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论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论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论高中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黄德宁

2008年5月中文摘要:掌握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不管对于当前的学习还是为了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试验方法是检验物理理论的依据;为了得到简洁的物理规律,我们将实际问题采用理想化方法去研究;掌握了等效方法的应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会逻辑思维能使我们避免逻辑错误,获得新知识;但是非逻辑思维同样也是一束绚丽的思维逻辑之花;而数学方法则是表述物理规律的最精辟的语言。高中物理中所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丰富而巧妙,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体验物理思维的力量。

关键词:科学方法物理逻辑思维

英文摘要:Not only for our present learning bot also for the future study and work ,it’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master the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of physical researc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is the basis to prove physical theories . In order to get concise physical rules , sometimes we should use ideal method to studay those practizal problems . At the same time , once the application of equivalent method is grasped , it’ll help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ttainments of the students . If we learn the logical thinking method , we will avoid logical mistakes and obtain new knowledge ; while not logical thinking is also a bunch of radiant flowers in the scientific thought garden . Furthermore , it is mathematical method that is the pithiest language to represent those physical rules .

In all , the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included in physics of high school are adundant and ingenious . When we are learning physical knowledge , we shouid experience the power of it’s thought as well .

Key words: scientific methods , physics , logical , thought.

正文: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他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定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式。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要用心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回顾一下物理学史,伽利略经过多年对运动的研究,创造出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他把实验,思维和数学的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有礼地推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近代物理也逐渐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可见,不管是对于当前学习,还是为了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掌握物理学向我们战士的科学思维方式都是十分重要的。1,实验方法------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不仅是研究科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人类

科学思想的重要结晶。物理学家的任何新思维的正确与否和正确到何种程度均需要有实验来检验。

爱因斯坦1905年就提出了光电子理论直到1916年经试验物理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检验后才得到人们的承认。时隔十六年,到1921年才办发这个项目的诺贝尔物理奖,可见物理学尊重实验并不屈就与权威。

理论是物理学的主体,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更具有普遍性。然而,一种理论是否正确往往要通过实验的验证。例如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理论,尽管其方程优美对称,但人们还是难以置信。直到20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实验验证后,这一理论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也可见物理学并不单方面轻信理论的美妙,而需要与试验完美的结合。

纵观理论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从伽利略开创的物理学研究的先河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从汤姆逊发现电子到卢瑟福a粒子散射试验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实验才获得成功的。

艺术家们说艺术是“囊括万殊,裁成一体”,物理学应该是“囊括万物,推成一理”。“囊括万物”的过程就是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观察,然后又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推导其道理,形成了物理学的理论,逐步地成为体系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决定主观,认识客观的唯一方法是实践。对于物理学来说,那就是实验的方法。

2,理想化方法

一种物理运动总是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并不相同,人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并在这个基础上来研究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这就是物理研究中的理想化方法。物理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理想化,否则我们就得不到简洁的物理规律。例如,我们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空气的阻力就是次要因素,不排除和忽略它们,就得不到简洁的落体定律。高中物理中理想化模型有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弹簧振子,单摆,

理想气体,点电荷,纯电阻,理想变压器和点光源等。

在运用理想化方法时,那些因素是主要的不能忽略,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可以忽略,是由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不能随人的主观想法对各种因素进行取舍。例如,指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不必考虑形状和体积的物体可以当做质点。而同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还要看研究他的什么问题。对于月球。如果研究他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可以看做质点,但研究月相问题,就必须考虑他的那半球受日光照射,又是哪半球面向地球,不能再把它当做质点了。有时,同一个问题里的物体,在他所发生的先后过程中,取舍的因素都可以不同。如果水平地面上的大炮发射炮弹的问题,为了使问题简单,假设炮筒水平。在发射炮弹时,由于火药的爆炸力很大,炮车和炮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远远超过地面对炮车的摩擦阻力。因此,在这过程中,可以认为在水平方向上,他们不受外力,符合运动守恒的条件。但在炮弹射出后,炮车要后退,由于要受到地面的摩擦阻力,是他后退一段距离就停下来。发射炮弹时,爆炸力的作用是主要因素,有摩擦力,却不考虑,这是理想化方法。炮弹射出后,对炮车的运动来说,摩擦力已是它在水平受到的唯一的力,他完全决定炮车的运动,当然就不能在忽略不计了。如果再仔细分析这一问题,再爆炸力起作用时,炮车已经后退了,但是这段时间极短。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一般也不考虑,要计算炮车后退的距离只从炮弹射出后算起。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科学的探索和研究离不开建立一个理想模型,而理想模型和现实原型之间必定存在差异。理想模型是科学理论

和现实原型之间的必不可少的中介体,随着科学的发展,观察手段的进化,理想模型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有意识的在实验中抛开一些次要的因素,创造理想化的条件。既突出了决定事物的主要因素,又运用了物理思维中的抽象与概括。

实例(一)“质点”理想模型的形成:通过观察一木块在力的作用下水平运动时,木块上的各点运动情况完全相同。一辆车在水平路上作直线运动,一桶水竖直上升,地球绕太阳旋转,绳拉小球作圆周运动等。对这些现象重新组合,发挥想象力,形成一个理想化模型------质点。即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抽象为只具空间位置和质量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理想化模型-------质点。

