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附件四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为规范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审查工作,保证设计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一、审查工作组织

地调项目的设计审查工作由地调局统一领导,分级实施。计划项目设计审查由地调局或由地调局委托大区地调中心组织审查;工作项目由实施单位组织审查。

二、审查依据

1.设计审查依据的有关标准必须是现行的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以及地调局制定的《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等相关规定和要求。

2.项目任务书。

三、审查程序

1.设计书编写单位按规定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送审稿。设计书应附项目任务书和初审意见书。

2.组织审查单位接到设计书后,根据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统一要求落实设计审查工作,并把设计审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

3.组织审查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设计评审组,并预先把设计书(送审稿)送达审查组成员审阅。

4.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5.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形式,评审组通过听取设计编写人员的介绍、提问和答辩,并经认真讨论,形成设计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

函审形式,函审专家成员应认真审阅设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设计书进行评审,提出存在的问题、修改意见和建议,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书面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函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提交的书面评审意见,负责整理形成评审意见。

6.组织审查单位根据评审工作情况和专家评审意见,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并向提交设计书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附格式1),评审意见包括技术和预算两部分。

组织审查单位意见主要内容包括:评审工作程序和评审专家组人员组成是否

正确、合理;设计内容是否符合任务书要求;评审依据的技术标准和规定是否准确;对设计书修改意见和建议提出有关要求等。

7.评审组成员的意见如发生重大分歧,应在设计评审意见书中如实反映。

四、评审组人员构成与职责

1.评审组成员必须包括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专家。组织审查单位应聘请熟悉相关专业领域及项目情况的专家参加设计评审。

2.评审组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应突出专业特点,其中经济监审专家一般为2人。

3.评审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设计项目的参加人员或顾问以及有可能影响评审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4.评审组成员对设计评审质量负责。

5.参加设计评审的专家成员对设计项目的资料负有保密的责任和义务。

五、评审主要内容

设计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任务、以往资料的收集和综合研究、工作部署、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实物工作量、经费预算、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预期成果等。

六、预算评审方法

设计预算评审采用经济类比法或逐项审查法。经济类比法要求审查的项目设计预算与已有、相类似的预、决算进行经济类比,从而确认项目预算是否合理;逐项审查法是将项目设计预算进行全过程、全部构成内容逐项核对、审查,从而确定项目设计预算是否合理。

七、设计质量评分

1.设计评审时,要求评审组对设计书进行质量评分并划分质量等级。设计书的质量分为四个等级:优秀≥90分、90>良好≥75分、75>合格≥60分、不合格<60分。

2.设计书质量评分按技术与经费预算两部分分别评分。经费预算部分占总评分的10-20%。具体比例由评审组根据地质调查项目性质酌情确定。

3.设计质量评分中,工作部署、工作方法、经费预算其中一项为不合格时,该设计总体质量等级为不合格。

4.各专业设计内容质量评分标准,详见项目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 5.设计质量不同等级的修改要求。

优秀等级:原则上不修改或稍有修改即可提交组织审查单位审批;

良好等级:稍有修改或较少修改后可提交组织审查单位审批;合格等级,需作较大修改后方可提交组织审查单位审批;

不合格等级:重要部分或全部重新编写,并需重新评审后方可提交组织审查单位审批。

八、设计审批

1.设计评审工作结束后,设计提交单位自收到设计评审意见书之日起10内,根据设计评审意见书完成设计书(送审稿)的修改。并将设计书(修改稿)和评审意见书报送设计组织审查单位。

2.组织审查单位向设计书提交单位及时下发设计审批意见书(附格式2、附格式3)。

3.设计书审批内容:说明设计书是否根据评审意见书进行了修改;设计经专家评审和设计提交单位进一步修改后是否满足任务书要求;批准设计的主要工作量;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意见和要求。

4.设计审批后,设计提交单位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纸介质三套和电子文档一套。

5.设计审查结束后7日内,实施单位将组织审查的项目设计书(修改稿)、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设计审查工作总结、审查情况汇总表(附表13),向地调局和项目所在大区地调中心各报送纸介质一套、电子文档一套。

6.经过审批的设计书方可实施。

附格式1 ××××项目设计评审意见书

附格式2 中国地质调查局计划项目设计审批意见书

附格式3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设计审批意见书

附表1-12 项目设计质量评分表。

附表13 设计审查工作情况汇总表

附格式1

××××项目设计

评审意见书

(仿宋体,二号,粗体,居中)

任务书编号:(仿宋体,四号)

