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

农业与工业
农业与工业

2.密集农业、自给农业

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小农经营——家庭为单位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水平低(日本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旱涝灾害频繁)

科技水平低(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

4.亚洲以外的产稻区:非洲的埃及、尼日利

亚,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的古巴、

委内瑞拉、巴西。

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采用旱地直播技术进行生产。

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牲畜。

2.牧牛为主的:美国、阿根廷

养羊为主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3.著名案例——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熟

悉地图)

有利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

低,离海港近。

变化:印第安人——游牧,粗放经营

欧洲人——人工草场,密集农业

发展机遇:海上冷冻船的发明,牛肉出口到西欧

促进牧牛发展的主要措施:

培育良种牛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修铁路到布宜诺斯艾处斯港)

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

1.种植的主要作物:小麦、玉米

2.基本特征(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

率高。

3.分布的主要国家: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

俄罗斯、乌克兰

4.家庭农场(注:我国东北、西北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是国营农场)

5.著名案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地区——中部平原

优越的区位条件:

(1)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2)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3)地广人稀

(4)高度发达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

每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有用飞机。

(5)先进的科技——庞大而且免费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混合农业——谷物和牲畜的混合农业

1.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温带地区)

2.主要劳动对象——小麦、玉米、猪、牛、羊

3.中国珠江三角洲的新颖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果、树、桑树、鱼)

著名的案例——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小麦——牧羊带)

1.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出口国。

2.小麦和羊毛的主要产区在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

3.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有三个优点: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小麦、牧草或休耕,保持麦田的肥力,种植饲料饲养绵羊,羊粪作肥料(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小麦秋播忙(冬小麦)——冬季养羊忙——春季小麦收割忙

(南半球的季节)

(3)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4.家庭农场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

5.家产品主要出口对象——英国

6.主要限制性条件——灌溉(水源不足)

原因——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是东部海洋气流的背风坡的雨影区

解决措施——将大分水岭东部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图)

乳畜业——牛奶、奶制品

1分布——西欧、美国五大湖地区

2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条件

自然: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气温的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平原面积广阔,有利于规模化经营。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高,消费市场广阔;交通发达;机械化程度高

工业生产活动

1.工业生产的需要的条件:劳动力、动力、厂房设备、

2.工业生产的制约因素:科学技术、政府政策、资金、管理等

一种原料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而一种产品又可能由多种原料加工、组装或化合而成。3.工业的投入——产出

投入: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料、零部件

产出:产品、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部分可再循环利用)

4.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比较的特点:工业对自然因素一般不要求更多的投入,工业生产在地域上比农业生产灵活得多,除极少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外,绝大部分的工业可在任何季节连续生产。

工业企业要求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农业也一样),一方面研制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加强对工人的业务培训。

重工业产品——满足生产的需要(钢铁、机械、化工、农药等)

轻工业产品——满足生活的需要(食品、服装、电视机、电冰箱等)

5.工业的发展

工业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少数发展中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

工业仍然有集中分布的特点:欧洲、北美、日本等

6.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英国蒸汽机纺织钢铁

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鲁尔区美国东北部电气化

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

第三次20世纪50年代硅谷九州岛慕尼黑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技术

7.工业对原料和劳动力投入的变化:

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工业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向中小批量定制的生产方式发展

工业的区位选择

鞍钢的区位:接近原料、燃料产地、消费市场

宝钢的区位: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运输供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 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当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

2 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常把工厂建在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

3 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

(1)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2)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3)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火电厂、水电站)

(4)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5)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

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 交通运输一直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力(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三湾一海地带、我国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注意: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什么地方交通都发达)

3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 工业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逐渐增加

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国防安全的需要:我国20世纪50年代内建设的一些大型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政策: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政策:缩小内地与沿海的经济发展差距

政府补贴政策:解决就业问题,工厂建在不营利的地区(包头、鞍山的棉纺织工业)厂商的个人爱好:投资家乡

工业惯性: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

环境需求:工业三废

有水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工厂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化工厂

炼油厂污染空气

水泥厂

酿造厂

发电厂污染水源

钢铁厂

印染厂

造纸厂

电镀厂固体废弃物污染

皮革厂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联系

投入与产出上的联系:汽车厂与各零部件工厂之间

生产空间上的联系: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里的无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