实例(二)伽利略理想实验:研究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后又延另一斜面上滑到停止。将实验条件理想化,认为小球运动中摩擦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小球应该在另一斜面上到达同一高度停止。而另一斜面的倾角0越小,小球滚到同样高度的运动的路程就越长,设想把另一斜面的倾角减为零度,成为水平面,小球永远到不了开始高度,只能永远滚下去。我们可以理解,伽利略如果没有千百次斜面上滚球的实验基础,没有大量的实实在在的观察和记录,他不可能设计出这个理想斜面实验。

实例(三)爱因斯坦的理想电梯实验:爱因斯坦假设有一个理想电梯,里装有各种实验仪器,还有一位物理学家在进行各种测量。当电梯相对于地球静止时,物理学家看到,电梯内物体受到一种力的作用,使他们落向地板,下落的加速度都一样,由此得出结论,这个电梯受到外界引力作用。现假设电梯从一个无限高的地方做自由下落运动。这是他将发现电梯内的物体却不再受原来那种力的作用,也不具有原来那种加速度,且可以自由的停留在空间。任何物理实验都不能使观察者看到引力的痕迹,即在电梯参照系中,引力全部消除了,由此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假说。

理想实验使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物理过程,是进行逻辑推理的一种方法,大家也都知道,伽利略就是通过理想实验的方法,驳斥了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要使一个物体不断的运动,就要不断地加力”,揭示出“运动的物体一但不受外力的作用,就能保持其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一基本规律-------惯性定律。

牛顿也曾通过理想实验研究了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理论问题。他看到从地面同一高度,一水平速度,抛出去的物体,速度越大,射程就越大,于是他想:既然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当速度达到一定值v时,物体将绕地球运行,而不在落地。因为在牛顿的时代,还做不到一足够大的速度抛出物体,所以当时这是理想实验,是牛顿心中的一种物理过程,而今天却已变为现实,多级火箭能将物体送上高空,并使之已环绕速度进入轨道成为人造地球卫星,甚至飞到更遥远的太空。可见牛顿的理想实验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了思维的作用。

理想实验方法在物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现代物理学中,这种方法也曾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关于量子几率波的单电子衍射实验,最先是作为理想实验提出的。当时爱因斯坦等人认为这样的实验是不可能具体实施的,但是,在1949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完成了这个实验,观察到单电子的衍射。3,等效方法

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为同等效果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来处理,叫做等效方法。等效方法亦称作“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思维方法之一。掌握等效方法及应用、体会物理等效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

素养。等效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方法。高中物理中体现出的等效思想方法有下面几种:

3.1模型等效: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自由落体运动,原子核结构模型等等。

3.2作用效果等效: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功与能量变换关系;电阻、电容的串并联计算。

3.3 过程等效:将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平均速度等效为匀速直线运动;交流电有效值的定义;抛体运动等效为两个直线运动的合成等等。

例如,关于力的合成和分解,把几个力合成为一个力,这个合力并不存在,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这两个分力并不存在。说它们不存在是因为并没有一个物体对这个作为研究对象的物体施加这样的作用。要说它们存在也可以,那就是指存在这样的作用效果,所以它们都是等效力。要明确无论是合成力还是分解力,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都要结合具体情况决定具体方法。

4、逻辑思维方法

4.1 逻辑思维综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及反应过程。思维方法有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方法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遵循思维规律以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常常称为抽象思维。

人们进行思维,一定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都是思维形式。例如,我们说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因为静止状态的物体加速度为零,根据牛顿定律,加速度为零的物体,受的合力为零。由此可知,这个物体受的合力一定为零。

这里所说的物体是一本书、还是一块砖,还是什么别的,我们不知道。不管他是什么,我们用“物体”来代表他,“物体”是一种思维形式,这一类思维形式叫做概念。“这个物体受的合力一定为零”是由概念组成的另一种思维形式,这类思维形式叫做判断。“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加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的物体受的合力为零。由此可知,这个物体受的合力一定为零”。这是由几个相关联的判断所构成的又一种思维形式,这类思维形式叫做推理。

在高中阶段,我们不系统地把逻辑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而实际上,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都时时刻刻在运用着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也是物理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学会逻辑思维能使我们自觉地遵守生物规律,避免逻辑错误;能提高我们认识客观事物和获得新知的能力;能使我们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有说服力;还能使我们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给予反驳。

4.2 几种主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4.2.1 比较方法

比较法是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无论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都要经常用到。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这样开始的,先由感官感受事物,然后把它们在头脑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确定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法就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逻辑方法。

很多物理概念是在和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形成或巩固的。例如:功的概念可以说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工作”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别。

人们已经有了质量概念和体积概念之后,又测量出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

量不同,同种物质不同体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程正比,在这样的比较中,形成了密度概念。物质密度的大小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但它不是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人们已经有了位移概念和时间概念之后,对不同的运动进行比较,看到它们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一般来说,大小和方向都不同,于是形成了速度概念,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但他不是位移。

速度和速率是两个联系密切的概念,却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率是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概念,要在比较中弄清每一个的涵义,才能掌握电磁感应定律。

其他如速度和加速度、质量和物体受的重力、动量和动能、功和能、电势能和电势、电势和电压,交流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干涉和衍射、质子和中子等等,都需要在比较中准确地识别它们的物理意义。

对于物理规律加以比较,能加强理解的记忆,如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动能定理和功能原理,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伦定律、振动图线和波形图线等等,都既要看到它们有相似的地方,更要看到它们的差别,看到它们各自不同的内容。

