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区位因素

宁波的区位因素
宁波的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在宁波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宁波的演变与发展与它的区位条件分不开。笔者试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宁波的区位条件在城市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区位条件港口杭州湾跨海大桥外贸

宁波的发展离不开三个独特的区位条件:一是港口的开发促进外贸和交流,二是长三角都市圈的资源利用,三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加强了宁波与上海的联系

一、港口在宁波发展史中的作用

杨吾扬先生曾指出,港口是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对后者的物质外貌和经济职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故有些场合下,港口是港市的同义语[1]。可见港口对于港口城市的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性。

(一)古代和近代的宁波港

港口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宁波发展的潜力所在。但宁波港口的发展之路却几经波折。据史料记载,宁波,唐代曾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期间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商务往来;明朝时期,作为战略支点进行产品交换、中转码头、集散中心,后被捣毁;清康熙二十四年,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但此后,由于清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作用无法发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宁波及广州、厦门、福州等五个口岸作为中国首批通商口岸,正式对外开埠。然而开埠后的宁波港,却并未如外商所热切期待的成为一个良好的市场入口,很快外商就发现宁波的对外贸易完全依存于上海,甚至有人建议用宁波港去换其他港口。宁波最终得以被保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它可以作一个所有贸易都操在中国人手里的“外港”的典型例子,对主要市场——上海,起辅助的作用[2]。

1895年前,宁波港对上海港进口转运依赖严重,上海港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的中转点。宁波港经上海转运的都是大宗重要洋货,而运来宁波的洋货都有“免重征执照”,这样重要的货物不能收取进口税,造成了宁波港的很大损失。1895年后,宁波港开始从香港、台湾、菲律宾、日本等较近的沿海城市进口糖,之后还直接进口煤、颜料、直研等货物,港口的功能逐渐展现,货物的直接进口量有增无减,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及自身区位优势的利用,使宁波港独立进口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浙江人口的增加,对于糖和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些产品直接进口,使宁波港在1895年后直接进口比重出现了增长,宁波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上海港进口转运对宁波港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二)现代的宁波港

从地理位置上看,宁波港位于上海港外贸转运辐射最强的长江三角洲,但同时宁波港在南方沿海的位置也使之方便直接对香港和南洋开展贸易。宁波虽有港口优势,近代宁波港几乎没有发展远洋航线,对欧美的远洋航线一贯不发达。直到1921 年,除少数英美商轮从他口而来外,表内所列之吨位,几乎全为往来沪甬船只所占[3]。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香港和南洋的直接进口已成为宁波港进口贸易的主导,上海港的洋货转运影响则退居次要,宁波港逐渐获取了进口的独立性。

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真正的发展得益于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最近数十年,随着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对港口及其水深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宁波一年四季不淤不冻,港口泊位水深从-4 米到-33 米不等,自然水深完全符合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要求。与舟山港的整合发展,又为宁波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拥有深水航道的宁波-舟山港能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和30 万吨级散货船舶的靠泊和接卸,与只

能接纳第五、第六代的集装箱相比优势明显[4]。随着宁波港深水优势的发挥和近20年来浙江的经济发展,宁波直接进出口的物资数量已大大增加。

自此港口成为宁波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宁波经济的龙头,渐渐地带动运输业、仓储业、加工业、保险业及服务业等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宁波市委、市政府1984年提出“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大港口。

港口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还是现代大工业密集布局的理想地带。依据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指向原则”:即运费指向、劳动力成本指向以及集聚指向,港口的大宗货物远洋运输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长距离运输的相对成本,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布局的根本性转变,临港工业得到大力开发。且临港工业具有货物进出运载量大的特征,对水资源和资金的需求量大,对技术、人力素质要求高,且经济外向度高[5]。宁波市利用港口的优势,提供各种政策优势、基础配套设施和政府服务软环境,吸引外资、国有资金、及民间资金,积极发展临港大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一条绵延20 多公里的沿海临港工业带,形成了以石化、钢铁、机械、造纸、能源和修造船等六大行业为主的临港工业体系,例如临港区域的北仑新区,拥有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大榭岛开发区、宁波出口加工区,是宁波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也是宁波临港产业集聚区。