信息联系:计算机网络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1 工业集聚

原因: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集聚的主要部门: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工区、小批量生产的新兴工业区。

新兴工业区之间既竞争,又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2 工业分散可以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形成。

论农业和工业的关系

工业和农业的博弈 ——读《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的讲话。它的基本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它的基本精神是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它系统的论述了建国初期农业与工业,经济与政治,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和指导方针,是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其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任何国家都是经过农业社会才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更是如此。而且中国当时拥有近5亿人口,新中国政权要想稳固,必须解决这五亿人的吃饭问题。所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多次提到。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社会主义的伟大导师列宁也敏锐地发现了农业的重要性。他曾经说过,“要发展经济,必须发展农业。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工业情况的改善”。 我十分赞同他们的看法。我认为,农业是一切产业的基础。农业是吸收工业品的市场,并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如果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品的市场就打不开,同时,工业的原材料供应业无法得到保障,那么工业就没有办法继续向前发展。而且农业的发展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了。五亿人也就稳定了”(毛泽东语)。如果农业发展不好,人民的温饱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不但工业无法发展,社会秩序也将陷入一片混乱。所以,毛泽东等人才会不断地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工业作为大部分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直处在核心位置。特别是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安全与前途命运。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无法战胜新兴的工业国的。一个重工业薄弱的国家,即使取得了独立,也无法捍卫革命胜利的果实。当时中国虽然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但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的敌视与封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打破

农业与二三产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依存关系 摘要:无论社会怎样进步,生产怎样发展,农业是基础这一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不会改变的。本文将对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三产业的地位、作用等进行分析,以研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关键词:农业地位、作用、工业化、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依存关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替代计划经济体制, 日益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逐步下降。据此, 有人认为农业已不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 应改变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按市场竞争原则, 优先发展那些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一些地方在土作中, 甚至把农业放在末位。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基础地位, 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 虽然我们必须承认在封建社会,农业不但是整个经济的基础,而且还是整个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工业革命以来,这一切却犹如往日黄花,再难寻觅。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要靠农业生存,农业仍旧还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但也只是基础而已,至于主宰整个经济的荣耀,则早已让位给新生的用钢铁武装起来的工业了。 但我们也应该认清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农产品原料,为工业品提供重要的市场,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设提供了相当多的资金积累。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都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三大产业的关系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加强农业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是正确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离开了工业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农业也无法实现现代化。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解决工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工农业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正确的方针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而不能把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先后发展的关系。 三大产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大产业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论中国农村发展问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论中国农业发展问题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是主要问题,各国为经济发展都做着不同的努力。不可否认,有些国家成功的开辟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有许多值得我们中国借鉴和学习,但是是不是经济发展就要一味盲目跟风或者照抄照搬呢?我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中国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从先进走向落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从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开始,农业一直是我们中国的重点与基础。古老的农耕文明养育了数千中华儿女,也让我们在封建社会中前期领先于世界,然而,当工业文明的号角响起之时,中国固守封建,固步自封,不肯迈出重要的一步。在时代的面前,中国并没有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继续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无疑,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诚然,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必须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独发展农业已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在工业化开始之际,如何将工业化与农业结合起来才是发展的正道。 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做的。在中国努力从农业过迈向工业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不少理论与做出的实际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这样写道: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的确,如何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是个发展农业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农民都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如何协调和处理它们的关系至关重要。而在当时情况下,要想迅速发张生产力,将工业摆在突出位置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决策。 毛主席说:“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我们对于农业、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毛泽东同志鉴于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刚刚起步的工业化过程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在《论十大关系》中精辟地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须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强调指出,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就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嗣后,毛泽东在《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文中均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毛泽东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为了发展重工业,必须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虽然还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方针,但已从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农业衰退中看