其他如测定性实验所得的结果要与公认值相比较来看误差的大小;验证假说是否正确(或考察理论是否适用新领域)都要用实验结果检验由假说(或理论)得出的结论等等,也都是用的比较法。比较方法也是类比方法的基础。

4.2.2 类比方法

类比方法也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类比方法是将关于某一种物理现象或过程的知识推移到另一种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思维方法,类比得出的结论仅仅是一种推测。

物理现象之间有相似的特性是使用类比方法的基础。因为往往他们的某些特性相似,其他特性也相似。17世纪惠更斯看到光能像机械波那样发生反射或折射,于是推测光也是一种波动。但是,这只是惠更斯关于光本性的假说----光的波动说,与惠更斯同时,牛顿看到光的直线传播像小球不受力时的运动一样,光的反射现象遵守的规律,像弹性球被桌面弹回一样,于是推测光是像弹性球似的微粒,为了解释光的折射现象,他又假设媒质界面有垂直于光微粒的作用力。这就是牛顿关于光本性的微粒说。这是两种用类比方法提出的假说,他们都有正确的可能性。17世纪提出的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是相互对立的。他们在解释光现象时各有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到了十八世纪,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被发现,这些现象只能用光的波动说解释,光的波动说才能得到证实,牛顿的微粒说则被否定了。(关于光本性学说的进一步发展,这里不再讨论)由于电流和水流相似,于是提出与水压相似的电压概念,这是初中物理中介绍电压常用的方法,是类比法。

电势能的概念比较抽象,由于电厂和重力场具有共同特点,即场力做的功与路径无关,于是类比重力势能,提出电势能。类比电子等微观粒子和光子,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这种假说提出后两年,就为实验所证实。

为了进一步理解类比方法的应用,下面我们来看高中物理中的一道习题:例:两个完全相同的形体相距较远,在其连心线的中点处将一物体沿连心线垂直的方向抛出,不计任何阻力,则

A 该物体一定永远离开星体

B 物体最重要落在某一星体上

C 物体最终要停在抛出点

D 物体将再抛出点附近往复运动

解析:因为库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两个星体视为两个固定的同种电荷,物体视为与星体异种电荷的带电体,则应该选择D 。

4.3.3分析方法

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把研究对象分为若干部分,若干层次,逐步的进行研究,这就是分析方法。

任何一个物理现象或过程,都受许多因素共同的影响,这些因素互相牵制,只有将他们逐个分离开,才容易接受每个因素的作用,这样才能对整体获得全面的认识。例如,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它的体积V ,压强P 和温度T 三个状态相互牵制,如果他们同时都发生变化,就很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先保持其中一个参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参量之间的关系,气体的状态方程就是在这样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又如,研究一个质点的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知道是质点受的合力决定它的加速度,那么这合理是那些里的合理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对于这样的力学问题,总要从质点的受力分析开始,就是要先把每一个力弄清楚,才能考虑合力,进而考虑加速度。

抛体运动可以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也是对运动进行分析所得的结果。

4.4.4综合方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恰好相反,他是要找出事物各个方面的联系,然后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的思维方法。因此,把握各部分或各层次的特性或规律,是综合的前提和准备,或者说,综合一定要以分析为基础,而且有分析就必须有综合,否则不能对事物获得完整的认识。

例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总是相提并论的。力的合成和分解也是一样,一个动力学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整体问题,往往要采用隔离法进行处理,这既是为了要了解各部分,但最终是要了解整体。对于一个仪器要了解他各部分的原理,最终要了解他的功能,并会使用它,这样的事例到处可见。事实上,对任何事物都是有综合才有分析,分析又是为了综合。

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也充分体现分析和综合方法的结合,人们研究客观事件总是从具体问题入手的。由于对机械运动、热现象、电磁现象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于是十几位科学家同时总结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他把力学、热血、电磁学以致化学生物学都贯通起来了。在电磁学方面,人们先后发现并研究了电现象、磁现象、电流的磁效应、电磁的相互作用、电磁感应等,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不但把他们都融合成一体,还发展到光学领域,并为了无线电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有分析就必有综合,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样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5、数学方法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从量的方面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途径。物理学研究的数学方法是解决和说明物理问题时采用的有力工具。物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都要求它完全用数学表述出来,这是物理学自身的需要。

5.1数学是表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最精辟的语言

例如,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两个基础规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

如果用文字表述,必须用很长的两句话,而数学公式 =-t

?ξ?? (严格的讲,

应该是 t 0=-lim

d t dt

ξ?→?ΦΦ=-?)可以完全说明它们的含义。 又如简谐振动的位移是怎样随时间改变的,如果不用数学方法——三角函数公式 sin x A t ω= 或正弦曲线图象,而要求用文字来说明这种变化规律,是难以想象的。

5.2只有用数学方法表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进一步运用它们进行分析、计算、推理、论证,获得新知识

例如,把牛顿二定律写成方程的形式 F m a =

21v v a t

-= 5.3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的法线、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而实验本身也离不开数学

例如,有效数字问题,实验误差问题的处理都要用数学知识,大量的实验数据要经过数学整理,在经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最后要简明、准确地把它们表述出来,还要用数学方法。

5.4要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需要借助于数学工具才能完成

在高中物理中要用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是全部高中数学的内容:代数部分,如比例、线性方程、二次函数、指数、对数、正负号、数学归纳法、极限等。