宁波港给宁波带来的不只是外贸经济效益,还有临港工业的发展。

二、长江三角洲都市圈优越的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 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有完整的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经济活动的集聚功能也在逐步增强。长三角城市间合作竞争并存、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上海的规模经济张力充沛,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能力越来越强;江苏的乡镇企业蓬勃向上,外资引进越来越多;浙江的私营经济发达,制造业走进世界市场。这些都对宁波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动作用。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长三角的龙头,可以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联动升级。宁波与上海地缘相邻,人文相近,交通便捷,长期以来两地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使得宁波较早接受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孕育了发展工商业的内在动力和现实基础。90年代,上海的一批临港型工业的项目相继落户宁波,宁波的不少企业和产品也通过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宁波北有“苏南模式”,南有“温州模式”。这两个模式对宁波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都起过一定作用。传统的“苏南模式”的核心是乡镇集体经济,如今是利用外资的模范,而“温州模式”的要义是个体私营经济[6]。宁波模式吸取了两者的优点,避免其消极方面,致力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宁波经济的发展之路是包含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特点的一种混合发展模式。

三、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

(一)大桥的开通,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

大桥的开通,使宁波市及广大浙东南地区与上海、苏南大部分地区公路运输距离缩短120 公里以上,形成上海、杭州、宁波之间“两小时交通圈”,宁波将从长三角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区域性的交通枢纽[7]。大桥通车后的通行费收入为成为了宁波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大桥的通车,降低了交通成本,节约了时间成本,从而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流

(二)大桥的开通,促进了要素流动,产生了资源的集聚

大桥的架设,打开了宁波的“北大门”,促进了人员、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与合作。如:嘉兴与宁波之间已在旅游、港口等方面开展合作,相互成为“一日游”目的地,并开通了宁波至嘉兴集装箱内支线航班。大桥的开通也促使相关地域特别是在大桥

两侧广阔的滩涂地的区位条件得到提升,对国内外工商企业、资本所有者和创业者的吸引力也更强。

(三)大桥的开通,拉动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改善最明显的是旅游业。大桥通车使得杭州湾北岸的人到杭州湾南岸旅游更加方便,宁波很快成为上海大都市的“后花园”。而且宁波保鲜蔬菜、农副产品和名贵花卉可以更快捷地运往上海等地。据市农业局统计,宁波市在2008 年的省农博会和上海绿博会上,共签下了8600 万元的订货合同。

(四)大桥的开通,改善了宁波港的集疏运条件,增强了港口竞争力

大桥的建成通车,促使了宁波市“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主骨架的基本形成,宁波市现代化交通格局的初步形成,改善了宁波市综合交通及宁波港的集疏运条件。大桥的开通使得杭州湾北岸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到达北仑港的运距缩短,这就促进了宁波港口腹地的拓展。在海向腹地上,2008 年,宁波市净增集装箱航线19 条,累计210条,其中远洋干线118 条,近洋支线47 条,内支线18条,内贸线27 条。在陆向腹地上,宁波市已在绍兴、金华、义乌、衢州、嘉兴、上饶、鹰潭等地建立了无水港。

对于宁波而言,外贸兴,则港口兴;外贸兴,则城市兴[8]。再加上宁波处于长三角地区邻近上海,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之后又促进了宁波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宁波的发展之路将越来越宽。

参考文献

[1] 杨吾扬,张国伍,等.交通运输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05

[2] 茅家琦.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杭州海关.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

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4] 王晓萍.宁波港与上海港的互动合作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2005(2)

[5] 唐巧天.回眸与展望:上海港与宁波港的发展历程.南通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

版.2008(24):30~34

[6]胡国民.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经验思考.宁波发展论坛.宁波党校学报

[J].2007(1)

[7] 鲁慧君.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一年对宁波发展的贡献分析.经济丛刊[J].2009(4):

26~28

[8] 邬和鸣.从“千军万马”到“万商云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实现宁波外贸新跨越.