高考地理练习试题:中国的工业与农业

高考地理练习试题:中国的工业与农业 〔中国的农业与工业〕 红星中学乐建荣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图1为我国苹果主产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我国的苹果主产区要紧分布在〔〕 A 、河流沿岸 B 、高原、丘陵地区 C 、少数民族聚居区 D 、鲁、辽、陕、赣等省区 2.与图中西部苹果主产区相比,东部苹果主产区的 优势条件是〔〕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C.技术水平高,交通运输便利 D.政策支持,廉价劳动力丰富 3.妨碍苹果浓缩果汁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原料 C.市场 D.交通 读图2,回答4--5题。 4、合理的棉纺织工业布局应位于图中〔〕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以下几组省区〔市〕按①-②-③-④排列的是〔〕 A 、山东-四川-西藏-江苏 B 、河北-新疆-青海-广东 C 、浙江-辽宁-湖北-北京 D 、安徽-重庆-湖南-河南 广西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进展了氧 化铝和电解铝工业,这将会吸引铝电缆、 铝铸件和铝连轧等加工企业在此集聚。回答6—7题。 6、这些企业在那个地方集聚的目的是 〔〕 A 、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 B 、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 C 、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 D 、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 7、当地电解铝工业进展的能源优势是 〔〕 A 、火电 B 、水电 C 、核电 D 、风能 读图3《我国冬小麦发育及收获进度图》,回答8—9题。 图1 图2

8、妨碍我国冬小麦分布区的发育期及收获进度不同的要紧因素是:〔〕 A、地形 B、降水 C、热量 D、科技 9、关于图中处于冬小麦发育期及收获进度不同阶段地区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处于①阶段的地区,光热充足,人口稀少,冬小麦商品率高 B、处于②阶段的地区,水旱灾害对冬小麦生产威胁大 C、处于③阶段的地区,地形复杂是冬小麦生长最大制约因素 D、处于④阶段的地区,自然条件差,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低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10—11题。 10、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要紧缘故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1、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要紧是为了〔〕 A.调节大气湿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图4表示甲—己六种农业类型的经营特色,右图示意某种农业的活动模式。读图回答下面12—13题。 12、图4左图中甲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水稻种植业 13、图4右图所示农业活动模式,与左图中哪一农业类型的经营特色一致() A、乙 B、丁 C、戊 D、己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图5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据此回答14—15题。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思考)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也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入,专业化生产的现代经济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人口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并向一定区域集中,现代城镇由此产生。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工业发展产生了规模经济效应,辐射带动作用极大增加,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而且,现代交通不断改善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集中节约了交易成本,降低了自然条件对工业发展的限制。 农业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发展需要农业为其提供生产原料。如果农业生产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工业原料,工业生产将受到极大限制。反过来,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经营提供了支撑。工业水平的提高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现代机器开始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由于劳动、资本、技术在农业投入结构的变化,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城市化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需要农业生产为城市人口提供基础性物质保障。由于城市人口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业除了提供粮食等基础生活资料外,还必须满足城市人口的其他要求。这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市场化、商品化的条件。 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资金以及市场等外部条件。这其中,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使工业化的规模效应增加和交易费用的降低。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这样一种趋势开始出现。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实际条件,大力推进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明显脱节。由于工业化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人们进入城市后不能寻找到工作机会,出现大规模的非正式就业人群,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激进的城市化过程并没有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反而破坏了农农业发展的基础。城市的扩展侵占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生产要素单向地流向城市,大量地农村资源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 —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著地突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由于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薄弱的经济基础未能解决“两个矛盾”,毛泽东指出,以工业化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毛泽东同志认为,重工业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重工业发展了,才能为农业、轻工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而为了真正使我国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快些,毛泽东同志既总结了前苏联的教训,也结合了我国的经验,指出:“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这也就是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农业、轻工业为出发点。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则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不合理的。因此,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因此,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