三角部分,如三角函数方程。

几何部分,如解三角形。

解析几何部分,形数结合起来研究问题(建立直角坐标,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等等。

无论是研究物理问题,还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都是重要的方法和工具,是不可缺少的。反过来,在运用数学时要时刻想着这是在解决问题或处理物理问题。例如解方程得出的解,就要看看他是否具有物理意义,是否符合实际的物理过程;作图象如果不标出横纵坐标,就不能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正号和负号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对待等等。

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往往都能掌握当时最深奥的数学工具,只有纯熟的运用数学工具,才能完整而准确地,以简明的形式陈述自己的物理观点。开普勒按火星轨道是圆形的,计算火星的运动。他把所得的结果同观测到的火星的材料对照时,发现了8弧分的误差,正是这一误差是他突破了的行星轨道是圆的的传统概念。随后又进行大量繁琐的计算和仔细的观测,才总结出火星运行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回顾一下物理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重大物理理论的诞生,往往同当时新的数学工具的应用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可以使我们了解,在物理学家的研究中数学方法多么重要。对于学习物理来说,道理也是如此。

6、非逻辑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

长期以来逻辑思维一直被视为科学思维的唯一类型。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任恩逐渐认识到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同样是一束绚丽的思维科技之花。下面谈谈直觉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是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物理性质,并迅速作出猜想突然顿悟的思维。

直觉在科学发现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安培从电流磁效应现象直觉到磁的成因应是电流,提出了分子电流的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当奥斯特的实验向世人表明,点可以产生磁时,物理学家们便直觉地意识到磁或许也能

生电。法拉第通过孜孜不倦得研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德布罗意根据作为波动的科学假说,从而建立了物质波的重要概念;爱因斯坦更是一个具有极强直觉能力的科学大师,他在26岁和37岁时分别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并不是在已有的理论体系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产生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靠他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直觉和灵感。对于直觉,爱因斯坦可谓推崇至极,他说:“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对得到那些普遍的基础定律,……..要通向这些定律。”因此,他明确提出:“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直觉思维的几个特征:

6.1突发性

直觉思维通常是由于受到某种因素的启发,以灵感的方式突然出现,在瞬间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得出结论。

6.2直接性

直接性是直觉思维的本质特征。首先,直觉思维不需要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联想、猜测和洞察力;其次,直觉思维并不按部就班的遵循逻辑规则,而往往通过逻辑规则的束缚,跳跃的进行。

6.3整体性(模糊性)

直觉思维往往是从事物整体入手,从整体上研究物理问题,它是对问题总体概略的反应,而对思维过程的细节往往模糊不清,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去分析、综合、推理等。他从问题的已知的信息入手,以单刀直入的方式直接触及到问题的目标或问题的要害。

6.4或然性

直觉思维通常来源于对问题的直感,它要受到思维主体原有经验知识、审美情感、态度倾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却缺乏逻辑上的支持。直觉思维的成果往往只是一种猜测,结论并不一定可靠,他是直觉思维局限的一面,其正确性需要考实验来检验。

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在人们一生中的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无处不在。我们攀登成功之峰,不仅要有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毅力、卓越的胆识、勤奋的精神和踏实的态度,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高中物理中所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丰富而巧妙。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要体验物理思维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凯华、罗蔚茵。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3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3页。

【3】田世昆等。物理思维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56—59页。

高中物理思维方式培养分析

高中物理思维方式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20T16:53:54.297Z 来源:《中国教工》2019年第3期作者:饶家华 [导读]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物理授课的方式应当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来进行培养,而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便是先进行学生的思维方法培育.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将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当做重点,以此为基础再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改变授课方法,加强辩证理论等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四川省筠连县第二中学校 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评价的重点便是创新能力.高中物理的教学的高中学习中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目前培养未来花朵的重要目标.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的校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点.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属于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思维活动,也是人类对于新兴事物认知和创新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便是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再徐徐展开探究性思维活动.每一项探究性思维的成功都是在人们运用大量脑力,经历了重重困难,长时间的尝试,研究才能得到的,而这类思维能力活动是必须要求人才具有长时间的探究以及曾经所累计的知识才能够达成的,并且该思维活动与联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才能够真正达成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创新属于一种思维意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明确的知道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学生只有独自具备创新的意识,才能够独自处理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切换思路进行二次分析,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能够对该问题提出新鲜的解决方法.在平日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动力,拒绝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不去思考研究问题,这直接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也不能够真正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活动,无法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当循序渐进的将物理学史融入到课程中,以期让学生们了解物理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史以及现在所学习到的知识点都说各类科学家不断的钻研努力的结果,在学生们了解物理学家发现某些理论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使其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更加愿意自我钻研问题提出创新的想法.例如在讲布朗运动时,教师们便可以让学生们自主的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悬浮于液体中的布朗离子活动的情况,在学生们经过自主的观察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开展思维活动,自主的去发现总结该运动的特征在那里,在这个基础上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此过程期间,教师们要适时的发问,例如布朗运动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在液体不干枯的情况下,运动就会永无休止等.从而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并且仔细观察来寻找答案,这样能够帮助教师大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活动. 三、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应当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对开拓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莫大的影响.在教师授课时要创立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发言,大胆的进行想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发言时,要做好一个聆听者,具有耐心,学生一旦提出问题不要急于给于否定,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维突破.在这个基础上在增加一些实践试验,在物理的科目中实验非常之多,其中便于很多经典的例子以及运动规律需要用实验来证明,因为我国不断的受到应试教育影响,高中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不断的赶进度,做练习,并不注重实验所能够给学生带来的优势,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面发展,更加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后.例如,在授课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将静止的小车进行推动,在没有推力后小车便停了下来,以此在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进行讨论,使其自主发现中间所存在的摩擦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质疑,最终得出结论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教师进行补充来完善这一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四、加强辩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引导与自主,引导应当强调的生活之中的现象,可以来源于教师,只有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产生灵感,产生创新的想法.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可以采用观察法,属性列举法等.学生在创新的思维活动中提出问题,或者是对某一项事物有着自己的想法或者解决方式,都可以提出用自主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应当聆听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否在正确,或者该想法是否具有内涵,鼓励学生产生不同的想法,一定不要否定学生的创新方式,不论对与错,让学生自我试过后方可知. 五、提高高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物理习题课堂上,学生已经对习题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进行了简单的记忆与应用,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以第一人称进行传统习题讲解授课的基础上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讲题,即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来提升学生对物理习题解答的逻辑性,同时,教师在邀请学生时完全可以选择物理成绩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同一问题的讲解,通过直观面对使得全班学生学习到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走向,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逻辑方式进行解题。 结束语 在高中的物理授课中,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创新活动与课堂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问,这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拓展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愿意自我思考.除此之外教学之中不应当将教师作为重心,教师需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未来我国的新型社会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成.培养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2]李洁如.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3]张海琦,张平.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过程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8,5(05):359-360.[4]李康丽.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大全(完整版)