三江论坛.2009(11)

武汉地理优势区位分析

武汉天文上风区位剖析 一、农业区位要素剖析 1.天然要素 地形:由舆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阵势低平或地形平整坦荡 数目:地广人稀地皮宽广,地皮房钱低 天气:由舆图判读出:是×天气,(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富足、日夜温差大) 水源:邻近水源(河道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富足,浇灌方便 泥土:是××泥土,泥土肥美深沉或泥土较肥美 2.人文要素 市场:该地域生齿浓厚或工矿业兴旺或都会较多,市场宽广(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邻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方便或河道交汇处,内河航运兴旺(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度政策的支撑(搀扶、鼓舞) 科技:科技程度高或科技兴旺 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丰厚,休息力薪水低 产业根底:产业兴旺,产业根底丰富 3.天然对农业的倒霉的区位要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高温、寒潮等气候灾祸;热量、光照、水源、泥土肥力等缺乏,酸碱度偏高 【典例】⑴、西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要素是: ①平原广大,耕地连片,利于大规模机器化操纵;②泥土肥美,土层深沉(或有肥美的黑土); ③温带季习尚候,光照富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浇灌水源富足。⑤人少地多,地皮减产潜力大;⑥交通兴旺,铁路公路网浓厚;⑦中国生齿浩繁,对粮食需求量大,大陆市场宽广; ⑧国度政策搀扶;⑨有辽中南重产业基地供应机器化设置装备摆设等。

⑵、秦淮一线以南水稻莳植业的区位要素:①亚寒带季习尚候,光热富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富足);②河道浩繁,浇灌水源富足;③阵势低平,泥土肥美、深沉(长江中卑鄙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方便,市场宽广;⑤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⑥种植汗青长久,传统经历丰厚。 【考虑】两广丘陵的农业地区范例重要是哪一种?该地区开展此农业范例的区位上风有哪些?从地皮应用的潜力看,该地区能够开展什么? 二、产业区位要素剖析 1.天然要素 质料:邻近某质料产地,质料富足──质料指向型产业 动力:邻近某动力产地(如煤、煤油、自然气、水能、风能…),动力富足──动力指向型 地皮:地皮平整坦荡,利于建厂 水源:邻近河道、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富足 2.经济要素 市场:生齿浓厚某人口麋集,市场宽广(对市场指向产业更显着)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道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方便 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休息麋集型产业 技能:科教兴旺或邻近初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休息力本质高──技能麋集型 农业根底:邻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根底丰富或农业兴旺 3.社会要素 国度政策:国度政策的搀扶、鼓舞,国度政策变革(处理失业的工场设在不红利的区位;为减少经济差距停止的西部大开辟) 国防平安:某期间国防需求

