换钱,李白还劝阻他:“这是朝廷给的,怎么好 拿去换酒呢?”但是几人都没有带钱,所以只好这样。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诗歌请贺知章 指点,贺知章读完《蜀道难》顿时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实在太好了,等到读完《乌栖曲》贺 知章不禁感叹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啊,才华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因此李白的“谪仙”之 名就传开去了。 后来李白依旧不得重用就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了黄 鹤楼,一般来说来到这种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总是会在上面题诗,但是到了这儿李白面对着 无限的风光,刚想提笔作诗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那首《黄鹤楼》,读罢此诗,李白就 把笔给放下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最有名的,传的最广的称号应该就是“诗仙”这一称号了。李白是在西域地区的 碎叶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时就会背诵 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等到了十五岁,李白便开始钟情于剑术,喜好行侠仗义。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心中一直都有远大 的抱负,但却一直没法实现。时间匆匆而过,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经人推荐来到了长安, 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他在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 “谪仙”。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 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写诗歌的风 格了。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 修辞来写。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十分有“仙气”。由于李白 写诗的风格,所以就称李白为诗仙了。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正是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自由崇高的灵魂相对比,他才 显得这么的可爱可敬,他曾这么说过:“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但其实李白确 实做到了,在他在世的时候,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但是他的诗篇却让他得到了不朽。 晚年的李白是比较凄凉的,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所以在李肃 登位之后,李白差点就被杀了,虽然因为好多人的帮忙,李白最后得以逃过一死,但是还 是被流放到了夜郎。在这段时间虽然凄苦,但是李白也趁此机会造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

名人成长故事100字

名人成长故事100字 篇一:关于名人励志的故事100字左右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

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不过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极大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

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很多钱,相当富裕。相传,李 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 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 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 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 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 很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 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 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 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不过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 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能够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 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 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 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冬日有怀李白》)。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小学历史中国名人故事集

小学历史中国名人故事集 小学历史名人故事一 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 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所以,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因为怕人打扰而延误了时间,仓颉把自己关了起来,开始专心地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便当,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 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小学历史名人故事二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的生活,能够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楚。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填塞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荣幸逃走,开始了*生活。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奇怪,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 (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优质】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0字-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0字 你们知道有哪些是关于中国的历史名人故事吗?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0字,仅供参考。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0字一 王安石手迹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 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 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 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 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大 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 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可 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100字二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 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 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 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 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 《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