"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指导 (完整版) 物理题解常用的两种方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当然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直至求出未知量。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目标明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应当熟练掌握。 综合法,就是“集零为整”的思维方法,它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 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读者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学习物理重要,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更重要。学好物理的“法宝”包括预习、听课、整理、应用(作业)、复习总结等。大量事实表明:做好课前预习是学好物理的前提;主动高效地听课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及时整理好学习笔记、做好练习是巩固、深化、活化物理概念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善于复习、归纳和总结,能使所学知识触类旁通;适当阅读科普读物和参加科技活动,是学好物理的有益补充;树立远大的目标,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学好物理的动力和保证。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同学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课前认真预习预习是在课前,独立地阅读教材,自己去获取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前预习未讲授的新课,首先把新课的内容都要仔细地阅读一遍,通过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则要抓住其核心,以及与其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对已学过的知识,如果忘了,课前预习时可及时补上,这样,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然后再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同时还要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 二、主动提高效率的听课带着预习的问题听课,可以提高听课

的效率,能使听课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的不懂之处时,就非常主动、格外注意听,力求当堂弄懂。同时可以对比老师的讲解以检查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学习教师对疑难问题的分析过程和思维方法,也可以作进一步的质疑、析疑、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听完课,不仅能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而且能更好地掌握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定期整理学习笔记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对照预习笔记、听课笔记、作业、达标检测、教科书和参考书等材料加以补充、归纳,使所学的知识达到系统、完整和高度概括的水平。学习笔记要简明、易看、一目了然,符合自己的特点。做到定期按知识本身的体系加以归类,整理出总结性的学习笔记,以求知识系统化。把这些思考的成果及时保存下来,以后再复习时,就能迅速地回到自己曾经达到的高度。在学习时如果轻信自己的记忆力,不做笔记,则往往会在该使用时却想不起来了,很可惜的! 四、及时做作业作业是学好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熟练技能的基本方法。在平时的预习中,用书上的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课后作业时多进行一题多解及分析最优解法练习。在章节复习中精选课外习题自我测验,及时反馈信息。因此,认真做好作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去有意识地加强它,逐步培养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树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要做好作业,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中叙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c16871763.html,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作者:周幸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物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并将培养高中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有利于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现物理教学的新目标。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以“实践+理论”为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自发形成物理学习意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目标,对整个物理教学的意义深远,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依旧采用单一的形式,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盲目跟从;在思想上,教师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怀抱,喜欢直接讲解或简单得出答案;在教育方式上,教师脱离时代步伐,满足自身当下的成绩,不求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及时充实自己,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教学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不重视、不理会的态度也影响了实际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物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堆积许多知识点,导致授课内容显得复杂、时间紧迫、知识结构不清晰。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喜欢教授理论课,轻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习惯利用更多时间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繁多的课堂作业、试卷、课后作业堆积在学生的课桌上。有时,教师因重视分数而有意提高课程难度,拓展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未等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知识点,教师已经开始了下一部分内容。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第三,未厘清教学重点。教师倾向于把考试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对物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未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教师重视学生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评定学生的综合表现时,教师倾向于考试分数,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品质,也未将学生的其他能力纳入评价中。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科学方法论期末作业题库答案