充分发挥海淀区位优势大力整合开发区域人才资源

充分发挥海淀区位优势大力整合开发区域人才资源 多年来,海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工作,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加强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为基本着力点,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挖掘人才内在潜力,发挥队伍整体优势,用好、用活、用足区域各类人才资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海淀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整合开发人才资源是海淀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 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海淀区最具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也是推进海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淀在人才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一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地,二是国家级专家人才的聚集地,三是各行各业人才的集散地。如何把各种性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资源整合起来,更好地盘活利用,以促进区域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成为当前全区人才工作的迫切任务和重要举措。 二、海淀区整合开发各类人才资源的创新实践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海淀、大人才、大服务、大发展”为理念,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服务引导、推动合作,努力突破体制、行业、身份局限,引导、促进各层次、各领域的人才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人才资源在海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智力支撑作用。 一是搭建高层沟通平台,建立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协调机制。建立了驻区单位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先后达成了军民共建医疗示范工程、动漫创意产业合作等10多个合作项目,形成了人才资源整合开发的长效机制。 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优秀人才共同培养机制。建立“资本+技术+人才”的运作模式,促进优秀人才的联合培养和共同使用,推动区域人才资源整合开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三是搭建咨询问政平台,建立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机制。通过吸收各类区域专家加入人大、政协队伍等多种途径,搭建咨询问政平台,发挥区域高层次人才的参谋智囊作用。 四是搭建多方互动平台,建立优秀人才学习交流机制。积极推动区属与区域之间、不同体制之间、城乡之间人才跨领域、跨单位学习交流,尝试开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培养工作。 五是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建立区域人才流动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 六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域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分门别类建立各行各业高层次专家人才数据库,加大区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人才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七是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建立人才合作开发激励机制,注重加强对人才扶持政策、具体措施、成功经验、典型范例的舆论宣传,营造“多方参与、广泛协作、相互开放、共同受益”的社会氛围。 三、整合开发区域人才资源工作的体会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是前提。第二,突出共同发展是宗旨。第三,创新体制机制是关键。第四,加强服务引导是保障。

城市区位因素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C 2.D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地区某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地PM2.5的污染源主要有() A.汽车尾气,建设施工扬尘 B.工业燃煤,土壤扬尘 C.工业燃煤,汽车尾气 D.生活燃煤,汽车尾气 4.下列关于图中用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不便,布局不合理 B.商贸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广,交通便利 C.重工业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D.仓储区靠近港口和过境干线,便于货物集散 【答案】 3.C 4.D 完成5~6题。

5.图中曲线能表示城市地租由市中心向外变化特点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6.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大型综合商场从市中心向二环路以外迁移,主要原因是() A.二环路以外地租上升 B.二环路以外人流量更大 C.市中心人口不断减少 D.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答案】 5.C 6.D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略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的主要地域形态是()

A.组合式B.条带式 C.集中式D.分散式 8.该城市功能区() A.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商业园区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C.造纸厂可以布局在F处工业区 D.服装厂最适宜布局在E处 【答案】7.C8.A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城市功能区的区分方法及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例1.2013年,北京市在优先保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优势产业用地供应的原则下,制定了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商业服务用地较少的原因是() A.公用事业的发展 B.该市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C.金融业和工矿业的发展 D.商业服务业高度集聚 (2)该土地供应计划最有利于该市()

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区位优势推动全区经济社会 又好又快发展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从长清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和融合省会城市的急剧扩张和辐射,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 撤县设区使我区成为省城的一部分,我区的发展也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形成“一带一城一区”的“带状分片组团”式城市格局的开展实施,我区已不仅仅是省城的一部分,而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点。对接我区一直倡导实施的发展济南经济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现有主城区、高校科技园区、省级五峰山旅游度假区等“五大片区”的发展思路。短短几年时间,“五大片区”迅速崛起,省会新城区框架全面展开。目前,“五大片区”规划面积已达160平方公里,形成了梯度明显、功能互补、规模适度的空间布局。济南经济开发区和高校科技园“两大亮点”成效显著,成为引领省会城市西进、拉动省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区域。济南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招商引资大见成效。目前,已有山东师大等10所高校入驻大学科技园,在校师

生13万多人,完成投资70多亿元,成功走出了一条“规划一步到位、集约利用土地、妥善安置农民、带动新区开发,人文、生态、环境、资源与建设协调互动”的路子。农高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五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已全面完成。 下一步我区进一步做大做强“五大片区”。济南经济开发区,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搞好工业项目建设,争取再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尽快打造成为山东省中西部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学科技园,重点围绕入住师生,从教学和生活等方面,全力搞好服务,继续搞好院校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桥涵、医疗、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政务商住区,继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加快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汽摩商城片区开发步伐,推进西南外环、宾馆改造等项目的实施,继续搞好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搞好城市公园建设。五峰山旅游度假区和农高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加快104国道沿线区域和经十西路及延长线区域“两个经济发展新亮点”的规划建设。104国道沿线区域,重点发挥大学科技园的龙头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学研产一体化的科技研发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新型、高科技产业基地,重点实施好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和创业园项目。经十西路及延长线区域,重点发挥济南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和政务商住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承载作用,承接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及相关产业,按照“园中园”发展模