项目编号:(仿宋体,四号)

实施/承担单位:(仿宋体,四号)

项目负责人:(仿宋体,四号)

设计编写人:(仿宋体,四号)

单位负责人:(仿宋体,四号)

组织审查单位:(仿宋体,四号)(盖章)

审查时间:(仿宋体,四号)

项目概况

注:本表由设计编写单位填写

设计初审意见书

可另加附页

初审专家组名单

设计评审意见

可另加附页

评审专家组名单

附格式2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计划项目设计审批意见书

编号:××审[××××]计××

计划项目名称:

任务书编号:

项目编码:

实施单位:

审批意见:

组织审查单位(章)

年月日

注:1.审批书采用A4纸;2.编号:××审[××××]计××,其中“××审”中的××为:总-总工程师室、基-基础调查部、资-资源评价部、水-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科-科技外事部、天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阳-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西安-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成都-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填写年份;“计××”中的××为各组织审查单位设计审查顺序号,如:总审[2004]计01;3.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审批的盖项目管理专用章。

附格式3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工作项目设计审批意见书

编号:××审[××××]工××

工作项目名称:

任务书编号:

项目编码:

承担单位:

审批意见:

组织审查单位(章)

年月日

注:1.审批书采用A4纸;2.编号:××审[××××]工××,其中“××审”中××为:总-总工程师室、基-基础调查部、资-资源评价部、水-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科-科技外事部、天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阳-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西安-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宜昌-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成都-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其它单位参照上述编号进行。[××××] 中填写年份。“工××”的××为各审查单位设计审查顺序号,如:总审[2002]工01。3.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审批的盖项目管理专用章,其它单位审批的盖单位公章。

附表1

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设计质量评分表项目编号:

说明:注*的栏,如有其中一项分数少于本栏目分数的60%时,可认定本设计为不合格。

附表2

矿产资源评价项目设计质量评分表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附表3

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项目设计质量评分表项目编号:

附表4

地球物理勘查项目设计质量评分表项目编号:

地质勘探规范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一) 本标准的制定考虑了地质工作高度流动、分散的野外作业要求,规定了地质勘探作业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技术要求。 本标准覆盖了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并考虑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的现有文件的技术内容。 本标准无意包含地质勘探作业中所有必要的条款。使用者应对本标准的应用自负其责。使用者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不免除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起草。 .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勘探工作野外作业、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安全要求以及职业健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地质勘探工作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手段和方法从事其延伸业的设计、生产和安全评价、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1995) 中国民用航空探矿飞行工作细则(197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 GB 16424─199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规程 GB/T 6067—1985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T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GB 6722-2003 爆破安全规程 DZ/T 0141—1994 地质勘查坑探规程 GB 3787—1983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质勘探 exploration, prospecting 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重点有所不同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探矿、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3.2 艰险地区 是指海拔3000m以上无人居住的地质工作区。 4 野外作业基本规定 4·1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地质勘探工作区安全档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伤害源,流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范宏喜 7月10日~11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2009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谈到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的科技水平,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作为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环境管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技术支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前正以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为重点,加紧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机制,并以此带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针对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三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候金武和三个示范基地的负责人。 监测预警基地将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 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 候金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突发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为依托,采用多种手段方法,点面结合,建立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不仅仅服务于当地的防灾减灾,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对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逐步完善预警预报判据,有效改进预警预报方法,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通过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区域性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与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示范区、技术支持专家库等,共同构成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四川雅安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已经开展多年,目前取得了初步的示范效果;云南新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刚刚启动,此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两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将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和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以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等密切配合,建成集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群测群防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三峡库区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正在规划之中,但通过长期以来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和工程警实践,监测预警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示范区建设起点高、影响大,将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院所密切合作,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成为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院技术业务发展规划(2007-2020年),在未来五年内,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标准

目录 第一章地形测绘 0 第一节地形测量 0 一、操纵测量 0 (一)工作内容 0 (二)困难类不 0 (三)操纵测量预算标准 0 二、地形测量 (2) (一)工作内容 (2) (二)困难类不 (2) (三)地形测量预算标准 (2) 第二节制图 (2) 一、地形图编绘 (2) (一)工作内容 (2) (二)困难类不 (3) (三)地形图编绘预算标准 (3) 二、地形图数字化 (4) (一)困难类不 (4) (二)地形图数字化预算标准 (4)