科学方法论期末作业题库 (2011年4月) 1、科学理论求真么?为什么? 答:科学理论不求真。因为科学理论是人类一定历史时期的认识成果,因而它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根据新的事实加以修正和充实,使自身更加丰富和深化;或者在新的事实面前暴露出根本性的缺点,而被新的理论所替代。换而言之,科学理论不是真实的。正如科学哲学家卡尔·波帕所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所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察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理论就幸存,并且增加了我们对它的可信度。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只是用来描述观测到的事实,以期对未来的观测结果有能力做出一定程度的预言,观测和事实本身才是唯一重要的。若过多相信科学理论,不明白科学理论从根本上讲仍然只是一些假设而已,这就会导致科学迷信。 2、请结合宇宙学的演变历史(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谈谈什么是科学? 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正式提出的。该学说继承了古希腊所谓“圆球美满”的哲学观念,又符合《圣经》的教义,为此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受到非议。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地心说既极其繁琐又很不精确的弊端便显露出来。为了摆脱地心说的这种困境,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先提出了日心说。现在日心说也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科学的定义,它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换而言之,科学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它是可以被证伪的体系。就像地心说和日心说,它们用符合客观事实、自然规律的理论来描述事物和现象,但随着科技和人们认识的进步,科学理论不断被修正改进,乃至替代。所以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进步的体系。 3、请通过孔子与柏拉图思想比较,谈谈中西方科学思维的差异性。 孔子的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他强调自我的道德约束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而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理,他认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到的各种具体事物总处于不断衰败变化中。在这些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理念”。正如人们所说的,西方的科学思维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同样,孔子对中国的科学思维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两人思维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科学思维的不同。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如柏拉图那样,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2)国传统文化从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也不离开功能来谈结构,导致了中国人形成了几千年来不变的思维方式,即部分(个体)依赖于整体,整体决定部分(个体)而不是部分(个体)决定整体。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宇宙观是实体的宇宙观,实体在虚空中生存、发展并且实体可以从虚空中独立出来,这样,必然走向形式逻辑和实验,推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并产生对新的事物的认识。 (3)受孔子的影响,伦理思维模式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骨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科学思维。(4)中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不同的。中国文化是圆形文化、曲线文化,导致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圆形的、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轨迹是直线的。 4、请谈谈“五行之符号关联”的历史意义。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五行之间的关联,为古代中国哲学、风水学、中医学、占卜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奠定了基础。人们利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这种传统的理论体系来描绘大自然的变化、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而五行符号之关联性的历史意义课具体概括如下:(1)解释人类社会,天下兴亡有规律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高中物理组 2012年4月 中学物理解题中涉及到科学思维方法大体上两类, 一类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 数学推理方法:函数、函数图象、极限 替代方法:、 近似替代(平均值)、极限替代 比值定义法 图象法: 实验验证法 实验分析法 平行四边形法等效替代法 假设法 反推法 理想实验法--“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控制变量法 变量转换法(a-1/m) 整体法 隔离法 正交分解法 三力平衡三角形法 相似形法 (力的矢量图与几何图形)等 一类是解题方法 ------ 就解题方法而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很多,这里将高中物理解题中经常要用到的 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作一些介绍。 1、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法是只考虑对实际物理现象来说是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忽略次要的、非本质 的因素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物理模型,实现高效解题的策略。 例1: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 赛。比赛路径如图所示,赛车从起点A 出发,沿水 平直线轨道运动L 后,由B 点进入半径为R 的光滑 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 道上运动到C 点,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 m =0.1kg ,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 =1.5w 工作,进入竖 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 ,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 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 =10.00m ,R =0.32m ,h =1.25m ,S =1.50m 。问:要使赛车完成比赛,电 动机至少工作多长时间?(取g=10m/s 2 ) 解析:设赛车越过壕沟需要的最小速度为1v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 1S v t = 2 12h gt = 解得 1v =3/2g S m s h = 设赛车恰好越过圆轨道,对应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2v ,最低点的速度为3v ,由牛顿 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v mg m R = 223211(2)22mv mv mg R =+ 解得 354/v gR m s == 通过分析比较,赛车要完成比赛,在进入圆轨道前的速度最小应该是

新教材高中物理 科学思维系列(一)——卫星变轨及飞船对接问题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科学思维系列(一)——卫星变轨及飞船对接问题 1.变轨原理及过程 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所示.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 (2)在A 点点火加速,速度变大,进入椭圆轨道Ⅱ. (3)在B 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轨道Ⅲ. 2.卫星变轨问题分析方法 (1)速度大小的分析方法. 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某一点时,其速度满足GMm r 2=mv 2 r 即v = GM r .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在两个不同圆轨道上的速度大小. ②卫星做椭圆运动经过近地点时,卫星做离心运动,万有引力小于所需向心力:GMm r 2mv 2 r . 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沿椭圆轨道和沿圆轨道通过远地点时的速度大小(即减速近心). ④卫星做椭圆运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时,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其速率越来越小.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速度大小. (2)加速度大小的分析方法:无论卫星做圆周运动还是椭圆运动,只受万有引力时,卫星的加速度a n =F m =G M r 2. 3.飞船对接问题 (1)低轨道飞船与高轨道空间站对接 如图甲所示,低轨道飞船通过合理地加速,沿椭圆轨道追上高轨道空间站与其完成对接.