分析区位优势

分析区位优势 1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创新环境较好。 2印度南鄙的班加罗尔、钦奈、海德拉巴在英国殖民地时期就被称为三大科技城,如今依靠国家长远的战略决策,基于完整的软件人才培育系统,独特的海外印侨祖居地背景,在班加罗尔的带动下,形成交相辉映的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印度计算机软件业“金三角”形成的条件。(8分) 工业基础良好,国家政策支持,技术人员优势,资金来源丰富,工业集聚效应。 3 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10分) 邻近台湾,利于经贸合作;(2分)是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或台资)与先进技术;(2分)拥有铁路、公路和海港,海陆交通便利;(2分)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2分)劳动力和土地价格相对较低。(2分)

传统农业区位 【1】评价甲地小麦种植的自然区位条件。(10分) 利:地形相对较平坦(2分),土壤肥沃(2分),利于种植业发展;夏季水热组合较好,日照时间较长,能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求(2分);河流流经,有灌溉水源(2分)。弊:纬度高,易发生低温冻害(2分) 分析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自 然条件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有灌溉水源(或土壤肥沃)。 不利:降水变率大,多旱涝灾害;冬季气温低,受寒潮影响。 简述汾河谷地的成因,说明该谷地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8分) 地层断裂下沉(或地质构造形成地堑),(2分)河流堆积形成汾河谷地。(2分) (比周围山地)热量条件好,利于作物生长;(1分)河流经过,有灌溉水源;(1分)土层深厚、肥沃;(1分)地势平坦,便于耕作(1分)。 农业区位改变 目前北京“菜篮子”里的蔬菜更加丰富多样了,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交通改善,保鲜技术提高,政策支持加大,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市场需求量增大等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条件。 消费者对乳品需求的增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乳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内蒙古东中部地区形成了一条绵延上千千米的“奶牛带”,饲养着130多万头奶牛,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乳产品产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简述该地区乳产品产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科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工业区位 说明该区域南部发展有色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8分)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矿、金矿等(2分);煤炭资源丰富(2分);国外市场需求量大(2分);铁路交通便利(2分) 南非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区位条件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和丰富的经验;开采技术水平高;国际市场广大;铁路、公路、海运运输方式多样,交通便利;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政策支持。答出五

发挥区位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00六年七月八日至十六日,我跟随市委领导赴香港考察学习,受益匪浅,感受颇深。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广东省南面、珠江口东侧,南临南中国海,北接广东省深圳市,总面积为1070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与离岛四大部分。香港海岸线非常曲折,湾深港多。九龙与港岛间的维多利亚港,地处台湾海峡与南海的交汇处,遥望太平洋,是亚洲及世界的重要海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260多个离岛组成,香港得名于香 江! 香港岛及九龙半岛是香港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区域。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 一、要发展经济,必须树立了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在亚洲 仅次于日本。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 5%左右。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香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区 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响堂管理区是一个在我市落后的镇区,如何推动响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香港的发展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招商工作力度,要把招项目、引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和推动力来抓,形成人人讲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1、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一切服从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多做,阻碍开放发展的事情不为;突破狭隘部门利益的束缚,讲政治、讲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防止和克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置发展大局于不顾的思想行为。 2、强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 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定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开放,没有大项目就谈不上大发展。 3、强化自我发展观念。我们有些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没有开动脑筋想办法加以发展,凡事总是等待上级的落实,依赖上级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级投入了资金,他们的脑子才会转动起来,否则,他们的这些领域永远是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极大地影响了全局的发展。因此,只有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致力于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特别是在筹措资金上,要真正摒弃“等、靠、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可以用部分优良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强化服务观念。加快发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业主。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培育当地投 资业,更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投资者。只有培育、引进一大批业主,兴办一批大企业,才能搞活一方经济。我们当地领导干部要学习像香港那样的政府,为客商服务的意识,要