三、地质图数字化 (5) (一)困难类不 (5) (二)地质图数字化预算标准 (5) 四、地质图计算机成图 (5) (一)困难类不 (5) (二)地质图计算机成图预算标准 (6) 第二章地质测量 (7) 第一节区域地质调查 (7) 一、工作内容 (7)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7) 三、区域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7) 第二节专项地质测量 (8) 一、工作内容 (8)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8) 三、专项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8) 四、地质剖面测量预算标准 (9) 第三节区域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9) 一、工作内容 (9)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9)

三、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0) 四、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0) 第四节专项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测量 (11) 一、工作内容 (11)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1) 三、专项水文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1) 四、专项生态环境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2) 第五节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12) 一、工作内容 (12)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3) 三、区域工程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3) 四、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3) 第六节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难测量 (14) 一、工作内容 (14)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4) 三、专项工程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4) 四、专项环境地质、地质灾难测量预算标准 (15) 第三章遥感地质 (16) 第一节航空遥感彩色摄影 (16)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钻探技术要求

人民路五期安置房场二期工程场地 钻探技术要求 1.、终孔标志 取样孔及标准贯入实验钻孔均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5.0~8.0m,一般性钻孔进入碎块状强风化碳质泥岩3.0~5.0m。 2、勘察方法 2.1钻探:所有钻孔(包括技术性控制孔、一般性钻孔)均进行全孔段取芯,所有岩芯均应按回次顺序排放,并加贴岩芯牌。钻探班报表应及时跟踪记录,严禁事后追记,对钻探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及时与现场负责人进行汇报。 开孔冲击钻进,待测得初见水位后,回转钻进,套管及泥浆护壁,全孔取芯,岩芯采取率:填土为80%以上,粘性土为85~100%,砂土为60~80%,强风化岩大于60%。 2.1钻孔孔径的要求应满足供室内试验的要求,钻孔孔径应为91-110mm;对软质岩或风化岩钻孔孔径91mm。 2.3遇土层变层,立即停钻,丈量机上余尺,计算土层深度。地层的分层高程误差控制在0.05m~0.1m之内。 2.4取样时保证孔底残留的浮土厚度不大于取土器废土段的长度(10cm),击入深度不允许大于取土器的有效长度 在做标贯前应清理孔底沉渣,保证孔底干净。准确记录标贯试验位置及锤击数。 2.5所有钻孔开孔冲击钻进,测初见地下水位,在终孔24小时后,

测稳定地下水位。所取水样应注明取样地点、日期、取样深度。 若发现不符合规范、规程的取样或标贯试验,现场地质员有权利废孔。 3、现场测试 3.1、标贯:在标准贯入实验钻孔中测试,每2.0m一个,必需严格执行(需进行杆长修正)。 3.2、动力触探:选5~6个有代表性的钻孔进行动力触探(素填土和卵石层中)。 4.、现场取样 4.1、水样:计划总共采取3组水样,水样采取前钻孔应适当洗孔。 4.2、土样:在取样孔中采取,间距2m 一个,每层土样不能小于10组。 5、现场管理 5.1、施工人员必须规范作业,文明施工。 5.2、野外施工结束后,应将施工场地整理干净交付甲方。交底人:接收人: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于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事业单位。 一、总站组建、沿革及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 (一)、总站成立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处江西省南昌市,1981年7月在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水文观测站(第三、四分队)的基础上组建的。1982年11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劳[1982]573号文件批准设立:“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属县、团级事业单位。1983年9月局(83)370号文将“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更名为“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1991年8月30日,局(1991)248号文,将“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更名为“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并同时挂“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研究所”的牌子,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驻地、经费渠道不变。至此,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沿革、发展到现在。 (二)、职工情况 总站现有职工总数219人,其中:退休职工65人,在职职工154人。 1.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岁;25岁以下7人;26~35岁29人;36~45岁71人,46~55岁47人,55~60岁3人。 2.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1人,在读硕士3人,大学20人,大专29人,中专30人,高中(技校)57人,初中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在岗职工总数的47%。 3.专业结构:全站各类专业人员98人,占全站职工人数的62.4%;其中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51人,占总站专业技术人员的5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48%。专业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16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0%;中级技术职称43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55%;初级职称20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5%。 4.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比例:全站各方面专业人员9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全站技术人员之比为49%。 二、领导班子及成员简介 总站设立党委,实行站长负责制。党委成员由肖旦红、颜春、孙健、寇颖、黄长生5人组成。颜春任站长,肖旦红任党委书记。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1.1 技术要求 资料收集技术要求 1.1.1 要求在勘察工作开始前,到设计院、地矿、气象、农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广泛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1.1.2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A、工程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场地范围内的地貌、地质条件,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河道工程的稳定性、适宜性作出评价,且为了工程地质勘探、测试工作及工点的布置提供依据。 B、工程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 重点查明地基稳定和现有河道边坡稳定的地质问题,沿线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地面沉降等,地面陡坡、地下水、地表水活动情况,临河沿河边坡冲刷失稳可能调查调查精度按具体项目的具体要求来控制。 1.1.3 钻探技术要求 拟采用XY-1型回转式油压岩芯钻机钻探,开孔直径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1mm,采用套管或泥浆护壁,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 钻探回次进尺:软土层小于或等于1.0m,其它土层一般不超过1.5m。 岩芯采取率:黏性土、强风化岩 > 90%砂土》65%破碎带、块状强风化岩、中等风化岩》65%岩芯有序摆放在钻孔旁并填好标示牌,拍照留档。 孔深误差:钻进深度内的误差控制在士5cn以内。探井、探槽和探洞:除文字描述记录外,尚应以剖面图、展示图等反映井、槽、洞壁和底部的岩性、地层分界、构造特征、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并辅以代表性部位的彩色照片。 1.1.4 勘察取样技术要求