(2)同一轨道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如图乙所示,后面的飞船先减速降低高度,再加速提升高度,通过适当控制,使飞船追上空间站时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 【典例】“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假设“嫦娥三号”在环月段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已知“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以计算出月球的密度 B.“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加速C.“嫦娥三号”在从远月点P向近月点Q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变大 D.“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P点的速度大于Q点的速度 【解析】根据“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可以求出月球的质量,但是由于不知道月球的半径,故无法求出月球的密度,A错误;“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轨道半径减小,故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减速,B错误;“嫦娥三号”在从远月点P向近月点Q运动的过程中所受万有引力逐渐增大,故加速度变大,C正确;“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运动时离月球越近速度越大,故P点的速度小于Q 点的速度,D错误. 【答案】 C 变式训练 1 如图所示是“嫦娥三号”奔月过程中某阶段的运动示意图,“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Ⅰ运动到近月点P处变轨进入圆轨道Ⅱ,“嫦娥三号”在圆轨道Ⅱ上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题中(含图中)信息可求得月球的质量 B.由题中(含图中)信息可求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C.“嫦娥三号”在P处变轨时必须点火加速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转变思维方式学好高中物理

第二节转变思维方式学好高中物理 许多同学反映高一的物理怎么这样难,上课能听懂,作业却不会做,同初中的物理完全不同。在学习过程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就能较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中学物理学习应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着力培养思维能力,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 一.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研究物体的运动,首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物体都具有大小形状,运动的物体,各点的位置变化一般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要详细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化,并不容易。但在一定条件下,把物体抽象为质点,忽略物体的大小形状,问题就简单了。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身上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当我们把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运动,就可把汽车当作质点。引入物理模型,可以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太大的偏差。对于比较复杂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研究它的理想模型,然后对研究结果加以修正,即可用于实际事物。例如,忽略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想气体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实际气体在一定程度上的近似,对于高温低压下不易液化的实际气体,如氢、氧、氮、氦气和空气等,在常温常压下就可看成理想气体,这样处理误差小,应用简便。“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导出就是把空气当作理想气体,然后在一定条件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气体状态变化时,压强、体积、温度三个参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在不同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即玻—马定律、查理定律和盖·萨克定律,再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总结出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在常温、常压下,用理想气态方程处理实际问题,带来的误差小且非常简单。但对高压、低温条件下的气体就不适用了。不过,从分子的引力和斥力两方面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推广,得范德瓦耳斯方程即可应用于实际气体了。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这就要求同学们反思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了解,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要提高

科学思想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困境讨论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哲学却开始走入低谷,成就平平,反响一般,往日的辉煌似乎已不存在。科学哲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萧条的情况?这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家十分关注的论题之一。困境在哪里?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些困境?本文即意在对当代科学方法论的五种重要困境加以讨论。 关键词:科学方法论困境 综观整个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方面,许多不断涌现的新观念和新理论,尤其是以波普尔的否证论、库恩的范式理论为代表的一些科学方法论既为科学哲学本身带来勃勃生机,同时又表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成功地应用于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理学、接受美学、语言学、历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使这些研究展示出全新的分析与境或视野;而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哲学却开始走入低谷,成就平平,反响一般,往日的辉煌似乎已不存在。科学哲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萧条的情况?这已成为当今科学哲学家十分关注的论题之一。 “科学家的信念不是武断的信念,而是尝试性的信念,它不依据权威,不依据直观,而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伯特兰·罗素的这一精辟论断道出了标准的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构想,标准的科学方法论,一是含有正统的意思,最符合人们思想中科学方法的“本来面目”或经典模型;二是这种构想往往能把其它方法论吸引过来,并成为这些方法论所仿效的对象。该标准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唯科学方法之用方显科学本色,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的标志,是科学合理性的保证。凭借科学方法,科学家的认识活动就可取得成功。这里的科学方法是具有程式性或规范性的实证法,尤其是归纳推理,在科学发展与科学证明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标准的科学方法论(产生于20世纪初)拥有众多的信奉者(包括像罗素在内的逻辑原子主义者、逻辑实证主义者、逻辑经验主义者、一些科学家及社会科学家等),并统治了人们的思想近半个世纪,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受到挑战。许多的方法论之争都是针对这种标准的科学方法

《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2018学习笔记

《控制论和科学方法论》 笔记 金观涛华国凡著 大龙在这里呢 2018-01-26

目录 序言 (4) 第一章控制和反馈 (4) 1.1.可能性空间 (4) 1.2.人通过选择改造世界 (5) 1.3.控制能力 (5) 1.4.随机控制 (5) 1.5.有记忆的控制 (6) 1.6.共轭控制 (6) 1.7.负反馈调节 (7) 1.8.负反馈如何扩大了控制能力 (7) 1.9.正反馈与恶性循环 (7) 第二章信息、思维和组织 (8) 2.1.什么是知道 (8) 2.2.信息的传递 (8) 2.3.信息是一种客体吗 (8) 2.4.通道容量 (9) 2.5.滤波:去伪存真的研究 (9)

2.6.信息的储存 (10) 2.7.信息加工和思维 (10) 2.8.信息和组织 (11)

序言 控制论思想的源流由三条支流汇成。 一条是数学和物理的发展。(吉布斯)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的建立。不少科学家认为:与其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建立在必然性之上的,倒不如说是建立在偶然性之上的,许多物理定律仅仅是大量事件统计平均的结果。科学的发展迫使人们回答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于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成为科学界最热门的课题。概率论的成熟,热力学中的熵直至信息概念的提出,就是这一研究的逐步深入。 另一条支流是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进展。科学家早就发现,生物界不是一个充满必然性的机械世界,生物个体行为也不能用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所用的纯或然语言来刻画。生命的活动既有或然性,也有必然性。生命是怎样把必然与偶然统一起来的?科学家对生命的机制发生了浓厚兴趣。直到提出“内稳定”概念,才将认识推进到新的阶段,为控制论诞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条支流是人类对思维规律的探讨。它集中地反映在计算机制造和数理逻辑的进展。数学家特别是计算机的研制者们企图用数学语言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计算机的制造成为控制论成熟的前奏。 1947年,维纳发表《控制论》。 第一章控制和反馈 1.1. 可能性空间 共性:1.被控制的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2.人可以在这些可能性中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选择,才谈得上控制。 我们将事物发展变化中面临的各种可能性集合称为这个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它是控制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高中物理用到的物理方法