《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

《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张先生的作品,大概是在2012年。当时考研的学校指定的一门考试教材是《发展经济学》,为了应付考试,书上的知识背的滚瓜烂熟,然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有些欠缺。2016年来到华科,获张培刚发展基金会赠书两本:中文版《农业与工业化》以及英文版。初次看到中文版的封面时颇有感触,镰刀与麦穗,非常贴切而又富有深意的设计。怀着一份敬意,现在开始我们的阅读旅程。 回顾张老的一生,几多繁华、几度风雨、几经坎坷。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得张先生对于农业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大学时期在武汉大学求学的经历,为以后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934年大学毕业后,张先生进入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从事了六年之久的农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先生多次参与到地方的乡镇调研,并写成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等著作,同时还在多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这一系列的成长工作经历为后来先生到哈佛留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对后来论文的选题颇有影响。1941年先生进入康桥哈佛大学开始了留学生涯,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先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极大的升华和提高。1945年张先生完成《农业与工业化》的英文初稿,后该文获得 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这对于当时的华人来说绝对是极大的荣耀。七十几年过去了,张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中的一些理论在当下仍然适用,如重视农业的发展、改革土地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然后造化弄人,张先生归国后搞了近10年的总务行政工作,后又教了逾十年的政治课,紧接着是10年的“文化大革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完全无暇自己擅长的经济学术研究。学术生涯停滞了几十年,人生最黄金的时光竟就这样蹉跎。董辅礽教授曾感慨说:“张培刚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过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泯灭了……”才华不得施展,人才埋没多年,这无疑不是一个时代莫大的悲哀! 20世纪八十年代,张先生拟将《农业与工业化》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即原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分标题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中卷分标题为《大战后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下卷分标题为《社会主义中国农业与工业化问题研究》。在对三卷书进行详细阅读后,我对张先生的敬仰之情不禁又增添了几分。书中严谨细致的文笔、规范的引用及在当时具有引领性的思想都令我印象深刻。本文的主要着重点是对上卷内容的把握,并辅以中下卷中对相关问题再论述的见解。 上卷开篇总论部分主要是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评述,主要涉及工业与农业的基本概念及全篇所用之局部均衡、区位分析等方法。关于农业与工业的基本概念,张先生听从库兹涅茨教授的建议放到了附录部分。对于这一点的做法,我赞同杨联陛先生的看法,这两

工业农业的发展

工业农业的发展 【摘要】: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的发展,使一部分 劳动力得到解放,专业从事手工业,在此基础上,剩余农产 品的流通和手工业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得到发展近几年, 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合川县农村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根据总体发展规划, 在对全县农村工业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结构充分认识的基础 上,确定了农村工业企业中的优势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业工业农村发展。 1、农业发展与工业化是高度统一的关系。 1.1、农业与工业本身是密不可分的。 农业是一种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性很多的产业,其他各业都离不开农业,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假设没有农产品供给,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失 去存在的基础;没有农产品供给,部分工业如轻工业、纺织工业等就会成为无本 之源。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1]。 1.2、工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农业。 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工业,与工业有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大而化之。什么 是工业化[2]?我的理解是,工业生产的爆发性的扩张,这种扩张来自工业内部的 质的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产业的全方位的嬗变。就农 业对工业的影响而言其在工业化过程中要从有关方面支持工业,在工业化中期, 工业离不开农业的市场贡献,如果农村市场、农民市场不打开,没有相应的消费 工业产品的能力,工业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工业化高级阶段,更离不开农

业,这时农业既要为80%以上非农业人口提供食品,又要为发达的轻纺工业提 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1.3、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只有在农业与 工业同时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工业化。 英国之所以在欧洲能最早实现工业化,主要是这个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农业长期强于欧洲其他各国[2]。美国也是这样,从建国之初,美国就把农业作为其他各个产业的基础来对待。反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如阿根延、智利,为了急于实现工业化而轻视农业,结果由于农业的衰退而影响工业的发展,至今 也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 2、充分利用工业化机遇,构建农业工业化。 本文的意思为,广泛采用工业生产成果包括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这一概念包括七个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为七个转向[5]: 一是农业劳动由以体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为主; 二是农业决策由以经验决策为主转向以科学决策为主; 三是农业现场管理由以人工为主转向以自动化为主; 四是农产品销售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 五是农业市场以本地区为主转向以外地区甚至以境外地区为主; 六是农业经营由以农业本身为主转向以非农产业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需求发 展为主; 七是农业发展由以粗放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型再生产为主。 3、沉着应对入世,加快农业工业化建设[3]。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关系(一)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关系(一)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是一对联系大于区别的概念;只有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无论从理论角度研究,还是从实践角度探索,都是一对联系远远大于区别的概念。只有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握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才有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是18世纪60年代后,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使机器逐步取代手工劳动而诞生了近代工业后才出现的一个名词。 首先,工业化是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作不同的理解。对工业化一词最为流行的解释是将工业化描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这是着眼于工业发展角度给定的定义,强调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工业发展。有的学者将工业化定义为: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过程。显然,这是着眼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给定的定义,强调的是通过发展工业,使一国的农业部门转向工业部门。有的学者认为:工业化是近代工业通过自身的变革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使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都得到改造的过程。这一定义着眼于对工业化内容的全面把握,强调工业化概念的综合性。东方学术界往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工业化的内涵,或者