①取土样:在钻孔中采取土试样,严格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第9章第4节)有关规定执行。②取样间距:表层0?3m取土间距1.0?1.5m,变层加取,土层较薄(厚度 0.5?1.0m)时均应取样;3?15m深度范围内每隔1.5?2.0m取样;15?20m 深度范围内每隔3.0?3.0m 取样。 ③取样方式:对软土层采用敞口式薄壁取土器取样;对可塑-硬塑黏性土采用锤击普通取土器取样;对中粗砂(或粗砾砂)层,取标贯器内的芯样或采取扰动样。 ④场地要采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试样。 1 . 1 . 5原位测试技术要求 A、标准贯入试验 为测定黏性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利用地区经验对黏性土的状态、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作出评价;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1.0?1.5范围内。 试验要点:清干净孔内残渣及扰动土,准确丈量孔深,做好记录。具体技术操作重点如下: ①标准贯入试验孔采用回转钻进,并保持孔内水位略高于地下水位。当孔 壁不稳定时,可用泥浆护壁,钻至试验标高以上15cm处,清除孔底残土后再进 行试验; ②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擦力,避 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联接后的垂直度,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 ③贯入器打入土层15cm 后,开始记录每打入10cm 的锤击数,累计打入 30cm的锤击数为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入深度未 达30cm 时,可记录50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

1:25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1-01)

目 次 前 言 1范围 (1) 2引用标准 (1) 3定义 (1) 4 总则 (2) 5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制 (3) 6 实地踏勘 (5) 7 遥感地质调查 (5) 8 实地检查验证 (6) 9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制 (7) 10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8)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纲 (10)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遥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12)

1:250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遥感方法进行1:250000地质调查的内容、程序、方法及主要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未开展过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地区的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同比例尺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调查也可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标准引用即构成本标准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下列标准时应以最新版本为准。 DZ/T 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GB 15968—1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DZ/ 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遥感 利用地物(或天体)对电磁波谱响应的影像信息进行非接触式远距离科学研究或勘查测量。 3.2 遥感地质调查 以遥感资料为信息源,以地质体、地质构造和地质现象对电磁波谱响应的特征影像为依据,通过图像解译提取地质信息、测量地质参数、填绘地质图件和研究地质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20-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5-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14-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 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地质勘查规范