高中物理思想方法归纳 1、比值法 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量用比值法进行定义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电势等。这些物理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理量本身与定义的两物理量无正反比关系。 2、构建物理模型法物理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模型课.无论是所研究的实际物体,还是物理过程或是物理情境,大都是理想化模型. 如:实体模型有:质点、点电荷、点光源、轻绳轻杆、弹簧振子、单摆…… 物理过程有:匀速运动、匀变速、简谐运动、共振、弹性碰撞、圆周运动……* 物理情境有:人船模型、子弹打木块、平抛、临界问题…… 求解物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迅速把所研究的问题归宿到学过的物理模型上来,即所谓的建模。尤其是对新情境问题,这一点就显得更突出。再如,电流的微观解释中,建立的柱体模型,柱体的截面积是s,长是l,单位体积中n个电荷,每个电荷电量为e,则根据电流的定义,就可以得到电流I =nsle/t=nsev。利用这个模型就很容易处理风力发电问题。 3、控制变量法自然界中时刻都在发生着各种现象,而且每种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决定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太多,为了弄清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再来比较、研究剩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如:探究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关系的实验中分别控制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和控制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再如,玻意耳定律的研究,是控制气体质量和温度不变,研究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其他两个气体实验定律也都是用这种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种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便于对其它实验的探究与分析。 4、等效替代(转换)法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成较简单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为等效替代。物理学中等效法的应用较多。如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交流电的有效值等。除了这些等效概念之外,还有等效电路、等效电源、等

高中物理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物理学是高中生必学科目之一,不少学生反映物理学习存在较大的问题.其实,无论是实验探究,还是课堂学习,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只有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才能够在分析解析物理疑难问题时有一个比较清晰透彻的思路.因此,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针对每个人的问题,找到不同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抽象思维,提高分析能力 对于理科生来说,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由起初的经验性教育转变为理论性教育,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之后的学习不断增长的,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获得一个比较系统的理念,就能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新能力.一般来说,高中的前两年是塑造一个学生逻辑思维的最佳时间,这样能够保证其在高三的时候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较好地分析出题目原意. 二、培养层次化分析能力,提升思维能力 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层次化分析能力.理科科目中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要想学好物理知识,还要掌握好数学知识,能够处理好数学问题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要想较好地提升自己,可以向周围的学生多进行请教,通过不断地比较和学习来完善自身的问题.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外界环境只是外界因素,更多的时候是靠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决定的.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在教师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带领下,才能够更大化的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需要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动机对于一个人的学历思维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它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推动剂.另外,逻辑的思维培养绝对不是单纯的靠拼凑就能够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绝对不能够因为急于实现目标而将知识全面性及整体性提前应用进来,只有等自己的分析研究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够有把握地处理问题之后,才能够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有过渡阶段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只有一点一点慢慢进步,将该掌握的技能掌握好,才能确保学习能够更好地进行,如果一开始就急于

(完整版)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七:逆向思维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逆向思维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几道物理题的解法分析,阐述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几种应用:一、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三、在迁移规律上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说来就是“倒过来想一想”。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些难题,很有好处。下面通过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几道题的解法分析,谈谈逆向思维解题法的应用的几种情况。 一、 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 解题程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求解,通常称为正向思维。但有些题目反过来思考,从未知到已知逐步推理,反而方便些。 例1.如图1所示, 图1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分别由双线圈ab 和cd (匝数都为n 1)、ef 和gh (匝数都为n 2)组成。用I 1和U 1表示输入电流和电压,用I 2和U 2表示输出电流和电压。在下列四种接法中,符合关系1 2212121,n n I I n n U U ==的有: (A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入端。 (B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入端。

(C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出端。 (D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出端。 析与解:一般的选择题,是从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求解,解出结果与选项比较,哪个正确选哪个。但本题我们不能根据两个公式去求解法,而只能逐一选项讨论哪种解法能得出题干给出的公式。 对(A ),初级ab 和cd 两线圈串联,总匝数为2 n 1,次级ef 和gh 两线圈亦串联,总匝数为2 n 2,据变压器变压比公式及变流比公式有1 21221212121,22n n U U I I n n n n U U ====。 对(B ),初级总匝数为2 n 1,次级总匝数为n 2(ef 与gh 并联),不符合题给两公式。 对(C ),初级总匝数为n 1,次级总匝数为2n 2,亦不符合题给两公式。 对(D ),初级总匝数为 n 1,次级总匝数为n 2 , 符合题给两公式。 故本题选(A 、D )。 这种在解题程序上的逆向思维法,较多用于选择题和证明题,因为此类题给出了要求的结果,便于逆推。 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 物理过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通常从原因出发推导结果,称为正向思维。但有时反过来,从结果倒推原因,可称为逆向思维。 例2.某人透过焦距为10厘米,直径为4.0厘米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厘米。他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厘米,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0厘米处。问他至多能看到同一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析与解:眼睛看到方格,应是方格纸反射的自然光经透镜折射后射到人的眼中,我们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把眼睛看作光源,求此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折射(会聚)后能照到方格纸上多大的范围? 光路图为图2所示。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