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或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工业化。此外,有的学者强调生产的物质结构变化,着眼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与产业关系的变化来定义工业化。由此可见工业化内涵的丰富性。笔者认为,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中心向以工业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运用新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门类齐全、结构和分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工业地位上升,超过农业;三是在经济发展中能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科技装备。 其次,工业化是个综合概念,有着特定的层次性规范。工业化是个有着复杂而深刻内涵的综合性概念。例如狭义的工业化概念解释为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概念则是指工业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过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和导致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变化。 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的基本涵义由浅入深可呈现以下四个层次:一是工业本身的发展;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是社会经济突出的变革;四是文化层次上的变革。 再次,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必须在过程中理解。尽管上述诸表述的着眼点不同,但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一致性,这就是工业化是个动态概念,工业化是个过程。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就将工业化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并给定相应的检验指标。 从城市化的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0%为初期阶段,30%为中

2019-2020年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二)中国的农业和工业(三)

2019-2020年中国人文地理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二)中国的农业和工业(三) 1、中国的人口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注意]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 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 ⑵人口增长: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⑶人口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③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使农村过剩劳动力部分得到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就业、交通、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带来很大压力。④人口老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化、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发展很快。人口老化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同时,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娱乐、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等问题,使老年人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补充]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有六个方面的特点:①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②城市化发展较快。③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④老龄化进程加快。⑤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⑥家庭户规模继续减小。 2、中国的民族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92%。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1500多万人。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各民族的地区分状况: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 第三节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1、中国的农业 主要内容见已发的农业相关内容补充 ⑴种植业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受气候条件

2020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2020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顾农业如何而竭尽全力地推动单一的工业化,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停 滞和衰退,工业也受此影响而没有多大进展,在农村和在城市,到处 都能见到失业和贫困的人口。 (一)对农业作用理解的变化 1、配第-克拉克法则 配第-克拉克法则认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越来越高。各部门的劳动力构成也是一样的,农业劳动力人数持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则相反。这个观点的理论依 据是农业与工业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差异。 按照恩格尔定律,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用于食物上的支出将减少。农业的主要作用是生产食物。所以收入越增加,对农产品和需求 也就相对应的减少,更多的支出用于工业品及其它。从供求关系上看,需求高的行业能够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所以也能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工业和服务业就是这样。反之,像农业这样需求减少的行业,所 能获得的附加价值也会减少。所以农业的地位是在持续下降的。 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主导部门主要是工业部门 罗斯托把一个国家经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的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动或持续成长的阶段;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在罗斯托所列的主导产业几乎都是工业行业,对于农业的重视也 是相当不够的。 3、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农业这样生产初级产品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小,不能作为重点发展 部门,应首先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 1958年,赫尔希曼曾提出一种不平衡发展理论,他认为,发展中 国家普遍存有投资及管理水平的限制,所以应该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 展某些重点部门。重点部门的选择应该根据该部门发展的联系效应大 小来定。所谓联系效应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指该部门与它 购买它产出部门的联系,后者指与供给它投入部门的联系。他认为, 农业这样生产初级产品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小。不能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应首先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 4、刘易斯二元结构论 在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最有影响力的还要数刘易斯的二元 结构理论。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 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城市工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有着大量剩余劳 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劳动生产率低。而工业部门则是以现代化方式实行生产,劳动生 产率高。经济发展主要是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大,而农业仅仅是向工业 部门提供廉价劳动力,因为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有,农业部门甚至能够在仅够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的向工业部门 提供劳动力。