地质规范目录 国家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1998)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1998)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1998) 4.地质图用色标准(1∶500000~1∶1000000)(GB6390-1986) 5.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GB958) 6.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13923-2006) 行业标准 1.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0246-2006) 8.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0247-2006) 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附件四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审查要求 为规范地调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审查工作,保证设计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一、审查工作组织 地调项目的设计审查工作由地调局统一领导,分级实施。计划项目设计审查由地调局或由地调局委托大区地调中心组织审查;工作项目由实施单位组织审查。 二、审查依据 1.设计审查依据的有关标准必须是现行的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有关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以及地调局制定的《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预算暂行标准》等相关规定和要求。 2.项目任务书。 三、审查程序 1.设计书编写单位按规定自收到项目任务书之日起30日内,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项目设计书(或年度工作方案)的送审稿。设计书应附项目任务书和初审意见书。 2.组织审查单位接到设计书后,根据地调局和大区地调中心统一要求落实设计审查工作,并把设计审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 3.组织审查单位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设计评审组,并预先把设计书(送审稿)送达审查组成员审阅。 4.组织审查单位自收到设计书之日起30日内,完成设计的审查工作。审查工作包括设计书的评审和审批。 5.设计评审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 会审形式,评审组通过听取设计编写人员的介绍、提问和答辩,并经认真讨论,形成设计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 函审形式,函审专家成员应认真审阅设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设计书进行评审,提出存在的问题、修改意见和建议,向组织审查单位提交书面评审意见,同时填写设计质量评分表(附表1-表12)。函审组织单位根据专家提交的书面评审意见,负责整理形成评审意见。 6.组织审查单位根据评审工作情况和专家评审意见,签署组织审查单位意见,并向提交设计书单位下发评审意见书(附格式1),评审意见包括技术和预算两部分。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 究成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一二年七月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 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诸云强 项目联系人:诸云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 第一节课题背景 (1)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 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 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 第二节数据来源 (3)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 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 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 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 第一节组织保证 (11) 第二节质量评述 (12) 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 第一节主要成果 (13) 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 附件 (15)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第一节课题背景 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 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doc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761891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 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是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开展项目工作的依据。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目标任务的完成,规范设计的编写,特制定本要求。 一、设计编写总体要求 (一)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和其他国家财政调查专项。 (二)设计分类 1.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专业类别分为: (1)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 (2)1:50000区域地质调查 (3)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物化探异常查证 (4)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 (5)矿产资源普查评价

(6)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7)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8)地下水资源勘查 (9)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10)区域重力调查 (11)矿产地球物理勘查 (12)航空物探测量 (13)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14)矿产地球化学勘查 (15)遥感地质调查 (16)航空遥感(摄影) (17)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究 (18)地质调查专项研究(科研类项目) 2.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工作阶段(性质)分为:(1)新开项目总体设计 (2)续作项目年度工作方案 3.地质调查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为:

(1)计划项目设计 (2)工作项目设计 (三)工作程序 设计编写的工作程序包括:明确任务、资料收集、现场踏勘、设计编写、设 计初审等。 1.明确任务 项目实施单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下发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认真研究项目的目标任务,落实设计编写的具体方案,并做好设计编写的相关准备工作。 2.收集资料和现场踏勘 设计编写前要系统收集工作区内已有的相关地质工作成果与资料。并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设计编写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 3.设计文字及图件编制 设计编写时,项目实施单位和承担单位应根据地质调查项目任务书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及时组织设计编写,按时保质完成设计及附图、表的编制。 4.设计初审

钻探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 技术要求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要求》 目录 第一章依据 (1) 第二章项目管理 (1) 第三章钻探技术要求 (4) (一)岩芯采取率 (二)回次进尺 (三)钻探过程 (四)钻探记录 (五)取样和试验 第四章复杂与特殊条件钻进 (7) 第五章水文试验钻孔 (12) 第六章终孔 (14) 第七章封孔 (14) 第八章提交资料 (15) 第九章检查验收 (15) 第十章一般安全防护规定 (16) 附录1-钻探原始记录的标准作业 附录2-钻探检查与验收 附表A-钻孔工艺技术标准 附表B-钻孔记录技术标准

第一章依据 本钻探技术要求是根据《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TB10014-98)、《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7)、《铁路不良地质勘察规范》(TB10027-2001)、《铁路工程地质特殊岩土勘察规范》(TB10038-2001)、《铁路工程土工试验规程》(TB10102-2004)、《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41-2003)等规范,结合目前铁路勘察工作汇编的钻探技术要求。由于各勘探项目各有特点或侧重,故各项目勘探应以相关的各种现行规范和项目负责人的技术交底、勘探作业细则、钻孔任务书的要求为准。勘测期间各测段应根据本测段具体情况补充有关钻探技术要求。钻探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各项目的规定和要求。 第二章项目管理 一、各勘探单位必须成立现场的勘探项目部(经理部);必须设有技术、质量、安全的专职领导,并不能擅离工地;根据机组和工点情况配足现场的专职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承担的项目特点,制定明确的安全、质量、技术、工艺等制度或要求,如岗位责任制(含经理部和机组各岗位)、作业流程和责任人、技术工艺要求、交接班制度(含交接班记录)、作业场地的环境、安全、质量控制和自检措施等,并严格执行。现场的各勘探项目部、机组、人员必须挂牌或有明确标识。如需撤换机组、机长、记录员,必须通过现场指挥部、地路处经计室考核同意备案,否则不予验收计价。 二、各单位的机组必须按照合同项目进度、质量要求和有关钻孔孔深、孔径、钻探工艺以及施钻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配置足够的各项钻探、测试、试验的设备、钻具和工具。终孔直径一般大于91mm。 三、在钻探准备阶段及钻探过程中应与甲方技术人员及孔内测试人员密切联系和配合,保证测试、试验及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遇特殊情况通知应及时通知甲方技术人员。 四、钻孔质量检查:各单位的现场技术人员必须履行质量自检责任,并留下自检记录随时提供甲方或监理检查。甲方的检查一般为飞行检查、中间检查和验收检查。常在被抽检的钻孔附近0.5米范围内布置检查孔,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质量核定。检查孔完工后需及时整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原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由甲方地质技术人员提出质量检查报告,作为钻探质量评定的依据。 五、严格执行钻孔任务通知书。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 (1)位移监测 (2)应力应变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4)地表水动态监测 (5)地声监测 (6)放射元素监测 (7)环境因素监测 (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地质勘查设计书与报告编写基本要求内容