(完整)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2.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市场和交通 B.交通和劳动力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3.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4.下列农业区的气候特征与a图类似的是() A.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区 B.美国的棉花带 C.中国的春小麦区 D.法国的葡萄园种植区 5.影响乳制品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市场需求量 C.技术力量 D.廉价的劳动力 6.为了乳制品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企业应该() A.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走劳动密集型的道路 B.利用我国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资源密集型道路 C.加强科技投入,走技术密集型道路 D.不断扩大规模,以抢占市场份额 下图表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天然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三曲线表示天然原料和科技要素的分别是()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②③ 8.下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与①曲线变化大致吻合的是() A.制糖厂 B.纺织厂 C.啤酒厂 D.飞机制造厂 下图中数字表示四种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情况。读图完成9~10题。 9.工业区位选择时,宜优先考虑原料产地的最有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城市的增长与①工业部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苏黎世 B.阿伯丁 C.攀枝花 D.旧金山 2005年2~3月,世界铁矿石价格猛涨,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下图是“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主要受益国家是() A.中国、日本、印度 B.德国、美国、法国 C.巴西、澳大利亚、印度 D.马来西亚、印尼、埃及 12.“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揭示了() A.煤炭、铁矿石价格上涨对钢铁工业的影响 B.原料对钢铁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 一.区位问题的类型 (一)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如果题目中设计到这类的问题,答案要点一般从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这两个方面来答题 批注,此题问题只是选择其中某一个要素来回答,合理的话条件是什么?如果不合理,那条件又是什么,?比如评价我国东北农业的区位条件? 答案要点:有利的:自然: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资源丰富;地表有深厚的黑土,土壤肥沃。社会条件地广人稀,有利于大规模的耕作,机械化水平高。不利的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易受寒潮的影响,有低温冻害 (二)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三)几个区位方案比较注:此类比较问题,如比较区位条件的不同,那么在答这类问题时,把各自的条件一一罗列出来,再选择那些是不同的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 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1.农业区位(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2.工业区位(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3.城市的区位(1)区位要素(宏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②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矿产);交通运输;政治;军事;宗教。③新兴要素:科技;旅游。(2)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区位因素(微观)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流向、气候(风向)、植被分布。②历史因素:城市职能、知名度。③经济因素:距市中区的距离、交通的通达度。④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 4.交通的区位(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①经济因素(决定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②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③科技因素(保障因素)。④自然因素(制约因素):地形;地质;气候。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文化廊坊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文化廊坊 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文化廊坊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城市文化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廊坊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廊坊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廊坊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目前文化产业整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采取主动的应对措施加快产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面临机遇和挑战,廊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解放思想、政策扶持、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的经验、实施人才战略等方面制定策略,提高文化产业的层次和竞争力,把廊坊市文化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区位优势;文化产业;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88-02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与空间都直接受其资源拥有量的制约。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存量以及如何有意识地培育新的资源优势,对一个城市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廊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其“三二一”产业倒拉格局的发展,而在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文化资源,无疑是廊坊城市化发展最经济、最富战略眼光的选择。 一、廊坊的区位优势分析 廊坊地处京津两大都市之间,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地理和人力资源、秀美宜人的环境、淳朴好客的民风和古老的文化,拥有现代科技带来的城市文明,又不失大自然赋予的田园风情,既可依托京津高密度的人才和科研体系,又拥有发达便利的交通网带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作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半小时进京下卫、一小时上天入海”,快捷便利我交通运输和通讯等条件,使廊坊市成为面向京津两市、渤海湾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市场的重要枢纽。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构建、天津新港的建设和北京

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

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一)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0、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深圳特区的区位条件分析