农业工业知识清单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是农业?农业的相关概念:农作物、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生长期、生长周期、耕作方式、耕作制度、绿洲农业、河谷农业、灌溉农业等? 2、什么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如何描述?区分主要、主导、限制区位因素? 4、气候因素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气候各要素对农业生产额影响? 5、举例说明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市场和交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城郊农业主要农产品?空间分布特点?地位下降的原因? 8、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9、地中海式农业(时鲜业)的产品?区位?西班牙和法国时鲜业的差异及启示? 10、说明什么是农业地域类型?如何形成?常见的类型?特点? 11、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农产品、区位(优势与劣势)、生产特点、问题与对策? 12、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机械化、商品率等特点的形成原因? 1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14、与中国相比日本季风水田农业的优点? 15、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对比? 16、美国农业的特点? 17、中国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分析,与美国的差异? 18、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对我国畜牧业的启示?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什么是工业?类型? 2、什么是工业生产过程?生产的实质(最终目的)? 3、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如何描述? 4、工业区选择的一般方法?三大效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5、主导工业区位因素判断(工业导向类型)?如何布局? 6、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影响? 7、宝钢与鞍钢区位分析?主导区位?主导区位的变化? 8、钢铁工业的三次(时间)区位变化及其原因? 9、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0、社会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1、工业联系的类型有哪些? 12、工业集聚的原因、优点、缺点? 13、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特点? 14、工业分散的原因、类型、条件、目的、影响? 15、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之间的关系? 16、传统工业集聚——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特征、问题、主导区位?传统工业区的主导区位都是一致的吗? 17、鲁尔区——传统工业区的研究模式: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整治措施? 18、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整治措施,与鲁尔区的异同? 19、新工业集聚——新工业区的概念、类型、特点、分布? 20、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位置、主要工业部门、生产特点、区位优势、21、意大利新工业的特殊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的特点及优势? 22、中国温州的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对比,意大利新工业区对我国轻工业的启示? 23、新工业——美国硅谷的位置、特点、生产部门、区位优势(特殊区位)? 24、中国中关村与美国硅谷的对比? 25、德国、英国、日本、美国新工业与传统工业分布? 26、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对比?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 间的关系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 —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着地突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由于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薄弱的经济基础未能解决“两个矛盾”,毛泽东指出,以工业化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毛泽东同志认为,重工业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重工业发展了,才能为农业、轻工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而为了真正使我国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快些,毛泽东同志既总结了前苏联的教训,也结合了我国的经验,指出:“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这也就是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农业、轻工业为出发点。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则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不合理的。因此,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因此,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

高考地理复习 中国人文地理 第3节 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笔记归纳总结

第三节中国的农业和工业 1、中国的农业 主要内容见已发的农业相关内容补充 ⑴种植业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我国,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适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世界上农业发展较早、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降水适中的热带、温带平原地区。我国的种植业区也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区。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在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等方面有明显的

粮食生产是我国种植业的主体,在整个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粮食是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我国有近13亿人口,粮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粮食产量还只有400千克,刚刚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实现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关键。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是: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要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③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面向市场,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的丰富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例如: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 ⑵林业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多种原材料、食品、饲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环境效益。历史上,我国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少林国家。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和保护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实行“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政策等。加快实施“141”绿色工程建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②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除森林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例如:温带的苹果(主要产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新疆、辽宁等省);亚热带柑桔(主要产于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亚热带的茶叶(产于南方各省山区);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出产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水果。海南还出产椰子。云南南部、海南岛、雷州半岛是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 ⑶牧业 我国畜牧业可以分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两类。 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著名的优良畜种有内蒙的三河牛、三河马;新疆细毛羊、宁夏滩羊、藏绵羊、牦牛等。 农耕区畜牧业主要是指农民家庭饲养的猪、牛、羊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目前,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⑷水产业 水产业包括淡水水产业和海洋水产。根据生产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两大类。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发展水产的水域条件优越,陆地上河湖面积广大,养殖历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水域。 [注意]影响我国东南部水产业分布的因素: 水产业分布受自然条件(主要是水域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①自然条件:东南部临海,水域宽广,大陆水域的3/4在东南部。 ②人口:东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鱼的爱好。

农业经济学名著选读

农业经济学名著选读 (古罗马) M . T . 瓦罗著:论农业,商务印书馆,2006 西奥多〃W.舒尔茨著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6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出版 [日]速水佑次郎[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印]苏布拉塔?加塔克、肯?英格森特,吴伟东等译:农业与经济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张五常著,易宪容译: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译出 黄宗智,1985:《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黄宗智,1990:《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林毅夫.再论技术、制度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秦少伟:农业经济经典著作选读,农业出版社,1993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美]舒尔茨著,《经济增长与农业》 速水佑次郎著,《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 (英)弗兰克.艾利思,《农民经济学.农民家庭农业和农业发展》, |译者:胡景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于建嵘:《岳村政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周其仁著:《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周其仁著:《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温铁军著:《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温铁军著:《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 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 陆学艺著:《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农村比较》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秦晖著:《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张晓山著,《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 陈锡文主编《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2月 秦晖著:《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 李昌平著:《我向总理说实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