设计书编写基本要求 设计书编写应严格按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主管单位(部门)下发的管理制度或文件要求格式进行编写。没有相关要求的参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调查项目要求执行。 设计的工作方案应充分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技术方法的有效性试验,实现勘查手段的优化组合,力争用最经济的工作量实现最佳的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设计书要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要求容完整、文字简炼、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附录1:立项申请书编写格式 封面 “项目类别”立项申请书 (或续作项目论证报告) (小一号、黑体、居中) 项目名称:(三号、仿宋、加粗) 项目负责人:(三号、仿宋、加粗) 单位名称:(三号、仿宋、加粗) 提交日期:(三号、仿宋、加粗)

新开项目立项申请书编写提纲 一、概况 1、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起止时间 2、项目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工作围(地理坐标)及面积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及立项地质依据 三、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及综合分析 四、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五、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工作标准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六、预期成果与效益分析 七、主要实物工作量 八、质量保证 九、组织管理 十、经费预算 十一、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十二、附图、附件

续作项目论证报告编写提纲 一、项目执行情况 1、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2、工作进展与取得的主要成果 3、质量评述 二、年度安排方案 1、项目续作的必要性 2、技术路线或方案的可行性 3、实物工作量安排及合理性 4、年度经费预算 5、预期成果 三、结论

附录2:设计书格式 封面格式 设计书(工作方案)名称 (宋体、二号、粗体、居中) 承担单位名称(仿宋、三号、粗体、居中)年月日(仿宋、小三号、居中)

重磅!地调院与地质环境监测站或将经历重大变革!

重磅!地调院与地质环境监测站或将经历重大变革! 新时代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新型关系如何建立?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期间,《关于加强对省级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与合作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吹响了新时代中央、地方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集团式冲锋的集结号。 1 新时代不能再各吹各的号在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地质工作也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地质工作要承担起更重的任务。对此,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孙绍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均有论述。孙绍骋高度概括了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更新更高要求:要把牢支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方向,要夯实保障“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能源资源基础,要为补齐民生短板提供支撑,要全力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钟自然则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海洋地质调查重大装备建造,全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精心实施陆域清洁低碳能源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新中国成立后,能在短时间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各项巨大成就,最为有效的经验就是集合全国力量,围绕既定目标进行集团式集结、发起集团式冲锋。但自国有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

理体制改革以后,集团式集结、集团式冲锋遭遇了管理体制的障碍。中央组建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主体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各省(区、市)也先后组建了地质调查院、环境监测总站两支公益性地质队伍,并在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两级公益性队伍各吹各的号现象仍然存在。以省级公益性队伍的重要力量——省级地调院的建设发展为例,虽然组建已十几年了,但各地对其管理仍五花八门:在行政管理上,有由国土资源厅管的,也有由各省地勘局管的;在经费支持上,有全额拨款的,也有差额拨款的;在发展路径上,有一心一意做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也有要靠从市场挣钱补贴公益性工作的;在工作重点上,有全心全意做好基础地质调查的,也有仍以找矿为主目的……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全国地质调查力量形成合力,去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任务!于是,2017年,中国地 质调查局党组以全力满足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为目标,开始了建立新型两级公益性队伍的思考:地调局与地调院的关系应该加强还是削弱?如何建设一流的地调院?2017年7月26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钟自然对局院(站)关系提出了“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共享、项目联系、业务指导” 新要求。2017年9月13日,钟自然主持召开“构建新型中央公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