《经济地理学》论文 深圳特区的区位条件分析 巫春林 201131160221 11级土管1班 学院名称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2月09日指导老师马晓茗

摘要 2010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确定深圳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shenzhe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是中国南部美丽的滨海城市,有辽阔的海域连接南海和太平洋。深圳毗邻香港,市域边界设有全国最多的出入境口岸。深圳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12年经济总量居中国大陆第四位。 本文将对深圳特区进行区位分析,得出深圳的优势点,并且阐述如果要进行区域合作,深圳的合作基础是什么。 关键词深圳特区区位条件因素

Geographic conditions of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alysis Wu Chunlin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a:August 2010 , the State Council approved the " Shenzhen City Master Plan ( 2010-2020 ) " OK Shenzhen as " China 's special economic zones , the national economic center of the city and an international city ." Shenzhen (shenzhen) is one of the vice- provincial cities of the PRC, plans to municipalities , national civilized city , garden city , is one of China's four major cities, international air and sea hub and an important foreign trade port ; since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Special Economic Zone ,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windows , has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city , and created a world-renowned "Shenzhen speed" , is China's major high-tech R & D and manufacturing base ; is the beautiful coastal city in southern China , has vast South China Sea and connecting waters of the Pacific Ocean. Shenzhen borders Hong Kong, the city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domain boundaries ports of entry . Shenzhen is one of China 's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 in 2012 the total economy ranks fourth in China . This article will be District Analysis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 Shenzhen drawn vantage point , and if you want to elaborate regional cooperation , what i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in Shenzhen . Key words: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geographic conditions factors

区位条件专题归纳整理

农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工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工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工业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农业 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发挥区域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水泉镇是我区唯一一个黄河流经的镇,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已形成了一些科技含量高、有规模、有市场、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一、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以陡城、下村、双岔村为主的日光温室科技示范园区,日光温室达到1200座,面积达到1000亩,以西甜瓜、反季节蔬菜种植为主。 2、以中村、陡城、玉碗泉村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2005年玉米制种面积约6000亩,产值达800万元。 3、以小黄湾、下村、野麻村为主的双膜小弓棚和冷棚早熟西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500亩,产值达百万元。 4、以贾庄、杨岭、旱坪川村为主的肉猪养殖基地,猪存栏达1.57万头,年出栏达3万头,其中益丰养殖场为龙头的规模养殖户54户,养殖规模均在百头以上;水泉镇肉猪屠宰场正在建设之中。 5、以牙沟水、陡城、杨岭村为主的养鸡业发展迅速,鸡存栏达26万只,年产蛋700万公斤,千只以上的养殖户84户。 6、以黄湾小康专业养殖场、月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养牛业发展迅速,全镇肉牛存栏达600头,建成了白

银博康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屠宰场)。 二、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1、主导产业: (1)以制种为主的种子产业。种子公司已与四川、湖北等省种子公司、科研单位建成合作关系,每年制种面积10000-12000亩,已形成了典型的订单农业。今后应创造条件,继续实行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逐年扩大制种面积,使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2)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主要抓好日光温室西甜瓜生产,大力发展小拱棚、塑料大棚及大田西甜瓜,使园区内西甜瓜面积达到10000亩,其中核心区内稳定在1000亩,辅射带动全区西甜瓜面积达到15000亩,其中标准化无公害面积达到2000亩。 (3)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陡城核心示范园600亩日光温室,其中300亩就是辣椒,而且产量高,品质优,今后继续壮大辣子产业,并辐射带动小拱棚蔬菜、大田蔬菜的发展,面积达到3000亩。 2、核心技术: (1)大力提高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全面推广白银二代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并逐步推广日光温室三代技术。 (2)全面推广日光温室滴灌技术。目前有40%的日光温室未配备滴灌设备,今后2—3年内要将已建成的日光温室

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是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的。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8个县市区,总人口640.09万。中心城区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63.8万。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荆州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首位,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平原林业等优势产业。荆州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轻工、化工、纺织、电子等五大工业门类,是湖北省重要的纺织、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其区域优势主要有: 1.地理优势 从地理上看,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裹樊。。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平稳的地势使得交通运输较为方便,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从气候上看,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成就了“鱼米之乡”。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2.交通运输优势 在荆州市境内有318国道\207国道、G50沪渝(原汉宜)高速公路\G55二广(原襄荆)高速公路呈十字状交汇,有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在建)、荆岳长江公路铁路大桥(已规划),还有14条省级公路以及多条县乡公路。荆州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总通车里程近一万公里,城区内客运站主要有沙市区的长途车站、红门路沙市汽车客运站、江津路车站、燎原车站和荆州区楚都车站(江陵等车站合并),由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 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长江483 公里黄金水道穿越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横贯荆州城区的汉宜高速铁路作为国家的“四横四纵骨架客运专线”之一的沪汉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另外荆(州)——岳(阳)的铁路定于2009年底开工。荆州从此将结束没有火车客运的历史。

发挥区位优势

发挥区位优势、突出蔬菜产业 加快农民全部增收步伐 中共大桥社区党支部在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大会上 交流材料 我村位于钟山区西北部,距离市中心区15公里,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辖九个村民小组,1040户、4013人(男2118人,女1895人),劳动力2240人,海拔1500——1800米之间,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无霜期228——242天。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200亩发展到今2000亩。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蔬菜种植及畜牧养殖,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农村,九个村民小组均通公路,八个组以实施了连户通路硬化,节水灌溉工程覆盖1500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5600元,2011年为5750元。 我作为一名村支部书记怎样正确引导村民、加快发展、加快转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引种试验为准绳,依靠城区优势,积极调整蔬菜产业结构,进行品种换代更新,带动养殖业发展,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工作思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城乡餐桌计划,狠抓蔬菜产业发展,为推进农民增收打牢经济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蔬菜产业发展打牢物质基础。狠抓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农民提高科技含量。狠抓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为农民提高市场商品蔬菜竞争力。狠抓养殖业发展,为蔬菜产业提供肥源保障。狠抓蔬菜协会组织建设,保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搭建产业平台。 通过几年学习培训的工作努力,在区委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蔬菜产业呈现了突飞猛进。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200亩扩展到2000亩。每年向城区市场提供商品菜1.2万吨,创产值1200万元。畜牧产业向前发展。全村建成三元杂交仔猪基地,现养殖能繁殖母猪800余头,年存栏仔猪1.6万头,商品猪养殖存栏0.6万头,出栏0.5万头。蛋鸡养殖发展到6万羽,畜牧产值创收1139万元。实现了全村两大产业总产值23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1500元增加到2011年的5750元。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取得新突破,基本农田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加强。广大村民科技种植含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畜牧产业迈向新机制,我们的主要体现是在六个方面。 一、发挥区位优势,围绕城市消费培育主导产业,为全面推进农民增收及新农村建设壮大经济支柱。我在实现中深深体会到,我村是一个纯农业村,辖区内无任何矿产资源,要正确引导广大村民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养殖业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济实力支撑。离开了经济基础,一切都是空谈。改革开放前,我村虽然地处城郊厂矿,但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村民吃不饱、穿不暖、有怨气,改革开放后,我村就有了很大发展,但和先进发达村比,差距越拉越大,干部群众也十分着急,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充分利用土壤肥、水源好、交通便利的优势,围绕城市和矿区对农产品的需求,实施餐桌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高原: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 ④河流:提供水源; 提供水运: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 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 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 河流的军事防卫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

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 黄金——约翰内斯堡 有色金属——金昌 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 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 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 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 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④军事 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

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 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 2、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一般模式(见学案) 例:武汉的区位优势: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距离铁矿近;水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湖北省省会;工业基础好;农业基础好 3、城市应建在河流的凹岸: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严重,水比较深,码头应建在凹岸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